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了阿彌陀佛名號的緣起與德用後,我們宜義無返顧地持名念佛了。一句名號三歲小孩都能念,然將彌陀名號盡形壽不間斷地恆常執持,卻是八十歲老翁亦難為。是故淨業行人宜明了念佛的基本原理與方法。茲略標有三:
一、自念自聽,反聞自性
諸佛如來出興於世,因順眾生的根機,隨緣施設教化。或有佛剎,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或有佛剎,以佛菩提樹而作佛事;或有佛剎,但以眾香作佛事;乃至或以園林台觀、虛空等作佛事。娑婆眾生耳根偏利,與眼鼻舌身意五根相比,耳根功德最全,是故釋尊以音聲作佛事,講經說法,不疲不厭。《楞嚴經》中文殊菩薩選根偈雲: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在首楞嚴會二十五圓通中,觀音的耳根圓通與勢至的根大圓通超出常格地置於末後,表明觀世音菩薩法門被明選,勢至法門被暗選。觀音的反聞聞自性,入流亡所,破六結,證三空,上根利智或有可能;勢至的都攝六根,系念佛號,如子憶母,從事持達理執,卻是利鈍全收的勝異方便。在稱念佛名的行持中,將耳根圓通與根大圓通善巧整合而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殊勝法益。
勢至念佛圓通從根大修證,唯攝一精明,不令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緣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由是六識不起,六根自然而攝。在念佛行持中,以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明明白白,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絕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端肅,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不緣五欲六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若能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淨念相繼能引發八識田中的佛種子,由之顯現佛界勝境,臨終任運往生淨土。能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真實不虛。
觀音耳根圓通從耳根聞性入手,旋轉往昔馳骛聲塵的顛倒聞機,回光反聞能聞之性,不循聲出流而入本聞妙性之流,次第解結,使證真性,契入圓通。在念佛行持中,聞佛名號,稱念佛名,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於佛。能所情消,有無見盡,清淨本然之體朗然現前,可謂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耳根圓通即波究水,就路還家,反聞聞自性,反念念自性,性成無上道,契機妙法,頓超直入,誠可謂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稱念佛名,自念自聽,即是觀音、勢至二種圓通方法的奇妙融合。由心啟音,耳根收音,回復內心,如是循環不已,朋從往來一句佛號。佛是本覺,念是始覺,以念啟聞,以聞修念,有念必聞。心光音聲,融成一片,啟動彰顯圓通常之聞性。如是久久,根身器界漸次轉換,由穢而淨,從凡臻聖。神丹妙訣,潛移默運。淨業行人宜將觀音、勢至的悲智涵泳於胸,以都攝六根的方法修反聞自性的功夫。取法於上,精進勇猛,當生或可契證圓通。守住底線,仗佛慈力,亦可帶業往生,華開見佛,悟證圓通。阿彌陀佛二大脅士引導吾輩淨業行人的修持,可謂周詳缜密,婆心切切。
二、竭誠盡敬,一門深入
世間大而經術文章,小而一才一藝,若欲精湛超群,名傳古今,無不從竭誠盡敬、專心致志而得。弈秋誨二人弈,唯專心致志者勝;佝偻者承蜩(用竹竿粘蟬),以用志不分而得。至於求師學道,尤以誠敬方得實益。佛法是出生三世諸佛之母,是無明長夜中的慧炬,是濟度苦難眾生的慈航,是故諸大乘經處處教人恭敬經典。尤其念佛出世大法,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究竟成佛,殊恩厚德,昊天罔極,吾人尤應畢生竭誠盡敬,如教奉行。《無量壽經》雲:“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是故彌勒,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為法忘軀,信樂奉行,即是誠敬聖教的表現。
