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中國文化當中,禮儀的部分占了蠻大的比例,而禮儀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典禮叫婚禮。婚禮的意義是什麼?在《禮記》裡面講道,“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對上,事奉宗廟,其實用意就是,把這個家道能從父母、祖宗那裡繼承下來。這一句話就是我們傳統文化當中的“孝”的意思。“老”就是上一代,以前的祖宗;“子”就是下一代,就是“下以繼後世”。承先啟後,上一代跟下一代完全不分,融成一體,這個就是文化的精髓——孝道。
夫妻的結合是孝道的落實,是“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什麼時候才聽到?現在是吧?我那一次在台灣講,講完的時候,大學生跑來:“啊,結婚還是道義,我這一輩子還是第一次聽到。”還有我在上面講,大學生在底下一直哭,我想我到底是哪句話得罪他了,他怎麼一直哭?下了台我問他,他說:“怎麼沒有人給我講這些道理?我聽了才明白,哎呀,我不知道造了多少孽。”他慚愧了。不簡單,孩子還是很單純、很受教的,他也不願意這樣,沒有人告訴他是非善惡,他很後悔。所以,這個叫“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沒有經典,人根本不知道是非善惡的標准在哪裡。
而我們從“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這一句話就感覺到,以前的婚姻那種感覺很不一樣。現在人求婚怎麼求?“你嫁給我吧!”聽說現在的價碼還得九百九十九朵玫瑰,是吧?以前不是這麼求婚的,周文王去娶他的太太太姒是怎麼娶的?非常隆重地過去了,然後對她說:“請你跟我一起祭祀我的祖宗吧!”美不美?你看那種心境。那種心境就是一種責任,承先啟後的責任。“你嫁給我吧。”就是喜歡就來,不喜歡就拉倒。
在古代,雙方的家裡在孩子結婚前三天是家長不熄燈的,那三天是家長耳提面命告訴自己的兒子,以後如何當好先生,以後如何當好爸爸,以後如何承擔一個家庭的責任;告誡自己的女兒,如何當好一個太太,如何當好一個媳婦,如何當好一個母親。我們從這個禮儀看得出來,他們對婚姻的重視絕對不是那三天才臨時抱佛腳,一定是從小到大,父母就表演夫妻的和樂給下一代看,而且在很多機會點上都會引導孩子如何對待另一半。因為耳濡目染,再加上結婚前諄諄的叮咛,所以夫妻雙方對當先生、當太太的一些職責、本分就非常清楚,不會混淆不清。
而現在的年輕男女,可能都還沒准備好如何當一個太太,或者如何當一個先生,也沒想到要承擔家庭的責任,就踏上地毯的那一端。不只沒有准備好,還有很多不對的想法,這個時候長輩有沒有奉勸他?有沒有及時教導他?現在很多長輩,自己的孩子結完婚,有一些狀況不好,他們也沒去管,還會說一句話,“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我每次聽到這句話就很緊張,“養不教,父之過”,不只沒有把孩子教好,現在對他的婚姻也放任自流,這樣可能連後代子孫都會教不好。這些與人相處、與異性相處的態度對他一生至關重要,而我們為人父母跟老師的,很可能在他二十歲以前都沒有好好去引導他。
恭摘自蔡禮旭老師演講錄:《如何建立和諧尊重的兩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