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注》,第七百四十三頁,倒數第六行:
「今謂行者雖知修行往求,了了識知理體無求,仍不壞假名,是故備修萬行,故能感也」。前面念老給我們說的,修行人在今天來講占大多數,幾乎是百分之九十以上,對於怎麼個修行、修行所依據的理論、修行的心態、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效果都含糊籠統,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這個原因我相信有不少同學都能理解,原因是修行沒有依靠。佛法廣大沒有邊際,法門無量,經上常說八萬四千法門,你是依哪一門?有人明了,不止依一門,他可以同時依好幾門,天台、賢首、三論、法相,乃至於禅、密、淨土。中國大分十個宗,每一個宗裡面還有派,有派別,愈分愈細。即使是淨土宗也不例外,中國的淨土宗是一個宗派,傳到日本去變成十幾個宗派。他們告訴我這都是淨土宗。每個派別依據的經典、修學的方法都不完全相同,都有依據。甚至於還有一個派別,只依《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叫本願宗。都是從唐朝時候,從中國傳過去的,日本那個時候的留學生很多,那是中國佛教黃金時代,十個宗派都有高人,祖師大德。日本、韓國、越南這些留學生到中國,他們很用功,學到真東西,回去之後又建立許多宗派,這一千多年來有成就,不是沒有成就。可是現在不行了,現在大多數有名無實,什麼原因?只會讀經,不求解義,煩惱習氣未能斷了,所以走偏、走邪了。念佛的人有,往生的人稀有,真的像李老師所說的,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三、五個。這個話六十年前說的,現在隔了半個世紀,應該是一萬個念佛人,能往生的一、二個而已。只怕再過六十年之後,一萬個念佛的人,往生的可能一個都沒有,要二萬、三萬才可能有一、二個。這個問題是大問題,不是小事。
念佛真正能往生,這才叫究竟圓滿。怎麼樣才能符合往生的條件?我們這個經裡講得很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能往生。本願念佛只注重一向專念,發菩提心疏忽了。經上講得很清楚,什麼是菩提心?《觀經》上告訴我們,第一,至誠心,真誠到極處。換句話說,往生是大事,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妄心跟它不相應,要用真心。真心從三方面說,第一從體上講,就是真誠心;第二從相上說,就是深心;第三從作用上說,就是回向發願心。《起信論》上給我們講的大悲心,換句話說,大慈大悲救護一切苦難眾生,這是菩提心的他受用,深心是自受用。深心是什麼意思?深信心,對於西方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深信不疑,沒有絲毫懷疑,這深心;還要有求生淨土的心,這個心要深。統統都是從真實心中作,不是用妄心。從這一句,這一句是概述,全說到了,我們真正要往生極樂世界,做阿彌陀佛的弟子,從現在起就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菩提心是真心,真心就是菩提心。
中國儒家講的,在《大學》上說的,代表儒家的學術就是四書,四書是四部合起來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樣東西宋朝朱夫子把它合在一起,稱為四書,是儒家的概論,儒學概論。儒學的概要可以代表整個儒家學術,《大學》講方法,《中庸》講理論,依照這個方法、理論去修行,行是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叫行,修是修正。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錯了,錯在哪裡?與自性相違背,把它修正過來,讓它回歸自性,這就對了。自性是什麼?《大學》頭一句所說的「明德」,儒家講明德。明德失掉了,現在再把它找回來,所以上面再加個「明」字,「明明德」。明德是個名詞,上面那個明是動詞。明德一切眾生都有,平等的,不但人有,有情的眾生都有。什麼叫有情?我們今天講動物,有生命的統統有。無情的眾生也有,什麼叫無情?植物、礦物。礦物,大是山川,小是塵沙,統統有,而且自性是一個。