側重佛力救度的念佛法門,有否誠敬心直接關系著修法的成敗。阿彌陀佛弘願接引眾生,是佛的至誠;吾人念佛求生淨土,是我的至誠。生佛二誠相感,如磁吸針,任運往生。是故印祖臨往生前最後垂示:“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誠的外顯即是敬,毋不敬。視佛像一如活佛,讀誦經典一如佛現前為我說法,不敢稍萌怠忽。以恭敬心對待三寶,以恭敬心待人接物,以敬畏心持佛名號。常恆如是,即能業障日消,慧光日顯。
在法門的選擇與行持中,誠敬表現為一門深入、專精不二。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大智度論》將修一法、常一心集諸善法作為阿鞞跋致菩薩的根本行持。是故念佛行門貴在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最忌夾雜。一心念佛即是一心集諸善法,即是入正定聚。我國上古《陰符經》雲:“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意謂盲人失去了視力,所以聽覺加倍地靈敏;聾子失去了聽覺,所以視力超常地銳利。以此類推,苟能杜絕一切利欲的誘惑,全身心專注於一個目標,就能獲得以一當十的效益;如果晝夜專之又專,即能獲得萬倍的效益。念佛法門亦復如是。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方法,昭示如能不間斷、不夾雜地直爾念去,心力勢能便會呈幾何級增大。以念佛心,入無生忍,由此念佛三昧,成為得大勢菩薩摩诃薩。大勢至菩薩的名號內涵,惠予我們的啟迪良深。
念佛貴在專精。淨業祖師大德對此多有開示。覺明妙行菩薩雲:“大凡修淨土人最忌是夾雜。何謂夾雜?即是又諷經,又持咒,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禅,又要談些吉凶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卻是夾雜也。既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緊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成功,方不錯卻。”
覺明妙行菩薩對娑婆眾生的通病看得很准,對症下藥,實為一劑難得的妙方。有見於一門深入的殊勝效用,善導大師首倡專修念佛法門,提出專修五正行:一、讀誦正行,一心專讀誦《觀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二、觀想正行,一心專注觀察憶念西方淨土依正莊嚴。三、禮拜正行,一心專禮阿彌陀佛。四、稱名正行,一心專稱阿彌陀佛名號。五、贊供正行,一心專贊歎供養阿彌陀佛。五正行中又分正定業與助業二種。稱名是正定業,讀誦、觀想、禮拜、贊供四行名為助業 (助成稱名正行)。除此正助二行之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
淨業修持能否專精,是決定能否往生的關鍵。善導大師殷切開示:專稱佛名,念念相繼,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系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忏悔心故。”此段法語將專修之殊勝與雜修之險難,揭示無遺。印祖贊許善導大師所示專雜二修:“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祖師所見,冥契佛心,吾輩淨業行人宜應奉為淨業修持指南。
祖師們殷勤勸勉淨業專修,不唯言傳,更重身教。善導大師三十余年專精笃行念佛法門,每入室長跪唱佛,不到力盡終不休歇。寒冰天念佛入室長跪唱佛,直念到汗濕衣衫方止。從不與人聚談俗事,恐怕耽誤淨業。說法唯說淨土法門。道綽大師每日念佛七萬聲,為眾講《觀無量壽佛經》將二百遍,聚眾念佛,散席之後,念佛的音聲回響於林谷間,長久不息。臨終往生瑞相昭然。蓮池大師自述:平生所務,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終生念佛,守志不二。
