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壬三(破嗔怨敵作四善者)分三:一、破嗔贊譽怨敵者;二、破嗔令怨敵安樂者;三、破嗔成辦怨敵利養者。
癸一(破嗔贊譽怨敵者)分三:一、堪為自樂之因故當取受;二、是他樂之因故不應捨棄;三、宣說迷亂取捨之理。
子一、堪為自樂之因故當取受:
人贊敵有德,若獲歡喜樂,
意汝何不贊,令汝自歡喜?
當有人贊歎這些怨敵時,我們心裡就不高興,甚至生起嗔恨心。這是不應該的。
“人贊敵有德,若獲歡喜樂”:當有人隨喜、贊歎怨敵的功德時,這些隨喜者及贊歎者的內心是歡喜的、安樂的。
當所謂的怨敵有了功德,做了一些善事的時候,有人會隨喜、贊歎,無論是這些怨敵,還是隨喜、贊歎的人,內心裡都充滿了歡樂。
“意汝何不贊,令汝自歡喜”: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問問自己的心:“為什麼自己不去隨喜,不去贊歎呢?”若是我們也去隨喜、贊歎,我們的內心也會歡喜、快樂。
在大家都歡喜、快樂的時候,我們為什麼卻讓自己的內心不愉快、痛苦呢?這是以他人的功德、以他人的歡喜讓自己煩惱,讓自己痛苦,這是不明智、不應該的行為。這個時候,我們自己也應該歡樂起來。但是恰恰相反,這個時候我們的心裡卻生出了嫉妒、嗔恨,令自己煩惱、痛苦。所謂“自尋煩惱”“自找痛苦”,我們所有的煩惱和痛苦都是這樣產生的,沒有人讓你煩惱,也沒有人讓你痛苦。
實際上,我們心裡的嫉妒或嗔恨根本無法傷害到這些所謂的怨敵。如果他們自己有功德、福報,即使我們再嗔恨、嫉妒,都無濟於事,起不到任何作用。
再者,當有人看到或聽到這些人得到了福報或做了功德的時候,心裡就會歡喜、贊歎,即使我們不願意,甚至想阻止,也是很難的。若他人真正生起了歡喜心,真心地想贊歎,我們再想阻止,也是無濟於事的。
這個時候,我們嗔恨、嫉妒,甚至去阻止,去誹謗、說一些壞話等,這些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會讓自己煩惱。自己內心生起煩惱,還能有快樂嗎?只會讓自己痛苦而已。為什麼佛說我們是愚者呢?所謂愚者,就是愚癡、無明的人。
誰不想歡喜?誰不願意獲得快樂?當所有的人都在歡喜、快樂的時候,我們為什麼要自尋煩惱、自找痛苦呢?若是一個智者、一個明白真相的人,這個時候應該也隨喜、贊歎,讓自己的內心也快樂起來。這樣,自己既不會造業,又能積累功德。之所以隨喜有非常大的功德,就是因為它很難做到。若是真正做到了,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大的功德,自己在積累功德,同時內心也是快樂的。
如是所生樂,唯樂無性罪,
諸佛皆稱許,復是攝他法。
“如是所生樂,唯樂無性罪”:若是自己也可以隨喜、贊歎,那麼內心也會快樂起來。這才是真正的快樂,唯有快樂,沒有罪業。
我們在得到一些所謂世間利益的時候,也許內心也會快樂,但這是暫時的,而且在快樂的同時,也在造業。但若是在看到、聽到對方有功德或者得到福報的時候,你能真正地隨喜或贊歎,不僅能令內心得到了快樂,而且只有功德,不會有任何罪過,不會造惡業的。
“諸佛皆稱許,復是攝他法”:你以此獲得歡樂,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都高度贊許的,這也說明這些快樂沒有罪過,只有功德;只會積累善根,不會造惡業的。若你自己能真正發自內心的隨喜、贊歎,對方或身邊的眾生也了知“這個人度量這麼大,有這麼大的功德”,自然會對你生起信心,會跟著你學修。所以,這也是攝受眾生、攝受弟子的一個非常殊勝的方法。
如果你嫉妒、嗔恨別人,身邊的眾生知道“這個人嫉妒心、嗔恨心那麼強”,他所發現的和感覺到的都是你的過失、罪惡,這樣不可能對你生起信心,即使剛開始對你有信心,但是後來也會退失信心的。