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自性就是本性,就是明德,「能生萬法」,萬法是指全宇宙。整個宇宙的全體從哪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就是真心,自性就是明德,明德變現,真心變現。所以我們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妄心是假的,妄心有生有滅,真心不生不滅。惠能大師用五句話描繪真心,一切眾生的本體,一切眾生都是從這裡生的,他說了五句:第一句「本自清淨」;第二句「本不生滅」;第三句「本自具足」;第四句「本無動搖」,它沒動過,自性本定;末後一句「能生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它生的,是它變現的。大乘佛法講,十法界是心現識變,又告訴我們,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諸佛剎土,無量無邊統統都是自性變現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這是事實真相。說明一樁什麼事情?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無量無邊的諸法,跟我什麼關系?一體。道家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也是說這樁事情。一切法從自性生,一切法到最後還融歸自性,完全回歸到自性,成無上的佛果,成佛了,成佛才究竟。菩薩是向著這個目標前進,還沒達到。法身菩薩則達到了,還沒有達到全體,不圓滿,好像晚上月光,初三、初四有月光,不圓滿,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定到十五才圓滿,圓滿是佛,不圓滿是法身菩薩。沒有見到真正月光,見到相似的,那叫權教菩薩。晚上我們在池塘裡面,看到池塘裡面的月光,那不是真月,那是假月,無論你看到是一半或是圓滿,那都叫相似,在佛家叫權教菩薩。至於聲聞、緣覺,剛剛接觸到,剛才接觸到,才碰到邊緣。
所以大乘教頭一堂課,就是教我們認識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前面所說的知有、知無,大乘教裡這最重要,知有,有是假有,不是真有,無也不是真的無,有無都是我們自己迷失了自性,迷失了真心,產生的一個幻覺。這個幻覺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你真正了解,為什麼?都不可以執著,執著就錯了,不執著就沒事,就對了。所以現相別執著它有,不現相不能執著它無,心要怎麼樣?心要清淨。心本來是清淨的,清淨是沒有染污,知道真心裡面沒有生滅的現象,也就是沒有前念滅後念生,這是阿賴耶的現象,妄心,不是真心。不能執著,空、有都不可以執著。所以萬法是一體。說佛,你執著有個佛,錯了;說眾生,你執著有個眾生,也錯了。給你說一切法都不能執著,你就會覺悟,你會得三昧,你會開悟。有分別,有執著,三昧跟開悟做不到,你沒分,你永遠是六道輪回裡頭一個眾生。
輪回苦不堪言,不要說六道,說我們現前,我們今天得人身,六道裡的人道,我問你,你快樂嗎?你幸福嗎?你心安嗎?你事實真相明白了嗎?全都沒有。那是什麼?苦難眾生。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只有兩個字,一個苦,一個難,這是真的。你說幸福,你說美滿,那是幻相、假相。今天這個世界,確確實實貴而不安,富而不樂。不安,惡業,有恐懼;不樂,苦。這是現實的狀況,是我們現前感受到的。佛教給我們,有是假有,不可得;空是真空,也不可得。真空遍一切處、遍一切時,它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起心動念。佛告訴我們,目前只是兩種狀況,一種是覺,一種是迷。覺只有佛陀,跟覺很接近的是法身菩薩,權教以下都不覺,不覺有淺深差別不同而已。沒有這些概念,這概念而且還要相當深度,為什麼?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切處、一切時未曾失去覺照,才管用。念佛人也不例外,念佛人從早到晚二十四小時,念念心中有阿彌陀佛,覺!阿彌陀佛忘掉,就迷了,就失掉。怎麼辦?趕快找回來,佛號繼續不斷。為什麼會斷?習氣、煩惱。習氣煩惱不是一生一世的,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生生世世養成習慣了。這個習慣就是雜念,胡思亂想,不該想的有,該想的也有,總而言之,不該想的占多數,該想的少分。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如果能有一個小時想你該想的,你就會有大成就,其他的二十三個小時是妄想,這起作用。
