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入道要門,發心為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入道要門,發心為首。得度生死,唯依念佛。

  師父上人常告誡我們,學佛就要學習釋迦牟尼佛。一言一行學得跟佛一樣就成佛了。試問,學習佛什麼呢?

  世尊一生親身力行,廣演八萬四千法門。師父上人講過,律是學習佛的身,教是學習佛的言論,禅是學習佛的心。唯有淨土含攝一切法,所謂門門歸淨土,門門都是淨土。

  《文殊般若經》言:「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差別。」又經言:「當知如是念佛三昧,則為總攝一切諸法。」可知,一句佛名包含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法,萬法歸於淨土。所以,諸佛「八相成道」,「顯示三乘」正是為演說淨土妙法。此正契善導大師所言:「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1)凡夫得度生死,唯依淨土。

  當今,我等身處末世,福薄障重,欲得度脫也唯依淨土。正如《觀佛三昧經》中佛勸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可知,其余法門非我等劣根所能受持,唯有念佛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又《大集念佛三昧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可知,念佛法門正是為度脫我等惡苦凡夫。

  (2)欲成如來妙果,唯依淨土。

  《無量壽經》中諸大菩薩皆「得微妙法,成最正覺」。微妙法者,即「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之念佛法門。又《阿彌陀經》雲:「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持名念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知,世尊正是依持名念佛,證無上菩提。又《觀佛三昧經》言:「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皆說如是念佛三昧,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可知諸佛如來,亦由念佛而成無上正覺。

  綜上所述,末法凡夫唯依念佛法門,得以脫離生死,又必定依此法而成就佛果。由此,一切諸佛八相成道、作斯示現正是順世間故,為我等德薄障重凡夫示現淨土之微妙法也。我們學佛就是學「八相成道示淨土,信願持名佛道成」。

  八相成道為:(1)從兜率天下;(2)托胎;(3)出生;(4)出家;(5)降魔;(6)成道;(7)轉法輪;(8)入涅盤。此乃一切諸佛示現成道之通途。在《無量壽經.德尊普賢品》中世尊對此八相成道有詳細解釋。其中,示現修行成道的前六相為:「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覺。」細細體味,諸佛正是為我等示現淨土念佛法門。如下圖所示:

  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

  (發菩提心,即信願往生心) 捨兜率,降王宮,

  棄位出家,苦行學道

  (看破,放下)作斯示現,順世間故

  (自在,隨緣)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定,慧)得微妙法,成最正覺

  (微妙法,即淨土念佛之法)(戒)(戒,定,慧)(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信願持名)

  [圖注] 諸佛「八相成道」所示現的「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即是發菩提心,,亦即信願心。「得微妙法,成最正覺」正是示現「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之念佛法門。由此,諸佛一生行誼正是示現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亦即「信願持名」之淨土法要。

  而諸佛示現的「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正是引導我等惡苦凡夫要看破、放下,要「以苦為師,以戒為師」。以此根基,培植福善。方能生起真信切願,方能完全受持一句佛名。

  諸佛八相成道所示現的,「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即是發菩提心,亦即信願心。「得微妙法,成最正覺」,正是示現「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之念佛法門。由此,諸佛一生行誼正是示現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亦即「信願持名」之淨土法要。而諸佛示現的,「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正是引導我等惡苦凡夫要看破放下,要以苦為師,以戒為師,以此根基培植福善,方能生起真信切願。

  由此,諸佛示現的淨土法要正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亦即「信願持名」。一句佛號,即是「得微妙法」,即是六度萬行,即是彌陀一乘願海度眾之法。此一佛名,即可「成最正覺」。正如來佛寺三位聖賢,只一句佛號,就圓滿成就。

  而諸佛為何要示現「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呢?實乃「作斯示現,順世間故」。我等乃「惡驕懈怠及邪見,難信如來微妙法」之惡苦凡夫。由於善根福德不足,真信切願之菩提心難發,於一佛名又不能真心受持,故諸佛示現正是引導我們要注重學佛的基礎,即師父上人常講的扎根教育。學佛的根基圓具,即是善福深厚者。以此福善,方能生起信願之菩提心,才能入淨土之門。

