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妙法蓮華經玄義 第二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妙法蓮華經玄義 第二卷

  天台智者大師說

  七會異者。問佛有所說依四悉檀。今解五義與彼會不。答此義今當說。先對五章。次解四悉檀。世界悉檀對釋名。名該一部世界亦冠於三。第一義對體最分明。為人對宗。宗論因果為人生善義同。對治對用。用破疑滯。與治病事齊。分別悉檀對教相。教相如後說。問何不次第。答悉檀是佛智慧。對利鈍緣則成四種。利人聞世界解第一義。此對釋名辨體即足。若鈍人未悟。更須為人生善對治破惡。乃入第一義。則具用四也。五重玄義意兼利鈍。四悉檀法專為鈍者。對義是同次第則異。問論專釋大品不涉法華。何得指彼悉檀通此五義。中論通申諸經。何意不用。答釋論雲。四悉檀攝八萬法藏十二部經。法華何得不預耶。中論通申理宜須用。若具引論博而未巧。今取論題申於五章。中字申體。觀字申宗。論字申用。纓珞雲。破法方便立法方便。利益眾生方便。論有研核破執立三寶四谛得四沙門果。故知論字申用。中觀理不可思議申妙。觀境是權實申法。觀智是因果申蓮華。觀诠申經。論之三字合四悉檀。以對五義通申意顯。若更以論申余經者。取偈初句申三藏。次句申通。次句申別。次句申圓。法華又為第四句所申也。豈止兩論申此五章。五章通申諸經論也。次解四悉檀為十重

  一釋名 二辨相 三釋成 四對谛 五起教觀 六說默 七用不用 八權實 九開顯 十通經

  釋名者。悉檀天竺語。一雲此無翻例。如修多羅多含。一雲翻為宗成墨印實成就究竟等莫知孰是。地持菩提分品說。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是名四優檀那。此翻為印。亦翻為宗。印是楷定不可改易。佛菩薩具此法復以傳教。此就教釋印。如經世智所說有無無二。此法楷定以此傳授經。過去寂默諸牟尼尊展轉相傳。此就行釋印也經增上踴出。乃至出第一有最上。眾共歸仰世間所無。此釋宗義。彼明文了義釋優檀那諸師何得用宗印。翻四悉檀如此既謬。余翻亦叵信。南岳師例大涅槃梵漢兼稱。悉是此言檀是梵語。悉之言遍。檀翻為施。佛以四法遍施眾生。故言悉檀也。二辨相者。世界如車。輪輻軸辋和合故。有車無別車也。五眾和合故有人。無別人也。若無人者佛是實語人。雲何言我見六道眾生。當知。有人人者世界故有。非第一義。第一義可是實余不應實。答各各實如如法性等。世界故無第一義故有。人等第一義故無世界故有。有於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一切名相隔別。名為世界。外人迷此世界不達法相。或計無因緣有世界。或計邪因緣有世界。大聖隨順眾生所欲樂聞。分別為說正因緣世界法。令得世間正見是名世界悉檀相。二各各為人悉檀者。大聖觀人心而為說法。人心各各不同。於一事中或聽或不聽。如雜業故雜生世間。得雜觸雜受。更有破群那經說無人得觸無人得受。為二人疑後世不信罪福墮斷常中。故作此說。此意傍為破執正是生信增長善根施其善法也。故名各各為人悉檀。三對治悉檀者。有法對治則有實性則無對治者。貪欲多教觀不淨。嗔恚多教修慈心。愚癡多教觀因緣。對治惡病說此法藥。遍施眾生故。名對治悉檀相也。四第一義悉檀者。有二種。一不可說二可說。不可說者。即是諸佛辟支佛羅漢所得真實法。引偈雲。言論盡竟心行亦訖。不生不滅法如涅槃說諸行處名世界。說不行處名第一義。二約可說者。一切實一切不實一切亦實亦不實一切非實非不實。皆名諸法之實相。佛於如是等處處經中。說第一義悉檀相。此亦是一家明四門入實之意故。中論雲。為向道人說四句。如快馬見鞭影即入正路。若聞四句心生取著。皆是戲論豈第一義耶。私十五番釋其相令易解。隨說事理聞者適悅是世界。舊善心生是為人。新惡除遣是對治。得悟聖道是第一義。