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香港《明報月刊》采訪蔡老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之初,性本善」,現在很多人隨波逐流,只是因為未遇到好的老師指導,如果有好的老師,慢慢就能回頭。情義、恩義、道義的教育,是中國傳統的精神。

  欲望使人失去真正快樂

  ——訪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主講教師蔡禮旭

  潘耀明訪問

  聖賢教育學會記錄、整理

  初唐名臣魏征、虞世南等編輯之《群書治要》,成為當今諸多政治、企業界人士的治事寶典。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主講教師蔡禮旭深受淨空老教授感悟,有感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實為當世亟需,乃以師志為己志,終身力行並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二○一○年底,帶領中心同仁研習、弘揚《群書治要》,並主編《群書治要三六 ○》。

  潘耀明(以下簡稱潘):蔡老師可否談談《群書治要三六○》成書的經過?

  蔡禮旭(以下簡稱蔡):這套書的緣起,是來自我的師長淨空老教授。他在早年看過小部分《群書治要》,覺得這部書太好了。這套書是貞觀之治的政治思想之道,是一套完整的書。雖然剩下來的已很破舊,但字仍很清楚。師長得到這書後,印了一萬套。

  馬來西亞前任和現任首相,都十分向往唐朝。師長向他們介紹了這部書,他們都大為驚歎,問我們什麼時候可以翻譯成英文。五十萬字譯成英文,工程太大。看到這些國家領導人那麼渴望,回來以後就決定挑出三百六十句,讓他們每天可以讀一句。我們中心除了中文組還有英文組,中文組翻完,就翻英文。中文組除了我們的人以外,還得到大陸很多人的支持,例如中央黨校的劉余莉教授,對《群書治要》的認識比我們更深入,還有出版界的蕭祥劍先生。我們的翻譯,都是他們大力支持。他們把整套書翻成白話。可見這套書是用了很大的力量才翻出來。

  另外,現代人太忙,尤其是大都會的步調這麼快,有這些書的教誨,可以讓人心靜下來,反省一下自身,反省一下家庭狀況,還有自己的企業團體,可以有一些指導方針。

  潘:「三六○」的標准是怎樣定的?

  蔡:這個標准,是依據很多古書的綱領,如《菜根譚》等,從包括立身、處世等方面,加以參考然後分成六項,由編輯小組負責。整部《群書治要》共有五十萬字,我們打算編三至五年,從二○一○年開始,用了兩三年時間編了兩本,這次研討會舉行前,第二冊也印出來了。選材主要跟現實社會有關。希望在今年年底完成第三本。至於總共要編多少本,就要看情況了。

  潘:你是如何跟淨空老教授結緣?

  蔡:我在台灣出生。台灣的電視節目,都能看到淨空老教授講經。差不多五歲的時候,打開電視看到。後來我的一位同事拿了一盒錄音帶給我,細聽之下,感到他對人生的一些道理說得非常清楚,我那迷茫的心就放下來,然後就照著老人家的教導去改造自己的性格和人生命運,包括對整個人生的追求都不一樣了。像我們這個年齡,基本上都是追求賺錢、享受,以享樂為人生的方向。但事實上這個方向是不會快樂的,因為越追求就會發現欲望是不可能滿足的。所以人循著欲望,是越活越不快樂的。

  潘:這次有很多企業家參加研討會,商業也是一個欲望,而且欲望很大,他們如何跟從你們宣揚的這種無欲精神?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蔡:欲望跟道義不一樣。比如當老師,他可以為了賺更多錢而去做補習,也可以選擇為國家培養更多人才。同樣是拼命地做相同的工作,但心態不一樣。所以,君子跟小人,看行為是差不了多少,差異在於心。例如晉商在中國歷史幾百年不衰,一般中小企兩三年就倒下了。為什麼可以幾百年不衰?就是因為晉商把中華文化用在商業上,也就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現在的人不懂中華文化。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故西方的災難將來會很大,因為他們積不了善。為什麼積不了善?你看鴉片戰爭時期,他們在整個世界,都去侵占別人,去搶別人,所以現在歐洲很多國家實際上已經破產。冰島倒下了,西班牙、法國等也在苦撐。