在世人看來,這些怨敵都是你的競爭對手或仇敵,頻頻跟你做對、攀比,如果你能夠放開心量,尤其能發自內心地贊歎、隨喜他們的功德,那麼身邊的眾生也會知道“這個人有這麼大的度量、功德”,自然會對你生起信心,會跟你學佛修行。
如果能這樣做,你所得到的這些歡樂無有罪過,只有功德;諸佛菩薩也對此高度贊歎;也會令身邊的眾生對你生起信心,成為攝受眾生的殊勝方便。
子二、是他樂之因故不應捨棄:
謂他獲樂故,然汝厭彼樂,
則應不予酬,此壞現後世。
“謂他獲樂故,然汝厭彼樂”當我們的這些敵人有功德、得到福報的時候,若有人隨喜、贊歎並因此獲得快樂,我們因此而不願意、不能忍受,甚至生起嗔恨心。
“則應不予酬,此壞現後世”:如果我們為此而生氣、不高興,這是不應理的。此處是以比喻來說明這個道理。比如,付給員工或僕人薪水也會令對方快樂,那麼也應該剝奪不給。這樣一來,他們會不高興,繼而抱怨你,不好好干活,這樣就會影響、毀壞你眼前的事業,令你失去今生的利益;同時,你因為傷害人、造惡業,來世還要墮入惡趣,感受惡趣的痛苦,令你失去來世的利益。如果你明白了這個道理,現在就不敢拒付薪水、虐待他們。
同樣的道理,有人隨喜、贊歎這些怨敵,他們心裡充滿快樂,如果這時你影響他們,他們也會不高興的,甚至會傷害你,你會失去今生的利益;同時,因為你生起嗔恨心、傷害這些眾生,來世還要墮入惡趣,感受惡趣的痛苦。
我們現在不敢虐待和得罪我們的員工等,否則後果不堪想象。同樣的道理,如果怨敵得到了利益,有人贊歎並因此獲得安樂,若你去阻礙、傷害這些眾生,也會得報應的,會令你失去今生和來世的一切利益。所以,不應該嗔恨、嫉妒、阻礙或者傷害這些眾生。
子三、宣說迷亂取捨之理:
他贊吾德時,我亦欲他樂,
他贊敵功德,何故我不樂?
當別人贊歎我們的功德的時候,我們希望對方也能獲得贊歎我們功德的快樂。而當他贊歎別人功德的時候,我們為什麼不喜歡他獲得贊歎別人的快樂呢?
若是有人贊歎我們的功德,對方內心有歡樂,這是我們喜歡接受的,我們希望對方也有這樣的快樂。但是,若有人發自內心地贊歎怨敵的功德時,內心一樣也會有快樂,為什麼我們卻不能忍受,也不希望這樣呢?
如果我們是真正希望他人獲得因隨喜、贊歎而帶來的這種快樂,那麼在他們贊歎其他人,尤其是我們的怨敵時,我們應該一樣能接受,並且希望他們有這樣的行為,並因此獲得內心的快樂。但是,我們往往不是這樣做的,這說明我們還是自私的嘛!
為什麼我們希望他們好?因為他們贊歎了我們。但是,這並不是真正希望他們好,因為這裡面有分別、執著,有自私的成分。如果自己是真正希望他們好的話,應該也希望他們贊歎包括怨敵在內的其他人,並且願他們因此而獲得快樂。我們自己要仔細觀察一下,自己是不是這樣做的?如果不是,就說明我們還是自私。這都是我們自己的過失,大家要明白。
癸二、破嗔令怨敵安樂者:
初欲有情樂,而發菩提心,
有情今獲樂,何故反嗔彼?
“初欲有情樂,而發菩提心”:我們已經進入了大乘佛門,已經發了菩提心。我們發願,希望一切眾生都能獲得安樂。我們為什麼要成佛?成佛是為了救度眾生,讓這些眾生能獲得安樂。這就是我們當初的發心,我們當初發菩提心就是這個目的。
發菩提心的前提是慈悲心,即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我們希望:一切眾生都能獲得安樂,一切眾生都能遠離痛苦。我們發願:要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給予一切眾生安樂。在慈悲心的基礎上,我們發了菩提心。之所以要圓成佛道,就是為了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給予一切眾生安樂。
我們希望一切眾生獲得安樂,發願讓一切眾生獲得安樂,這就是我們當初的發心。
“有情今獲樂,何故反嗔彼?”既然如此,當有情眾生今天自己能夠獲得安樂時,我們為什麼不高興呢?