雙說假實是世界。論輪輻軸辋故有車。五陰和合故有人。單說假人即為人。論或說有人。或說無人。單說實法即對治。論對治則有實性。則無雙非假實即第一義。論言語道斷心行亦訖(雲雲)。因緣和合有善人惡人之異是世界。善緣和合有善人是為人。惡緣和合有惡人是對治。雙非善惡是第一義。五陰實法隔歷是世界。從善五陰生善五陰是為人。以善五陰破惡五陰是對治。無漏五陰是第一義。善法惡法異是世界。說今善法生後善法是為人。以今善法破今惡法是對治。非善非惡是第一義。問曰。人通善惡何得言生善是為人。答善業為人所乘令生其善。故言為人。問為人生善秖應生善。那復斷惡。答為人者生善是舊是正。斷惡是傍是新。治中治惡是舊是正。生善是新是傍(雲雲)。三世隔別是世界來世是為人。現世是對治。非三世是第一義。四善根內外凡隔別是世界。煗頂是為人。總別念處是對治。世第一法近真是第一義。見道修道異是世界。見道是為人。修道是對治。無學道是第一義。非學非無學是世界。見學是為人。修學是對治。無學是第一義。世界悉檀中有為人。為人中有對治。對治中有第一義。第一義中無三悉檀(雲雲)。一悉檀通有四悉檀。論雲。陰入界隔別是世界。因緣和合故有人是為人。正世界破邪世界是對治。聞正世界得悟入是第一義。為人有四者。雜業因緣得雜觸雜受是世界。於一事中。或聽是為人。或不聽是對治。無人得觸無人得受是第一義。對治中有四者。佛三種法治人心病。藥病異故是世界。治人是為人。對病是對治。實性則無是第一義。第一義中四者。一切實乃至四句是世界。佛支佛心中所得法。豈非理善是為人。一切語論一切見一切著皆可破。一切不能通第一義。能通是對治。言語道斷法如涅槃是第一義。又通作者四悉檀不同。通是世界悉檀也。四悉遍化眾生通是為人。四悉檀皆破邪通是對治。隨聞一種皆能悟道。通是第一義也。別作者。約苦集谛明世界。約道谛能治明為人。約道谛所治明對治。約滅谛明第一義。問依論解相已足。何用多釋。答論雲。四悉檀攝八萬四千法藏。私約十五法分別何咎。三釋成者。四悉檀是龍樹所說。四隨禅經佛所說。今以經成論於義彌明。所謂隨樂欲隨便宜。隨對治隨第一義。樂欲從因得名。世界從果立稱。釋論雲。一切善惡欲為其本。淨名雲。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佛經舉修因之相。論明得果之相。舉隨樂欲釋成世界悉檀也。隨便宜者。隨行人所宜之法。各各為人者。是化主鑒機照其可否。論雲。於一事中或聽或不聽。宜聽不宜不聽。如金師子宜數息。浣衣子宜不淨經舉行者之堪宜。論明化主之鑒照以釋成也。余兩種經論名義同(雲雲)。四對谛者。直對一番四谛如前說。廣對四種四谛者。四種四谛一一以四悉檀對之。復總對者。生滅四谛對世界。無生四谛對為人。無量四谛對對治。無作四谛對第一義。五起觀教。幽微之理非觀不明。契理之觀非悉檀不起。修從假入空觀時。先觀正因緣法。此法內外親疎隔別。若不殷勤樂欲。則所習不成。必須曉夜精勤欣悅無[睾*支]。此即世界悉檀起初觀也。若欲觀假入空。須識為人便宜。若宜修觀。即用擇精進喜三覺分起之。若宜修止。則用除捨定三覺分起之。念通兩處是為隨宜善心則發。若有沉浮之病須用對治悉檀。若心沈時念擇進喜治之。若心浮時念捨除定治之。若善用為人善根則厚。若善用對治煩惱則薄。於七覺中隨依一覺恍然如失。即依此覺分研修。能發真明見第一義。是為用四悉檀起從假入空觀。成一切智發慧眼也。若從空入假觀。巧用四悉檀。取道種智法眼亦如是。若修中道第一義觀。巧用四悉檀。取一切種智佛眼亦如是。若一心三觀巧用亦如是。起教者。大論雲。佛常樂默然不樂說法。淨名亦論杜口。此經雲。不可以言宣。大經雲。生生不可說。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說。又雲亦可得說十因緣法為生作因。亦可得說十因緣者。從無明至有此十成於眾生具四根性。能感如來說四種法若十因緣所成眾生。有下品樂欲。能生界內事善拙度。