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也談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阿彌陀佛——人人皆知,家喻戶曉,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更是令人向往。但是對阿彌陀佛的認識,以及對西方極樂世界的解讀千百年來卻各有千秋,甚至當下如 淨 空 等人,以每天只要念誦阿彌陀佛即可心想事成、圓滿解脫等等說法來惑亂世人,所以從根源處說一說阿彌陀佛,以及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我認為是很有必要的。一孔之見,未必正確,歡迎指正。

  什麼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印度語, “阿彌陀”的意思是無量光、無量壽,“佛”是對最智慧聖人的尊稱,也是眾生千百年來一直關心的智慧的實質和內涵。

  佛是具有透徹、圓滿認知的聖人。佛以完美的道德體系為境界;佛代表著解脫,是在心靈層面堪破一切虛幻,不再被迷惑和束縛的自由者;佛亦是結果,是心靈當中諸多美德種子最完美的進化終點;成佛是過程,是培育美德、圓滿美德、進而培植智慧的經歷。

  幾千年來,人們一直把擁有美德與智慧,並用這種美德與智慧積極利益眾生、服務社會的人,稱之為菩薩;將美德與智慧圓滿,境界無量無邊的人稱之為佛。

  說佛之前,我們要先說一說菩薩,菩薩是成佛路上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是踐行美德的過程,是無私奉獻、服務眾生、服務社會的過程,沒有這個過程就不會最終成就佛果。

  “菩薩”一詞來源於印度語“菩提薩埵”,翻譯成漢語就是覺有情(幫助眾生覺悟的意思)。菩薩都有一個共同點:寧可捨棄自身一切所有,也要服務眾生,服務社會。努力幫助眾生擁有美德、完善認知,直至圓滿美德和認知(幫助眾生成就佛道)。

  在中國佛教史上最為人們熟知、最令人們敬佩的有四大菩薩:

  文殊菩薩:以智慧著稱,以無量的智慧幫助眾生去除疑惑,解除煩惱;

  觀音菩薩:以慈悲著稱,用大慈大悲的心來感化和幫助眾生;

  普賢菩薩:以大行著稱,以一如既往、堅定不移的實際行動幫助眾生;

  地藏菩薩:以大願著稱,以“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捨我精神救渡眾生。

  由此可見,被社會大眾承認的幾大菩薩都是積極入世,而不是消極避世的,他們在用實際行動做著利益眾生、服務社會的事。

  當今社會,很多所謂名家、上師、仁波切等都在宣揚如何使“我”成佛的方法,因為只要“我”成就了佛果,就可以更好的為社會、為眾生服務。但是大家考慮過嗎,如果只想“我”先成佛,才能為眾生做事,才能為社會、為國家做事,這是不是一種自私自利、先有我、後有人的小我心態呢!試問這種自私自利的心理如何能成就佛道。

  佛是修行的目標終點,是具有透徹、圓滿認知的解脫者。阿彌陀佛作為諸佛之一,他以自身透徹、圓滿的認知架構了一個智慧無限、德行無限的道德體系,這個體系的終極目標叫作極樂。

  什麼是極樂?極樂就是樂之極,就是真正的、完美的幸福美好之義,是眾生心中向往的幸福、美好、快樂的終極目標。

  何為“西方極樂”?“西方”代表黃昏,代表道德敗壞,代表墮落;“西方極樂”的意思是道德、人心、社會等都趨向黃昏的時候,會有一套道德規范來引領教化眾生,它像黑暗中的光一樣吸引著向往光明的無助人群,這便是阿彌陀佛智慧散發出的無量光明,它將滿足眾生對幸福美好的向往。

  西方極樂世界是社會上很多人向往的去處,當下這個時空點甚至被宣稱為末法時期最佳方便法門。殊不知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用四十八種美德架構起來的通向幸福美好的方法,是阿彌陀佛用這四十八種美德教化眾生,使眾生能夠學習、進步、圓滿的完整體系。

  這些美德大致可歸類為:

  大公無私,勇於承擔使命的擔當精神。比如:“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等。這些大願都體現了阿彌陀佛不放棄任何一個眾生的責任心,以及自覺承擔使命的擔當精神。

  幫助學習美德、踐行美德的眾生實現長久永恆的願望。比如: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等。這些大願體現了阿彌陀佛幫助學習美德、踐行美德的眾生,實現長久永恆願望的責任感,同時也是阿彌陀佛的堅定承諾。

  對於發願利益眾生,廣修種種美德,既使臨命終也向往著極樂世界並絕不改變的,阿彌陀佛都會如其所願。比如:“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等。這些都是阿彌陀佛對向往美好、並積極踐行美德眾生的關懷和期盼。

