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歷史感應統紀》白話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歷史感應統紀》

  白話選

  印光大師倡議

  許止淨居士編輯

  《歷史感應統紀》簡介

  《歷史感應統紀》四卷,聶雲台著、許止淨評訂。此書由印光大師倡議並請許止淨居士編輯而成。

  作者用佛學思想評議中國史籍(包括《二十四史》、《左傳》、《通鑒綱目》)。每一史籍後依次列出所評議的史實和歷史人物。

  序

  人在世間,苦多樂少。究其實際,惟苦無樂。苟欲離之,唯有學佛學儒,以成覺悟之道。而欲學佛學儒,必須深信因果,方能切實修學。使於因果不信,甚至撥而無之,則造殺盜YIN妄諸惡業,而無忌憚,終必墮失人身,遑論學道,遑論離苦。

  論信因果,必信三世,必信輪回,方可謂為深信。三世因果,有理有事。理深而難明,事顯而易見。是以欲明其理,自必先識其事。由事入理,乃能深信不疑。其事其理,載於內典儒經多矣,而史乘所載之事尤多。但以史籍浩繁,會而閱之則不易。彭澤許氏歷史感應統紀,輯自二十四史,廣博而信實。印光祖師至為稱許,並為鑄版印行。謂此書可使世人鹹知因果報應,絲毫不差。由是而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庶可天下太平,人民安樂。

  吾師 雪廬老人,承 印祖之教,緣寄台中,弘佛弘儒,悉以因果導入正行。以許氏之書為學者自修必讀。又擇其中最契時機者,命門人呂子富枝,語譯其文,又命江子逸子,擇要繪圖以附,連載於明倫月刊,廣為宣流。終匯成書,梓行淑世。

  師歸西至今,已十有六年。目擊世風日下,呂子憂之。乃遵昔日師訓,匯其語譯此書,由台中蓮社印行。付梓之頃,囑為一序。余以同門同志之誼,幸獲先讀。欣見其問世之後,必能啟人信心,以去惡念,以修善行,離苦得樂,實由此起。弘師道,度眾生,兩皆得之,謹樂為之序爾。

  民紀第二壬午年仲夏上浣廬江徐醒民敬識於台中

  語譯歷史感應統紀因緣

  回憶當年,在 雪公李老恩師門下,沾沐教誨,恩師經常勉勵眾學子,對於闡揚聖賢教化,有益世道人心的好書,要多多研讀,要推廣傳揚,不只幫助自己修身進德,也能輔助淑世化俗。

  恩師憫念,世道衰微,人心陷溺,舉世滔滔,恣情縱欲,任意造業,無所忌憚,以致天災人禍,頻見降作,世間的亂象,人類的苦難,日趨嚴重。究其根本原因,皆由現代人,不明聖賢道理,不知因果報應所致,所以當今之世,唯有極力倡導闡揚善惡因緣果報的道理和事實,才能挽救劫運。

  當時恩師極為推崇贊揚許止淨居士所編輯的“歷史感應統紀”一書,指定列為門下學子自修必讀的好書之一。因為此書所收集的感應事跡,皆是歷史真人真事,班班可考,具體事實證明:“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惠吉逆凶”、“福善禍YIN”,以及“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乃至“造作善惡之業因,必定感召善惡之果報。”等等,這些世出世間警世的道理,的確真實不虛,昭昭不爽。對世道人心,有警醒惕勵的作用,對倫常道德,有教化淳厚的功效,值得推廣弘傳於天下後世,以供世人引以為借鏡,使世人有所師法,知所鑒戒。然而此書為文言文,文理精深,現代人往往不習慣閱讀,或不易看懂領會,因而不能普及受益於各階層次的人,豈不可惜?

  當時適逢明倫月刊即將創刊,恩師從“歷史感應統紀”中,擇取其中善惡因果報應,特別昭彰顯著,特別發人深省的真實故事,命富枝譯為語體文,使人人易讀易解,更囑江師兄逸子擇要繪圖,江師兄畫藝卓越,構思精妙,描繪歷史感應統紀,深刻傳神,躍然紙上,不但能引人興起閱讀興趣,尤能使閱者深入領會文中旨趣。在翻譯上,恩師特別指示,以“翻義不翻語”的原則,將感應事實,前因後果,敘述出來。富枝謹遵慈命,於是不揣淺陋,參考有關資料,融會整理翻譯,自 1970年十月,明倫○刊號,至1992年十月,明倫二二八期,依序分期刊載。在這期間,承蒙恩師多方指導與鼓勵,早期所譯故事,皆以人名為題,其後恩師指示,可就每則故事的要旨標題,也可適時表達讀後感想,增加閱讀效益,將來可以推廣流通,期盼能使更多人真實受益—見到修善因,召感福報,有所敬慕而奮勉效法,見到造惡因,召感惡果,知所警惕而改過向善。更願見聞者,展轉傳揚勸化,使世人都知因果不爽,懂得趨吉避凶,從此致力於斷惡修善,敦倫盡分。人人如此,人心日漸淳善,世道歸向敦厚,天災人禍,自然消弭。人民幸甚!天下幸甚!謹志因緣於此。

  2002年歲次壬午仲夏呂富枝敬述

  

  歷史感應統紀-自敘

  太空之中。有無央數三千大千世界。此種種世界胡因而有。則一大感應之幻境也。一世界中。有無央數胎卵濕化十二類生。此種種眾生胡因而有。則一大感應之夢影也。眾生中而有人類。人類中而有國界。國界中而有歷史。此種種又胡因而有。則一大感應之劇本也。嗟乎。吾人在此劇場之中。小之一飲一啄。一言一動。別業之感應也。大之一盛一衰。一治一亂。同分之感應也。上之為帝為王。為賢為聖。善心之感應也。下之為隸為台。為鬼為獄。惡業之感應也。感應之至顯。而其本則隱。感應之理至實。而其事或虛。有顯者實者。故愚夫愚婦亦能知之。有隱者虛者。故聖人有不能盡知。愚夫愚婦能知。故笃信之士。聞一以知十。果報之來。洞若觀火。實平平無足疑訝。聖人有不能知。故狂蕩者流。執彼以非此。果報之來。乃大出乎意計之外。然而天下萬變者事也。不變者理也。執不變之理。以斷萬變之事。則萬變者終歸一實。況載在編者。固亘古徹今。彰彰在人耳目也。於此而猶偏執己見。莽莽蕩蕩。撥無因果。信乎末法時代。為善若登天。為惡若墜淵也。余友聶子雲台。慨世道陵夷。人心陷溺。疵因果報應為宗教迷人之工具。摧陷不遺余力。邪說诐行。滔滔天下。乃著家言以訓子侄。而受觀摩之益者。日見增多。誠哉吾人本性好善惡惡。畢竟不昧矣。一日謂余曰。勸善果報之書雖多。而小說家言。不能令人起信。二十四史善惡感應之事極多。彭蘭台所輯太。不足餍饫人心。君能為之搜輯乎。余自慨聞道也晚。日暮途窮。然救世為人之心。固耿耿與聶同也。乃不揣固陋。勉承其志。閱一歲有十月而告竣。上自有虞。下迄明代。敘事千有余條。傳後加評。上引聖賢言論以明其理。旁采說部紀載以證其事。更為提倡佛教。進以第一義谛。凡二十余萬言。其中善者升。惡者降。或於其身。或於其子孫。燦若列星。昭然在目。所謂日可令冷。月可令熱。南山可移。此案不動也。夫君子修善。未必儌福。而小人為惡。莫不畏禍。倘人人有畏禍之心。則惡業日減。善念日增。世道人心。不無補益矣。更進而歸信佛說。知有為之法。夢幻泡影。雖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而性不可得。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得悟自性。頓證無生。則此書也。亦是瞪目成勞。空花亂墜。等諸夢中說夢而已。然於未證無生以前。切莫誤會此語。謂為善惡等報。性不可得。而廢棄修持。固當汲汲斷惡修善。以期希聖希賢。了生脫死。天下太平。人民安樂也。

  己巳仲秋彭澤許止淨序於滬上佛教淨業社

  《歷史感應統紀》白話選

  印光大師倡議

  許止淨居士編輯

  帝 舜

  帝舜。冀州人。父瞽瞍頑。母嚚。(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友愛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常在側。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鹹薦舜。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妫汭。內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舜親戚。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之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苦音古。粗也。窳音庾。)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瞽瞍尚欲殺之。使塗廪。從下縱火焚廪。舜以兩笠自捍而下。又使舜穿井。既深入。瞍與象下土實井。舜從匿空旁出。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六十一。代堯踐位。載天子旌旗往朝父。夔夔唯謹如子道。封象為諸侯。在位三十九年。壽百有十歲(五帝本紀)。

  舜帝:姓姚,名重華,號稱舜,是河北省冀縣人,他的父親是非不分,個性頑劣,猶同盲目的人,因此當時人皆稱他為瞽瞍。他的生母早逝;父親再娶後妻,陰狠善,口無忠信之言;生下一子名叫象,性格狂傲,就是舜的弟弟。後母寵愛親子,仇視舜,常在瞽瞍前讒言生非,因此三人皆有殺害舜的心機。但是舜天性至孝仁厚,對父母順從適應,不失人子之道;與象相處友愛仁慈;既無過失之事,又乏藉口之辭,雖想殺害,無法實現。然而舜只求常能在側侍奉,曲盡孝道,則心願已足。

  舜二十歲時,他的孝行,已傳聞各地,三十歲時,堯正訪求天下有才德可任用的人才,四方群臣,都推薦舜可以當任。於是堯帝先將兩個女兒嫁舜為妻,以便觀察他內在的品德;又令九個兒子和他交往相處,以觀察他的處世和才干。舜婚後住在妫汭(山西永濟縣首陽山下)行為非常謹慎笃厚,因此堯的兩位女兒,不因自己是公主出身就傲視舜及他的親戚,反而都能克盡婦人之道。舜待人謙和,做事勤懇,到處受人歡迎擁護,在歷山(永濟縣雷首山)耕田,歷山居民都割讓土地給他耕種;在雷澤(雷首山下的雷水)捕魚,雷澤居民都願讓房屋給他居住;在河濱(永濟縣北部)燒陶器,陶業居民都與他精誠合作,因此河濱出品的陶器都不粗疵而特別精細;凡是他住過的地方,都受他的感召,一年後就形成村落,兩年之後就形成城邑,三年後便繁榮成為都市。

  雖然如此,可是瞽瞍還想殺害他,有一次叫舜修理米倉,見舜上了倉頂,就從下面放火燒倉,舜趕緊用兩個斗笠挾持著身子跳下,才免被害。過後又令舜掘井,等他深入井底時,立刻下土填井,幸而舜從井底旁邊洞口逃出,又脫免這次的禍難。

  堯見舜居家和處世一切表現確是一位有才干的賢者,深為器重;因此舜五十歲時,即讓他代行天子的職權,辦理國事,果然天下大治,四方擁護;到六十一歲那年正式繼承堯而為天子。即位後,戴著天子旌旗回鄉省親,對父母恭敬孝順,小心謹慎的情況,還是如同昔日為人子時一樣;且封弟弟象為諸侯。瞽瞍和象都感化了。舜在位有三十九年之久,享年一百一十歲。

  鲧

  帝堯之時,洪水滔天,堯求能治水者,皆曰:“鲧可。”堯曰:“鲧,負命毀族不可。”四岳請試之。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舜視鲧治水無狀,殛之於羽山以死。注雲:鲧死化為黃熊,入於羽淵。(夏本紀)

  鲧,是颛顼帝之子;夏禹王之父。性情頑戾,相貌丑惡,時人稱他為梼杌,為當時四凶之一。

  堯帝時,洪水氾濫,橫流天下,田園湮沒,民不聊生,災害慘重。

  堯帝急於尋求能治水者,四方諸侯之長者舉薦鲧擔任,堯帝說:“鲧,違逆先王教命,謗訾親族,不宜任用。”四方諸侯之長者說道:“鲧剛僻勁悍,體粗力壯。適於承當此任,請試用之。”堯帝始命鲧治水。

  鲧受命後,大興徒役,周城作九仞之堤,不用疏導而用以堵塞洪水。結果,勞民傷財,徒費九年時光不但毫無成效,洪水災害更是慘巨。

  其時,舜正攝天子政事,巡守行視,見鲧治水無狀,百姓遭受其殃,年年劇增。即奏知堯帝,請誅鲧以謝天下,堯帝准奏,下令將鲧處死於山東省蓬萊縣東南之羽山。鲧死後其神識化為黃熊(三足鱉)入於山下之羽淵。

  成 湯

  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及四方來者。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上者上。欲下者下。不用命者。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歸之者四十六國。即位後。大旱七年。湯禱於桑林之野。以六事自責。曰政不節與。民失職與。宮室崇與。女谒盛與。苞苴行與。讒夫昌與。言未已。大雨數千裡。(殷本紀並綱鑒)

  成湯:姓子,名履,又名天乙,乃舜巨契之第十四代後裔。初居於亳地(今河南省商丘縣)為夏代之諸侯。

  一天,成湯出游野外,看見獵人四面張布獵網,並向天禱告說:“從天空飛降,從地下出現,或四方來的禽獸,全都投入我的網裡。”成湯看見這情景,感歎說: “嘻!獵人這樣捉捕,不只手段殘酷,而且不久鳥獸必遭剿將絕種,有違背上天好生之德。”因此命除三面獵網,只留一面,改祝禱說:“願向左的,快往左逃,願向右的,快往右逃,願上飛的,速往上飛,願下逃者,速向下逃去。只有命該絕的,才進入我的網中。”

  不久這事傳揚天下,四方諸侯,同聲贊說:“成湯的仁德實在太大了,竟然普及到禽獸,真是一位仁民愛物,偉大至極的聖賢。”因而歸服的諸侯,達四十六國。當時夏桀暴虐,生民塗炭,成湯上應天意,下順民心,終於放逐夏桀在南巢,就在亳即位,國號為商。

  即位後,鬧大旱七年,五谷不收,民不聊生,成湯為民至誠祈禱於桑林之野,並引六事,自己責罵說:“一、我的政治雜亂無節度嗎?二、臣民有失職責嗎?三、宮室崇尚奢華嗎?四、聽用婦言弄權亂政嗎?五、天下賄賂的風氣盛行嗎?六、毀善害能的人昌盛嗎?有這些過咎,都是我成湯才德欠缺,領導無方的關系,祈請上天降罪給我,不要因我的罪過,連累百姓……。”言還沒完,感應天心,甘雨沛然而降,下數千裡。

  武 丁

  武丁。即位。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決於冢宰。武丁夜夢得聖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於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於傅險中。(險。亦作巖。傅說版築之處。)見武丁。曰是也。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殷本紀)

  武丁是殷代中興皇帝—殷高宗。殷代自盤庚中興後,他的弟弟小乙即位,國運又衰微,小乙崩,傳位給兒子武丁,他想振興殷朝,然而朝中沒有良好的輔治官,因在父喪丁憂期間,將朝政大權委大宰,自己退藏亮陰(注一),恭敬靜想復國興邦的方法,三年不問政事。

  喪滿,求賢之心更加懇切,日夜無間,精誠感通,一天夢上天賜一聖人,名叫說,來輔國政,心中大喜。第二天臨朝,觀看朝中大臣,都不合夢中所見。因此畫了像,命百官到民間查訪。

  那時,說正和一群泥水匠在築牆,被官吏們找到了,帶回宮中,武丁見了驚喜的說:“正是夢中所看到的人。”和他談論治國安邦之道,說應答如流,果然是才能出眾,見識超凡的聖人,武丁非常高興,自此任用說為宰相,賜姓傅,稱傅說,國家的大事,必定和他商議,因此國泰民安。

  “注一”亮陰—天子居喪之廬

  武 乙

  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天神不勝。乃僇辱之。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後獵於河渭之間。暴雷震死。(殷本紀)

  殷朝自盤庚中興以後,經過八傳,由武乙繼承王位。武乙荒唐狂傲,暴戾無道。臣民怨恨,但不敢表露。他甚至想和天一爭長短,來炫耀自己。先命人造一偶像當作天神,以能分勝負的游戲,和天神一決勝敗,派一人代表天神,結果天神不能獲勝,便認為天神無能,於是用刑戮加以侮辱。

  又令左右用皮革作囊,裝滿血液,懸吊空中,自己挽弓搭箭,仰面射去,直到血流滿地才罷手,自誇為射殺天神。

  後來武乙到黃河渭水之間打獵,突然烏雲密布,雷電交作,終遭暴雷震擊而死。武乙在位不過四年而已。

  帝 纣

  帝纣。資辨捷疾。材力過人。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飾非。惟妲己之言是聽。厚稅賦。以實鹿台之錢。而盈钜橋之粟。慢於鬼神。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相逐其間。百姓怨望。纣乃重辟刑。有炮烙之法。比干強谏。怒剖其心。周武王。遂率諸侯伐纣。纣兵敗。走入鹿台。衣寶玉衣。赴火而死。武王斬纣頭。懸之白旗。 (殷本紀)

  帝纣為殷朝最末代的帝王,名受辛,字受德。天資聰明,辯論敏捷,才能出眾,體力過人。然而嗜酒好色,暴虐無道。朝中大臣所有勸谏,他總以巧辯拒絕,盡量掩飾自己的過失。

  登位八年,討伐有蘇氏,獲得絕色美女妲己,選入宮中為妃,寵愛無比,終日迷戀。不理朝政,不納忠言,而妲己的話,卻句句都聽。於是命樂師作色情音樂,演YIN蕩歌舞,又為了要集天下財富於一身,建築寬三裡,高千尺的鹿台,以美玉作宮室,用寶玉為宮門,集金銀瑪瑙珍珠為裝飾。加重百姓賦稅,搜括人民財寶,使鹿台錢財滿積,使钜橋堆滿谷米,以供皇室揮霍。又在河北省平鄉縣東北建築沙丘台,聚集天下聞名的歌舞戲劇。輕慢鬼神。心無忌憚,以美酒作池,懸吊肉類成林,使青年男女裸體追逐嬉戲於其中。

  因此百姓怨恨,諸侯叛離,妲己認為不用重刑,不能樹立皇威,於是纣王加重辟刑,命左右做大銅柱,上塗油膏,下用猛烈炭火燃燒,臣民有觸犯的,逼抱銅柱攀緣而上,支持不住便墜落炭火中掙扎慘叫,纣王與妲己卻引以為樂,稱為“炮烙之刑”。纣王叔父比干官居少師,見纣荒YIN無道,以人命為兒戲,挺身而出再三勸谏。纣王惱羞成怒說:“比干教訓我聖人之道,自以為聖人,我聽說聖人心有七竅,我要察看虛實,證明一下。”於是剖比干的心,從此臣民背叛。

  周武王遂率領諸侯討伐纣王,纣因不得民心,大敗,逃入鹿台,穿戴寶玉華貴皇冠和龍袍,投火自焚而死。周武王斬纣頭顱,懸掛在白旗上示眾。

  後 稷

  後稷。名棄。母姜原。出野。見巨人跡。踐之而孕。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避不踐。棄渠中冰上。飛鳥以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之。因名棄。兒時好種樹麻菽。及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者稼穑焉。民皆則之。堯以為農師。天下得其利。(周本紀)

  後稷,名叫棄,是周代姬氏最初的遠祖,帝堯時候人,他的母親姜原,是有邰氏之女,也是帝喾高辛氏的正妃。

  一天,高辛氏率領姜原,到郊外某宮去祭祀禖神,祈求子嗣,姜原路見巨人足跡,踐踏而過,忽覺全身一震,從此就有了身孕,懷胎一年生下一子。由於受孕奇異,姜原以為是個不吉祥的孩子,就把他丟棄在人跡很少的小巷子裡。可是牛馬經過,都回避不踐踏他;又把他丟在河溝中的冰上,群鳥飛來用翅膀遮蓋,溫暖他的身體,姜原見這情景,以為他是個神,於是又把他抱回來撫養,給他取名叫棄。

  棄在兒童時代,就喜歡種植芝麻,豆類等植物。長大以後,愛好耕種農作物。他善能選擇肥沃土壤和地勢適宜的地方,種植五谷,當時人民都效法他。堯帝見他對農事有特殊才干,就任用他為農師掌管農事,封他於邰地(今陝西省武功縣境)

  ,號稱為後稷。天下人民,因而得到農業的莫大利益。子孫沿襲他的官位,傳到十五代為周武王,後來伐纣成功,統一天下,歷史上稱為周朝。

  周 公

  周成王少時病。周公自湔其蚤。沈之河。(湔通翦。蚤通爪)祝曰。王少。未有識。奸神命者。旦也。(奸犯也。言干犯天 神之命令。乃是旦之罪。祝其罪己以恕王也。)藏策於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或谮周公。公奔楚。成王發府。見周公禱書。乃泣。反周公。公將沒。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離王。既卒。王葬周公於畢。從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公也。公卒後。秋未獲。暴風雷雨。禾盡偃。大木盡拔。周國大恐。成王與大夫朝服。開金縢書。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武王有疾。周公祝以身代死。)成王執書以泣。王出郊。天乃反風。禾盡起。大木所偃盡起而築之。歲大熟。於是成王命魯得郊祭文王。魯有天子禮樂者。褒周公之德也。(魯世家)。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也是周成王的叔父。才德出眾,世稱為聖人。輔佐武王伐纣,統一天下有功,封於曲阜,為魯公。武王駕崩,成王年幼,由周公輔佐,代理國政。

  周成王年幼時,體弱多病,周公自剪指甲,沉於河中,祝禱神明說:“成王年少,知識還未充實,若有干犯天命之處,是我輔佐人姬旦一人的罪過,請上天責罰我,恕罪於成王。”祝禱完畢,將祝詞收藏在策符中,成王身體,由此漸漸痊愈。

  到了成王親自執政時,管叔、蔡叔、霍叔等亂臣,忌妒周公,到處散布謠言,極力毀謗,挑撥離間,成王心中也起了猜疑。周公為了避嫌,便離開成王,避居楚地(今湖北秭歸縣),後來成王開策符,發現周公為他病中祈禱的書簡,這才感動涕泣。

  周公避居楚地二年,成王知道罪過由於管叔、蔡叔引起,心有內疚,這年秋天,有一天忽然天大雷電,狂風暴雨,農作物全倒,樹木皆拔,周朝大為惶恐,成王和群臣都穿著朝服,禮拜恭敬,打開金滕書匮,見昔日其父武王病重,周公為武王禱告神明,作策書祈求,願以身代武王死的事跡,這時成王才深深自我悔悟,手執禱書,涕泣不已,痛責自己聽信讒言,疑誤聖賢,於是親出郊外,迎請周公回朝輔佐朝政,風雨立刻平息,所有農作物和大木都恢復生機。這年五谷大熟,百姓都慶豐收。

  成王十一年周公臨終前,吩咐左右說:“我死後,一定要將我葬在成周(河南省洛陽縣東北)以表明我雖死,不敢離開成王。”周公薨,成王感念周公恩德,改葬周公於畢原(鹹陽縣東北)文王墓側,以表明成王不敢以臣子之道對待周公。又因周公有勳績於天下,因此成王下令魯侯可以郊祭文王,並特賜魯國以天子禮樂,祭祀周公,以褒揚周公的盛德。

  周宣王

  宣王。殺杜伯而無辜。後三年。宣王會諸侯田於圃。日中。杜伯起於道左。衣朱衣冠。操朱弓矢。射宣王。中心折脊而死。又國語雲。杜伯射王於鄗。(周本紀注)

  宣王,是厲王的兒子,名靖。初年承繼厲王衰弱朝政,立志改革,任用賢臣,恢復文武成康的盛世,可稱為明君。可惜晚年,偶聞童謠,不聽忠谏,妄殺無辜上大夫杜伯。

  過了三年,宣王大會諸侯於東郊曠野游獵,到了中午,罷獵回朝途中,突然見杜伯陰靈出現於道路左邊,穿紅衣,戴紅帽,手拿挽紅色弓箭,對准宣王發射,箭中心髒,一聲慘叫,跌在馬下,折斷脊骨而死。

  又國語記載說:杜伯射殺宣王的地點是在鄗(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南)。

  “按”:杜伯無罪遭殺,含恨而死,嗔恚積於神識,為求報復,化為厲鬼索命。這是歷史上最早的怨鬼報仇因果事跡。

  魯桓公

  羽父請殺桓公。將以求太宰。公曰。為其少故也。吾將授之矣。使營菟裘。吾將老焉。羽父懼。反谮公於桓公。而請弑之。使賊弑公於寪氏。立桓公而討寪氏。桓公會齊侯於泺。遂及文姜如齊。(文姜。桓公妻。齊襄公之妹。)齊侯通焉。公谪之。以告。(文姜告齊襄)享公。使公子彭 生乘公。公薨於車。(拉脅而死也)(左氏傳)

  魯桓公,名軌,是魯惠公的兒子,他的生母仲子原是惠公的寵妾;自元妃死後,改立為夫人,軌因此被立為世子。惠公薨時,軌年幼不能執政。群臣共議以年長庶子息姑為君,就是魯隱公。當時另一位魯公子名翚,字羽父,為人奸險毒狠,詭計多端,為求太宰職位,對隱公說:“主公已繼位為國君,國人悅服,將來還可傳位給子孫,現在軌年齡已大,恐對主公不利,臣願設計殺害,為主公除掉隱憂。”隱公立刻制止他:“你怎可說這種狂話呢?軌是世子,應當繼承君位,先君駕薨,因他年幼,我不過暫時攝政而已,現在我已派人在菟裘(山東泗水縣北)建築宮室,准備遷讓養老,不久就傳位給軌了。”羽父羞惱自己詭計不能得逞,又怕軌知道,對自己不利,於是連夜去見世子軌,反說:“主公見你年已長大,恐來爭位,特召我入宮,囑咐我加害於你。”軌聽信讒言,不知是計,便向羽父問計,羽父說: “如要免禍,就得先下手,我已為世子定計:主公每年冬月必親到城外拜祭鐘巫的廟,祭時必住在寪大夫家,現在正是機會,我預先派遣勇士,充作僕人,雜居左右,等他睡熟把他刺死,將來就把這殺君的罪,歸於寪大夫。”軌聽完,便答應大事辦成給他太宰官職。羽父按計去做,果殺隱公,立軌為君,就是魯桓公,羽父為太宰,下令討寪氏殺君之罪。

  後來魯桓公娶齊襄公妹文姜為妻,文姜和襄公有舊情。有一次桓公要到齊國和襄公相會於泺水(今山東歷城縣西北),文姜以歸寧為藉口,和桓公同到齊國。襄公乘機與文姜私通。被桓公知道。憤怒責問,文姜告知襄公,襄公怕因此結仇,設酒宴、殷勤款待,乘桓公酒醉,命彭生抱上車,並密囑車中殺害,彭生見桓公熟睡,用勁拉其脅,脅骨折斷,大叫一聲,氣絕身死。

  “按”桓公弑兄,奪得君位,魯國不能討伐,結果恰遇文姜為媒介,借齊人手加以誅戮,莫非是天道的報應吧!

  幽 王

  昔夏後之衰也。有二龍止於帝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也。帝卜殺之。與去之。止之。莫吉。卜請其漦而藏之。吉。夏亡。傳此器於殷。殷亡。傳周。莫敢發之。至厲王發而視之。漦流於庭。使婦人裸而噪之。漦化為鼋。入後宮。童女遭之而孕。生女。棄之。宣王時。童謠雲。弧箕服。實亡周國。於是宣王聞有夫婦賣此器。使戮之。逃於道。見棄女。收之。奔於褒。褒人有罪。入棄女於王。是為褒姒。立為後。太史伯陽曰。禍成矣。褒姒不笑。幽王欲其笑。舉燧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其後不信於諸侯。犬戎攻幽王。王舉燧征兵。莫至。遂殺幽王骊山下。(周本紀)。

  幽王是宣王的兒子,名宮涅。沉迷酒色,不顧國事。在位十一年,被犬戎所殺。

  夏朝桀王末年,朝政衰落時,有二龍下到桀王宮庭,口流涎沫,說:“我是褒城二神君所化。”桀王害怕,就命太史占卜,殺掉、趕走、留著供養都不吉,再占卜,取龍涎沫,放在金匮中,得大吉。二龍忽然不見,桀王命令深藏內庫。夏朝滅亡,把這金匮傳給殷朝,殷朝滅亡,又傳給周朝,不敢打開。到了厲王末年,打開觀看失手掉到地上,涎沫流到宮庭,厲王為了避邪驅凶,命婦人裸體大叫。涎沫忽辟化為龜,爬入後宮,遇一童女,偶然踐群而懷孕,生下一女,姜後認為是妖怪,命侍者丟到河溝中。在宣王時,有童謠說:“孤箕服,實亡周國。”因此宣王一聽到有夫婦賣箕草、箭袋和山桑木弓,懷疑和童謠有關,就命令處死,賣桑木工的男子驚慌逃到河溝中看到拋棄的女嬰,抱回養育,隱藏褒城。撫養長大,生得國色天姿。褒城有人犯罪,囚在鎬京服獄,他的兒子為了贖他父親的罪把那棄女買來,獻給幽王,就是褒姒。

  幽王非常寵愛,廢申後,改立褒姒為王後。太史伯陽父歎息說:“周朝亡國的災禍,已經成熟了。”褒姒從來不笑,幽王千方百計,想要博得她一開笑口。於是聽奸臣的計謀,和褒姒夜游骊山,大舉烽火,諸侯以為鎬京有變,都火速率領大軍,連夜趕到骊山,一到,沒有看到敵人,大家睜目結舌。只是褒姒看到諸侯匆匆忙忙空空奔馳,並無一事,不覺大笑。從此諸侯不信幽王,後來犬戎果真發兵攻入鎬京,幽王再舉火向諸侯求援,諸侯因前次被烽火所戲弄,都以為又是騙局,所以不來援救,幽王被犬戎殺死在骊山下。

  按“民無信不立。”信是做人的基本條件,幽王身為國君,為博得褒姒一笑,不憐惜諸侯深夜勞師。這不僅有失天子威信,而且含有故開諸侯玩笑的意味,結果慘遭殺身之禍,這不是自找的嗎?

  齊襄公

  齊襄公。通於文姜。使公子彭生乘魯桓公。桓公薨於車。魯人請以彭生除之。齊人殺彭生。齊侯田於貝邱。見大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懼。墜於車。傷足。喪屦。反。誅屦於徒人費。弗得。鞭之。見血。走出。遇賊於門。(連稱、管至父 等)劫而束之。費袒而示之背。請先入。伏公。而出斗。死於門中。遂入。殺孟陽於。曰非君也。不類。見公之足(屦也)於戶下。遂弑之。(左氏傳)。

  齊襄公是齊僖公的兒子,名叫諸兒。齊襄公四年的時候,魯桓公和他的夫人文姜(齊襄公妹妹)同到齊國,為周朝皇室公子議婚,齊襄公抓住機會私通文姜。兄妹亂倫隱情被桓公得知,私下憤怒責問,文姜將被責問情形轉告襄公。襄公心中有數,設酒宴,殷勤招待,乘桓公酒醉,命力士彭生抱上車,拉斷脅骨,害死於車中。

  當時齊國強,魯國弱,對襄公不敢聲罪,只好求其次,派遣使者赴齊國,請求殺彭生以謝罪。襄公召彭生入朝,在魯使面前,厲聲罵道:“寡人因為魯侯酒醉,吩咐你隨車照顧,你卻不小心服侍,使魯侯暴死於車中,罪該處死!”喝令左右推出斬首。彭生大呼說:“你這無道昏君,YIN亂你妹妹,又殺害她的丈夫,都出於你這個昏君所為,我一時糊塗,受你利用,現在反而委罪於我,我死後有知,當為妖孽,來索你的命!”彭生臨死道破了襄公的隱情。

  後來襄公到貝邱山(今山東博興縣南)游獵,忽見大豬向襄公坐車奔來,左右隨從都大驚失色說是公子彭生。襄公大怒說:“彭生怎敢犯我!”手拿弓箭,親自連發三箭都不中,那大豬站立起來,雙拱前蹄,放聲哀嚎,嚇得襄公毛骨悚立,從車中暈倒下來,跌傷左足,失落繡花鞋子一只,眼看被大豬銜之而去,忽然不見。

  襄公堂弟公孫無知,因被襄公疏貶,懷恨不平,聽說襄公出獵受傷,乘機聯絡連稱、管至父等人,攻入宮中,襄公伏身躲在門後,連稱等遍搜襄公不獲,忽見門下露出鞋子一只,就是襄公出獵失去的鞋子。知門後藏躲有人,打開一看,發現襄公在門後縮成一團,連稱便將襄公提出砍為數段,遂弑殺了襄公。

  崔杼 慶封

  崔杼。與慶封。殺齊莊公。立景公。杼為相。慶封又欲殺杼而代之相。令崔杼之子私斗。杼告慶封。封令盧蒲嫳興甲以誅之。盡殺杼之妻子。燒其室。崔杼自缢。慶封當國。與慶捨政。(捨。即封之子。)以其內實。遷於盧蒲嫳氏。易內而飲酒。反盧蒲癸。癸臣子之有籠。(子之。即 慶捨。)妻之。或謂癸曰。男女辨姓。子不辟宗。何也。曰。宗不余辟。余獨焉辟之。余取所求焉。(意欲報莊公之仇)惡識宗。癸言王何而反之。盧蒲癸二人皆 嬖。使執寢戈。而先後之。癸與王何攻慶氏。殺子之。慶封伐之。弗克。遂奔吳。吳子予之朱方。聚其族而居之。富於其舊。魯叔孫曰。善人富謂之賞。YIN人富謂之殃。天其殃之也。其將聚而殲旃。後楚伐吳。執齊慶封。而盡滅其族。(盧蒲癸。王何。皆莊公黨。逃在外。故言反)(呂氏春秋及左傳)。

  崔杼和慶封是春秋時候齊國的大夫,兩人聯合弑齊莊公,共立齊靈公的幼子杵臼為君,就是齊景公。崔杼自立為右相,慶封為左相。景公年幼,崔杼專橫,獨攬朝政大權,威勢震壓齊國。慶封心中暗懷嫉妒,想殺崔杼以代相位。

  當時崔杼家中,鬧起廢長立庶的家事,慶封乘隙誘引崔氏子弟,自相爭奪,並以精甲兵器,幫助崔杼的嫡子崔成、崔疆刺死主謀的家臣東郭偃和棠無咎。崔杼大怒,急忙往見慶封,哭訴家中發生的變故,慶封佯裝不知,驚訝地說:“這兩個孺子,怎敢這樣目無長上呢?你若想討伐,我當效力。”崔杼信以為真,感激地說: “如果你能為我除掉這兩個逆子,以安崔家,我叫宗子崔明,拜你為父。”於是慶封便召集全家甲士,命令家臣盧蒲嫳帶領前往,抄殺崔氏妻妾兒子全家,所有車馬服器,也都搜取無遺,又燒毀門戶房屋,然後帶崔成與崔疆的首級,來回復崔杼,崔杼見兩個兒子的頭顱,既悲又憤,向慶封再三稱謝,便登車回到家中,已是家破人亡,才知被慶封所害,悲痛至極,自缢而死。

  崔杼死後,慶封便獨相景公,專攬朝政,更是荒YIN驕縱。一天,到家臣盧蒲嫳家裡,見他的妻子貌美,便和她私通。自此就把政權交付給他兒子慶捨。自己帶領妻妾財帑,搬到盧蒲嫳的家裡,共在一處,飲酒歡谑,兩家妻妾,彼此相通,從此關系更加密切。

  盧蒲嫳請求召回他哥哥盧蒲癸(莊公的侍臣,逃在魯國)慶封立即遣使召回,盧蒲癸回國後,慶封就命他做他的兒子慶捨的家臣,癸體力過人,善於阿謏,因此深得慶捨的寵信,把女兒嫁癸為妻,從此翁婿相稱,更加親密。有人對癸說:“男女婚嫁,應當辨別姓氏,你娶妻為什麼不避同宗的女子呢?”盧蒲癸說:“同宗既然不避我,我何必獨獨去避開呢?只要能達到我的目的,不必顧忌那麼多了!”癸一心只想替莊公報仇,只是沒有同心的助手,因此在慶捨面前,極力稱誇以前與他同侍莊公的王何如何勇猛,慶捨就遣召王何回國。

  王何回國後,也深得慶捨的信愛,使他和癸同作侍衛,每出入或夜寢,必使二人執戈,先後防衛,盧蒲癸和王何,就這樣謀攻慶氏,殺死慶捨,盡滅慶氏的同黨。慶封聽說他兒子被殺,大怒發兵攻城不能克,士卒漸漸逃散,慶封畏懼,出奔吳國,吳王夷昧,以朱方賜給他,聚集家族居住,使他伺察楚國對吳國的動靜,給他高厚的俸祿,如同在齊國時一樣的富有。魯大夫子服惠伯聽到這消息,對叔孫豹說:“難道是天降福給YIN人嗎?慶封又在吳國富厚了。”叔孫豹說:“善人富裕,可說是賞賜,YIN人富厚,可說是災殃,慶氏的災殃到了,慶氏全族聚集,將要被一舉而滅盡。”後來楚國伐吳國的時候,慶封全族果然一同慘遭楚人的誅滅。

  宋襄公

  宋襄公。用鄫子於次睢之社。司馬子魚曰。古者六畜。不相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況敢用人乎。祭祀以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誰飨之。將以求霸。不亦難乎。得死為幸。後及楚戰於泓。傷股而死。(左傳)。

  宋襄公是春秋時代的諸侯,宋桓公的兒子,名叫玆父,繼承了君位以後,以庶長兄目夷(字子魚)為司馬上卿,輔佐政事,國勢相當強盛。

  襄公想要稱霸諸侯,爭取盟主地位,惟恐大國難以服從召集,就先約各小國在曹國南方立盟。當時鄭國國君鄫子,沒有准時趕到盟場,宋襄公大怒,要殺鄫子,用作犧牲,來祭祀次睢之社的妖神(在山東省臨溯縣東北,當時人稱食人社)

  司馬上卿子魚進谏說:“不可!古時祭祀,都有一定的禮節,牛、馬、羊、犬、雞、豕等六畜,不能互相代用,因為重視物命,小事不用大牲祭祀,何況敢用人來代替牲畜呢?祭祀本是為人祈福的,人民就是神要保護的主人,殺人以祈人福,神怎會來享受呢?齊桓公主盟四十年濟弱扶傾,存亡繼絕,年年以德施於天下。現在我君才一舉盟,就要殺戮諸侯,以媚次睢之社的妖神,這樣作法,諸侯怎能心服?如此求霸,不是反而更加困難了嗎?願能賜以善終為幸。”襄公心中急於想立威於諸侯,終不聽子魚的谏正,命令邾文公殺死鄫子,加以烹煮,用以祭次睢之神。

  後來宋襄公與楚國爭霸,交戰於泓水(今河南歸德府柘鹼縣渙水支流)襄公身被數創,右股中箭,射斷膝筋而死。

  宋景公

  熒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憂之。司星子韋曰。可移於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於民。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於歲。公曰。歲饑民困。吾誰為君。子韋曰。天高聽卑。君有君人之言三。熒惑宜有動。候之。果徙三度。(宋世家)。

  宋景公是春秋時代的諸侯。當周敬王四十年的時候,熒惑星(注一)侵入了心星的范圍,正看守住心星。依當時星象,心星正屬於宋國的分野(注二),所以這是主刀兵災禍的凶事,要臨宋國的征兆。宋景公為這件事非常憂慮。

  朝中專管占星相的官子韋說:“我有法子將這禍患轉移給宰相承受。”景公說:“宰相是輔佐國家的大臣,好比我的股肱,支持整個身體的行動一樣,怎麼可以使他遭受禍患呢?”子韋說:“那就轉移給老百姓承受。”景公說:“一個人君,應該以仁愛來安撫百姓,怎可反而讓百姓承受災患呢?”子韋又說:“可以轉移到年歲五谷收成上。”景公答說:“時令饑荒,人民困苦,我怎夠得上為人國君呢?”子韋贊歎的說:“至高在上的天,聽順謙卑養德的人君,現在主公至心發出為人君的三種仁愛、寬厚的言論,必然感應天心,熒惑星必會有所移動。”於是再占候星象,果然移動了三度,離開了心星的范圍。宋國在這一年裡,果然沒有刀兵災難。

  注一:熒惑星── 火星的別名,主刀兵的凶星,行止不定,休止在某位置,就象征某國家有災禍。

  注二:分野──古時天子按天上所列星宿的地位而分封諸侯。列宿所當的區域叫做分野。

  衛宣公 惠公 懿公

  衛宣公。夫人。夷姜。生太子伋。為太子取齊女。未入室。公說而取之。生壽及朔。宣公自以奪太子妻。心惡太子。使之齊。與以白旄。令盜遮界上。見持白旄者殺之。壽知之。告太子行。太子曰。逆父命求生。不可。遂行。壽盜其白旄而先馳。至界。盜殺之。太子至。謂盜曰。所當殺乃我也。盜並殺太子。乃以子朔為太子。是為惠公。左右公子。怨惠公讒殺太子伋而代立。乃攻惠公。立伋之弟黔牟為君。立八年。齊襄公伐。納惠公。黔牟奔周。惠公卒。子懿公立。好鶴。YIN樂奢侈。翟伐衛。公欲發兵。兵畔曰。君好鶴。可令鶴擊翟。翟人遂殺懿公。懿公之立也。百姓大臣皆不服。自朔殺太子代立。至於懿公。常欲敗之。卒滅惠公之後。而立黔牟弟之子。是為戴公。(伋屬右公子。壽屬左公子。故左右公子。伋壽之黨也。)(左傳。及史記世家)。

  衛宣公名晉,為人YIN蕩放縱,未即位以前就私通他的庶母夷姜,即位以後正式立為夫人,生太子名叫伋。

  太子伋長大成人,宣公替他聘齊僖公的女兒宣姜,做太子妃,尚未迎娶,宣公聽說宣姜姿色絕世,就動了貪圖的歪念。先建築一座豪華的宮室叫新台,直接把宣姜迎到新台,自己納為妃。生兩個兒子,大的叫壽,小的叫朔。宣公因寵愛宣姜,又因自己奪取太子妃,心中有鬼,將往日憐愛伋的心情,都轉移到壽和朔的身上,反而憎惡伋,心想百年以後,要把衛國江山轉給壽或朔。

  只因公子壽,天性孝友,與伋相處有如同胞,而伋又天性仁孝,溫柔敬慎,沒有失德,所以宣公不能顯露他的心意。可是朔,雖和壽一母所生,賢愚大不相同,天性狡猾,陰險毒狠,仗著他母親得寵,私自蓄養死士,不但憎恨伋,連對他的胞兄壽,也不在眼內,心懷奪位的妄想,常挑激他母親宣姜對伋反感,於是母子合謀,常讒言毀謗伋子,宣公信以為真,更加憎恨,要把伋殺掉才能甘心,只是要殺沒有罪名。

  這時恰好齊國來約衛國出兵伐紀,宣公便和朔商議,藉這個機會,命令伋到齊國約定出師日期,給他白旄做標記,暗中派遣死士,假裝盜賊,在通往齊國的要路莘野,只認白旄就把他殺掉,便可掩人耳目。

  不料這消息被壽知道了,急忙私自告訴伋,勸他出奔別國,將來再作打算,伋子說:“為人子以從命為孝,違背父親的命令求生,就是逆子,我怎可做不忠不孝的逆子呢?”於是毅然應命前往。公子壽見伋子天性仁孝,更加感動,心想:“我兄真是個忠孝仁厚的君子,怎可讓他死在盜賊手中,不如我去代他一死,一來使兄獲免,將來做個勤政愛民的國君,二來感動父母,從此悔悟,這樣雖死,也可落得忠孝兩全,留名萬古。”於是准備一艘船,帶著美酒佳肴與伋子餞別,到伋子船中,對伋子說:“今天是我們兄弟永訣,看在小弟情面上,請兄多飲幾杯。”兩人淚眼相對,彼此勸酬,伋子不覺大醉,呼呼睡去。公子壽對從人說:“君命不可遲延,我當替他前往。”於是檢取伋子的白旄,交一封書簡給伋子的隨從說:“等太子酒醒後,呈給他看。”就即刻命令開船,到了莘野,那些埋伏的死士,望見白旄,一齊沖出,可憐壽子挺身引頸受刀,慷慨就義。賊黨取下頭顱連同白旄,乘壽的船而歸。再說伋子不久酒醒,不見壽子,從人將簡緘呈上,伋子拆開一看,簡上只有八個字“弟已代行,兄宜速避”伋子不覺聲淚俱下說:“壽弟為我患難,我怎麼忍心?”

  立刻催舟追趕,不久望見壽子的船,只見舟上一班賊黨,不見壽子,伋子情急說:“我正是你們所要殺的伋子,快殺我吧!”眾賊才知誤殺,於是又將伋子斬下首級,奔入衛城,見公子朔以實情相告,猶恐誤殺得罪,誰知一箭雙雕,正中了朔的隱懷。宣公雖恨伋子,但憐愛壽子,忽聞二子同時被害,從此憂郁成病,開眼閉眼總是看到伋子壽子在他跟前啼啼哭哭,祈禱不效,不到半月就一命嗚呼了。於是便以朔嗣襲君位,就是惠公。左公子洩,右公子職,怨恨惠公讒言害死伋及壽,而又代立君位,常想為伋和壽報仇。惠公朔即位四年,左右公子便暗中連絡伋和壽原舊一班從人,乘機迎立伋子同母弟黔牟為君,並宣告朔陷害二兄,致父忿死的罪惡,重為伋、壽二子發喪改葬,惠公出奔於齊國,黔牟立八年,齊襄公攻伐衛,又納惠公重登君位,黔牟出奔於周。惠公死,他的兒子懿公(名赤)即位,YIN樂奢 侈,愛好白鶴,苑囿宮廷,處處養鶴,所畜養的鶴,都有品位俸祿,懿公每一出游,那些鶴也乘大車,分班從幸,號稱“鶴將軍”。懿公厚斂百姓錢財,以充實鶴的糧食,百姓饑凍,全不撫恤。後來北狄攻伐衛國,懿公召兵授甲,准備應戰,眾兵士都不服從,而且背叛地說:“君王只要用鶴就足以抵御北狄了,何用我們呢?”結果懿公被狄人殺死,砍成肉泥。當初懿公嗣位為君,百姓和大臣都不服,自從惠公殺害太子伋代立君位,直到懿公,衛國百姓都日夜咒詛,常想把他滅掉,結果惠公的後代,果真滅絕,後來國人迎立黔牟的同母弟弟昭伯的兒子申為君,就是衛戴公。

  虞公貪求玉劍

  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獻。既而悔之。曰。周語有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賈禍也。乃獻之。又求其寶劍。叔曰。是無厭也。無厭將及我。遂伐虞公。虞公出奔共池(左傳)。  象以齒焚身。麝以香喪命。居亂世以財受禍者。何可勝道。周諺二語。真痛哭流涕而言之。然無厭者終受禍。虞公其顯見者。

  虞公是春秋時代姬姓的公爵諸侯,是周皇室的後裔。當時虞公的弟弟虞叔,有一塊珍貴的寶玉,虞公要虞叔將這塊寶玉送給他,虞叔當時沒有答應。過後,虞叔後悔地說:“周人曾有兩句俗語『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注)我何用貪留這塊寶玉,而招來禍害呢?”

