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大處難處看能力,小處細處看修養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如何與最親近的人相處,這或許是每一個人都應該靜下心仔細思考的問題,而在古人看來,與至親交往,理應記住《禮記·表記》中的這三點: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不失足於人,慎重舉止

  “不失足於人”的意思是,在人前應該注意自己的舉止儀態,一抬手一投足要有分寸。

  “大處難處看能力,小處細處看修養。”無論是在家庭中亦或是在摯友前,每個人的思想狀態都是最放松的,也就是在最為自然狀態下顯露的行為才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行。

  為人父母者,在生活中應起到的是榜樣作用,孩子在成長中會潛移默化學習父母或長輩的言談舉止,正是在生活中的細微行為給予下一代的是不可估計的影響,這往往比有聲教育來得重要來得深遠。

  不失色於人,控制情緒

  “不失色於人”指的是,喜怒克制於心,不常外露於顏。

  家庭中,特別是關系親密的家人之間,是一個相對安全包容的環境,因此也就養成了對待至親時存在著放肆性。有些時候,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承受一些壓力,沒有辦法發洩出來,只好到家中進行宣洩,所以總是喜形於色,將自己的情緒與臉色不加節制地丟給了家人與知己,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應該能理解,必須去包容,卻往往忽略了情緒承受者的心情。

  孔子說孝敬親長最難的是做到“色難”,“色難”難在何處?難在雖有一顆恭敬的心,卻難有一個謙和的態度。如今的我們,雖無法做到事事和顏悅色的恭敬之態,但在對待至親與知己時,懂得控制情緒,不失色於人,才是真正的為人雅量。

  不失口於人,先思後語

  “不失口於人”,講的是說話談吐應考慮聽者的感受,懂得換位思考,先思後言。

  在古人看來,人生有四件事是一去不回的:出口之言、發出之箭、過去之時、忽略之機。而其中,出口之言是居於首位的。

  當人處於壓力下,往往忘記了怎麼好好說話。也就造成了,在情緒的宣洩過程中對親近的人使用嘲諷、歪曲、誇大、貶低、晦暗等等的語言。最後我們的壓力得到一定的釋放,卻對聽話者帶來了煩惱與不適。如果對方再對傷害進行反擊,家庭的沖突就會愈演愈烈。良好的對話氛圍就毀在了一時的口不擇言上。

  與最親近的人相處好

  人與人的關系,越是親近,越容易肆無忌憚,越容易發脾氣,容易任性與沖動,也就在不經意間造成了互相的傷害,然而,可悲的是,有時我們總是想著去花大力氣,大心思去處理紛繁復雜的各類人際關系,卻往往忽略了去如何與最親近的人相處好。

 

上一篇:養母為女兒尋親生父母:她要出嫁了來為她穿上嫁衣
下一篇:生西法師:金剛薩埵修法的側重點是什麼?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