破惑析法入空。具此因緣者。如來則轉生滅四谛法輪。起三藏教也。若十因緣法所成眾生。有中品樂欲。能生界內理善巧度。破惑體法入空。具此因緣者。如來則轉無生四谛法輪。起通教也。若十因緣所成眾生。有上品樂欲。能生界外事善歷別破惑次第入中。具此因緣者。如來則轉無量四谛法輪。起別教也。若十因緣所成眾生。有上上品樂欲。能生界外理善。一破惑一切破惑圓頓入中。具此因緣者。如來則轉無作四谛法輪。起圓教也。復次一一教中。各各有十二部經。亦用悉檀起之。若十因緣法所成眾生。樂聞正因緣世界事。如來則為直說陰界入等假實之法。是名修多羅。或四五六七八九言偈重頌世界陰入等事是名祇夜。或直記眾生未來事。乃至記鴿雀成佛等。是名和伽羅那。或孤起偈說世界陰入等事。是名伽陀。或無人問自說世界事。是名優陀那。或約世界不善事而結禁戒。是名尼陀那。或以譬喻說世界事。是名阿波陀那。或說本昔世界事。是名伊帝目多伽。或說本昔受生事。是名阇陀伽。或說世界廣大事。是名毗佛略。或說世界未曾有事。是名阿浮陀達磨。或問難世界事是名優波提捨。此是世界悉檀。為悅眾生故。起十二部經。或作十二種說生眾生善或作十二種說破眾生惡。或作十二種說令眾生悟。是名四悉檀起三藏十二部經。若十因緣法所成眾生樂聞空者。直為說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無不即空。或四五六七八九言偈重頌陰界入即空。或說能達陰入界即空者便與授記。或孤然說陰界入即空。或無問自說陰界入即空。或說知陰界入即空名為禁戒。或舉如幻如化等。喻陰界入即空。或說本昔世間國土即空。或說本生陰界入即空。或說即空廣大或說陰入界即空希有或難問陰界入即空。是為隨樂欲世界悉檀。起通教十二部經。或作十二種說即空生善。或作十二種說即空破惡。或作十二種說即空令悟理。是為四悉檀起通教十二部經也。若有十因緣法所成眾生。樂聞一切世界一切陰界入。及不可說世界。不可說陰界入等事者。如來即直說一切正世界及陰入等。一切翻覆世界及陰入等。一切仰世界及陰入等。一切倒住世界及陰入等。一切穢國一切淨國。一切凡國一切聖國。如是等種種世界。不可說世界。種種陰入界。不可說陰入界(雲雲)。或作四言乃至九言偈重頌。或孤起偈。或能知國土陰入界者。即與記成佛。或能知者即具禁戒或譬喻說。或說昔國土事。或說昔受生事。或說廣大事。或說希有事。或說論議事。如是等十二種說悅其樂欲。或生其善或破其惡。或令悟入。是名四悉檀起別教十二部經。若十因緣所成眾生。樂聞不可說國土。不可說陰界入。皆是真如實相。即直說一切國土依正即是常寂光。一切陰入即是菩提離是無菩提。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離是無別中道。眼耳鼻舌皆是寂靜門。離此無別寂靜門。或作偈重頌。或作孤起偈。或作無問自說。或知者與記。或知者具戒。或作譬說。或指昔世界。或指本生。或說廣大。或說希有。或作論議。是為赴樂欲世界悉檀起圓教十二部經。或作十二種說生妙善。或作十二種說頓破惡。或作十二種說頓會理。是為四悉檀起圓教十二部經。復次用別圓兩種四悉檀。說十二部經者。是起華嚴教也。但用一番四悉檀說十二部經者。是起三藏教也。若用四番四悉檀說十二部經者。是起方等教也。若用三番四悉檀說十二部經者。是起般若教也。若但用一番四悉檀說十二部經者是起法華教也。大論雲。四悉檀攝十二部經其義如是。地持雲。菩薩入摩得勒伽造不顛倒論。為令正法得久住禅而作論也。菩薩住是禅觀眾生。於佛去世後。根緣不同作論通經。天親用兩番四悉檀。造地論通華嚴。捨利弗用初番四悉檀。造毗昙。五百羅漢造毗婆沙通三藏。見有得道意也。诃黎跋摩。亦用初番四悉檀。造成實論通三藏。見空得道意也。迦栴延亦用初番四悉檀。造毗勒論通三藏。見空有得道意也。龍樹用四番四悉檀造中論。三番正通大乘。一番傍通三藏。彌勒用二番四悉檀。造地持通華嚴。無著亦用二番四悉檀。造攝大乘。龍樹用三番四悉檀。