  如《無量壽經》言:「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戒定精進門即學佛基礎也,有此基礎才能通達甚深念佛法門。又如《彌陀經》中,世尊唯勸持名念佛之行,實乃,此經當機者為諸善男子、善女人。此等眾生宿植善福,聽聞淨土,即能生起信願心,若一心念佛,即往生無礙。而《無量壽經》和《觀經》當機者正是我等惡苦凡夫,善少福淺,於淨土之微妙法,不能信受。故《無量壽經》中佛勸五惡眾生須先修五善,又在「往生正因品」中勸發願往生者須行眾善及六度等行,有此基礎,才能通達甚深微妙法;在《觀經》中,佛言淨業成者,方能往生。所以勸我等先修淨業三福,此乃一切諸佛淨業正因。

  善導大師言,淨業三福修其一即可回向往生;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惡邪見闡提人也。可知,淨業三福乃淨土法門的入門基礎;無此基礎,一切修行皆枉然也。正是由於具三福之一即是《阿彌陀經》所言的善男子、善女人,皆是善根福德深厚者。若三福第一福都做不到,乃惡驕懈怠及邪見之人,難於受持淨土之法。由此,師父上人常勸我們,至少要做到十善(即第一福),才是善人,才能入佛門,才是佛弟子,否則念佛都是假的,不得利益。由此,我等修學淨土須從基礎修起。

  今日,我等有幸得遇師父上人,師父以無盡的慈悲智慧,隨順當前眾生根性及心態,以淺顯和順的方式引導我等入佛知見。由此,師父上人將菩提心淺釋為:「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將淨土修行淺釋為:「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甲、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此乃學佛之菩提心,師父上人言,「真誠」是菩提心之體;「清淨、平等、正覺」是自受用心,即「願成無上正覺之心」;「慈悲」是他受用心,即度眾之心。若具有成佛度眾之無上菩提心,而念念希求往生極樂,乃真正信願心也。由此,修學淨土須先發「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之菩提心,以此心而生起真信切願,有此心才能對一句佛名念念不離。

  正如古人言:「入道要門,發心為首。」蕅益大師言:「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我等凡夫但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以此念佛功德,自自然然信深願切。若能真信切願,又必將佛念,念佛乃至一聲,福善圓滿,即可往生也。師父上人也特別強調菩提心,曾言:「若心不清淨、平等、慈悲,仍是貪瞋癡,即使每天念佛十萬聲也是枉然。」我等善少福淺,菩提心難發。佛在《觀經》中勸苦難眾生先修淨業三福,師父上人也勸我們至少要做到第一福。以此淨業正因,才能生起「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之菩提心,才能入淨土之門。

  以下報告主要依據師父上人的講經資料對菩提心詳解之。

  甲一、真誠

  真誠,真實誠敬之心,此乃菩提心之體,亦是學習世出世間一切法之根本。師父上人言:「真心即自性」。而誠敬乃真心自然流露出的對一切人事物的恭敬心。

  世尊出家學道,實為貪迷眾生能脫離輪回之苦,此乃無上真誠心。又師父上人稱贊賢公和尚曰:「弱冠感悟輪回路險,死生事大,真為出離生死而出家。出家後以成佛度眾生為志。」賢公實乃以至誠心出家學道啊!

  由此,真為脫離六道,真為生死,真為一切苦難眾生而欣求極樂,乃念佛之真心也。以此心,而誠敬、感恩諸佛菩薩、古大德之教化,感恩父母及一切眾生也。可知,真誠心直接反映學佛的心態,「一切法從心想生」,學佛是真是偽、是邪是正,決定往生與否。由此,《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勸我等要「至心信樂」,至心即真誠心也。

  真誠心如何修學呢?師父上人教導我們「尊敬師長,孝養父母」是眾善之根本,亦是做人、學佛之根本。儒家亦講:「百善孝為先,視師如父母。」以對父母、師長的孝敬心,方生起對一切人事物的真誠恭敬也。正如儒家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師。」佛家講:「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是前生父母,未來佛」。由此,而對一切眾生生起誠敬心。因此,我們理應把「尊敬師長,孝養父母」做為我們處世、學佛的第一課。

  甲二、清淨、平等、正覺。

  「清淨、平等、正覺」者,菩提心的自受用心。世尊示現「棄位出家,苦行學道」,日服一麻一麥,六年跏趺,正是恢復此心。此心即是佛心,以此心念一句阿彌陀佛,方得無邊受用。如《無量壽經》所言:「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可知,發一念清淨心念阿彌陀佛,即可往生無礙。