眾生不需要我們幫助,而自己獲得了安樂,或是由其他眾生給他們帶來了安樂,我們為什麼不高興,甚至還嫉妒呢?這說明我們還沒有真正進入大乘佛門,還沒有真正發出菩提心。
作為大乘佛子,無論眾生與我們是否有關系,對我們是否有傷害,無論他是善人,還是惡人,是富人,還是窮人,是我們的親人,還是敵人,我們都應該給予他們安樂。但是,現在我們還沒有給他們安樂,他們自己就得到了安樂,或者其他眾生帶給了他們安樂,我們為什麼要嫉妒呢?為什麼要去阻礙呢?如果我們嫉妒、阻礙,就說明我們當初發的菩提心是假的,我們沒有發菩提心,沒有真正進入大乘佛門。若是真正發出了菩提心,怎麼會不高興呢?這時應該高興、贊歎,應該盡力地去利益,從而讓他獲得更多的利益,讓他獲得更多的安樂。
既然我們是發菩提心的人,利益眾生、讓眾生安樂就是我們的任務,是我們應盡的義務。我們自己沒有做,有人去做了;我們沒有讓眾生安樂,眾生自己安樂了。這是多好的事情啊!就像今天我們要完成一項任務,我們自己沒有做,有人就幫我們完成了,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啊!應該發自內心、自然而然地歡喜、贊歎。
我們現在自诩是學大圓滿法的人,但是,當身邊的同修道友得到利益或者修行有進步的時候,我們為什麼不高興,甚至還要障礙他們呢?你發的菩提心是假的。自己應該觀察一下自己,還裝什麼啊? “我是修淨土的,修禅宗的……”“我是修大圓滿法的,修大手印的……”連菩提心都沒有,連基礎的修行都沒有,怎麼能談得上修大圓滿、大手印呢?怎麼能談得上修淨土、修禅宗這些法呢?這些法都是在具有菩提心的基礎上,才可以修持,才可以成就的。
觀察一下自己:當身邊的這些眾生得到世出世間的利益時,當他們得到一些福報或者具有一些功德時,我們是不是發自肺腑地歡喜、贊歎?自己雖然沒有說什麼,但是內心不愉快了;自己雖然沒有做什麼,但是心裡很難受。即使你沒有進一步地誹謗他、給他制造障礙,但是你心裡不樂意了,心裡難受、不愉快了,這就是嫉妒心。有嫉妒心就是凡夫,有嫉妒心就是過患。
癸三(破嗔成辦怨敵利養者)分二:一、不應以得利養等之因而嗔他;二、理當以未得之因而嗔己。
子一(不應以得利養等之因而嗔他)分二:一、因實現自之願望故不應生嗔;二、因不加害我故不應生嗔。
丑一、因實現自之願望故不應生嗔: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
今見人獲利,何故生嫉惱?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當初我們發願,令一切眾生成就佛果,從而可以獲得人天一切眾生的恭敬和供養。這是我們當初的承諾,當初發的願。
你當初發願就是令他們能獲得究竟的安樂,也就是成為所有眾生恭敬供養的對境。
“今見人獲利,何故生嫉惱?”既然這是你當初的承諾和願望,那麼今天這些眾生獲得利益和安樂的時候,你為什麼會嫉妒、苦惱呢?