至於諸佛如來,完全是正覺,沒有妄想,一個妄想都沒有。法身菩薩可能還有幾個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法身菩薩有四十一個等級,這四十一個等級就是說他煩惱習氣輕重不一樣,地位愈高愈輕,地位愈下面的煩惱習氣重,但是他們除了習氣之外,其他的真放下了。所以他們住一真法界,他不住十法界,住一真法界。在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華藏世界也是一真法界,密宗的密嚴淨土也是法身菩薩所修行的處所,名稱不一樣,實際上沒有兩樣。這些原理原則我們要知道,要有深深的認識,認識淺了不管用,有深信就有深刻的認知。
菩提心上講的深心,前面是覺,覺要管用要深心,深信心,要深覺不是淺覺。再下面一個大慈大悲,那是什麼?度眾生的心。幫助十法界裡面,諸佛剎土裡頭,許許多多迷惑顛倒還沒有覺悟的這些六道眾生、十法界眾生,要幫助他們,幫助他們離苦得樂,所有一切佛法就是為這個。無量無邊的法門起什麼作用?都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迷破了,苦就離開;覺悟了,樂就現前。所以佛陀教育為的是什麼?宗旨是什麼?目標是什麼?是離苦得樂,佛陀教育。儒家聖賢教育目的是什麼?跟佛說的一樣,《論語》上第一句就說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是快樂,他得樂,離苦得樂,跟佛法講的完全一樣。大悲心幫助眾生離苦,慈心幫助眾生得樂,大慈大悲,你看看,聖賢教育跟佛菩薩教育完全相同。這個教育我們要不要?當你知道了,你真想要。你不知道,知道得不清楚,還有疑惑,這個深心生不起來;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深心生起來了。
佛有方法,釋迦牟尼佛的教學有層次,不一樣。他分五個階級(等級),最初的阿含十二年,小學,扎根教育;然後再提升,八年講方等,好比是中學,中學是什麼?前面所學的,依照前面阿含的基礎向上提升,上面跟大學相接,方等是中學;般若是大學,般若講二十二年。佛法是般若,般若翻成中國文字是智慧。佛法最高的是智慧,怎麼會是迷信?說迷信不就搞錯了嗎?今天學術界認為佛法是迷信,所以許許多多人產生誤會,把這門東西疏忽了。我在年輕時候亦如是,二十六歲以前,以為宗教都是迷信,還好沒有把儒家列入宗教,所以儒書還看了一點,其他宗教典籍從來沒有看過,也沒有聽過,不想接觸。是方東美先生救了我,這是緣分成熟,我跟他學哲學,他把佛教介紹給我,告訴我,「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他說我們學哲學,得要跟哲學家接近,他是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這樣入佛門來的。
入佛門很難得,接觸到的老師是章嘉大師。老師教我,你要學佛,首先要認識釋迦牟尼佛,你要不認識他,你會走很多彎路,也可能走上邪路,叫我讀《釋迦譜》、《釋迦方志》,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我們讀了之後才知道,釋迦牟尼佛是個教育家,一生修學,學什麼?真的是學最高的哲學,現在說不但是最高的哲學,還是最高的科學。科學、哲學達到登峰造極,就是佛學,妙極了。它的目標是在見性,明心見性,它走這個路子。它不是知識,它是智慧。智慧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外面來沒有智慧。知識向外求,智慧向內求,不能向外求,向外求不到,一定向內求。可是今天這種言論一般人不能理解,他不會贊成,他反對你。那要找什麼人?真正有緣人,我們佛法講再來人,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累積修學的智慧功德,這一生又來人間又遇到佛法,要找這樣的人。為什麼?這樣的人他能信,他不懷疑,他真干,他真成就。