  於是將這寶玉慷慨的獻給了虞公,虞公得到了寶玉以後,知道虞叔還有一口鋒利無比的寶劍,虞公又要虞叔獻出,虞叔私下說:“虞公所求不止,是心不厭足,心既不厭足,必將殺我。”於是乘虞公不備,起兵攻伐虞公,結果,虞公失國,出奔到共池(地名)避難。

  “按”象因身上的象牙,招來殺身之禍;麝鹿因身上的麝香,招來喪命之災。居住在亂世中,因懷有財富而招受禍患的人,實在不可勝數。周人所說的兩句俗語,真是為警世格言。然而貪得無厭的人,終將遭受禍害,虞公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證。

  “注”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一個平民,本來沒有罪過,因為自己藏有價值連城的寶璧,就會因璧而招來殺身之罪。

  虞 公

  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寶也。對曰。若得道於虞。猶外府也。乃使荀息假道。虞公許之。且請先伐虢。宮之奇谏。不聽。遂起師。滅下陽。後一年。晉復假道。虞公又許之。師還。館於虞。遂襲虞。滅之。執虞公以媵秦穆姬。(左傳)。

  虞、虢,兩國是同姓的公爵國家,國土比鄰,關系密切,有如唇齒相依一樣,兩國國界都和晉國相連。虢公名叫丑,個性驕傲,而且愛好用兵,晉獻公也好戰爭,因此虢、晉兩國常在邊邑發生戰事。晉獻公想滅掉虢國以去後患,於是向大夫荀息詢問計策,荀息說:“虞、虢兩國是同姓的鄰邦,攻守同盟,若攻伐虢國,虞國必往援救,我國雖有精兵良將,對敵兩國,恐怕未必就能取勝,當用計策,使它兩國脫離關系,然後分別擊破。”獻公說:“當用何計?”荀息說:“虞公最愛好寶貝,我們可用屈地(地名,產良馬)所產的良馬和垂棘(地名,出真璧)所產的良璧賄賂虞公,借虞道攻伐虢國,這樣使虞和虢國脫離關系。”獻公說:“這兩件東西都是希世的寶貝,寡人怎能割捨給別人呢?”荀息回答說:“我們利用這兩種寶物,向虞國借道伐虢,虢沒有虞援救,必定滅亡,虢亡,虞也不能獨存,我們滅了虢以後,回兵再滅虞國,就能取回寶物,豈不是猶如以內庫的玉馬暫時寄存在外庫嗎?”獻公說:“虞國有賢臣宮之奇,料事如神,恐會極力谏阻虞公,那怎麼辦呢?” 荀息說:“虞公貪愛寶物而且愚昧,雖有賢臣強谏,也不見得會聽從。”獻公聽了荀息的話,立刻將寶璧和良馬交給荀息,派遣他出使虞國,虞公見荀息進獻璧馬,喜得笑逐顏開,荀息對虞公說:“寡君仰慕君的賢明,畏懼貴國的強盛,不敢自私寶物,特遣臣奉獻於貴國。”虞公說:“這麼說,貴國必定有所求於寡人了!”荀息說:“虢人屢次侵略我國南鄙,寡君為了社稷,委屈求全,遣使請求講和,不料虢國不守約誓,又侵伐鄙邑的邊境,寡君久聞君一向以正義為念,所以敢請假道貴國入虢請罪,若能攻克虢國,所有虜獲全部奉獻貴國,報答借道之恩,寡君願和貴國世世敦修盟好。”虞公大喜,立刻允許,且願先行舉兵伐虢。宮之奇谏正虞公說:“虞、虢兩國彼此依恃,互為表裡,虢若滅亡,虞必同滅,譬如唇亡齒寒,而且晉君貪不厭足,主公千萬不可允許假道。”虞公不聽,於是興師幫助晉國。是時晉獻公拜裡克為大將,荀息為副將,會同虞師攻伐虢國,結果取下虢國京都下陽。經過一年,晉又向虞國假道,滅了虢國,虢公丑逃奔京師。晉師滅虢以後,還師經過虞國,在虞國借用館捨,乘虞國不備,滅了虞國,捕虜虞公解歸晉國。後來秦穆公迎娶晉獻公的女兒伯姬為夫人,晉國就用虞公做伯姬陪嫁的臣僕。

  晉獻公 惠公

  獻公。子八人。而太子申生重耳有賢行。及得骊姬。生奚齊。乃欲易太子。姬令太子祭其母齊姜。薦胙於公。姬置毒胙中。獻公欲飨之。姬止之曰。宜試而後嘗。祭地。地墳。與犬。犬死。與小臣。小臣死。姬泣曰。太子忍其父而欲弑。況他人乎。妾願母子避之他國。使為彼所魚肉也。太子聞之自殺。獻公卒。奚齊立。裡克殺奚齊於喪次。(裡克為申生之師傅。)荀息立奚齊之弟悼子。裡克殺悼子於朝。(左傳作卓子。)秦穆公乃送夷吾於晉。是 為惠公。以重耳在外。畏裡克為變。賜之死。又烝於賈君。(夷吾之嫡母)狐突之下國。遇申生。與載而告之曰(如夢相見。申生使登車。)夷吾無禮。余得請於 帝。將以晉與秦。秦將祀余。狐突曰。臣聞神不食非其宗。君祀乃絕乎。申生曰。諾。吾將復請於帝。後十日。將有巫而見我焉。許之。遂不見。及期而往。復見申生。告之曰。帝許我罰有罪矣。敝於韓。後惠公與秦戰於韓。為秦虜。(晉世家)。

  晉獻公是春秋時代的諸侯,晉武公的兒子,名叫佹諸。生性好色,當他為世子時,就和他庶母齊姜私通,生子名叫申生,即位以後立齊姜為夫人,申生為太子。獻公共有八個兒子,其中以太子申生和狐姬生的兒子重耳最為賢能。後來獻公攻伐骊戎,骊戎請和,將兩個女兒骊姬和少姬送給獻公,骊姬長得風姿妖艷,機智過人,詭詐多端,在獻公前谄媚取憐,又時常參謀政事,十言九中,所以獻公寵愛無比,骊姬生一子名奚齊,少姬也生一子叫卓子,這時齊姜已死,賈君為夫人,獻公為了博取骊姬的歡心,不顧占卜所現的凶兆,斷然改立骊姬為夫人,進而想廢太子申生,改立奚齊做太子,由於太子申生賢能孝悌,又曾屢次建立奇功,深受群臣百姓擁戴,骊姬心想:“若無故廢長立幼,恐群臣不服,而且公子重耳,夷吾等和申生都很友善,恐生枝節。”因此在獻公面前,佯裝極力反對,而暗中策劃,賄賂勾結獻公的寵幸大夫梁五和東關五,當時人稱“二五”先建議獻公使太子申生封於曲沃,主持宗邑,重耳,夷吾分封於蒲邑和屈邑,以鎮守邊疆,從此宮中就被幸臣寵妾包圍,骊姬乘機下手謀害申生。

  一天,獻公出外打獵,骊姬派遣心腹到曲沃告訴申生說:“君夢見你母齊姜饑餓,來求祭祀,你應當趕快設酒食祭祀。”申生就在齊姜祠中設壇拜祭。祭畢,遣使將所祭的酒肉進給獻公,這時獻公田獵還未回來,骊姬把酒肉留在宮中,經過六天,獻公回宮,骊姬暗將毒藥放入酒肉中,進給獻公說:“妾夢見齊姜饑餓來求祭,遣使命世子祭祀,這是太子特為君送來的酒肉。”這時獻公舉杯要飲,骊姬急忙阻止說:“從宮外送來的東西,怎不先嘗試就吃呢?”獻公將酒灑在地上,地立刻土松起堆,以肉喂犬,犬即中毒而死,骊姬佯裝不信,又召小臣試吃,小臣也一命嗚呼!這時骊姬佯裝大驚哭泣著說:“天啊!好狠心的太子呀!國家遲早是他的,君年紀已老,難道就連殘年也不能等待了,對自己親生的父親尚且忍心下這毒手,何況他人呢?以前君想廢掉他,妾竭力勸止,沒想到今天幾乎誤害了君。太子下這毒辣的手段,完全是疑忌我母子的關系,請君賜妾母子遠避別國,以免遲早被世子殺害。”骊姬哭倒在地,獻公氣得不能說話,扶起骊姬說:“你起來,我一定公布他的罪狀,下令討伐這個逆子。”隨即上朝下令討伐申生。這時大夫狐突急遣心腹星夜趕到曲沃密報申生。申生歎說:“君父沒有骊姬居不安,食不飽,我若自白無罪,骊姬必有罪,君父年老,假使因殺骊姬而寢食不安,是我傷害君父的心……”於是就向北稽首三拜,自缢而死。

  申生死後,骊姬又泣訴於獻公說:“妾聽說重耳和夷吾都是申生同黨,申生死了,這兩公子一定會替申生報仇。”獻公又下令捉拿重耳和夷吾,重耳出奔翟國,夷吾奔往梁國。同時改立奚齊為太子。不久獻公病倒,臨終把奚齊托孤給荀息,獻公死,荀息立奚齊為國君,主持喪禮,但是就在喪次中,奚齊就被申生師傅裡克殺死,荀息又立卓子為君,不幾天,又被裡克殺死,骊姬見大勢已去投井自殺,裡克吩咐撈出屍體砍成肉泥。

  這時晉國內空虛,秦穆公送夷吾歸國即位就是晉惠公,可是群臣百姓心目中的賢君是重耳,重耳仍居國外,夷吾畏懼裡克叛變,賜裡克死。同時凡是不擁護他的大夫,一概殺掉。又仗勢亂倫污辱他的嫡母賈君,賈君垂淚說:“妾不幸侍奉先君不能從終,又失身於你,妾身不足惜,望你為故太子申生申冤,擇地改葬,以贖失身之罪。”惠公允許,下令辦理,命大夫狐突前往祭告。於是把申生重殓入棺,葬在曲沃高原,狐突設祭拜奠完畢,正要回朝時,忽然旌旗飄搖,一隊人馬,迎面而來,見大車中申生冠纓佩劍,宛如生前一樣,吩咐御者下車,接狐突上車,對狐突說:“上帝憫我仁孝,命我為喬山神,夷吾對先君夫人無禮,我憎惡他的穢行,已訴說於上帝,現在秦穆公很賢明,我想把晉國土地送給秦國,使秦國人民祀奉我。您以為怎麼樣呢?”狐突說:“世人雖然憎惡晉君,可是晉國人民有什麼罪呢?太子捨棄自己國家,求祭於異國,臣聞神不享不同宗的祭祀,我看這不合仁孝的道理,請太子再三思考。”申生說:“是的!我也曾經這樣想過,那麼我當再奏於上帝,您暫且停留十天,新城西邊有巫人,我將托言答覆您。”於是就請狐突下車,車馬一時不見,原來狐突臥在新城外館,左右告訴他說祭奠完畢時,忽然僕於地上不醒,左右扶上車載回休息,狐突知道是場奇夢,到了十天後,果然來了一位巫人求見說:“有喬山神托傳語告訴狐大夫說:“我已覆奏上帝,上帝已准:『但辱其身,絕其後,以下罪罰,無害於晉。』”後來惠公背義於秦國,秦穆公痛恨,起兵討伐,惠公兵敗於韓原被俘。後因秦穆公夫人(申生妹妹)求情,才把惠公兒子圉 留秦國做質,放惠公歸國,不久惠公死,圉私自逃回晉國繼位,秦穆公恨惠公父子無信義,以兵力協助重耳回國即位,差遣人追殺圉,惠公就此絕了後代。申生托巫人的傳語果然應現。

  晉文公

  晉文公。將與楚人戰於城濮。召咎犯而問曰。楚眾我寡。奈何而可。對曰。君亦詐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季曰。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薮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文公用咎犯之言而敗楚。反而為賞。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謀也。君用其言。而賞後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時之務也。焉有以一時之務。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聞之曰。臨難用詐。反而尊賢。文公雖不終始。足以伯矣。(呂氏春秋)。

  晉文公名叫重耳,是春秋時代晉獻公的兒子,避晉獻公寵妾骊姬之難,出奔國外十九年,後來得秦穆公協助歸國即位。晉文公自歸國即位後,力圖精治,任用賢能。一次將和楚國要在城濮的地方交戰,當時楚國軍勢強大,晉文公召集大夫咎犯(狐偃)商討對策,問道:“楚國兵勢眾多,我國軍力單薄,應該怎樣戰勝楚國呢?”咎犯回答說:“主公只好使用巧詐的方法即可取得勝利。”文公將咎犯的看法問雍季,雍季即舉兩個譬喻說:“去盡澤中的水來捕魚,怎麼不能獲得魚呢?可是這樣做,大小魚概不留存,第二年就不再有魚了;焚燒森林以打獵,怎麼不能獲得禽獸呢?可是明年就不再有禽獸了。用詐偽的手段,雖然現在可以取勝於一時,以後將不宜再有使用的余地了,所以這不是長久的策略。”結果,文公采用咎犯詐偽的方法打敗了楚國。回國後賞賜這次戰役有功的群臣將士,結果雍季獲得的賞賜最高最上,左右即勸谏文公說:“這次城濮戰勝的功績是主公采用咎犯的計策,可是獎賞反而在雍季之下,豈不是不合理嗎?”文公說:“雍季所說的道理,有益於千秋百世,咎犯所獻的方法,只是有利於一時的要務而已,對於一時利益的獎賞,怎能夠高於百世之利的獎賞呢?”孔子聽到了這件事實之後說:“臨急難而使用詐偽的方法取勝,反而尊崇賢才,文公雖然不能從始至終謹慎的施行王道,但是以他的作為來看,足夠可以稱霸諸侯了。”

  趙 盾

  晉靈公壯侈。厚斂以雕牆。從台上彈人。觀其避丸也。趙盾數谏。公使鋤麑刺趙盾。盾閨門開。居處節。(左氏傳作使鋤麑賊之。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 尚早。坐而假寐。)麑退而歎曰。殺忠臣。棄君命。罪一也。遂觸樹而死。初盾田首山。見山下有餓人。示瞇明也。(左傳作提彌明。)與之食。捨其半。問之故。曰。宦三年。未知母之存否。願遺母。盾義之。益與之飯肉。已而為晉宰夫。盾弗復知也。九月靈公飲趙盾酒。伏甲將攻盾。示瞇明知之。恐盾醉不能起。而進曰。君賜臣觞。三行可以罷。盾去。靈公伏士未會。先縱嚙狗。明搏殺狗。已而伏士逐盾。明反擊之而脫盾。盾問其故。曰。我桑下之餓人也。問其名弗告。因而亡去。(晉世家)。

  晉靈公名叫夷是晉襄公的兒子,也是文公重耳的孫子。趙盾是晉文公功臣趙衰的兒子,曾任晉襄公、靈公的正大夫,輔政大臣。

  靈公暴虐無道,生活非常奢侈,極力向人民加重課稅搜刮錢財,用以興建一座名叫桃園的大花園,園內建築高台,台上又建一座高樓,屋宇棟梁和四周牆壁,都是精美的雕刻,豪華的陳設。靈公時常登樓台飲酒游樂,有時召優伶演戲,園外百姓圍觀,乘人眾多之際,靈公在台上就張弓引彈,對准人群射發,百姓中彈,有破頭的,有打落門牙的,呼號啼哭,嚷叫擁擠,奔逃躲避,靈公見這情景便呵呵大笑,引以為樂趣。趙盾屢次挺身谏正,靈公不但不采納反而心生忌恨。於是暗中命令力士鋤麑前往刺殺,鋤麑領命,在天未明前,潛伏到趙府,這時趙府正門已開,且趙盾身著朝服,垂紳正笏,將要早朝,因天色還早,端坐在廳堂假睡,等待天明。鋤麑見狀退出門外感歎地說:“我看相國居處端莊,不忘敬君,這樣的大臣,就是國家百姓的忠臣,我若殺忠臣,就是不忠,若違背君命不殺,就是不信。不忠不信罪過相等。不如自殺以謝君命。”說罷,以頭猛觸門前的一棵槐樹而死。

  數年前,趙盾在首陽山下打獵,見一餓人倒臥桑樹下,趙盾問他姓名原由,那人說:“我是晉國人,名叫示瞇明,在外游學三年回國,盤費用盡,已經三天沒有進食了,無力走動了。”趙盾憐憫他,賜給他食物,示瞇明先留下一半,然後才吃,趙盾問他為什麼留下一半?示瞇明說:“久別家中老母,不知生死如何?我家離此不遠,願將大人所賜美食帶回孝敬老母。”趙盾敬佩他饑不忘母的孝心,命他好好吃飽,另外賜給他飯肉帶回奉養他的母親,示瞇明感激拜謝而去。不久示瞇明應募進入宮中當了宰夫,趙盾一直不知。

  靈公派鋤麑暗殺趙盾不死,九月又另設計謀,設宴召趙盾入宮中飲宴,暗伏甲兵攻盾,示瞇明知道了,恐趙盾酒醉不能起身,酒到三巡時趨前大聲說道:“臣子陪侍國君飲酒,禮上不超過三巡。”於是扶趙盾下堂,這時伏兵還未集會,靈公就先放縱他的隨身猛犬,撲嚙趙盾,示瞇明奮身搏擊猛犬,犬死,靈公大怒,命伏兵圍攻追殺,示瞇明一面抵抗追兵,一面背負趙盾逃出朝外,脫出了險境。趙盾問那人說:“你是什麼人?何故救我?”那人回答說:“我是首陽山桑下的餓人,感念相國一飯救命之恩,特來相救。”趙盾再問他的姓名住處,示瞇明不告,轉身很快地逃去了。

  趙盾離朝隱居以後,靈公在聲色之中,更是日夜荒誕,不問政事,不久就被趙衰庶子的後代趙穿乘機刺殺而死。

  魏 顆

  秦伐晉。次於輔氏。魏顆敗秦師於輔氏。獲杜回。秦之力人也。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左氏傳)。

  魏顆是春秋時代晉國魏武子的兒子,為人明禮敦厚,任晉國將軍之職。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戰,威震當時的名將杜回,帶兵攻伐晉國,大軍在晉國輔氏 (今陝西省輔邑縣)的地方扎營,准備會戰,晉國面臨重大威脅,就派魏顆將軍出師對抗,兩軍大戰之下,結果出乎意料,魏顆在輔氏地方打敗了秦師,虜獲了秦國猛將杜回,為晉國立了戰功。

  原來數年前,魏顆的父親魏武子,有一個寵嬖的愛妾名叫祖姬,沒有生兒子,魏武子平日身體一有病時,就囑咐他的兒子魏顆說:“祖姬是我所愛的女子,年紀還輕,我死後,你當為她選擇對象把她嫁了,使她終身有個歸宿,不要使她流離失所,我在九泉之下,也就安心瞑目了。”但是到了魏武子疾病很沉重,臨終的時候,又囑咐魏顆說:“祖姬是我的愛妾,我死後,你當為我把她殉葬,使我在九泉之下有良伴,不要使我孤魂寂寞。”說完了話,就逝世了。武子死後,魏顆安葬他的父親,並沒有把祖姬從葬,後來選擇一位適當的士人把祖姬嫁了。有人問魏顆說:“你怎麼沒有遵從你父親臨終的遺命呢?”魏顆說:“我父親平日吩咐我要善嫁此女,使她得個好歸宿,終身有所依托。到了病重臨終的時候在精神昏亂時,又命我殉葬她,為了不陷父親於不義,所以我不聽從我父親昏亂的遺言,而聽從父親合理的遺命,幫助父親成就德澤。”由於魏顆做了這件陰德,所以在這次和秦軍戰於輔氏的地方,當雙方戰事緊急之際,魏顆忽然遙見一老人在杜回面前結草,攀住杜回的腳,杜回因此踬僕跌倒在地,適時魏顆趕緊上前,把杜回俘虜擒捉起來,秦兵見主將被擒,都四散奔逃大敗而去。

  這天晚上魏顆剛剛安睡,夢見白天所見的老人,前來作揖說道:“魏將軍,你知道杜回為什麼會被你虜獲嗎?是老漢結草攀住他,使他跌倒而被擄獲的。”魏顆驚奇地說:“我和老先生素不相識,而蒙您相助,這個恩德怎麼報答呢?”老人回答說:“我就是你所嫁婦人祖姬的父親,承蒙將軍順從你父親合理的遺命,善嫁了我的女兒,不把我女兒殉葬,老漢在九泉之下,感激將軍救活了我女兒的生命,特來效勞,結草報德,幫助將軍成功,望將軍繼續勉力為善,將來子孫一定世世榮顯。”魏顆醒來,才明白世間上確有鬼來報德的真實事跡。

  附錄(《春秋經左氏傳》原文):晉景公殺其大夫趙同趙括。(注稱國以殺。而不去其官。殺無罪也。)晉侯夢大厲。披發及地。搏膺而踴曰。殺余孫不義。余得請於帝矣。壞大門。及寢門。而入。公懼。入於室。又壞戶。公覺。加桑田巫。巫言如夢。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六月丙午。晉侯欲麥。使甸人獻麥。饋人為之。召桑田巫。示而殺之。將食。張。如廁。陷而卒。

  晉景公是晉成公的兒子,名叫孺,昏庸無能,信佞臣,聽讒言,無辜殺了忠臣趙盾的後代趙同、趙括全族。

  三年後,晉景公夢見厲鬼,披發垂地,以手擊胸,暴跳於地,身長高大,形狀非常恐怖,厲聲罵道:“無道昏君!我子孫何罪?你不仁不義,無辜枉殺,我已訴冤於上帝,請准來取你的命。”說罷直對景公掐攫過來,景公大懼,往內宮奔逃,大鬼毀壞大門和正門而入,景公害怕,躲入室內,大鬼又破戶追入內室,景公恐怖,呼叫醒寤,原來是一場惡夢,從此一病不起。當時桑田地方,有一位神巫,能占鬼神事,景公召請巫人入宮,神巫所卜和景公的夢境完全相同,景公驚懼地問道: “這個鬼能不能制服?”巫人說:“這鬼是先世功臣,是有威德的大力鬼,又正值憤怒之時,制服不了。”景公說:“那麼寡人的病體吉凶如何呢?”神巫說:“小人冒死直言,主公的病,恐怕不得吃新麥了。”時屠岸賈在旁,厲聲呵叱巫人:“妖言惑亂國君,主公若能吃到新麥,你當死罪。”即刻把神巫轟出宮外。

  神巫去後,景公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有一大夫進奏說:“秦國有良醫,是神醫扁鵲的高徒,有起死回生的醫術,現在是秦國的太醫,若能請來,主公的病,一定有救。”於是就遣人往秦國求醫。秦桓公派遣良醫高緩,來晉治病,秦醫未到,景公的病況已經危殆,又夢見疾病化為兩個童子,其中一個童子說:“高緩是良醫,他來治病,對我們很不利,恐怕會傷害到我們,我們躲避到什麼地方才安全呢?”另外一個童子回答說:“我們躲避在肓(膈)之上,膏(心)之下,雖有良醫,能把我們怎樣呢?”兩個童子說完了話,就從景公鼻孔鑽進去,景公驚醒,感覺胸膈間疼痛萬分,坐臥不安,高緩來到,給景公診病後說:“這病已經不可治了,病在肓之上,膏之下,不可用灸攻,用針也達不到,藥力又不能到達,不可得治了。”景公歎道:“唉!太醫診病和寡人夢境相符,真是名醫!”。

  到了六月丙午日時,景公忽然想吃新麥,命令甸地方上的人獻上,吩咐膳夫煮好麥粥,忽然想起神巫的話,立刻召神巫入宮,指著麥粥對巫人說:“你說寡人吃不到新麥,你看這不是新麥嗎?”馬上喝令左右推出斬首,巫人死,景公將要取麥粥來吃,頓覺腹部膨脹要大便,急急起身上廁,忽然一陣心痛,站立不住,跌入廁內,陷於糞池中而死。

  晉三 卻

  晉三卻。害伯宗。谮而殺之。韓獻子曰。卻氏其不免乎。善人。天地之紀也。而驟絕之。不亡何待。晉厲公侈。多外嬖。欲盡去群大夫。而立其左右。胥童。夷陽五。長魚矯。皆怨卻氏。而嬖於厲公。厲公將作難。胥童夷陽五帥甲將攻卻氏。長魚矯請無用眾。抽戈結衽。而偽訟者。三卻謀於社。矯以戈殺駒伯苦成叔於其位。 (駒伯。即卻锜。苦成叔。即卻犨。)溫季曰。逃威也。遂趨。矯及諸其車。以戈殺之。皆屍諸朝。(左氏傳)

  晉三卻就是卻锜、卻犨、卻至兄弟三人,卻锜為上軍元帥,卻犨為上軍副將,卻至為新軍副將,三人掌握晉國兵權,聲勢赫赫,國中無人能與相比。

  晉厲公是景公的兒子,名叫州蒲,和他父親一般,寵幸小人,聽信讒言,驕慢昏庸。當時有一位正直敢言的忠臣名叫伯宗,向厲公建議說:“卻氏家族兵權太盛,應該分別賢愚,稍抑他的權勢,以保全功臣的後代。”厲公不聽,三卻因此懷恨伯宗。誣陷伯宗毀謗朝政,厲公聽信,斬殺伯宗。韓獻子歎息道:“三卻也免不了殺身之禍,伯宗是個剛直的善人,善人是天地的綱紀,驟然用誣陷的手段殺害善人,那有不遭殺身報應的呢?”

  厲公YIN逸奢侈,喜歡谄語,憎惡忠言,左右很多寵幸的嬖臣,厲公想加罪去盡朝中群大夫,改立左右愛幸的臣子為大夫,他左右阿谀的寵臣有胥童、夷陽五、長魚矯等人,都怨恨卻氏,厲公將殺朝中群大夫,這些嬖臣,便多方制造卻氏罪跡,奏請厲公必先殺掉三卻,厲公聽許,胥童、夷陽五率領八百甲士將往攻討三卻,長魚矯說:“三卻掌握兵權,若動用大隊人馬直接剿滅,恐不易取勝,不如抽戈結袖,假裝诤訟,乘機刺殺,你們再引兵前來接應,必能成事。”於是打聽三卻都在講武堂開會時,長魚矯和清沸魋,各用雞血塗面,手執利刃,偽裝爭斗相殺,扭到講武堂三卻面前,各人訴說曲直,三卻不知是計,長魚矯和清沸魋兩人假裝禀話,捱近身邊,趁他們不備,抽出利刃,將卻锜和卻犨殺死在座位上,卻至乘空奔出乘車而逃,長魚矯等兩人隨後追趕,卻至正走之間,迎面而碰著胥童、夷陽五率甲士前來接應,措手不及也被長魚矯一劍殺死,三卻的屍首都被暴露於朝。一年後,厲公也被栾書和荀偃弑殺而死。

  吳夫差

  吳夫差二年。悉精兵以伐越。敗之夫椒。越請委國為臣妾。吳王將許之。伍之胥谏不聽。七年。興師伐齊。子胥谏曰。越在。心腹疾。而王不先而務齊。不亦謬乎。不聽。十一年。復伐齊。越王句踐率眾以朝吳。厚獻遺之。吳王喜。惟子胥懼。曰。是棄吳也。(左傳作豢吳。尤妙。)屬其子於齊鮑氏。吳王大怒。賜屬镂之 劍以死。將死。曰。樹吾墓上以梓。令可為器。扶吾目。置之東門。以觀越之滅吳也。二十三年。越敗吳。欲遷夫差於甬東。予百家居之。夫差曰。吾悔不用子胥言。自令陷此。遂自刭死。(吳世家)。

  夫差是春秋時代諸侯中的吳王,他的父親阖闾,被越王勾踐戰敗,傷足而死。夫差即位以後第二年,統率全國精兵攻伐越國,結果在夫椒(江蘇吳縣西南太湖椒 山)打敗了勾踐,報復了他父親的仇恨。這時候越國怕傷元氣,委曲求全以美女和寶器,請求講和,把越國委托於吳國,且願屈身效命做吳國的臣妾,吳王夫差貪圖前利,聽信佞臣的話,將要允許越國的請求時,吳國的謀臣伍子胥進谏說:“吳越兩國,境土相接而且彼此世代仇敵,今天既然得勝,而不把越國平定,反而允許越國的請和保存他的國家,這是違逆天意滋長寇仇,將來雖然悔恨今日的失策,那就太遲了,千萬不可允許。”可是夫差不肯聽從伍子胥的谏正,於是允許了越國的求成。從此以後,夫差更是驕傲奢侈,不體恤百姓,不聽忠言谏正,竭盡民力和國家財力,建築一座富麗堂皇的姑蘇台,越國為了要迷惑他的心志,又獻絕色歌舞美女。夫差從此迷亂於酒色之中,整天只顧游樂,怠惰忽略朝政,加上仗恃他的武功,常常用兵征伐別國,民心積怨。而越國暗中生民聚財,訓練軍士准備反攻。

  夫差七年的時候,吳王要舉兵攻打齊國,伍子胥又進谏說:“越國存在,好像我國心腹的疾病一樣,吾王不先除掉越國,反而先要攻討齊國,這豈不是本末顛倒錯誤嗎?臣惟恐討伐齊國未必取勝,而越國的禍患反而已經到了。”可是吳王仍然不聽。到了夫差十一年時,夫差又要攻伐齊國,越王勾踐親自率領群臣前來朝賀吳國,以豐厚的禮物,饋贈吳國朝廷群臣,吳王非常歡喜越王的服從,唯有伍子胥深深引以為憂懼說:“越國對吳國柔順服從,是用利做餌,討好吳國,就好像人養豬、牛、羊一樣,並不是愛護它,而是將准備殺它,這是越國存心想要滅吳國的手段,不如趁早擊破越國,如果不滅越國,將來吳國必為越國所滅。”但是吳王仍不聽子胥的勸谏。

  伍子胥看到吳王這種情況,預料吳國必將遭越國的禍害,為了避免遭禍斷絕後嗣,私下遣他的兒子到齊國,將他的兒子付托於齊國的鮑氏,自己誓願以死來谏正,吳王知道了這件事大怒,賜伍子胥屬镂利劍一把命他自殺而死,伍子胥臨死以前說:“我死後,在我的墳墓上種植梓木,梓木長大,可以做有用的器材。並且要挖出我的雙眼珠懸掛在東城門下,讓我看見越人進城來滅吳國。”

  伍子胥死後,越人計劃從松江北邊開渠攻伐吳國,越軍夜夢伍子胥教他們從東南邊進入,可以攻破吳國,勾踐設立祭壇,祭祀伍子胥,子胥鬼魂顯靈,酒杯動搖酒也干了,勾踐才命開始掘渠。夫差二十三年吳王帥國中精兵到黃池,大會諸侯,要和晉國爭奪盟主的地位,國內空虛,勾踐乘機攻伐吳國,伍子胥又顯靈作波濤沖擊城門,羅城東門蕩開一大穴,越軍從東門大穴驅兵入城,滅了吳國。越王要遷移夫差到東海中洲甬東地方,給予百戶人家同居,讓他在那地方終了他的一生,夫差說: “我後悔當初不聽忠臣伍子胥的話,使自己陷落到這種地步。”於是自己引劍自殺而死。

  蔡哀 侯

  蔡哀侯。娶於陳。息侯亦娶焉。息妫將歸。過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見之。弗賓。息侯聞之怒。使謂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於蔡而伐之。楚子從之。敗蔡師於莘。以蔡侯歸。蔡侯繩(譽也)息妫以語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滅息。以息妫歸。未言。問之。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滅息。遂伐蔡。(左氏傳)

  蔡哀侯是春秋時代的諸侯,名叫獻舞,為人好色輕浮,娶陳侯長女為夫人,息侯也娶陳侯次女息妫為夫人,息妫長得如花似玉,姿色絕世。一次將要歸寧陳國,道經蔡國,蔡哀侯得到這消息說:“息妫是我的小姨。”馬上迎入宮中,命擺宴席,招待息妫,哀侯被息妫美色所動,言語態度,戲谑輕佻,有失莊重尊敬賓客的禮貌。

  息妫看蔡哀侯的動態,心中很不愉快。回國後,就把蔡哀侯輕佻舉動告訴息侯,息侯醋火中燒,大為恨怒,為了洩恨報復,就遣使入貢楚國,對楚文王挑撥的說: “貴國國富兵強,諸侯臣服,惟有蔡侯仗恃著他的勢力,不肯服楚,大王假若偽裝來攻我國,我國求援救於蔡國,蔡侯必來相救,那時我軍和貴軍,裡外接應,雙方夾攻,必可打敗蔡軍,俘虜蔡侯,到時那怕他不肯臣服貴國。”楚文王贊許這個計策。於是興兵攻伐息國,息侯求救於蔡侯,蔡侯果然親率大臣來救,息國和楚國雙方伏兵來攻,在新野大敗蔡侯,將蔡侯俘虜歸回楚國。蔡哀侯才知中了息侯的計謀,咬牙切齒,立誓要報這個仇恨。

  楚王接受大臣谏正,要釋放蔡哀侯歸國,蔡哀侯臨行,對楚王極力稱贊息妫的美色絕倫,天下無雙。楚王是個好色之徒,聽罷,夢昧想借機一芳姿為快,於是帶領甲兵,以巡方為名,來到息國,息侯設宴迎入宮中,殷勤款待,宴席間楚王要息夫人出席敬酒,息侯畏懼楚王威望,不敢違拒,馬上傳息妫出來,楚王一見息妫,大為驚異,果然是個名不虛傳的絕色佳人,就想得到息妫,第二天楚王就在館捨設宴,名為答禮,暗伏兵甲,等息侯入席,就把他擒住拘禁,滅了息國,親入息宮,將息妫帶回楚國,立為夫人,寵幸無比。

  息妫在楚國三年,生兩個兒子,但是冷冰冰從不發一言,楚王感覺奇怪,一天問她為什麼緣故不說話?息妫流著淚說:“我是一個婦人,而侍奉了兩個丈夫,縱然忍著恥辱,不能守節以死,還有什麼面目對人說話呢?”說罷淚下不止。楚王為了博取息妫的歡心說:“這都是由於蔡哀侯的緣故,夫人不必憂愁,寡人當為你報復這個仇恨。”於是興兵攻伐蔡國,蔡哀侯不能抵抗,只得屈辱請罪投降了。這是蔡哀侯一念邪YIN,又教人邪YIN,自己召來的大禍。

  伍 奢

  平王使費無極如秦。為太子建娶婦。婦好。來。未至。無忌(左傳作無極)先歸。說平王曰。秦女好。可自娶。為太子更求。平王聽之。卒自娶秦女。是時伍奢為太子太傅。無忌為少傅。無忌無寵於太子。日夜讒之於王。曰。自無忌入秦女。太子亦不能無望於王。王少自備焉。太子居城父。擅兵欲入矣。平王召其傅伍奢責之。奢知無忌讒。乃曰。王奈何以小臣疏骨肉。(左傳。奢曰。君一過多矣。何信於讒。)王遂囚伍奢。召太子建欲誅之。太子奔宋。無忌曰。伍奢之子材。不殺為楚國患。盍以免其父召之。王使人召之。曰來。吾免而父。伍尚謂其弟胥(左傳作員)曰。聞父免而莫奔。不孝也。父戮莫報。無謀也。度能任事。智也。子其行矣。我其歸死。尚遂歸。胥奔吳。王殺伍奢及尚。平王卒。昭王立。楚眾不說費無忌。以其讒亡太子建。殺伍奢及尚。與卻宛。令尹子常。乃誅無忌以說眾。眾乃喜。十年冬。伍子胥率吳師伐楚。遂入郢。鞭平王之屍以報父仇。(楚世家)

  楚平王是春秋諸侯楚共王的兒子,名叫棄疾,為人殘殺好色,即位後,立長子名建做世子,用賢臣伍奢做世子的太師,用佞臣費無極做世子的少師,費無極為人陰險,善於谄谀,深得平王寵幸,但世子建憎惡他的谄佞,對他冷淡疏遠,由此費無極對世子建有了嫌隙,心中忌恨,暗中想盡方法要離間他們父子。當時世子年已長大,一日,平王派遣費無極到秦國,為世子建求婚,迎娶秦女孟贏做世子妃。無極到了秦國見孟贏有絕世姿色,就先回宮中回奏平王,誇耀秦女的美色,打動了平王的邪心,乘機進行他離間的工夫道:“大王若喜歡秦女,何不自娶為妃,另選一名端正美貌宮女,冒充更換,和世子成婚。”平王大悅,吩咐無極,將孟贏迎入王宮,自己納為妃。

  平王娶了孟贏,終日在宮中YIN樂,又恐世子知道,不准世子進宮,費無極又奏道:“大王何不使世子鎮守城父,遠離郢都(楚都),不就相安無事了嗎?”平王聽許,於是下令派世子建鎮守城父,並使太師伍奢同往輔助世子。

  世子建離開郢都後,費無極又日夜在平王面前進讒說:“自從大王娶秦女為妃,世子風聞這消息,對大王不能無怨尤和忌恨,請大王多加戒備。現在世子和他太師伍奢,居住城父,擅自召兵買馬,將來必在城父謀叛,攻打郢都,成為楚國的禍害。”平王不覺知是離間的讒言,信以為真,於是下诏召伍奢回朝,以謀叛的事,責問伍奢,伍奢知道這是無極的讒言,就耿直的回答說:“大王納世子妻,已經錯了,怎麼又聽信佞臣的讒言,而疏離骨肉之情呢?”平王惱羞成怒,下令把伍奢監禁入獄,派人召世子建回都,要一並加罪殺害,有人密報世子,世子離開城父,出奔宋國。

  世子出奔後,平王為博取孟贏的歡心,就立她的兒子珍做世子,以費無極為太師,無極又奏道:“伍奢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員(伍子胥)都有智謀,人材出眾,若不把他們殺掉,讓他逃往吳國,將來必會贻下楚國的憂患,大王何不詐說免除伍奢的罪為名,召他二子回都,他二子天性至孝,聞說免除父罪,必定應召而來,那時就可將他父子一起殺掉,以除後患。”平王贊許,立刻命伍奢寫信一封,遣使者持信往召伍尚伍員,使者見伍尚說:“大王召二位回都,赦免令尊的罪,改封二位官爵,遣我前來迎接。”伍子胥足智多謀,早已識破其中有詐。伍尚對他弟弟伍子胥說:“聞說要赦免父罪,我們不前往,是遺棄父親不孝罪過,明知父親無罪而被殺,我們又回國同死,不報此仇,又斷絕宗嗣,是沒有智謀,也是傷痛親心不孝罪過。所以我倆不可同行,我的智謀不及於你,你可測度能力承擔大事,這是明智之舉,你當出奔吳國,勉力以圖報仇,我應召奔死,以免父罪,也較相從同行,妥善的多,恐怕從今以後,你我弟兄就要從此永訣了。”說罷兄弟倆抱頭灑淚而別。伍尚回歸郢都,伍子胥逃奔吳國。伍尚回到郢都,平王即刻下令將伍奢、伍尚父子殺掉,並下令懸賞捉拿伍子胥。

  事隔幾年,平王得了心疾,長年臥病,結果不治身死,平王死後,世子珍即位,是為楚昭王,昭王年幼,由令尹(楚相)子常輔佐國政,這時全國上下謗怨憎恨費無極,因他讒言陷害了世子建,又殺害忠臣伍奢伍尚,後來又冤殺了卻宛,令尹子常因眾情不服,恐生變化,於是殺除費無極,並誅戮無極全族,全國人心大快,謗怨才得平息。

  昭王十年冬季,伍子胥在吳國輔佐吳王阖闾,率領吳國大軍攻伐楚國,攻入了郢都,昭王出奔,伍子胥出平王墳墓,掘出屍體,鞭撻平王屍體,又把他分屍斬成肉塊,投棄於原野,以報復父兄的大仇。

  鄭 子 臧

  鄭子臧。好聚鹬冠。鄭伯聞而惡之。使盜殺之於陳宋之間。君子曰。服之不衷。身之災也。詩曰。彼已之子。不稱其服。子臧之服。不稱也夫。詩曰。自诒伊戚。子臧之謂矣。(彼已之子已字。詩經作其。左傳作已。左傳氏傳)

  鄭子臧是春秋時代鄭伯 ── 鄭子華的弟弟,愛好聚集翠鳥的羽毛作成冠帽,戴在頭上。鄭伯知道了之後,就對鄭子臧這種不合禮法的服飾,非常憎惡,於是暗中命人偽裝盜賊,刺殺鄭子臧於陳國和宋國交界的地方。

  當時的君子對這件事情的評論說:“一個人的服飾不適當,就會召來殺身的災禍。”詩經上曾說:“社會上有人穿著的服飾與身份不配合。”就像鄭子臧的身份戴上翠羽冠帽,就是不配合的服飾了。詩經上說:“自己遺下了這憂戚的悲劇。”似乎就是指鄭子臧的下場而說的。

  秦 缪 公

  缪公。亡善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產害人。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乃皆賜酒而赦之。三百人聞秦擊晉。皆求從。從而見缪公窘。亦皆摧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於是缪公虜晉君以歸(秦本紀)。

  秦缪公是春秋諸侯秦成公的弟弟,名叫任好,繼承成公而即君位;任用賢能,勤政愛民,德量寬宏。有一次到梁山打獵,夜晚失了良馬數匹,被岐山下的野人擄獲,宰殺烹煮,三百多人聚集一處,分吃馬肉。缪公的屬下官吏,到處尋找,終於發覺這數匹良馬已經被岐山當地的野人宰殺吃了,非常氣憤,立刻要將吃了馬肉的三百多人依法處罪,缪公知道了歎息說:“一個有仁德的君子,不能為了畜產而傷害人命。聽說吃了良馬肉,假使沒有飲酒的話,就會中毒,傷害身體。”於是命人送來數十大壺的美酒,凡吃馬肉的人全部賜美酒給他們喝,並且赦免他們的罪,這三百多人都叩頭謝恩,對缪公這種寬厚的恩德,衷心感激不已。

  後來有一次這三百多人聽說秦缪公要攻擊晉國,大家都自願追從助戰,到了龍門山兩軍交戰地方,看見缪公遭遇了晉軍圍困,正當窘迫的時候,這三百多人都奮不顧身,沖向敵鋒,為缪公效命解圍,以報答吃馬肉赦罪的恩德。最後缪公終得以俘虜晉君,戰勝而歸。

  伯有 驷帶

  伯有。嗜酒。為窟室而夜飲酒。朝至未已。子皙以驷氏之甲。伐而焚之。伯有奔雍梁。醒而後知之。自墓門之渎入。伐舊北門。驷帶率國人伐之。伯有死於羊肆。數歲後。鄭人相驚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則皆走。不知所往。或夢伯有介而行。曰。壬子。余將殺帶也。明年壬寅。余又將殺段也。及壬子。驷帶卒。國人益懼。越年壬寅。公孫段卒。國人愈懼。子產立公孫洩及良止以撫之。乃止。子太叔問其故。子產曰。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吾為之歸也。及適晉。趙景子問焉。曰。伯有猶能為鬼乎。子產曰。能。人生始化曰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馮依於人。以為YIN厲。況伯有三世執政。其用物弘矣。其取精多矣。而強死。能為鬼。不亦宜乎。(左傳)。

  春秋時代鄭國大夫良霄,字伯有,嗜好飲酒,掘地做地室,在地室內,通宵飲酒,往往直到第二天早上,還不罷休。有一次公孫黑│子皙,乘機帶領了驷帶的家兵,來攻伐伯有,放火焚燒,伯有被家臣帶跑,逃奔到雍梁地方(今河南開封府雍城),酒醒後才明白一切。當時的鄭國大夫都受了驷帶的盟約,沒有人出面維護伯有,伯有非常憤怒,從鄭城門的孔穴入城,攻伐舊北門,驷帶率領鄭國人,攻擊伯有,結果伯有寡不敵眾,死在養羊的市場裡。

  事隔幾年,伯有變為厲鬼出現,鄭國人為了這事,彼此自相驚擾,一聽說:“伯有來了”大家便驚慌失措,四散奔逃,恐懼得不知往何處躲避才好。有人夢見伯有,身穿甲胄,到處行走,而且對人說:“今年壬子日,我要殺死驷帶,報復他幫助子皙殺害我的仇恨,明年壬寅日,我又要殺公孫段報復他和驷帶同黨。”到了這一年的壬子日,驷帶果然死了,正應“要殺驷帶的夢﹂相符合,國人更加恐懼,到了第二年壬寅日,公孫段又死了,也正應“要殺公孫段的夢”相符合。國人更是驚駭恐懼。這時鄭國賢大夫子產便立公孫洩和伯有的兒子良止兩人為鄭國大夫,以安撫伯有的鬼魂,伯有的妖鬼才從此止息,不再擾害於人了。

  子太叔問子產,為什麼緣故要這兩人為大夫?子產回答說:“厲鬼有了歸宿,得到安撫,然後才不再為YIN厲擾害於人,我立了良止為大夫,良止便可奉祀他父親伯有,伯有的鬼魂有了歸宿,就不再擾害於民了。”

  後來子產往晉國,晉國中軍趙景子問子產說:“伯有既然已死,為什麼還能變妖鬼擾人呢?”子產說:“當然能變厲鬼。人初生時,最初變化為形體,依附形體而存在的精神叫做魄(體魄既然生了),魄屬陰,其中自然有陽氣,依附陽氣而存在的神靈,叫做魂,一個人若居高官,權勢重,享用物類精粹眾多,魂魄自然就強。假使匹夫匹婦沒有取用眾物精多的奉養,但是由於無病被殺而死的,魂魄未散,尚且還能憑依於人身,而為YIN厲以害於人,何況伯有,三世相繼都為卿,執鄭國政權,宗族盛大,他享用物類的奉養非常弘大,他所取用的可說既精粹又眾多了,所以魂魄所憑依的各方面都很豐厚而以無病被殺而死,所以死後能為厲鬼,這豈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嗎?”

