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經”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真正的淨土,不在它方,也並不遙遠,就是一顆干干淨淨的心。”
一個人的心靈若是清淨無染,即使身處困厄的境界,也不會有眾多的煩憂;有些人不了解佛法,以為有苦惱或不幸的人才需要宗教;以為佛教是消極、逃避現實的,這是錯誤的觀念。其實是有知識、有志節,要追求宇宙真谛、深討生命奧祕之士,需要了解宗教——佛教。正信的佛教徒稱“禮敬諸佛”,不只是“拜佛”,而是要學佛陀的大慈悲和大智慧。一個人的心靈若是不安、煩亂,即使身在山林天天靜修,心也如同在鬧市,不得安寧。因此,“維摩诘經”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真正的淨土,不在它方,也並不遙遠,就是一顆干干淨淨的心。
一味追求擁有財富、名利,遲早會被身外之物所擁有。一味追逐遙不可及的奢望而不珍惜身邊幸福,等你恍然大悟之時,就是人生快要結束之日。歲月是賊,總是不經意地從幸福箱裡偷走美好的容顏、真實的情感、奮發的勁頭。還是珍惜當下,珍惜身邊的人,幸福來得實實在在,不然,你會被貪婪洗劫一空。
順境和逆境好事和壞事,都是成就的助緣,都是修行中必須要經過的。就像人要有兩只腳才能行走,靠一只腳很難。我們總想追求順境,逃避逆境,順利了就高興,有坎坷就難過,這叫動心。其實在修行的道路上,遇到什麼都一樣。佛講平等,什麼叫平等?好事壞事,順境逆境,在哪個境界中都一樣,這叫平等。
欲動,則心動;心動,自然煩惱叢生。得與失、榮與辱、起與落,這些東西,你在乎的越多,心裡就會越痛苦。你捨棄的越多,內心就會越清靜。分擔別人的痛苦,可以消解自己的痛苦。拿出自己的溫暖,可以得到別人溫暖的饋贈。這就是愛的神奇力量。放不下、心底無愛、閒得無聊,這些都是增長煩惱的根源。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人性本善,上進之心,人皆有之。然人當有所必為,有所不為而後可以有為。不爭,非不進,而是不計較於蠅頭小利而失大體,不為眼前利益而失遠大,不鑽牛角尖而毀於必然。不爭,是低調,是遠見,是智慧。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不爭,正是最大程度避開絆腳石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