  如何修得清淨、平等、覺呢?諸佛八相成道示現:「以定慧力,降伏魔怨」。而欲得定慧,唯有從「戒」起修,能持淨戒,則「如暗遇明,如貧得寶」,才能降伏貪瞋癡諸魔怨,由此,而得淨心。實在講真心念一佛名,正是恢復我們自性的清淨、平等、正覺。《無量壽經》中言:「若曹欲見無量清淨平等覺」,可知彌陀聖號即是清淨、平等、正覺。真心念一句阿彌陀佛,即是自性「清淨、平等、正覺」彰顯,當下即「是心作佛」。而我等濁惡凡夫念佛之心仍是貪瞋癡,仍是妄想、分別、執著,真是喊破喉嚨也枉然。由此,我等還得從基礎修起,師父上人勸告我們修學淨土至少要做到五戒十善,來奠定做人的基礎,奠定念佛往生的基礎。

  甲三、慈悲

  慈悲者,菩提心他受用心也。世出世間,無不是以利他為出發點,而成就自己。蓋利他實是利己;利己須先利他,自他不二,平等真如也。正如儒家以「愛人如己」,而成就「仁」道。佛家亦然,經言:「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由此,慈悲心乃學佛成道之無上促動力,唯有生起救拔一切苦難眾生之慈悲心,方有欲成無上正覺之大願大行。

  我等學佛須以「慈悲利他」為修行的起點。若仍有自私自利,即生貪瞋癡,縱有修持,即落偏小,於彌陀無盡度眾大願相違,難得往生也。由此,慈悲如水,萬物得生;自利乃火,燎盡一切福善。

  慈悲心如何培植呢?應從行善修起。《了凡四訓》中,天目山中峰禅師講,利他為善,利己為惡。因此,我等修學應在處處為他人著想中培植自己的慈悲心。應遵循師父上人的教導,奉行十善,打好學佛的基礎。

  綜上所述,要入淨土之門就須首發「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之菩提心。而我等惡苦凡夫,欲得此心,就應認真修行三個根。正如師父上人所言,現代人傳統的家庭教育沒有了,儒釋道也遺棄了,天天都是五欲六塵,這就沒有了做人的根基。因此,學佛只學到一點常識,不能入佛門。師父又常常告誡我們,學佛的基礎是什麼?就是淨業三福第一福,其落實在《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和《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要重視扎根教育,才能有花果。可知,能把三個根做得圓滿,皆是善根福德深厚者,以此福善,方能漸漸生起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之大菩提心;才能生起信願往生心。以此信願,看破放下,心中只一句彌陀聖號,求生極樂,必定往生。

  乙、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無量壽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可知,淨土修學以發心為先行,若能生起信願往生之菩提心,即當「專念」此一佛名。然而我等,外有五欲六塵,內有貪瞋癡慢疑。雖有願,而不切;雖念佛,而不專。諸佛慈愍,首為度脫我等,而示現於世。此示現無非勸導我們要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以此方能做到「一向專念」。

  乙一、看破放下

  此乃諸佛所示現的「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世尊為太子時,四出城門,見老病死及沙門,而看破世事無常,遂放下煩惱障出家學道,尋求解脫。經十二年苦學苦行,最後在菩提樹下端坐入定,放下一切所學(即放下所知障),而成正覺。又六祖惠能大師聽五祖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徹大悟。海賢老和尚從小歷經滄桑,出家後,別人打他,罵他,侮辱他,全不放在心上,以此看破、放下的功夫,一心念佛,而往生無礙。

  由此,諸佛菩薩及古大德正是示現了,唯有看破放下才能悟入。正如師父上人常講,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修行就是練習六根在六塵境緣中不分別、不執著。對世俗境緣全放下了,就成就了。又師父上人常勸我們,對斷惡修善亦不能放在心上,善事放在心上生三善道,惡事放在心上生三惡道。對於善惡全不放在心上才能得淨業,以此淨業才能脫離六道輪回。我們淨土學人更應看破,「六道乃火海,極樂如寶蓮」。從而放下「娑婆之苦因」,欣求「極樂之樂果」。