  反觀我們的民族,是倫理道德起家,我們每一個人的祖先都是聖人,不然中華民族不可能存活五千年,這不是偶然的,全世界的古文明只剩下我們,所以五千年的文化智慧,令中華文化成為世界文明的遺產。其他古文明、古文字留下來的,看不懂,要靠考古,但中華文明只要看得懂中文,就能直接跟伏羲學習,跟堯舜禹湯交流,《尚書》就是記載堯舜禹湯的話。

  中國是聖賢起家的,各行各業都有聖人,就是要把「道」用在各行各業,所以就有「行行出狀元」。醫,有醫聖,就是有那種道德。是醫生,也是聖人。教育界就是「至聖先師」孔子。商人也有很多代表,如春秋的范蠡,即幫助越王勾踐的陶朱公,後來做生意去了。又例如在這次研討會講話者之一的吳念博董事長,一名員工離開了公司十幾年,生了重病,他公司的員工全體捐款,還去看望他。這一事例,可以給所有做企業的人一個啟示。一般企業花很多錢做招聘廣告,人員流動率高,花在這方面的精力資源就大。員工一走,又要重新招聘重新培養。吳董有一名員工,招了十多個同鄉到他的公司工作。員工有二千多人,如果那麼多人都在說自己的老板好公司好,他還用招募嗎?他現在做出了成果,全中國有一千多所企業都去觀摩,而且不是小企業,如 IBM等都去過了,有韓國新范式的企業家,聽了吳董事長講課後很激動,認為亞洲也應有新的管理模式,然後馬上邀約他到韓國演講。現在兩邊互動得很好。所以應通過傳統文化,用「愛」經營企業。

  去年中秋,他買月餅,送到每一名員工父母家裡去,裡面有一張員工寫給父母的感謝信,父母們看後都很感動。這等於是一位企業家在教化很多人,這就叫做「積陰德」。香港也應該有一些這種企業家。

  地位越高負擔越大

  潘:要香港的企業家學傳統文化,是不是有點困難?

  蔡:只要不學中華傳統文化,只要沒有聖賢教誨,他們的事業再大也是痛苦的。因為快樂與否絕不是外面的東西,快樂不是擁有得多,而是計較得少。計較得多,就一定不是快樂的人。

  一個人知名度越高、地位越高,他要積功德容易,要造孽也容易。因為如果他講出來的話是錯的,他要背的因果就會非常非常的重。一旦說錯了,就會誤導一大批人,故他必須非常謹慎。這在《易經》中也有說,在家中說一句話,千裡之外都能響應,影響會十分厲害。你看范仲淹在家中寫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千年之後還在呼應。沒有人沒有煩惱,要針對煩惱入手。一個人錢多得不得了,你不要跟他談錢。如果你跟他談如何教好孩子,如何娶好媳婦,他就會接近你。

  所以,這一些地位越高的人,負擔越大,有一些話必須提醒。不提醒,對他很不利,他在享受名利,但事實上必須十分謹慎其一言一行,他可以積很大的德,也可以引起很大的負面影響。

  而且,他們的錢怎樣花,也會影響家族的傳承。錢花在享樂上,還是花在利於後世子孫上,分別很大。而最有價值的事,就是辦教育,幫助社會培養有道德的人。比如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其修養在企業界無出其右,人們稱他為經營之神,他最推崇的一本書,是明朝的《了凡四訓》,所以企業界只要講到他們需要的,他們都會接受。

  潘:未知聖賢教育學會有沒有打算辦大學?如果辦大學,相信影響力會很大。

  蔡:我們目前在馬來西亞,是辦漢學院。當地華人和首相都支持。一提到漢學,一般會想到歐洲,如英國的牛津、劍橋、倫敦大學所辦的漢學院。

  潘: 新加坡不能用「漢」, 而用「華」,你們真的能以「漢學」的名義辦學嗎?

  蔡:是。我們所辦的,叫「馬來西亞漢學院」,而且這個名字是首相選的,他從兩三個名字中選出來。為什麼馬來西亞能接受呢?

