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聽了心得報告,覺得大家學習很用心,幾年來有很大的進步,很值得隨喜。我們發心出家,宗旨只有一個——成佛,途徑也只有一條——學佛。然而,學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想要長期堅持學習,並且越學越穩,越學越好,那就更不容易了。以下就此談一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佛的方法很多,歸結起來無非兩類:一是靠自力,二是靠團體。靠自力必須有堅定的信心,有很好的經驗,否則容易出偏差。靠團體就是在師長的引導下循序漸進,在同行的策勵下時時反省,跟隨著團體的進度穩步提升,因此不容易出偏差。
靠團體的力量來幫助我們學習,必須認清總別、發心參與。
總就是總體,別就是個體。總體不是代表某一個人,而是代表整個團體。因此,對團體的宗旨目標、團體的發展方向、團體的運行模式,大家要全面了解,深入理解,深切認同。只有對總體有清楚的認識和深刻的感受,學習佛法的信心才會越來越堅固。否則,信心就不容易穩定,學習也不容易持久。
團體的共業由所有團體成員的業力凝聚而成。因此,團體的事業是一項總體工程,它的成辦需要作為個體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好好發心、積極參與。我們常常提到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需要從基礎做起,要真正讓個人的用心、個人的言行與團體的運作相符順,真正將個人的業力融入團體的共業當中,依止師長,依靠同行,依據佛法業果的理則勤勤懇懇地種下成佛的善因。如果我們對總別沒有認識清楚,沒有真正發心、積極參與的意識,我們的業力就會與團體的共業相隔閡,就體會不到團體的功德,感受不到團體的殊勝,很容易隨業流轉。
那麼,怎樣檢驗我們的發心是否純正、參與是否積極、總別是否認清?這就要看是否能夠安住當下、勇於承擔。很多團體的事情我們本應該做而實際上又不喜歡做、不願意做,這就是內在我執、法執的表現。我法二執是我們學習上最隱蔽、最頑固、最強大的敵人,會左右我們的知見,障礙我們的發心,銷铄我們的熱忱。怎樣去突破?這就需要安住當下,勇於承擔。
祖師大德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就告訴我們要能夠安住當下,要學會隨遇而安。我們的團體並不局限於一、兩個寺院,我們的事業也不只是在一、兩個地方發展,我們的人才更沒有限制在特定的崗位。因此,要隨順緣起,好好學習、深入體會,台上台下、人前幕後,無論到哪裡都是團體最好的安排,不管在哪裡都是自己最好的鍛煉。要突破自我的習性,擯棄自我的成見,哪怕明天即將轉換角色、調換崗位,今天依然認真負責、拼命努力,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要認真對待現前的每一個不同的緣起,好好珍惜現前的每一次進步的機會。
我們在承擔事情的時候,如何面對各類的事項,如何面對自己的內心,如何面對別人的感受,這些都是需要學習的地方。遇到困難時不要一直把問題往上交,否則稍有問題就會想到逃避。老老實實地直面問題,兢兢業業地克服困難,問題和困難就是我們提升的機遇。另外,我們發心承擔時不要呆板地以孤立的、片面的、靜止的眼光來看待彼此相待、相互關涉、流變不息的人事,要善觀因緣,把握契機,敢於承擔責任,勇於創造對總別、對自他、對現前和究竟都有利益的緣起。
好比農夫種田,春天是播種的時候,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現前大家一起在菩薩道上撒下菩提因種,當來必將共同圓滿無上的佛果!
——學誠大和尚2005年在常住班的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