  娑婆之苦因是什麼?就是貪瞋癡慢疑;極樂之樂果是什麼?就是「應常念佛而生喜」。

  師父上人言:「念佛就是念念覺,而凡夫雖口稱佛名,而念念仍是貪瞋癡,於一佛名不得利益。」由此,我等既已發願念佛求生,就應看破一切相實乃無常、虛妄相,從而放下世俗萬緣。於娑婆世界的一針一草,都不要貪戀、執著。以此方能隨緣、自在,一心念佛亦必往生無礙。

  又看破是解,放下是行。解就應聽經聞法,行唯念佛最為勝。解行並重,方得成就。上根利智者,一聞佛法,當下即看破、放下,大徹大悟。我等根劣凡夫,雖然天天聽經、誦經,而智慧不開,遇到境緣,仍起貪戀,起忿恨。幸而諸佛及古大德為我等慈愍示現。現今,又有海賢老和尚為我們做出了最好的榜樣。老和尚一生的行誼正是教導我們念佛求生必須要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就是老和尚的幾間破房;就是老和尚不離手的各種勞作工具;就是老和尚的一碗芝麻鹽面片;就是老和尚以微笑應對別人的打罵。總結來看,看破放下就是海賢老和尚「以苦為師,以戒為師」,九十二年一句佛號不離口。

  以下將詳細解釋「以苦為師,以戒為師」。

  (1)以苦為師

  苦行第一的大迦葉尊者雖至暮年而不捨頭陀苦行,佛贊歎道:「有頭陀行,我法久存。」又師父上人常言,天人的福報享盡了,大部分都墮三途。蓋大富大貴者,安於享樂,不求出離,而疏忽、懈怠於修行。此乃豪貴學道難。因此,修學要「以苦為師」,苦中好修行。又古大德無不是發無上心,「苦行學道」。雖歷經磨難,而安於吃苦,樂於吃苦。正如,趙州和尚八十猶行腳,海賢和尚百余仍勤作。大德們正為我等示現:苦行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苦行正是堅定我們的信願心,苦中才能真正認識到娑婆之苦,而厭離之;聞到極樂之樂,而欣求之。苦行才會看破放下,放下身見,放下自我傲慢,放下世俗貪求,以此掃除塵累,澄淨身心。又在為大眾的勞作中,身心有個著落處,念佛才不會妄想紛飛,才會歡喜念佛,歡喜勞作。正如海賢老和尚一樣,一邊勞作一邊念佛,福慧雙得。

  我等身處末法,業重障深,外又有五欲六塵,若不依古大德所教導的「苦行學道」,如何能克服染濁,消除業障,而得解脫。修苦行,我們做不到世尊成道前的日服一麻一麥,六年跏趺而坐;我們做不到古大德的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當前,物欲橫流,我們應學習古大德,粗衣淡飯,不求供養;學習海賢老和尚九十二年一邊勞作,一邊念佛。以此看破放下的功夫,才能入信願持名之成佛大道。

  (2)以戒為師

  無有規矩,不成方圓。儒以「禮」為基,佛以「戒」為根。古大德無不教導學佛須先學戒,而後依教而行方得要領。蓋由戒才能生福善;由戒才能生定慧;由戒念佛才能得淨念。如佛在經中言:「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更喻戒為「如暗遇明,貧人得寶」。又《無量壽經》言:「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可知,由戒才能通達受持淨土念佛之妙法。

  然何為「戒」?《楞嚴經》雲:「攝心為戒」。攝心就須「都攝六根」,放下貪瞋癡,而得清淨。又師父上人常講,「清淨心現前,戒律成就」。由此,持戒是手段,通過端正身、口、意三業,防非止過,才能放下貪、瞋、癡。其目的是恢復清淨、平等、正覺之自性德能。又經言:「(戒乃)淨也,常道也,真際也,無所著也。」所以,戒乃自性流露,是自然常道。由此,若恢復自性,心地清淨無濁,平常的生活、工作即是戒。因此,持戒圓滿,無須執著於戒條,但身心淨潔,一言一行即與戒相應。故持戒全在心行。若心真清淨,道宣律師是真持戒,窺基大師也是真持戒。蓋心地清淨,身口意又有何造作?又何來戒條?又何言持戒之行?