亢旱年,村民懇請大師祈雨,大師循田埂敲木魚念佛,所經之處,雨下如注。蓮池大師對持名念佛具足六度萬行的驗證,激發後人信心良深。印祖於初出家曬經次,得讀《龍舒淨土文》殘本,對念佛法門產生信心,六十余年稱念佛名,自勵不懈,終於超凡入聖,位列淨宗十三祖之尊。證知一門深入,專精不移,便能獲致殊勝法益。能將一句佛名盡形壽執持者,堪稱人中芬陀利華。
專精辦道,首須遮除雜緣。蓮池大師曾略開七事,作為自警之約:
一、不得蓄資財,造房屋,買田地,置一切精致好物,即經像等傳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戀,一心正念。
二、不得作種種非緊要福德緣事,姑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權置萬行門,一心正念。
三、不得於好色好味好言等起貪愛心,不得於惡色惡味起瞋惱心,於惡言譏毀我者,惡口罵辱我者,種種拂逆我者,起瞋惱心,乃至過去未來事,或順或違,皆悉屏絕,堅壁固守,一心正念。
四、不得吟詩作文,書寫真草,題帖對聯,修飾尺牍,泛覽外書,議論他人得失長短,乃至教憑臆見而高心著述,禅未悟徹而妄意拈評,緘口結舌,一心正念。
五、不得交結親朋,應赴請召,游山玩景,雜話閒談。凡種種世谛中事,除理所當為,決不可已者,余悉休罷,一心正念。
六、不得貪著放逸,恣縱睡眠,大事未明,捍勞忍苦,一心正念。
七、不得與世人競才競能,爭名爭勢,未得言得,未證言證,诳稱知識,妄自尊高。惟應執卑守愚,終身居學地,而自鍛煉,常精常進,一心正念。
蓮池大師以身作則,為後人樹立了專精念佛的楷模。
三、念佛音聲格調
音聲是自然界與人類行為的神妙現象之一,於淨宗念佛法門關聯尤密。站在淨宗角度來體認音聲,將會獲得更宏闊的視野(音聲通法界),更精微的把握(音聲即實相),更親切的悟解(娑婆眾生的耳根最利)。
吾輩淨業行人應以何種音質格調來持念佛號呢?《無量壽經》中描述西方極樂世界以音聲作佛事(就娑婆往生者的根性而言),風吹寶樹鈴铎聲、天樂自鳴聲、水揚波浪聲、珍鳥和諧聲等,均在演暢妙法,令往生者任運破惑顯慧。西方極樂世界音聲之美,德用之殊勝,十方世界最尊第一。西方淨土諸種音聲皆具八種特質,即為:清、暢、哀、亮、微、妙、和、雅。茲分述如下:
(1)清,清淨。自心性德一塵不染,梵音清越,如清水珠,能令聞者透體清涼,澄清濁染心。
(2)暢,暢通不澀。自性是直心,不委屈彎曲,真谛俗谛一以貫之,和融無礙,能令聞者消融心地之渣滓,通達諸法實相。
(3)哀,悲哀。悲愍眾生捨父流浪,備受輪回之苦痛。佛視眾生本來成佛,故哀而不傷。佛以願力加持眾生,浪子終將回歸慈母之懷,故哀而不怨。哀音能令聞者識取自性深層之美質,引發大悲心。
(4)亮,明亮。自性光明湛然,音聲明亮透徹。如金玉振響,蕩滌心地邪穢,能令聞者顯發智慧光明。念佛往生即得成佛,故而念佛音聲充溢樂觀凱旋之亮色。
(5)微,微密。音聲具滲透力,沁人心腑,直探性海,開顯秘藏,於介爾一念中,顯如來無量性德,能令聞者返本歸源,回味無窮。
(6)妙,美妙。自性功德妙不可言,音聲能宣妙法,能令聞者心開意解,暗合道妙。淨業行人念佛成佛,即名妙音如來。
(7)和,和諧。五音(宮商角徵羽)交暢,韻律克諧,恢宏如海潮音,能令聞者六根虛靜,躁心冰釋,折伏煩惱,性情安詳。
(8)雅,雅正。自性功德正大謹嚴,無有邪靡低俗。雅正之樂,高貴肅莊,能令聞者欲心自平,遠離庸俗,自然而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上述八種音聲特質,乃是自性功德在聲塵層面上的顯露。西方淨土一一音聲均彰顯此八德之美,阿彌陀名號亦內具此八種美質。所以淨業行人應著力賦予六字洪名以清暢哀亮微妙和雅的特質。如是念佛,容易與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感應道交。吾人的聲聲佛號,匯入西方淨土的大交響樂中,同時,西方淨土的種種妙音,亦應和著吾人的聲聲佛號,相即相入。心光音聲,此土彼土,融成一片,妙感難思。
故而吾人念佛的音聲格調應以清暢哀亮微妙和雅為基准,以期達到與西方淨土音聲同構共振之效應。當念佛時,不求世間福報,唯冀一超直入極樂國,即為清;當念佛時,萬緣放下,虛空無立,舒展胸臆,直心唱佛,即為暢;當念佛時,生大慚愧,怖地獄苦,臨淵兢惕,落水呼救,心心痛切,求佛援手,即為哀;當念佛時,生慶慰心,幸遇淨宗,得脫苦海,手舞足蹈,歡快踴躍,即為亮;當念佛時,念念覺照,聲聲踏實,洗濯塵垢,心悅體健,慧光漸顯,即為微;當念佛時,梵音入心,陣陣清涼,觸境會心,香光莊嚴,即為妙;當念佛時,聲和韻穩,字正音圓,心平氣緩,外境協諧,即為和;當念佛時,沉著安閒,不欣世語,端正身心,唯佛是念,即為雅。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實為念佛之軌范,吾輩淨業行人當如教奉行。
