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的諸侯個個都很聰明,不聰明怎麼能領導那麼多人,成那麼大的事業?但是歷史上擾亂世界、擾亂人類的,也都是第一流聰明的頭腦。不過,聰明沒有道德的培養,那個聰明就成為危害人們的技巧了。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雲:‘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我們年輕的時候念這些文章,很不在乎,尤其當時碰到西方文化進來,也碰到五四這個階段,老實講,對這些文章太反感了,覺得沒有什麼意思,不過念念好玩而已。經過幾十年再加反省,才發現它們的深意。當時讀這些書,老師也只有解釋文字,其中真正的含意,問他也不講,也許他也講不出來。
這一段提出了五個人,包括兩個皇帝。離婁是孟子以前的人……“離婁之明”,此人非常聰明,聰明絕頂。古代相傳,有人是眼睛厲害的聰明,有人是頭腦特別聰明,離婁是怎麼聰明,這裡沒有詳細地講。歷史上有好多聰明的人,不過聰明的結果是騙了自己一生,也騙了人家一生。孟子說離婁,這是一個聰明的人。
第二個人是中國古代的工程師,可以說是一個科學家,名叫公輸班,魯國人,也比孟子的年代早,比孔子晚。我們中國的泥水匠、木匠,所拜的祖師爺就是公輸班。大家都曉得墨子跟公輸班斗過法,兩人在戰術工程上比過本事。“公輸子之巧”,這個巧就是現在講第一流的科技人士,什麼機械都能夠做,什麼戰斗的工具都能夠發明,這是第二個人。
第三個人是音樂家師曠,孔子佩服他,孟子也同孔子一樣佩服他。在上古,相傳這個音樂家是非常了不起的,為了學音樂自己把眼睛刺瞎了。為什麼刺瞎呢?《陰符經》上所講的道理,“絕利一源,用師十倍”,這一句話包括很廣泛。譬如一個人假使眼睛瞎了,耳朵的聽覺會比平常人增加到十倍。而有些書上講“絕利一源,用師百倍”,這兩句話後來用於兵法、軍事思想,也是很重要的。當然這個原則可以舉很多的例子來發揮,我們現在不是講《陰符經》,只是說明師曠這個人,他為了音樂成就,自己把眼睛刺瞎,所以耳朵的聽覺特別靈敏。這是第三個人了,另兩個是皇帝唐堯和虞舜。
現在看書上的文字,“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假使一個人有離婁那樣聰明,公輸班一樣的靈巧,如果“不以規矩”,就不成方圓。規矩是兩個東西,規是畫圓的,矩是畫方的。中國古式的規矩,在《天工開物》這本書上有樣子留下來,《古今圖書集成》也有。現在所用的,都是新的科學儀器,舊的規矩是什麼樣子,就要自己去找了。
他說以這兩個人的聰明智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如果不使用規矩想要造一個東西,他畫的方不一定是正方,圓也不一定是正圓,不標准;要絕對標准的話,必須依靠儀器,就是規矩這兩個東西。換句話說,一個人特別聰明,只靠聰明而沒有學問,沒有了解傳統的東西,沒有了解世界上已經成就的知識,而想求新的發明,幾乎是不可能的。雖不是絕對,但是非常非常冒險的。
“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這個音樂家師曠,雖然有這樣的聰明,但音樂也有它的法則,這個法則是六律。如果不根據六律,就不能辨正五音。所以音樂還是有音樂的道理,必須要照六律五音的道理來,才能夠作出好的音樂。
上面這兩句話都是陪襯的話,下面另外有一句話才是重點。“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他說像古代所標榜的唐堯、虞舜兩位聖人,如果他們的修養、作為不能達到仁政的標准,也是不能夠平治天下的。……
春秋戰國的諸侯個個都很聰明,不聰明怎麼能領導那麼多人,成那麼大的事業?但是歷史上擾亂世界、擾亂人類的,也都是第一流聰明的頭腦。不過,聰明沒有道德的培養,那個聰明就成為危害人們的技巧了。所以當時孟子直接指出這個重點,對春秋戰國這些諸侯,他一概否定了,抹殺了。因為他所見的很多諸侯,如齊宣王、梁惠王,乃至那兩個小國的諸侯滕文公、鄒穆公,都很聰明,幾乎沒有一個笨人,所以這一篇特別提出來聰明的道理。……
我們年輕同學們注意,《孟子》這個話不但講大的方面,也講小的方面,每個人都要注意,對於聰明要小心。我們在座的青年同學們,大家個個都自認聰明,誰肯承認自己是笨蛋啊?但是這個聰明就是大問題。……我們個個都想這樣,最好鈔票源源滾進來,車子送來給我坐,你們蓋高樓,分幾層給我就好了。每個人都要這樣,都誤於聰明,所以孟老夫子的話,就有道理了。
——南懷瑾先生《孟子與離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