  秦始 皇

  始皇。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燔銷其石。始皇不樂。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水神)因言曰。今年祖龍死。(祖。始也。龍。君象。謂始皇也。)使者問故。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以聞。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不過知一歲事也。使御府視璧。乃二十八年渡江所沈璧也。始皇夢與海神戰。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候。乃令入海。捕巨魚。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至之罘。射殺一魚。至平原津而病。七月崩於沙丘平台。(秦本紀)。

  秦始皇是莊襄王的兒子,姓嬴,名政,有超人的才干,繼承莊襄王即位為秦王。即位後經廿六年征伐,並吞六國,統一天下。個性凶狠乖戾,自以為功業涵蓋三皇,德能超過五帝,自封稱為秦始皇。從政用嚴刑殺戮,建立君威,凡是誹謗朝政的,一概牽連誅殺親族,相對談論詩書的,斬首於市,焚燒百家詩書,坑殺儒生,世人稱為浩劫(大災禍)。惟恐天下反叛,於是收集天下兵器,聚於鹹陽,镕銷成鐘鐻,鑄成金人,又建築萬裡長城,營造阿房宮,窮極奢侈,橫征百姓賦稅,搜刮錢財,苦役煩苛,民不聊生,當時世人稱為“暴秦”。

  始皇三十六年,熒惑凶星,監守住心星,正象征皇帝將有凶事降臨,這時又逢天空流星墮下,落在東群地方(今河北省濮陽縣南),變成一個大石頭,有人在這石頭上刻了字說:“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得知這消息,就派遣御史追查審問,沒有人出來承認,便命令將居住石頭旁邊的居民,一概殺死,並將大石燒銷毀滅,始皇對於這件事,心中很不愉快。這一年的秋天,有一個使者,從關東夜晚經過華陰的地方,(陝西省華山之北),遇見一個人手持著一塊璧玉,攔阻使者說:“為我把這塊璧玉,贈送給水神,告訴水神說:『今年祖龍會死』(祖就是始,龍代表國君,祖龍死是暗示始皇將死的意思)。”使者問他為什麼緣故?那人忽然不見了,已經留下璧玉離去了。

  使者回朝,奉上這塊璧玉,並將這件事情經過禀報秦始皇,秦始皇聽了,沉默很久,然後說:“山鬼只不過能知一年當中發生的事而已。”於是命御府審察這塊璧玉,奇怪的是,這塊璧玉乃是始皇二十八年,出巡渡江時,不小心遺失沉落在江中的那塊璧玉。又有一日始皇夢見和海神交戰,朝中占夢博士說:“水神,人不可得見,大抵都以大魚蛟龍這一類的形象應現。”於是下令入海搜捕巨魚,用沒有機括的弓箭,等候大魚出現時發射,從琅玡至成山一帶,都沒發現大魚出現,到達之罘的地方(今山東福山縣東北境),射殺了一條大魚。往西來到平原津時,始皇就病倒了,病情一天比一天沉重,到了七月就病崩在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平鄉縣東北)。

  商 鞅

  商鞅執政。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收司。謂相糾發。一家有罪。九家舉發。若不糾舉。則十家連坐。)不告奸者 腰斬。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末利。謂工商也。懈怠不事事之人。即糾舉而收其妻子。為官奴婢。)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言令便者。鞅曰。此皆亂化之民。盡遷之邊城。民莫敢議令。孝公卒。太子立。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捨客捨。捨人不知是商君。曰。商君之法。捨人無驗者坐之。商君歎曰。為法之弊。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師。內之秦。秦惠王車裂商君以殉。遂滅其家。(商君列傳)。

  商鞅是戰國時代衛國的庶公子,姓公孫,名鞅。因封於商(今陝西商州)所以稱為商鞅,號稱商君,愛好法家刑名之學,秦孝公任用為相,勵行改革法律,修定新法。

  商鞅執行政令,非常嚴苛,命百姓五家為一保,兩保十家相連,互有糾察檢舉之責,一家有罪,九家共同舉發,若不舉發十家連帶處罪。凡犯有外患內亂罪,隱藏不告發的,一概斬殺。百姓一家有兩男以上,不分居的,加倍征收賦稅;從事工商因懈怠以致貧窮的人,就收他妻子,充當官府奴婢。

  新法剛開始公布施行時,秦國百姓議論紛纭,有人說新政令不便民,有人說新政令便民,商鞅下令,一律拘押到官府斥責說:“法令既然公布實施,你們應當遵令奉行,說不便民是違抗政令,說便民是谄媚政令,都是擾亂民心,非法之徒,一概放逐到邊疆去當戍卒。”百姓從此不敢議論政令。

  太子驷,論變法的過失,商鞅處其罪於太子師傅,太傅公子虔劓鼻(割鼻刑罰)、太師公子賈黥面(刻面額以墨塗的肉刑),由於刑戮慘刻,貴戚大臣,及天下百姓多懷怨恨在心。

  秦孝公去逝,群臣奉太子驷惠公即位,為報舊恨,下令拘捕商鞅,商鞅扮成卒隸,逃亡到函谷關下,天色將黑,投宿旅店,店主不知他是商鞅,向他索取身份憑證並對他說:“商君的法令凡是住宿客人,沒有照身證件,不許收留,違犯的要連坐處罰,所以不敢留你”商鞅喟然感歎地說:“我設此法竟然自害己身”,只好星夜混出關門,逃到魏國,魏國怨恨商鞅過去誘騙魏公子昂,而攻破魏師,要囚擄以獻秦國,商鞅只得逃返秦國,被拘,秦惠公一一舉出他的罪過,命押出以五牛車裂慘刑處死,他的家族,也全被誅滅。

  孫膑 龐涓

  孫膑。與龐涓。俱學兵法。涓事魏為將軍。自以能不及孫膑。乃召膑至。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不見。齊使者如梁。膑陰見說齊使。齊使竊載之歸。田忌進於威王以為師。魏攻韓。韓告急於齊。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龐涓聞之。棄韓而歸。孫子謂田忌曰。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當因其勢而利導之。令入魏地為十萬。明日為五萬。又明日為三萬。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亡者過半矣。乃棄步軍。與輕銳並行逐之。孫子度其暮當至馬陵。道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此樹下。令善射者。夾道而伏。曰見火而發。夜。涓果至樹下。見書。舉火讀之。萬弩俱發。涓自刎曰。遂成豎子之名。(孫膑傳)。

  孫膑戰國時齊國人,孫武後代,為人忠直,和魏國人龐涓,同在鬼谷子門下,學習兵法。後來龐涓出仕魏國為將軍,因自己才能比不上孫膑,心懷嫉妒,設計使人召孫膑到魏國,設下陰謀,砍斷孫膑兩足,又刺他面額以墨塗染的肉刑。要使孫膑終身殘廢,永不得為人所用。

  後來齊國使者到魏都大梁,孫膑暗中會見,齊國使者設法偷載回歸齊國,當時齊將軍田忌,久慕孫膑賢名,特推薦於齊威王,威王詢問兵法,稱贊其才能,於是任用他為軍師。後來魏國命龐涓攻伐韓國,韓國告急於齊國,請求出兵相救,齊國派田忌為將軍,孫膑為軍師,領兵往救,用孫膑計策,直攻魏都大梁,龐涓得知,便放棄攻韓,回師還救,孫膑對田忌說:“三晉(魏、趙、韓三國)的兵勢,一向強悍勇猛,而輕視齊軍,齊軍號稱怯懦,應當順應時勢而加利用,於是命齊軍進入魏國境內,第一天安營留十萬軍灶,第二天減為五萬軍灶,第三天又減為三萬軍灶,涓行走三天,探知消息大喜說:“我原來就知道齊軍怯懦,進入我國境地,三天之間,士卒逃亡,已過半數。”於是留下步軍,在後徐行,率領精銳輕裝疾行的軍士,一日作兩日兼程追逐齊軍,孫膑推測,黃昏時分,龐涓必定走到馬陵(今直隸大名府天城縣東南)該地道路狹窄,在兩山中間,地勢險阻,可以埋伏士兵,於是劈砍一棵大樹,露出樹白寫上:“龐涓死此樹下。”令善射箭的兵士,兩旁夾道埋伏,並吩咐道:“若見火光,一齊發射”龐涓率領魏兵果然於夜晚來到大樹邊,見有字跡,舉火照讀,忽然萬箭齊發,箭如雨落,一時魏師大亂,死傷甚多,龐涓身負重傷,感歎地說:“我恨不殺孫膑,終竟落得愚弱無能的豎子惡名。”就引劍自刎而死,齊軍乘勝大破魏軍。

  白 起

  白起。事秦。封武安君。與趙將趙括戰。詳敗(詳同佯)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兵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 絕趙糧道。括自搏戰。秦軍射殺括。敗卒四十萬人。降。起曰。趙卒反覆。恐為亂。乃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其後秦使他將攻趙。多失亡。欲白起代將。不肯行。固強。遂稱病笃。於是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出鹹陽西門。秦王賜之劍自裁。白起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殺。(白起列傳)

  白起是戰國時,秦國郿邑人,為秦將軍,善於用兵,昭王時封武安君。有一次,和趙國將軍趙括在長平交戰,佯裝戰敗退走。暗中埋伏兩隊奇兵,加以脅制。趙括不知,乘勝追至秦國壁壘,壁壘堅固拒守,不得攻入,而秦奇兵在後斷絕趙軍糧道,白起率輕騎攻擊,趙軍屢戰失利。因而築軍壘堅守,以待救援,趙軍絕食四十六日,人與人相食,趙括親自出陣搏戰,秦軍射殺,趙括中箭而死,敗兵四十萬人投降,白起說:“趙國軍卒,反覆無常,恐會作亂。”於是用詐騙手段,將四十萬降兵,全皆坑殺,只遺下年少的二百四十人,回歸趙國。這場長平戰爭,前後斬首俘虜多達四十五萬人,趙國人心大為震駭。

  後來秦王派別的將軍攻伐趙國邯鄲,屢戰不利,秦王又想取用白起為將,白起推辭不受,秦王強迫命令,白起托稱病笃,於是秦王大怒,貶谪白起為士伍,放逐於陰密,當他出鹹陽西門,走到杜郵。應侯范睢奏說:“白起遷貶,心中不服,口出怨言。”於是秦王遣使賜劍,命白起自殺,白起引劍自刭時,說:“我有何罪於天,而至如此下場?”思惟良久長歎說道:“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國投降兵士數十萬人,我詐騙引誘全部坑殺,此罪足以當死。”於是自刎而死。

  李 斯

  李斯。上蔡人。與韓非。俱事荀卿。而才不及非。斯入秦為客卿。及韓非使秦。秦王與語。大悅。李斯懼其寵。谮之下獄。非欲自陳。不得見。竟死。秦並天下。斯為丞相。始皇三十四年。斯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之。令到滿三十日弗去。黥為城旦。始皇可其議。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使天下無以古非今。始皇不三年死。二世乃使趙高案治李斯謀反狀。榜掠千余。不勝痛。自誣服。然自負有功。實無反心。從獄中上書。趙高棄去不奏。曰。囚安得上書。遂具斯五刑。論腰斬。斯謂其子曰。吾欲與汝復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父子相哭。夷三族。(李斯列傳)

  李斯是戰國時上蔡人(今河南省汝南縣北),個性殘虐忌刻,原和韓國公子韓非,同學於荀卿門下,但才學不及韓非。李斯當秦國客卿時,適值韓非出使秦國,秦王和韓非談論政事,對其才能大為贊賞,李斯惟恐韓非得秦王寵用,心懷忌妒,便捏造罪狀,陷害韓非入獄,韓非想要申辯,但被李斯制止,不得見秦王,李斯又派人暗中送毒藥使韓非自殺,結果竟然死在獄中。

  秦國並吞天下,任用李斯為丞相,到秦始皇三十四年時,李斯奏請秦王說:“天下藏有詩書百家語錄的,一概下令燒毀除去,令下三十日,若不燒除,罰刺面塗墨,終身作伺守寇虜,建築長城的苦役。若相對談論詩書的,斬首於市,引古非今的,誅殺親族,官吏見知不舉發的與之同罪。”始皇許可他的建議,於是收繳詩書百家之語,以愚弄百姓,使天下不能有考古鑒今的典籍可憑。時過三年,始皇去逝,李斯和宦官趙高偽造始皇遺诏,殺始皇長子,立次子胡亥即位,是為二世,這時趙高忌恨李斯權勢,誣告李斯謀反罪狀,秦二世命趙高案治,李斯受笞打捶擊千余次,不勝痛苦,只得誣服,但自負對朝廷有功,確實無謀反之心,從獄中上書自陳前功,請二世明察赦免,趙高將書棄置不奏並說:“囚犯那能上書。”於是判處李斯五刑罪,受腰斬於鹹陽市。李斯臨死,對其子說:“我想同你再像往日一樣,牽著黃狗走出上蔡東門,追逐狡兔,已不可得了。”父子相抱痛哭,並誅滅三族。

  漢呂 後

  呂後。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趙王如意。乃囚戚夫人而召趙王。孝惠帝自挾與共起居飲食。太後欲殺之不得間。帝晨出射。趙王未起。太後使人持酖飲之而死。遂斷戚夫人足。去眼。輝耳。飲喑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後呂後祓還。過轵道。見物如蒼犬。據呂後掖。忽弗見。卜之。雲趙王如意為祟。遂病掖傷。而崩。(呂後本紀)。

  呂後名雉,是漢高祖劉邦的正妃,個姓忌又殘酷,生太子盈(孝惠帝)性情仁弱。漢高祖有寵妃戚姬夫人,生子如意封為趙王,聰敏過人,深得高祖歡心,因此高祖常想廢太子立如意,但因大臣力爭,不得實現。呂後忌恨不平,從此對戚姬母子,仇恨日深,常想將她母子置於死地,以洩其恨,只是礙於高祖,不能得逞。

  高祖駕崩,呂後立刻施展報怨手段,先把戚夫人囚禁,然後下诏命趙王如意回京,孝惠帝知其母後要害如意,親自迎接趙王入宮,兩人同起居共飲食,呂後沒有機會下手。

  一天,孝惠帝早起出外打獵,趙王尚未起身,呂後得悉,即刻命人送酖酒,賜趙王飲下,趙王無法辭卻,一飲而盡,當場斃命。趙王死,呂後已無後顧之憂,於是斬斷戚夫人的手腳,挖去雙眼,燒掉兩耳,又給她飲藥,把她掉入廁所裡,叫她“人面豬”使她求死不得慘不忍睹,並诏孝惠帝觀看,孝惠帝驚駭大哭,從此病倒年余,不能起身,常歎息說:“如此殘酷,非人所為。”從此不理朝政。

  事隔幾年,一次呂後前往參加除災祭祀,回來途中,經過轵道(今陝西鹹陽東北)見一怪物,狀如蒼狗,向呂後猛撲並咬傷她的右腋,忽然不見,回宮命卜官占卜說:“趙王如意作祟”從此腋下傷口日漸惡化,竟不治身死。

  袁 盎

  袁盎。素不好錯。兩人未嘗同堂語。吳楚反。錯謂盎受吳金錢。專為蔽匿。請治盎。盎至上前對狀。言吳反。以錯故。(錯 請削諸侯地。)斬錯謝吳。兵可罷。上竟殺錯。盎使吳。吳王欲使將。不肯。欲殺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圍守之。先是有從史盜盎侍兒。盎遇之如故。人告從史言。君知汝與侍兒通。乃亡歸。盎追回。以侍兒賜之。適從史為司馬守盎。乃以醇醪飲士卒。醉而臥。司馬夜引盎起。曰。可去矣。吳王期以旦日斬君。盎曰。公何為者。曰。臣故盜君侍兒者。盎驚謝曰。公有親。吾不可累公。司馬曰。君去。臣亦亡。避吾親。君何患。乃以刀決張道出。(張。音帳。軍幕也。)後盎家多怪。 問占還。梁王使刺客。遮殺盎安陵門外。(袁盎傳)。

  袁盎字絲,漢朝楚人,個性剛直,有才干。漢文帝時名震朝廷,因數次直谏,觸犯皇帝,被調任隴西都尉,後遷徙做吳相,吳王優厚相待。

  鼌錯,漢朝穎川人,有才智,個性急直,處事嚴刻,文帝時為太常掌故,累遷太子家令,當時號稱“智囊”。

  袁盎平素就和鼌錯不相投和,兩人向來不同堂共語。漢景帝即位時,鼌錯升為御史大夫,當時吳楚等七國諸侯,驕傲放縱,鼌錯深恐諸侯謀變,建議削弱諸侯封地,七國得悉,便以討伐錯為名,聯合起兵反叛,景帝憂懼,召集大臣商討對策,鼌錯奏說:“袁盎做吳相時,貪受吳王財物,專為吳王隱惡不奏,以致造成今日的反叛,請先治袁盎罪。”景帝召見袁盎,袁盎上奏辯說:“吳楚所以謀反,是因鼌錯建議削弱諸侯封地,離間皇室宗親,請陛下斬鼌錯以謝諸侯,復還故地,吳、楚叛兵,必可罷退。”景帝竟聽信袁盎的話,下令腰斬鼌錯於東市。

  鼌錯死,景帝拜袁盎為太常出使吳地,宣告鼌錯已誅,復還諸侯原地,促使吳王罷兵。吳王不但不肯罷兵,竟要留住袁盎並任用他為將軍,袁盎不肯,吳王震怒將要殺他。命一都尉率五百人圍守袁盎,都尉部下司馬,是袁盎做吳相時的從吏,這位從吏過去曾私通袁盎侍婢,袁盎知情,待他如故,有人告訴從吏說:“相國已知你和侍婢私戀。”從吏愧歉,便不告逃回家中,袁盎追他回來,即將侍婢賜給他完婚。今日為報往日厚德,想救盎一命,先以美酒,使士卒痛飲醉倒,當夜引袁盎起身,對盎說:“請大人趕快逃走,吳王明早就要殺您了。”袁盎問道:“你是何人?為何救我?”司馬說:“我是大人舊日部屬,曾私通大人侍婢的從吏。”袁盎驚奇地稱謝說:“我何幸今日能遇見故人,但你有家眷,我不可連累於你。”司馬說:“大人離開後,我也逃亡他國,並已將親眷藏匿別處,請大人不用擔憂。”說罷即用刀割去軍幕,指引道路讓袁盎逃亡回京。

  袁盎此行雖未達成任務逃回,仍得景帝信任,常召入宮商談國事。景帝之弟梁王要求立為皇嗣,袁盎勸帝不可立弟以壞宗法制度,景帝准奏。從此梁王深恨袁盎,雇刺客待機行刺。後來袁盎家中鬧鬼,常見錯出現,晝夜不安,一次袁盎出去找星相家占卜,回來走到安陵門外,竟被梁王派來的刺客刺殺而死。

  田 蚡

  魏其侯窦嬰。孝文後兄子也。武安侯田蚡。孝景後弟也。蚡未貴時。侍酒魏其。跪起如子侄。及貴幸。趨勢利者。皆去魏其。歸武安。武安為丞相。使籍福請魏其城南田。魏其怒曰。老僕雖棄。將軍雖貴。寧可勢奪乎。灌夫將軍。時去官。居長安。與魏其如父子。相得甚歡。聞之。怒罵籍福。武安大怨灌夫魏其。元光四年。武安取燕王女為夫人。诏列侯往賀。酒酣。武安為壽。坐皆避席。魏其為壽。獨故人避席耳。灌夫使酒怒罵。武安劾夫罵座不敬。案其前事。捕諸灌氏。皆棄市。魏其銳身為救。曰。終不令灌仲孺獨死。上無意殺魏其。乃有蜚語聞上。以十二月晦。棄市。及春。武安病。專呼謝罪。使視鬼者視之。見魏其灌夫共守。欲殺之。竟死。(窦嬰。田蚡。灌夫列傳。參漢書)。

  武安侯田蚡,漢朝長陵人(今陝西省鹹陽縣),是孝景後的胞弟,有口才,善阿谀,是個勢利小人。武帝即位時,封為武安侯,曾任太尉及丞相。每次奏事,多稱合帝意,權重一時。

  魏其侯窦嬰,漢朝觀津人(今河北省武邑縣),字王孫,是孝文後的侄兒,漢景帝的表兄,尊崇儒術,為人慷慨正直,景帝在位時,做詹事官,掌皇後太子家務。吳楚等七國造反,曾拜為大將軍,七國平定,受封魏其侯,權勢顯揚朝野,天下游士多來歸從。

  田蚡未得志時,曾對魏其侯,屈身奉承,像子侄輩般尊敬。景帝駕崩,太子武帝即位,田蚡得孝景後提拔,日漸貴幸,升為丞相。而窦嬰因排斥道教罷官,從此就失權勢。人情冷暖,天下趨勢利者,都疏遠魏其侯,歸附武安侯。田蚡仗勢,益加驕傲奢侈,接受四方賄賂,壯麗居室,廣置田園,盛氣凌人。有一次命籍福向魏其侯要求獻出城南田地,魏其侯大怒道:“老僕雖然見棄,將軍雖然貴幸,難道就可仗勢奪我田地嗎?”這時有灌夫將軍,字仲孺,颍陰人(今河南省許昌縣),為 人剛直,是位不畏權勢的血性漢子,已辭官,居住長安,與魏其侯意志相投,情同父子,聽到消息,大抱不平,怒罵籍福。武安侯得知,從此懷恨灌夫和魏其侯。

  武帝元光四年武安侯娶燕王女為夫人,孝景後诏谕宗室列侯前往祝賀,灌夫和魏其侯也參列酒席,酒宴中,武安侯舉杯為賓客敬酒,在坐賓客都避席再拜。魏其侯也舉杯為大家敬酒,只有少數故人避席而已。灌夫看這光景,心中不服,怒火中燒,便借酒縱性,辱罵同坐,武安侯大怒,當場系縛灌夫,告他在丞相府中,當眾罵坐罪狀,並彈劾灌夫過去舊案,大捕灌氏宗族,判處死刑。

  魏其侯為救灌夫,奮不顧身說:“我決不能令灌仲孺獨死,而我獨自苟活。”於是上書極力陳述灌夫酒醉失言,不宜判處死罪,武帝本來無意殺魏其侯,武安侯想盡辦法,制造謠言,誣告魏其侯矯先帝遺诏,及毀謗朝廷罪狀,武帝大怒命有司案治,結果被判死罪,於十二月末斬首處死。

  次年春天武安侯忽然病倒,全身像被打擊一般,疼痛難忍,病中自言自語,不斷呼叫謝罪,家人使能視鬼者來看,見魏其侯和灌夫兩鬼守住田蚡,鞭笞索命,群醫束手,竟不治身死。

  李 廣

  李廣。善射。有才氣。匈奴號曰飛將軍。避之。不入境。廣之軍吏。士卒。或封侯。而廣不得爵。嘗語望氣王朔曰。豈吾相不當侯耶。且固命也。朔曰。將軍自念。有所恨乎。廣曰。我嘗誘降羌八百余人。詐而殺之。至今大恨。朔曰。禍莫大乎殺已降。此將軍所以不得封侯也。後因失道。自刭。至孫凌降單於。漢族陵母妻子。又廣嘗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射之。中石。沒镞。視之。石也。更射之。終不能入。(李廣列傳)

  李廣漢朝成紀人(今甘肅省天水縣),才氣過人,胳臂長,善射箭。景帝即位時,提升為將軍,曾經與匈奴交戰七十多次,每次制敵先機,匈奴稱他為“飛將軍”。武帝在位時派李廣鎮守右北平,匈奴聽說李廣來了,都畏懼得相率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內。

  李廣曾經出獵,看見草中一塊大石,誤以為虎,隨即張弓射箭,正中大石,近前一看,箭頭深沒石中,心中十分驚奇,何以竟有如此功力,於是對准石頭,引箭再射,可是終究不能射入。

  然而李廣一生命運不濟,他的部吏得機會封侯者不少,而李廣始終不得侯爵。他曾詢問相命專家王朔說:“難道我的相貌不配封侯嗎?或是命中注定不該受爵?” 王朔說:“將軍自當省察,平生是否作過愧對良心的恨事?”李廣說:“過去我鎮守隴西時,羌人造反,我曾使用詐術,誘羌兵八百多人投降,加以坑殺,至今追悔不及,感到終身引恨。”王朔說:“最大的罪咎,莫過於使用詐術,最大的災禍,莫過於殺害已降,這就是將軍平生不得封侯的原因了。”

  後來匈奴犯境,武帝命大將軍衛青領軍出擊匈奴,李廣自願奏請隨軍出征,衛青因廣年老,於軍不利,不令他居前軍,對當單於,而命他出東道圍攻,結果因不熟地理,迷失道路,使單於遁走,大將軍衛青責怪李廣,要上奏朝廷,廣回到幕府,對部屬說:“我從弱冠與匈奴七十余戰,今幸有機對戰單於,不料大將軍卻調遣廣部繞出東道,迷失道路,這豈非天意,廣已六十多歲,無功老將,何顏面對有司審判?”說罷,引劍自刎而死。李廣一生為人清廉,愛護部屬。每得賞賜就和士卒共享,為官四十多年,死後家無余產。生平治軍寬簡,帶領軍隊,遇到糧運缺絕時,發現水源,士卒不盡飲,李廣不近水邊,士卒不盡吃飽,李廣決不先食,因此士卒,都樂於追隨,聽命效忠。見李廣死,部屬全軍恸哭,百姓不論老少,聽到消息,也都歎息流涕。

  李廣有三子,其中兩子先廣而死,三子為報父仇,偷擊衛青未遂,後被霍去病射殺身死。李廣孫李陵也善射,愛士卒,領兵深入匈奴,兵盡糧絕而降匈奴,武帝得知,將李陵母親妻子全家斬首處死。李廣家聲,從此不振。

  江 充

  江充。拜繡衣使者。逢太子家使。乘車馬馳道中。充以屬吏。太子謝令勿以上聞。充不聽。遂白奏。上疾病。充恐晏駕後。為太子所誅。因奏上疾祟在巫蠱。將胡巫掘地捕蠱。燒鐵鉗灼強服之。民轉相誣。死者數萬人。充言宮中有蠱氣。遂掘太子宮。得桐木人。(充使胡巫埋者)太子懼 不能明。收充斬之。皇後太子皆自殺。後武帝知充詐。夷三族。(江充傳)。

  江充是漢朝趙國邯鄲人,字次倩,本名齊,有辯才,為人驕傲自恣,為求名利,不擇手段。趙王愛其才,待為上客。後因事得罪於趙太子,逃入京都,改名江充。漢武帝見他相貌奇偉,辯才如流,任用他為繡衣直指官,主治大獄,督三輔盜賊,常舉發近臣貴戚罪狀,深得武帝寵信,從此驕橫名聲,震動京師。

  有一次,太子家使,乘車馬行馳道中,被江充扣住,太子使人前往說情,並請江充勿將此事上奏,江充不聽,於是上奏武帝,從此與太子有了嫌隙。

  武帝晚年深信巫術,有一次身患重病,江充深恐武帝駕崩,會遭太子所誅,便想乘機先滅太子,以除後患。於是上奏武帝道:“陛下疾病,乃是巫蠱作祟,必定有人暗中用巫蠱祝詛陛下所致。”武帝疑心生暗鬼,夜夢數千木人持杖擊頭,如是信以為真。就命江充,擔任治巫使者,江充藉機大作威福,使胡巫掘地尋捕巫蠱,燒熱鐵鉗,苦刑逼迫招供,人民受刑,展轉互相誣告,造成史上大冤獄,以致冤死者數萬人。充又奏宮中有蠱氣沖天,帝命他清理後宮,充暗中先使胡巫於太子宮埋蠱,然後掘太子宮,獲得數千桐木人,太子恐懼,不能自明,於是矯诏要斬江充,事敗,皇後太子都畏罪自殺。後來有朝臣上書為太子洗雪冤情,武帝察知江充埋蠱的奸詐,下令誅殺江充三族。

  蘇 武

  蘇武。持節。送匈奴使歸。單於欲降之。武引佩刀自刺。氣絕半日。始息。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嚙雪與旃毛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羝牡羊也)廪食不至。掘野鼠聚草實而食之。(取鼠所聚草實而食也。)積五六年。單於弟弋射海上。愛之。給其衣食。三年。李陵至海上。為武置酒設樂。說其降。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飲。效死於前。陵歎曰。嗟乎。義士。陵之罪。上通於天。因泣下沾衿。昭帝即位。匈奴與漢和親。漢使乃詐言天子射得雁。足有系帛。言武在某澤中。以讓單於。單於驚謝。乃歸武。留匈奴凡十九年。歸拜典屬國。賜錢二百萬。田二頃。宅一區。宣帝賜爵關內侯。所得賞賜。盡施昆弟故人。家不余財。年八十余卒。(蘇武傳)

  蘇武是漢朝杜陵人(今陝西長安縣東南)字子卿。武帝時,以中郎將身份,持符節出使匈奴,不料單於竟以威力逼他投降,蘇武不肯屈服。又派漢降臣衛律以“榮華富貴”誘武投降,蘇武說:“屈節辱命,有何面目回大漢國土。”說罷,引出佩刀自刺,衛律急忙上前阻止不及,武氣絕很久,才醒過來。單於賞識他這種志 節,更想收攬他,但終不答應,於是將武幽禁在地窖中,不給飲食,天冷下雪蘇武又饑又渴,吞咽雪塊和節上的旃毛,以充饑渴,經過數日不死,匈奴驚奇以為神,於是遷武到冰天雪地無人煙的北海上牧羊,要他等待雄羊產乳才讓他回國,不給食物,蘇武餓時,便挖掘野鼠所聚的野草和果實充饑,在此艱難困苦的境遇下,度過五、六年。

  有一次單於弟弟到北海打獵,發現蘇武志節高尚,深為敬愛同情,送他衣服飲食。

  又經三年,單於又命李陵到北海為武設酒席歌樂,和武暢飲並勸他說:“足下虛心要等待回歸漢土,畢竟不可得,只有在此無人之地,空自挨受苦難而已,你一片忠義,誰能看到?”蘇武說:“我父子對朝廷,無功無德,而蒙皇上成就,位列將爵通侯,此生常願肝腦塗地報效,如今既得機會殺身報答,實在甘心樂意,為人臣事奉國君,猶如人子事父,子為父死,毫無所恨,願勿再說了。”李陵與蘇武歡飲數日,又勸蘇武說:“但願子卿聽陵所勸。”蘇武說:“ 我自分已死甚久,假若必定要我投降,就請結束今日的歡宴,讓我效死於當前。”李陵見武至誠堅決,喟然感歎地說:“唉!義士,陵的罪過真是上通於天了。”說罷,淚下沾襟,與蘇武訣別而去。

  後來李陵又到北海上,告訴蘇武說武帝已經駕崩,蘇武得知消息,面向南方,悲痛號哭以致嘔血,約有數月。

  到了昭帝即位時,匈奴與漢和親,漢使假托說:“漢天子在林中射得一只雁,足上系有帛布書寫『蘇武被困在某澤中』請予放回。”單於驚奇承認,於是放歸蘇武。

  蘇武留居匈奴十九年,回國後,授官典屬國,賜錢二百萬,田地二頃,住宅一區,到了宣帝即位

  時,又賜爵關內侯,蘇武將所得賞賜,全部施送兄弟老友,家中不留余財,享年八十余歲才安然去世。

  息夫 躬

  息夫躬。與哀帝後父傅晏。相友善。時無鹽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馳道狀。又瓠山石轉立。東平王雲與後祠之。息夫躬告之。時哀帝被疾。下有司案驗。雲自殺。後棄市。躬封宜陵侯。後免官就國。寄居丘亭。(岳空也)奸人以為侯家富。常夜守之。躬夜披發向北斗。持桑枝匕祝盜。人上書。言躬詛上。逮躬系獄。躬仰天大呼。血從鼻耳出而死。(息夫躬傳。及東平王傳。)

  息夫躬漢朝河內人,號子微,口才伶俐,為人奸險,求取名利,不擇手段。

  躬與漢哀帝皇後父親孔鄉侯傅晏,交往甚密,又結識朝中權貴,想藉機會謀求高位。

  當時無鹽地方,有座危山,土自地下湧起,蓋覆綠草,形成馳道狀態。附近瓠山又崩裂,山石轉側起立。東平王劉雲及其後伍谒,常到該處祭祀,祈求平安。息夫躬為求封侯誣奏道:“無鹽東平王及其後,因危山瓠山地形變化,以為天示奇跡,日夜祭禱,詛咒陛下早崩,妄想求為天子,將來恐有謀變,祈陛下垂察!”當時哀帝剛即帝位,體弱多病,權位不穩,心中本有疑慮,見息夫躬奏章,信以為真,於是下令有司追查治罪。劉雲不能自白,自殺身死,東平王後被斬於市。哀帝以息夫躬對朝廷有功,封為宜陵侯,從此得帝寵幸。

  後來息夫躬又奏:“天象災異屢見,主有兵亂,天下恐有非常的變動,請陛下派遣大將軍,出使邊地,斬一郡守,以立君威,鎮服四方,消滅禍亂於無形。”丞相王嘉極力谏止,不聽。於是拜孔鄉侯傅晏為大司馬,出使邊地,恰巧當天日蝕,大地昏暗,朝臣認為激怒天意,紛紛谏止,哀帝才收回成命。從此息夫躬漸漸失勢,丞相、御史又揭穿息夫躬誣害忠良,贻誤朝廷,種種罪證,哀帝大怒,下诏免官削職,遣返京都。

  息夫躬罷官後,沒有捨宅,寄居空亭,盜賊以為侯家必然富有,常在夜裡,隱藏附近,伺機搶劫,息夫躬恐懼,每夜披發立亭中,面向北斗,手持桑枝匕首,詛咒盜賊。有人上書控告“躬免官懷恨,每夜持匕詛咒,祈求上蒼降災天子。”哀帝大怒,下诏逮捕息夫躬入獄。

  嗚乎!誰知息夫躬當年枉害東平王,不料今日自己也含冤叫屈,無法自白。

  一日,躬仰天大呼,僵倒在地,好像怨鬼扼住咽喉,血從鼻耳流出,吐舌瞪眼而死,他母親也被斬於市,家屬被放逐合浦(今廣東合浦縣)。

  朱買臣妻

  朱買臣。家貧。好讀書。嘗艾薪樵賣。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歌嘔(讴也)道中。買臣益疾歌。妻羞 之求去。買臣笑曰。我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終餓死溝中耳。何能富貴。買臣不能留。即聽之去。後買臣詣阙上書。拜會稽太守。且至。發民除道。縣吏及送迎車百余乘。見其故妻。與夫。治道。令後車載之。到太守捨。置園中。給食之。居一月。妻自經死。買臣。悉召故人與飲食。諸常有恩者。皆報復焉。(朱買臣傳)。

  朱買臣是漢朝會稽人(即今江蘇省吳縣),字翁子。家境貧窮,愛好讀書,家無產業,靠砍柴賣薪度日。

  每次上山打柴,擔負城市時,總是一路上,邊走邊讀,妻子也幫忙挑負隨行,可是不學無識,尤其對於丈夫的好學,不但不予鼓勵,反而引以為恥,時常阻止買臣不要在道中,高聲歌誦朗讀。

  有一次,買臣正詠讀得興味盈然時,其妻不勝其煩,便大聲喝斥,買臣不加理會,更高聲朗吟,其妻大發雷霆,放下擔子罵道:“夠了,夠了,我一輩子跟你挨餓受罪,永無出頭之日,還要沾受這分羞辱,我再也忍受不了,我已下定決心,今天非跟你離婚不可,不願再受罪了。”說罷,氣呼呼地轉身就走。買臣攔住她笑著勸她說:“我五十歲當富貴,今年已經四十多歲了,你跟著我受苦半輩子,何妨再忍耐些時,等我做了官,必當好好補償你的苦功。”妻子憤怒地說:“像你這付窮酸相,終日只知哼唱,妻子都養不了,還談什麼榮華富貴,你終究要餓死在溝中,自己不知恥,還夢話連篇,妄想作官,真不怕讓人笑掉了牙齒?”買臣好言挽留不聽,只好讓她離去,不久便改嫁給一個農夫。

  買臣自從被妻遺棄後,形單影只,無人管束,仍然打柴負薪,獨自歌讀,行於道中。第二年買臣獲得機會到京都,由於朝中大臣嚴助的推薦,武帝召見,對答如流,義正辭達,深得武帝賞識,授官中大夫,後來拜為會稽太守,還鄉就任。

  郡吏征集民夫,清除道路,迎接新任太守,郡吏部屬以及送迎車輛,多達百余乘,其故妻望見買臣衣錦還鄉,坐在車上,神氣十足,不禁悲感交集。買臣偶然發現了故妻和她改嫁的丈夫在清道夫隊中,即命後車將她夫婦載回太守官捨,安置於後花園中,供給飲食,居住一個多月,買臣故妻終竟羞憤自殺而死。買臣賜錢給她後夫為她安葬。

  至於往日老友皆召來暢飲,凡對他有舊恩的,都一一報答。

  霍 光

  霍光。為大將軍。威震海內。妻顯。私使乳醫。行毒。弑許後。光薨。子禹。嗣侯。顯夢大將軍謂曰。知捕兒不。亟下捕之。第中鼠暴。與人相觸。鸮鳴殿前樹上。第門自壞。禹夢車騎聲正歡來捕禹。舉家憂愁。謀廢立。事發。禹腰斬。顯及諸女昆弟皆棄市。連坐誅者數千家。(霍光 傳)

  霍光漢朝平陽人,字子孟,是骠騎將軍霍去病的異母弟。武帝時,為奉常都尉,親侍皇帝,出則奉車,入侍左右,小心謹慎,未嘗有過,資質端正,為人沉靜詳審,深得武帝親信。

  武帝崩,受遺诏輔少主昭帝即位,授大司馬大將軍官職,封博陸侯。昭帝年幼,一切軍政決策,全出自霍光,昭帝待他如父,權威震服海內。

  昭帝崩,霍光迎立昌邑王賀,因荒YIN無道,不久被廢,霍光又迎立武帝曾孫病已即位,是為宣帝,一切朝政仍由光策劃,然後上奏天子。第二年受帝恩賞,從此位極人臣,富甲天下,然霍光每朝見天子皆斂容謙恭,毫無驕矜神態,秉政二十年,國泰民安,四夷賓服。但權傾內外,黨親滿朝,屢行廢立,威震人主,難免使人主畏懼,吏民妒怨。

  但是霍光夫人顯,為人卻貪妒成性,欲使小女成君為後,仗恃霍光權勢,暗中指使御醫淳於衍毒殺許後,再行勸霍光奏請宣帝納成君為後,許後崩,御醫淳於衍下獄,宣帝追究主凶,顯恐事機洩露,將實情告光,光大驚,欲舉發其妻罪行,因念夫婦情深,不忍上奏,竟忘大義滅親之義,奏請宣帝勿究治御醫罪。

  後來霍光去世,宣帝親臨喪禮,懷念霍光功績,以其子霍禹繼承侯位,光兄去病之孫霍雲、霍山皆為列侯。霍夫人顯及霍氏子孫,卻家政不修,驕傲奢侈,放縱享受,生活靡爛,此時宣帝親政,霍氏政敵當朝,有人洩露顯弑許後事,宣帝聞知,收取霍氏兵權,逐步削減霍氏勢力,霍氏漸生怨懼之心。

  有一天,夫人顯夢見大將軍霍光對她說:“你知道兒子要被逮捕否?”說罷,隨即被捕。家宅內老鼠暴亂,常與人撞觸,殿前樹上,鸮鳥鳴叫,聲音淒慘恐怖,大門無故自壞,全家驚怪,霍禹又夢見車騎追捕甚急,全家憂慮不安,於是霍山建議謀劃反叛,不久事機敗露,霍雲、霍山自殺,霍禹被捕,腰斬於市,顯及霍氏女眷兄弟皆棄市,霍後成君,廢處昭台宮,霍氏親族連坐誅殺者數十家,慘遭滅族大禍。

  於定國父

  於定國父。為獄吏。決獄平。羅文法者。皆不恨。東海有孝婦。少寡亡子。養姑甚謹。姑欲嫁之。終不肯。姑謂鄰人曰。孝婦事吾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彼。奈何。遂自經死。姑女告婦殺母。捕孝婦驗治。誣服具獄。上府。於公爭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獄哭於府上。太守竟論殺孝婦。郡中枯旱三年。後太守至。卜筮其故。自祭孝婦冢。表其墓。天立大雨。歲熟。郡中以此大重於公。其門闾壞。共治之。公曰。少高大門闾。令驷馬高蓋車。我治獄多陰德。子孫必有興者。子定國為廷尉。加審慎之心。朝廷稱之曰。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定國為廷尉。民自以為不冤。後為丞相。七十余薨。谥安侯。子永。以孝聞。仕至御史大夫。封侯傳世雲。(顏光衷曰。高門待封。似覺淺薄。然為勸善者之鐵證。則公之此言。教化後世。其利正溥也。)(於定國傳)

  於定國父就是於公,漢朝郯人(今山東省郯城縣),是宣帝時丞相於定國的父親,為縣衙掌理獄訟的官吏,判斷獄訟公平允當,被判的人,莫不心服口服,毫無怨恨。

  東海有孝婦名周青,年少守寡,沒有兒子,事奉婆婆恭敬孝順,婆婆勸她改嫁,孝婦始終不肯,婆婆曾對鄰居說:“我的媳婦事奉我孝順勤苦,可憐她無子守寡,為了我耽誤終身幸福,我年老了,長久托累於她,心中實在不忍,不知如何是好?”於是自殺而死,其女不明實情,誣告孝婦,殺死其母,太守逮捕孝婦嚴加烤打審問,孝婦不堪重刑,被迫含冤認罪,獄案已成文書具備,送到官府,於公據理為孝婦昭雪,太守不聽,於公極力爭論不能得,於是抱著已成的獄案文書,痛哭於官府上。太守不理,竟然判處孝婦死刑。

  孝婦死後,東海郡內,枯旱三年不雨,五谷不熟。後來新任太守到任,詢問原故,於公又為孝婦洗雪冤情,太守占卜得知原故,於是親自祭祀孝婦墳墓,並作表頌揚立碑於墓,天立時大雨,當年東海郡,便得豐收。

  郡中由於此事,更加敬重於公。後來於公闾門壞了,父老共同要為他修理,於公說:“門闾可做高大些,使能容驷馬高蓋車進入,我治理獄訟多陰德,未曾冤枉於人,將來子孫必有昌盛顯貴者。”其子於定國為廷尉官掌刑辟,治獄亦小心謹慎,以公平寬恕著稱當世。當時朝野贊歎稱頌說:“張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定國為廷尉,百姓自以為不冤。”

  後來宣帝任用於定國為丞相封西平侯,享年七十余歲善終,追封為安侯,其子於永,以孝傳聞於當世,官至御史大夫,數代封侯傳誦於世。

  丙 吉

  丙吉。治巫蠱獄。時宣帝生數月。以皇曾孫。坐衛太子事系。吉知無辜。擇謹厚女保養之。後元二年。望氣者言長安獄中有天子氣。诏系獄者無輕重皆殺之。吉閉門拒使者不納。曰。他人無辜死。猶不可。況親曾孫乎。使者還奏。武帝亦寤。因赦天下。宣帝即位。吉絕口不道前事。有宮婢自陳阿保之功。辭引丙吉知狀。上親見問。然後知吉有舊恩。封為博陽侯。吉疾病。上憂其不起。夏侯勝曰。臣聞有陰德者。必飨其樂。以及子孫。今吉未獲報。非死疾也。後果愈。代魏相為丞相。子孫嗣侯。至王莽時乃絕。(丙吉傳)

  丙吉漢朝魯國人,字少卿,為人厚道,待人掩過揚善,己有功善從不誇耀。為魯獄吏升為廷尉,武帝晚年,江充以巫蠱事誣陷太子據,太子男女妻妾皆連坐受害。當時宣帝(名病已,太子之孫,號皇曾孫)出生數月,也因太子事,連坐囚系獄中。丙吉奉诏治巫蠱獄,心知太子受冤枉,憐憫皇曾孫無辜系獄,特選派謹慎忠厚女子,保護養育,丙吉每天再三來獄探望。

  武帝後元二年,望氣家觀望星相雲氣奏說:“長安獄中有天子氣。”武帝聞之,下诏凡囚拘獄中犯人,無論輕重罪狀,一概格殺,使者夜間抵達,丙吉閉門拒絕使者不納並說:“別人無辜處死尚且不可,何況皇上親曾孫呢?”使者不得入,還奏皇上,武帝聞言醒悟,因而赦免天下。皇曾孫(後為宣帝)被赦免後,丙吉聞知 故太子妃史良娣外家,有母貞君及兄恭,便載皇曾孫托付史氏教養。

  到了昌邑王被廢,朝廷議立新帝,尚未決定時,丙吉建議霍光說:“當今社稷宗廟,天下群生之命,全在將軍之舉,皇曾孫病已在宮妃外家,已十九年,博通經術,才能優異,仁慈愛人,行為安詳而節和,可以嗣孝昭皇帝之後,願將軍詳大義,決定大策。”霍光聽許,於是迎立皇曾孫病已即位,是為宣帝。

  宣帝即位後,丙吉絕口不說前恩,後來有宮婢自說保育之功,言辭中牽引到廷尉丙吉知道內情狀況,宣帝親自見問丙吉,然後才知丙吉有舊恩,宣帝對他這種不居功的德行,大為稱歎,於是封為博陽侯。

  丙吉臨當封侯時,忽然害病,宣帝深慮丙吉一病不起,夏侯勝深明善惡吉凶,洪范五行奏說:“臣聞有陰德者,必享福樂以及於子孫,如今丙吉未獲善報,定非不治之疾,請陛下寬心。”不久丙吉果然痊愈,受封博陽侯,代魏相為丞相,世稱賢相,死後追加封號為“定”,子孫繼承侯位,直至王莽篡漢時才絕。

  劉 寬

  劉寬。華陰人。有失牛者。就寬車認之。寬下駕步歸。有頃。失牛者得牛。送還。謝曰。慚負長者。隨所刑罪。寬曰。物有相類。事容脫誤。幸勞見歸。何為謝之。州裡服其不校。典歷三郡。溫仁多恕。吏人有過。但以蒲鞭示辱。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災異或見。引躬自責。見父老慰以農田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訓。人感德興。日有所化。夫人欲試寬令恚。伺當朝會。裝嚴訖。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寬曰。羹爛汝手乎。封逯鄉侯。子松。官宗正。(劉寬傳)

  劉寬東漢華陰人,字文饒。為人有德量,涵養深厚。有一次,乘牛車外出,遇見有人遺失牛,找上劉寬的牛車來辨認,劉寬默默不言,隨即下車徒步回家。經過片刻,失牛人找到了自己的牛,親自送還劉寬並叩頭謝罪說:“我很羞慚,愧對長者,願任隨長者處罪。”劉寬和言悅色地說:“世間相類之物,容易認錯,幸勞你送回來,這有什麼好謝罪的呢?”鄰裡都佩服稱贊他這種不與人計較的德量。