根性最厲害的、無比的,是相信淨土宗,這是一門大智慧,許許多多大菩薩,三賢、大菩薩都不如,他們還要搞無量劫,這個善根深厚的人一生圓滿,一生就成佛了。幾個人相信淨宗?我在這一生當中,我所看到的不超過十個人,他真干,真的依教奉行,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真干。不是真實智慧、不是大智慧做不到,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為什麼?他真有菩提心,他用真心,生活用真心,工作用真心,待人接物用真心。什麼是真心?真誠心。什麼是真誠心?《大學》上有一句話解釋誠,誠是什麼意思?不自欺。回頭想想我們,我們自己常常騙自己,自己說了不算數。自己說了,我要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信裡頭有懷疑,不能完全相信,願裡面捨不得離開娑婆世界,還貪戀這個身體,或者說還希望學更多一點法門,這都是欺騙自己,這不老實、不誠實。
海賢老和尚就一句佛號,一生沒有看過一本書,不認識字,沒有讀過一部經;沒有聽過一次講演,我們說上課,講堂上課,一次沒聽過,就一句阿彌陀佛老老實實念到底。工作也念佛,不礙事,他的工作是種田、種地,這是用力氣的,勞力的,不是勞心的,勞力的,所以不礙念佛。他是我們念佛人最好的榜樣,一句佛號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事一心不亂,念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法身菩薩,所以他往生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他不在方便、同居。一生真的是大慈大悲,看到別人有苦難,聽說了,主動去幫助。他種地,所以糧食有多的,種很多水果樹、蔬菜,大量的送給這些需要的人,在饑餓邊緣的人,他救他們,當地人稱他為大善人。我們知道那是菩薩行,六度裡頭的布施、忍辱、禅定、精進,九十多年的耕種,那是什麼?修禅定。他沒有想到自己另外找個比較輕松的事業來做,到老,你看到臨走,臨走那一天白天還做了一天,菜園裡面整地、澆水、拔草,還干一天,干到天黑,晚上往生了。真正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做這麼好的榜樣給我們看。臨走這天晚上他念佛,在自己臥房裡頭念佛,第二天早晨人家推門進來,走了。這是我們的好榜樣。
我們應當把菩提心落實在生活,就是用真心不用妄心。現在這個社會,人家都欺騙我們,對我們都是虛妄的,我用真心豈不吃虧了嗎?對不對?沒錯,眼前是吃虧,過些年就不吃虧了。為什麼?再過些年,你到極樂世界去了。他們呢?他們又搞六道輪回去了,搞六道輪回,肯定三惡道的機會多,三善道的機會少。你才曉得,用真心的人便宜可占大了,你要不要?不能不搞清楚。所以現前縱然是人家毀謗我、侮辱我、欺負我、陷害我,統統是好事。什麼是好事?對自己來說,我沒有把這些事放在心上,這就是沒有受到環境干擾。這是什麼?這是忍辱波羅蜜,成就你的忍辱波羅蜜。沒有這些人來惹麻煩,怎麼知道你能忍辱,你忍辱到底到什麼階段,在這裡看到了。
虛雲老和尚一百多歲,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被一班人打他,打得很重,把他裝在一個袋子裡頭拳打腳踢,肋骨斷了好幾根,要把他打死。還好他沒死,被人救活,到以後知道肋骨斷了好幾根,沒有開刀,用中藥恢復了。老和尚沒有怨恨,忍辱波羅蜜,對他自己是忍辱程度提升了。不是凡夫能忍的,也不是天人能忍的,佛菩薩、忍辱仙人所忍的,跟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兩樣。我們今天受一點苦難都受不了,怨天尤人,這還行嗎?這怎麼能成就?我們至少也要學虛雲老和尚,再向上提升一點就是忍辱仙人。為什麼能忍?知道那些人(來殺害的人)是誤會,不知道事實真相,是迷惑顛倒。他要真正知道老和尚是好人,不是壞人,他就不會了。誤會,以為他是惡人,是地主,是惡霸,拿著佛教來欺騙善良眾生,他是這麼想法的,所以要置他於死地。其實不是的,人家那些供養,點點滴滴那些供養,這是個真正有修行的人、有德行的人,這是種福,叫種福田。怎麼能把種福田,真正種福田,說他是欺騙老百姓,說他是迷信,說他是欺騙眾生?這是很大的誤會,很嚴重的誤會。明白人,老和尚是明白人,所以心裡面沒有絲毫怨恨,你把他打死,他也不會怨恨你。他要怨恨你,他不能往生,他不怨恨你,他就往生兜率內院去了,彌勒菩薩把他接走了。這是事實,這個道理,理跟事都要懂得,都要明了。