四、念佛方法
初具信願,當修念佛正行。至於念佛方法,淨宗經典與歷代祖師大德提供了諸多繁簡淺深的行儀。現代淨業行人可結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狀況,擇一相宜方法修持。
念佛以往生淨土為旨歸,亦以對治煩惱、遣除妄想雜念為下手功夫。佛以六根為六賊,賊眾則難以一網就擒。娑婆眾生,耳根最利,意根功德最全,故應在制服耳根與意根上下功夫。先用耳根聽佛聲,以意根或記數或作觀想。攝住耳根與意根,其它諸根自然臣服,所謂一根既返源,六根鹹解脫。古往今來諸多淨宗祖師大德在精修淨業中積累了諸多的方法,以作末法行人的軌范,茲擬采其重要且能令末法眾生依之獲益的十種方法,略作介紹。
1.簡易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續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為十念者,顯是借氣束心,心自不散。但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三次亦可。如家有淨室或佛堂,仍須對佛像焚香禮拜,立念跪念均可。十念法是慈雲忏主依據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意趣,為事務忙碌者所立,實為無論僧俗閒忙均可奉持之法。楚石禅師晨朝十念,終身不缺;幽溪大師奉為日課,至老不休。古崑法師亦虔持此法。此法能制心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
2.十念記數法
印光大師為對治妄波沸湧而立。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久自當得之。此十念記數法與晨朝十念法,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十念記數,以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3.高聲念
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紛起時,振作精神,高聲念佛。聲聲快足,乃至高亢入雲,別具一番境界。聲之振厲,拔茅連茹,長謝無憂。聲光所及,萬禍冰消。功德叢林,千山松茂。如牽木石,重而不前,洪音發號,飄然輕舉。高聲念佛能護耳根而啟心靈,滌蕩五陰之塵垢。觀音入心,則心易專而雜念少。《業報差別經》雲: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往生淨土。又經雲: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高聲念佛一法,願常行之。
4.金剛念
若心氣不適,或人地有礙,但動口唇,用金剛持法。不拘多少,總要字字從心裡過,心憶而動於舌,舌動而後返於心。舌既有聲,耳還自聽,綿綿密密,歷歷分明,口耳相傳,自他不隔,是為心念心聽。心念心聽,則目不妄視,鼻不妄嗅,身不妄動,一個主人翁被阿彌陀佛四字請將出來。
5.隨息念佛
或於氣靜心平時,先想己身在圓光中,默想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吸氣時念南無,呼氣時念阿彌陀佛),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隨其出入,行住坐臥,皆可行之。勿令間斷,縱令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常自密持。攝心既久,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空等。持至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爾現前,得大受用。
6.系緣念