  漢桓帝時,征召劉寬授官尚書令,又升為南陽太守,推舉掌理三郡。劉寬辦理政事,仁厚寬恕,屬下官吏有了過錯,只以薄鞭輕罰,以示恥辱而已。推行政事有功,皆讓給屬下,災殃變異出現,便引咎負責。見了父老,慰問鄉裡及農田之事,對少年勉勵他們善事兄長,百姓感念他的德政,漸漸深受感化。

  劉寬性情溫良,從未發過脾氣,即使在急迫匆忙時,也未曾見他容色嚴厲,言辭急迫。夫人也感到奇異,為了試探劉寬的度量,想激他忿怒。有一次正當劉寬要赴朝會,衣冠裝束整齊時,夫人命侍婢奉肉羹進入,故意翻倒沾污了劉寬的朝服,劉寬神色不變,仍然和祥關心地慰問侍婢說:“肉羹是否燙傷了你的手?”他的寬宏度量,竟然到此程度,海內聞風都尊稱他為寬厚長者。

  到了漢靈帝時,劉寬官至光祿勳,封為逯鄉侯,其子劉松官為宗正(管宗籍)。

  文 翁

  文翁。為蜀郡太守。仁愛。好教化。見蜀有蠻夷風。乃選小吏有才者。詣京受業。數歲成就歸。以為右職。後有至郡守刺史者。修學宮於成都。招子弟入學。常選學宮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行縣。選明經饬行者。與俱。使傳教令。民見而榮之。爭欲為學宮子弟。由是大化。蜀地學於京師者。比齊魯焉。文翁終於蜀。民為立祠。歲時祭祀不絕。至今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文翁傳)

  文翁漢朝舒縣人(今安徽省盧江縣),少年好學,精通春秋。景帝末年,任用為蜀郡太守(今四川省中部)。仁慈愛民,崇尚教化,見蜀郡人民有夷狄蠻橫習 俗,於是選派有才智的小吏,到京都從師受業,數年後學業成就回歸蜀郡,便以高職任用,後來有的升為郡守,也有官至刺史者。

  文翁在成都,修建學宮,招收子弟入學攻讀,常選品學優異學宮僮子,使在旁側訓練辦事。每次出行巡視縣內各地,都選派通明經術,行為莊敬謹慎者,隨行左右,使傳達教令,百姓見了都引為榮幸,爭相入學宮進修,要當學宮子弟,由此蜀郡文風大化,各地聞風宗仰。凡是由蜀地到京都來求學者,猶如來自齊魯(孔孟降 生之地)一般,受人敬仰,另眼相待。

  文翁在蜀郡逝世後,人民感念他的德教,為他立祠供奉,逢年過節祭祀不絕,直到於今,蜀地人愛好文雅,乃是受文翁教化影響所致。

  薛包─孝悌善報

  薛包。笃行至孝。父娶後妻。分包出之。包號泣不去。至被杖。乃廬於捨外。旦入灑埽。父怒。又逐之。乃廬於裡門。昏晨不廢。積歲余。父母慚而還之。父母殁。弟子求分財異居。包不能止。乃中分其財。奴婢引其老者。曰。與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田廬取其荒頓者。(頓廢也) 曰。吾少時所理。意所戀也。器物取其朽敗者。曰。吾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弟子數破其產。辄復赈給。拜侍中。稱疾不起。有诏賜告歸。加禮焉。年八十余終。(劉平傳序)。

  薛包後漢人,為人敦厚,事親至孝。不幸母親早年去世,父親再娶後妻,後母心懷偏私,不願與薛包同住,要他遷出,薛包傷心痛哭,不忍離去,以至遭受父母杖打,薛包不得已於是只好順從父母心意,在屋外搭茅屋獨居,每天早晨照常入內灑掃。父親憤怒未消,又驅逐他,於是薛包就到裡門另搭茅屋居住,心中毫無嫌怨,每天早晨仍然回家請安,夜晚為父母安鋪床席,倍加謹慎孝敬,委婉事奉,從不間斷,希望能得父母歡心。經過年余,父母慚愧,回心轉意,於是讓薛包回家居住,從此全家和樂相處,共享天倫之樂。

  父母去世以後,其弟要求分析財產,各自生活,薛包勸止不了,便將家產平分,年老奴婢都歸自己,他說:“年老奴婢和我共事年久,你不能使喚。”田園廬捨荒涼頓廢的,分給自己,說道:“這是我少年時代所經營整理的,心中系念不捨。”衣服家具,自己挑揀破舊的,並說:“這些是我平素穿著食用過的,比較適合我的身口。”兄弟分居以後,其弟不善經營,生活又奢侈浪費,數次將財產耗費破敗。薛包關切開導,又屢次分自己所有,濟助其弟。薛包如此孝親愛弟的德行,早已傳遍遠近,後來被薦舉任用為侍中,為人主親信官職。

  直到薛包年老因病不起,皇上下诏賜准告老辭歸,更受尊禮,享年八十余歲善終。

  姜 肱

  姜肱。與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聞。友愛天至。肱博通五經。士遠來就學者。三千余人。諸公辟命皆不就。嘗與季江谒郡。夜遇盜。欲殺之。兄弟爭死。賊兩釋焉。但掠衣資。至郡。見肱無衣。問其故。肱托以他詞。終不言盜。盜聞而感悔。叩頭謝罪。還所掠物。肱不受。勞以酒食而遺之。肱後與徐。俱征不至。桓帝使畫工圖其形狀。肱以被韬面。言感疾。不欲風。工竟不得見之。再以元纁聘。不就。诏至門。遂羸服竄青州界。賣卜給食。歷年乃還。年七十余終於家。(姜肱傳)

  姜肱東漢廣戚人,字伯淮,與其弟仲海、季江,都以事親至孝,傳聞天下。兄弟互相友愛,至性流露。姜肱學術廣博,不但通達五經,而且曉達星命相術。四方學士聞風遠來求學於門下者,多達三千余人,許多王侯公卿召請他為官,一概婉辭,不願就任。

  有一次,與弟季江,同往拜見郡守,夜晚路遇盜賊攔路搶劫,要殺他性命,兄弟兩人爭相願意一死,懇求保全自己兄弟一命,真誠友愛之天性,不覺深深感動了盜賊,於是釋放了兄弟倆的性命,只奪取衣服和所帶銀兩而去。到達縣衙,郡守見姜肱身無外衣,詢問原故,姜肱假托其他言詞答覆,始終不說盜賊之事,盜賊得知,感動悔悟,專誠來向姜肱叩頭謝罪,送還所奪的衣物,姜肱不受,特備酒食慰勞一番,並將衣物贈送盜賊。盜賊深受感化。從此痛改前非,安分守法。

  姜肱志向高潔,後來與南昌高士徐,屢次受朝廷征召為官,皆托辭不去。漢桓帝命畫師圖繪姜肱形相,姜肱以被蓋面,托說感染疾病怕風,不能露面,畫師竟不得見面。

  後來朝廷再以首功高爵聘請,姜肱不願就任,征召诏書到達門口,姜肱終竟露體改裝逃走,隱匿在青州地界,以算卜為生。經過多年,才回老家,享年七十余歲,壽終在家。

  廉 范

  廉范。受業於薛漢。隴西太守鄧融。備禮谒范為功曹。會融為州所舉案。范知事譴難解。乃托病去。融恨之。范至洛陽。變姓名。為獄卒。融下獄。范侍左右。盡

  心勤勞。融怪其貌類范。曰。卿何似我故功曹耶。范呵之曰。君瞀亂耶。融系出困病。范隨而養視。及死。竟不言。身自送喪。致南陽。葬畢。乃去。薛漢坐楚王事誅。故人門生莫敢視。范收斂之。吏以聞。顯宗大怒。召范入責。范曰。臣愚戆。以為漢等已誅。不勝師生之情。帝贳之。由是顯名。舉茂才。數月遷雲中太守。 (廉范傳)

  廉范東漢杜陵人(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南)字叔度,為人厚德,行孝重義,受業於薛漢門下。漢明帝永平初年隴西太守鄧融,賞識他的才德,備禮請廉范到郡衙當功曹史(主管選署功勞)。恰在此時鄧融有失職事件,被州牧所舉發,廉范知道鄧融之罪,無法脫解,於是托病請求離去,由此鄧融對他深為恨怨。

  廉范離開郡衙後,便到洛陽,變更姓名,屈身謀求充當一名廷尉獄卒,這時,鄧融果然被判罪下獄,廉范便在獄中左右服侍,盡心勤勞,以報鄧融知己之情,鄧融發覺他的相貌很像廉范,但不敢確認,於是問道:“你怎麼很像我以前的屬下功曹史呢?”廉范呵斥說:“你困厄獄中莫非老眼昏亂了。”自此以後,就不再說別的了,後來鄧融刑滿出獄,困苦生病,廉范仍然跟隨身邊孝養侍奉,直到鄧融去世,廉范終竟不表露自己的身份,親自盡禮送喪,到南陽安葬完畢,而後離去。

  廉范的受業師薛漢因楚王謀反事件牽連被殺,親朋學生,都不敢前來探視,唯有廉范卻冒死前來收屍安葬。漢顯宗聞知大怒,召廉范入朝,痛加斥責,廉范說:“臣愚魯急直,以為薛漢等已被誅殺,實因不忍師生之情而來收屍安葬。”皇上聞言感動,於是赦免其罪,從此廉范的名望顯揚天下,不久被薦舉為秀才,數月後又升為雲中太守,後又官為蜀郡太守,為官勤政愛民,人民安居樂業,深得百姓敬仰。

  積德昌後

  袁安。初為功曹時。大雪積地丈余。洛陽令案行。見人皆埽雪。至安門無行路。除雪入。見安僵臥。問何不出。曰。大雪人皆餓。不宜干人。令以為賢。舉孝廉。後為楚郡太守。楚王英謀逆。連系者數千人。顯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誣。死者甚眾。安到郡。先往按獄。理其無明驗者。條上出之。府丞掾吏皆叩頭爭。以為阿附反者。法與同罪。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當之。不以相及。遂分別具奏。帝感悟報許。得出者四百余家。安至司徒薨。初安父沒。母使安訪葬地。道逢三書生。指一處雲。葬此當世為上公。須臾不見。遂葬其所。故累世隆盛。子京。敞。司空。京子湯。太尉。湯子逢。司空。隗。太傅。(袁安傳)

  袁安東漢汝陽人(今河南省商水縣西北)字邵公,為人謹嚴持重,有才德,尚未顯達時,當功曹史。有一次,洛陽下大雪,地面積雪丈余,洛陽縣令親自出來巡視,見家家戶戶都掃雪外出求食,但巡行到袁安門前,卻無通路,命人除雪入內,見袁安僵臥在床,縣令問他為何不出門求食,袁安回答道:“天下大雪,人人都饑餓,不應干求於人。”縣令賞識他的才德,於是薦舉他為孝廉。

  後來袁安升為楚郡太守,恰當楚王英謀反事件被牽連入罪者,多達數千人,顯宗大怒,而官吏檢舉更緊,由此遭受脅迫而含冤認罪,被判死刑者甚多。袁安到郡後,先往獄中按察,清理出許多無實據罪證者,條條列出,掌校理的府丞,和掌理文籍的掾吏,都叩頭爭論,以為如此做法,有阿附叛徒的罪嫌,依法應與同罪,袁安說:“我這樣處理,如有不合,身為太守,自當承擔,與你們不相牽涉。”於是一一分別上奏,皇上感悟批准,由此洗清冤情,獲得釋放者,有四百多家。後來袁安累升太僕,官至司徒,在職去世。

  當初袁安父親去世時,其母命袁安尋找葬地,路遇三位書生,指一葬地說:“葬於此地,當世代為上公。”說罷忽然不見,於是袁安便將其父安葬此處。因此子孫世代隆盛,其子京、敞都官至司空,京子湯,官居太尉,湯子逢,位居司空,隗位列太傅(上公)。此雖是神明指授吉地應驗,實由袁安累積陰德感召,所遺下的 善報。

  盛德化人

  王烈。字彥方。以義行稱鄉裡。有盜牛者。主得之。盜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烈聞。使人謝之。遺布一端。或問其故。烈曰。盜懼我聞其過。是有恥心。恥惡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後有老父遺劍於路。一人見而守之。至暮。老父還。尋得劍。問其姓名。乃盜牛者也。諸有爭訟曲直。將質於烈。或至途而返。或望廬而還。其以德感人若此。世亂。避世遼東。夷人爭奉之。曹操遣征不至。年七十八卒。(獨行傳)。

  王烈東漢太原人(今山西省陽曲縣西南)字彥方,為人正直好義,平居以德行感化鄉裡,鄉裡人人都非常敬重他。

  有一次,有人偷牛,被失牛主人捉到了,偷牛的跪地請求說:“請把我送官法辦,我甘受王法制裁,但求不要讓王彥方知道。”王烈聽到消息,立刻派人來向失主謝罪,並送布一匹給那偷牛的。大家都覺得奇怪,有人詢問原故,王烈說:“這小偷,怕我知道他的過錯,可見他有羞恥心,有羞惡之心的人,必能改過向善,所以我這麼做,就是要激勵他能改過自新。”

  後來有老父遺失一把寶劍,有一人撿到了,就在路旁看守,等候失主來認領,直到黃昏,老父回來尋找,便將寶劍奉還,老父非常感激,問他姓名,竟然是以前那偷牛的。

  鄉裡百姓,凡有爭訟曲直的事件,都去請求王烈排難解紛,斷定是非,由於王烈平素德教影響,有的走到半途,忽然願意放棄爭執,雙方和解而回來的,有的望見王烈的屋捨,就感到慚愧,彼此相讓而回來的。可見王烈盛德感化之深,已遠勝過刑罰的力量。

  後來遭逢世亂,王烈避居遼東,當地夷人,受他的教化,也都爭相敬奉他。曹操聞知,派人來征召王烈為官,王烈婉辭不去。一生高潔,享年七十八歲善終。

  傷害風化

  尚書何晏。好服婦人之服。傅元曰。此服妖也。服妖既作。身隨之亡。妹喜戴男子之冠。桀亡天下。何晏服婦人之服。亦亡其家。其咎均也。(五行志)。

  何晏是三國時代魏國宛城人,字平叔。常以美貌風采而自滿,平素好穿女人衣服,常塗脂粉美化姿色,當時有“傅粉何郎”的稱呼。後來與魏公主婚配,累官侍中尚書,爵位列侯。終被司馬懿抄家斬殺。

  傅元評論說:“何晏這種男女不分的奇裝異服,就是妖服,既已穿上妖服,身家滅亡,必然跟蹤而來。從前夏桀的愛妃妹喜,喜歡配戴男子冠帽,不久夏桀天下就此毀滅。何晏穿著婦人衣服,也遭家滅身亡,兩人傷害風化招來的禍患是相同的。”

  由此推知,要端正禮俗風化,男女服飾及儀容,也是應當特別留意的。

  財色召禍

  石崇。封安陽鄉侯。累遷侍中。出為荊州刺史。領南蠻校尉。加鷹揚將軍。而任俠無行檢。在荊州劫遠使商客。致富不赀。後房百數。皆曳纨繡。珥金翠。絲竹盡當時之選。庖膳窮水陸之珍。與貴戚王恺羊琇之徒。奢靡相尚。恺以澳釜。崇以蠟代薪。恺作紫絲步障四十裡。崇作錦步。障五十裡。武帝嘗以珊瑚樹賜恺。高三尺。恺以示崇。崇以鐵如意擊之碎。恺以為嫉己之寶。聲色方厲。崇命左右悉取珊瑚樹。高三四尺者六七株。如恺比者甚眾。崇有妓曰綠珠。美而艷。孫秀使人求之。崇不許。乃勸趙王倫誅崇。車載詣東市。崇曰。奴輩利我家財。收者曰。知財致害。何不早散之。崇不能答。一家皆被害。(石崇傳)

  石崇是晉朝南皮人,字季倫,受封安陽鄉侯,累遷侍中官位,出任荊州刺史,統領南蠻校尉,加封鷹揚將軍。由於利欲薰心,常藉權力貪墨,又在荊州劫奪航海商客,以致豪富。在河陽建築金谷園,園內有清涼台,室宇富麗堂皇,姬妾有百數十人,都穿五彩刺繡綢緞,佩帶上等金玉耳環,管弦樂器,都是當時名選。酒食盛馔,極盡水陸奇珍異味。又故意要和當時貴戚王恺、羊琇之輩交往,互以奢侈浮華矜誇;王恺用饴糖洗鍋,石崇則用蠟燭代柴。出行時,王恺以紫色綢緞作行幕,長四十裡。石崇則用錦布作行幕,長五十裡。均是用以屏敝風寒塵土。

  晉武帝曾經賜王恺一棵三尺高的珊瑚樹,王恺取出向石崇炫耀。不料石崇以鐵如意,一下把它打碎,王恺聲色嚴厲,非常氣憤,誤以為石崇是嫉妒他有寶物,未料石崇卻命令左右取出珊瑚樹,高三、四尺的就有六、七棵,如王恺一般大小的更多,王恺語塞,但心中猶不服氣。

  石崇有寵妓名叫綠珠,姿色艷麗絕倫,孫秀私自愛慕,命人求石崇相送,石崇不許。孫秀懷恨在心,便捏造是非讒毀石崇,勸誘趙王倫偽托聖旨來殺石崇。綠珠聞知即跳樓殉節。拘捕官兵車載石崇到東市行刑,這時石崇已知內情,於是歎道:“無恥奴才,貪圖我家財貨,竟然使出卑鄙手段。”拘捕官兵說:“既然知道由於財富受害,何不早將財產施捨,多做福國利民事業。”石崇無言以對,於是全家大小皆被殺害。

  孝德感召

  王祥。性至孝。繼母朱氏不慈。數谮之。由是失愛於父。每使掃除牛下。祥愈恭謹。母嘗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其鯉躍出。漢末遭亂。扶母攜弟覽。辟地廬江。隱居三十年。不應州郡之命。母沒喪畢。徐州刺史呂虔。檄為別駕。累遷太保。封睢陵公。薨年八十有五。有五子。(王祥傳)

  王祥晉朝臨沂人(今山東臨沂縣),字休征,天性純孝。生母早年去世,繼母朱氏,心懷偏私,憎惡王祥,常藉細故鞭撻,又每在父親面前捏造是非誣陷王祥,因此失愛於父,責命每天清掃牛房,做種種粗賤工作,王祥毫無怨色,一心謹慎孝敬。

  有一次,繼母重病,要以鯉魚做藥,這時天寒下雪,河水冰凍,王祥為母生命,不顧嚴寒,到河中解下衣服,臥冰求鯉,蒼天不負苦心人,冰塊裂開,跳出一雙鯉魚,一片孝心,如願得償。從此孝行盛傳於世。

  蜀漢末年,父親已故,遭逢世亂,王祥保護繼母,提攜幼弟王覽,逃難避居廬江,隱居三十年,州郡征召為官,王祥以親老弟幼,辭不應命。直到繼母去世,盡禮守喪事畢,為徐州刺史呂虔賞識他的孝德,征召為刺史佐吏,乃應命赴任,後來累遷為太保(三公之一),加封睢陵公,享年八十五歲,生有五子,富貴壽考,滿 門吉慶。時人都認為孝行感召。

  修德愛民 生榮死哀

  羊祜。字叔子。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並以清德聞。祜出鎮南夏。甚得江漢之心。將帥有進谲詐之策者。辄飲以醇酒。使不得言。軍行吳境。刈榖為糧。皆計所侵。送絹償之。卒年五十八。南州人聞祜喪。莫不號痛。罷市巷哭者聲相接。吳守邊將士。亦為之泣。其仁德所感如此。襄陽百姓。於岘山建碑立廟。歲時飨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因名墮淚碑。(羊祜傳)

  羊祜晉朝南城人,字叔子,祖先世代為官,俸祿高達二千石,到羊祜為第九世,歷代都以清廉德行,聞稱於世。

  晉主要攻滅孫吳,命羊祜都督荊州,鎮守南夏襄陽。羊祜以德懷柔遠近,深得江漢民心。部屬將帥有人提議用欺詐計策取勝吳國,羊祜便以醇酒讓他飲醉,使他不能在會議時陳說。羊祜在軍中常穿便服,身不披甲胄。與吳將陸抗兩軍對峙,更加勤修德政,對吳人開誠布信,廣招吳人歸附,來降者想要離去,悉皆聽便。有一次行軍吳國境地,割稻谷充軍糧,命計算價值,送絹布償還所欠。

  吳將陸抗曾經害病,羊祜贈他醫藥,陸抗毫無疑心,把藥服下,左右勸谏不可服,陸抗說:“世間那會有毒人的羊叔子呢?”陸抗常對部屬說:“羊祜專修仁德,我乃專行暴力,這樣下去,不用兵戰,人心自然都會歸服對方了。”

  羊祜五十八歲去世,南州人聽說羊祜去世,莫不哀號痛哭,停止營業,街頭巷尾哭聲相接,孫吳守邊將士也為之哭泣,羊祜一生仁德感召人心,竟有如此深厚。襄陽百姓在襄陽縣南岘山,建立石碑,逢年過節祭祀不斷,來往人士,望見石碑,莫不思慕流淚,因此名叫墮淚碑。

  悭吝之報

  王戎。性好興利。廣收園田水碓。周天下。積實聚財。不知紀極。每自執牙籌。晝夜算計。恆若不足。而又儉啬不自奉養。天下人謂之膏肓之疾。女適裴頠。貸錢數萬。久而未還。女後歸寧。戎色不悅。女遽還直。然後乃歡。從子將婚。戎遺一單衣。婚訖而更責取。有好李常出貨之。恐人得種。恆鑽其核。以此獲譏於世。子萬。有美名。年十九卒。庶子興。戎所不齒。以從弟愔子為嗣。(王戎傳)

  王戎晉朝臨沂人(今山東省峄縣東北),字浚沖,是竹林七賢之一。雖有文名,然為人悭貪啬吝,平生好興財利,廣為收買園田及米水碓,周遍州郡,積聚財物,心不厭足,不知終極。常常獨自手持象牙算盤,日夜勞心算計,常如不足之感。而對自己日常生活卻又捨不得花費,天下人都稱他為“膏肓之疾”。

  王戎女兒嫁裴頠為妻,曾經向王戎貸款數萬,經久未奉還,王戎介介於懷,女兒回家省親,王戎容色表現得很不愉快,其女急將所借還清,王戎這才高興。

  侄兒結婚,王戎送他一件單衣,婚後便又責命取回。

  王戎家中生產香甜李子,惟恐他人得到種子,於是費盡心思,每次出售都將李核鑽孔,使他人無從得種,由此深受世人譏評。

  王戎子王萬,有好名望,可惜年僅十九歲就去世了,妾子王興,行為不端,王戎屏棄不認。後來竟以其弟兒子王愔繼承後嗣。

  先見之明

  鐘會。鄧艾。率師伐蜀。或問劉實曰。鐘鄧其平蜀乎。實曰。破蜀必矣。而皆不還。初鐘會伐蜀。辛憲英謂其夫之從子羊祜曰。會在事縱恣。非持久處下之道。吾懼其有他志也。會請其子羊琇為參軍。憲英憂之曰。他日吾為國憂。今難至吾家矣。謂琇曰。行矣。戒之。軍旅之間。可以濟者。其唯仁恕乎。後鐘會鄧艾俱誅。琇竟以全歸。(魏紀事)

  三國時代鐘會魏國颍川人(今河南省禹縣)字士季,屢次隨從司馬氏征討有功,官至黃門侍郎,賜爵關內侯。景元年間為鎮西將軍,與鄧艾分道率兵攻伐蜀漢,當時有人問相國參軍劉實說:“鐘會、鄧艾能不能平定蜀漢?”劉實說:“必能攻破蜀漢,但都不會歸來。”進而問其原故,劉實只是笑而不答。

  當鐘會將伐蜀漢時,辛憲英對其夫的侄兒羊祜說:“鐘會為人處事,驕縱恣肆,不能持久處下聽從君命,我深恐他心懷異志,將來會舉兵叛離。”不久鐘會召請辛憲英之子羊琇到他帳下當參軍,情勢所迫,羊琇不能不去,辛憲英憂慮地說:“過去我為國家憂慮,如今災難卻臨到我家了。”於是對羊琇說:“去罷!但望你能小心謹慎,時時警戒,身在軍旅之間,唯一能救助你的,只有時刻心存“仁恕”兩字,自可轉惡為善,逢凶化吉,造福最大。切記!切記!”

  後來鐘會果然舉兵反叛,不久鐘會、鄧艾皆被斬殺,羊琇竟得安全歸來,蓋由謹遵母教,母德福庇所致。

  天道好還

  毛寶。守邾城。石季龍攻之。寶突圍出。赴江死者六千人。寶亦溺死。初寶在武昌。軍人有於市買得一白龜。長四五寸。養漸大。放諸江。邾城之敗。養龜人被铠持刀。投於水中。如覺墮一石上。視之。乃先所養白龜。長五六尺。送至東岸。遂得免焉。(毛寶傳)。

  晉朝毛寶鎮守邾城時(今湖北黃崗縣附近),敵將石季龍率兵數萬大肆圍攻,毛寶領兵對戰大敗,率士卒六千人突圍而出,紛紛被迫投江,都被溺死,唯獨一位軍人,安全生還。

  原來當毛寶在武昌時,有一軍人,偶於市場,見漁夫籠系一只白龜約四、五寸,軍人憐愍,出資買回,慈心照護飼養,待其長大,行動自如,而後放生於江中。

  邾城戰敗時,養龜軍人,披甲持刀,投入江中時,覺得好像墮在一塊大石上,有物承托著他行走,等待到達對岸時,仔細一看,原來竟是從前所放生的大白龜,長有五六尺,送他安全抵達東岸,因而幸免溺死。由此彰明放生之德,自有天相。

  驕縱恣肆

  王敦。專任阃外。手控強兵。遂欲專制朝廷。有問鼎之心。元帝引劉隗刁協等為心膂。敦益不平。上書罪狀刁協。敦既入石頭。收周顗等害之。協為人所殺。送首於敦。帝崩。明帝即位。敦既得志。暴慢愈甚。殺戮自己。又大起營府。侵人田宅。發掘古墓。剽掠市道。帝討之。敦病不能御眾。初敦始病。夢白犬自天而下嚙之。又見刁協乘轺車。導從嗔目。令左右執之。俄而敦死。於是發瘗出屍。焚其衣冠。跽而刑之。懸首於南桁。觀者莫不稱慶。初敦將舉兵。使郭璞筮之。璞曰。無成。又問吾壽幾何。曰。明公起事。必禍不久。若住武昌。壽不可測。敦大怒曰。卿壽幾何。日。命盡今日日中。敦收璞斬之。(王敦傳、郭璞傳)

  王敦是晉朝臨沂人(今山東省峄縣東北)字處仲,與晉武帝女兒襄城公主成婚,授官驸馬都尉。

  晉元帝鎮守江東時,王敦輔助討平杜弢之亂有功,進封大將軍,授侍中官職,鎮守武昌,深得元帝寵信,專任國門外軍事,一手控制強兵。

  王敦既得志,竟想專制朝廷,有圖謀篡位野心。當元帝親信任用劉隗、刁協時,王敦心中更不平,於是上書條列劉隗、刁協罪狀,極力排擠,元帝不聽,王敦便以攻討劉隗、刁協為名,舉兵反叛,攻入石頭城,暗中拘捕尚書僕射周顗及刁協等人加以殺害。元帝憂忿而死。

  明帝即位,王敦更加暴虐傲慢,以己意好惡殺戮人命,又建築大營府,侵占百姓田宅,發掘民間古墓,放士卒到處搶奪市民及行客,廣集財源,准備謀反。

  將舉兵時,命精通陰陽五行、卜筮之術的書記官郭璞占卜。卜現大凶,郭璞說:“此行絕不成功,慎勿舉兵。”王敦心中不悅,又問道:“那麼你算算我的壽命如何呢?”郭璞說:“明公假若起事,災禍不久將必降臨,若安守武昌,則壽命不可測量。”王敦聽了拍案大怒說:“那你可知道你自己的壽命長短嗎?”郭璞說: “屬下壽命將盡於今日中午時分。”王敦竟下令斬殺郭璞,仍照原計劃起兵作亂。明帝舉兵討伐,這時王敦突然生病,不能指揮部屬。

  當王敦初生病時,恍惚間見白狗從天降下追咬,又見刁協乘車,怒目而視,指使左右捕捉,王敦驚恐萬狀,不久便氣絕而死。

  明帝平定王敦之亂,於是發掘王敦墳墓,拖出屍首,焚燒他的衣冠,使王敦長跪受刑,砍下首級,懸掛於南桁,來往行人看見了,莫不說罪有應得。

  高潔隱士

  孫登。無家屬。為土窟居之。夏則編草為裳。冬則被發自覆。性無恚怒。人或投諸水中。欲觀其怒。登出便大笑。稽康從之游。三年。問其所圖。終不答。康將別。曰。先生竟無言乎。登曰。火生而有光。不用其光。而果在乎用光。人生而有才。不用其才。而果在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耀。用才在乎識真。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識寡。難乎免於今之世矣。康不能用。果遭非命。作幽憤詩曰。昔柳下。今愧孫登。(隱逸傳)

  孫登三國時代魏汲郡共人(今河南省汲縣西南)字公和,孑然一身,沒有家屬,獨自在北山挖掘土窟居住,夏天自己編草做衣,冬天便披下長發覆身,平生好讀易經,安閒無事,常彈弦琴自娛。性情溫良,從來不發脾氣,有人故意捉弄他,把他投入水中,要看他發怒的形態,可是孫登從水中爬起來,卻哈哈大笑,毫不介意。

  後來居住宜陽山,魏文帝聞知,命阮籍前往拜訪,與他談話,卻默不作聲。嵇康又跟隨他游學三年,問他有何目標抱負,孫登也始終不答。

  及至嵇康將離別時,對孫登說:“先生難道竟無臨別贈言嗎?”孫登說:“火生而有光,如不會用其光,光就形同虛物,重要的是在於能用光,光就能發生作用。人生而有才能,如不會用其才,才能反會召禍,重要的是在於能用才,才就能利益天下,所以用光在於得到薪柴,可保持久的光耀;用才在於認識獲得道德真才,乃可保全其天年。如今你雖多才,可是見識寡淺,深恐難免誤身於當今之世,望你慎重。”

  嵇康未能接受,後來果然被司馬昭所害,臨終作幽憤詩,詩中有“昔慚柳下,今愧孫登”兩句,深表感慨,後悔當初不聽孫登相勸之言所誤。

  罪惡多端

  李期。蜀主雄之子。晉司馬勳屯漢中。期遣李壽攻陷之。遂置守宰。雄子霸。保。並不病而死。皆雲期鸩殺之。期多所誅戮。籍沒婦女資財。以實後庭。內外凶凶。道路以目。期又鸩殺李攸。攸壽之養弟也。壽大懼。乃率步騎一萬。回成都。廢期為邛都縣公。幽之別宮。期自缢死。雄之子皆為壽所殺。又奸略雄女。及李氏諸婦。多所殘害。遂僭即位。人有小過。辄殺以立威。廣修宮室。務於奢侈。百姓疲於使役。呼嗟滿道。左僕射蔡興切谏。壽誅之。壽疾笃。常見李期蔡興為祟。死年四十四。(後蜀載記)

  李期,晉朝時成漢主李雄的第四子,字世運,越分即位後,驕縱暴虐,日甚一日,任意誅殺,大臣多不自安。

  晉司馬勳屯兵漢中時,李期派遣李壽(李雄叔父,字武考)攻破,於是在漢中設置守宰。

  不久李期兄弟李霸、李保相繼無病突然死去,都說被李期暗中用毒酒所殺。

  李期不但肆行誅戮,又沒收人家婦女資財,以充實後庭,內外臣民,都驚恐不安,道路相遇,以目示意,不敢發言。

  其後李期又毒殺李壽養弟李攸,李壽由此大為恐懼,於是率領步騎一萬,回擊成都,廢除李期為邛都縣公,幽禁於別宮,李期憂忿自缢而死。

  於是李壽自立稱帝,即位後,殺盡李雄的兒孫,又亂倫強暴奸YIN李雄的女兒,以及李氏眾婦女,違抗者,多被殘殺。人有小過錯,即便格殺,以立威勢。耗資廣修宮室,極盡奢侈,恣情享樂。百姓終年使役,勞苦不堪,遍處呼嗟怨歎。左僕射蔡興,極力勸谏,李壽非但不聽,反將蔡興處斬。

  事後李壽突然害病,病勢沉重,常見李期蔡興冤魂作祟,日夜恐怖不安,折磨致死。死時年僅四十四歲。

  YIN虐無道 自招夭折

  廢帝。子業。游華林園。使婦人身相逐。有一人不從。命斬之。夢女子罵曰。悖虐不道。明年不及熟矣。帝怒。於宮中求得似所夢者戮之。復夢所戮女子罵曰。汝枉殺我。已訴上帝。至是觋雲。此堂有鬼。帝與公主彩女數百人。隨群巫捕鬼。帝親射之。事畢。壽寂之懷刀直入。諸姬迸逸。廢帝亦走。追之及。呼寂之者三。遂被殺。時年十七。(廢帝紀並南史)

  南北朝時,南朝宋前廢帝,名子業,建築華林園,終日荒YIN游樂,命眾女子,赤身露體在園內互相追逐游戲。有羞恥心的女子,不肯依從,即刻命令斬殺。一日夢見一女子罵道:“你這亂逆暴虐、禽獸不如的昏君,必定活不到明年五谷成熟的時節。”廢帝醒後,非常憤怒,便在宮中找出與夢中狀貌相似的女子,把她殺死。又夢被殺女子,來斥罵他說:“無道昏君,你無故枉殺我,我已禀訴天帝,要你償命。”廢帝驚恐,請巫師入宮察看究竟,巫師說:“這堂內有鬼作祟。”廢帝便屏去侍衛與公主彩女數百多人,跟隨著眾巫師捉鬼,廢帝親自持弓射殺。

  捉鬼事畢,將奏樂時,壽寂之(廢帝左右,吳興人)突然抽刀直撞而入,眾姬彩女見狀,都各自散走,廢帝引弓射殺不中,也急忙跑開,壽寂之從後追及,廢帝驚恐不知所措,連聲大呼“寂之!寂之!寂之!”三聲,當場被殺而死。年僅十七歲。

  恣情私欲 不盡孝悌

  范烨。官寧朔將軍。嫡母亡。報之以疾。不時奔赴。及行。又攜妓妾自隨。後與孔熙先等謀廢文帝。事洩族誅。臨刑。其生母悉數其罪。烨顏色不怍。及妓妾來別。烨悲泣流漣。收烨家。服玩並珍麗。妓妾亦盛飾。母住止單陋。惟有一廚盛樵薪。弟子冬無被。叔父單布衣。(范烨傳)

  范烨,南北朝時,南朝宋順陽人(今四川省境)字蔚宗,博覽經史,善作文章。初為尚書吏部郎,累遷至太子左衛將軍,曾經刪定各家後漢書,成一家之作,刊行於世。可是為人不孝不悌,只圖盡情恣欲。

  嫡母去世,以病危來報,不但未能及時奔赴探視,等他要動身前往,又捨不下妓妾,於是隨身攜帶而去。

  後來與孔熙先等,因圖謀叛逆,要廢除宋文帝,事機洩漏,被判死刑,臨刑時,其生母一一指出他的罪行,范烨容色毫無愧怍。等待妓妾來向他辭別時,范烨卻悲泣流連,依依難捨。

  范烨受刑後,沒收烨家財物,珍貴服飾、古玩、及珍寶華麗物品,難以算計;妓妾服飾也極華貴。可是其生母所居房屋,卻非常簡陋,只有一座櫥盛放薪柴而已,弟子生活貧乏,冬天無棉被御寒,叔父所穿著的,則是單薄粗布衣裳,范烨從來不相關顧。

  虔誠感應

  王玄谟。為寧朔將軍。圍滑台。魏主拓拔焘。率大軍至。玄谟軍散亡略盡。主將蕭斌將殺之。沈慶之固谏乃止。初玄谟始將見殺。夢人告曰。誦觀音經千則免。乃見授。既覺。誦之得千。明日將刑。誦之不辍。忽傳呼停刑。明帝即位。除車騎大將軍。江州刺史。後加都督。年八十一卒。(王玄谟傳。亦見南史)

  王玄谟南朝宋人,官為寧朔將軍,宋帝派他圍攻北魏滑台,城內多茅屋,部屬建議,趁其不備,以火箭射入燒殺,一舉攻破,玄谟心中不忍,因而不許,攻城數月不下。後來魏主拓拔焘,率百萬大軍,渡河趕來營救滑台,聲勢震動天地,玄谟軍士畏懼,紛紛逃亡散走將盡,滑台不克,敗歸。

  事後,主將蕭斌以軍事失利,依法判處王玄谟死罪。

  當玄谟將要被處死刑前夕,夢見有人告訴他說:“至誠誦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千遍,就可脫免。”王玄谟說:“生命危在旦夕,一夕怎能誦完千遍呢?”於是那人便親口教授他誦念觀世音十句經文。王玄谟醒來,記憶清晰,便放下萬緣,一心一意,至誠懇切,遵照誦滿千遍。次日在刑場,臨受刑時,仍然誦念不停,忽然呼聲傳來“停刑!停刑!”果然主將傳令赦免王玄谟罪刑。原來校尉官沈慶之,在主將面前,極力勸谏,因而法外開恩,幸免死罪。

  宋明帝即位,授王玄谟車騎大將軍及江州刺史官職,後來又加升都督,享壽八十一歲逝世。

  奸詐果報

  王敬則。補暨陽令。縣有一部劫。為民患。敬則遣人致意劫帥。可悉出首。當相申論。治下廟神甚酷烈。敬則引神為誓。必不相負。劫帥既出。敬則於廟中設會。於座收縛。曰。吾先啟神。若負誓。還神十牛。即殺十牛解神。並斬諸劫。齊將受禅。順帝不肯出宮。敬則引令升車。帝曰。欲見殺乎。敬則曰。出宮別居耳。官先取司馬家亦復如此。帝泣曰。願後身生生世世。不復天王家作因緣。後謀反見誅。(王敬則傳。並南史)

  王敬則是南北朝時南沙人,在南宋官為都校尉。曾經補任暨陽縣令,當時縣內有一部搶劫集團,常出現境內騷擾百姓。王敬則派人勸告劫師,若能出面自首,必定替他們申理減免罪刑,劫犯不信。

  當時縣內有一座廟神常顯威靈,對違誓罪罰,相當酷烈,敬則為了召降劫犯,便對神發誓:“一定履行諾言,決不相負。”於是劫犯一同出面自首,願從此改過自新。

  敬則卻在廟中設酒會,未料在神座前將眾劫犯一律捆縛收押,並說道:“我先前已啟白神明,假若違背誓言,願以十只牛祭神還願。”於是又殺十只牛,以求解除神的罪罰,便違背誓言,將眾劫犯,一概斬殺。

  南齊蕭道成逼令宋順帝下诏,禅讓帝位,蕭道成將承受禅讓帝位時,宋順帝不肯出宮。王敬則傾慕蕭道成的威名,於是領兵入宮,逼順帝出宮。宋帝憂傷收淚說: “莫非要弑殺我?”王敬則冷語諷刺說:“只是要天王出宮遷居別處而已。因為天王祖先奪取晉朝司馬家天下時,也是如此呀!”宋主涕泣說:“願我後身,生生世世不再投生天王家作因緣。”這時宮中上下皆隨聲痛哭。順帝被王敬則逼令升車而去。蕭道成(齊高帝)即位,封王敬則為尋陽郡公。

  後來齊明帝嗣位,多殺朝臣,王敬則自生疑慮,於是圖謀反叛,兵敗,被殺身死。

  慈心愛物

  江泌。少貧。晝日斫屧。夜讀書。隨月光握卷升屋。性行仁義。衣弊。恐虱饑死。乃復取置衣中。數月間。終身無復虱。食菜不食心。以其有生意也。為南康王子琳侍讀。及明帝害諸王。泌憂念子琳。詣志公問禍福。志公覆香爐灰示之。曰。都盡無所余。子琳被害。泌往哭。淚盡。繼之以血。親視殡葬乃去。(孝義傳)。

  江泌是南北朝時南齊考城人(今河南省東仁縣)。字士清,天性至孝,世人稱呼他為江孝泌。少年時代,家境貧寒,白天替人砍劈木頭做靴底,維持家計,晚上用功苦讀,家貧沒有燈燭,只有隨著月光,手握書卷上屋頂讀書。

  江泌心性慈善,衣服破爛不能再穿,唯恐衣內虱子餓死,於是又將虱子取回放入所穿的衣中。數月之間,虱子竟也不忍咬他,不知不覺全皆不見了,從此終身不再生虱。日常食用青菜,不吃菜心,因為菜心含有生機,江泌不忍采折傷害,其慈心廣及於物類如此。

  後來江泌官至南康王子琳侍讀,掌管教授康王經書,相處情誼深厚,仁義流露。

  到了南齊明帝篡位,殺害諸王侯時,江泌憂慮顧念南康王子琳的安危,特往拜訪志公禅師,請問禍福,志公禅師翻覆香爐灰燼說:“全皆滅盡無所余”,江泌怅然而返。

  不久子琳果遭殺害,江泌奔往恸哭,傷痛欲絕,眼淚哭盡,繼而流血,親臨喪祭直到出殡安葬,而後離去。

  志節清高

  何點。博通群書。累征中書郎中庶子。並不就。豫章王命駕造點。點從後門遁去。少時嘗患渴痢。積歲不愈。後在吳中石佛寺建講。於講所晝寢。夢一道人。形貌非常。授丸一掬。夢中服之。自此而差。時人以為淳德所感。好施與。遠近致遺。隨復散焉。點雅有人倫識鑒。多所甄拔。卒年六十八。(處士傳)。

  何點南朝梁人,字子晢,學問淵博,通曉古今各種書籍。與梁武帝素有交情,等到梁武帝登位時,武帝以鹿皮巾賜給何點,且要授他侍中官職(人主親信之官),何點以手輕撫武帝胡須說:“難道要這個衰相畢露的老頭兒在朝嗎?”何點不久即以衰病辭別歸隱。後來又征召為中書郎(掌機密)中庶子,都不去就任。豫 章王特命御者備車乘前往拜訪迎接,何點卻從後門逃走。

  何點年少時曾患口渴痢疾,多年未能痊愈,後來在吳中(今江蘇省吳縣)石佛寺建立講座,講學說道。有一次在講所午睡時,夢見一位修道人,形貌非凡,授給他一掬藥丸,夢中服下,多年疾病,竟然痊愈。時人都認為,這是由於他淳厚善良的德性所感召。

  何點生平愛好施捨,遠近敬慕他的人,贈送之禮物,點隨即轉施他人,自己從不受用。何點很有鑒別人類才識德行的眼光,考察發現有才德的賢士,便提拔薦舉為官,報效朝廷。享年六十八歲逝世。

  一代賢哲

  陶宏景。母夢青龍自懷而出。並見兩天人手執香爐來。因而有娠。宏景讀書萬卷。為人圓通謙謹。出處冥會。齊宜都王铿。為明帝所害。其夜宏景夢铿告別雲。某日命過。無罪。後當生某家。因訪其幽冥中事。多說秘異。因著夢紀。曾夢佛授其菩提記。名為勝力菩薩。乃詣鄮縣阿育王塔。自誓受五戒。卒年八十五。顏色不變。屈申如恆。谥貞白先生。(處士傳。並南史齊高帝諸子傳)

  陶弘景字通明,南朝時丹陽秣陵人(今江蘇省江寧府附近)。其母夢見青龍從懷出來,並見兩位夫人手持香爐前來,因而懷孕生陶弘景。

  陶弘景自幼就有傑出的德操,讀書萬余卷,善於彈琴下棋,又善寫草隸,愛好道術,精通陰陽五行醫藥等學術。為人謙和謹慎,進退默契,處事合宜得理,心如明鏡,凡事過去便了,不留滯心中。

  齊高帝時,任他為左衛殿中將軍,引進做諸王侯侍讀官,平日除奉朝會講召以外,雖在豪貴門中,卻閉門獨處,不交外物,唯以批閱政事為務,天子治朝儀敘及一切舊事,多由他決斷。後來上表辭祿,隱居句曲山(今江蘇省句容縣東南)號為華陽真人。

  齊武帝即位後,誠懇禮聘不出,國家大事常往商討詢問,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

  後來齊宜都王王铿被明帝所殺害,當天晚上陶弘景夢見王铿來告別說:“某月某日,命已過世,生平無罪,死後投生於某某家中……”弘景醒後,依夢中所見,前往訪問,果然不差,有關幽冥中事,所說多神異應合,因而著作“夢記”記載下來。

  陶弘景曾經夢見佛授他菩提記名叫勝力菩薩,於是到鄮縣(今浙江省鄞縣東)阿育王塔自誓受持五戒。

  到了八十五歲時,自知世壽將盡,預先定死亡日期,又作“告逝詩”遍向親友告別。到期,屈伸如常,顏色不變,果然解形升天,皇帝賜贈“中散大夫”谥號為“貞白先生”曾注本草,著有帝代年歷、古今刀劍錄、真诰、真靈位業圖等書傳世。

  孝德格天

  吳明徹。幼孤。性至孝。家貧無以葬。乃勤力耕種。時亢旱苗枯。明徹號泣。仰天自訴。居數日。有自田還者雲。苗已更生。疑為绐己。及往田。竟如其言。秋而大獲。足充葬用。時有伊氏善占墓。謂其兄曰。葬日必有乘白馬逐鹿者經墳。此是最小孝子大貴之征。至時。果有此應。明徹即最小子也。侯景寇都時。明徹有粟麥三千斛。而鄰裡饑餒。乃白諸兄。計口平分。同其豐儉。群盜聞而避焉。賴以存者甚眾。徹官至司空。(孝友傳)

  吳明徹南北朝時陳秦郡人,字通昭,幼年喪父,天性至孝,家貧無力為葬,於是勤力耕種,盼望收成五谷獲利葬父。可是當時正逢旱災,田裡五谷幼苗都枯萎了,明徹見狀傷痛號泣,仰天哭訴。一片誠摯孝心,感動上蒼,經過數日,有人從田裡回來告訴他說:“谷苗已經更生了。”明徹不信,親往察看,苗稼果然恢復生機。到了秋季,大獲豐收足夠充作安葬費用。

  當時有位叫伊氏的相地師,善於占卜墓地,對明徹的長兄說:“葬禮那天,必有人乘白馬,追逐小鹿經過墓地,這是最小孝子將來必定大貴的征兆。”到時,果然有此應兆,明徹就是最小兒子。

  侯景入寇京都時,明徹家中有粟麥三千斛,而鄰裡居民饑餓困窮,於是明徹建議其兄,按鄉裡每戶人口,平分赈濟,又與鄉民同甘共苦,擾亂鄉裡的眾盜匪聽到消息,紛紛逃避而去,仰賴他救助而生存的民眾甚多。