如果有心去求就是錯的,我有心去求菩提,這個地方主要說這句話,求菩提之法,求菩提之果,這都是法執,妄想、分別、執著,你落在這裡頭去了,這是錯的。底下這段說,「今謂行者雖知修行往求」,要不要求佛法?要求,要親近好的老師,真正善知識要跟他求法。但是,這句重要,「了了」,了了是很明了,認識、知道「理體無求」,自性本體上沒有求,它與本體不相應。所以怎麼樣?「仍不壞假名」,假名假相,知道它是假的,我還用這些假名假相來修大菩提心,這就對了。「是故備修萬行,故能感也」,感應道交,諸佛菩薩現身,現化身來幫助你。虛老和尚四十七歲的時候朝五台山,把朝山的功德回向父母,他三步一拜,從普陀拜到五台,三年走到。當中有兩次生病,都在曠野,在深山裡頭,沒有人家,病倒了,感得文殊菩薩化身,文殊菩薩變化一個乞丐,乞丐是居無定所的,到處討飯的,這樣一個身分來救他。兩次都是這個乞丐把他救好,乞丐到外面討飯來喂他,找一些草藥,煎一些草藥來給他治病。到五台山之後才知道,文殊菩薩化身。你有真心能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絲毫不爽。這個事情不是騙人的,我們有能感,菩薩就有能應。
「是故《大智度論》雲: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被縛」,纏縛住了。一個人說他見般若了,這人見沒見?沒見。般若沒有現象,你怎麼見到?它不是物質現象,眼見不到;它不是心理現象,第六意識想不到,所以你被煩惱纏縛住了。般若是個假名,是個名詞,你以為真有一個東西。佛告訴我們般若有沒有?真有。般若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智慧。智慧在哪裡?在自性裡面。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具足無量智慧(就是般若),具足無量的德能,具足無量相好。換句話說,本自具足、圓滿具足在哪裡?就是極樂世界。你到極樂世界,你就見到本自具足,是自性般若裡頭變現出來的,不是外來的,外面沒有法。所以大乘教裡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法是心現的,是識變的。在極樂世界,你六根所接觸的境界全是般若,無一不是般若,就是經上說無非般若,沒有一樣不是。在諸佛剎土裡頭,你要說你見般若,人家聽了笑笑,知道你淺學,你還沒入門,你還被纏縛。纏縛是煩惱,你被煩惱纏縛,你誤會以為你見般若,讀了幾部般若的經典,以為你見般若,這錯了。
「若不見般若,是亦為被縛」。你說沒有見般若,也是被煩惱纏縛住了。「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為解脫。」另外一個人他不見般若,修般若而不見般若,見到體了。他說見、他說不見都是真正般若波羅蜜現前,怎麼說都對,為什麼?不著相。記住一個總原則,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得清楚,耳聽得清楚,鼻嗅得清楚,身覺觸得清楚,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叫真解脫,這叫真見般若。如果有見般若這個念頭,有解脫這個念頭,都沒有見,都不是真的,你還沒入門,你還沒見到。見到的人說見、說不見,都是一樣的;沒有見到的人說見、說不見,真的沒見到。
下面是龍樹菩薩解釋這個話說,「是中不離四句者為縛,離四句者為解」。「今祈(求也)菩提但能如此修行,即是不行而行;不行而行者,不違二谛大道理也。」這下面有個解釋,什麼叫「不行而行,即無求而求」,求而無求。「雖知理體無求,菩提無得,仍備修萬行,以感菩提,妙契中道,故能相感而相契也。」這把真實的意思說出來了。那我們今天回過頭來就要問,我們念佛人想求生淨土,是用有求的心去求,還是用無求的心去求?用有心的心去求,著相了,用無心的心去求也著相了,你怎麼辦?這個地方要沒搞清楚,雖念佛不能往生,損失可大了。我們用什麼心?我們用有相的心。能不能往生?能往生。為什麼?這個法門叫帶業往生,我們可以帶著我們這個虛妄有求的心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就轉變,這個妄就變成真了,是在極樂世界轉變的,不是在我們這個世界轉變的。所以這個法門叫易行道,就在此地。你用有相去求,修其他八萬四千法門進不去,有障礙;無相呢?執著無相,也進不去。必須把執著放下,有相、無相都不要緊,不要去理它,這就對了。