造大智度通大品。天親用一番四悉檀通法華。世人傳。天親龍樹各作涅槃論。未來此土准例可知。又五通神仙種種諸論。釋天善論。大梵出欲論。皆用初番悉檀方便利益意也。書雲。文行誠信定禮刪詩垂裕得昆。即世界也。官人以德賞延於世。即為人也。叛而伐之刑故無小。即對治也。政在清靜道合天心人王無上。即是世間第一義悉檀也。六起聖說聖默者。思益雲。佛告諸比丘汝等當行二事。若聖說法若聖默然。聖說如上辨。聖默然者。夫四種四谛並是三乘聖人所證之法。非下凡所知故不可說。假令說之如為盲人設燭。何益無目者乎。故不可說名聖默然。華嚴中數世界不可說不可說明理極不可說不可說。約無量無作兩番四谛不生生不生不生法。明不可說不可說名聖默然。若三藏中。憍陳如比丘。最初獲得真實之知見。寂然無聲字。身子雲。吾聞解脫之中無有言說者。是約生滅四谛生生之法。明不可說不可說。名聖默然。淨名杜口。大集無言菩薩。不可智知不可識識。言語道斷心行亦訖。不生不滅法如涅槃。此約四番四谛不可說不可說。名聖默然。若大品句句。悉不可得不可得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不可以口得。此約三番四谛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法。明不可得不可得故。不可說不可說名聖默然。此經明。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不可以言宣。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此約無作四谛不生不生法。明不可說不可說。故名聖默然。問為樂他故有聖說法。為自樂故名聖默然。默然則不益他。答正為自樂傍亦益他。若人厭文不好言語。為悅是人故聖默然。如律中。為福他故受供。聖則默然。如脅比丘對破馬鳴。是故默然如佛。結跏正念身心不動。令無量人得悟道跡。是故默然皆是四悉檀。起此默然利益一切。何謂無益。問論雲。四悉檀攝八萬四千法藏。其相雲何。答賢劫經雲。從佛初發心去。乃至分捨利。凡三百五十法門。一一門各有六度。合二千一百度。用是度對破四分煩惱。合成八千四百。約一變為十合八萬四千也。若作八萬四千法藏名是世界悉檀攝。若作八萬四千塵勞門名為人悉檀攝。八萬四千三昧。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亦如是。若作八萬四千對治。八萬四千空門對治悉檀攝。若作八萬四千諸波羅蜜。八萬四千度無極。第一義悉檀攝。又一說。佛地三百五十法門。一一門有十善。合三千五百善。治四分則一萬四千。又治六根即八萬四千也。七明得用不得用者。夫四悉檀獨有如來。究竟具得微妙能用。下地已去得用不同。凡有四句。不得不用。得而不用不得而用。亦得亦用。凡夫外道苦集流轉。尚不能知四悉檀名字。誰論其得。既其不得雲何能用也。若三藏教二乘殷勤自行者。知苦斷集修道證滅入真。亦名為得。不度眾生故不能用。假令用者差機不當故淨名诃滿願雲。不知人根不應說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如富樓那九旬化外道。反被蚩笑。文殊暫往師徒皆伏。此是不知樂欲。不能用世界悉檀也。如身子教二弟子。善根不發更生邪疑。此不能用為人悉檀也如五百羅漢為迦絺那說四谛。都無利益。佛為說不淨觀。即得破惡。此不能用對治悉檀也。如身子不度福增。大醫不治小醫拱手。五百皆不度。佛度即得羅漢。此不能用第一義悉檀也。支佛亦然。是名得而不用也。次明三藏教菩薩者。雖知苦集修道止伏結惑。未有滅證。但得三悉檀。雖未得一而能用四。所以者何。如病導師具足船栰。身在此岸而度人彼岸。常以化人為事。自未得度先度人。是為不得而用。通教二乘體門雖巧得而不用。與三藏同也。通教菩薩初心至六地。亦得亦用。用而未巧。七地入假其用則勝也。若別教十住。