  明徹以軍事有功,累遷為安南將軍,陳宣帝時協議北征,明徹決策請行,於是奉诏加升為侍中官職,統領眾軍,進而克服仁州,受封為南平郡公,迫近壽陽擒擄王琳等,奉旨為車騎大將軍,進攻彭城,又大破齊軍。官至司空,都督南兖州刺史。

  亂倫殘殺 報應昭彰

  太祖拓跋圭。不豫。而災變屢見。憂懑不安。或數日不食。或不寢達旦。歸咎群下。喜怒乖常。謂百寮左右人不可信。追思既往得失。終日竟夜。獨語不止。若傍有鬼神對揚者。朝臣至前。追其舊惡。皆見殺害。其余或以顏色變動。或以喘息不調。或以行步乖節。或以言辭失措。皆以為懷惡在心。變見於外。乃手自毆擊。死者皆陳天安殿前。於是朝野人情。各懷危懼。尋被子紹所弑。(太祖帝紀)

  拓拔圭是南北朝後魏道武帝。本是東胡鮮卑族人。他的祖父什翼犍,在晉朝時封為代公。代公滅亡時,拓拔圭年紀尚幼,處境孤弱,跟隨母親投靠劉庫仁。不久又奔往賀蘭,依靠他的舅父,後經各部落推舉為代王,於是在晉太元十一年立國號為魏,即位於平城。先後平定劉顯等部落,又攻伐燕國,圍攻中山,大破慕容寶,武功興盛一時,在位二十二年,谥號道武,廟號稱為太祖。

  拓拔圭天性好殺又好色,早年曾因愛慕其母賀太後妹妹的美色,竟然不顧倫常,無辜殺害賀氏丈夫,奪占賀氏為夫人,生子名叫紹,紹性情凶暴,強橫妄為,曾被拓拔圭把他頭腳倒懸在井中處罰,直到將近於死,才把他放出。

  到了晚年拓拔圭,身體害病,且國內常現災變,內心煩悶不安,精神恍惚,有時數日不飲食,有時整夜不睡,一切災禍,無處發洩,都歸咎於屬下,情緒喜怒無常,常說百官左右皆不可信賴,追念以往的得失,整天整夜不斷地獨自言語,就像傍邊有鬼神與他對面質證一樣。

  朝臣來到跟前,凡有追敘他往日的過錯,都被殺害,左右臣屬在他面前,如有臉色變動,或是氣息不調,行步不合禮節,驚慌而言辭失當的,都以為人家懷惡在心,因而變態表現於外。便怒氣沖天,不分皂白,當場親自毆擊,被打死的朝臣,都陳列天安殿前,以示懲罰。於是朝內民間,人心惶惶,都懷著驚慌恐懼不安的心情。在內宮又常責備賀夫人的過錯,往往藉故怒罵,且有將殺她洩恨的動機,賀夫人察覺驚恐,使人密告其子紹,紹便暗中勾結太監宮人,謀劃妥當,一日夜晚,乘機越牆進入宮中,拓拔圭終被其子紹(殺夫奪婦所生的兒子)弑殺而死。齊王拓拔嗣聞宮中發生弑君慘變,即刻遣人告知將軍安同等眾,領兵討伐,結果賀夫人及其子紹皆被誅殺。於是拓拔嗣即位為北魏明元帝。

  笃信佛法誠實仁恕   身享遐齡名重九鼎

  崔浩被收。恭宗(時為太子)謂高允曰。見至尊。但依吾語。既入見。恭宗言允小心密慎。雖與浩同事。然微賤。制於浩。請赦其命。世祖召允謂曰。國書皆崔浩作不。允曰。太祖記。鄧淵所撰。先帝記。及今記。臣與浩同作。然注疏臣多於浩。世祖大怒曰。此甚於浩。安有生路。恭宗曰。天威嚴重。允迷亂失次耳。臣向備問。皆雲浩作。世祖問。如東宮言不。允曰。臣罪應滅族。今已分死。不敢虛妄。殿下以臣侍講日久。哀臣乞命耳。實不問臣。臣無此言。臣以實對。不敢迷亂。世祖謂恭宗曰。直哉。此亦人情所難。而能臨死不移。且對君以實。貞臣也。宜宥之。允竟得免。時世祖怒甚。允為诏。自浩以下。僮吏已上。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允持疑不為。頻诏催切。允乞更一見。诏引前。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余釁。非臣敢知。直以犯觸。罪不至此。世祖怒。命介士執允。恭宗拜請。世祖曰。無此人忿朕。當有數千口死矣。浩族滅。余皆身死。宗欽臨刑歎曰。高允其殆聖乎。高宗幸允第。或草屋數間。布被缊袍。廚中鹽菜而已。高宗歎曰。古人之清貧。豈有此乎。又雅信佛道。時設齋講。好生惡殺。每謂人曰。吾在中書時。有陰德濟救人命。若陽報不差。吾壽應享百年矣。卒年九十八。(高允傳)

  高允後魏蓨人(今河北省景縣),字伯恭,自幼愛好文學,通曉經史天文術數,學問淵博,中年時在家教授學生,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受業弟子千余人。後來北魏太武帝征召為中書博士,升侍郎官職,承領著作郎(專掌撰述國史),又奉诏教授太子景穆帝(恭宗)經書。

  崔浩因國史事,犯罪被收押時,恭宗當時身為太子,對高允說:“我親自引導卿朝見皇上,皇上若有問話,只要依照我的話回答便是。”到了朝見世祖(魏太武帝)時,恭宗說:“高允為人小心謹慎嚴密,雖然與崔浩同事,然而身份微賤,一切受崔浩牽制,請聖上赦免其罪。”世祖問高允說:“國書是否都出於崔浩所作?”高允說:“太祖傳記是前著作郎鄧淵所著述,先帝傳記及現今傳記,臣與崔浩共同著作,然而至於注疏,臣所注述比崔浩多。”世祖大怒說:“既然多於崔浩,那有生路可說?”恭宗驚懼,急忙替高允辯護說:“聖上天威尊嚴持重,高允小臣,一時迷亂,所以言語失去倫次,臣曾經詳細問過,都說崔浩所作。”世祖問高允說:“太子的話當真不?”高允說:“臣罪該滅族,今已自分當死,不敢虛偽妄語。殿下只因臣侍講於左右多年,哀憐於臣,所以特為臣乞求生路罷了,實在未曾問過臣,臣也未曾說過此話,臣以實回答不敢迷亂。”世祖感動便以感歎訓導的語氣對恭宗說:“實在正直啊!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卻能在臨死之前,言辭守死不變,這就是『誠信』,且能對君誠實不欺,真是一位難得的忠貞臣子,應該格外赦免其罪。”於是高允竟然得以赦免。

  當時即命高允草擬诏書,自崔浩以下,僮吏以上與國史有關官僚,列出一百二十八人全皆抄殺五族。高允認為罪刑太重,疑惑不決,不忍草擬诏書,世祖一再诏谕急切催促,高允乞求進見,冒死極力谏正說:“崔浩所犯罪過,假若還有其他原因,那就不是臣所敢了知,若只觸犯國史事件,罪刑不應如此誅連慘重……”世祖一時觸怒命武士將高允拘捕起來。恭宗急忙為允拜請息怒,並以不忍聖上有傷仁德之理代允解釋一番。世祖終為所動說:“假若不是此人震悟了朕,當更有幾千人命受死了。”於是诏令崔浩罪滅五族,其余改判自身死罪。著作郎宗欽臨受刑時感歎地說:“高允仁恕心地,真是接近於聖人境界呀!”高允經此大節,更見重於當世。孝文帝時累官進封爵位為鹹陽公,又任散騎常侍,歷事五位皇帝(太武、景穆、文成、獻文、高宗)出入三省(尚書、中書、秘書)五十余年,未嘗犯有過失,平審刑部三十余年,朝廷內外都稱歎公平允當。

  高允年老辭官歸隱,不久朝廷又以安車征召為中書監,掌理機密,統領大臣,又命審議評定國家律令,當時高允雖已九十余歲,然心志智識,並不差減,皇上尊重他年高德劭,賜予他乘車入殿,朝見天子不必下拜,有國事入見參奏,特賜茶幾手杖坐席,以備詢問政事。承受器重恩禮待遇如此。

  高允一生為人仁恕,沉靜誠實,對宗親笃厚,對舊友不忘,見有流離饑寒的人,便傾出家產赈濟施與,使各得其所,或隨其才能德行,推薦於朝廷。自己雖處於高貴地位,而自身生活簡樸,如同貧寒之家。有一次高宗親臨高允住宅,只有幾間草屋,室內布被敝衣,廚房只有些鹽菜而已,高宗感歎地說:“古人的清貧,豈有比這更甚的嗎?”高允平生笃信佛道,常設食齋供僧眾,講經說法,心存好生之德,厭惡殺生,常對人說:“我在中書省為官,曾有陰德救濟人命,假若陽報不差,我的世壽應享百歲。”果然享年九十八歲高壽善終。谥號“文”贈號為“司空”。

  棄德忘恩 奪財害命 奇禍隨之

  爾朱兆之入洛也。城陽王徽。走至山南。抵前洛陽寇祖仁家。祖仁一門三刺史。皆徽所引援。以有舊恩。故投之。徽赍金編著。馬五十匹。祖仁利其財。外雖容納。而私謂子弟曰。聞爾朱兆購城陽王。得之者封千戶侯。今日富貴至矣。乃怖徽雲。官捕將至。令其逃於他所。使人於路邀殺之。送首於兆。兆亦不加勳賞。兆夢徽謂己曰。我有金二編著。馬百匹。在祖仁家。卿可取之。兆既覺。意所夢為實。即掩捕祖仁。征其金馬。祖仁謂人密告。望風款服。實得金編著。馬五十匹。兆疑其匿。依夢征之。祖仁家舊有金三十斤。馬三十匹。盡以輸兆。兆猶不信。發怒。執祖仁懸首高樹。大石墜足。捶之至死。(紀 事本末)

  北魏孝莊帝時,有藩臣爾朱榮,勢力強大,雖居京外封地,仍能遙遠控制朝政。孝莊帝心懷憂懼,聽從城陽王徽的勸谏,等待爾朱榮入朝時,將他刺死,以絕後患。

  不料爾朱榮死後,其侄汾州刺史爾朱兆興兵攻入洛陽,要弑魏主孝莊帝,莊帝命城陽王徽統領內外,王徽受命,心憂驚怖,不知所從,於是暗中整理財物計劃遠走逃避,這時魏主發覺無可奈何,也想出走,在雲龍門外,遇城陽王徽正乘馬而去,魏主大聲呼喚數聲,王徽竟不一回顧而去,魏主終竟被爾朱兆捕獲弑死。

  城陽王徽,逃到山南抵達以前洛陽縣令寇祖仁家,寇祖仁一家有三人官居刺史,都是當年城陽王徽所引進提拔的,因有這段舊恩,故來投靠。徽身邊雖帶有黃金編著,馬五十匹,寇祖仁被這些財貨迷惑,竟忘舊恩,表面上雖然容納,而私下卻對子弟說:“聽說爾朱兆,現在正高價懸賞,收買城陽王徽的首級,得到他的首級,就可封賞,千戶王侯,今日富貴降臨到我家了…。”寇祖仁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心中喜極欲狂,於是欺騙恐嚇,對徽說:“爾朱兆的追捕部屬,就要來到,還是趕緊逃避別處躲避為妥。”徽信以為真,急忙離開,寇祖仁卻命人在半路攔住殺死,並將其首級獻給爾朱兆,不料爾朱兆並未給予寇祖仁任何勳勞賞賜。

  不久,爾朱兆夢見徽告訴他說:“我有黃金二編著,馬百匹,在寇祖仁家,你可以前往收取。”兆醒覺,認為所夢真實,於是前往拘捕祖仁,追問黃金馬匹,祖仁以為有人告密,一望見兆,就誠懇服從,照實獻出黃金編著,馬五十匹,兆懷疑祖仁另有隱藏,依所夢數量逼令交出,祖仁無奈,將自家舊有黃金三十斤,馬三十匹,全部獻出,兆還不信,拘捕祖仁,吊在高樹上刑訊,忽然後山大石墮下,大樹壓倒,祖仁終被大石撞死。

  嗚呼!乘人之危,昧心奪財,不得保全,又賠上自家財貨及性命,報應奇巧,絲毫不爽。

  誠孝感格 祖目復明

  張元。性謙謹。有孝行。精修釋典。鄰有二杏樹。杏熟。多落元園中。諸兒競取。元所得者。送還其主。陌有狗子。為人所棄。元見即收養之。叔父怒曰。何用此為。將更棄之。元曰。有生之類。莫不重其性命。狗為人棄。若見而不收。無人心也。未幾。狗母銜一死兔置元前而去。其祖喪明三年。元晝夜讀佛經。禮拜。以祈福祐。後讀藥師經。見盲者得視之言。遂請七僧。然七燈。七日七夜轉藥師經。行道。每言天人師乎。元為孫不孝。使祖喪明。今以燈光。普施法界。願祖目見明。如此經七日。其夜。夢一老公。以金鎞治其祖目。謂元曰。勿憂也。三日後。汝祖目必差。元覺。告家人。居三日。祖目果明。有诏表其門闾。(孝義傳。亦見北史)

  張元南北朝時北周芮城人(今山西省平陸縣西),字孝始,個性謙和謹慎,有孝親善行,傳聞於世。深明佛理,精修佛道。

  幼年時,鄰居有兩棵杏樹,杏果成熟,多掉落到張元園中,其他小孩,都爭相取食,惟有張元,年紀幼小,就懂得非己之物,不應私取的道理,揀到杏果,都送還鄰家杏樹主人。

  又有小狗,被人遺棄在田陌中,挨餓受凍,張元見了,心中不忍,便抱回家收養,其叔父生氣地說:“要這人家不要的小動物干什麼?”命張元把它丟棄。張元說:“有生命的動物,都愛惜生命,就該慈心愛護,小狗被人丟棄,假若看見而不收養,這是有失仁慈……。”結果張元終於說服了叔父。不久,有人看見一只大母狗,銜來一只死兔,放在張元門前而後離去,似乎是母狗表達感激張元,收養它的小狗一番心意。

  張元十六歲時,其祖父失明三年,張元日夜讀誦佛經,虔誠禮拜,祈求佛菩薩加被祖父早日重見光明。

  有一天,張元虔誠讀誦藥師經,見有“盲者得視”這句經文,於是便依照藥師經上所說的方法,請七位僧人,點燃七盞明燈,七日七夜轉讀藥師經,自己也依法行持,每次回向時,總是真情流露,聲淚俱下,祈求說:“天人師呀!弟子張元為孫不孝,而使祖父失明,今以燈光回施法界,祖父一切罪報,元願代受,祈求我佛,慈光加被,使我祖父歷劫罪愆消滅,重見光明……。”如此殷勤虔誠祈求,經過七日七夜,有一天夜晚,夢見一老翁,以金鎞刮其祖父的眼睛,並對張元說:“不必憂慮,三日後,你祖父眼病必然消除。”張元喜極而醒,將所夢遍告家人。三日之後,祖父眼睛果然復明。皇上聽到張元孝德感召,特賜诏書嘉勉表揚,光耀門 闾。

  深明佛裡 孝親笃行  恬淡持躬 慈悲濟世

  李士謙。性孝。母憂服阕。捨宅為伽藍。畢志不仕。自以少孤。未嘗飲酒食肉。口無殺害之言。家富於財。躬處節儉。以振施為務。州裡有喪事不辦者。隨乏供濟。有兄弟分財不均。至相哄訟。士謙出財補其少者。兄弟愧懼。更相推讓。卒成善士。見盜刈其禾黍。默而避之。出榖數千石。以貸鄉人。值年榖不登。債家無以償。皆來致謝。謙曰。吾家余粟。本圖振贍。豈求利哉。悉召債家。為設酒食。對之燔契。曰。債了矣。幸勿為念也。他年又大饑。謙罄家資為糜粥。賴以全活者萬計。至春又出糧種。給貧乏。趙郡民德之。撫其子孫曰。此李參軍遺惠也。嘗有客不信佛家報應之義。以為外典無聞焉。謙喻之曰。積善余慶。積惡余殃。高門待封。掃墓望喪。豈非休咎之應耶。佛經雲。輪轉五道。無復窮已。此則賈誼所謂千變萬化。未始有極。忽然為人之謂也。佛道未東。賢者已知其然矣。至若鲧為黃熊。杜宇為鶗。褒君為龍。牛哀為獸。彭生為豕。如意為犬。黃母為鼋。宣武為龜。鄧哀為牛。徐伯為魚。鈴下為烏。書生為蛇。羊祜前身李家之子。此非佛家變受異形之謂耶。客曰。豈有松柏後身。化為樗栎。謙曰。此不類之談也。變化皆由心作。木豈有心乎。客問三教優劣。謙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客不能難。卒年六十六。趙郡士女聞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參軍死乎。會葬者萬余人。(李士謙傳)

  李士謙隋朝平棘人,家居趙郡(今山東省)字子約,幼年喪父,事母至孝。十二歲時,魏廣平王,征召為參軍。北齊時屢次征召,都不就任。深明佛理,善於談論玄理。其母去世,守喪三年,期滿除服,便捐捨屋宅為佛寺,立志畢生不為官,自己因感念年幼而孤,受持五戒,未曾飲酒食肉,口中從不說殺害生靈的言語。家中富有,自己生活卻非常簡樸,而以資財赈濟施捨,為自己應盡之義務;州郡鄉裡,凡有喪事,家貧無力埋葬的,都隨其缺乏,供給救濟。鄰裡有兄弟分家,因財產分不均而打官司,士謙便出錢財,補足雙方而息事,兄弟慚愧感動,互相推讓,結果都成為一鄉善士。有時發現小偷在割他成熟的稻谷,士謙不但不去制止,反而默默避開。經常又出谷米數千石,借給鄉人,遇年景饑荒,五谷不熟,債務人無法還債,都來道歉,士謙說:“我家谷米有余,本來就准備用於赈災救濟的,豈是為自己求獲利益的呢?”於是召集所有債務人,設酒席聚會,當眾將借據焚毀並說:“債已了結,請諸位不必掛念。”

  經過數年,又逢天旱饑荒,士謙盡將家中所存粟米做糜粥,赈濟饑荒,由此得以保全生命的鄉民,數以萬計。到了春天,又以谷種,贈給貧窮農人播種,趙郡百姓,沾受恩德者,都撫慰著子孫說:“我們能有今日,都是李參軍賜給我們的恩惠,願我子孫,永遠銘記,設法報答。”

  當時曾經有客,不信因果報應,認為古來各家學說,從未申述,不足采信,特來問難於李士謙,士謙比喻說明:“儒家有積善余慶,積惡余殃,高門待封,掃墓望喪之說,史上皆有事實可考,豈不是善惡吉凶因果報應的明證呢?佛經所說的眾生輪轉五道,無有窮止,這就是漢朝賈誼所說的“千變萬化,未始有極,忽然為人” 的道理,佛法尚未傳入中國,古聖賢哲,已經明白這些道理了。

  至於歷史上堯舜時,鲧死後化為黃熊,入於羽淵。周末杜宇,死後其魂化為杜鵑。褒君變為龍,春秋時魯人牛哀轉化成走獸,彭生死後變豕,漢朝如意變犬,又有黃母變鼋,宣武為龜,鄧哀轉生為牛,徐伯為魚,鈴下為鳥,書生為蛇,以及晉羊祜前身,為李家兒子。這些歷史記載,班班可考,豈不是佛家五道輪回轉生,變受異形的證據嗎?”客又問:“那有松柏樹,後身變為雲栎樹呢?”士謙說:“這是無意義的論辯,變化由心所作,樹木那有心思呢?”客再問:“三教,優劣如何?”士謙說:“佛教如日,道教如月,儒教如星,三教並行,照耀世間,故應廣行三教,昌明於世,以濟世救民,才是天下蒼生之福。”客終不能難為士謙,拜辭而去。

  士謙享年六十六歲逝世,趙郡士女,聽到消息,無不痛惜流涕,都說:“為什麼我們不死,而讓李參軍死呢?”參加喪祭會葬的人士,多達一萬多人,又為士謙樹立石碑於墓,永垂紀念。

  嗔心所感 受形蟒蛇

  郗後。嫔於武帝。酷忌。及終。化為龍。入於後宮。通夢於帝。或見形。光彩照灼。帝體不安。龍辄激水騰湧。於露井上為殿。常置銀鹿盧金瓶。灌百味以祀之。(梁後妃傳)

  郗後是梁武帝的寵妃,性情嫉妒殘酷,死後化為一條大蟒蛇,進入後宮,常會現出龍形,一日偶在後宮殿上,盤旋騷擾,張口吐舌,全身反射出鱗光,閃閃照灼,直對著梁武帝,武帝大為驚駭,以為妖孽作祟,只好在露天井上建立祠堂,用銀質鹿盧(井上汲水器具)以及金瓶,內盛百種食物來祭祀。

  有一天蟒蛇托夢於梁武帝說:“我是昔日後妃郗氏,因嫉妒六宮妃嫔,心存慘毒,忿怒一發,就像烈火燃燒,弓矢發射,常常損物害人,由此罪過,死後墮生蟒蛇。沒有飲食可以充饑,又無洞穴棲身,饑困交迫,自力不能克服,又身上每一鱗甲內,生有很多小蟲,叮咬肌肉,如同銳鋒鑽刺,痛苦難堪。得此蟒身,並非尋常蛇類,還有變化能力,不因皇宮深嚴,所能阻礙。感念皇上平昔愛護深厚,因此托此丑陋形骸,陳露皇上面前,祈求為作功德,拯拔我的苦難。……”梁武帝驚醒,悲歎感慨,心神不安,憂憂不樂。次日集合眾沙門(和尚),詢問救拔苦難最善方法,志公禅師說:“這是郗後過去罪業所感,必須至誠勤懇,禮佛拜忏,仰仗佛力,才能救她。……”

  於是梁武帝大發悲心,恭請志公禅師廣集藏經玄文,恭錄諸佛聖號,作成十卷忏願文,名為“慈悲道場梁皇寶忏”。啟建道場,聚集高僧,恭誦忏法,為郗後洗濯罪愆。武帝也親身為郗後虔誠拜忏,忏悔郗後往昔罪業。過了一段時日,在宮室內忽然聞到一股異香,又看見虛空中有一位容儀端麗的女人,向梁武帝說:“我就是蟒蛇的後身,承蒙皇上為我超度薦拔,如今我已脫離蛇身,得生忉利天宮……。”說罷,再三恭敬致謝,忽然不見。

  以上所述就是拜忏功德感應,蒙三寶慈悲威德神力,而使郗後消災滅罪,脫離苦難,超升天界。從此以後,此一部忏本,流傳至今,凡有虔敬禮忏,所祈求者,皆有靈異感應事跡。

  強取豪奪

  宋王僧達。幼聰敏。好鷹犬。躬自屠牛。兄錫。罷臨海郡還。俸祿百萬以上。僧達一夕令奴輩。辇取無余。為宣城太守。游獵無度。受辭辨訟。多在獵所。遷吳郡太守。西台寺多富沙門。達遣主簿率門義(家丁也)。劫寺內竺法瑤等。得數百萬。後高阇。與沙門昙標等謀為亂。帝以僧達屢經犯忤。因陷之。賜死。(宋王僧達傳)

  南宋王僧達,幼年天資聰敏,可惜不能用於正軌,愛好游獵,以追逐射殺禽獸為樂。又常親自屠牛。他的兄長王錫,罷臨海郡回鄉,積集俸祿百萬以上。王僧達趁他不備,一天夜晚,暗中命家奴偷運而歸,無所余留。

  後來僧達當宣城太守,不務政事,終日游獵,毫無限度,審問百姓訴訟案件,多在游獵途中處所,草草了事,是非不能公斷。其後又遷任為吳郡太守,當地西台寺內沙門(和尚),多富有資財,王僧達便派遣主簿官率領家丁,威逼強取寺內竺法瑤等和尚建寺的資財,合計數百多萬。無形中犯了盜竊常住財物之根本重罪。

  後來有高闇與一和尚昙標等謀劃反叛,事機洩漏,宋帝因王僧達屢次觸犯忤逆意旨,因此故意陷他與叛黨同謀的罪名,賜他自殺身死。

  賣師慘報

  宋袁粲。鎮石頭。齊高帝將革命。殺粲並其子最。粲小兒數歲。乳母將投粲門生狄靈慶。慶遂抱以首。乳母號泣呼天曰。公昔於汝有恩。故冒難歸汝。奈何殺郎君以求小利。若天地鬼神有知。我見汝滅門。此兒死後。靈慶常見兒騎大狗。戲如平常。年余。忽一狗走入家。遇靈慶於庭。噬殺之。少時。妻子皆殁。此狗即袁郎所常騎也。(宋袁粲傳)

  袁粲南朝宋陽夏人(今河南省太康縣)初名愍孫,事奉宋明帝時,改名為粲,字景倩,累官中書令,才氣豪放,雖位居高顯,而不以瑣事牽懷,在家常獨自步行花園林間,吟詩飲酒,自得其樂。

  明帝去世,袁粲與褚淵同受明帝臨終遺命,輔佐後廢帝登位,這時桂楊王休范反叛,袁粲舉兵討平。遷官尚書令,到了順帝時,又遷為中書監,鎮守石頭城,當時蕭道成圖謀篡位,袁粲計劃除掉道成,被褚淵洩漏消息,蕭道成便派遣部將,攻入石頭城,要殺袁粲,粲長子袁最,以身保衛袁粲而受重傷,臨終袁粲對兒子說: “我不失為忠臣,你不失為孝子。”父子同時被殺殉身。百姓哀痛作歌謠說:“可憐石頭城,寧為袁粲死,不為褚淵生。”

  袁粲幼子年只數歲,乳母抱他逃往投靠袁粲的門生狄靈慶,不料狄靈慶竟暗中抱去獻給蕭道成,以求封賞,乳母號啕痛哭,大呼說:“天呀!粲公從前對你有恩所以我才冒著危難,前來投靠於你,奈何你竟泯昧天良,為求私利,殺害恩公子弟,假若天地鬼神有知,我一定會看到你遭受滅門慘報。”

  自小兒死後,狄靈慶恍惚中,常見小兒像平常一樣,騎著大狗游戲。經過一年多,有一天,忽然來了一只大狗,撞入狄靈慶大廳,遇見狄靈慶,便猛撲過去,狠狠地咬殺致死,不多時,其妻及其兒子也都相繼死亡。乳母所言,果然應驗。這只狗就是袁粲在世時所養的。究竟是狗為主人報仇?或是小兒化為厲鬼報怨?冥冥中自有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佛徒風范 廉頑立懦

  沈道虔。少仁愛。孫恩亂後饑荒。與兄子共釜庾之資。郡州府凡十二命。皆不就。有竊其園菜者。虔自逃隱。待竊者去。乃出。又有拔其屋後筍者。令人買大筍送之。曰。欲屋後竹得成林耳。盜者不取。使置其門內而還。嘗以捃拾自資。同捃者或爭穟道。虔谏之不止。悉以所得與之。爭者愧恧。後每事辄雲。勿令居士知。冬月無復衣。戴禺為作衣服。並錢一萬。與之。虔悉分諸兄弟子無衣者。鄉裡少年相率受學。鹹得有成。累世事佛。推父舊宅為寺。每四月八日請像。辄舉家感恸焉。(隱逸傳)

  沈道虔南朝武康人(今浙江省吳興縣南),從小就有仁恕心腸。當孫恩之亂後,遍地饑荒,沈道虔傾出谷倉救濟,又出資供給兄弟子侄輩生活所需。

  郡縣州府,征召道虔到郡府為吏,先後共十二次,道虔都不去就任,隱逸石山精捨,自力耕種,雖困苦窮乏,不改志節。

  有人偷他菜園裡的蔬菜,道虔看見,不但不責怪,反而躲開回避,等待偷菜者離去後,他才出來。

  又有人偷拔他屋後筍子,道虔便命人買大筍送去,並告訴他說:“我家屋後竹筍,要留著長成竹林,你要筍子,我可以買來送給你。”盜筍者感到慚愧,不敢收取,使人送回放置道虔門內,然後回去,從此不再偷竊。

  沈道虔生活困苦時,曾經拾取谷穗維持生活,同來揀拾谷穗的,常因爭拾秀美的谷穗,發生爭吵沖突,道虔出面勸谏不止,便將自己所拾得的谷穗,全部分送給他們,相爭吵者被感動而停止紛爭。由於道虔平素的雅量風范,鄉裡人每有爭執或有不名譽的事情,便說:“不要讓沈居士知道。”

  冬天道虔無棉衣御寒,有富家戴禺為他做了新衣並送他一萬貫錢,道虔全部轉送給貧困無衣的兄弟或弟子。鄉裡少年,相率跟著道虔受學,由於言行合一,厚道寬恕,精誠感召,學子個個都很有成就。宋文帝聞知道虔的風范與德教,下令郡縣隨時供給日用所需。

  沈道虔家中累代信奉佛教,他獻出其父舊有屋宅園地,建造佛寺,每年四月八日佛誕節,親率全家人前往佛寺虔誠禮佛,由於真誠懇切,全家往往感動泣下。

  仁德醫術 澤及幽冥

  徐秋夫。工醫術。為射陽令。嘗夜有鬼呻。聲甚淒慘。秋夫問何須。答言患腰痛。死雖為鬼。痛猶難忍。請為刍人。按孔針之。秋夫如言。為灸四處。又針肩井三處。設祭埋之。明日。見一人謝恩。忽然不見。當世伏其通靈。孫文伯。亦精其業。宋宮人患腰痛牽心。辄氣絕。文伯曰。此發症也。以油投之。即吐得一物。如發。長三尺。頭已成蛇。能動。(張邵傳)

  徐秋夫南朝宋人,精通醫術,當他任射陽縣令時,有一天夜晚,聽見窗外,有鬼呻吟,聲音非常淒慘,徐秋夫進前問鬼,為什麼這樣愁苦?鬼回答說:“我在世時,身患腰痛病,死後變化為鬼,形體雖亡,可是腰病仍然存在,痛楚難忍,久聞大人,仁心仁術,祈求為我做一草人,按穴道針灸,醫治我的病患。……”秋夫深為憐憫,應許了他的請求,於是做了與真人相像的草人,按經脈針灸穴道四處,及肩井三處,然後設壇祭祀,將草人埋葬。

  第二天晚上,在家中室內突然出現一人,向徐秋夫叩謝愈病之恩後,忽然不見。當時世人聞知,都贊歎佩服徐秋夫的仁心醫術,能通幽靈。

  當時又有一位孫文伯,也精通醫術。南宋宮內有宮人害腰痛病,痛楚嚴重牽連心髒,便氣絕昏倒。孫文伯為他悉心診斷說:“這是腹中硬結,氣郁為害。”於是用油一碗,令宮人服下,隨即吐出一團怪物,狀似頭發,長約三尺,頭部已成蛇形,蠕蠕能動。宮人多年痼疾從此除愈。

  訴怨索命 昭示因果

  豫章王嶷。高帝第二子。寬仁。得朝野歡心。薨後。見形於沈文季曰。我未應便死。太子加膏中藥。使我癰不差。復加湯中藥。使利不斷。吾已訴先帝。因出青紙文書。示文季曰。與卿少舊。(年少舊交也)因卿呈上。文季秘而不傳。甚懼此事。少時太子薨。(齊豫章王嶷傳)

  南齊豫章王蕭嶷,是齊高帝蕭道成的次子,齊武帝的二弟,官至大司馬太傅職位,為人寬厚仁慈,廉潔節儉,深得朝臣及百姓的歡心與擁戴。不幸於齊武帝永明十年去世。

  蕭嶷去世後,冥中現形於侍中左僕射沈文季(字仲達,為人寬雅正直)面前說:“我命不該絕,是太子長懋(武帝長子)心懷嫉妒,將毒藥加入膏藥中,使我身 上瘡更加惡化,紅腫發炎,痛入項脊,又加毒於湯藥中,使我腹瀉不止,以致喪命,我已向先帝陳訴,來索太子性命。”說罷,取出一道青紙文書交給沈文季說:“我與你少年舊交,情同手足,因此請你將這張青紙文書轉呈皇上。”沈文季心中驚懼萬分,將這件事,隱密在心,不敢傳出。

  第二年齊武帝永明十一年正月,太子長懋突然去世。果然應驗了蕭嶷死後現形告知沈文季索命情事。

  匹夫無罪 聚財賈禍

  齊曹武。在雍州致錢七千萬。東昏即位。利其財。誅之。收兵至。武歎曰。諸人知我無異志。所以殺我。政欲取吾財貨伎女耳。武雖武士。有知人鑒。謂梁武曰。卿必大貴。今以弱子相托。每密送錢物好馬。帝多乏。就武換借。未嘗不得。遂至十七萬。及帝即位。忘其惠。忽夢如田塍上行。兩邊水深無底。夢中甚懼。忽見武來。負之得過。曰。卿今為天下主。乃忘我顧托之言耶。我兒饑寒無衣。昔所換十七萬。可還。令其市宅。帝覺。即使主書送錢還之。使用市宅。子世澄。世宗。並蒙抽擢。(齊曹武傳)

  曹武南齊下邳人(今江蘇省邳縣東),字士威,以功爵為侯,後來轉為散騎常侍右衛將軍,曾在雍州聚集錢財達七千萬貫,富甲一方。齊東昏侯即位後,看中他的財寶,誣以謀叛罪名,下令誅殺。當收押官兵來到家中時,曹武感歎地說:“各位都知道我沒有絲毫叛離的心意,如今卻要殺我,主要原因是要奪取我的財寶以及歌伎美女……。”於是被殺身亡。

  曹武雖然是位武士,但有知人之明。生前曾經對梁武帝說:“你將來必定大貴,我以小兒先相托付,將來望你多予提拔照顧。”當時武帝尚未顯貴,曹武常暗中贈送好馬錢物相助,梁武帝每有缺欠,即向曹武借貸,都能如願,前後合計多達十七萬貫。

  到了梁武帝即位後,竟忘卻了昔日曹武的恩惠,有一天,忽然夢見獨自在危險的崖上行走,崖的兩邊,水深無底,正在驚懼無措之時,忽見曹武前來,背他到平坦之地後,對武帝說:“你今日貴為天子,難道竟忘卻往日相托的諾言?如今我兒子艱難困苦,挨餓受凍,昔日借與你的十七萬貫,如今可以給我兒子買房屋置家產,安定生活。”武帝覺醒,忽然省悟,即刻命主書官送錢還給曹武的兒子,使他能購買屋宅家產。後來曹武的兒子曹世證、曹世宗等,都蒙受武帝提拔。

  好生戒殺 遺澤子孫

  齊曲江公遙欣。宣帝兄。年七歲。出齋時。有小兒善彈飛鳥。遙欣曰。凡戲多端。何急彈此。鳥自空中飛翔。何關人事。左右感其言。遂不復彈鳥。明帝入輔。欣參預政事。凡所談薦。皆得其人。卒谥康公。子畿。十歲能文。有弟九人。恩愛笃睦。性溫和。與物無競。沈約見其文。歎曰。始驗康公積善之慶。畿位尚書左丞。末年專釋教。為新安太守卒。子清。有文才。為永康令。(齊宗室傳)

  南齊曲江公蕭遙欣字重晖,是齊宣帝的兄長,學問淵博,仁慈愛物。幼年時年僅七歲,有一天從書房出游郊外,看見一群小兒,以彈弓射擊飛鳥游戲,空中無辜的飛鳥,都成為他們游戲的犧牲品,蕭遙欣心中不忍,便進前對眾小兒勸解說:“游戲有多種,為何要玩這種彈射飛鳥,殺生害命的游戲呢?鳥兒自由自在,優游飛翔於空中,對人類有何妨礙?為何忍心殺它取樂呢?”眾小兒被他一番話所感動,從此不再彈鳥游戲。

  齊明帝蕭鸾入宮輔佐宣帝時,蕭遙欣也參列商討政事,凡是遙欣所提供的政見皆確當而被采用,所推薦的人選,都恰得其人。

  遙欣去世後,皇上特賜谥號為康公。

  蕭遙欣的兒子蕭畿,天資聰明,年僅十歲就善作文章,家中兄弟九人,彼此恩愛和睦,性情溫和,與物無爭,為當世人所稱羨。

  太子家令(官屬)沈約見蕭畿的文章,稱歎地說:“康公(蕭遙欣)有這樣才智特出的兒子,應驗了他生平積善遺給子孫的福澤。”蕭畿官至尚書左丞,晚年好佛,專心修學佛法,任新安太守時去世。蕭畿的兒子蕭清,也文才並茂,名望顯達,官為永康令。子孫榮貴。

  至誠求佛 必遂所願

  晉安王子懋。齊武帝第七子。諸子中最為清恬。七歲時。母病笃。請僧行道。有獻蓮花供佛者。僧以銅罂盛水。漬其莖。欲花不萎。子懋流涕禮佛曰。若阿姨因此和勝。願諸佛令花竟齋不萎。七日齋畢。華更鮮紅。視罂中稍有根須。當世稱其孝感。(齊武帝諸子傳。及齊書)。

  南齊晉安王蕭子懋字雲昌,是齊武帝第七子,為人廉讓好學,武帝許多兒子當中,子懋品行,最為純潔孝順。起初官為都督江州刺史,後來加任侍中官職。

  當蕭子懋年僅七歲時,其母阮淑媛害病沉重,恭請和尚設壇祈禱;有人獻上蓮花,和尚用銅器盛水,將蓮花莖端,浸在水中,供奉佛前。蕭子懋至誠跪在佛前,涕泣祈求說:“假若我母病體,能仰仗佛力加被由此康復,祈願蓮花直到齋醮完畢,終不枯萎。”七日齋期完畢,蓮花果然更顯鮮紅,察看銅器中,稍有根須長出,其母從此病愈。當時世人都贊歎子懋孝德感召。

  見利思義 名德俱彰

  梁甄彬。嘗以一束苎。就寺庫質錢。後贖苎。於苎束中得五兩金。彬送還寺庫。梁武帝為布衣時聞之。及踐祚。以彬帶郫縣令。將行。同列五人。帝誡以廉慎。至彬。獨曰。卿昔有還金之美。故不復以此言相囑。由此名德益彰。(梁甄法崇傳)

  甄彬梁朝人,在他困苦時,曾經以一束可以織布的苎做抵押,向長沙寺觀當鋪借錢。後來贖回苎時,發現束內,藏有五兩金子,甄彬心想這些金子,不是我分內該得的,我不能無緣無故吞沒,於是隨即送還當鋪。這件事在梁武帝做平民時,就已曾經聽說,心中對甄彬的人格修養,非常贊賞。

  到了梁武帝即位後,便任用甄彬,派他前往帶郫郡,當地方縣令。臨走之前,同等官位五人,武帝一一告誡他們,為地方縣令,應以廉潔慎重最為重要,願卿等多多加勉。唯獨對甄彬說:“卿往日有還金的高潔美德,所以寡人就不用再以這些話,相以囑咐了。”從此甄彬的聲望德行,更加彰顯,傳遍天下,留芳萬世。

  循吏風范

  孫謙。為巴東建平二郡太守。布恩惠之化。戀獠懷之。競饷金寶。謙慰谕而遣之。一無所納。齊初為錢塘令。御繁以簡。獄無系囚。及去。百姓載缣帛送之。不受。每去官。辄無私宅。借空車廄居焉。梁天監時。為零陵太守。郡多猛獸為暴。謙至絕。及去官之夜。猛獸即害居人。謙為郡縣。常勸課農桑。務盡地利。收入常多於鄰境。居官儉素。冬則布被莞席。夏無帱帳。而夜臥未嘗有蚊蚋。人多異焉。卒年九十二。(循吏傳)

  孫謙梁朝東莞莒人(今山東省莒縣)字長游,曾任巴東建平二郡太守,對百姓廣布恩澤教化,南方蠻獠種族,都感恩圖報,爭相贈送珍寶。孫謙對他們多方安慰勉勵,然後差遣他們離去,一律不予收納。

  南齊初年,孫謙當錢塘縣令,到任後,治理縣政,簡化繁苛政令,便利百姓遵行,人民深受感化,都安分守己,不敢為非作歹,由此牢獄內,沒有犯法的囚犯。到了去官時,百姓感念他的恩德,運載絲綢絹布贈送,孫謙辭謝不受。由於他居官清廉,公而忘私,因此去官時,依然兩袖清風,連一間可以安居的私宅都沒有,為人廉潔無私到這種程度。

  梁武帝天監年間孫謙當零陵太守,郡內常有猛獸為患,孫謙到任後,就此絕跡,到了離去官職的第一天夜晚,猛虎又出現為害百姓。

  孫謙當郡縣,常勸導百姓從事耕田種桑養蠶,務必做到地盡其利,因此每年收入,常多於鄰縣,百姓都能安居樂業。孫謙為官,儉約樸實,冬天布被草席,夏天沒有蚊帳,然而夜間睡眠,從來未曾被蚊蚋叮咬,大家都覺得非常奇異。身康體健,安享天年至九十二歲高壽才逝世。

  厚 道

  顧協。事親孝。與友信。除新安令。未至縣。遭母憂。送喪還。於峽江遇風。同旅皆漂溺。惟協一舟觸石而泊焉。鹹謂精誠所致。初為廷尉。正冬衣單薄。寺卿蔡法度。欲解襦與之。憚其清嚴。不敢發口。嘗有門生來。知協廉潔。不敢厚饷。止送錢二千。協怒。杖之二十。因此絕於饋遺。自丁艱憂。遂終身布衣蔬食。不娶。後因少時娉女。年六十余未嫁。義而迎之。(梁顧協傳)

  顧協梁朝人字正禮,博通群書,對文字及禽獸草木,尤其精詳,被舉拔為秀才,尚書僕射沈約見他的策論,贊歎地說,江左以來,從未見過這樣的作品。臨川王聽到他的聲名,便征召他掌理書記。

  梁武帝普通年間,诏命天下薦舉賢士,湘東王奏表薦舉,顧協奉召官任通直散騎侍郎。又為鴻胪卿(九寺大卿之一)。去世後,谥號為溫。

  顧協為官清廉有志操,起初任廷尉正(官名)時,冬天衣服單薄,同處做官的寺卿蔡法度,對人說:“我看顧郎衣服單薄,想解下我的衣服送他御寒,但是看他那清廉嚴正的氣度,又怕碰壁,因此始終不敢開口。”又曾經有門生來訪,知道顧協廉潔,不敢贈送厚禮,只以錢二千奉送,顧協很生氣自己門生,竟然不了解他的為人,於是命人鞭打二十下,以予嚴厲教誨,從此無人敢來送禮。顧協在官署中十六年,節儉樸實器具衣服飲食,從不改常度。

  顧協事親至孝,與朋友交往,重信義,曾任新安縣令,未到任所途中,遭逢母喪,送喪回來,船行到峽江,忽遇暴風,同行旅客船只,都漂淪沉溺,惟獨顧協一船,觸到石頭而停泊,免受災害,大家都說,由於顧協精誠孝心感召所致。

  顧協自從母喪後,從此布衣蔬食,終身不娶。後來因少年時,曾經娉一女子,年紀已經六十多歲,尚未出嫁,顧協聞知,為盡道義上的責任,於是將她迎歸。

  一念善因 終有善報

  陰铿與賓友宴飲。見行觞者。因回酒炙以授之。眾坐皆笑曰。吾侪終日酣酒。而執爵者不知其味。非人情也。及侯景之亂。铿為賊擒。或救之獲免。問之。乃前之行觞者。(梁陰子春傳)

  陰铿字子堅,南朝時陳人,博覽史傳,能誦詩賦,尤善於作五言詩,名震當世,深受陳文帝贊賞,累遷晉陵太守,員外散騎常侍。

  有一次與賓友聚會宴飲,見斟酒的人來回辛勞,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於是轉過身來,親授美酒一杯,烤肉些許,讓他分享;在坐賓友,都以奇異的眼光笑他。陰铿解釋說:“我輩終日暢快飲酒,然而執酒杯斟酒的人,卻為人忙碌,而不得品嘗酒味,這不近乎人情。……”一片體念關顧之情,流露言表,斟酒的人,默默地感念在心。

  到了侯景之亂,陰铿將被賊寇擒獲時,在這緊急關頭,忽然有人奮不顧身地營救他脫離賊難。詢問之下,原來營救他的,竟是昔日宴飲會中斟酒的人。

  反覆逆賊 顯遭慘報

  侯景。竊位。用刑酷忍無道。立大舂碓。有犯法者。搗殺之。每登帝殿。若芒刺在身。恆聞叱咄者。又寢宴居殿。一夜驚起。若有物扣其心。所居殿屋。常有鸺鹠鳴呼。及死。暴於市。百姓爭取屠脍。羹食皆盡。焚骨揚灰。曾罹其禍者。以灰和酒飲之。其妻子在魏。高澄命先剝面皮。以大镬盛油煎殺之。(賊臣傳)

  侯景南北朝時朔方人(今綏遠省境內黃河以南),字萬景,有過人體力,善於騎馬和射箭,起初任戍守衛兵。

  後魏時,跟隨大將軍爾朱榮,榮用他為定州刺史,高歡當魏丞相時,討伐爾朱氏,景又帶領兵眾投降高歡,歡任他為司徒大行台上谷公,擁有兵眾十萬,專制河南一帶。後來高歡害病垂危,召見侯景,侯景懷疑會遭禍害,於是便以函谷以東十三州投降梁朝,梁武帝封景為大將軍河南王。豈料不久侯景便舉兵反叛,圍攻建康,攻陷台城,屠殺地方紳士,掠奪百姓金帛子女,梁武帝被禁而餓死。梁簡文帝即位,侯景又行弑殺而自立為帝,稱為漢帝王。

  侯景竊據帝位後,使用嚴酷殘忍無道的刑法,建立大舂,凡是犯法的人,便推入大舂內,用碓搗擊致死。

  侯景每當登上帝王宮殿,就好像芒刺在身,坐立不適,驚懼害怕,常常聽到有人大聲呵叱。就寢於宴居殿內,一夜之間,驚醒多次,好像有怪物扣其心頭,所居住的殿室內,常有貓頭鷹哭叫聲。

  後來梁孝元帝命大都督王僧辯討伐平定。侯景被殺,屍首暴露在街市上,百姓爭相屠宰,切成細片,煮成羹湯,全部吃盡,又將他的骸骨焚燒成灰,曾經遭受他禍害的人家,都以他的骨灰和酒痛飲。

  侯景的妻子躲藏在魏國,高歡的兒子高澄聞知,暗中命人先剝去她的面皮,然後用大镬盛油煮沸,將她推入油中煎殺而死。

  剛愎傲慢 傷人害己

  傅縡。強直有才。而毐惡傲慢。為當世所疾。施文慶等谮之後主。下獄賜死。有惡蛇屈尾。來上靈床。當前受祭酹。去而復來者百余日。(傅縡傳)

