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星雲法師:如何轉苦為樂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陀說法,都是隨弟子的根機利鈍,而有不同的教化,但是佛陀也有許多基本的思想、教義。例如,全世界公認的原始佛教時代,佛陀經常講苦、空、無常、無我;到了後期,才鼓勵信徒要行六度萬行,要發四無量心,要舉四弘誓願等。

  我們所了解的原始佛教,佛陀對人間的看法,說苦、空、無常、無我等,是非常究竟的。不過,後代的弟子、信徒,因為對佛陀的教化沒有深刻的體認,多從消極上講說人間的苦、空、無常、無我,使得一般信徒都跟著從消極面去體會,讓人感覺到佛教的人生沒有美景、沒有光彩。

  遙想人間的佛陀都在社會上生活、托缽、乞食、說法,度化眾生,後代的佛教徒卻主張要入山隱蔽修行,與社會脫節,把積極救世的佛法轉為消極避世的意思,甚為可惜!以下謹就佛教的根本教義加以闡述,並說明其與人間佛教的關系。

  人間可以轉苦為樂

  不少佛子把人生說得苦不堪言,並強調苦有生死苦,有三苦,有四苦、八苦……無量諸苦。其實佛陀提出苦的實相,是要我們正視這個問題,從而進德修業,去除苦因,得到究竟安樂;不是要讓我們感到人間是苦,就厭離人生、就感覺到娑婆如苦海、三界如火宅,人生沒有意義、人生活得沒有目標,因此不愛世間、厭離世間。

  苦,不該是這樣認識的。苦,不是什麼不好,從積極上來說,苦對於我們人生有極大的貢獻;因為苦,是我們的增上緣,苦,是我們的營養劑。它給我們學習、給我們奮斗、給我們增上、給我們成熟、給我們超越,有能量的人可以刻苦自勵,對人生是有正面的幫助。

  以離苦得樂而言,讀書的人,沒有十載寒窗之苦,哪能有金榜題名之樂?農人不辛苦的耕耘種植,怎麼會有好的收成呢?軍人不吃苦,怎麼能升為將軍?工程人員不細心的研究,怎麼能成為專家?沒有工作上的辛苦,哪裡能有成就?父母生育子女,不教育、不辛苦扶養子女,他們怎麼能長大成人呢?子女成人了以後,對老年的父母,不辛苦的去孝敬、奉養,又怎麼算是人間的倫理之道呢?花草樹木不經過嚴冬的寒霜冰雪歷練,哪來春天的芬芳撲鼻呢?一些動物不經過寒冷的冬眠或酷熱的夏蟄,不去適應苦的過程,又怎能繼續存活呢?

  苦,是我們的老師;苦,是我們的力量;苦,能幫助我們成就;苦,讓我們給人家稱贊。苦,好像泥土做的瓦罐經過火烤,它就會堅實;瀝青被壓縮之後,就會堅硬踏實,給人行走;就說是黃金吧,也要歷經艱苦讓洪爐來冶煉;就是白玉吧,也要辛苦地讓工匠琢磨才能成器。

  苦,也是一樣,它可以給我們訓練,給我們堅強,給我們向上,給我們奮發。人生又怎麼能不透過苦,來發展未來的成就呢?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佛教裡成功的修行大德,都是經過千錘百煉、千辛萬苦,才能與道相應,才能修行成功。就是佛陀吧!沒有六年苦行的基礎,後來的悟道也不是那麼容易。

  千錘百煉 人生超然開闊

  明朝於謙有詩雲:‘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閒;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我們粉牆用的石灰,沒有經過開挖、火燒、水溶、錘擊等嚴竣的工序,哪裡能成為潔白的粉末,來美化房屋,供人居住?

  苦,是世間的實相,這是不錯的。如佛教說八苦,有所謂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等苦。生,父母生兒育女,那種辛苦,誠然是難以言喻;老了以後孤苦伶仃,甚至沒有人照顧,那也是苦不堪言。有病了,本來心裡就有貪瞋愚癡精神上的苦,再加上皮肉的痛苦,如浪潮般的折磨,真可謂內外交煎,苦迫逼人;還有世人普遍畏懼的死亡,更加深了世間諸苦叢生的印象。

  甚至還有恩愛的別離、冤家的相會、萬般希望卻不能獲得等等,這些苦都讓人深感煎熬。乃至一天當中遇事觸緣,身心受寒暖、勞累、辛勤……時產生了各種煩惱,你也不能說人間不苦。

  但是人間這許多苦難,不是不能克服。例如:父母生兒育女是苦的,但是把兒女抱在懷中的那種喜悅安樂,這樣的苦不也帶來幸福希望嗎?甚至一些貼心的兒女,時常給予噓寒問暖,照料關懷,不也讓父母感到溫馨倍至嗎?

  老是苦,但也有人老了以後,頤養天年,享受兒女團聚,享受含頤弄孫,享受天倫之樂;老了可以居家相惜,兒孫孝養,這不也是另一番情趣嗎?老,受人的尊重、受人的侍候,受人的奉養,老也有老的喜悅、老的成就;就是老年退休了無人孝養,也可以發展第二春,讓自己的人生更超然開闊。你能說老一定是苦嗎?

