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子路盡力, 負米奉親, 親沒仕楚, 歎不及貧。
仲由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字子路,是孔子的學生。他非常孝敬父母。因為從小家境貧寒,為人非常節儉。經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系,但怕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
家裡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要走到百裡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裡,奉養雙親。百裡之外是非常遠的路程,也許現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兩次。可是一年四季經常如此,就極其不易。然而仲由卻甘之如饴。為了能讓父母吃到米,不論寒風烈日,都不辭辛勞地跑到百裡之外買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氣非常寒冷,仲由頂著鵝毛大雪,踏著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腳被凍僵了,抱著米袋的雙手實在凍得不行,便停下來,放在嘴邊呵口氣,然後繼續趕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來歇息一會,只為了能早點回家給父母做可口的飯菜;遇到大雨時,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裡,寧願淋濕自己也不讓大雨淋到米袋;刮風就更不在話下。
如此的艱辛,持之以恆,實在是極其不容易。
後來仲由的父母雙雙過世,他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官,對他很是禮遇。俸祿非常優厚。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一出門就有上百輛的馬車跟隨,過著富足的生活。
但他並沒有因為物質條件好而感到歡喜,反而時常感歎,哀傷父母早早過世。他是多麼希望父母仍然在世,和他一起過這樣的好生活呀!可是即使他想再負米往返百裡之外奉養雙親,都永遠不可能了。
子路不僅是一個孝子,而且還是一個非常敬重老師的人,但他個性剛猛,比較急躁,所以孔子給他以特別的教誨。有一次子路將要出使他國,向孔子辭行,孔子就以五種禁誡之事贈予子路,為政時要注意:不強不達、不忠無親、不恭失禮、不信無復、不勞無功,希望他能好好地以五種禁誡來警示自己。
1.不強不達:一個君子如果有理想有目標,可是不能承擔責任,不能堅強,不能發奮圖強,就沒有辦法達到目標,實現理想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子告訴他一定要堅強。
2.不忠無親:做事一定要忠於職責,否則就沒有辦法團結為你效勞的人。
3.不恭失禮:做任何事情沒有發自內心的恭敬,沒有發自內心真誠的處事態度,就是個失禮之人,也沒有辦法廣結善緣,得不到大家的支持,要推動政事就很困難。
4.不信無復:人一生最講究的就是信用,如果一朝失信於人,往後要別人相信會更加困難。
5.不勞無功:做官之人首先要以身作則,凡事要躬親,做好典范,才能把事情做好,否則手下的人不願意向你學習,你如何施展你的抱負呢?
子路在回衛國幫助國君平叛時,因寡不敵眾,被敵人擊中,帽子的帶子斷了掉在地上,他從容地把帽子戴好,整理好自己的衣服,說:“君子雖死,但不能讓帽子脫落而失禮。”他不幸死於衛國的噩耗傳來,孔子非常痛心,自從他收子路為門生後,子路經常跟隨在老師身邊。孔子說:“有子路在我身邊時,從來沒有任何人敢對我惡言相向,也沒有人敢污辱我。”所以他很感慨,痛心一位賢才就這樣死於衛國。
子路的這種精神是孔子教誨他的,一個君子從始至終都要恭敬有禮。所以子路在臨終還仍然牢記老師的教誨,可見孝順的人一定是尊師重道之人,子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盡孝並不是用物質來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對父母是不是發自內心地誠敬。孝無貴賤之分,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計千辛萬苦,你都能曲承親意,盡力去做到。
我們能孝敬父母、孝養父母的時間是一日一日地遞減。如果不能及時行孝,會徒留終身的遺憾。如果沒有辦法把握與父母相聚的時間來孝養他們,等到你想要來報答親恩的時候,為時已晚。但願我們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孝養要及時,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時候,才思親、痛親之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