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續明法師:聲聞戒和菩薩戒的認知誤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摘自續明法師《戒學述要》

  也許是因為中印的風俗習慣不同,【很久以來,比丘戒法在中國就很少有人能如律奉行了。】這我們只要一翻宋明以來諸德著述,尤其是關於戒學方面的,都不勝其概歎淪喪之感而流露於著述的字裡行間。降至今日,戒學的廢墬掃地,就更加不堪聞問了!【一般多以學大乘佛法自視,並以為菩薩戒法位既高大,又容易受持】;比丘戒法既是小乘,復嚴謹瑣細,難於奉行,【於是捨小而取大,並以此為口實,謂是大士不拘小節】。而不學之人,更將大小乘戒法,【誤以為什麼都可以開許作的,就是大乘戒法;什麼都有限制,且不許作的,就是小乘戒法。】這種毫無根據的錯誤見解,既經深入人心,習以為然,對於佛教的前途,實在是不堪設想!殊不知【菩薩戒法,首須受持的就是‘攝律儀戒’,所謂攝律儀戒,就是七眾各別所受的別解脫戒,這不但是‘攝善法戒’的根本,也是‘饒益有情戒’的基礎。】

  換句話說︰【沒有善護攝律儀戒,就不可能生起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一般世俗人也有好善樂施和廣辦饒益有情事業的,但那只是一種普通善行,不能說是持菩薩戒,更談不上可獲佛法中戒行的功德,當然也不能稱這是佛法了。可是,這些若是佛教徒做來,其功德就大得不可思議,絕不可以普通善行視之!因為佛教徒受有佛戒,動機出發於殷重的菩提心,和履行如來經律中的教誡,所以這一切善行,就都名為持菩薩戒。而持戒的功德,不但己身獲得‘為善最樂’的世益,並得諸佛菩薩的護念加被,和護法龍天的侍衛守護,對於自己所期願的佛果之資糧,也就更加充備。所有這一切殊勝功德,都是因受持佛戒而來的。【如果佛教徒沒有菩薩和聲聞七眾的攝律儀戒,施、忍、定、慧等的攝善法戒尚無從出生,所謂饒益有情事業,也就成了世間普通善行,根本就不成其為佛法了!】所以經律中校量功德,謂以種種淨妙衣服、飲食、醫藥、七寶,施供無量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亦不如有人能一念受持如來正法,或一日夜奉行如來淨戒!由此可見,佛法之所以為佛法,是重在以如來法戒去自行化他的,以此為中心,更附之以善行功德做莊嚴(其中也有在家出家之分),則佛法之體用俱彰,利世濟眾之能事才可以成辦。

  當知菩薩三聚淨戒,以前二為佛法之正體,也即是佛法所以為佛法的所在;以後一為菩薩大乘之勝用,是大乘佛法所以名為大乘的所以。三聚淨戒有主有從,有本有末,次第相生,前後相成,如是始可稱為奉行中道大乘之菩薩行人。菩薩乘雖心行廣大,而乘通道俗,方便度生,志在利濟,然順世入俗的心向重。聲聞乘志行雖小,而乘重出離之道,隨緣化利,情希解脫,故脫俗出世的成份高。小乘戒約境論犯,防在身口,事形於外,染淨條然,看似難而持實易;【大戒依心論犯,行者須防護於起心動念之間,而心法迅捷,表裡實難期一致,看似易持而實難!若非如此,身子、目連、迦葉、阿難,豈彼等智力願行,尚不及我輩末世凡夫?而必待法華會上始心相體信入出無難?此誠堪吾人深思尋味之事!】

  甞觀古德近賢,明經谙律,自省有得之士,均不敢以比丘自稱。如有人問壽昌禅師雲:「佛制比丘不得掘地,損傷草木,今何耕種耘積?」答雲:「我輩只悟佛心,堪傳祖意,指示當機,令識心性耳,正法格之,僅稱剃發居士,何敢當比丘名!」又問:「設有如法比丘,師何以視之?」答曰:「當敬如佛,待以師禮。非不為也,實不能也!」而紫柏大師【脅不著席者四十余年,猶以未能持微細戒,終不敢為人授沙彌比丘戒,必不獲已,則為之授五戒法而已!】又蓮池、藕益二大師在其著述中,前者常署「菩薩戒弟子雲棲寺沙門」,沙門猶雲出家之人,乃九十六種出家之通稱,沙彌亦是出家者,非必屬比丘。【後者甞自退居為三歸人。後修占察忏,祈得菩薩沙彌閹乃自署為「菩薩沙彌」。而大師之二高弟:成時、性旦兩師,並自稱為出家優婆塞。】近代如弘一律師,雖多以「沙門」自稱,而其在自論所守之戒品時言:「就我自己而論,對於菩薩戒是有名無實,沙彌戒及比丘戒決定未得;卽以五戒而言,亦不敢說完全,止可謂為出家多分優婆塞而已!這是實話。」故其弘律說法,不忍在僧眾集會中委坐正壇。太虛大師亦甞為偈述意:謂「願人稱我以菩薩,不是比丘佛未成。」慈舟法師,律己尚嚴,弘戒尤力,人皆以律師見稱,然各寺傳戒,請為三師七證,必不允許。【此等古今知識,解行俱深,於聲聞比丘一位,猶期期以為不勝!由此可見,聲聞比丘戒行之高邈,非率爾可就。】然此等大德之不自稱比丘,絕不是因比丘戒是小乘而不屑於一學,相反的,他們確都是注重律學,謹嚴自守之人;不過因為依律驗身,確知仍有難合於律制之處,認為與其虛名濫位而「假名比丘」,有違佛制,不如自降其尊而免招罪咎!倘非平日戒行精嚴,虛已克求,卽不會有此謙光,【故吾人不應只見古德時賢避比丘位而尚稱菩薩,卽謂小律可棄而徒骛大乘菩薩之虛名】,尤應注意彼等之以律自守,不忍潛位稱尊,借此以博信施榮利之戒德。

  【當知聲聞乘戒,自佛法傳入支那以來,卽未能蔚為風尚,普遍傳習】,以致時代遷移,每況愈下,降及今日,尤不堪言!戒德既虧,僧輪斯壞,佛法又焉得不衰!【至於菩薩乘戒,雖盛稱於末代,亦僅存虛名,求其行效有得,名實相符者,亦殊難多觏!】故吾人不欲勉維佛教之淪墜,不欲保存住持佛教之出家制度以弘法利生則已,若仍有志於此,則大小兩乘戒法,卽不得不群起講習與效行。【尤其是聲聞乘戒,關系於三寶的僧輪,和七眾佛弟子應止應作之分際,無此卽無以圖佛法之長存久住,似更為當前七眾弟子之急務。】

 

上一篇:陳由斌:戒邪YIN
下一篇:星雲大師:解讀普賢十大願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