  傅縡南北朝時,陳朝靈州人,字宜事,才華出眾,年僅七歲,就能讀誦古人詩賦,多達十萬余句。長大後,格外好學,善作文章,官至秘書監(掌圖書之官署),右衛將軍兼任中書通事捨人(掌理呈奏案章及皇帝诏書诰命)。

  傅縡所作文章,典雅秀麗,才思敏捷,下筆一揮而就,未曾打過草稿。可惜性情倔強,而且毒惡傲慢,待人接物,暴躁任性,自負才智,不肯退讓,因此在朝中得罪許多朝臣,與人結下嫌怨。為當世人所痛恨。

  後來被施文慶等人,在陳後主面前,聯名參奏,誣告他的罪狀,陳後主大怒,將他下入牢獄,命他自殺而死。

  傅縡死後,在他停屍的靈床上,出現一條屈尾毒蛇,當前受人祭奠,然後離去,忽而又來,如此來去經過一百多天,而後就不知蹤跡了。當時人都認為這條毒蛇是傅縡死後魂靈所變。

  君人之德

  魏孝文帝。性寬慈。進食者曾以熱羹覆帝手。又曾於食中得蟲穢物。並笑而恕之。宦者讒帝於太後。太後杖帝數十。帝默受不自申明。太後崩後。亦不以介意。(帝紀)

  北魏孝文帝鮮卑族人,本姓拓拔氏,名宏,後來改姓“元”氏。即位後,大興文治,平均民田,編制戶籍,修明堂(帝王諸侯舉行大典之堂),建靈台(觀察天文氣象之台),設立太學,行祭祀天地之禮,舉辦養老籍田制度。憎厭北方民族風俗鄙陋,於是遷都洛陽,希望變更胡人舊風俗,而改用華夏禮儀,因而禁止穿胡衣說胡語,在位廿九年去世,廟號高祖,為北魏史上第一位賢德君主。

  魏孝文帝自幼至孝,性情寬宏,心地仁慈。有一次侍者進奉飲食,將熱燙的羹湯,傾覆燙傷到孝文帝的手,帝毫不介意。又有一次侍者送來的食物中,發現有小蟲及污穢髒物,孝文帝只是一笑了之,也不加追究責備。

  曾有宦官在太後面前,讒言誣說孝文帝的壞話,太後發怒,不分皂白,責打孝文帝數十杖,孝文帝默然承受,並不申辯,事過便了,不介於懷。

  到了太後去世後,孝文帝即位,對往日進讒誣告的宦官,不但不報復懲責,而且一視同仁對待。氣度豪爽,胸襟豁達。確是一位賢德的君主。

  修身自勵 化及家國

  薛聰。方正有理識。雖在闇室。終日矜莊。見者莫不懔然。父憂廬墓。酸感行路。友於笃睦。而家教甚嚴。諸弟雖婚宦。恆不免杖罰。除徐州刺史。政存易簡。卒於州。吏人留其所坐榻以存遺愛。谥簡懿侯。子孝通。最知名。(薛辯傳)

  薛聰後魏人字延智,品行端方正直,為人重道義,有見識。雖處在無人窺見之地,也是終日莊重,謹慎自持。望見他的人,莫不肅然敬佩。

  居家孝悌,其父去世時,薛聰在墓旁結草棚居住,哀思孝行,感泣路人。家中兄弟,友愛和睦,而家教非常嚴格,弟輩雖已成家做官,犯了過錯,仍然不免挨受杖打責罰。

  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任治書侍御史(平決廷尉奏事,職掌糾察非法推彈雜事)檢舉失職不法官吏,公正無私,不怕強權勢力。孝文帝寄望為最親信的臣子,常想進封他的官位,薛聰苦苦辭謝,始終不受。魏孝文帝感歎地對人說:“朕見薛聰方正莊敬的風范,尚且由衷敬畏,何況是他人呢?要進封他的爵位,可是他卻不肯接受。”帝稱贊薛聰說:“卿天然尊貴的爵位(仁義忠信,修德不倦)高超自持,這種榮耀,絕非人為爵位(公卿大夫名位)所能與之比擬。”

  後來任都督徐州刺史,治理政事,簡約便利,百姓感德。後來在徐州去世,屬吏留他生前所坐床榻,以紀念他對屬下百姓的遺愛。谥號簡懿侯,其子薛孝通,聲望最為顯著。

  誠敬孝心神靈佑之 惡逆不道鬼神禍之

  蕭睿明。母病風。積年沉臥。睿明晝夜祈禱。時寒。下淚為之冰。如。額上叩頭。血亦冰不溜。忽有一人。以小石函授之。曰。此療夫人病。睿明跪受之。忽不見。以奉母。函中有三寸絹。丹書日月字。母服之。即平復。诏贈中書郎。時秣陵朱緒無行。母病積年。思菰羹。妻買菰為羹。奉母。緒曰。病復安能食。遂食之盡。母怒曰。天若有知。當令汝哽死。緒聞。心中介介然。即利血。明日而死。(孝義傳)

  蕭睿明南齊人,字景濟,官任員外殿中將軍。天性至孝,其母害風濕關節病,多年臥床不起,睿明延醫診治,並無起色,日夜憂慮,親自設壇,每日焚香,對天祈禱,當時天寒下雪,睿明臉上兩行淚水,當即結冰,有如兩條白筋,叩頭哀禱,額破血流,也結成冰塊,一片誠敬孝心,感動天地神靈,忽然出現一人,授給他一個小石盒,並告訴他說:“這是治療老夫人疾病的藥。”睿明感激,跪下拜受,起身忽然不見,打開小石盒,裡面有三寸絹布,用紅丹書寫“日月”兩字及服用法,睿明依照指示,呈奉給母親服下,其母多年病痛,果然痊愈,時人都認為是孝感所致。

  齊武帝永明五年,睿明奉诏命,官任中書郎(掌機要政事)。

  當時秣陵地方(今南京)有居民朱緒,品行不端,其母害病多年,念念想吃菰類煮的羹湯。有一天朱緒的妻子,買回來煮好,將奉給婆婆時,不料朱緒見了,竟把菰湯奪過來說:“既然害病,又怎能吃呢?”說罷,就當著母親面前,自己全部吃光,其母看他那不孝的舉動,憤怒地說:“你這逆子,不能體念為娘病體也罷,竟然奪去我日夜想吃的食物,上天如果有知,當令你這逆子哽死。”朱緒聽了其母憤怒的詛咒,心中耿耿不安,當夜就便血而死。時人都認為是忤逆不孝所致。

  仁厚傳家

  房景伯。性醇和。諸弟宗之如嚴親。及弟亡。蔬食。終喪期不內御。其次弟景光亡。幼弟景遠。期年哭臨。亦不內寢。母崔氏。嚴明有高節。親授景伯景光九經。學行修明。並當世名士。景伯為清河太守。郡民劉簡虎。嘗無禮於景伯。舉家亡去。景伯署其子為掾。令谕山賊。賊以景伯不念舊惡。相率出降。貝邱婦人列子不孝。景伯母曰。小人未知禮教。何足責哉。乃召其母與之對食。使其子侍立堂下。觀景伯供食。未旬日。悔過求還。崔曰。此雖面。未知心愧。且置之。凡二十余日。其子叩頭流血。母涕泣乞還。然後聽之。終以孝聞。(房法壽及列女傳)

  房房景伯後魏人,字長晖,少年即以“孝”聞名當世。因而被舉薦為齊州(今山東省歷城縣)輔國長史。清河盜賊作亂時,景伯為清河太守,撫助平定賊亂有功。升遷為司空長史。後來因母病辭官,居喪期間,哀思過度,不吃鹽菜,以致害水病而去世。

  房房景伯性情醇厚溫和,通曉經書史集。家中弟輩,尊敬他如同嚴父。其二弟景光去世,景伯哀傷蔬食,終喪期間,不與其妻同房。幼弟景遠,哀悼哭臨,屆滿一年,不入內寢。其母崔氏,知書達禮,莊嚴明察,親自教授景伯、景光九經,景伯兄弟深受母教,學問道德都整治清明,並為當世名士。

  房清河盜賊作亂時,景伯為清河太守,郡民劉簡虎,因無禮觸犯景伯,全家逃亡而去,景伯標榜劉簡虎之子,為佐治官吏,命令告谕山賊,既往不究,山賊以景伯不記往日仇惡,於是相率出面投降。

  房山東貝邱有一婦人控告其子不孝,景伯母親說:“這些小民,未曾受學,不知禮教,不足加以責備,應該以德化來引導他知恥向善。”於是召見婦人每日同到廳堂,與她相對飲食,命其子侍立堂下,讓他觀看景伯侍奉母親飲食孝順恭敬的舉止禮節。不到十日其子悔過,請求回去,崔氏說:“此子雖然表面羞愧,內心尚未真正悔過,暫待幾天觀察”到了二十多天,其子深受感化,叩頭流血,真心悔悟,其母也涕泣乞求回去,然後釋放母子回家,從此此子果然革面洗心,後來以孝聞稱於世。

  守財悭吝 果報自受

  崔和。家巨富而性吝。埋銀數百斛。其母李當春思堇。惜錢不買。子軌。盜錢百萬。背和亡走。和遷參軍。坐貪賄賜死。(魏崔亮傳)

  崔和後魏人字亮,家資巨富,可是為人度量狹小,性情過分吝啬,要他用錢,如割身肉,暗中埋藏財寶數百斛。

  其母李氏,在春天蔬菜茂盛季節,想吃旱芹佐餐,可是崔和痛惜小錢,始終不肯購買。

  後來其子崔軌,盜取他的錢財,多達百萬,違背崔和逃亡而去,崔和激憤感歎也無可奈何。

  崔和遷任參軍官職,貪求不厭,利用權勢,多方收受賄賂,終於罪行暴露,皇上賜他自殺身死。

  ※嗟乎!家資巨萬,卻捨不得供給母親旱芹,好像自認可以長遠保有他的財富。誰料,其子可以盜取,君王可以殺他,財命兩空,又落得不忠不孝的罪名,留傳人間。守財奴終究不值得!不值得!

  人死輪回 史實驗證

  李庶。為臨漳令。坐事。死獄中。妻元氏。更適趙起。嘗夢庶謂曰。我薄福。托劉氏為女。明旦當出。彼家甚貧。恐不能見養。夫妻舊恩。故來告君。宜乞取我。劉家在七帝坊十字街南東入窮巷是也。元氏不應。庶曰。君似懼趙公。我自說之。次是趙起亦夢焉。寤問妻。言之符合。遂持錢帛。躬往求劉氏。如所夢得之。養女長而嫁焉。(齊李崇傳)

  李庶北齊人,官任臨漳縣令。當魏收奉诏著作魏書完成後,書內常以私人恩怨,帶入罵人卑怯無用的筆調,李庶與盧斐等,爭訟議論,魏收心懷不平,由此事件,李庶被系入獄,死在獄中。

  李庶死後,其妻元氏,改嫁趙起,有一天夜晚夢見李庶前來托夢說:“我福分淺薄,將托生做劉氏家的女兒,明天早上就要出生,劉家貧窮,惟恐無力撫養,念在往日夫妻舊情,因而前來告知,乞求能設法養育成人,劉家就住在七帝坊十字街南,向東進入窮家陋巷就是。”元氏默然難以回答。李庶說:“你好像畏懼你丈夫趙公,因而不敢答應,那我自己前去向他訴說,以免為難你。”於是趙起也同樣夢見,醒後詢問其妻,兩人所說完全相同,於是夫婦倆商議決定,隨即帶一筆金錢,親自前往劉家,探問究竟,果然與夢境應驗,於是向劉家請求,抱回撫養長大,替她選擇對象辦理婚嫁。這段事跡是歷史上所記載人死輪回真確可考的證據。

  義風可行

  魏蘭根。博學高才。父喪。廬墓。毀殆滅性。為岐州刺史。蕭寶寅破宛川。俘美女十人賞蘭根。根曰。此縣界於強寇。故附從以救死。官軍至。宜矜而撫之。奈何助賊為虐乎。悉求其父母而歸之。後封永興侯。谥文宣。子相如。襲爵。(魏蘭根傳)

  魏蘭根後魏人,天資靈敏聰慧,有見識,悟性高,學問廣博,才華出眾。其父去世時,居喪期間,結草棚陪伴墓旁守孝,哀毀過度,幾近於喪失性命,以孝聞稱當世。曾任司徒掾,本群太守。

  魏孝明帝孝昌初年,轉任岐州刺史,幫助魏將軍蕭寶寅,討伐攻破宛州(今河南省)有功,蕭寶寅俘虜宛州美女十人,賞給魏蘭根,蘭根說:“宛州縣界於盜匪強暴橫行地段,人民為脫免一死,因而被迫依附,百姓是無辜的,怎能助長賊寇殘暴行為,傷害百姓呢?”於是派人訪求各人父母,將十位美女,一一發送回家團聚。百姓感恩頌德,傳為美談。

  北魏安定王中興初年,魏蘭根官拜右僕射。魏孝武帝太昌初年,任儀同三司加開府。後來加封永興侯。死後谥號文宜,其子相如,繼承封爵。

  干蠱利民善報

  蘇威。少有至性。嘗賣田宅。罄資產。贖元世雄及其妻子。仕隋為太子少保。文帝嘗召威。及高颍。楊素等。謂曰。太史言朕祚運盡於三年。心甚憂懑。今欲營南山險處。與公等固之。如何。威曰。周文修德。旋地動之災。宋景一言。退法星三捨。願陛下恢崇德度。享天之休。若棄德恃險。同舟之人。誰非敵國。帝善其言。初威父綽。在魏。以國用不足。制征稅法頗重。既歎曰。今所為者。譬如張弓。非平世法也。後之君子。誰能弛之乎。威聞其言。每以為己任。至是奏減賦役。務從輕簡。帝悉從之。年八十二卒。(周蘇綽傳)

  蘇威是北周度支尚書蘇綽的兒子,武功人(今陝西省美陽縣)。自幼天性真誠笃厚,五歲喪父,哀毀孝思,有如成人,年既長大,頗有聲望,曾經變賣田園屋宅,用盡所有資產,為至友元世雄及其妻子贖罪。

  隋文帝楊堅即位後,召蘇威入朝,與他談論政事,深獲器重,於是任用蘇威為太子少保,兼納言支尚書,與高颍並參朝政,從此日見親信。

  隋文帝曾經召蘇威及高颍、楊素等人說:“太史(職掌星歷占候)觀望星相說朕帝位國運三年後將盡,為此日夜憂慮不安。如今想建造南山險要地處,與諸位共同固守,不知卿等以為如何?”蘇威說:“周文王積善行仁,力修德政,轉回地動的災禍,宋景公仁厚存心,一句愛民德言,感動天地,轉移熒惑星退避三捨,惟願陛下,重新推崇德政制度,以享天福,假若背棄道德,只靠險要防守,即使同舟之人,也難免不成怨敵。”隋文帝接納蘇威的建議,從此廣修德政,果然延續國運數十年。

  當初蘇威的父親蘇綽,在魏國時,因國用不足,而制訂加重征稅法。後來深自後悔,感慨地說:“我現在所作所為,正是剝削百姓,譬如張緊弓弦,決非治平天下之道,不知未來那位仁人君子,能為我松弛這把弓弦呢?”蘇威聽到這話,每以改革苛征為己任。至此蘇威建議隋主減徭役,輕賦稅,一切行事,力求從輕從簡,同時崇尚節儉,戒除奢侈,轉移風氣,隋主很是嘉納,於是除去一切苛稅,並命蘇威減省律法,刑法益加簡明,疏而不漏,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蘇威歷經處於隋炀帝、李密、王世充等人之間,在這危險環境中,竟然能安享天年到八十二歲善終。莫非由於力行革惡除弊,達成其父遺志,利樂百姓功德所致。

  诋誹先賢受報

  劉蘭。講說精悉。生徒甚盛。而排毀公羊。又非董仲舒。為國子助教。靜坐讀書。有人葛巾單衣入座。謂曰。君是學者。何每見毀辱。理義長短竟在誰。而無禮見陵也。今欲相召。當與君正之。言終而出。蘭少時死。(儒林傳)

  劉蘭後魏武邑人(今河北省阜城縣西)以儒學聞稱當世,擅長左傳,又通曉陰陽,官至國子助教。很有口才,講說精要詳明,門下生徒眾多。然而不修口德,經常排斥毀謗公羊,又常公然诋毀漢朝學士所景仰的純儒董仲舒。

  當劉蘭官居國子助教時,有一天靜坐讀書,忽見一人頭戴葛巾,身穿單衣,直入座前,威神凜凜,斥責劉蘭說:“你身為儒者,讀聖賢書不知涵養,為何每次毀謗侮辱於我,你對聖賢道理,不曾夢見,天地義理,究竟誰長誰短,更是無可得知,你竟肆無忌憚,無端謾罵,無禮欺凌,今日特來召你前去,予你改正這種愚妄的錯誤。”說罷,轉身退出。劉蘭深覺怪異,心中怏怏不樂,經過數日,就此去世。

  廉介誠實 終受厚祿

  孟信。除趙平太守。及去官。居貧無食。唯一老牛。其兄子賣之。擬供薪米。券契已訖。信適從外來。因告之曰。此牛有病。小用便發。君不須也。杖兄子二十。買牛人嗟異良久。周文帝聞之。舉為太子少師。(孟信傳)

  孟信後魏廣川索盧人(今山東省長山縣),字修仁,家境貧寒,放棄讀書,自願從軍,累官至趙平太守,為政崇尚寬厚和平,地方權勢土豪,都不敢為非犯法。在任期間,清廉自持,直到去官後,兩袖清風,居家貧困,三餐難繼,只有一只病牛,其侄子隱瞞病情,打算將它賣掉,換些柴米,以供生活,買賣券契,雙方寫好,正巧孟信從外回來得知,對買者說:“這只牛有病,稍微勞力,便會發作,對你沒有用處。”說罷轉身,責打侄子,同時訓斥他,不該欺瞞。買者見此情景,深覺奇異,站立一邊,嗟歎很久才去。

  周文帝得知,非常贊賞孟信這種廉介誠信的美德。於是舉用為太子太傅,並特予加封散騎常侍,直到年老才辭官榮歸,當時儒者學士,都深引為榮。

  後漢書內也有一段相同事跡記載:漢朝人朱穆,家中養豬,豬有病,命家人到市場去賣,並特別吩咐說,這只豬有病,當以便宜價格賣出,不料家人來到市場就賣,不說有病,所得價錢,超過預料,朱穆得知其故,隨即趕到市場,以半價送還買者,買者不接受,朱穆留下錢就走,其誠實德量與孟信先後可相比美。

  孝子不匮 永錫爾類

  梁彥光。七歲時。父遇笃疾。醫雲。餌五石可愈。時求紫石英不得。彥光憂瘁。忽於園中見一物。彥光不識。怪而持歸。即紫石英也。親屬鹹異之。以為至孝所感。隋文帝以為岐州刺史。甚有惠政。遷相州刺史。相州人情險诐。訴訟官人。萬端千變。光招致大儒。每鄉立學。非聖哲之書不授。於是人皆克勵。風俗大變。有焦通。事親禮阙。為從弟所訟。光令觀孔子廟中。韓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對母悲涕之像。通。悲愧若無容者。彥光訓谕而遣之。卒為善士。光卒於官。谥曰襄。子文謙。有父風。遷鄱陽太守。政為天下最。(循吏傳)

  梁彥光隋朝人,七歲時,其父染患重病,醫師診斷病況說:“必須服用紫石英,才能痊愈。”當時家人到處尋求不獲,彥光日夜憂傷。一天忽然在園圃中發現一塊特異物體,彥光不認識,於是抱回家中,不意竟然是塊紫石英,其父病體,因而痊愈,親戚鄉人,都深感奇異,認為至誠孝心所感。

  隋文帝時,任用彥光為岐州刺史,愛民如子,處處以恩澤加惠百姓,治理政績,在當時最稱優越,隋文帝很是嘉賞,饬令全國牧守,效法彥光的政風。

  後來遷任相州刺史,相州人情,凶悍難平,經常訴訟官吏,事態千變萬端。彥光招請德學兼備的大儒,每鄉設立學堂,以聖賢道理,教授百姓,於是百姓,都能互相勸勉,敦勵品行,風俗由此大為轉變。

  當時有鄉民焦通,事奉雙親,不盡孝道,為堂弟告發,彥光命焦通觀看孔子廟中,孝子韓伯瑜的畫像,這張圖畫是描繪韓伯瑜挨受母親杖打不痛,因而哀傷母親體力衰退,對著母親悲泣的一幅感人情景,焦通看後,悲痛慚愧交加,自覺無地自容,彥光又引古訓,諄諄教誨,然後遣他回去,焦通從此感悟,洗心革面,終於成為鄉裡善士。

  彥光在任期間去世,賜谥號襄,其子文謙,步父風范,官任鄱陽太守,政風顯著,為天下第一。

  讒殺無辜 遭受陰譴

  武惠妃。寵傾後宮。生壽王。帝欲廢太子。張九齡阻之。李林甫專政。數稱壽王美。妃德之。未幾。使人詭告太子二王曰。宮中有賊。請甲以入。太子從之。妃白帝曰。太子二王謀反。甲而來。帝召林甫議。曰。陛下家事。非臣所宜豫。帝乃诏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並廢為庶人。尋遇害。天下怨之。惠妃數見庶人為祟。因大病。召巫祈之。請改葬。且射行刑者。瘗之。迄不解。妃死祟亡。(玄宗諸子傳)

  武惠妃是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生子壽王瑁,漸有謀奪太子位的野心,玄宗深受影響,也寵愛瑁,而想廢黜太子瑛。中書令張九齡極力谏阻,武惠妃深為怨恨。奸相李林甫心性奸狡,迎合玄宗與惠妃心意,專說柔順動聽的話,常稱贊壽王瑁,極力幫助武惠妃,與之串同一氣,惠妃於是在玄宗面前竭力推舉李林甫為相。

  林甫從此得寵專權,時常暗中偵察太子瑛及鄂王瑤、光王琚的過失,偶有所聞,便命人入宮通報惠妃,以進讒言。不久李林甫又密授惠妃毒計,遣人召太子瑛及瑤、琚二王,欺騙說宮中有賊,命他們急速穿甲入宮防衛,太子及二王不知是詐,竟然依照所說進宮,惠妃急往禀告玄宗,說太子與二王,穿甲入宮,串同謀反,玄宗大為震怒,立召李林甫入宮商議,要廢太子與二王,李林甫淡淡地答道:“這是陛下家事,非臣所應參豫聽聞。”玄宗便立即下旨,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均廢為庶人。惠妃不斷搬弄是非,進行讒谮,玄宗一時嗔怒,竟將三子同時賜死。可憐瑛、瑤、琚既好學又有才識,無罪同遭殘戮。天下為此抱怨不平,遠近私下呼冤。

  三庶人死後不久,武惠妃忽然大病,病狀好像發狂,滿口谵語,呼叫說三庶人(太子及二王),前來索命,召請巫祝代為祈禱消災,並改葬三庶人,射殺行刑人陪同埋葬,始終無效,甚至白日見鬼,所有宮娥彩女,都驚懼不安,進退彷徨,請來名醫診治,終無起色,日夜呻吟,歷經多日,突然一陣陰風,四肢挺直,貌美心凶的妃子,至此一命嗚呼。費盡心機,為子謀奪太子位之美夢,終隨著三庶人的冤魂去了。

  雅善知人

  裴行儉。善知人。李敬玄。盛稱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之才。引示行儉。儉曰。士之致遠。先器識。後文藝。勃等浮躁炫露。豈享爵祿者哉。炯頗沉默。可至令長。余皆不得其死。既而勃墮水。炯終盈川令。照鄰惡疾赴水死。賓王反誅。(裴行儉傳並通鑒。)

  裴行儉唐朝聞喜人(今山西省)字守約,年少時,擅長書法,尤以草隸聞稱當世,及至長大,練習戰陣,通達兵法,高宗顯慶年間為長安令,麟德年間,升任安西大都護,討平吐番有功,任命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突厥反亂,行儉授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率兵平定,受封為聞喜縣公,死後受贈幽州都督,賜谥號 “獻”。

  裴行儉通曉陰陽歷術,每次出戰,常能預知勝負,又精於人倫之德,且深具擅長知人的眼力。當時華陰人王勃、楊炯、范陽人盧照鄰,義烏人駱賓王,四人都以文藝著名,傳揚海內,尤得李敬玄特別器重贊賞,曾引薦四人與行儉相見。事後行儉私下告知李敬玄說:“一個讀書人,前程能否遠大,當先重視器量與才識,其次才論及文學藝術,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三人,雖有才華,但是性情浮躁,舉止欠莊重,而且炫耀顯露才能於外,到底器量不足,怎得安享祿位呢?只恐這三人不能得到善終,惟有楊炯較為渾厚沉靜,可得安享縣令長的官位,應當不會有意外禍患哩。”敬玄心中不肯相信。

  後來王勃渡海墮落水中,因受驚悸致死。盧照鄰遭遇惡疾纏身,憤不欲生,自投穎水溺死,駱賓王為徐敬業府僚,後來敬業舉兵討伐武後兵敗,駱賓王同遭伏誅。只有楊炯以盈川令終身。行儉所說一一應驗。

  高宗將立武昭儀(武則天)行儉以為國家憂患,將從此開始,後來果然應驗。行儉所引薦偏將,後來也都成為名將。

  行儉破都支,曾得一件瑪瑙盤,廣約二尺,文辨燦爛,取出給將士觀賞,軍吏捧盤,步上台階,不慎跌倒打碎,嚇得心膽俱裂,叩頭請罪不止,行儉笑道:“你並非故意跌碎,何必如此恐慌呢?”言下毫無吝色。到了戰勝回朝,所得賞賜全部分賜給軍士,因此行儉病殁,軍士都哀痛萬分。

  情深義重 富貴不移

  尉遲敬德。以戰功封鄂國公。太宗嘗謂敬德曰。朕欲以女妻卿。何如。敬德叩頭謝曰。臣妻雖鄙陋。相與共貧賤久矣。臣雖不學。聞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願也。(通鑒太宗紀)

  尉遲敬德名恭,善陽人,隋朝末年歸順唐朝。唐太宗未即位前,在所居潛邸,任用尉遲敬德為右府參軍。敬德英勇善戰,常單騎突襲敵陣,敵兵不能傷他,屢次從征,都有顯著戰績。太宗即位後,以戰功封為鄂國公,去世後賜谥號“忠武”。

  太宗賞識他英勇忠貞,輔佐有功,曾經對敬德說:“朕要將女兒許配與卿為妻,不知意下如何?”敬德叩頭辭謝道:“臣妻雖然淺薄卑陋,但是長久跟隨著臣,同過貧賤,共歷患難,臣雖不學無術,曾聞古人富貴不易妻的典范,臣願以古人為法,不忍離棄糟糠之妻,請陛下賜諒開恩。”婚姻雖然不成,但更深得太宗嘉許賞識。後來尉遲敬德的子孫歷經千余年仍然富貴昌盛。足證善報施於重義之人,絲毫不爽。這段事跡與漢朝宋弘故事相同。

  宋弘漢朝長安人(今陝西省),漢光武帝在位時,風聞宋弘為人清正有德望,特予征召為大中大夫,宋弘守正立朝,儀容端方,更博得光武帝贊賞,於是提升為大司空,宋弘持身節儉,所得俸祿,分發贍養九族鄉親,家中不蓄積余資,後來受封為宜平侯。

  當時正逢光武帝姊姊湖陽公主,喪夫寡居,光武帝想以其姊湖陽公主下嫁宋弘,於是對宋弘說:“俗語說:『貴易交,富易妻』。這是人情之常,卿可知朕的心意否?”宋弘正色回答說:“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是以富貴而易妻,非臣所願……。”此事與尉遲敬德前後互相比美,傳為美談。足見古人夫婦情誼的深厚,令人敬佩。

  孝子循吏純臣

  狄仁傑。為豫州刺史。诏命治越王貞等黨與。當坐者六七百家。籍沒五千口。趣使行刑。仁傑密奏。彼皆诖誤。臣欲顯奏。似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仁恤之旨。太後特原之。皆流澧州。道過寧州。(仁傑曾為刺史)父老迎勞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攜哭於德政碑下。至流所。亦立碑。為並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傑登太行山。見白雲孤飛。曰。吾親捨其下。瞻怅久之。雲移乃去。同府參軍鄭崇質。母老且疾。當使絕域。仁傑曰。君可贻親萬裡憂乎。詣長史蔺仁基請代行。仁基咨美其誼。時方與司馬李孝廉不平。相與曰。吾等可少愧矣。相待如初。(狄仁傑傳並通鑒。)

  狄仁傑字懷英,唐朝太原人(今山西省),博通經史,應試明經中舉,歷任大理丞,河南巡撫,豫州刺史,曾經平斷冤獄,毀除YIN祠,拯救诖誤(誤受牽累的罪囚),為官恩威並著,百姓歸心敬仰,立碑紀念。

  仁傑為豫州刺史時,奉命查察越王貞同黨案,當時被錄為連坐者六、七百家,應沒收財產的有五千余戶,元帥張光輔已拘罪囚二、三千人,將處重刑,仁傑不禁恻然感歎,於是陳表力救,飛使密奏道:“罪囚甚多誤被牽連,臣若顯然陳情,似為逆人申理,但明知诖誤而緘默不說,又恐違背陛下仁德體恤意旨,所以拜表陳訴,仰乞矜恤鑒裁!”不久接到覆旨,太後特予赦免死罪,令流戍澧州。流犯路過寧州(仁傑曾任寧州刺史),父老迎接慰勞說:“是我狄使君救活你們的性命。”於是相攜到德政碑下哭拜追思三天才走,到了流所,也為之立碑,感恩懷念。這時張光輔尚駐豫州,部將恃功,強橫搜索罪犯,仁傑不許,光輔憤怒,責難仁傑說:“刺史難道敢輕視元帥嗎?”仁傑說:“公率領將士,前來平亂,如今亂已平靖,越王已死,公放縱將士暴掠,以殺降人為己功。仁傑奉命來此,是為民除害,恨不得尚方寶劍加公頸上,雖死不懼!”光輔張目,無言可對,回朝奏說仁傑出言不恭,於是被遷為復州刺史。

  仁傑為並州法曹參軍時,雙親都在河陽,兩地遠隔,仁傑思念雙親,登太行山,舉目南望,見白雲孤飛,睹景感觸,對左右說:“我親所居在此雲下。”惆怅久立,瞻望良久,直到白雲飄散,才依依下山。

  仁傑不但自行孝道,且能體諒成全他人的孝行,同府參軍鄭崇質,其母年老且病,奉派前往邊遠區域,仁傑得知,對崇質說:“太夫人危疾在身,如今你將遠使邊地,豈可拖累老母為你操萬裡憂慮呢?”於是拜見長史蔺仁基,自願請代崇質前往,仁基感歎佩服他對同僚深厚的情誼,於是另派他人代行。當時蔺仁基正與司馬李孝廉有嫌隙,同被感動地說:“我輩怎不自覺慚愧呢?”於是言歸於好,相待如初。

  武後朝起用仁傑為同平章事(宰相),仁傑剛正無私,正色立朝,以復興唐室自任,不肯谄事諸武,然而對於武後,則屢用婉言諷谏,徐徐引導,武後終被其忠誠所感,因此委以重任,尊他為國老,仁傑常以調護皇家母子為意,武後要立武三思為太子,仁傑以母子親於姑侄,切情切理婉詞譬喻,武後終於感悟,迎還盧陵王 (武後子)(中宗)於房州,唐室國運,由此賴以維系。居位又蓄意舉薦賢才,所薦如張柬之、桓彥范、敬晖,姚崇等皆為中興唐室名臣。仁傑一生公忠體國,名重當時,功高千古,年七十一歲以功名善終,武後聞訃,不禁感傷泣下說:﹁朝堂自此無人,天奪我國老,未免太速矣!”於是追贈文昌右相,谥號文惠,中宗復位,晉贈司空,睿宗朝又加封梁國公。

  忘身救民 榮顯善終

  徐有功。為政仁。不忍杖罰。民服其恩。更相約曰。服徐參軍杖者必斥之。迄代。不辱一人。時武後僭位。吏以周內窮诋相高。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獨有功數犯顏爭枉直。後厲語折抑。有功爭益力。所護佑者數十百姓。卒後贈越州都督。授一子官。窦希瑊。請以己官讓有功子愉。以報舊德。五世孫商。至太子太保。商子彥若。宰相。封齊國公。(徐有功傳)

  徐有功名弘敏,唐朝偃師人(今河南省洛陽縣東),應試明經中舉,任蒲州司法參軍,為政寬厚仁恕,對百姓不忍施以樸杖鞭笞處罰,百姓敬服他的恩澤,彼此互相約定勉勵說:“我輩應當守法,若有人犯罪,挨受徐參軍杖罰的,大家共同棄逐他。”結果終此一生,從不責打一人,累遷為司刑丞。

  當時武後僭位,酷吏恣虐天下,交相誣陷之風盛行,常周密判定罪狀,納人於罪,朝野震恐,不敢正言,唯獨有功,爭辯更力,由此蒙他護救的百姓有數十多家,許多死刑重罪,常獲免死,天下稱頌他為仁人。又曾經力爭李行褒案,罪不應誅及親族,酷吏周興奏有功故意救出反叛眾囚,應當處斬,武後只免其官,不久因念有功用法公平仁恕,擢升為殿中侍御史,朝野遠近聞知,莫不相賀。

  當時奸臣來俊臣、周興、索元禮及武承嗣等聯合誣陷狄仁傑等忠臣七人謀反,極力奏請斬殺,有功獨挺身辯護並奏說:“陛下有好生大德,俊臣等不能順美,反要勸陛下為暴主,究竟是何心意,請陛下明察!”……又曾為豫王妃窦氏之母龐氏伸冤,力爭不應處斬,監察御史薛季昶奏有功阿私黨同,當處絞刑,令史官前來告知,有功感歎說:“難道唯獨我一人會死,他人都永遠不死嗎?”於是閉門熟睡,置死生於度外。太後問有功說:“卿按察刑獄何以失出(罪重而科輕刑或當科刑而不科刑)這樣多呢?”有功回答說:“失出是人臣的小過,好生不殺是聖人的大德。”由此龐氏得免死刑,有功坐罪除名。凡此一生為人伸冤,曾經三次坐罪被判死刑,然其心中卻泰然不憂,後來獲得赦免,也不喜悅,太後更加器重。

  不久周興、來俊臣、索元禮等一班迎合聖旨取寵的酷吏,相繼遭受誅殺,而有功卻聲譽日漸隆重,官居司僕少卿榮顯善終。死後贈越州都督,授與一子官職。當時窦希瑊感念有功曾救其母龐氏深恩,自願以己官職讓給有功子徐愉,以報答舊德。有功後代五世徐商,官至太子太保,商子徐彥位登宰相,封齊國公,世代榮顯。唐武宗會昌中追贈有功谥號“中正”。

  一言激勵 冤案揭發

  宋璟。居官鲠直。張易之。誣魏元忠有不臣語。引張說為驗。將廷辨。說惶遽。璟謂曰。名義至重。不可陷正人以求苟免。若不測者。吾且叩閣救。將與子偕死。說感其言。以實對。元忠免死。二張遣客刺璟。璟登庳車。捨他所。刺不得發。俄二張死。(張柬之起兵。誅易之昌宗。)璟累拜廣平郡公。卒年七十五。生六子。皆顯官。(宋璟傳)

  宋璟唐朝邢州南和人(今河北省邢台縣東),中舉進士,武後時為御史中丞,累官至鳳閣捨人,武後賞識其才,頗加器重。唐玄宗開元初年,以廣州都督,召拜刑部尚書,不久繼姚崇為相,姚崇尚應變,以成天下之務,宋璟善守成,以持天下之正,世稱“姚宋”。

  宋璟為人耿介不阿,守法正直。武後時,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恃寵專擅政事,權傾朝野,其弟張昌儀為洛陽令,仗二兄勢力,向不守法,肅政中丞魏元忠,屢次加以訓斥。張易之家奴,又仗勢橫行都市,被元忠逮捕責打,死於杖下。二張懷恨甚深,謀劃構陷元忠,於是誣告元忠私議“武後年老,為永久打算,不如倚附太子”等不守臣節言論,武後大怒將元忠下獄。命元忠與昌宗當面對質,雙方爭辯不決,昌宗暗中要鳳閣捨人張說作證,並以好官酬謝,張說畏於權勢只好答應。不料被同僚宋璟所知,臨訊這一天預先在朝房等待,在魏張兩人辯論不休時,武後即召張說入朝,將到朝門,碰著宋璟,張說急迫惶恐,宋璟便正色責以大義說:“名義最重,鬼神難欺,不可阿黨邪惡,陷害正人,自求苟免,即使得罪貶谪,名譽節操也能傳揚,萬一遭到不測,我自當叩閣力救,將與君同死,萬代瞻仰,在此一舉。”這義正辭嚴的一番話,感動了張說,於是在武後前,竟以實情奏對說:“臣確實未曾聽元忠說這些話,臣不敢誣證元忠。”由是元忠得以免死。二張深恨宋璟,竟遣刺客謀殺,幸而有人先為通報,宋璟潛宿別處,才得免禍。不久,張柬之舉兵誅二張。宋璟累拜廣平郡公。唐玄宗時與姚崇同當朝廷重任,請托之風不行,綱紀整肅,賞罰嚴明,中外相合,當時貴稱為有貞觀、永徽年間遺風。璟享年七十五歲,生六子都顯貴。

  不受苞苴而姻緣湊合 不附權貴而昆季聯芳

  裴寬。為潤州參軍。刺史韋诜。有女。登樓。見人於後囿有所瘗。訪令偕來。問狀。曰。寬義不以苞苴污家。適人以鹿為饷。致而去。不敢自欺。故瘗之。诜嗟異。妻以女。累遷蒲州刺史。久旱。入境辄雨。徙河南尹。不屈附權貴。終禮部尚書。兄弟八人。皆任台省州刺史。寬性友愛。在都治八院相對。常擊鼓會飯。政務清簡。人皆愛之。(新唐書裴傳) 裴寬唐朝聞喜人(今山西省绛縣西),字長寬,博覽群書,學識豐富,個性忠誠。曾任潤州參軍,當時潤州刺史韋诜,有女兒登樓觀賞景色,發現有人在後園場地掘土埋藏東西,深覺奇怪,於是禀告其父,刺史隨即命人訪查,結果帶裴寬前來,刺史詢問原故,裴寬說:“寬自幼禀承家教,為人應當廉潔守義,不可接受賄賂,玷污我家清白,剛巧有人饋贈一只鹿,送來就走,寬不敢自欺收受,因此只好將它埋葬了。”韋诜感歎裴寬有這種廉潔的美德,於是將女兒許配與寬為妻。

  後來裴寬升遷為蒲州刺史,蒲州地帶久旱不下雨,寬到任入境,隨即下雨,百姓都歡欣慶賀。後來遷徙為河南令尹,不肯屈節附和權貴,結果升為禮部尚書。

  寬有兄弟八人,都官任台省州刺史,寬天性友愛,特在都城建設住宅,八座院落相對,常擊鼓聚集兄弟子侄會餐。政務清正簡明,人人敬愛他。

  貧窮不受遺金  顯達鲠亮廉介

  李勉。少貧。客游梁宋。與一生共逆旅。生疾且死。出白金曰。左右無知者。幸君以此為我葬。余則君自取之。勉諾。既葬。密置余金棺下。後其家啟墓。出金還之。勉位將相。所得俸賜。悉遺親黨。沒後無贏藏。在朝鲠亮廉介。為宗臣表。禮賢下士有終始。(宗室宰相傳)

  李勉唐朝人,字玄卿,從小好學,個性沉厚高雅,神志光明。少年時代家境貧寒,曾經客游到梁宋地方,正巧和一位書生同住一家旅館,書生染患重病將死,拿出所帶的白金,對李勉說:“我已經不行了,現在左右無人知道,我死後,請你用這些白金替我辦理後事,為我安葬,剩余的就全部贈送與你,請你收下吧!”李勉安慰答應了他,於是依照遺言,將他安葬,但是所剩白金,卻暗中把它放在棺材底下。後來那書生的家屬開墳墓時,掘出白金,終於歸還其家屬。

  肅宗時提拔李勉為監察御史,李勉見武將有驕慢異常情事,便上章揭發糾正,肅宗對左右說:“我有李勉,朝廷才見尊重了。”代宗時任滑毫節度使,統理軍民要政八年,不用威武而治安良好,那些凶暴狡猾的部將,都敬畏懼怕他。德宗時提升為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宰相之職)。

  勉累官位至將相,所得薪俸或賞賜,全部分送給貧困的親族姻戚,自己生活儉樸,去逝後,家中竟然沒有贏余錢財,賜谥號“貞簡”。

  ※李勉在朝正直清高,廉明耿介,又能自始至終敬重賢人士子,曾經引用李巡、張參為幕府(軍中文書官),二人死後,每至宴飲時候,仍舊設置兩人的虛位,進獻酒食懷念。骨鲠大臣,又能禮賢下士,實為當時宗室大臣的表率,亦不愧是位賢德宰相。

  口密腹劍 固寵弄權 萬世贻臭 累生受報

  李林甫。為相。凡才望勳業出己右。及為上所厚。勢位將逼己者。必百計去之。或陽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林甫口蜜腹劍。死後剖棺斬屍。(通鑒)

  李林甫是唐朝皇室親族,字哥奴,別號月堂。外現柔和忠良,說話巧妙動人,但是心地狡猾奸險,待人行事,擅長使用權謀技巧。官拜兵部尚書兼中書令,玄宗時代,位居宰相,暗中結納宮內宦官和嫔妃,留意觀察玄宗的心意和舉動,因此奏事應對,都能迎合皇上意旨,深得玄宗寵信。

  在朝為相十九年,用盡心機,鞏固自己的恩寵和權位,凡有才能,功業勝過自己,以及深得皇上所親厚的朝臣,或有權勢地位逼近自己的國戚貴顯,便心生忌恨,必定千方百計,排擠貶逐,甚至構罪誅殺。又常用甜言蜜語引誘人,而暗中卻設圈套陷害他,當時世人都說李林甫口蜜腹劍(嘴甜心毒),但是玄宗反而倚重他為左右輔佐的忠臣,政事全都委任林甫,任意獨斷專行,阻塞朝廷進言之路,因此天下都看他如仇敵。於是寇盜紛紛四起,釀成安史之亂,結果林甫日夜愁慮、憂煎而死。死後被剖開棺木,砍斷屍體,遺臭萬年。

  ※ 根據唐人所著的“李林甫外傳”記載李林甫本是仙官下降人間,但是因為一生作惡犯罪,因此被懲罰降調六百年。又感應類編記載有一耕牛被雷擊而死,皮膚裂開形成下列字句:“此是唐朝李林甫,三世為娼,七世為牛。”嗟呼!奸人貪圖地位,越權而濫用權力,殘酷暴虐,害人誤國,究竟得以保全富貴,不過數十年而已,卻因而由此削除仙籍,罰作娼妓,慘遭雷擊,墮落畜生,受人屠割,要想回復人身,尚且不知要經歷多少年月,何況要返回仙籍呢?有人說:“小人工於計畫”,殊不知因果可畏,如此作為,實在是最愚癡的了。

  忠純賢相

  李泌。為相。帝曰。誰與卿有恩。朕能報之。泌曰。曩為元載所疾。谪江西。路嗣恭與善。臣常畏之。會其子應並驅。馬嚙其胫。臣惶恐不自安。應閟不言。勉起見父。臣常愧其長者。思有以報。即日加應檢校屯田郎中。宣歙觀察使。帝嘗言。人謂盧杞奸邪。朕殊不覺。泌曰。此杞之所以為奸邪也。倘陛下覺之。豈有建中之亂乎。上曰。建中之亂。術士預請城奉天。此蓋天命。非杞所致。泌曰。天命人皆可言。惟君相不可言。蓋君相所以造命也。(李泌傳。及通鑒紀事本末。)

  李泌唐朝京兆(今陝西長安)人,字長源,幼年時就以文才敏捷著名,當時的人都稱他為神童。長大以後,博學多聞,通達經史,精研易象,善長作文作詩,又愛好修學仙家之道。肅宗時,參與謀劃議定國事,深受親信器重,後因被李輔國所忌,而隱居深山。代宗時,征召授官為秘書監,當時元載為相,專權用事,排斥忠良,李泌遭受妒恨,而貶谪江西。德宗時朱泌作亂,帝奔往奉天,征召李泌為相,李泌處事專心,運用機謀,挽救時弊,後來以有功,受封邺侯。

  德宗召李泌為相時,對李泌說:“誰有恩德於卿,朕當為卿代為報答。”李泌回答說:“從前臣為元載所忌恨,被貶谪江西,當時路嗣恭親近附和元載,臣常畏懼受到危害。有一次其子路應,正巧與臣並行騎馬奔走,馬咬傷了他的腿,臣心中恐懼不安,不料路應卻忍痛隱密不說,勉強起身見其父親,臣感念路應確實是位謹慎忠厚的長者,而深自慚愧,常想有以報答。”德宗當日就加封路應為檢校屯田郎中,宣歙觀察使的官位。

  德宗曾經對李泌說:“朕見盧杞為人忠清耿直,何以人多說他奸邪,朕至今尚未發覺究竟奸在何處?邪在何處?”李泌回答說:“這就是盧杞所以為奸邪的緣故?假使陛下知道盧杞奸邪,盧杞便不成為奸邪了,陛下如能及早覺悟,何至於有建中禍亂發生呢?幸虧陛下後來貶逐盧杞,得以安慰人心,否則禍亂且將接連發生。” 德宗說:“建中禍亂是術士占驗都中有變,預先奏請奔往奉天城,這是天命,並非盡關人事,亦非盧杞所致。”李泌又說:“陛下以為這是命數注定麼?其實命數二字,只可常人說得,國君和宰相卻不應掛口,因為國君與宰相有造就國家命運的職責,與常人不同,假若國君宰相講命數,那麼禮樂政刑,便統統可以不用了,古來暴君例如桀纣,都說自己有命在天,人君以命數,自我解釋,恐怕便如同桀纣了。”

  ※路應是奸黨之子,卻能隱藏自己的傷痛不說,消除災禍於無形,以免賢者遭受危害,用心確實難能可貴,終於得受美報。

  至於李泌君相造命的言論,足以作為庸懦君主,推诿過錯,痛下了針砭。君相造就國家命運如此,個人的命運,又何嘗不如此?人的命運雖有前定,但是人定勝天,命運是好是壞在乎自己塑造,前哲說過“賢、不肖在我而不在人﹂孟子說“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就是這個道理。

