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應建基於道義】
潘:兩個人相處不來,分開不是更好嗎?
蔡:這就要看,現在不合適,是現在的結果,但他們為什麼要結婚?
再往前推。除了特殊的原因(如數十年前中國大陸的情況),世界大部分地區,都是談論感情,是先相愛,後結合。既然是由相愛而結合,後來為何又會變成這個樣子?這就是人的修養問題。我們看過太多,認為離婚後,另換一個更好,這樣就往往離合幾次。他們不理解,人生所遇到的人,都是在提醒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別人的問題。當然,我們不是要回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時代,不過有一點必須知道,就是一般情況下,父母的人生閱歷、看人的能力,一般都超過孩子,而且一個人,在十多二十歲的時候,還沒有定性,很容易情感波動,所以一定要有朋友、長輩提醒。除非他的判斷力很強,否則一般都會被情感掌管著。
結婚有厮守一生的道義,不應有離婚的念頭。但現在的結婚是什麼?喜不喜歡,是情感上的東西。念頭中有「不喜歡可以換」,這種心態才是最核心的問題,現在人們看事情都看得太淺。要知道情感是很短暫的東西,激情撐不了幾天。因為相處,彼此付出,產生出道義的結合,包括生兒育女,彼此孝順對方的父母等,都是感恩的。可現在結合後,兩人不孝順父母,又不生孩子,反正不高興就離婚,像沒有什麼大不了,那是情欲在起作用,而情感缺失,令婚姻隨時可變。中國五千年從未聽過早上結婚下午離婚的,現在已有很多這種情況。
潘:那是不是應恢復古制?
蔡:這強求不來,民主社會嘛,不過願意的人都一定能做到。很多事情看上去很復雜,其實不是。以婚姻來說,當兩個人為情欲而結合,會非常有期待,所以落差會很大。如果是道義的結合,就會互相珍惜對方的付出。真正能讓人回味的,是生活上的每一個細節,而非激情。現在的離婚率那麼高,跟激情很有關系,只要是在大都市生活,受利益思想影響,離婚率都很高,因為都物化了。
【教育還未真正普及】
現在很多人以為教育很普及,其實普及的是知識和學歷,而非教育。連孝順父母都不懂,能說受過教育嗎?父母潛移默化地教導孩子,領導若有潛移默化地教導下面的人,才叫教。育,《說文解字》解釋作「養子使作善也」,不教他當善人,就不是教育。學校只傳授知識,就不一定能使學生成為善人。很多小學生品德超過大學生,學歷越高德行越差,是因為受了社會的污染。
不過,我們要有信心。「人之初,性本善」,現在很多人隨波逐流,只是因為未遇到好的老師指導,如果有好的老師,慢慢就能回頭。情義、恩義、道義的教育,是中國傳統的精神,我們做這個工作,越做越有信心。
恭摘自《欲望使人失去真正快樂》
——香港《明報月刊》采訪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主講教師蔡禮旭
潘耀明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