  第一,是鄭和下西洋。第二,穆罕默德告訴他們,追求學問智慧,縱使在中國,亦當求之,這是穆罕默德說的,所以他們學漢學,是聽聖人的話,沒有障礙。

  相反我到歐洲之後,非常歎息。我們中華文化,是智慧之學,是心性之學,是治國平天下的智慧。為什麼會被搞成學術、搞成知識、搞成是拿個博士,然後去教教書,對這個世界沒產生大作用?所以我師父寫了六個字:「儒學佛學道學」,給英國的大學生看,問你們如何念出來?然後說:「你們念的是儒學佛學道學,我們念的是學道學佛學儒。」學儒要學孔子,學道要學老子,學佛要學釋迦牟尼。我們一定要向他們效法,不斷地向他們的目標邁進。而不是讀書以取一個博士學位,然後領薪水,卻沒有弘道。

  潘:他讀了書,等於思想和眼界高了,是不是等於他較易接受你們所提倡的善道?

  蔡:不一定。因為學問有一個環節,即「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叫做解,叫做學術。「笃行」,了解後還要接著做。有解有行,就叫智慧。所以一般來說,博士的離婚率最高,學歷越高離婚率越高。

  婚姻應建基於道義

  潘:兩個人相處不來,分開不是更好嗎?

  蔡:這就要看,現在不合適,是現在的結果,但他們為什麼要結婚?

  再往前推。除了特殊的原因(如數十年前中國大陸的情況),世界大部分地區,都是談論感情,是先相愛,後結合。既然是由相愛而結合,後來為何又會變成這個樣子?這就是人的修養問題。我們看過太多,認為離婚後,另換一個更好,這樣就往往離合幾次。他們不理解,人生所遇到的人,都是在提醒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別人的問題。當然,我們不是要回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時代,不過有一點必須知道,就是一般情況下,父母的人生閱歷、看人的能力,一般都超過孩子,而且一個人,在十多二十歲的時候,還沒有定性,很容易情感波動,所以一定要有朋友、長輩提醒。除非他的判斷力很強,否則一般都會被情感掌管著。

  結婚有厮守一生的道義,不應有離婚的念頭。但現在的結婚是什麼?喜不喜歡,是情感上的東西。念頭中有「不喜歡可以換」,這種心態才是最核心的問題,現在人們看事情都看得太淺。要知道情感是很短暫的東西,激情撐不了幾天。因為相處,彼此付出,產生出道義的結合,包括生兒育女,彼此孝順對方的父母等,都是感恩的。可現在結合後,兩人不孝順父母,又不生孩子,反正不高興就離婚,像沒有什麼大不了,那是情欲在起作用,而情感缺失,令婚姻隨時可變。中國五千年從未聽過早上結婚下午離婚的,現在已有很多這種情況。

  潘:那是不是應恢復古制?

  蔡:這強求不來,民主社會嘛,不過願意的人都一定能做到。很多事情看上去很復雜,其實不是。以婚姻來說,當兩個人為情欲而結合,會非常有期待,所以落差會很大。如果是道義的結合,就會互相珍惜對方的付出。真正能讓人回味的,是生活上的每一個細節,而非激情。現在的離婚率那麼高,跟激情很有關系,只要是在大都市生活,受利益思想影響,離婚率都很高,因為都物化了。

  教育還未真正普及

  現在很多人以為教育很普及,其實普及的是知識和學歷,而非教育。連孝順父母都不懂,能說受過教育嗎?父母潛移默化地教導孩子,領導若有潛移默化地教導下面的人,才叫教。育,《說文解字》解釋作「養子使作善也」,不教他當善人,就不是教育。學校只傳授知識,就不一定能使學生成為善人。很多小學生品德超過大學生,學歷越高德行越差,是因為受了社會的污染。

  不過,我們要有信心。「人之初,性本善」,現在很多人隨波逐流,只是因為未遇到好的老師指導,如果有好的老師,慢慢就能回頭。情義、恩義、道義的教育,是中國傳統的精神,我們做這個工作,越做越有信心。

 

上一篇:蔡禮旭:人太老實會吃虧、上當、受騙嗎?
下一篇:《孝經》白話注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