但得析法體法兩種四悉檀。而未能用。十行方能用。十回向進得相似四悉檀。亦能相似用。登地分真得亦分真用。圓教五品弟子未能得用。六根清淨相似得用。初住分真得用也。唯佛究竟得究竟用。八明四悉檀權實者。四谛各辨四悉檀者。此通途說耳。釋論雲。諸經多說三悉檀。不說第一義者。此指三藏。三藏多說因緣生生事相滅色取空。少說第一義。就三藏菩薩。但約三悉檀明四。若就佛即具四。雖爾終是拙度權逗小機也。若通教四谛明四悉檀。體法即真其門則巧故。釋論雲。今欲說第一義悉檀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就佛菩薩皆得有四。而約方便真谛以明悉檀。猶屬權也。若別教四谛明四悉檀約於中道。此意則深。而猶是歷別。別相未融教道是權。此則非妙。今圓教四谛明四悉檀。其相圓融最實之說。故四悉檀是實是妙。若用此權實約五味教者。乳教則有四權四實。酪教但有四權。生蘇則有十二權四實。熟蘇則有八權四實。涅槃十二權四實。法華四種俱實(雲雲)。問三藏菩薩雖得四悉檀。望通教但成三悉檀。今通教望別教雲何。答有二義。當通是得四。望別但得三。問別教望圓亦爾不。答不例圓別證道同故。並曰三藏通教俱證真谛。亦應俱得四。答三藏真谛雖同。菩薩不斷惑故阙一。圓別俱斷惑是故俱四。又並三藏通等雖四而三可是權。別教四而不三應非是權。答三藏通教教證俱是權故。但三無四別教教道權證道實。從證則四。從教則權。又並證道有四。教道應三。答若取地前為教道應如所問(雲雲)。九開權顯實者。一切諸法莫不皆妙。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眾生情隔於妙耳。大悲順物不與世诤。是故明諸權實不同故。無量義雲。四十余年三法四果二道不合。今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唯以一大事因緣。但說無上道。開佛知見悉使得入究竟實相。除滅化城即是決粗皆至寶所。即是入妙。若乳教四妙與今妙不殊唯決其四權入今之妙。是故文雲。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即此意也。決酪教四權。生蘇十二權。熟蘇八權。皆得入妙故。文雲。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又雲。決了聲聞法是眾經之王。聞已谛思惟得近無上道。方等般若所論妙者。亦與今妙不殊。開權顯實其意在此。問曰。決諸權悉檀同成妙第一義為當爾不。答決權入妙自在無礙假令妙第一義不隔於三。三不隔一。一三自在。今且作一種解釋也。若決諸權世界悉檀。為妙世界悉檀者。即是對於釋名妙也。亦是九法界十如是性相之名。同成佛法界性相。攝一切名也。亦是會天性定父子。更與作字名之為兒我實汝父汝實我子也。若決諸權第一義悉檀。為妙第一義悉檀者。即對經體妙也。即是開佛知見示真實相。引至寶所也。若決諸權為人悉檀。為妙為人悉檀者。即是對宗妙也。如此經雲。各賜諸子等一大車也。若決諸權對治悉檀。入妙對治悉檀者。即是對用妙也文雲。以此寶珠用貿所須。又雲。如此良藥今留在此。可用服之勿憂不差。經雲。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動執生疑。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余。又雲。我已得漏盡聞亦除憂惱也。若是分別諸權四悉檀同異。決入此經妙悉檀中。不復見同異。昔所未曾說今皆當得聞。即是妙不同異。即對教相妙也。即如文雲。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一乘。雖分別諸同異。為顯不同異說無分別法也。十通經者。問今以四悉檀通此經。此經何文明四悉檀耶。答文中處處皆有此意。不能具引。