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如何才能修身養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修身為第一要。

  孔子說: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而修身的先決條件是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

  要努力觀察和研究事物,探究事物的發展規律,不斷獲取高深的知識和智慧。

  有了高深的學問和智慧,就能心誠意實,言行一致,即使無人在時,也照常遵守道德准則,保持情緒平穩,平常心,沒有憂患,很好地修身。

  孔子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人都有喜怒哀樂的情緒,當這些情緒未發洩時,人的情緒就處於心平氣靜,中庸平穩;但有時因發生了事故,我們會有上述情緒的發洩,只要是適當、有節制,不過度與激烈的發洩,就是溫和、平和。

  中庸是天下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平和是獲得事物客觀規律、道德和行為標准的道路。

  追求實現中庸平和,能使天和地處於融洽的位置,陰陽能調和,天下萬物就能生育成長。

  二、“隨遇而安”是較好的修身方法。

  孔子說“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窮,行乎貧窮;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人而不自得焉!”

  君子是根據他所處在的地位和環境泰然生活行事,不願有非分的額外的要求和行為。

  當你富貴時,就要多行善事。取之於社會,用諸於社會。

  當你貧窮時,也不能挺而走險,做非法害人的事。

  當你處在未開發的部落時,就要入鄉隨俗。

  當你處於患難的境地時,要泰然忍受患難。

  這樣的君子,沒有人會生活的不自我滿足和快樂。

  孔夫子所說的修身,就是學習做人的道理,就是教化和教育,做有文化涵養的文明人。

  孔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學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

  三、好學是修身的前提和基礎。

  好學的人是不講究吃和穿的。

  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也是孔子樹立的修身典范,孔子曾多次大加贊賞。

  子曰:“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他還向魯哀公推舉顏回,說“不遷怒,不貳過”稱顏回是最好學之人。當然也是修養最好之人。

  孔子要求他的弟子都能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做到每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幫別人出謀和做事都要盡心盡力,和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老師的傳授要時常溫習。

  這樣才能很好地修身養性。

  孔子說的修身是以仁為本,以“於已所不欲,勿施之於人”為最高原則。

  孔子說“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不論是皇帝還是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為根本的要求。

  孔子說,“其本亂,而末治否矣”。

  其意是說,人都不修身,沒有教養、涵養。沒有做好社會德行教育,社會就不能很好地安治。只有全社會都重視道德教育,有教無類,以修身為教育之本來達到國家的治安和強盛。

 

上一篇:淨空法師: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112集
下一篇:學佛不要學成這十種現象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