所以底下,「次者,《安樂集》依《淨土論》」,《安樂集》是道綽法師的,《淨土論》就是《往生論》,天親菩薩的,「指出,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先須遠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這一段好,《安樂集》裡頭說的。「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我們把這一段念下去,它解釋在下面。「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下面解釋,「釋曰:三種相違之法,即文中:一、我心貪著自身。二、無安眾生心。三、恭敬供養自身心。此三者必須遠離也」。
這一段很重要。我們念佛的人,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這是三大障礙。第一個,貪著自身。誰不貪?誰有這個願心,我隨時隨刻可以捨這個身求生淨土?我能不能做到?這條很重要。第二,我能不能以善巧方便來安眾生心?現在地球迫切需要,我們常常聽說貴而不安、富而不樂,這兩句話連起來,現在這個世界大富大貴,他不安,他不樂。為什麼不安不樂?根本原因就在貪著自身,他希望在這個世間多活幾年,他的願心,時間愈長愈好。對於修行人來說,住在這個世間,時間愈長愈辛苦。如果是菩薩,他無所謂,為什麼?他心清淨,他不染著,這個世間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他都沒有放在心上。他心上無事,清淨,不受這個世間一切法的干擾,所以他的心是清涼自在,隨時可以往生,隨時也可以住在此間,有緣多住幾年,沒有緣他就走了。
什麼叫有緣?海賢老和尚是阿彌陀佛命令他的,叫他多住幾年。所以一百一十二歲不是他本來的年齡,他本來的年齡我認為應該跟他的母親、師兄弟差不多,七老八十,七、八十歲,這是正常的,後面延到一百一十二歲,這是阿彌陀佛給他的。給他干什麼?給他個任務,讓他表法,表法就是做榜樣,給佛門弟子做個好榜樣,給淨宗弟子做個好榜樣,他做到了。這個任務完成佛來接引他,什麼時候完成?就是他看到這本書《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看到這本書他的任務就圓滿了。終於這本書在二O一三年,二O一三年有一個居士,也是老和尚的皈依弟子,帶著這本書上山,他看到了。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為什麼?因為老和尚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怎麼可能帶書給他?這是無法想像的。他看到有人帶一本書,就問他這書叫什麼名字?大家就告訴他,這本書叫《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老和尚一聽歡喜無量,趕緊回到寮房,把他最心愛的袈裟,紅的袈裟披在身上,要求有照相機的人給他照一張照片。這個舉止,老和尚一生,之前沒有前例,從來沒有過,老和尚人家找他照相,他是被動的,邀請他他不拒絕,主動要人照相沒有過,這頭一次。沒想到,這張照片照了之後,三天他就走了。
他來表這個法,給我們總結佛法在世間,第一個,釋迦牟尼佛所傳的法,是真的,不是假的,與一切諸佛相同,沒差別;第二個,為我們證明西方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真有,為什麼?他親眼見過,他見過阿彌陀佛,他見過極樂世界,而且不止一次,我估計至少十次以上,九十二年。我們淨土宗初祖廬山遠公大師,他老人家那個時候在世間,一生見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只四次,遠公走的時候是七十歲。你看他從二十歲念佛,到一百一十二歲,九十二年,至少見過十次以上,給我們證明這不是假的,而且證明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念到功夫成片就能往生。他是提升了,因為他有阿彌陀佛的囑咐,要他表法,不帶他往生。
那為我們,為什麼說要這本書?這本書好書,為我們做證明,證明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無量壽經》這個會集本,證明這是真經,這個經書裡頭字字句句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沒有改動一個字,做這個證明。第二,證明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這個集注是正知正見,不是邪師說法,正知正見,這裡面采取(他也是會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著作,不容易,正知正見。第三,為我們證明,我們這二十多年來就依會集本,就依靠黃念老居士的注解來學習,別人說我們錯了,不准我們修,這個老人給我們來作證是正確的,我們依這個經、依這個注解來學習,來修行求生淨土,是真的不是假的,給我們來作證轉。我們完全放心,死心塌地,一生就是這一部經就夠了。