今略引跡本兩文。方便品雲。知眾生諸行深心之所念。過去所習業欲性精進力。及諸根利鈍。以種種因緣譬喻亦言辭。隨應方便說。此豈非是四悉檀之語耶。欲者即是樂欲。世界悉檀也。性者是智慧性。為人悉檀也。精進力即是破惡。對治悉檀也。諸根利鈍即是兩人得悟不同。即是第一義悉檀也。又壽量品雲。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種種性者即是為人。種種欲者即是世界。種種行者即是對治。種種憶想分別。即是推理轉邪憶想得見第一義。兩處明文四義具足。而皆言為眾生說法。豈非四悉檀設教之明證也

  △第二別解五章。初釋名為四。一判通別。二定前後。三出舊。四正解妙法蓮華。名異眾典別也。俱稱為經通也。立此二名。凡約三意。謂教行理。從緣故教別。從說故教通。從能契故行別。從所契故行通。理從名故別。名從理故通。略說竟。夫教本應機。機宜不同故部部別異。金口梵聲通是佛說。故通別二名也。約行者泥洹真法寶。眾生以種種門入。如五百比丘各說身因。佛言無非正說。三十二菩薩各入不二法門。文殊稱善。大論明阿那波那皆是摩诃衍。以不可得故。當知。從行則別所契則同。求那跋摩雲。諸論各異端修行理無二(雲雲)。約理者。理則不二名字非一。智度雲。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大經雲。解脫亦爾多諸名字。如天帝釋有千種名。名異故別理一故通。今稱妙法之經。即是教之通別。各賜諸子等一大車。乘是寶乘直至道場。即行之通別。或言實相。或言佛知見。大乘家業一地實事。寶所系珠平等大慧等。即是理之通別。約此三義故立兩名也。問教主不同設教亦異。雲何而言金口梵聲名為教通。答此有兩義。一當分。二跨節。當分者如三藏佛赴種種緣說種種教。緣異故教別。主一故教通。依此教行。有能契所契種種名理。理無種種。經言。即脫纓珞著弊垢衣。語言勤作勿復余去。並加汝價及塗足油。此則身口行理齊分而說。不得作余解也。通別圓等教行理。當分亦爾。斯義易解而理難融(雲雲)。二跨節者。何處別有四教主。各各身各各口各各說。秪隱其無量功德莊嚴之身。現為丈六紫金輝。不說甘恬常樂之味。說於鹼酢無常辛辣。棄王者服飾執持糞器。名為方便。若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即向身是圓常之身。向法是圓法。向行向理皆即真實。如此通是一音之教。而小大差別。能契有長短所契唯一。極種種名名一究竟。唯一究竟應於眾名。作如此論教行理通別者。相則難解理則易明(雲雲)。二定妙法前後者。若從義便應先明法卻論其妙。下文雲。我法妙難思。若從名便應先妙次法。如欲美彼稱為好人。笃論無人何所稱好。必應先人後好。今題從名便故。先妙後法。解釋義便故先法後妙。雖復前後亦不相乖(雲雲)。三出舊解。舊解甚多。略出四家。道場觀雲。應物說三三非真實。終歸其一謂之無上。無上故妙也。引經雲。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於諸世間為無有上。又雲。寄言譚於象外。而其體絕精粗。所以稱妙。又引經。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會稽基雲。妙者表同之稱也。昔三因異趣三果殊別。不得稱妙。北地師雲。理則非三三教為粗。非三之旨為妙。此意同而辭弱。光宅雲雲。妙者一乘因果法也。待昔因果各有三粗。今教因果各有三妙。昔因果粗者。因體狹因位下因用短。聲聞修四谛。支佛修十二因緣。菩薩修六度。三因差別不得相收。因體是狹。昔第九無礙道中行。名菩薩伏道不斷。未出三界故名因位下。第九無礙止伏四住不伏無明。故言用短。是為昔因三義故粗也。昔果粗者。體狹位下用短。有余無余眾德不備。故言體狹。位在化城不出變易。故言位下。第九解脫止除四住不破無明。又八十年壽前不過恆沙。後不倍上數。是故用短。