  寬宏度量

  錢徽。為禮部侍郎。宰相段文昌。學士李紳。並以所善委徽。求致第籍。徽不能如二人請。文昌即奏徽取士以私。貶江州刺史。或勸徽出文昌書自直。徽曰。苟無愧於心。安事辨證耶。敕子弟焚書。州有牛田錢百萬。刺史以給宴飲。徽曰。此農耕之備。可他用哉。命代貧民租入。後拜吏部尚書。年七十五。子孫皆貴顯。(錢徽傳)

  錢徽唐朝吳興(今浙江省嘉興縣西)人,字蔚章,進士及第,官任禮部侍郎,掌管科舉會試事宜。

  當時宰相段文昌和學士李紳,都寫信推薦自己所親善的應考士子,請托錢徽幫忙科第中式。錢徽職責在身,秉持公道,以才錄取,對於二人的請托,未能如願。宰相段文昌,記恨在心,便上奏說錢徽會試取士,全憑私心,於是錢徽被貶為江州刺史。有人勸錢徽說:“何不拿出文昌所寫的書信,自我表白,洗雪冤屈呢?”錢徽回答說:“如果我自己問心無愧,何用辨白求證呢?”隨即命令子弟將書信燒掉。

  州內備有輔導農作金錢百萬,歷來刺史都充作聚會宴飲之用。錢徽到任後說:“這筆錢是備用於農田耕種的資金,怎可充作其他用途呢?”於是命令將這筆錢濟助貧民租田耕種,由此改善了州內貧困農民的生活,深受百姓感戴。

  後來唐文宗聞知錢徽的賢明德政,於是提升任用他為吏部尚書官職。錢徽享年七十五歲,子孫都很顯貴。

  ※受人誣告而不自辨白,更進一步燒掉足以洗雪冤屈的私信。此等寬宏度量,偉大人格,豈是常人所能做到?段文昌這一類的人,真該慚愧至極了。至於廢除宴飲費用,以代貧民租田耕種,改善生活,處理至為允當,如此德量,應該享受富貴壽考,福澤遺留子孫。

  德修命轉

  裴度。奉使蔡州行營。宣谕諸軍。還奏攻取狀。王承宗。李師道。謀緩蔡。乃伏盜京師。刺用事大臣。已害宰相武元衡。又三以劍擊度。初斷帶。次中背。才絕單衣。後微傷其首。會戴氈帽。故瘡不至深。賊追度。度從人王義。持賊而呼。賊反刃斷義手。度乃得去。墮溝中。賊謂度已死。捨去。帝曰。度得全。天也。命為淮西招討使。遂平淮西。封晉國公。時奉使絕域者。四夷君長。必問度之年齡狀貌。其為華夷畏服如此。事四朝。以全德始終。子五人。識錫爵。(裴度傳)

  裴度唐朝聞喜人(今山西省绛縣西),字中立,神態豪爽,氣概英邁,操守堅固貞潔,唐德宗貞元年間中舉進士,累官中書侍郎,憲宗時位登宰相,封晉國公。

  裴度少年時代,在功名場中,屢次未能得志,洛陽有名相士,說他形相不入貴格,會遭餓死之命,裴度聞知,並不介意,仍然胸懷坦然。有一次到香山寺游覽,見一位婦人在寺內拜佛祈禱,而後匆匆離去,遺落包裹一件,被裴度拾起,但已追趕不及,只有等待來取,直到傍晚,還不見前來,才攜帶回家,第二天早晨,又到寺來守候,見婦人匆匆忙忙跑來,邊找邊哭說他老父,無罪被系在獄中,昨天向人借來玉帶二條,犀帶一條,價值千余缗,要用以請托要人替父求免罪刑,不幸遺失在此,可憐我父從此難以脫免了,說罷淚下如雨,痛不欲生。裴度解開包裹查看,果然不錯,於是全數送還,婦人拜謝,願留一條贈送裴度,度笑說:“我若貪圖此物,何必今天再來守候呢?”婦人再拜而去。後來相士又見裴度,驚奇地說:“你必有陰德及人,所以神色大不相同,前途萬裡,不可限量了。”裴度就在那年中舉進士,累官顯要。

  憲宗時,淮西節度使吳元濟謀叛,裴度奉使前往蔡州,宣告慰問諸部軍將,並察用兵形勢,還朝上奏攻取情狀。吳元濟黨羽王承宗,李師道計謀緩和蔡州的急迫,於是暗中派刺客埋伏京師,刺殺朝廷用事大臣,賊殺害了宰相武元衡,又以三劍擊殺裴度,一劍斬斷了鞋帶,第二劍砍中背部,割破單衣,又砍一劍微傷頭顱,幸好裴度頭戴氈帽,因此傷勢不到深處,賊追趕裴度,裴度侍從王義,抱住賊大呼,度才得脫離,賊反刃砍斷王義手臂,還要追前殺度,度墮入溝中,賊以為度已死,才捨離而去。憲宗感歎說:“度得以保全性命這是天意”,於是命他為淮西招討使,終於平定淮西,封晉國公。

  當時凡是奉使前往邊塞區域的使者,四夷君長見了面,必定問候裴度的年齡狀貌,足見裴度受華夷敬畏感服如此。

  度事奉憲宗、穆宗、敬宗、文宗等四朝,正色立朝,知無不言,維持唐代國運得以不墮,秉持國政,威震四夷,一身關系著天下重輕,將近三十年,以全德始終,安享高壽去世,文宗聞訃震動,停止臨朝,以志哀悼,追贈太傅,谥號文忠,五個兒子賜襲爵位。

  “按”君子小人的分別,只在“貪”字一念,裴公可說貪欲清淨,不但對別人遺物不動於心,就是死生也置之度外,心量廣大,福德也廣大,所謂修心可以補相,所以能轉短命為壽考,改貧賤為富貴。假若真以拾遺不取,就欣欣有德色,那受福就微薄,不會這樣優厚了。

  至於遇賊身挨三劍,擊砍不死,假若不是神明佑護,恐怕難免,但也是裴公的盛德所致,所以能逢凶化吉,從此更得皇上倚重。

  遠大見識

  李景讓。母鄭氏。性嚴明。早寡。家貧子幼。母自教之。宅後牆因雨隤陷。得錢盈船。母焚香祝曰。吾聞無勞而獲。身之災也。天必以先君余慶。矜其貧而賜之。則願諸孤學問有成。此不敢取。遽掩築之。三子景讓。景溫。景莊。皆進士及第。讓等雖老。猶加棰敕。已起。欣欣如初。景讓為浙西觀察使。嘗怒牙將杖殺之。軍且謀變。母召讓庭責曰。汝輕用刑。豈特上負天子。亦使老母銜羞泉下。將鞭其背。將吏再拜請。不許。皆泣謝。乃罷。一軍遂定。(列女傳。及通鑒。)

  李景讓唐朝人,字後已,敬宗初年,官任右拾遺,淮南節度史。宣宗時,累官太子少保,愛好獎勵提拔人才,個性簡約樸素,少欲守法,不妄交往,門無雜賓,事奉母親至孝,一生成就得力於賢明的母教。去世後谥號“孝”。

  李景讓母親鄭氏,個性嚴明,識見高遠,早年守寡,家境貧窮,兒子年幼,含辛茹苦,親自負起母兼父職的教養重擔。

  有一次,她家屋宅後面圍牆,由於下雨,崩倒陷落,發現埋藏許多銀子,李母鄭氏焚香對天祝禱說:“我曾聽說:『不費勞力的收獲,會招來身家的災禍』,上天必然因為先夫在世時,積善余慶,垂憫我家貧困,特予賞賜這些錢財,濟助教養,既然如此,但願上蒼保佑這幾個兒子,學問成就,將來出人頭地,我就感激萬分,這些不勞而獲的財物,我要原封埋藏,不敢動用。”於是隨即將它掩埋原處,修建圍牆。

  皇天不負苦心人,後來果然如願相償,三個兒子景讓、景溫、景莊,由於這位賢母的教導,都進士及第。景讓兄弟三人雖然年老,犯有過錯,還要挨受鞭笞教訓,事後改過,也就欣慰歡喜如常。

  景讓為浙西觀察使時,曾經因為一位位卑的武官犯了過錯,一時震怒之下,不慎將他杖打致死,於是軍心懷抱不平,將要圖謀叛變,李母鄭氏召集景讓在大庭面前怒責說:“你輕用刑罰,豈只上負天子,也使老母含羞泉下,不忠、不孝叫我如何面對眾人?”說罷舉起革鞭要抽打景讓,將吏看到這種情景,都感動涕泣,上前勸止謝罪,一隊軍心,就此安定。

  ※卓哉!李母鄭氏,臨當夫死子幼,處境艱難困窘之際,發現藏金,竟能不取,而以“不勞而獲,身之災也”為戒,惟願兒子學問有成,其存養之高潔,見識之遠大,誠然難能可貴。世風澆薄,人的心理總想“不勞而獲”於今尤甚,所以受賄、貪污、掠奪、搶劫之風,遍於天下。嗟乎!人人若有李母“不勞而獲為身災”之見識與懷抱,社會風氣,何患不歸於淳厚?

  至於教子嚴明,子雖貴且老,有過尚且嚴加訓斥,不稍寬恕,不姑息、不遺誤,此等大慈尤為天下後世偉大母教之典范。

  賣友負國

  宋申錫。為相。謀誅宦官。引王璠為京兆尹。以密旨谕之。璠反以告王守澄黨鄭注。以求遷進。守澄因誣告申錫。貶谪而卒。及甘露之變。王涯誣稱與李訓謀逆。璠歸私第。以兵自防。神策將至門。呼曰。王涯謀反。欲起尚書為相。璠喜出見。知見绐。涕泣至左軍。見涯。恚曰。公何見引。涯曰。公昔漏宋丞相謀於守澄。今焉逃死。璠俯首不答。遂受腰斬。親族皆死。(唐紀事)

  王璠唐朝人,字魯玉,元和年間進士,官拜弘詞科,歷河南尹,再遷任京兆尹,後來官任尚書。

  唐文宗時,宦官(太監)王守澄,內攬大權,勢焰高張,與其心腹鄭注,狼狽為奸,文宗想消除他的權勢,當時朝臣宋申錫,為人沉厚忠謹,不依附宦官,所以文宗特別提拔他為宰相,申錫以致力升平為己任,時常被召入宮,謀劃消除宦官黨羽。當時鄭注行為放縱,擅作威柄,奸狀顯露。於是宋申錫便引用王璠為京兆尹,示以皇上密旨,命他暗察鄭注不法罪證,將他除掉,以絕後患。不料王璠以鄭注為中貴王守澄親信,竟將申錫密謀洩露轉告鄭注。

  王守澄便與鄭注計議,偽構罪狀,誣稱宋申錫要圖謀扶立文宗弟漳王,並構成漳王湊的冤獄,申錫無端被貶谪開州司馬,一片忠誠,被誣以罪名,由是憂憤成疾,病殁貶所。

  太平九年春天,有一天申錫夫人在堂前假睡,夢見申錫進入堂內,以手招夫人說:“有件事,要讓你瞧瞧!”說罷,便引夫人出城到數裡外偏僻廢墟間,有一大坑,坑邊有數枚竹籠板匣,上面有封記,申錫提起其中一籠給夫人看,說:“這是那個賊。”夫人問是誰?申錫回答說:“就是王璠,我已請於天帝,他將遭此下場。”夫人醒後,非常驚奇,遍告家人,並將所夢,筆記下來。

  到了是年十一月,宰相李訓、王涯等,計謀誅殺宦官,不料事跡洩露,演變成甘露之變,反被宦官仇士良等誣稱李訓、王涯等要謀行大逆,訓、涯被捕,挨受杖刑誣服,王涯並指王璠參與謀逆。

  王璠回歸私第,閉門自固,用兵防衛,神策將叩門不應,便假裝呼叫道:“王涯等謀反,主上要召尚書入朝為相,請尚書開門,幸勿自誤!”王璠信以為真,心中歡喜,急忙開門出見,神策請他上馬,將近左軍時,才將他抓下加上鐵煉,王璠才知受騙,涕泣進入左軍,見到王涯,憤怒地說:“王公自己謀反,為何將我引入呢?”王涯回答說:“老弟從前為京兆尹,如果不將宋宰相密謀,向王守澄漏言,何至於有今日呢?如今你怎能逃死呢?”王璠俯首無言以對,終於被腰斬於市,親屬不論親疏,全被抄殺。應驗了宋公神靈托夢夫人,確實不虛。

  ※王璠為一己之遷進,不惜賣友負國,害死忠良,自以為可以長保富貴,豈料幾年之間,身死族滅,報應捷如影響,反覆小人,可憐又復可歎!

  苛刻聚斂 暗叢眾怨

  王涯。為政刻急。嗜權固位。偷合李訓等。訓謀誅宦官不克死。涯並遇害。其第中赀貨钜萬。悉為兵掠。三子仕於朝皆死。涯女以痼疾免。家人绐告涯當貶。忽夢涯自提首。告曰。族滅矣。惟若存。歲時幸無忘我。女驚號墮地。乃以實告。(王涯傳)

  王涯唐朝太原人(今山西省太原縣)字廣津,貞元中進士,累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職位)。文帝即位時,授官太常卿,以吏部尚書,總持鹽鐵轉運使,辦理政務,苛刻急切,又建議實施榷茶法,專力課征重稅,搜括百姓財利,不曾體恤民間疾苦,百姓深受困擾,怨恨日深。

  王涯貪好權勢,鞏固地位,和李訓等茍且附和,同流合污。後來李訓謀劃誅殺宦官,事跡洩露被殺,王涯也牽連被擒,帶上腳鐐手铐,並挨受杖刑,涯忍受不起,只好誣服,自寫供狀,說與李訓謀行大逆,因而被處死刑。百姓見他處刑,都引為快意,死後還被人亂投瓦礫,邊投邊罵,以發洩心中積久的怨恨。

  王涯宅第中,赀財多達數百萬萬,全被掠取,三個兒子,在朝為官,也都處死,親族無論親疏大小,全都不留,只有王涯的女兒,因身患痼疾,經久不愈,得以脫免,僕人惟恐她受不起打擊,欺騙她說:“你父親有罪,當被貶谪。”不料夜睌,忽然夢見王涯,自己手提著砍下來的人頭,告訴女兒說:“我們的家族全滅了,只有留存你一人,逢年過節,但願不要忘記我!”此女驚恐呼號,墮落地上,僕人才將實情相告。

  ※嗟呼!在生之日,貪權固位,逞其私智,增長罪愆,造成民怨沸騰,眾人厭惡。將死之時,遭受官刑橫禍,家族且受牽連,當其提頭驚夢之時,更覺淒涼無限,令人慨歎!

  世態炯戒

  王涯有從弟沐。家於江南。聞涯為相。詣之。留長安二歲余。始得一見。涯待之殊落莫。久之。因嬖奴道所欲。涯許以微官。自是旦夕造涯門以俟命。及涯被收。沐適在其第。與涯俱腰斬。(通鑒紀事本末)

  王沐唐朝人,是文帝時權臣王涯的堂弟,家住江南,年老又貧困,聞知王涯在朝,位居宰相,便騎驢入京,前來拜訪。不料留住長安,整整等待兩年多,才得機會見面,王涯待他非常冷漠,但是王沐卻不死心,沒有骨氣。又過了很久,想盡辦法,奔走攀附王涯的寵幸家奴,從中代為進言疏通,王涯這才答應給他一微小官職。從此王沐便日夜前往涯門造訪,等候王涯發下命令。

  不料甘露之變發生,王涯被誣入罪收押,這時王沐正在王涯家中,因而無辜遭受牽連,與王涯同被斬殺喪命。

  ※以堂兄弟之親密關系,竟然等候兩年,才得一見,既然遭人白眼,還要卑躬屈節,巴結人家寵奴關說,才得道出所願。王涯之無情無義,王沐之低鄙無恥,歷歷如畫。結果偏小官職尚未到手,大禍先已臨頭。世之趨炎附勢,熱中利祿之輩,誠當醒悟,引以為警戒!

  注:王涯事跡請見“苛刻聚斂,暗叢眾怨”篇。

  獎進人才

  楊敬之。愛士類。得其文章。孜孜玩諷。雅愛項斯詩。所至稱之。由是擢上第。敬之官祭酒。兼太常少卿。是日二子戎。戴。登科。時號楊家三喜。(楊敬之傳)

  楊敬之唐朝人,字茂孝,唐憲宗元和年間進士。為人公正無私,喜愛才華卓越之士,每得一篇好文章,便孜孜不倦地玩味諷誦。

  當時江南才士項斯,尚未聞名,楊敬之特別欣賞他的詩,便到處稱揚贊歎。後來項斯進見楊敬之,言談之下,更加賞識他的才學,於是作詩贈送,這首詩內容是:

  “幾度見詩詩盡好,及觀標格過於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

  項斯的名氣,由此揚聞天下,終於被朝廷執政官長所認識,因而被提拔高列科第。

  後來楊敬之累官國子祭酒(掌教化及儀節),兼任太常少卿(掌宗廟禮儀),就在這天,其子楊戎、楊戴兩人,同時科舉登第,時人稱揚贊美,號稱“楊家三喜”。

  ※ 楊公的“平生不解藏人善”,就是孔子所謂“樂道人之善”,達人君子之心,公正無私,以己感受,體念他人,故能見人之善,樂成人美,不但心生歡喜,進而多方提攜,贊揚獎勵,助他成就,使後進學人得到莫大的鼓舞。此等推誠服善的偉大胸懷,即是聖賢之心量。宜乎楊公福澤遠大,綿延子孫,顯揚當世。

  忠孝義烈

  安金藏。在太常工籍。睿宗為皇嗣。有誣其異謀者。诏來俊臣問狀。金藏呼曰。請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引刀刺腹。腸出而僕。武後輿至禁中醫治。閱夕而蘇。後歎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不如汝忠也。即诏停獄。睿宗乃安。金藏。爵代國公。子承恩。廬州長史。(安金藏傳)

  安金藏唐朝長安人,為人孝義忠烈。去世後谥號“忠”。

  安金藏事親至孝,其母去世時,築茅廬於墓側,哀思守喪,親自為母建造石墳石塔,日夜不息,墓地附近,本來無水,由於孝心感應,忽然湧泉出水,墓側李樹,也在寒冬開花,朝廷聞知,特賜匾額表揚他的孝行。

  唐睿宗李旦為太子時,安金藏當太常樂工(掌宗廟禮儀的樂工)。當時武後(武則天)臨朝執政,武承嗣妄想非分奪取太子位,屢次進讒誣告太子李旦在外圖謀反叛,武後即命御史中丞來俊臣,查問推治。來俊臣將太子平時左右侍者,都拘捕到案,用重刑拷打,再三迫令供認,眾人因忍受不起痛楚,將要誣招之際,安金藏突然挺身沖入法庭,大聲呼叫道:“冤枉!天大的冤枉!這樣重刑交加之下,何愁不能誣枉招供?皇太子根本沒有謀反,奈何硬要加他罪名?我是樂工,雖然事不關我,但是關系國家社稷,不能不辨,我願剖心,為皇太子證明冤誣。”說罷,解衣露出胸腹,取出利刃,向胸前腹部,猛力刺劃,頓時鮮血直噴,內髒露出,僕倒僵臥在血泊中,人事不省,一時法庭震動,消息傳入宮中,武後料想案情重大,即刻下令將安金藏用輿抬入宮內,這時來俊臣才將全案人犯暫時押入獄中,停止審判。

  武後親自驗看,果然傷勢嚴重,即刻傳召御醫救治,終一日一夜才漸漸蘇醒,性命僥幸保住。武後又親臨詢問他姓氏籍貫,這時安金藏已少微有所知覺,強撐應聲說道:“臣是太常樂工,長安人安金藏……”說罷泣下如雨,武後見狀,也不覺悲感歎息道:“我有子不能自我表明,累你這樣受苦,你真是一位難得的忠臣啊!” 於是命御醫將他醫治痊愈,並派人悉心服侍,讓他好好靜養。同時傳谕來俊臣停止刑獄,將太子左右侍者,一律釋放。一場大獄,終得消釋,睿宗才得平安,脫免劫難。

  後來安金藏受封代國公爵位,其子安承恩官任廬州長史。

  按:安金藏只是一位樂工,竟能激發大義血忱,不惜身命,用其熱血,寫下了一頁可歌可泣振奮人心的事跡。此等忘我忘身,壯烈捨己救人的行為,是我民族精神,菩薩心腸的一種高度表現。同時也由此足證古人所謂“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果然不虛。

  一代酷吏

  來俊臣。天資殘忍。按诏獄。前後夷千余族。作羅織經。後诏斬於市。人皆相慶曰。今得背著眠矣。爭抉目。摘肝。醢其肉。須臾盡。以馬踐其骨。無孑余。家屬籍沒。(酷吏傳)

  來俊臣唐朝萬年(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北)人,官任御史中丞。

  武後臨朝執政時,疑忌天下人圖謀叛變,便設置銅匦,令人檢舉告密,並寵用來俊臣等,按問推審告密事宜。來俊臣天性殘忍酷虐,迎合武後意旨,每推審一人,必定逼誘板引出數十百人,輾轉牽連,造成冤獄,以逞其能,邀取功賞。又私自養無賴數百人,專令告密,撰寫羅織經,網羅無辜,織成謀反罪狀,心想陷害一人,便教其黨徒,以相同事狀,在數處告密,於是立即拘捕,用嚴刑拷訊,逼他誣服,以報私怨。所用酷法有:定百,突地吼,死豬愁,求破家,反是實等名號。

  當他審訊囚犯時,常用燒醋灌入犯人鼻腔或用鐵圈梏犯人頭,外加木楔,致使腦裂髓出,或掘地做牢,犯人進入,不死不得出,種種酷刑,慘不忍睹。犯人見那刑具,便已魂飛魄散,驚駭戰栗,因此往往隨口誣供。由他所經辦告密案件,前後誅殺多達一千多族,天下人心惶惶。

  後來俊臣蓄意謀反,想將滿朝權貴次第害死。不久罪行揭發,被拘系獄中,備受嚴刑拷訊,終被處斬於市。當時的人都互相慶賀說:“從今以後,可以安眠無憂了”眾人爭相抉出其目,摘取其肝,剖心割肉,以馬踐踏其骨,頃刻之間,了無剩余,全家籍沒。

  ※來俊臣只知迎合意旨,以邀功賞,張其權勢,不惜泯滅天良,殺害無辜,殘忍酷烈,結果落得悲慘下場。噫!自古以來,小人得到功賞、權勢,只有促速其死,結下無窮怨業而已。

  盛德感人

  元德秀。少孤。事母孝。登進士第。母亡。廬於墓所。食無鹽酪。刺血畫像。寫佛經。兄子襁褓喪親。無資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數日湩流。能食乃止。既長。將為娶。家苦貧。乃求為魯山令。天下高其行。不名。謂之元魯山。房管每見。歎曰。見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盡。(卓行傳)

  元德秀唐朝河南(今河南省洛陽縣)人,字紫芝,中舉進士。谥號文行先生。

  德秀幼年喪父,孤苦貧困,侍奉母親,非常孝順。其母去世,築草廬於墓側,守孝哀思,淡飯粗食,不加鹽酪,自刺身血,用以畫佛像,寫佛經,以其功德回向母親,以盡孝道。

  其兄長和嫂嫂,不幸相繼去世,遺下剛出生的孤兒,德秀家貧,沒有能力雇請乳母,於是親自撫養,嬰兒饑餓啼哭,德秀以自己的乳讓他吸吮,慈心感應,數天之後,竟然流出乳水,直到嬰兒能吃食物才停止。

  侄兒長大成人,德秀苦於家貧,無力替他娶媳成家,為了完成慈愛心願,於是出來做官,任魯山縣令。平生清高自持,無名利心,愛好山水,彈琴自得其樂,天下景仰他的高尚品行,不稱呼其名,而稱他“元魯山”,當時長才博學的刑部尚書房管,每次見德秀便稱歎說:“見紫芝眉目容顏之間,所顯現的神情氣象,使人名利之心完全淨盡。”其感化人心之深如此。

  ※觀元德秀事跡,可以想見,其人修為之高深。所謂“誠於中則形於外。”人的氣質常於眉目容顏之間顯現。有德者涵養深厚,胸次和順安怡,自然別有一種不凡氣宇顯現於面。德秀能使人見之,名利心淨盡,乃至天下景仰其高行,不直稱其名,確實有其來由也。

  臨終自如

  王維。進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聞。與弟缙。俱有俊才。閨門友悌。多士推之。轉尚書右丞。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晚年長齋。不衣文彩。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禅誦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臨終之際。以缙在鳳翔。索筆作別缙書。又與平生親故作別書。多敦厲朋友奉佛修心之旨。捨筆而絕。(王維傳)

  王維字摩诘,太原(今山東省)人,唐朝玄宗開元年間進士。後來累遷至尚書右丞,時人都稱他為

  王右丞。

  王維善於作詩繪畫,尤其以擅長繪畫聞名於世,蘇東坡稱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畫山水,平和深遠,雲峰石色,絕妙天然,為南宗畫派的始祖。

  王維天性至孝,事奉母親崔氏,以“孝”聞名當時,其母笃信佛法,守持齋戒,修習禅定,王維便在藍田營建一座山莊,供給母親專心修行,到了其母過世之後,為報答慈母恩德,便布施山莊,興建佛寺。

  王維與其弟王缙,都有過人的才智,兄弟友愛,情義深厚,為當時許多名士所稱贊。兄弟倆得力於母教影響,都信奉佛法,平居布衣粗食,生活簡樸。

  安祿山造反時,王維被虜,自己服藥下痢,假裝喑啞,安祿山看重他的才華名望,強迫任他為給事中官職,王維毫無心意事奉偽朝,仍然托詞養病,居住在古寺中。後來聽說朝臣雷海青盡忠犧牲了,內心非常傷痛,作了一首詩發抒感慨之情。後來賊亂平定,有人議論王維不能以死殉國,應判死罪,所幸肅宗見過他那首記感雷海青盡忠的詩,認為他不忘故主,情有可原。同時又因其弟王缙,當時官任侍郎,情願捨去官職,為兄贖罪,肅宗特予赦罪,並授他官職。

  到了晚年,長齋素食,衣著樸素,每天退朝回府,便焚香獨自靜坐,屏除妄念,誦讀佛經,修習禅定,怡然自得其樂。

  其妻去世以後,王維終身不再娶,三十年中,過獨身生活,專志修行。到了臨命終時,自知時至,當時因其弟王缙居住鳳翔,王維便索取筆來,寫信與他告別,又寫信給平生親戚好友,一一辭別,信中諄諄勸勉鼓勵親友,要信奉佛法,修持心性,以求了脫,慈悲心志,流露其間,書寫完畢,便捨筆安詳而逝。

  “按”:凡夫眾生,臨將命終時,大多猶如烏龜脫殼,是人生最痛苦,最煩亂的時刻。試觀王維臨命終時,竟能如此安詳自在,若非由於平素修持功夫,深造自得者,何能如此。

  再觀古來多少名人,縱然有彪炳功業,蓋世文章,由於不知修學佛法,終其一生,還是隨業流轉,不得自主。由此可悟,人生在世,能恪盡個人職分之外,要能奉佛修心,趣向菩提,才是究竟之路也。

  輪回之確證

  崔鹹。父銳。為澤潞從事。有道人自稱盧老。預知過往未來之事。銳館之於家。一旦辭去。且曰。我死當與君為子。因指口下黑子以為志。鹹之生果有黑子。其形神即盧老也。父即以盧老字之。累遷陝虢觀察使。(文苑傳)

  崔鹹唐朝博平(今山東省博平縣)人,字重易,具有高尚志向,學問造詣深遠,尤其擅長作詩歌。唐憲宗元和初年,中舉進士,官任侍御史(糾察非法,推彈雜事),為人正直,志行高超特立,風采動人。

  崔鹹的父親崔銳,早年官任澤潞從事史,當時有位自稱為“盧老”的修道人,修持境界已能預知過去未來事情,崔銳迎請他住在家中,恭敬供養,以上賓之禮相待。

  有一天,這位修道人,要離開崔家時,對崔銳說:“將來我死後,當來投生做你的兒子。”說罷,便指著自己口下一顆黑痣,說:“就以這顆痣,作為標記……。”

  後來崔鹹出生,果然口下有一顆黑痣,形貌神態就像“盧老”,崔銳斷定他是盧老來轉生的,因此就命崔鹹的字號叫“盧老”。

  崔鹹後來,屢次升遷,官任陝虢觀察史,常和賓師僚友,開懷暢飲,醉臥不醒,但是到了半夜,便起身判決政事,他的裁決判定,非常精明,因此當時官員部屬,都稱他為“神”。其後入朝擔任秘書監職位時去世。

  “按”這段事跡,是史上輪回實有的確證,由此可得如下之認識:

  一、足證人生世間,若不修了生死法,死後必入輪回。

  二、足見修持其他法門,縱然功夫有如“盧老”之預知過去未來事境界,若未斷惑,死後猶不免再投生世間。由於隔陰之迷,來生不能記憶今生事,因而不知續修了脫,豈不可惜?是知唯有修持淨土法門,靠自他二力,帶業往生,超脫輪回,最為穩當。

  因果可畏

  太宗既立太子。又欲立吳王恪。長孫無忌固爭。乃止。故無忌惡之。永徽中。房遺愛謀反。因遂誅恪。以絕天下望。臨刑呼曰。社稷有靈。無忌且族滅。高宗欲立武後。無忌固言不可。後銜之。許敬宗。使人告無忌謀反。無忌投缳卒。(長孫無忌傳)

  長孫無忌唐朝洛陽(今河南省)人,字輔機,是唐太宗賢後—(長孫皇後)的胞兄。通曉經書史籍,見識廣博,又有武功兵略,輔佐太宗平定天下,功居第一,官任吏部尚書,封趙國公,又升遷為太子太師。無忌身為貴戚又兼重臣,深受恩寵信任,太宗臨終時,遺命無忌與褚遂良輔佐太子治(高宗)即位,進封太尉。無忌在朝,盡心奉國,以天下安危為己任,因此高宗永徽初年政風,有太宗貞觀年間遺風。

  當唐太宗時代,既立治(長孫皇後所生)為太子,其後因見太子治,個性懦弱,惟恐不能主持社稷。當時太宗第三子吳王恪,有文武才略,英武氣概,類似太宗,而且深得人心,眾人愛戴,因此太宗想改立吳王恪為太子,無忌極力谏止,太宗冷笑說:“卿反對改立太子,莫非是因吳王恪不是你的親甥?”此事雖然因此作罷,但是無忌從此對吳王恪,心生嫌惡。

  到了太子治(高宗)即位後,任用吳王恪為司空,兼任梁州都督,無忌疑慮吳王恪將來一旦得勢,恐會報復前嫌,於是便想借事構陷,置恪於死地,以斷絕天下人的仰望。正巧永徽年間,太宗之女高陽公主與驸馬房遺愛,謀叛朝廷,事機洩露,高宗命無忌審查案情,無忌暗示房遺愛,將吳王恪牽入,便可減輕罪刑,於是房遺愛隨口承認,竟把吳王恪誣板牽連在內,不料正中無忌借刀殺人之計,當下一並被判處死罪。吳王恪臨刑時大聲呼叫說:“長孫無忌,擅用威權,構害忠良,宗廟社稷有靈,無忌必當遭受族滅,不要以為威福可以長遠享用呢?”於是含冤被處自盡而死。

  後來高宗寵愛武則天,將廢去王皇後改立武氏為後,無忌為國家前途據理力爭,武氏因此懷恨在心。當武則天被立為皇後之後,心存報復,但因無忌是高宗母舅,且有佐命大功,一時板他不倒,許敬宗迎合武氏意旨,多方察視機會,構陷無忌。

  當時正巧有人上告太子洗馬韋季方,結黨營私,高宗下诏命許敬宗訊問,許敬宗用重刑逼迫韋季方板連無忌入罪。許敬宗便誣奏韋季方勾通無忌謀叛。於是下诏奪無忌官爵,貶為楊州都督,安置黔州,許敬宗又暗中派遣中書捨人,到黔州,逼令無忌自盡而死。許敬宗又偽造無忌供狀,還奏高宗,供狀中牽連無忌兄弟子侄,無論親疏,一並處死,竟然應驗了吳王恪臨刑時所說的話。

  “按”試觀長孫無忌,一生盡心奉國,功在朝廷,但因一念私心,作出了誣殺無辜的虧心事。結果自己也落得蒙冤被誣,悲慘下場。噫!天道好還!可怖!可畏!為人處世,良心欺昧不得。

  恭敬經書之功德

  蕭德言。為弘文館學士。晚節學愈苦。每開經。辄祓濯。束帶危坐。妻子谏曰。老人何自苦。曰。對先聖之言。何復憚勞。诏以經授晉王。封武陽縣侯。卒年九十七。(儒學傳)

  蕭德言唐朝人,字文行,精通史學尼乾左氏春秋,學養高深,唐高祖時,為銀青光祿大夫,唐太宗貞觀年間,官任著作郎、弘文館學士。

  當蕭德言擔任弘文館學士時,每當開經閱讀或講授時,必先沐浴清淨,衣冠整潔,焚香端坐,年紀愈大,越勤勉,越恭敬。其妻勸谏他說:“老人家,年紀大了,何必這樣自己勞苦自己呢?”蕭德言回答說:“經書是先聖流傳下來的言教,面對先聖寶貴的言教,怎麼可以懼怕勞苦呢?”

  後來皇上聞知,賞識德言如此恭敬慎重的美德,便下诏書,命蕭德言以經書教誨開導晉王,並封他為武陽縣侯。蕭德言終身榮貴,安享天年,直至九十七歲高齡去世,谥號為博。

  “按﹂經書有世間經書和出世佛經,世間經書能令人修養身心,出世佛經,則使人昌明佛性。試觀蕭德言恭敬世間經書,而獲得如此功德福報。何況恭敬出世佛經之功德,豈可思議哉?

  印光法師說;“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的書籍,都能教導人趨向吉慶,避開凶災,改過自新,棄惡從善,更進而使人明了三世因果的道理,認識自心本具之佛性,出離生死的苦海,往生極樂的蓮邦。所以凡是閱讀誦念者,面對佛書,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雙手清潔,桌案清淨,內心要真誠恭敬,就如同面見佛天,如同親近師保一樣,那麼無邊功德利益,自然親身獲得。但是如果放肆不敬,毫無畏忌,任意起輕慢心,以及固執自己的淺見,隨便加以毀謗的話,那就罪過彌天,苦報無盡了。”又說:“誦讀佛經,應當如同面見我佛聖容,親聽圓融德音一樣,不可起一念懈怠心,有一分恭敬就能消一分罪孽,增長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就能消十分罪孽,增長十分福慧。”

  法苑珠林內記載:隋朝時,揚州有一位和尚,常誦涅槃經,同時在岐山有一位沙彌,常誦觀音經。有一天兩人突然同時死去,神識來到冥府,冥王迎請沙彌上金座,非常恭敬相待.迎請和尚上銀座,待他卻比較簡略疏忽。和尚心中非常慚愧。不久兩人都清醒過來。和尚就到岐山拜訪沙彌,詢問原由,沙彌說:“我每次誦經時,必定穿著潔淨衣服,點燒好香,恭敬誦讀。”和尚說:“我罪過太深了,誦經時常威儀不整,身口不淨,太不恭敬了!慚愧!慚愧!……。”

  又感應篇記載:上有一位讀書人高天佑,和兩位同學,到江寧去應考,考完試後,聽說雞鳴山,守源禅師,道行高深,於是一同前往拜訪叩問,禅師說:“你們兩位都當考中,但是高君,不能中試,因為誤用了楞嚴經作枕頭……。”高君仔細想想,原來行李小箱內有楞嚴經,睡覺時,用箱子當作枕頭,未將經書請出。到了放榜時,果然應驗。

  以上事例,足證印光法師所說:“恭敬獲福,不敬獲罪”的道理,確實不虛,為佛弟子怎可不遵照奉行?

  忘本悖德

  李皋。攝溫州事。行縣。見一媪。垂白而泣。哀而問之。對曰。李氏婦。有二子。鈞。锷。宦游二十年不歸。貧無以自給。時鈞為殿中侍御史。锷為京兆法曹。名重於時。皋曰。入則孝。出則悌。若二子者。豈可備位。由是舉奏。並除名勿齒。(李皋傳)

  唐朝德宗年間,李皋治理溫州政事時,有一次到境內各地去巡視,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婦人,獨自一人在哀傷哭泣,李皋心中憐憫,便近前訊問他的身世境況,老婦人回答說:“我是李氏婦人,我有兩個兒子,一個名叫李鈞,一個名叫李锷,先後離鄉背井,到京都去參加科舉考試,以求取功名,可是至今已經二十年了,一直沒有回來探望,二十年來,我孤苦伶仃,家境貧窮,如今已經無法維持生活了………。”話未說完,便哽咽悲傷,老淚縱橫。李皋聽罷,非常同情又憤慨。原來當時老婦人的兒子李鈞,在朝廷官任殿中侍御史(居殿中糾察非法),李锷官任京兆法曹(掌治京師),名位聲望都隆重於當時。

  李皋感慨地說:“為人子弟『入則孝,出則悌』在家裡的義務責任,對父母要心存恭敬,服勞奉養,以盡孝道,出門在外,才能仁愛推及一切人,像李鈞、李锷這樣忘本之人,在朝為官,怎能公正盡忠呢?”於是列舉李氏二子不孝之過,上奏朝廷。皇上得知,便下令免除兩人的官職,並屏斥於遠方,終身不錄用。從此天下人對李鈞、李锷感到羞恥,不願與他為伍。

  “按” 父母教養子女,長大成人,恩德最重,情義最深。為人子女,應該知恩報德,以盡孝道,這是天經地義之事,也是立身處世,行仁的根本,人格的基礎。孝經雲: “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理”。觀李氏二子,自己享受榮華富貴,竟對家中貧困老母,棄置不顧,違背德義,違逆天理,良心已喪,宜為天下所不願與之為伍矣。

  厚德可風

  李大亮。遷安州刺史。輔公祏破。以功賜奴婢百口。謂曰。而曹皆衣冠子女。不幸破亡。吾何忍錄而為隸乎。縱遣之。高祖咨美。封武陽縣公。初大亮為李密所擒。張弼釋之。與定交。大亮歸唐。至尚書。常以弼脫其死。念有以報之。弼匿不見。一日識諸途。持弼泣。悉推家財與之。弼拒不受。乃言於帝曰。臣及事陛下。張弼力也。願悉臣官爵授之。帝遷弼代州都督。世皆賢大亮能報。而多弼不自伐也。(李大亮傳)

  李大亮唐朝泾陽(今甘肅省平涼縣西)人,具有文武才略。唐高祖入關時,授官士門令。唐太宗時累升為劍南道巡省大使,因討伐吐谷渾有功,進封武陽縣公,其後官任右衛大將軍,兼右衛率工部尚書。李大亮為人忠誠謹厚,個性剛正義烈,深得唐太宗賞識。去世後,賜谥號為懿,追贈兵部尚書,秦州都督,陪葬昭陵。

  當李大亮任安州刺史時,因攻破輔公祏之亂有功,太宗賞賜他奴婢一百人。大亮對百名奴婢說:“你們都是士族人家的子女不幸家破逃亡,我怎麼忍心收錄你們為奴婢呢?”於是一一釋放,發送他們還鄉。

  早年,李大亮尚未出身以前,曾經被李密所擒獲拘禁,當時有位張弼,暗中解救大亮,幫助他逃生,從此兩人定下交情。

  其後,李大亮歸投唐朝,累官至尚書時,懷念昔日張弼救命之恩,念念想要報答恩德,於是四處探聽張弼的下落,但是張弼卻隱藏行蹤,避不與大亮見面。

  有一天,兩人偶然在路上碰面,大亮緊握住張弼的手,喜極而泣,於是延請到家中,要將家財全部贈送給張弼,以報恩德,但是張弼拒絕,不肯接受。大亮無可如何,便上朝禀奏皇上說:“臣所以有今日,能以侍奉陛下,報效朝廷,完全是張弼昔日救臣一命之功,臣願將官祿爵位,轉授給張弼,懇請陛下賜准。”唐太宗聽罷,深受感動,於是任命張弼為代州都督官職。一時世人,對於大亮如此知恩報德,以及張弼不自矜功德的德量,稱揚贊頌之聲,傳遍天下。

  “按”試觀李大亮,受人恩惠,便終身不忘,隨時隨地,總想報答,一有機會,一有能力,便感恩圖報。而張弼施恩給人完全出自仁慈憐憫之心,真誠助人,絲毫不存有其報答之念。兩位賢者,此等仁厚之德量,值得留傳世間,永做世人效法之典范。

  欲壑難填

  宗楚客。武後從姊子。附韋後安樂公主。遷中書令。常密語其黨曰。始吾在卑位。尤愛宰相。及居之。又思天子。南面一日足矣。韋氏敗。伏誅。(宗楚客傳)

  宗楚客唐朝人,字叔敖,是武後堂姊的兒子。武三思舉薦他入朝為官,累次升遷,官任兵部尚書,又升至宰相。

  唐中宗後韋氏YIN亂,弑殺中宗,臨朝干涉國政,當她聲焰盛大時,宗楚客便趨炎附勢,奔走奉承,事事效勞,與韋後,安樂公主朋比為奸,謀劃危害社稷。

  宗楚客營造他的新住宅,用文柏作梁木,用堅致沉香和紅粉做牆壁,又以瑪瑙做階梯,一切極盡奢華享受。太平公主得知,感慨地說:“看那宗楚客,行坐處所,一切享受,我身為公主,與他相比,卻遠不及他,可以說我們真是空度此生了。”

  當宗楚客升為中書令,擔任宰相職位時,時常私下告訴他的親信說:“當我職位卑賤時,時時刻刻想要得到宰相職位,但是得到了宰相地位,並不感到滿足,心中又想有朝一日,能當天子,如果能當天子,居南面尊位,受萬人朝拜,即使只是一天,也就滿足了。”

  當時有一只狗,戴上宗楚客的冠帽,行坐站立,像人一樣,楚客說:“這是畜生妖怪,越犯了本分,應當斬殺。”那只狗突然開口回答說:“公,你是人中妖怪,越犯了本分,也應當死罪。”事後不久,臨淄王隆基起兵聲罪討伐韋後,韋後破敗,宗楚客也伏罪斬殺。

  “按” 古德說:貪得無厭之人,其心永遠不能滿足,得到了金銀,又想得到珠玉比金銀還要珍貴。一旦身居高位,還想得到更高的權勢地位。此等無止境貪求不厭的人,雖然富貴已達極點,但其心中永遠苦惱,不會快樂滿足的。宗楚客就是這一類型的代表人物,曾幾何時,就招來殺身之禍,豈不悲哉!

  輪回確證

  李。為東京留守。安祿山反。執害之。子源八歲。俘為奴。有故吏贖出之。以父死賊手。常悲憤。不仕不娶。絕葷酒。居惠林寺。诏以源為河南尹。賞賜甚厚。源辭謝。一無所受。(李傳)

  李源唐朝汶水(今山東省)人,其父李,官任東京太守。安祿山作亂時,李堅守城壘,勉勵士卒,抵制逆賊,擢升禮部尚書。後來城陷,李被安祿山所殺害,賜谥號為忠懿。

  當時年僅八歲的李源,在兵荒馬亂中,被俘虜流落為奴。數年後,被其父舊部吏發現,將他贖回。這時李的舊宅,已經捐作惠林寺。唐代宗聞知李源是忠臣李的後代,特下诏書,提拔李源為河南尹官職,並予優厚賞賜。但是李源因悲憤父親死在賊人之手,內心無限感觸,發誓終身不作官,不娶妻,不吃葷酒,以盡孝思,於是呈書辭謝,一無所受。

  李源為了避開官場的應酬,便前往避居於其父故宅惠林寺,並將所有產業捐獻寺院,為父親作功德。寺中圓澤法師,對李源特別關照,多方開導勸勉,李源漸漸深入領略佛法,從此日中一食,跟隨圓澤法師修行問道,非常投契,成為忘年之交。

  數十年後,有一天,兩人約定同往峨眉山去朝山,圓公要經由長安從陸路前往,李源卻要乘船經由三峽入荊州,兩人爭執不決,李源說:“我已避開世事,不願作官,若經由西京(長安)難免遇見故舊,會有困擾。”最後圓公只得同意由水路前往。臨行前,圓公預先寫信交代徒弟,等待李源回來,再交給他。

  兩人沿途吟詩歌詠,欣賞山光水色,逍遙自在,到了南湘,將靠岸時,看見岸邊有一婦人,在河邊汲水,圓公臉上突然變色說道:“我不想走水路,就是怕碰到這婦人。”李源驚奇地詢問緣故,圓公說:“我本來應該來投胎,做這婦人的兒子,只因我不來,所以這婦人懷孕三年,一直不能分娩,今天既然遇上了,就得投胎轉世,不能再逃避了,凡事都有因緣,這是定業啊!請停止行舟,我死後,將我葬在某山下,三天後你到那婦人家來看我,我以一笑作證明。再過十二年後的中秋夜晚,你到杭州天竺寺前,咱們再相見吧!”李源恸哭後悔不已,當晚圓公就去世了,而那婦人也生產了。三天後李源前往探視,嬰孩看到李源,果然對他一笑致意。李源無心朝山,滿懷感傷回到惠林寺,圓公的徒弟將圓公交代的那封信,呈給李源,信中寫著:“祈君忍苦勿憂悁,酬業輪回無可延,緣結三生情未了,待從他歲話前緣。”原來圓公早就預知此事了。

  十二年後,中秋夜晚,李源前往赴約,當時杭州西湖的天竺寺,月色滿川,無處尋訪,忽然聽見歌聲,見一牧童,頭上雙髻,騎在牛背上,手拿竹竿,邊敲牛角邊唱詞,來到寺前,牧童望著李源吟唱道:“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李源欣喜非常問道:“圓公別來可好?”牧童說“李公你真是一位守信之士,但是我們前途不同,不要迎接我,但願你勤勉修行,不要墮落,將來我們還會相見的。”說罷轉身離去,李源追趕不上,悲傷地望著牧童漸漸遠去的背影,不禁潸然淚下。李源又回到惠林寺,三年後年屆八十歲時,在惠林寺逝世。

  “按”噫!人生悲歡離合,因緣所使,聚散無常,輪回生死,不得自主,豈不痛哉!圓公生前已經預知投胎何處,轉世後,又能不迷昧前因,如此修行功夫,如能修持淨土法門,念佛發願,求生極樂,仰仗佛力,當生超出三界,永脫輪回,豈不是更直截了當哉!