如果要應付,一些人來向你請教,佛法是什麼,你怎麼答覆他?前面我已經說了,佛法是離苦得樂。孔老夫子是什麼?這是儒家的,孔老夫子也是一句話,跟佛意思一樣的,不亦樂乎!那個悅是喜悅,快樂,從內心裡頭往外發,不是外面,從內心往外發。佛法也是的,從內心往外發,那個喜樂是自性裡本具的性德,性德向外流露。具體的來給你講,我給你介紹一部書,黃念祖老居士最後留下來的一個著作叫《淨修捷要報恩談》,這是老人家一生學佛最後的心得報告。這個報告裡面不長,文字並不長,把整個佛教包括了,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全部都在裡頭。你要把這個東西學會了,這叫佛學概論,或者佛學概要,你都懂得了。而且你對淨土宗會死心塌地,為什麼?這一句佛號、這一部《無量壽經》全部包括了,他這個《報恩談》就是介紹會集本,真的介紹會集本,讓你對於會集本產生堅固的信心。你老老實實每天念這部經,念會集本,念一遍《無量壽經》、念一萬聲佛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
一部經不難,初學的人大概頂多兩個小時就念完了。念一年就念得很熟了,你念了三百多遍,差不多會背了,就速度快了,念一年之後念一遍一個小時。剛剛念的時候兩個小時,一年之後一個小時,再念一年,兩年之後半個小時。劉素雲居士給我們表法,她一天念十個小時,十個小時念多少遍?我估計是二十遍,她念一遍半個小時,其他的時間念佛號。專修淨土,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二十年沒間斷,她有沒有開悟?肯定有。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開悟,沒有大悟也有小悟,小悟就很夠用了,應付所有人來提問題,你都能解答得了,小悟就有這個能力。還有一位胡小林居士,最近他六年學一部論,《大乘起信論》,念了三千多遍。告訴我,一千遍跟一千遍不一樣,第一個一千遍有很多悟處,他都懂了,再念一千遍之後,悟得更深更廣,三千遍以後幾乎沒有障礙。他現在講《大乘起信論》,我聽過兩遍,兩次講演,講得好,佛門當中找講《大乘起信論》的,能夠到他這個程度不多了,我沒聽說過。所以古老的方法,無師自通。我們要記住,那就是我們要在這個時代,要幫助眾生安樂。
有外國人講,我看的資料不多,英國湯恩比博士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這社會是一片混亂,有一些國家領導人見面的時候他都問我,這個世界還會有和平嗎?這個話說得重,對於這個世界還能不能再有和平,信心失掉了。危機,這是危機的根本。不是普通人問我的,國家領導人,十年前。我記得我當時回答,我說你能把四樁事情做好,世界就和平了。他說哪四樁?我說第一個,國家跟國家,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第二個,政黨與政黨;第三個,族群跟族群;第四個,宗教跟宗教,這四個都能做到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世界和平了。他聽了說不出話來,我們沉默了七、八分鐘,我再告訴他,我說難,是難,非常棘手,但是不是沒有辦法,如果我們從宗教下手,團結宗教,讓宗教回歸教育,讓宗教互相學習,於是宗教會影響政治、會影響政黨、會影響族群,世界和平可以做到。對方聽到歡喜,我們才開始討論這些問題,才有話題可談。
所以我們十八年前,一九九八年、一九九九年我住在新加坡,把新加坡九個宗教團結起來,做得很成功。當時的總統王鼎昌,夫妻兩個,對我們所做的非常歡喜,非常贊歎。十八年,夫妻兩個都不在了。今天我們回到澳洲圖文巴這個小城,非常歡喜,非常難得,這邊一共十七個宗教,大大小小十七個,團結起來了,確確實實我們宗教與宗教之間,互相尊重,互相贊歎,互相關懷,互助合作。我這次回來,他們大家找我,要我回來看看,我們已經團結起來了,我們一個共同的目標,是要把圖文巴這個城市,打造成世界上第一個多元文化、多元的族群、多元的宗教和諧示范城市。好!最近三年,去年、前年、大前年三年,市長帶著我們宗教團體在聯合國做簡報。去年我參加了,好像前年我也參加了,我參加過兩次。難得!