現在有人利益他、供養他、贊歎他、恭敬他了,他得到了利益和安樂,這個時候你為什麼心裡嫉妒和苦惱呢?如果你當初所發的願是真的,就不會有這樣的情況,不可能是這樣的心情。但現在有這樣的情況了,這就說明你當初所發的願是假的,你當初的承諾是很草率的。大家現在天天發願:“祈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垂念我……”這太草率、太不忠實了吧!你天天祈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以及具德的金剛上師們垂念自己,把他們作為見證者,在這樣殊勝的對境面前發願:“我要為眾生成佛,我成佛要度化這些眾生,讓他們獲得安樂……”這是妄語,而且是大妄語。
你發了願,也許剛開始可能做不到,但是盡量做也行啊。但是,我們做了嗎?大家已經學佛這麼多年,通過儀軌發菩提心也這麼多年了,若是自己真的盡量去做了,現在相續裡也應該有一點菩提心了吧。但是,當我們遇到對境的時候,一點都沒有顧慮,立刻就不高興了,一下子就開始誹謗了,這就說明我們的相續裡一點兒菩提心都沒有。
所應恩親養,當由汝供給,
彼今已自立,不喜豈反嗔。
“所應恩親養,當由汝供給”:為什麼說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親人?因為他們都做過我們的父母,都養育過我們,對我們恩重如山。所以,應該是我們來養育他們,報答他們。
“彼今已自立,不喜豈反嗔”:這些利益本來應該是我們給他們創造的,這些快樂本來應該由我們給他們帶來的。但是,現在他們自己就能獲得安樂,自己就能獲得利益,我們為什麼還要嗔恨、嫉妒他們呢?
大家是不是真正的信佛人?是不是真正相信三世因果?一切眾生都是我們宿世的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現在我們要報恩,應該由我們來養育他們,給予他們快樂、利益。現在他們自己得到了利益,內心裡獲得了歡樂,如果你是真正的信佛人,真正深信因果,應該高興、贊歎才對。恰恰相反,我們卻嗔恨他們,甚至去毀壞他們所獲得的利益,這樣做對嗎?
不願人獲利,豈願彼證覺?
妒憎富貴者,豈有菩提心?
如果我們連眾生獲得暫時的這些利養都不願意,又怎麼能願意眾生獲得菩提果呢?根本不可能。
菩提果是功德、福德圓滿的果位。現在眾生只是得到了這麼點利益和暫時的快樂,我們都不願意看到,嫉妒或嗔恨他們,那麼,當他們真正獲得菩提果的時候,我們還能願意嗎?還能隨喜、贊歎嗎?不可能的!即使你說“能”,也只是隨便說說而已,根本不可能的。這說明我們所發的菩提心是假的。
丑二、因不加害我故不應生嗔:
若已從他得,或利在施家,
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干?
這些怨敵從施主那裡獲得一些受用、利益,或者他沒有得到,那些受用仍然在施主家裡,無論是哪種情況,對你而言,都沒有什麼利害啊!
如果他們得到了利養,和你沒有什麼瓜葛;如果他們沒有得到利養,也和你也沒有什麼關系。你為什麼要因此而不高興或者高興呢?扪心自問:若他得到了這些利養,與你沒有什麼關系,你為什麼不高興?若他沒有得到利養,和你也沒有什麼關系,你為什麼要高興?
的確如此,這些怨敵得到利益和供養了,這是他們自己的緣分和福報;這些怨敵沒有得到利益和供養,這也是他們自己的緣分和所造的業。其實這都是他們自己的事,和你沒有什麼瓜葛,和你沒有什麼關系。所以,當你遇到這些對境的時候,應該先把心態穩定下來,保持內心的穩定和平靜,然後再理智、智慧地去選擇、取捨,這才是我們修行人應該做的。
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如果你要改變命運,要由你自己來改變,和你所執著的這些利害沒有關系。一切對境、緣法是好事,還是壞事,是助緣,還是違緣,都取決於你自己的內心。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如果你以智慧的心態去看,正確地去利用,這些都是你成就的助緣,都是好事;如果你沒有智慧,沒有正確地選擇,而是盲目地接觸,這些就會阻礙你成就,都是不好的。
我們學佛修行,就是心要不隨外境轉,不被外境動搖。無論何時何地,要做自己的主宰,去把握自己的心。把握了自己的心,就相當於把握了自己的命運。如果大家真想學佛修行、解脫成佛,這是唯一的方法。
子二、理當以未得之因而嗔己:
何故棄福善,信心與己德?
不守己得財,何不自嗔責?