  因此,萬緣放下,心中不離佛號,即是真持戒。正如,海賢老和尚一心住在一句佛號,其他完全放下,心中沒有想到持戒,但持戒圓滿無缺。老和尚的日常生活就是戒,這就是經中「於戒,無戒,無犯」之境界。故蕅益大師言:「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師父上人亦言:「我的戒律就一條——阿彌陀佛。」

  蓋阿彌陀佛聖號,即是自性清淨平等覺。心中念念不離,即心同佛心,行同佛行,實乃最勝持戒之法。而我等根劣凡夫,心不清淨,雖口念佛名,而念念仍是貪瞋癡,不求出離。如此雜亂心念佛,如何能得解脫?因此,若欲成就,唯有依佛教誡,端正身、口、意三業,長時薰修,漸漸的貪瞋癡自然淡去,即得清淨。故以此持戒,才能得定得慧;才能培植福善;才能生起真信切願;才能做到「淨念相繼」。

  然而,持戒如何落實呢?萬緣放下,只一句佛號念念不離,我們做不到。因此,師父上人常勸我等,《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做圓滿了,念佛必定往生。此三個根是小小戒,亦是基本戒。因此,我們必須「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扎好三個根,念念佛名,求生淨土,即是「持戒念佛」。

  綜上所述:淨心之法,念佛最勝,若真念佛,戒在其中。我等修戒,為求心淨,淨心念佛,往生有成。又「以苦為師,以戒為師」重在「忍」,由忍,才能功德無漏,才能福善圓滿。正如師父上人常講,「火燒功德林」,一發脾氣,瞋恚之火把所修功德全毀掉了。由此,如經言:「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此乃「忍力成就」。

  何為「忍」?「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即為忍。因此,忍者,心只住在真實之道(即一句佛號),於一切順逆境界全都不放在心上,完全看破放下。由此,海賢老和尚干活不知道累,別人打他、罵他,老和尚都笑咪咪的對待。老和尚只一句佛號做到了歡喜吃苦,平常是戒。

  乙二、自在隨緣

  隨緣不變,即得自在。正如經言:「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不變者,即心中時時刻刻住在「信願念佛」之度世之道,於一切境緣才能做到看破放下,不分別,不執著,而隨緣、自在。

  當前凡夫業重障深,無上菩提心難發,如何能做到「心常谛住度世之道」。面對世俗的財色名利及復雜的人事環境,我等若欲成就,就須依靠自己的智慧及善巧方便,懂得隨緣,善於隨緣。即隨善緣,避惡緣也。

  何為善緣?第一善者,唯有「堅勇求正覺」。欲求正覺者,唯有「信願念佛」。因此,於己「信願念佛」有利者乃善緣,無利者乃惡緣。因此,我們要以自己的智慧善於辨別何為善,何為惡。

  (1)利益大眾的善緣可以隨緣做。然而師父上人告誡我們,行善不可著相。一著相,即是世俗之善,只能修一些福報而已。假若修善摻雜著名聞利養,就是增長貪瞋癡,雖不能積功累德,這樣善就變成惡了。另外,隨緣中要善於辨別善惡,有些看似是利益他人的善行,實則是破壞佛法,破壞他人及自己修行的惡行,此乃因小失大。正如,自己尚無德行,若攀緣去廣度眾生,最後反而把他人和自己都度到三途去了。因此,行善要以智慧,不可感情用事。

  (2)對於惡緣要懂得善巧回避。正如世尊成道前隱於苦行林;古大德多居山間;海賢老和尚九十二年住在鄉下小廟,默默念佛,正是避惡緣也。然而,今天去哪裡找一個清淨之地。在當今物欲為主的大環境下,師父上人常勸我們要護好自己的菩提心,護好自己的佛號不間斷,不要去攀緣。師父上人幾十年奔波於世界各地,為護好自己的清淨心,不看電視,不聽新聞,不用手機,不記別人的姓名住址等等。正是我等學習的榜樣。

  由此,師父上人常告誡我們,要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緣中練習看破放下,練習不分別、不執著,才是真修行。無磨不成佛,在這些順逆境緣中正是磨煉自己的道心,若做到順逆境緣不放在心上,不著相,心上只放阿彌陀佛,就隨緣自在了。