這個城市在擴張,土地面積很大。從台灣來的同修,我告訴他,圖文巴的土地面積差不多半個台灣大。這個地方將來要發展,現在機場建好了,我聽說今年下半年客運就可以通航,將來以後到澳洲來,不必到布裡斯本,到圖文巴,這個地方是澳洲的大門。將來這個城市的居民,市長告訴我,他們規畫標准是八十萬人,這樣的一個大都市。將來就是八十萬,現在所有道路、地下的設施,都是以八十萬人居住的這個標准來設施。所以這個都市前途無量,我在此地給大家做這個報告,歡迎大家移民到這來,這個地方將來是樂園,為什麼?和諧城市,和諧示范城市。我們希望在一生當中得到平安、得到快樂、得到幸福,大概這是帶頭,這個城市帶頭。所以安眾生心重要,常常放在心上,這是大慈大悲。
第三個,這要遠離的,「恭敬供養自身心」,這修身。《大學》裡面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從哪裡開始?要把供養自身心這個念頭放下,這是很大的障礙。在佛法裡頭通常講的五種見惑,頭一個就是身見,把身當作自身,當作自己。這個人到世間上來干什麼?追求身心的快樂,滿足身心的欲望。這個概念現在是普世的概念,就是這個地球上的人都是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會毀滅自己,會毀滅你的文化,會毀滅地球,這不是自救救他,這是自毀毀他,非常可怕。希望我們同學,在這個地方建立信心。這個是與菩提心相違背的。我們今天需要的就這三條,《安樂集》裡頭所說的。依智慧,不求自樂,求自樂的人沒有智慧,他的真誠心被他的欲望蓋覆住,智慧不能現前,他能現前的全是煩惱,就是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不生智慧。所以要生智慧就不求自樂,對於身心的快樂都要放下。我們求什麼?我們求道。道跟聖人求,也就是我們要有足夠的時間,完全的時間去聽聞傳統文化,儒釋道三教的教誨,要跟佛菩薩學習。聚集,人數不會多,少數,少數當中的少數,志同道合的,在一起研究聖賢的典籍,提升自己的境界。從君子開始,君子提升,賢人;賢人提升,聖人。佛法裡從小乘提升為權大乘,權大乘提升為實大乘(真實的大乘),從實大乘裡面提升就是法身菩薩,再上去成佛了。這個樂,真樂,這是不亦悅乎!
所以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是菩提心,遇到有這個機會一定要做。我們這麼多年來,也是晚年才遇到這個機會,這個機會是什麼?漢學。真正有人懂得,我們在一起交流、做報告,他們能接受、能相信,而且深信,主動願意跟我們合作。我說他比我熱心,我還沒有像他那麼熱心,被他逼著我不能不做,我要不做對不起他。這是英國一位大學校長,我們要合作來辦漢學院,培養什麼?培養一批學生。這些學生干什麼?「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菩提心。我們要找這樣志同道合的,人數不會多,三個、五個不少,一百、二百也不算多,找一批這樣的,這批人學漢字、學文言。課本我們采取《群書治要》、《國學治要》,這兩部書是四庫的精華篇,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們用它做課本。深入這個經論,然後對《四庫》就有能力閱讀,有能力講解,有能力把它翻成現代白話文,從現代白話文翻成全世界每個國家的文字,讓每個國家的人民都能夠讀到中國古聖先賢的智慧,他們怎樣經營一生幸福美滿、家庭快樂、事業順利、社會安定、國家富強,世界安定和諧,永遠不會有戰爭。我們遇到這個緣,不能不干。安眾生心,把供養自身心完全放下,不要去計較這個,就會快樂無比。像顏回一樣,箪食瓢飲,別人認為很苦,他快樂無比,夫子贊歎他。那都是真正發菩提心的人,才有這樣的受用。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