你嫉妒、嗔恨他人,甚至誹謗、傷害他人,這都是毀壞自己的福德和善根,也會毀壞對自己有信心的那些眾生的信心。不僅失去了自己的功德,也破壞了他人的信心。
自己已經得到了人身,聞到了佛法,這是多大的善根、福德啊。況且,自己也學到了一點佛理,也可以說稍微有了一點功德,也有很多對自己有信心的信眾。這個時候,自己不僅不去保護,反而去破壞自己的功德和這些暫時和究竟的利益,是不是瘋了?若是要指責,為什麼不指責自己?若是要嗔恨,為什麼不嗔恨自己?
你不僅不好好珍惜,反而還毀壞自己的善根和功德,捨棄自己今生來世一切暫時、究竟的利益。佛說眾生是愚癡、顛倒的,這樣一觀察,自己真的是無明、愚癡,真的是完全顛倒的。自己為什麼不清醒、清醒,把握一切的機會呢?若是要指責,應該指責自己;若是要嗔恨,應該嗔恨自己。
於昔所為惡,猶無憂愧色,
豈還欲競勝,曾培福德者。
今世所遭受的痛苦和磨難,都是自己往昔所造惡業的果報。你不僅對自己往昔所造的惡業沒有任何的羞愧和忏悔心,反而還怨天尤人,甚至跟這些有善根、福德的人攀比、斗诤,這樣做實不應當。
他人得到了榮譽,那是他自己修來的福報;他人修行有所成就,獲得很多人恭敬、供養,那是他自己修來的功德。這個時候,我們應該隨喜、贊歎,至少也不應該嫉妒、嗔恨他。我們為什麼沒有這樣的福報和功德?為什麼這麼倒霉,處處沒法跟他人相比?這都是因為自己往昔沒有積累福報和功德,反而造惡業、結惡緣的果報。
大家在工作中,若單位的同事升職、拿獎金了,自己心裡就不高興:“我比他做的多,我比他優秀,我怎麼沒升職呢?我怎麼沒有獎金呢?”你為什麼沒升職?這是你自己造業的果報。你為什麼沒拿到獎金?這是你自己沒有修這個福報。
大家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有的家庭比較平安、幸福、美滿,有些人也嫉妒:“我怎麼這麼倒霉呢?我怎麼這麼不順呢?”這是你自己造業的果報,好好地忏悔吧!為什麼自己的家庭不平安,生活不幸福呢?這也是自己造業的果報。別人找到了合適的工作,而你為什麼沒有找到呢?這是你自己的福報不夠。別人找到了相愛的人,而你為什麼沒有找到呢?這也是你自己的緣分不好,自己造業的果報。發生了種種不幸,自己都應該忏悔才對,為什麼還要跟他人攀比,為什麼要嫉妒他們呢?不應該啊!
我們在寺院裡,有的同修學的好,有功德,戒律清淨,也具有智慧,當上師給他們委派一些職務時,我們就算不能贊歎他,也不應該嫉妒、嗔恨他啊。但是,很多人心裡就不高興:“我也一樣啊,我出家比他還早,我懂得比他還多啊!”既然如此,那麼你講一講這些經典和論典給我聽聽,看你是不是比他懂得多?盡管你出家很多年,卻對戒律一竅不通,你是怎麼出家的?你是怎麼受戒的?但是,自己心裡還沒有一點慚愧心。這時應該思維:“我出家這麼多年,但是根本就不懂戒律。自出家以後,我犯了多少戒,造了多少業啊!”自己應該如是忏悔。之所以自己沒有這個機緣,這是自己的福報不夠,是自己的業障導致的,沒有其他原因。之所以他人能受到所有人的贊歎,包括上師的贊歎,那是他自己修來的功德和福報,你為什麼要嫉妒呢?所以,你應該忏悔,為什麼還要跟他攀比、斗诤呢?
作為大乘修行人,要以眾生的安樂和利益為自己的安樂,這才是正確的。若是這樣,你就有功德和福報了,即使不想被人贊歎,也有人贊歎你;即使不想有人對你有信心或恭敬心,也自然就會有,沒有辦法。就像我經常講的,火點燃了,灰自然就有,這是你阻擋不了的。同樣,有因就有果,因果是不虛的,這也是你阻擋不了的。
大家仔細思維,現在應該徹底明白了,一切都是自己自尋煩惱、自找痛苦。攀比之心、嫉妒之心等本身就是一種痛苦,同時也會染污自己的相續。我們應該保護自己相續的清淨,無論什麼時候都應該讓自己的內心快樂起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