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佛都勸專念無量壽佛名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就這麼簡單、就這麼容易。所以佛都勸專念無量壽佛名。

  恭錄2014大經科注314集

  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你看把出處全都標示出來,下面這一段《安樂集》,你看標示出來了,這個《注解》是會集“經”、“論”跟祖師大德的著作來解釋這部經,每一段、每一小節都有來處、有出處,不是自己隨便說的。所以這個《注解》是正知正見。這個經、這個《注解》會流傳世尊末法最後的八千年。

  末法一萬年,現在已經過去了一千年了,現在是末法第二個一千年,後面還有八千年,眾生得度能夠脫離生死苦海全靠這部經。希望大家多看看、多聽聽黃念祖老居士的《淨修捷要報恩談》,你就明白了,你就清楚了。真搞明白、搞清楚,你就死心塌地一門深入,你這一生決定成就,到極樂世界作佛去了。

  我們看下面:

  【解】又《安樂集》雲,稱名亦爾,但能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

  這個語氣多肯定,念佛的好處要專不要雜。我勸人是一部經、一部論。“論”是《注解》。一部經——夏蓮居老居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一部論就是這部《注解》,我們采取黃念祖老居士的集注。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證,真經,正知正見,《注解》。我們用功能專至相續不斷、我讀經相續不斷、我念佛相續不斷,只要做到相續不斷,定生佛前,你就決定得生。

  【解】今勸後代學者,若欲會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門。

  “二谛”是“真谛”、“俗谛”。念念相續是“俗谛”;同時知道念念不可得,那就是“真谛”。“真谛”不妨礙“俗谛”,“俗谛”不妨礙“真谛”,這樣念佛是“理一心不亂”;如果沒有想到“念念不可得”,這一直念下去,念念都有所得,這個是“事一心不亂”。統統能往生,“理一心不亂”往生“實報莊嚴土”;“事一心不亂”往生“方便有余土”。

  我們這個凡夫功夫不到家,臨終最後一念是“信、願、持名”,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這個是往生“凡聖同居土”。但是你要知道,極樂世界雖然有四土、三輩、九品階級,有,不是沒有,而事實上它的待遇平等。什麼待遇?統統是法身菩薩的待遇,也就是統統都是實報土的待遇,你生到那邊是“同居土”,可是你享受的是“實報土”,受用的,它是平等世界。這個就不可思議了,這是一定要去。為什麼?這個不是你自己修得的,完全是阿彌陀佛無量劫修行功德再加上四十八願的加持,讓你一到極樂世界,你的智慧、神通、道力就跟法身菩薩平等。所以皆作“阿惟越致菩薩”。

  “阿惟越致”就是法身菩薩。這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不能不去,不去就大錯特錯了。

  說下面,這是會其二谛,這是“理一心”,知道念念不可得,但是怎麼樣?

  【解】而能。系念相繼不斷。即是功德門。

  它能系念相繼不斷,這是功德門,智慧跟功德同時具足。

  【解】是故。經雲。菩薩摩诃薩。恆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

  這是《安樂集》上的話。

  【解】若始學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

  知道念念不可得,而念佛功夫不間斷,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就很高,阿彌陀佛一加持你全得到。為什麼?你有知道,《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都知道“一切法,不可得;無所有,畢竟空”,你對一切法不執著,或者說執著比較淡,不像一般人那麼堅固執著。執著很淡薄,丟掉無所謂,很容易放下。這種人往生到極樂世界,利益無邊。

  我們看末後這段:

  【解】現世行人,實應,谛信此說。不必,先求離相。但當老實持名。依相專至,無不往生。此實為眾生度生死海,之指南針也。

  一點沒錯,它太殊勝了。

  我們再看後面這一段:

  【解】上。廣引經論。以明。持名念佛。殊勝利益。

  用意沒有別的,讓大家知道“信願持名”利益無量無邊,這個利益太殊勝了。

  【解】至於持念,而雲專念。更雲一向專念者。

  一個方向,方向是西方極樂世界。一個方向,永遠不改變。

  【解】如觀念法門所雲: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

  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慈悲到極處。我們在上、中、下根裡頭屬於哪一類的,自己要曉得、要清楚。上根對於經教,他一聽就懂,他就能契入境界;中根就達不到;下根莫知所雲,他聽不懂,當然他也看不懂。但是這個法門,懂不懂都沒關系。只要你能信,你願意到極樂世界去,你會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就成功了。就這麼簡單、就這麼容易。所以佛都勸專念無量壽佛名。

  下面這假設一個問答,再深明其義。

  下面這假設一個問答,再深明其義,

  【解】問:五種因緣(指五念門),皆是淨業。何特於念佛行,專置一向之言耶?

  “五念門”裡頭只說持名念佛,沒有說專,沒有說一向,這什麼意思?

  【解】答,此有三義:一、謂諸行為廢而說,念佛為立而說。

  “諸行”是像《十六觀經》裡頭講十六種。十六種裡面我們只取一種,只取第十六種,其他的十五種我們不修,廢除這前面十五種,專修最後這一種,所以加上“一向”。我們這個經上講的“一向專念”。“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念佛為立”,就是一個是廢的意思,一個是建立的意思,這第一個意思。

  【解】二、為助念佛之正業,而說諸行之助業。

  用這個方法的人很多,什麼是“助”?什麼是“正”?念佛是正業,“諸行”是助業。有緣可以做,沒有緣不去找。

  【解】“三、以念佛而為正,以諸行而為傍。故雲一向也。”下釋其義。“一向專念”,有下三義:一者,廢捨余行,專立念佛。單提一句佛號,一門深入,不雜他法。諸行俱廢,唯立念佛名號一法。是名一向專念。二者,唯以念佛為正業。為助此正業,而修諸行。念佛為主,余行為助。主攝諸助,助隨於主。主助圓融,同入彌陀一乘願海。

