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對錯,只有業
西藏有句諺語:“口中若出言,當視他人臉。”因此,說話一定要考慮別人的感受。藏地曾有一位大成就者,叫喬美仁波切,他有段時間在禅修時,眼前常會浮現出一只白狗,後來通過禅觀,他意識到這是自己的業報呈現:很久以前,他當僧人時曾罵別人為“狗”,後來果報現前,致使他五百世都在做狗。
最後一世他做了只白狗,時值釋迦牟尼佛出世。當時有一群商人在吃飯,這只狗饑餓難耐,便上去偷吃。商人們發現後,逮住了它,要把它活埋了。阿難尊者目睹這一切後,以慈悲心超度了它。這就是喬美仁波切的前世。
佛陀曾說:“人生世間,禍從口生。”薩迦班智達也說:“傷害他人之惡語,即使怨敵亦勿說。”其實世間的友好與沖突,全是依靠語言而產生,假如說話不掌握竅訣,很可能會釀成大錯。
對凡夫人而言,脾氣誰都難免會有,但有時還是要克制一下。否則,氣頭上說的話,往往是口不擇言,且不說來世有什麼果報,僅僅是眼前,也只會給自己帶來痛苦。比如,你跟某人大吵了一場,心裡會像堵了塊石頭,非常不舒服,甚至連吃飯都沒有胃口。因此,就算對自己來講,惡口傷人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修行人要多說柔和的話,這樣才不會夾雜任何罪業。人常常不肯認錯,凡事都說是別人的錯,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其實不認錯就是一個錯。學習認錯是修行的開始。心地柔軟了,是修行最大的進步。
修行人應該具備的一個正見:凡遇到任何是非,永遠是自己錯。這一點,其實很多人並不能真正接受、理解,當然更難做到。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是對的。從這個自己出發,遇到問題就會抱怨外部的環境,怨天尤人,把責任推到外境上。當我們把責任推到外境上的時候,把這個自我就保護下來了,自我就不需要改變,這種生活態度,就會充滿責備、充滿抱怨、斗爭、爭論。
修行時間長的人,對於我們的心和外境之間的感應關系,會有很多體會。我們的心跟外面的境界,會有一種什麼樣的感應呢?有時候你會體驗到,你怕什麼,然後就會遇到什麼,你擔心什麼,然後就會遇到什麼。這種感應很有意思。這種感應關系很復雜,有很多種模式,這是其中的模式。簡單地講,你的內心在意什麼,你就會感召什麼。這在意,包括愛,恨,想要,想排斥,擔心,討厭……等等。
“在意”是生活中的話,相當於我們的心有一種執著。有時候你越在意什麼,就越出現什麼。如果你有潔癖,你可能會發現你經常置身於很髒的環境中;如果你很自命清高,可能坐禅時,在你邊上的人,正好就是邋裡邋遢的人,咳嗽呀,擤鼻涕呀,放屁呀;如果你特別吝啬,可能會遇到老有人找你要錢。還有啊,有的時候,你由於某一方面的特長——我們都有很多特長,這種特長也是你主觀方面的情況,也會感召外面的情境過來。
作為修行人,要不斷地反觀我的內心世界還有哪一些在意,只要內心世界還有在意,那就是苦。讓你受苦的因就會感召苦的外境。你只有把內心世界的這些在意,乃至於一些語言行為的習慣,把它們都能夠放下,你才有可能不被外面的苦境所壓迫。
不管面對什麼外境,在你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恰恰是一個非常樂觀、非常積極、非常可行的人生觀。如果我們遇到任何情境都“當願眾生”,願所有的眾生都如何如何好。慢慢你會發現,你的心開始主導境了,而境不能主導你的心,是你的心主導了境。
境也許是某個人打了你一嘴巴,你心裡說,願眾生不再受別人的欺侮,得到的是一個善願;境可能是生病,胃痛,非常痛,你的心說,願所有的眾生不再受胃痛之苦。你看,一個胃痛的境,被你變成了一個善願;你遇到的境可能是,你的錢被小偷偷走了,於是你發願,願所有的眾生都能夠改惡從善,放棄不善業。當你這樣去觀照你的生活,就會體驗到,心可以主導境。境究竟是什麼?取決於你的心。你要真正體驗到你主導外境的力量,心量越大越慈悲,那你就得大自在了。
實際上世上沒有對錯,只有業。即我們以前造的業,現在受報。這叫因果。以佛教的三世因果來觀察,基本上我們的世界,就是我們自己造成的,不能怨天也不能尤人。
你什麼時候隨緣,什麼時候就順利。當你無所求時,才會無所不有。真正隨緣了才能順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心放平了,一切都會風平浪靜;心放正了,一切都會一帆風順;心放下了,永恆的安樂與幸福也就隨之而來了。人得有智慧。事情本身沒有好和壞,好壞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執著。
煩惱是執著來的,痛苦也是執著來的。你覺得不好,特別反感,想不通想不開的時候,那就是愚癡,因為不會換角度。懂得了因果,也就掌握了改變命運的方法。順境和逆境是凡夫分別出來的。如果你執著了,心動了,這就是逆境;如果你放下了,心不動,一切都是順境。
放下不是放棄,輕松不是懈怠,自在不是放逸,隨緣不是隨便,不執著不是不認真。統統地把"我"忘掉,別老帶著"我",摻著"我"。認認真真老老實實地做一切事,修一切法,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不管面對什麼事情什麼現象,你的心永遠那麼平靜,永遠那麼清淨,這叫解脫。
如果我們落在辯論中,落在非要搞清楚究竟誰對誰錯,非要跟他鬧個明白——你的心就困在是非裡面,你就落在世間法裡面。落在世間法裡面,就沒完沒了,就苦海無邊!在《金剛經》裡釋迦牟尼佛講,他過去世做忍辱仙人的時候,被歌利王節節肢解,全無嗔心,他達到了無诤三昧,真正做到了忍辱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圓滿,忍辱的圓滿就是如如不動,心境如如。這種境界很崇高。這是我們修行的方向。
感恩佛佑眾生,只要我們也做一朵清淨之蓮,蓮花不必生在淨土,心靜則佛土淨,清淨心生智慧,一心念佛,不住一物,日行一善,不用往生也能到達極樂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