行往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系念佛號。雖事務忙碌,內心亦不忘於佛及憶念淨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或若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但於潔淨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潔淨處(如登廁等),或不恭敬時(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系緣念佛不妨礙世間法,例如,耕田、經商、造飯、洗衣、一切土木金石種種行業,悉皆可以隨著工作,或默持佛號,或出聲念佛,其功德相等。作工用的是手,念佛用的是心,心之於手,各司其事,日久純熟,制心一處,相得益彰,事無不辦。如黃打鐵念佛往生,葛濟之夫人織布念佛見佛等,足資佐證。系緣念佛即塵勞而道場,在家人尤宜著力。
7.觀字念
當徐徐稱念佛號時,隨每字音聲,內觀字形,或觀中文字形南無阿彌陀佛,或觀梵文字形NamoAmitabha,或觀梵書——(即阿字),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意根觀照字形清清楚楚,聲與字相應不亂,耳根與意根並攝。攝心顯著,淨念易成。
8.持名與觀想合修
凡於行住坐臥時,則一心執持名號;凡於蒲團上跏趺靜坐時,則心心觀想佛像與淨土莊嚴。經行疲乏則趺坐以觀佛,坐久則經行以稱名。如能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如是循環善巧修行,久之自得大利。
持名方法有上述諸種可資采用,趺坐觀想之方,略舉數端:
(1)自坐蓮花想
在念佛心中默下觀想,想目前生一大蓮華,不拘青黃赤白,狀如車輪之大,觀想華狀分明,仍想自身坐在華中須台之上,端然不動。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當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我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蓮華化生,得未曾有。作眼目開想,見佛菩薩及國土想,即於佛前,坐聽妙法,及聞一切音聲,皆說所樂聞法,所聞悉與十二部經相合。
(2)白毫觀
觀想阿彌陀佛丈六金身,趺坐勝寶蓮台,端正無比。兩眉之間,有白毫一根,長丈五尺,周圍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稜,右旋宛轉,中則虛空,放淨光明,瑩淨明徹,不可具說,顯映金顏,分齊分明。作此想時,停心住念,堅固勿移。心內憶念白毫相光四字,愈久愈妙。《觀經》雲:“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
(3)阿彌陀佛觀
阿彌陀佛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於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另外亦可對西方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若德風華雨,若妙香天樂,若泉池樓閣,若林樹寶網,一一憶念,一境一幕,神游淨域。先送心歸極樂,臨終定得蓮華化生。
9.存想攝心法
有一雲水僧書壁念佛攝心偈,開示念念存想蓮華,即西方勝境而安心,攝六根而念淨。昔德森法師將此呈似印光大師,印祖亦贊妙善。其偈雲:
若問念佛法,攝心自有方。每念一聲佛,口作蓮華香。
因我清淨心,所以有此香。華從口中出,朵朵向西方。
一佛華一朵,有色復有光。念到一聲佛,青色放青光;
念到二聲佛,黃色放黃光;念到三聲佛,赤色放赤光;
念到四聲佛,白色放白光。如是輪轉想,念念不可忘。
不必記其數,但想色香光。果能心不亂,決見大願王。
10.臨睡觀念法
修淨土人,凡欲入觀及臨睡時,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聲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竟,發願雲: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哀憐攝受。弟子某甲,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眾,彼世界中清淨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發願已,正念而寢,不得雜語,不得雜想。或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睡夢中得見。