  悟病痛意義 不執著貪戀

  就是有病了,我們可以到醫院,找不同科的醫生,為我們治療各種的病痛,但你也要懂得病理,要知道營養,要知道保健,要知道運動,才能康復。就是在病榻上,現代醫護人員的照顧侍奉,有時候病中也能得到諸多的因緣,得到許多的關懷,你也不能說,有病絕對是苦。有很多的人,藉病養息,與病為友;或者在寂靜的地方贍養,與大自然共居,散步、看花,和青山綠水同在,反而因病得閒,讓身心獲至深層的放松與沉澱之後再出發,也未嘗不是因病得福。

  俗話說,吃了飯食哪裡能不消災呢?病痛也不是完全不好,有的人希望生一點小病磨練自己,佛教大德常說,修道人帶三分病,才知道發道心。病,不也能幫助我們人生的增上和超越嗎?經典裡說,身體上有老、病、死、生的苦,心理上有貪瞋、愚癡的苦,只要你有佛法,就能透過磨練,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更何況忙碌的人希望生一點小病,可以休息幾天;健康的人也希望有一些小病,來體會病中的意義。病可以讓我們認識人世間不可能十全十美,不可以指望長生不老。病的痛苦讓我們看到世間真實的一面,讓我們對世間不必貪戀、不必執著,所謂‘英雄只怕病來磨’、‘有病方知身是苦’,知道病苦就不會執著。人往往因為有病,就不會永久貪戀虛幻的榮華富貴,進而尋求生命的真實意義。不是有許多人因為大病一場而看破人生嗎!?對人生能有另外一番體悟,這也不是絕對不好的事情。

  說到死亡,一般人認為死亡最苦,其實,死亡不但不苦,可以說,還是一種喜悅。因為年老衰殘的身體,等於破舊的房屋,必須拆了重建,才能住人;損壞的引擎,必須汰換更新,才能使用;又好比花草樹木,不修剪枯枝殘葉,沒有希望,沒有未來,那才是愚癡,等於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環,冬天過去了,還怕沒有春天的百花開放嗎?

  生命不死 輪回循環不已

  死亡,不是死了就沒有。就像花果成熟了,果實是那麼的甜美,那麼的豐收!這一期的果實收成了以後,種子又會再生長繁衍出下一期的收獲;人生也是一樣,老病死亡以後,色身雖然毀壞,但是我們的真如佛性不滅,正所謂生命不死。就等於燒火的木柴,一根木柴燒完了,再接著另一根木柴,一根根木柴彼此不同,就如生命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也不相同,但是生命的火苗一直延續焚燒,不會間斷。

  又如念珠,一粒一粒的珠子,就好像一期一期的生命,彼此之間用業力的線,把前後期的生命體串連在一起,輪回、循環不已,不會說死了就消滅沒有,只是因為人有隔陰(我)之迷,隔了這一個身體,就是隔世了,就像隔了一道牆壁,你在那邊,我在這邊;換了身體以後,對於前世種種,今生就不復記憶了,但是善惡的業報,仍然存在,繼續在因緣裡面流轉。

  死亡就等於移民到其他的地區,有錢的人可以移民到好的國家地區,沒有錢只有到比較苦難的地方生活;往生的去處亦然,它是基於善惡因果的業報,非常公平。所以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現象,不必為它太多的罣礙。

  過去的佛教常以‘生、老、病、死’來說明人生的過程,讓人感到死亡就是終點,未免太過消極,假如把它的次序調整,成為‘老、病、死、生’,雖然內容不變,卻增添了積極進取的意味:因為既然有‘生’,就有未來,就有希望,等於冬天過去了,春天就來了,又有什麼不好呢?好比生命的火焰一直燃燒,人生只要為善,有好因好緣,何必一定要說得那麼愁雲慘霧呢?

  我們認為,佛陀的意思,是要我們認識生、老、病、死,從生、老、病、死中去長養善根,完成悟道、擴展生命、豐富的未來,所以我們要好好的結緣,好好的行善,讓我們來生獲得富樂。

  修持對治苦迫 擴展生命

  人生,有佛教信仰的人,都會知道是喜樂參半,假如懂得佛門的修持,會有很多方法對治我們的悲苦。例如,貪欲之苦,可以用不淨觀來對治;瞋恨之苦,可以用慈悲觀來對治;愚癡之苦,可以用因緣觀來對治等等。其他如:精進可以對治懈怠,尊重可以對治驕慢等等。因此八苦中的其它四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乃至世間無量諸苦,也不是完全不能超越。在信仰裡面,有這麼多好的方法,做為人生降伏諸苦魔怨的指南,讓我們得以不斷進步,難道不會感到人生那種美好的價值嗎?

  人世間,因為怕苦,所以就被苦征服,若能無懼於苦難,在世間沒有感到困苦艱難,便能直面挑戰,超越苦難,成就諸事。如過去中華文化主張要能吃苦、要能忍耐、要能受委屈、要能經得起苦的淬煉,才能讓我們更具有堅強的力量,人生也才會成長,才會增上,前途才有光明。

  我們也可以看到,社會上怕吃苦的人、懶惰的人、懈怠的人,會有成就嗎?唯有肯得面對苦難,克服困難,努力奮斗,才會成功。因此,佛陀講‘苦’,是鼓勵我們走向佛道,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畏懼苦難,那才是佛陀對人間的開示。

  總說,‘人生是苦’,這句話是不會錯的,但苦是有積極向上、成長的意義,不必把它說得那麼消極,不堪忍受,佛弟子本該以學習苦行作為修行悟道的橋梁。當然,苦行也不是修行必經的過程,但是能夠吃苦的人生,必定前途會有作為、有成就。所以,人生對苦,應該要有一個重新的認識,它是我們的增上緣,不是我們的仇敵。假如能自我訓練,以苦為樂、以苦為有、以苦自得,那也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上一篇:印光大師:學佛之人不可裸睡,不可佛前放屁
下一篇:嘎瑪仁波切:天不怕地不怕的思想很可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