是為昔果三義故粗。今因體廣位高用長者。會三為一收束萬善。故言體廣。不止界內無礙道中行。出於界外行菩薩道。故言位高。無礙伏惑不止四住。進伏無明故用長。今因三義妙也。今果三義妙者。體廣位高用長。體備萬德眾善普會。故言體廣。位至寶所故言位高。斷五住惑神通延壽。利益眾生故言用長。今果三義故妙。即是一乘因果之法妙也。今古諸釋世以光宅為長。觀南方釋大乘多承肇什。肇什多附通意。光宅釋妙寧得遠乎。今先難光宅余者望風(雲雲)。因體廣狹四難者。若謂昔因體狹為粗。指何為昔。若指三藏等可然。若指法華已前皆稱為昔。此不應爾。何者。般若說一切法皆摩诃衍。靡不運載。思益明解諸法相。是菩薩遍行。華嚴入法界不動祇洹。淨名一念知一切法是為坐道場。昔因如此無所不收。若為是狹。若言今因體廣。那忽言法華明一乘是了。不明佛性是不了。那復言法華明緣因是滿。不明了因是不滿。那復言前過恆沙後倍上數。猶是無常因。既以無常因那得常果。因果俱無常。此無常人那見佛性。非了義故體不收行一。非滿字故體不收教一。非常住故體不收人一。不見佛性故體不收理一。當知。今因狹中之狹。狹則是粗。昔體既廣昔還是妙。此一難已知粗妙。薳復具作後難耳。因位高下四難者。般若是無上明咒。無等等明咒。上人應求上法因。教則不下。大論雲。菩薩出三界外受法性身。行菩薩行因位則不下。淨名歎菩薩德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方作魔王者。皆是住不可思議解脫。則因人不下。淨名雲。雖成佛道轉法輪。而行菩薩道。又雲。諸佛秘藏無不得入。則見理不下。如是因位四一皆高。雲何言粗。若言今因位高者。教那忽是第四時。位那忽住無礙道伏無明。人那忽是生死身非法性身。理那忽無常不見佛性。當知。今因皆無四一其位下而粗。昔因具四一高而妙。因用長短四難者。釋論雲。處處說破無明三昧。是教用長。是事不知名為無明。佛一切種智知一切法明無明無二。若知無明不可得亦無無明。是為入不二法門。是則行長。又一日行般若。如日照世勝螢火蟲。若人入薝卜林不嗅余香。誰復樂二乘功德。座不須禮華不著身。皆是阿惟越類。則人用長。色無邊故般若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般若亦無邊。是則理長。當知。昔教行人理俱長。長故是妙。若謂今因用長。那復言法華是覆相教。教則短。行覆相行則短。覆相不明佛性理則短。四一既阙。今短而粗。昔用既長長則是妙。果體廣狹四難者。若昔果體是有余無余。不備眾德為狹為粗者。此豈然乎。般若是佛母。十方佛皆護。淨名雲。未曾聞此實相深經。當知。昔果體備眾德也。若謂今果體廣應備滿了。何故復言亦滿不滿亦了不了。何故復言佛果無常亦無我樂淨等眾德缺然。廣義安在。若體廣者。法身應遍一切處。何故復言壽止八十或七百阿僧祇。灰斷入滅去此不至彼耶。若言體廣。應備五眼見佛性。當知。今果阙於四一。狹而是粗。將今望昔昔還是妙。果位高下四難者。今果位若高。設教何得在第五教下行那不出無常。人那不出變易。理那不窮秘藏。當知。今果之位阙四一。皆下皆粗。昔果位具四一。皆高皆妙。果用長短四難者。若今果用長。教何不明常住。行何不頓破無明。人何不即是毗盧遮那。理何不即是秘藏。當知。今果無有妙法豈非粗耶(雲雲)。而復言神通延壽是何神通。若作意神通同彼外道。若無漏神通同彼小乘。若實相神通則非延非不延。能延能不延。能延何止延壽。而不延眼令見佛性。何不延舌說於常住。眼不見性則知非實相神通。非粗何謂。前一難已知粗。後難重來耳。彼作因果六種以判粗妙。又以四一專判妙。今難其粗。皆備四一則昔粗非粗。難其妙全無四一。則今妙非妙。於其一句設四句難。四六二十四耳。用彼矛盾自相擊。故不盈不縮應爾許耳

 

上一篇:妙法蓮華經玄義 第三卷
下一篇:妙法蓮華經玄義 第一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