  我們修一切功德。修這一切功德為什麼?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做為往生極樂世界的助行,那就是像我們平常斷惡修善。斷惡是離三惡道;修善,人天福報,我不求人天福報,我只求極樂世界,叫“一向專念”。我修一切福德,也是為求生極樂世界,不是為享人天福報的,這就對了。所以主次分明。

  “三者以念佛而為正,以諸行而為傍。”或者是持咒,或者是禮佛,或者是誦經,都可以有。譬如現在還有很多念佛同學,身體不好了,有病了,他念《藥師經》求藥師如來,幫助他恢復身體健康;念《地藏經》幫助他消除罪業,那都是“傍”,“余行”,那是傍修的,不是正修。正修還是《無量壽經》,還是這一句佛號。這就對了。

  【解】一向念佛為主,雖不捨余修,仍可名為一向專念也。此論甚妥。是以念佛行人,莫不兼修禮拜、作願、回向等念門也。

  這個就是“五念法”。

  【解】依據上說,則念佛之人,或兼持往生、大悲、准提等咒,

  有人《無量壽經》念完了,念三遍往生咒,或者念七遍往生咒,這是顯密雙修,以顯為正修,以往生咒為助修,正助雙修可以的,念佛亦如是。我念一萬聲佛號,念完之後念七遍往生咒,念二十一遍往生咒也行。統統都符合一向專念。

  下面講了很多,很多念佛人他兼修“禮拜”、“發願”。“發願”有很多,都發四十八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他也發四十八願,這樣都可以說是“一向專念”。甚至於念佛之人,或兼持往生咒、大悲咒、准提等咒,

  【解】或兼持誦《心經》或《金剛經》等等,只須主助分明,念佛綿密,亦皆不違於一向專念也。

  統統都能算“一向專念”。這個“一向專念”意思廣泛,很廣,如果我們如經所說,其它的經論,這些咒語統統放下,就一句佛號念到底,一部《無量壽經》念到底,這是“一向專念”裡頭第一義,第一個意思。第二、第三個意思,可以修其它的法門,但是統統都是要回向往生極樂世界,行。

  你們要問我到底哪一種好?我跟你說三種都好,為什麼?各人根性不相同,道理在此地。有根性很利的,有根性很鈍,無論是利、鈍,只要是你專持一部經論,或者附帶還加幾部經論,只要目標方向不錯,我不求人天福報,我專求往生極樂世界,都行!都可以算是不違背“一向專念”。解釋得好。

  【解】論曰。

  這個論,這上面還有名。

  【解】《無量壽起信論》更彰此旨。論曰:“行者既發菩提心,當修菩薩行。於世出世間,所有一毫之善,乃至無邊功德,悉以深心至誠心回向極樂,亦得名為一向專念。不必棄捨有為,乃名專念。”

  我干這個善事,斷惡修善,為什麼?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把斷惡的功德,把修善的功德統統回向,幫助我往生極樂世界。行,這不是不行,所以下面,念老,下面是念老的話:

  【解】此論甚契時機,當前世人,世事繁多,頗難摒除淨盡,終日念佛。

  現在社會,由於科學技術的發達,人越來越忙碌,越來越沒有時間,怎麼可能讓他從早到晚去念一天佛、念一天《無量壽經》,他東西很雜很亂,那怎麼辦?

  【解】但能深信切願,求生淨土。事來便做,事去即念。

  確實這八個字非常適合於現代人。無論男女老少,無論哪一種行業,事情來了我就干事情,事情干完了就念佛,念佛不妨礙工作,工作沒妨礙念佛。這是個好方法。

  【解】世法本無礙於佛法,何況更以世出世間一切善行,以至誠心回向極樂,故亦名一向專念。

  所以這很多種說法,都可以參考。只要方向目標是一,統統是。可以說都算是“一向專念”。

  【解】據《起信論》,兼行世善,尚得名為一向專念,更何況兼修余出世法。例如:蕅益大師《梵室偶談》雲:“又禅者欲生西方,不必改為念佛。但具信願,則參禅即淨土行也。”

  參禅的人,要想往生到極樂世界,要不要改,把參禅放下,改修淨土,不必要。行嗎?行,真行,我相信。為什麼?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條件,只是“信願”,都是蕅益大師說的,往生極樂世界,完全在“信願之有無”,有“信”、有“願”,阿彌陀佛就接引你往生;“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不用念佛的功夫,我用參禅功夫,我用“信願”取得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我那個品位,我以參禅功夫一樣可以取。說得好。

  【解】又大師曾掩關結壇,持往生咒,求生淨土,並作長偈為誓。偈雲:“我以至誠心,深心回向心,然臂香三炷,結一七淨壇,專持往生咒,唯除食睡時。以此功德力,求決生贍養。”

  這種做法、修法。

  【解】足證但具往生信願,則參禅持咒皆淨土行也。又著《彌陀圓中鈔》之幽溪大師,一生修《法華》、《大悲》、《光明》、《彌陀》、《楞嚴》等忏無虛日。臨終預知時至,手書《妙法蓮華經》五字,復高唱經題者再,泊然而寂。

  那他算不算雜學?你要曉得,這個裡頭記載他是預知時至,這個功夫成熟了,知道什麼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這是很難得的一樁事情。為什麼?《法華》、《大悲》、《光明》、《彌陀》、《楞嚴》,他是修忏,這是諸經都有忏法,他統統修,忏除業障。

  記住,這裡頭一個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這些全是助修,不是正修。正修就一句佛號,這就對了。

 

上一篇:急功近利的做功德,行善事,事與願違
下一篇:給孩子電腦,不盯緊了,孩子肯定會墮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