  平等對待一切眾生的美德。即使是善根被壓抑很深的所謂罪大惡極者,阿彌陀佛也不會放棄,因為佛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眾生,否則普渡眾生就是一句妄語。佛說例外,是因為這些眾生暫時拒絕佛菩薩的幫助。比如:“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等等。這些大願都體現了阿彌陀佛平等對待和幫助眾生的美好品德。

  令修習、踐行美德的眾生都能感受到最圓滿的幸福。比如: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就是要讓學習美德、踐行美德的眾生都能體會到最圓滿的幸福。

  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幾種美德(不一一舉例):

  為救渡眾生,想方設法去適應眾生的美德。

  盡一切可能幫助眾生樹立對極樂的信心。借助各種形象比喻盡可能讓眾生感受到極樂世界的存在與美好,宛如親眼看見、親耳聽到一樣。

  不以貌取人,而以品德衡量人的美德。

  積極引導眾生學習美德、踐行美德的責任心,並希望有更多眾生能像自己一樣。

  幫助菩薩和其他諸佛世界的菩薩完善美德,增長救渡眾生的智慧,直至圓滿美德。

  令眾生擁有辨別真幻虛實的智慧,能夠超脫肉體以及一切虛幻的束縛,獲得解脫。

  幫助極樂世界的眾生擁有與一切諸佛世界相連相通的智慧。

  使菩薩更加堅定利益眾生、圓滿美德的決心。

  希望得到其他一切諸佛的監督,看美德是否圓滿。

  阿彌陀佛成就的道德體系要超過其他諸佛的道德體系,並得到諸佛的贊歎與認可。

  希望世界之中沒有不道德的言行存在。

  堅決信守承諾、履行承諾的誠信美德。四十八大願都體現了這一美好品德。

  縱觀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每一個心願都是一種美德,都不是為了自己,全部都是為眾生的解脫,同時需要切實的行動來實現,豈是 淨 空 等人宣揚的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即可超脫那樣簡單。

  修行需要正確的認知作為指導,並且需要腳踏實地去落實,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而迷信、盲信的修行、教條式的修行,或者是光說不做的修行,都不會收到切實的效果,而且還存在著潛在的社會危害性。

  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修行人,積極參與各種宗教活動,而且非常虔誠,每天的課業也非常用心,但是除了這些時間段,他們就隨心所欲,甚至無法無天,典型的將修行與生活割裂開來。這樣的修行意義何在?不能給自己以及社會生活帶來美好的修行,還是真正的修行嗎!況且,離開了生活,修行的效果無從檢驗,認知的正確性也無法得到驗證,這一切都背離了修行的本質和初衷,這不是典型的有名無實的偽修行嗎!這是對“修行”的極大亵渎和玷污。一個人連人的事都不能做好,如何能做好佛菩薩的事!

  其實修行這件事,從人降生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了,並且從未間斷過,它叫做“人生”。包含著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真正的修行就是在人的一生當中對心性進行提純和淨化,培育心靈之中種種美德的種子,直到圓滿。

  種種美德的種子即是佛教術語所說的佛性,比如:光明、秩序、正義、善良、慈悲、熱情等等,眾生心靈之中都具有美德的種子,所以都有成就佛果的可能。

  大家都會說“心外求法皆外道”這句話,可為什麼人們還經常去做心外求法這樣的事呢!作為修行者不關注內心、不注重心態調整和心性淨化,如何能解決由煩惱所帶來的各種問題!不解決人的內心問題,如何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人們常說佛具有三身(法身、報身和化身),此三身代表著諸佛修證的圓滿成就。那麼阿彌陀佛的三身是什麼樣的呢?

  首先,由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構建的道德體系,其道德體系的標准即是佛教術語中所說的阿彌陀佛的法身,它不會因為別人學習運用這套標准而增加,也不會因為無人學習這套標准而減少;其次,當有人踐行這套道德標准達到圓滿狀態,真正走入極樂的時候,這種極樂的狀態即是佛教術語裡所說的阿彌陀佛的報身;當掌握這套道德標准的人向其他人群傳播這一整套極樂道理的時候,即是佛教術語中所說的阿彌陀佛的化身。

  說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明白,學佛不是迷信。學佛就是要學習佛——信守承諾、腳踏實地的美好品德;學佛勇於承擔使命和責任的擔當精神;學佛慈悲濟世的大愛情懷;學佛心系眾生、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

  如果人人都能學習佛的美好品德,並能踐行佛的美德,就會形成良好社會風尚;就能真正實現民族團結,國家強盛,社會和諧,人人幸福,天下太平。

  願美德之花開遍世界各地,妝扮人間,福澤眾生。

 

上一篇:學誠法師:我做事的時候,時常考慮到別人,但別人不會考慮到自己,就會覺得很失落
下一篇:信願法師: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