此法系善導大師所立。蓮池大師雲:“善導大師古稱阿彌陀佛化身,今此願文,修淨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暫時無驗而辄廢惰,務必久遠行持,必於淨土,功不唐捐。”此臨睡觀念佛法,能有效地提高睡眠質量,獲致身心健康。彌陀名號亦是世間療效極佳的安眠藥。
上述十種念佛方法,只是以對末法眾生契機實用的標准作采撷。眾生根機各異,方法亦眾多,諸如畫格記數法、追頂念法等,不一而足。淨業行人可尋閱相關資料,茲不繁引。
五、淨業修持儀軌
初學佛者,功課繁簡,可依閒忙酌定,並無一定之規。茲擬通行早晚功課儀式,列舉簡易之一例,以作行人參考。
1.朝暮簡課念法
每天早晨及黃昏,須洗手漱口,到佛像前(如無佛像,面西恭敬亦可),虔誠焚香,頂禮三拜,先行十念法,接念: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稱一拜)。
《阿彌陀經》一卷(或《無量壽經》),往生咒三遍,贊佛偈一遍。
南無阿彌陀佛(百聲、千聲、萬聲,以個人閒忙而定)。
南無觀世音菩薩(三稱)。
南無大勢至菩薩(三稱)。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三稱)。
回向文: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念三皈依,禮拜而退。課畢。
2.專修儀規
大抵修淨業人,行住坐臥,起居飲食,俱宜西向,則機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一佛、一經、一爐、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對象。庭中亦宜掃除潔淨,使經行無礙。要使此心一絲不掛,萬慮俱忘。空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並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則與道日親,與世日隔,可以趨向淨業。
晨起,即誦《阿彌陀經》一卷,持阿彌陀佛一千聲,向佛前回向,念一心歸命發願文,此為一時之課。若初起,或身心未寧,日止四時,稍寧,漸增至六時,又漸增至十二時,合誦經十二卷、佛名一萬二千聲。更於回向時,禮佛百拜,此為每日常課。其余功夫不必計數,或默或聲,但攝心谛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要字字句句,聲心相依,不雜分毫世念。久久成熟,決定得生極樂,坐寶蓮華,登不退地。(此法為覺明妙行菩薩所立)
3.克期取證
末法眾生,修諸功德,信願不堅,廢弛恆易,尤應克期,精進辦道,用以成就淨業。對克期念佛的日期,淨宗諸經開示或一晝夜念佛,或七日、十日、二十一日、四十九日乃至百日之全封閉念佛,或十萬、三十萬往生咒持念等。淨業行人可視自己境況,選擇而行。諸經所示期限與方法雖有不同,然冀克期求證(或證往生,或證三昧)的用意則同,茲節錄古德精進佛七規式,以便遵循,而期現證。
(1)共修佛七規制
凡參與佛七共修者,均分為兩班,一班經行唱念佛號,另一班皆靜坐隨聞隨默念,以半小時為限,循環往復。佛聲不斷,則妄想不生,如相呼相喚,不昏不散,動靜一如,自他不二。七日或四十九日,唯一句佛號是念。早起到念佛堂,念贊佛偈後,即開始念佛。晚上結束時,作一簡單回向即可。日日如是。結七時作大回向。經行念佛時,佛號與步子要配合。一句佛號走四步:南無一步,阿彌一步,陀一步,佛一步。如是步子與佛號統一,加上以低沉緩慢哀亮的音聲持念佛號,能澄清心地,法喜充滿。
(2)十日百萬佛號閉關
經雲:若人念阿彌陀佛,得百萬遍已去,決定得生極樂世界。當發勇猛精進心,一人一間寮房,不看書,禁語,齋戒清淨,過午不食,每日不少於十萬聲佛號,計入功課冊。這一修行方法,斷絕外緣,面對自我。透過六字洪名能明察自己的念頭,接納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令人油生慚愧心與感恩心,刻骨銘心。
(3)般舟行法
依照《佛說般舟三昧經》所示行法,常行不坐不臥,或一日一夜,或七日七夜,乃至三月,至誠信托阿彌陀佛的威神願力,超越我等凡夫的昏沉、掉舉、疼痛等障礙。由佛的功德力、三昧力與自性功德力的整合,獲得不可思議的法益。般舟行法現已為諸多淨業同修已修今修,成效頗佳,有機緣可發心行之。
閉關念佛可隨自意制訂章程,亦可仿照淨宗祖師大德的懿范而行。截流大師《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印祖所訂《靈巖念誦儀規》、律航法師《百日閉關念佛方法》等文獻,均可作為有益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