  乙三、念佛

  淨土古大德無不以持名念佛為正行。《阿彌陀經》唯勸持名念佛,《無量壽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蓋彌陀一乘願海度眾之法全融入一句佛號中,若真能信願持名,必蒙佛接引。正如善導大師所謂(彌陀)願願皆標念佛也,海賢老和尚正是依一句佛名,滿彌陀本願,而往生無礙。由此,淨土修行,應以念佛為首要。

  (一)何為念佛

  師父上人言,「念」者,「今心」。當下心中有佛,即念佛。若真生起往生成佛度眾之大願,必念念欣求彌陀現身接引,而稱「彌陀」之洪名也。正如子憶母心切,或子遇急難,必稱母之尊稱也。由此,持佛名乃求生心至切而自然流露也,又以稱名故,令念佛之心真實、相續也。正如師父上人所說,天天想極樂世界,極樂就現前,如何想,唯一句佛號。

  然而從理上講,念佛實是念自性佛,正如《菩薩念佛三昧經》雲:「正念諸法真如之相是名念佛」。念佛之心,就需心住於正念,心住於清淨平等覺,方是真念佛。若用虛妄心,用世俗名聞利養之心,雖口稱佛名,也不為念佛,真是喊破喉嚨也枉然。

  (二)念佛理論基礎,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萬法唯心造,佛亦由心修。極樂之無盡莊嚴美好,亦是自性之清淨平等覺所現。所以,淨土修學的目的雖是念佛往生淨土,然而,行之要門仍須從淨心修起。

  如何淨心,唯有念佛。 黃念祖老居士在《大經解》中言:「(念佛法門)指方立相,攝心專注。即此妄心,持佛名號,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念得純熟,乃忘能所,心無所住,佛號分明,暗合道妙,便契《金剛經》無住生心之妙谛。」因此,我等難於做到「心無所住」,而念佛法門讓凡夫心專注於一句佛名,立一此相,便於攝心。又一佛號,乃萬德洪名,以至誠心,念一佛名,蒙彌陀本願加持,諸佛菩薩護念,諸護法善神護持,即以便巧入佛知見,此乃最勝最妙修心之法。

  又念佛之心,即是佛心。《無量壽經》言:「若曹欲見無量清淨平等覺。」可知,阿彌陀佛即是無量清淨平等覺。念一聲阿彌陀佛,即是自性無量清淨平等覺彰顯。故《圓通章》雲:「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之心,即是彌陀之心;念佛之時,當下即已成佛。又中峰禅師言:「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於彌陀本願度眾之心本無差別。「以念佛心入佛知見」,則心同佛心,願同佛願,行同佛行,必與彌陀相感,極樂淨土相應。

  由此,念佛之淨心,當下即已住於極樂淨土。正如,幽溪大師《圓中鈔》言:「夫(極樂世界)瓊林玉沼,壽量光明,固一切諸法之相也。然則直顯於心源,全彰於自性」。此乃「極樂國土,非在心外。百界千如,皆我本具」。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六道乃阿賴耶之妄心所變,無此心不受六道眾苦。正如,師父上人常講,章太炎先生不見地獄「抱銅柱」之酷刑,及《地藏經》言唯菩薩和受罪苦者才能見地獄。而極樂世界乃自性真心所現,無淨心亦不見淨土。故師父上人言,念佛的心就是彌陀之心,我們的心與彌陀一樣,極樂淨土就在眼前。

  綜上所述,信願持名,往生淨土正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之理。

  (三)念佛之事相:信願持名,往生極樂。

  念佛成佛之理,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然事相上,彌陀慈悲,以眾生心而為利益。凡夫分別執著未斷,故佛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從而,使凡夫「信願念佛」之心有一個著落處。使凡夫相信有彼極樂世界,而願往生之;信有彼阿彌陀佛,而願念之。若真能信深願切,念念不離,久而久之,方知彼阿彌陀佛即是自性,自性即是阿彌陀佛。入此境界,往生成佛無礙矣。正如師父上人講,「用一句佛號喚回我們的菩提心(即信願心)」。若一句佛號念念不離,念久了,妄心就變成真心了,以此真心再將佛念,當下即生極樂。

  (四)念佛須注重兩個要點,(1)信願心,(2)淨念相繼。

  (1)以信願為根本

  「信」者,信己本來是佛,信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願」者,「取願作佛,悉令如佛」,此乃信願之本體。以此信願方信有西方極樂之種種莊嚴,信有阿彌陀佛之本願攝受。信己善福雖少,然以信願持名可往生彼國。由此,而念念希求彌陀現身接引。

  蕅益大師言:「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即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可知,信願心是念佛之正心,若無信願,雖念佛亦是邪行,與佛本願相違也。蓋彌陀本誓願海,在度脫十方眾生往生極樂,而往生之法,就是信願持名。

  我等凡夫生死心不切,是以虛妄心、名利心念佛,所得利益不大。正如蕅益大師所言:「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又印光大師言:「若有一念求來生人天福報之心,即修持精純,亦名違背佛教。雖種善根,而了生脫死,當在驢年,可不哀哉!」可知,信願實乃念佛之根本。

  然而末世凡夫,障重智淺,信願不足,持名不堅,如何補足?首先,由解補足。經雲:「聞甚深法,即生信解」,通過經教明白淨土道理,自然信願初發。然而師父上人言:「有解無行是世間佛學」。蓋有解無行,信難真、願難切,就須親身力行去實證,此乃「信解行證」之修學次序。

  由此,補足信願,重在去行。行者,唯念佛為首要。師父上人常勸初學弟子們:「要多聽經,誦經,聽懂了,一句佛號就夠了。」蓋能信,發願往生者,皆是無量劫善根、福德、因緣具足。正如《阿彌陀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凡夫福善少故,於信願持名不能受持。若欲補足信願,須先培植福善。

  種植福善,有六度萬行,然一切諸行,唯一佛名最為便巧、最為快速。《文殊般若經》言:「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差別。」由此,一句佛號包含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法,功德同佛。師父上人也常言:「用什麼方法積功累德,唯有念佛。」所以,以念佛功德,可補足信願;又以念佛,而使一聲佛號堅固入心。

  因此,我等初發信願,理應念佛,由一佛名,善福具足,才能信深願切。信願具足,念念希求彌陀接引,又必定念佛。以此真信切願之心,念佛乃至一聲,善根福德與佛無異。而往生無礙。

  故,念佛功德難思量,善福具足信願深;信深願切再念佛,善根福德與佛同;以此信願及福善,回向往生必定成。

  (2)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淨念相繼」是衡量念佛功夫之深淺。淨念,即經中所言,「發清淨心,憶念受持」。亦即不懷疑,不夾雜,只專注一句佛號。如《無量壽經》言:「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可知,淨念功德不可思議,一念淨念即往生無礙。

  然如何得「淨念」呢?中峰禅師在《三時系念佛事》中言:「當妄心雜亂之頃,能舉起一念。如對慈尊,按定六字洪名。一一出口入耳,則此雜亂,自然隨念寂靜。自是一念,而至十念,乃至念念不移,即教中所謂淨念相繼者也」。由此,以真誠心念念不離萬德洪名,即可消除妄念,而得清淨。

  師父上人也講,第一念是妄念,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一句佛號念念不離,這才是真念佛。此正契古人所言:「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因此,「即此妄心,持佛名號,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即得淨念。

  然而凡夫六根被貪瞋癡所束,念佛心不堅。由此,欲得「淨念」需從基礎修起。《圓通章》教導我們要「都攝六根」,即師父上人常講的,要在六根在六塵境緣中練習看破放下,不分別,不執著,心中只一句佛號,才是真修行。因此,欲得淨念,正是諸佛八相成道所示現的,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之菩提心,在世俗境緣中完全看破放下,不貪不著,「以苦為師,以戒為師」。以這樣的心態,專注於佛號,才是修行淨念的下手處。

  又念佛須「相繼不斷」。相繼不斷是真正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如《十善業道經》言:「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可知,善心、善行,唯有不間斷才能善法圓滿。否則即有漏缺,即生惡法。而念佛唯有不間斷,才能得定慧。經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由此,「淨念相繼」才能得定,由定才能入念佛三昧。又蕅益大師言:「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在此濁惡世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由此,萬德洪名不可片刻間斷。如中峰禅師所言:「念佛即從心出,結業豈屬外來;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蓋不念佛,即是念貪瞋癡,以此妄念,妨礙往生。正如海賢老和尚九十二年只一句佛號不離於心,方能成就。

  綜上所述,念佛之要須以信願心,淨念相繼。信深願切方與佛相應。以此心,淨念相繼,方入佛境界。

  丙 總結

  學佛就是學自在,尋解脫。若欲成就,就須發無上菩提心。在當前大環境下,我等何罪而生末法,又何幸得遇淨土。現今,又有何福善,得遇師父上人慈悲教導和海賢老和尚九十二年住世表法。而我等不知感恩,仍貪迷世俗,不求出離。我等雖名曰學佛,而大心難發,懶散成性,不屑於諸佛菩薩及大德的慈悲示現,真是障深業重,細細思量,理應生慚愧心。若今生不能成就,諸佛菩薩的恩情,父母養育的恩情,師父上人及大德們慈悲教導的恩情,施主們供養的恩情及一切眾生的恩情何以回報。因此,我等既已學佛,理應發無上心,為了脫生死,為一切苦難眾生,為正法久住,而欣求早日往生成佛。

  如何往生淨土呢?世尊八相成道之一生行誼實是我們修學的最好指南;海賢老和尚一句佛號自在往生,為我等示現了淨土修行的無上妙法。

  正如,(一)往生之要,信願為先;由信發願,由願當行;行即念佛,持名為正。(二)信願難發,因在其根;其根有三,孝敬當先;次為因果,三者十善;三根即具,福善初成;以此福善,信願入門。(三)信願初發,極樂蓮花;蓮花未成,福善不圓;積福修善,莫若念佛。(四)念佛不真,因在其心;修心之法,看破放下;看破為慧,經教入門;放下為行,苦戒中成;看破放下,放下看破;放下世緣,隨緣念佛;以此念佛,淨念不斷;念念佛心,信願方圓。(五)信深願切,自性彌陀;極樂在前,再將佛念;一念之中,福善圓滿;蓮花接引,往生無礙。

  以上是慚愧弟子學習《無量壽經》及《大經科注》的心得報告。弟子初學,報告中恐有錯誤和不妥之處,懇請尊敬的師父上人,及諸位善知識批評指正。阿彌陀佛!慚愧弟子釋開進敬呈。

  老法師:開進法師七月七日的報告,我們今天才看到,這是佛力加持,是一篇很難得、很好的念佛開示。念佛的人很多,問題也很多,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這篇裡面全都說明了。問題,怎麼念佛才如法?經上常說,祖師大德也常說,我們在講經教學裡也常常提起,可是我們太健忘了,一遍聽過之後就沒有了,這個耳朵聽進去,那裡跑掉了,連痕跡都不落,這是功夫不得力之所在。如果功夫得力,人人都有成就。開進法師這篇報告要多讀,把自己業障習氣念出來,再把它放下,我們就能如法了,就能相應了。換句話說,往生有把握了,現前得自在了。為什麼現前得自在?像海賢老和尚一樣,現前就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就自在了。我們現在是雜念、染念、輪回念、邪惡的念頭,跟念佛同時生起,念的佛號不純、不干淨,所以功夫不得力。惡念習氣它們的能量大,我們念佛沒有成習慣,常常會斷掉。心裡老是想著,是的,我要淨念相繼,我要一句一句不能丟失。但是保不住,你能保住幾分鐘就丟失了,不知不覺丟失了,習氣太重了!還有人加持你,什麼人?過去無量劫來冤親債主在加持你,他在擾亂,他不讓你走,他還沒報復你,你走了他報復不了了。這一生不能報復你,來生他肯定來報復你,麻煩可大了!念佛人要常記住,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要想起這個事情,你就害怕了,你就不敢不念了。這個事情常常忘掉,苟且偷生這個念頭時時起來。

  這篇文章可以放在網路上流通,讓真正煩惱輕,修行有一點功夫的人,他看到了,我相信他一定把它記下來。一天看一遍,一年不間斷,他的善根福德增長了,對於念佛功夫有大利益。希望有心真正想在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文章最好一天也看一遍。只要習氣毛病還在,對你有好處,幫助你消除不善的習氣。

  摘自: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一七二集

 

上一篇:心存感恩
下一篇:劉素雲:前進路上的障礙是什麼?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