  以德報怨

  杜如晦。弟楚客。與叔父淹。沒於王世充。淹與如晦有隙。谮如晦兄殺之。又囚楚客。饑幾死。世充平。淹當誅。楚客請如晦救之。曰。曩者叔殘兄。今兄又棄叔。一門之內。相殘而盡。豈不恸哉。如晦感為之請。得釋。為蒲州刺史。有能名。(杜楚客傳)

  杜楚客唐朝杜陵(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南)人,是唐朝名相杜如晦之胞弟,少年時代,崇尚奇異節操,長大成人後,負有才能名氣。

  當王世充在洛陽自稱鄭帝,與李世民(唐太宗)對戰時,杜楚客與其叔父杜淹,被王世充所捕。杜淹曾經與杜如晦有過節嫌怨,杜淹為了報怨,便在王世充面前,讒言害死了如晦之兄,又囚禁杜楚客,不給飲食,致使杜楚客幾將餓死。

  王世充平定後,論罪杜淹當受誅殺,杜楚客請求兄長杜如晦,設法營救叔父杜淹,如晦因杜淹有殺兄之仇,心中懷有芥蒂,楚客再三勸谏說:“從前叔父殘害咱家胞兄,而今兄長您又捨棄叔父,不肯相救,我們杜家一門之內,不幸骨肉互相殘殺而盡,豈不是令人悲痛的事嗎?……”這一席話,深深地感動如晦,如晦醒悟了,於是到唐太宗面前,請求赦免杜淹之罪,杜淹因此獲得釋罪免死。

  唐太宗貞觀年間,杜楚客任蒲州刺史,聲望顯著,後來任魏王府長史,又升遷為工部尚書,辦理王府政事,以威嚴正直,聞稱當世。

  “按”他人對我有怨仇,我不但不記恨報復,反而以仁德待他、救他。杜楚客恕人之雅量,磊落之胸懷,可風!可法!

  逆報昭彰

  安祿山。累封東平郡王。逆謀日熾。帝不信。人告者。必縛與之。尋果反。乃斬其子慶宗。祿山入長安。殺帝近屬諸王。公主妃妾。子孫姻婿等百余人。以祭慶宗。祿山目忽盲。又病疽。尤卞躁。數笞閹人李豬兒。祿山子慶緒。恐不得立。令豬兒入帳下。以大刀砍其腹。腸潰於而死。慶緒襲位。史思明。數以弑父大逆。斬之。因並其眾。稱皇帝。以子朝義為懷王。駱悅。說朝義行大事。從之。悅以兵入。思明逾垣出。周子俊。射其臂。墜。問難所起。曰。懷王也。即缢殺之。朝義襲位。戰敗。自缢死。斬首傳長安。(逆臣傳)

  安祿山唐朝營州胡人,本姓康,幼年喪父,隨母再嫁,而冒姓安,改名祿山。個性殘忍嫉妒,又多智謀,很會揣測人情,逢迎人心。早年投入張守圭部下,因犯軍令當殺,解送京師,玄宗特加赦罪,其後提拔他為平盧節度使,每次入朝奏對,總是稱合意旨,深得玄宗寵信,命他兼任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祿山逢迎宰相李林甫,厚結楊貴妃,自請為貴妃養子。玄宗准許,後來又封東平郡王,恩幸無比,從此驕縱奢侈,謀劃叛逆,日漸熾盛。

  玄宗毫不懷疑,認為祿山赤心可靠,凡有前來告密者,玄宗不信,必定將其捆綁交與祿山處置。

  不久安祿山果然造反,玄宗萬分痛心,便殺祿山之子安慶宗。祿山攻陷長安,慘殺玄宗左右內侍,近屬諸王,以及公主妃妾,皇子皇孫,姻親國戚等一百多人,剖心祭祀其子慶宗。自稱雄武皇帝,建國號為燕,改元聖武。玄宗逃往四川避難。

  安祿山僭越帝位後,日夜放縱飲酒,恣情於聲色之中,眼睛忽然昏眊失明,又害皮膚腫爛病,情緒非常暴躁,左右服侍,稍不如意,便痛加鞭打,尤其貼身太監李豬兒,更常挨受毒打。祿山寵妾見祿山病重,恐有不測,竟求改立親生子慶恩為太子,祿山嫡子慶緒聞知,唯恐不得傳位,便收買李豬兒潛入祿山帳下,用大刀砍其腹部,慘叫一聲,腸胃潰散流出,血流滿床,氣絕而死。

  安慶緒便即位為帝,不到兩年,祿山部下大將史思明,便以殺父奪位,大逆不道為由,將慶緒殺死。史思明合並祿山部眾,自稱為燕帝,立其妻辛氏為後,以長子史朝義為懷王。其後辛氏因寵愛少子懷清。請求立為太子,史思明也有廢長立幼之意。史朝義聽從部將駱悅的勸誘,要用強請手段加以阻止。於是駱悅帶兵,趁夜進入史思明寢所,思明騎馬越牆而出,駱悅部下周子俊,發箭射中史思明左臂,墮落馬下,思明問道:“是誰指使你們反叛?”駱悅大聲回答說:“奉懷王命。”思明歎息地說:“懷王!懷王!為子竟敢弑父!為臣竟敢弑君!”駱悅說:“安氏子豈非足下所殺,豈無報應?”說罷竟將史思明缢殺而死。

  駱悅等隨即奉迎史朝義即日稱帝。兩年後,代宗即位,遣兵前往征討,史朝義戰敗,自缢而死,范陽留守李懷仙,取下朝義首級,傳送長安。

  總計祿山父子僭越帝位,只有三年而滅,史氏父子僭稱帝號,僅僅四年而亡。“按”安祿山蒙受玄宗特殊之恩遇,名雖君臣,實同父子,卻不知感恩報德,反而叛逆造反,一身罪業,結果轉眼之間,便落得悲慘下場。至於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等人,其結局亦復如是。嗚呼!古來亂臣賊子,負義忘恩,慘烈之報,千古不爽。

  險詐之報

  蘇逢吉。拜中書侍郎。漢高祖。以晉相李崧第賜吉。而崧別有田宅在西京。逢吉遂皆取之。崧子弟數出怨言。逢吉乃誘人告崧下獄。崧誣服與家僮二十人謀為亂。逢吉改二十人為五十人。遂族崧家。逢吉夜宿金祥殿東閣。謂王處讷曰。昨夜未瞑。已見李崧在側。周太祖。兵至北郊。逢吉自殺。周太祖枭其首。適當李崧被刑之所。(蘇逢吉傳)

  蘇逢吉五代時“漢”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官居中書侍郎,升任宰相職位,深得漢高祖劉知遠的寵信,朝中大事,都經其手。逢吉向來並無學問,倚仗權勢,受賄賣官,貪得無厭。

  當五代“晉﹂滅亡後,漢高祖進入汴京,晉宰相李崧北去尚未歸來,漢高祖便以李崧宅第賜給蘇逢吉,逢吉既得宅第,凡宅中所藏財物,都占為己有,李崧另有田宅在西京,產業在洛陽,逢吉也全數占有。

  李崧返回京都後,雖然漢高祖任他為太子太傅,但是仍然不得還給家產,李崧自知情勢孤立危弱,不敢埋怨,便提出宅第券契獻給逢吉,逢吉認為宅第是漢高祖特別賜與,李崧何必呈獻宅券,從此便與李崧有了嫌隙。

  李崧弟弟李嶼,好飲酒,無見識,曾經與逢吉子弟往來,屢次酒後,便口出怨言,說逢吉奪去他的宅第,逢吉聞知,銜恨更深,時刻偵察時機,要傾陷報怨。

  正巧李嶼僕人葛延遇,犯有過錯,遭受李嶼杖打責罰,積成怨恨,逢吉便指使家僕引誘葛延遇,構陷誣告李嶼謀反叛變。逢吉得到延遇訴狀,便召李崧前來,談到葛延遇告狀事,立刻命令送李崧入獄。李崧才知道逢吉險詐狡猾。

  當李嶼被捕,在公堂上對簿辯論時,李崧對李嶼說道:“當道權豪,存心要滅我家族,任你舌吐蓮花,也沒有用處,不必再爭辯了。”於是李嶼誣服與兄弟僮僕二十人同謀作亂。逢吉得到供詞,又改“二十”人為“五十”人,便下令誅殺李崧及李嶼親屬,無論長、幼全都斬於東市。京都人士,都為李崧呼冤。

  李崧被殺後,有一天夜晚,蘇逢吉住宿在金祥殿東閣,次日早上對朝臣王處讷說:“昨夜未能入眠,見李崧在我身邊,全身血污,形狀非常恐怖,嚇得我心膽幾乎破碎。”

  事後不久,周太祖郭威舉兵攻入北郊地方,逢吉見李崧在前擋路,無處逃脫,便自殺而死。周太祖將逢吉首級砍下,正當在李崧被行刑的處所。

  “按” 語雲:“可以得罪十個君子,不可得罪一個小人。”君子度量寬宏,不會計較。小人心量狹窄,不能容物,一旦得罪,便銜恨在心,伺機報復。觀李嶼由於酒後怨言而結怨逢吉,逢吉竟因此破人之家,滅人之族,嗚呼!小人心狠手辣,竟至於此。然而不到三年就慘遭報應,噫!天道好還!可怖!可畏!

  造福子孫

  博陵諸崔。歷台閣藩鎮者數十人。天下推仕族之冠。始其曾王母長孫夫人。春秋高。無齒。祖母唐夫人。事姑孝。每旦。栉拜堂下。升堂乳姑。長孫不粒食者數年。而康寧。一日病。召長幼言。無以報婦。願後世子孫皆若汝孝。世謂崔氏昌大。有所本雲。(崔珙傳)

  崔唐氏唐朝博陵(今河北省安平縣)人,是唐文宗時,刑部尚書宰相崔珙的祖母。

  追溯當初,崔珙的曾祖母王氏長孫夫人,年紀很高,身體老邁,牙齒脫落掉光,飲食不便,所幸媳婦崔唐氏(崔珙的祖母),事奉婆婆,非常孝敬,體念婆婆沒有牙齒,不能吃飯,唯恐長此下去,體力不繼,於是想盡了辦法,每天早晨,天剛亮時,她就起床,梳洗整潔,便到婆婆堂下,叩拜問安,然後升堂,以自己的乳來奉養婆婆,以補充其營養。這樣經過了多年,王母長孫夫人,雖然沒有牙齒,多年不吃飯粒,但是身體仍然保持康健安寧,全賴孝媳,悉心照顧,供養乳汁,得以維持。

  到了後來,有一天,王母長孫夫人生病,將要過世時,老人家召集長幼大小所有子孫,來到床前說道:“這麼多年來,我能夠延續生命,全靠我這個賢孝的媳婦,這份恩情,今生今世,我無以報答,但願我後世子孫,都能像我媳婦這樣賢孝,我就感到萬分的欣慰了。”

  其後崔氏子孫,世代昌盛,崔珙之父崔颋,官任同州刺史,生崔珙、崔管等八個兒子,個個都有才名,聞稱當世,博陵地方,崔氏家族,官至尚書及節度大使等朝廷重臣者,多達數十人。當時天下都推崇博陵崔氏家族,做官人數之多,高居天下第一位,實在有其來源啊!

  “按”古德雲:“百善孝為先”易經雲:“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觀崔唐氏誠孝感人的善行,福蔭子孫,昌盛貴顯,足以證實矣。

  積善余慶─王佑

  王祐。為觀察使。嘗勸杜重威使反漢。拒盧多遜害趙普之謀。會符彥卿鎮大名。頗不治。太祖以祐代之。俾察動靜。謂曰。得彥卿不法狀。與卿王溥官職。時溥相也。祐至魏。得彥卿家僮二人。挾勢恣橫。量為決配而已。還奏彥卿無他。臣敢以百口保之。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殺戮無辜。故享國不永。願陛下以為戒。帝怒其語直。貶祐華州司馬。祐赴貶。親友送於都門。謂祐曰。意公作王溥官職矣。祐笑曰。我不作。二兒必作。謂旦也。手植三槐於庭曰。我後必有為三公者。此所以志也。已而果然。(王祐傳。並通鑒宋太祖紀。)

  王祐宋朝莘(今河南省陳留縣東北)人,字景淑,是宋朝名宰相王旦的父親,學問文章顯揚於五代漢、周之際。宋朝初年,官任潞州知縣,後來官至尚書兵部侍郎,為朝中名臣,平生作為,很有陰德,博得當世人的稱贊。

  五代時曾經規勸杜重威不要反叛漢,宋朝時又曾抗拒權臣盧多遜對宰相趙普的謀害。當節度使符彥卿鎮守大名時,有人彈劾符彥卿罪狀,宋太祖對彥卿也起猜疑心,便命王祐前往大名代理職務,以便察看彥卿動靜。臨行前太祖對王祐說:“卿此次前去,若能察出符彥卿不法罪狀,朕當與卿王溥職位。”(當時王溥擔任宰相)王祐到達魏地,察得符彥卿兩個家僮,在當地仗恃勢力,任意非為情事,王祐量其罪行,只將兩人處以流放而已,不作任何牽連。回朝上奏說:“符彥卿並無罪行,臣敢以百口性命擔保。”接著谏正說:“五代國君都因猜忌心太重,而殺戮無辜,因此國運不能長久,祈願陛下引以為戒,國家幸甚!”太祖聽罷,非常憤怒,認為王祐說話太耿直太過分,於是貶王祐為華州司馬。

  王祐要赴貶所就任時,親友到都門來送行,對王祐說:“本來料想公必定會作宰相呢?……”王祐笑著說:“雖然我不作,但我的兒子必然會作。”王祐話中指的是其子王旦。王祐曾經在庭院中種植三棵槐樹,三槐樹蔭滿庭,王祐對人說:“我的兒孫,必定有人作到貴為三公者,這三棵槐樹就是標示。”後來其子王旦,果然貴為宋朝名宰相,正應了王祐所說的話。天下稱為三槐王氏。

  “按”王祐平生多陰德,且當他面對利與義關頭,毅然知所抉擇,雖然遭到貶官,內心卻坦坦蕩蕩,自知一生行事作為,對得起天地良心,俯仰無愧,自信兒孫必有好報。其後果然應驗。足證天之報施善人絲毫不爽!

  德量恢宏─王旦

  王旦。幼沉默好學。父祐曰。此兒當至公相。初知平江縣。其廨傳有物怪。居多不寧。旦將至。前一夕。守吏聞群鬼嘯呼雲。相君至矣。當避去。自是遂絕。及為相。寇准數短旦。旦專稱准。帝曰。卿稱其美。彼專談卿惡。旦曰。理固當然。臣在相位久。阙失必多。准無所隱。益見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准罷樞密。私求為使相。旦驚曰。將相之任。豈可求耶。准深憾之。已而除節度使同平章事。准入見。謝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帝具道旦所薦。准愧歎。以為不可及。薛奎為江淮運使。辭旦。旦無他言。但雲。東南民力竭矣。奎退曰。真宰相之言也。張士遜為江西運使。辭旦求教。旦曰。朝廷榷利至矣。士遜思旦之言。未嘗求利。卒贈太師。魏國公。谥文正。家人未嘗見其怒。試以少埃墨投羹中。旦惟啖飯。問。何不啜羹。曰。偶不喜肉。後又墨其飯。則曰。今日不喜飯。可別具粥。不置田宅。曰。子孫當自立。何必田宅。徒使爭財為不義耳。遺令削發披缁以殓。(王旦傳)

  王旦宋朝人,字子明,自幼沉靜好學,其父王祐曾說:“此子將來必定官至三公宰相。”宋太宗時中舉進士,起初任平江知縣,當時縣府內傳說常鬧怪物,不得安寧,王旦將到任前一夜,看守官聽到群鬼在大聲呼叫說:“宰相公要來了,我們應該避開離去了。”於是怪物從此絕跡。

  宋真宗時王旦累升知樞密院,又任宰相,進封太保。受朝廷重用,居相位最久,凡事不固執己見,受人毀謗不與計較,軍國大事都參與決策,常為國家薦引賢才,卻不讓其人知道。

  當王旦任宰相時,寇准屢次在皇上面前說王旦的短處,然而王旦卻極力稱贊寇准的長處。有一天真宗笑著對王旦說:“卿雖然常稱贊寇准的長處,但是准卻專說卿的短處呢!”王旦回答說:“臣居相位參與國政年久,必然難免有許多缺失,准事奉陛下無所隱瞞,由此更見准的忠直,臣所以一再保薦…:.。”真宗由此更賞識王旦。當寇准任樞密院直學士時,王旦在中書有事送樞密院,偶爾不合诏令格式,准便上奏皇帝,王旦因而受到責問,但是王旦並不介意,只是再拜謝過而已。不到一個月,樞密院有事送中書,也不合诏令格式,堂吏發現很高興地呈給王旦,認為這下逮到機會了,可是王旦卻命送回樞密院更正,並不上奏。寇准大為慚愧,見王旦說:“同年怎麼有這樣大度量呢?”王旦不答。

  當寇准免去樞密職位後,曾私下求王旦提拔他為相,王旦驚異地回答說:“國家將相重任,怎可用求來的呢?”准心中很不愉快。其後皇上果然授予寇准節度使同平章事。准入朝拜謝說:“臣若不是承蒙陛下知遇提拔,那有今日?”皇上便將王旦一再推薦之事告知,寇准非常慚愧感歎,自覺德量遠不及王旦。後來寇准終於不負王旦,成為宋朝賢相。

  當時有位盧某,深夜送黃金百兩來求王旦提拔為江淮鹽運使,王旦正色推辭說:“你的才能,不可擔當這個職務,我那敢私受賄賂而廢棄公道呢?”盧某慚愧而退,便整天焚香咒詛王旦快死,有一天晚上,盧某夢見神明呵叱他說:“王公盡心於國家,你竟然心存惡念,要他快死,上天將要懲罰你了。”盧某驚醒,汗流全身,經過幾天就去世了。

  薛奎初任江淮運使,將赴任前,來向王旦辭行,王旦不談其他,只說:“東南地方,民生非常困苦啊…”奎退出後說:“聽宰相的話,可見他時刻都在關懷百姓啊!”

  王旦居家,未曾發過脾氣,家人要試驗他,在他食用的肉羹內,投入塵灰,王旦只吃飯而已,家人問他何以不吃肉羹,旦說:“偶爾不想吃肉。”其後連飯也將它弄髒,王旦也不責問只說:“今天不想吃飯,可以另外弄些稀飯來。”家中不購置田宅,說:“子孫應當自立,何必田宅,田宅會讓子孫因爭財而作出不義之事呢!”臨終時召集子弟到跟前咐囑說:“我們家世清白,不要遺忘往日槐庭陰德,今後大家應當守持勤儉樸素的美德,共同保持我王家的門楣。我死後,可為我削發,披穿缁衣,依照僧道例殓葬即可。”說完便瞑目而逝。真宗臨喪哀恸。追贈為尚書令魏國公,賜谥號文正。

  按;王公當國,公忠體國,正直無私,舉薦賢能,不使其人自知,容人所不能容之度,行人所不能行之事。至於居家,塵灰污其羹飯,也不動嗔心,當其臨終猶不忘教誨子弟儉素持家,勤修陰德。觀此數事,非聖賢胸懷,何能如此。宜其一生恩寵無比,人民欽敬,鬼神護持,生榮死哀。所謂世間大福德之人,必有過人之德量,由此可以證實。

  誠實不欺

  魯宗道。拜參知政事。貴戚用事者。皆憚之。目為魚頭參政。為人剛直。遇事敢言。不為小謹。為谕德時。嘗就飲酒肆中。真宗使者及門。久之。宗道方自肆來。使者謂。上怪公來遲。何以為對。宗道言。以實言之。曰。公當得罪。曰。欺君罪更大也。入謝曰。有故人來。臣家貧。無杯盤。故就酒家飲。帝以為忠實。可大用。常以語太後。太後臨朝。遂大用之。(魯宗道傳)

  魯宗道宋朝谯(今安徽省亳縣)人,字貫之,號退思巖,為人剛正直爽。真宗天禧年間進士,官右正言(掌谏議)。仁宗時累升為參知政事。

  當魯宗道為太子谕德(東宮官屬)時,有一次在酒店中飲酒,可巧真宗有事要召他進見。傳達命令的使者到魯宗道家,等候很久,宗道才從酒市回來。使者很不安地對宗道說:“皇上如果責怪公遲延這麼久才到,公將如何回答?”宗道說:“照實回答。”使者說:“如果照實回答,公必定會受皇上怪罪呢!”宗道回答說: “欺君之罪,罪過更大。”於是進宮謝罪說:“臣有老友來訪,臣家貧,沒有杯盤,陪老友同往酒店宴飲,因而延誤,請陛下治臣之罪…。”真宗聞言不但不加責怪,反而更加賞識他那種忠實不欺的個性,認為將來可以大用,並常將自己的看法告訴太後。到了仁宗即位後,太後因仁宗年幼,臨朝聽政,宗道終於受到大用,升任參知政事(副宰相職位)。

  宗道擔任參知政事,剛正無私,不畏權貴,遇事敢言。樞密使曹利用,仗恃舊日功勳,氣勢驕橫,魯宗道對其作為絕不撓屈,每當會朝時,常據理與其爭論。於是當權貴戚都為之畏懼,不敢囂張,朝廷內外,都稱他為魚頭參政,以忠鲠名臣,留傳於世。

  “按”誠實是立身處世之根本,為古今正人君子所持守,亦為古來聖賢明哲所重視。觀察一個人說話是否誠實,便可窺知其品格。

  誠實的反面是奸巧虛偽,說話口是心非,一味曲意逢迎,以圖得到好處。其實此等人,只能蒙蔽昏庸之輩,不能逃過明人的眼力。

  試觀魯宗道雖然明知在酒店飲酒,以致延誤,必會受到譴責,但是仍然坦白禀奏,毫不隱瞞,真宗具知人之明,由此日漸賞識,加以重用。宗道不負知遇之恩,終成磊落名臣,以魚頭參政,傳為美談。足見誠實君子受人信托,受人敬重如此。

  驕忽致敗

  唐師至成都。蜀主衍。面縛輿榇出降。莊宗召衍入洛。诏曰。固當列土而封。必不薄人以險。三辰在上。一言不欺。衍捧诏。忻然就道。至秦川驿。莊宗用伶人計。誅其族。衍母徐氏。臨刑呼曰。吾兒以一國迎降。反以為戮。信義俱棄。吾知其禍不旋踵矣。未一月。莊宗為伶人所弑。(前蜀世家)

  唐莊宗是五代時,後唐君主── 李存勖,年輕時勇敢善戰,膽力過人。其父李克用臨終時,以三支箭賜給莊宗,叮咛咐囑說:“梁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親手所立的,契丹和我約為兄弟,但都背叛我而歸附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給你這三支箭,但願你消滅梁,掃除燕,驅逐契丹,完成我的遺志。”莊宗涕泣受命,將箭藏在宗廟裡。

  其後每逢出兵,便到宗廟去禱告,請出三支箭,盛在錦囊裡,命人背著在前先行。後來果然退卻契丹,消滅燕及梁,凱旋而歸。入太廟歸還先王三箭,敬告成功,家仇洗雪,國運中興。

  可是莊宗一旦成功,卻漸漸顯露驕傲放縱,荒於政事,寵幸夫人劉氏,聽任其嗜好看戲,常召伶人(演戲者)入宮,以亂國政,釀成災禍。

  後來唐軍進攻蜀國成都,這時蜀國君主王衍,身穿白衣,頭縛喪麻,手持國寶,車中置放棺材率領臣子,出面投降。唐莊宗赦免蜀國君臣之罪,召王衍入都城洛陽,並賜與诏書說:“定當割裂土地分封,決定不乘人危難加以輕慢,日月星三辰在上,朕所說的話,絕對一句不欺。”王衍接到诏書,轉憂為喜,告知其母及妻妾,便攜眷上路,前往唐都洛陽。來到秦州驿站時,不料唐主卻聽信伶人計策,下令收捕王衍全族,盡行處斬。

  王衍母親臨刑時擊胸憤慨說:“我兒以一國迎降,反而遭到誅殺,為人國君,出爾反爾,信義全然不顧,由此可以料知唐主必將遭受災禍了。”

  其後不到一個月,莊宗竟遭伶人所弑,身死國滅。

  “按”唐莊宗本來英武過人,早年承父遺志,身負重任,事事敬慎,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因此智勇雙全,一舉成功。

  可是功成名就之後,卻漸驕傲輕忽,寵幸夫人,惑於伶人,忠奸邪正,不能分辨,被陷於失信棄義而不自知,終致引發殺身亡國的悲慘下場。

  嗚呼!古人雲:“創業惟艱,守成更難”,天下萬事莫不成於敬慎,敗於驕忽。觀唐莊宗一生成敗,就是最明顯的借鏡。世人承擔家業,秉持政事亦莫不如此,佛門弟子荷擔如來家業弘法利生,更何嘗不如此哉!

  佛門風范

  呂蒙正。參知政事。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參政耶。同列不能平。蒙正止之曰。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不若弗知之為愈也。時人服其量。故事。宰相之子。即授員外郎。蒙正奏曰。天下才能。老於巖穴者。多矣。臣男始離襁褓。膺此寵命。恐罹陰譴。止授九品官。蒙正質厚寬簡。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封蔡國公。卒谥文穆。(呂蒙正傳)

  呂蒙正宋朝河南人,字聖功,太平興國進士,自宋太宗淳化到真宗鹹平年間,曾三次入朝為相。為政崇尚寬簡,遇事敢言,善知人,有重望,時人尊稱為賢相,其後授太子太師封許國公,去逝後谥號“文穆”。

  當呂蒙正入朝任參知政事(次於宰相職位)時,有朝士指著蒙正,以輕視的口氣議論說:“這個人也能擔任參政官麼?”蒙正假裝不聞,從容走過,同列為他不平,要追究诘問朝士的姓名,蒙正搖手阻止說:“不必追究诘問,如果一知其姓名,便終身不能忘,還是不知的好。”當時同列都贊歎敬服蒙正的雅量。

  後來蒙正,升任宰相,依朝廷規定,凡是宰相之子,都授予員外郎官職,蒙正上奏懇辭說:“天下才能之士隱居山巖者很多,臣子只是剛離襁褓的孩童,如果承受這份寵命,恐會暗中遭到禍譴……。”於是只承受九品官階。

  蒙正在朝盡忠為國,正道自持,有僚屬珍藏一面古鏡要獻給蒙正,誇說此鏡能照二百裡,蒙正笑說:“我的面孔,不過碟子大,何用照二百裡呢?”固辭不肯接受。平居很留心人才之發掘及儲備,常設一夾袋,無論大小官吏,進谒時,必詳問其經歷及才學,記錄下來,藏於袋中,到了朝廷用人,便隨時從袋中查閱,按才奏薦,所選薦之人才,都能稱職,為國效命。

  蒙正未出身前,境遇落魄,寄居在僧寺,受恩於寺,及其貴顯,所得恩俸賞賜,都包封不用,送與寺僧,以報恩德,帝得知,問他緣故,蒙正告以私恩未報,帝受感動,特賜寺僧紫袍,以資表揚。

  蒙正信奉佛法,每天早晨拜佛,必祝願說:“不信佛者,不生我家,願我子孫,代代護持三寶。”後來侄子夷簡,位登宰相,封申國公,禮敬廣慧禅師為師,夷簡子呂公箸,官尚書右丞也封申國公,叩禮天衣禅師為師,呂好問官居左丞,禮拜圓照禅師為師,好問子用中拜佛照禅師為師!世代奉佛,高官貴顯,果然符合蒙正祝願,感應不可思議。

  “按”呂公對人犯而不校,知恩報德。處己防動嗔心,惕厲因果。居官廉潔自持,為國惜才。乃至祝願子孫世代護持三寶。其居心行誼足為佛門在家弟子處世為人之典范。

  至於其後果然善願得償,足征“心真者,有願必成”。

  福慧中人

  文彥博。逮事四朝。任將相五十年。名聞四夷。平居接物。謙下尊德。樂善如恐不及。以太師致仕。封潞國公。卒年九十二。(紀事本末)

  文彥博宋朝介休(今山西省介休縣)人,字寬夫,仁宗時進士,累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職位),封潞國公。

  文彥博一生歷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將入相,有五十年,名聞四夷,當時世人都尊稱他為賢相。平居待人接物,謙和卑遜,敬重德行,愛好行善,唯恐不及。

  當文彥博留守洛陽時,與富弼、司馬光等集士大夫老而賢者十二人,於富弼府第,置酒賦詩,築堂繪像,賓主相樂,號為洛陽耆英會,時人稱歎為盛事。

  彥博信奉佛法,皈依佛門,晚年退休,向道更加勇猛,精修淨土,專念阿彌陀佛,期生淨土,早晚行坐,不曾懈怠,常發願雲:“願我常精進,勤修一切善;願我了心宗,廣度諸含識。”每見一切人,便勸以念佛,與淨嚴法師於京師,集十萬人為淨土會,誓願廣結十萬人緣,同生淨土,一時士大夫,受感化念佛者甚多。如如居士有頌贊說:

  “知公膽氣大如天,願結西方十萬緣;不為一身求活計,大家齊上渡頭船。”

  到了九十二歲臨命終時,安然念佛而化。

  哲宗賜谥號“忠烈”。

  ※試觀文公一生攸好德、福壽、康寧、富貴,考終命五福齊全,而又能精修淨業,廣度群倫,臨終安然念佛往生。可謂千古稀有難得之大福德大智慧人也。

  余慶余殃

  李崇矩。信奉釋氏,飯僧至七十萬。造像建寺尤多。嘗勸太祖釋叛黨妻子萬余人。有鄭伸者。客崇矩門下十年。上書告矩陰事。太祖釋不問。未幾。崇矩為大將軍。子繼昌。累官左神武大將軍。鄭伸早死。母詣繼昌乞丐。家人诟逐。繼昌與白金百兩。時人稱之。(李崇矩及繼昌傳)

  李崇矩宋朝上黨(地當江蘇省宿遷縣境)人,字守則,宋太宗太平興國初年,官任瓊、崖、儋、萬這四州的都巡檢使,當時眾多賊寇到處擾動,崇矩一一到其洞穴,招撫安慰,賊眾都感化歸附。後來任金吾街仗兼六軍伺事。去世後谥號元靖。

  李崇矩信奉佛教,心地仁厚,時常齋供僧人飯食,多達七十萬,平生修造佛像,興建寺廟更多。宋朝初年,朝廷拘捕亂黨妻子一萬多人,崇矩勸請太祖,特予開釋,免除罪刑,一萬多人的性命,因而獲救。

  李崇矩有一食客鄭伸,寄食在門下,已有十年,不料此人心性陰險,竟然上書奏告崇矩壞話,說他秘密行事,幸而宋太祖明察,不予采信,不加追究,事情得以平息。

  事後不久,崇矩升任大將軍,其子繼昌,賢德孝順,有乃父風范,官任如京副使。真宗時,累官左神武大將軍,個性謹慎仁厚,辦理政治,崇尚寬仁簡約,所到地處,都深受百姓感恩懷念。

  至於那食客鄭伸,卻短命早死,遺下老母,孤苦無依,流落街頭,到處行乞。有一天來到繼昌家求乞,家人知道她是那忘恩負義的食客—鄭伸的母親,非常氣憤,便诟罵驅逐她,繼昌阻止家人,非常憐憫她的遭遇,便送白金百兩,救濟她,使她得以維持生活安定,以度余年。時人都感動稱歎繼昌寬厚仁慈的德量。

  ※綜觀李崇矩,齋僧、造像、建寺、德化賊寇,又救人萬命,累積陰德,澤及子孫,其子賢善,風范如父,對待仇家,不但不念舊惡,反而以德報怨,居官又能勤政愛民,難怪一生榮顯,百姓敬仰懷念。

  至於鄭伸,寄食門下,十年之恩,竟然密告恩人,存心陷害,他的惡心不但不能得逞,反而自己短命而死,禍及老母,易經雲:“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正是明顯對比的例證。

  五福骈臻

  窦禹鈞。累官右谏議大夫。致仕。子五。儀。俨。侃。偁。僖。相繼登進士第。馮道贈詩。有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當時號為窦氏五龍。史官論曰。其門族宦業之盛。或以為陰德之報。亦義方之效也。(窦儀傳)

  窦禹鈞五代後周,漁陽(今河北省密雲縣西南)人,以詞學出名當世,累官太常少卿,右谏議大夫。為人笃實純厚,慷慨樂於助人,治家的法則,為一時楷模。

  禹鈞幼年喪父,事奉其母,非常孝順。三十歲時,還沒有兒子。有一天夢見已死的祖父告訴他說:“你命中無子,而且壽命短促,應當及早力行善事……。”禹鈞恭敬地承受教誨,從此發願行善。

  曾經有一家僕,盜用他的錢二百仟,唯恐被查覺,便寫一張券契“永賣此女,以償還所欠的錢。”掛在他小女兒手臂上,從此遠走高飛,離開了窦家。禹鈞憐憫這個小女孩,便燒掉券契,將她撫養長大成人,又為她選擇好對象婚配。凡宗族親戚有喪事,家貧不能辦的,都資助他喪葬,凡見人有遺孤窮困無力嫁娶的,一一幫他婚嫁,許多貧困的朋友以及四方賢士,多仰賴他得以維持生活。禹鈞每年計算收入,除留作夏冬伏臘兩次祭祀以外,其余都用作濟人之急難。又建造書院數十間,聚集書籍數千卷,聘請名儒為師,凡家貧而有志求學的士人,一概義務收留,供給膳宿,讓他安心就讀,由此栽培學子,因而出身而名登貴顯成為國家人才者甚多。

  後來禹鈞又夢其祖父告訴他說:“上天因你有陰德,增延你的福壽三紀(三十六年),賜你五個兒子各個貴顯榮耀,將來你善終之後,當生天為洞天真人仙位。”由是禹鈞更積陰德,他的五個兒子相繼登進士第,長子儀官居尚書,次子俨翰林學士,三子偁參知政事,四子侃官起居郎,五子僖任左補阙,八個孫子也都顯貴。禹鈞享年八十二歲,臨命終時,自己沐浴辭別親友,談笑自如安詳而終。

  范文正公記錄其事跡,以訓勉子孫效法。馮道贈禹鈞詩其中有“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稱歎他,當時號稱燕山窦氏五龍。史官評論雲:“窦氏門族,為官的興盛可謂累積陰德的善報,也是家教有方的績效”千秋傳為美談。

  ※先德雲:“凡夫認命,智者造命。”試觀禹鈞,由於夢見先祖指點,就能感悟,從此終身樂善濟人,廣修陰德,居心行事,如此仁厚,終能召感五福,降臨家門。足見但能改變心行,命運自然隨著轉變。

  仁心仁聞

  宋王曾。赴試禮部時。聞母女二人哭甚哀。因詢其鄰。因少官逋錢四萬。以一女鬻於商人。今將遠離故耳。曾謂其母曰。汝女可賣與我。仕宦往來。時得一見。遂以原價與之。令還商。約三日迎女。逾期不至。訪之所館。則曾行矣。是年禮部廷試皆第一。仕至宰相。封沂國公。

  王曾宋朝益都(今山東省昌樂縣)人,字孝先,為人正直,心地仁慈,為宋代名臣。

  宋真宗鹹平年間,參加省城鄉試,名列第一。其後又以鄉貢(會試中式的貢士),前往京都參加禮部廷試,途中住宿一家旅館,聽見附近人家有母女二人,哭聲非常悲切,王曾探問鄰居,得知因為欠官債四萬,家中貧困,一時無法償還,由於官方追逼很急,迫不得已,只有將女兒賣給商人,母女就要遠別,從此永遠不得相見了,因此哀傷痛哭,王曾聽了,憐憫母女處境淒涼,對其母說:“你的女兒可以賣給我,我在官宦中往來,你們母女也可有相見的機會。”於是拿出銀錢來,退還商人,並清還所欠的官債,約定三天之後前來迎娶。過了三天,其母不見王曾前來,心中感到奇怪,便到旅館去訪問,旅館主人對她說:“王曾已經離開了,留下一封書信,托我轉交給你。”不料信裡並不提到錢的事,只是叫她選擇好人家婚配。這才知道原來王曾是一位仁人君子,有心相助,母女感激萬分。

  王曾到達京都,應試禮部及殿試應對,都名列第一,先後連登三元,親友臨門道賀,有人對王曾說:“恭喜士子,狀元及第,今後一生吃穿享用不盡了。”王曾以嚴正的態度回答說:“我王曾生平,志不在溫飽,難道做官,就是為了講求個人的溫飽享受嗎????? ”不久,王曾入直史館,又轉任翰林學士,其後又升任為右谏議大夫,參知政事,正直立朝,一絲不苟,政事功業,高超特立。

  到了仁宗時,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職位),封沂國公,去世後賜谥號文正。

  ※王曾以恻隱仁心,見人急難,施以救濟,雖然毫無望報之心,而天報卻不爽。

  古今世人,讀書做官,有兩種不同的品格:一種志在溫飽,追求高官厚祿,為的是享受榮華富貴,居官為政,處處為肥飽個己私利打算,因此往往臨財苟得,終為貪官為污吏而遺臭萬年。一種志在貢獻一己所能,服務國家人群,諸如王曾,立朝當政,處處為利國福民著想,無暇講求個己溫飽,終成正直不阿之名臣,德望勳業,卓然於世,千秋傳為美談。

  精誠感格

  朱壽昌。知岳州。善治水盜。旁郡取以為法。旋知阆。治獄如神。父巽。守京兆。母劉氏。巽妾也。方娠而出。壽昌生數歲。始歸父家。母子不相聞五十年。行四方求之不置。用浮屠法。灼背燒頂。剌血書佛經。熙寧初。與家人辭訣。棄官入秦。曰。不見母。吾不返矣。遂得之於同州。劉年七十余矣。迎以歸。事聞。诏還就官。王安石。蘇轼等。爭為詩美之。數年母卒。既葬。有白烏集墓上。累官中散大夫。卒年七十。(孝義傳)

  朱壽昌宋朝天長(今安徽省)人,字康叔。任岳州知官時,善於治理水盜,鄰近州郡也學用其法。又歷任阆州知官,治理訟獄,辦案如神,政績卓著。

  其父朱巽,官任京兆太守,其母劉氏,是朱巽小妾,出身微賤,剛懷孕壽昌時,就被休離,出嫁於民間,壽昌出生三歲後,才回到父家,從此母子分離,經過五十年,全無音訊,壽昌思念母親,從未間斷。到了其父去世後,哀慕之情,更加殷切。

  當壽昌任各州知官時,常委托吏役,探聽其母消息,又常寫信委托同僚,代為訪問其母劉氏下落,可是毫無消息。於是用佛家忏法,在背、頂上燃香,又刺血書寫金剛經及水忏,日夜受持誦念,誓願早日找到慈母。

  宋神宗熙寧初年,有一天歎息道:“我年已五十,尚未找到生母,身為人子,如何做人?古人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孝”尚且未能盡到,如何談到“忠﹂呢?我寧可捨棄官職,一心尋找母親……。”於是辭去官職,並向家人辭別說:“我此去,如果不得見到母親,我也不回來了。”於是跋山涉水,歷經寒熱,不辭辛苦,一村挨過一村,沿途探問,後來到了同州,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忽然會遇了離別五十年的慈親,母子抱頭大哭,感動路人。於是迎接老母回歸孝養,由此以孝傳聞天下。朝廷以其孝行可嘉,又起用他為司農少卿。當時蘇轼及朝中士大夫等,都為他作詩歌詠稱贊他孝行卓絕。

  數年後其母去世,壽昌哀傷哭泣,過於常情,安葬後,有白鳥集在墓上,時人以為孝思所感。

  壽昌累官中散大夫,享年七十歲去世。

  ※母子離別五十年,毫無音訊,當時又無戶籍可以查訊,天下之大,何處尋覓?而壽昌竟能為母燃香,刺血書寫經忏,精誠所感,終得會遇,其至誠孝德,真是可歌可頌。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雲:“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由朱壽昌事跡,可以體悟我輩生死凡夫,修淨土法門,憶佛念佛,果能如同孝子思念慈母這樣志切精誠,何患現前當來不能面見慈尊呢?

  吉人天相

  劉安世。從學於司馬光。光教以誠。且令自不妄語始。除谏官。正色立朝。面折廷爭。人目之為殿上虎。章惇怨安世。必欲置諸死地。徙梅州。惇令使者脅安世自裁。使者不忍而止。惇又令土豪為轉運判官使殺之。判官疾馳將至梅。梅守遣客勸安世自為計。安世談笑自若。判官未至梅三十裡。嘔血而死。遂免。(劉安世傳。並紀事本末)

  劉安世宋朝魏(今山西省)人,字器之。早年追隨司馬光求學,司馬光教以人生最重要的是要以“誠”立身處世,要做到“誠”字,當從不妄語開始做起。安世受教,勤學不倦,後來中舉進士,累升為谏議大夫,本著嚴正的態度,立於朝廷,遇事敢言,評論政事,剛正忠直,不畏強權,據理力爭,往往當面折服,一時深受朝廷上下恭敬畏懼,稱他為“殿上虎”。

  曾經屢次上疏論奏章惇品性不端,不能任用,那時章惇得寵,勢力很大,大家都替他擔心。不久章惇掌握了大權,怨恨安世,為報舊怨,必定要置安世於死地,安世就被放逐到遠處邊地。當時宋朝貶官流放的地方,以兩奧一帶,最為荒涼危險,人們常說:“春、循、梅、新與死為鄰,高、雷、廉、化說著就怕。”而這八個州縣,安世經過七州,雖逢盛暑炎炎,泛海冒險,但是監視安世的人,一刻也不放松,人們都以為安世必死無疑,然而他卻逃過了這些災禍危險,安然無恙。

  朝中的章惇得知,憂悶不樂,又命使者逼迫安世自殺,但是使者不忍下手。有個買官的土豪揣知章惇要殺安世,便來自薦,章惇就提拔他為轉運判官,命他殺安世,這判官快馬馳向貶所,梅州太守,得知消息,派人來告知安世要設法防備,安世卻談笑自如,不憂不懼。判官行了二十裡,留宿在驿站中,計劃次日去殺安世,隨從左右的人,畏懼勢力,不敢如何。誰知半夜忽聞鐘響聲,這個買官的人,突然好像被物擊中一樣,大叫一聲,吐血而死。安世安然免除了這場災難。

  章惇見事又敗,報復心切,又捏造事實,誣告重罪,要陷安世於死。奏疏未發而章惇所作罪跡,已被發覺,皇上想到以前安世谏正之言,立刻诏回朝廷任職,後來升為平章國事。到了八十歲高齡未曾一日生病,以福壽而善終。

  ※試觀劉安世正直忠良,一生人敬天佑,雖遭小人陷害,都得化險為夷,消災解厄,而以福祿康寧壽考,終其一生。

  至於惡人,用盡奸心詭計,陷害忠良,不但空勞心機而且罪孽日深,結果人怨天怒,只有自促其死而已。

  修道有得

  趙抃。累官太子少保。日所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天。不可告。則不敢為也。知越州。吳越大饑。抃盡救荒之術。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知虔州。嶺外任者死。多無以為歸。抃造舟百艘。移告諸郡。曰。仕宦家不能歸者。皆於我乎出。於是至者相繼。悉授以舟。並給道裡費。知青州時。京東旱蝗。及青境。遇風退飛。盡墮水死。年七十八薨。晚學道有得。將終。詞氣不亂。安坐而沒。谥清獻。(趙抃傳)

  趙抃宋朝西安(今浙江省衢縣)人,字閱道,宋仁宗時中舉進士,累次升遷至殿中侍御史,清廉剛正,立於朝廷,檢舉不法官吏,鐵面無私,不畏權貴,聲譽遠播,令人敬畏。神宗時任參知政事。其後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而辭官修道。去世後賜谥號清獻。

  抃為人忠誠正直,白天所做事,夜晚必定衣冠整齊,焚香對天禀告,凡是不可禀告的,便不敢做。出任成都知縣官時,常以一琴一鶴隨從身邊,辦理政事,簡易不繁,政績顯著,民心歸向。

  當越州太守時,正值吳越地區大饑荒,民生困苦,抃想盡辦法救濟饑荒。下令修築城垣,發給工資,使人民自食其力,得以養家活口。

  任虔州知縣官時,見當時在領外的兵士官吏去世,大多無法運回家鄉,抃便制造船只百艘,轉告各州郡說:“士族官吏家,如有不能回鄉的,我設法幫助他。”於是相繼前來請求的,都給他船只,並送他路費。

  當趙抃赴任青州知縣官時,正值旱蝗侵擾邊境,突然遇到一陣大風,蝗蟲往後退飛,全部落水而死。

  抃四十多歲以後,就屏去聲色,居家蔬食,研究佛理參究心宗,與慧來禅師交游。當抃在青州時,有一次在靜坐中,聽到一聲雷震,恍然悟道。

  抃辭官後,一心向道,受持清淨齋戒,不再與家人接近,每天由一位僧人陪伴同食,一位守戒淨人,服侍在旁,淨人每天清晨,一聞雞啼,便起身整理佛堂,焚香擊磬,抃便起身拜佛,誦經,直到辰時。雖在嚴寒冬天,也每天禮佛百拜,未曾間斷。學佛深入有得,曾經寫信勸富鄭公說:“公在世間,富貴已達極點,道德也很隆盛,可是尚未留意的是,如來一大事(生死大事)因緣而已,但願公能善自珍重,勤勉向道……。”鄭公感悟,便到淨慈寺,歸投子颙大師,極力參叩,頗有省悟。

  趙抃到了七十八歲時,自知世壽已盡,一一辭別親友,其子問他後事如何辦理,抃大聲呵斥。遺留一封信給慧來禅師說:“如果不是平日蒙受大師諄諄警惕訓誨的話,到此臨終時刻,必不能得力了。……”命將終時,言辭不亂,端正趺坐,安詳去世。

  ※試觀趙抃,一生攸好道德,居心行事,光明磊落,可以對越上天。又能參究心宗,禮佛誦經,數十年,精進不懈,自己深造有得,而又悲心度人。如是因,如是果,臨終捨報,安詳自在,真是不虛此生了。

  考終之報

  陸九淵。知荊門軍。嚴保伍之法。盜賊屏。每旱。禱即雨。逾年政行令修。民俗為變。一日謂僚屬。某將告終。會禱雪。明日雪。乃沐浴更衣。端坐。後二日卒。嘗曰。學苟知道。六經皆我注腳。世稱象山先生。(陸九淵傳。並紀事本末)

  陸九淵宋朝金溪(今江西省臨川縣東)人,字子靜,為南宋大儒。乾道年間進士,曾任國子正教,後來奉诏主管台州崇道觀,於是還鄉居住在貴溪的象山,自號象山翁,學者稱他為象山先生。

  宋光宗即位時,九淵任荊門軍知官,嚴格實行保伍之法,境內盜賊因而遠避而去。每當久不下雨,九淵便設壇親自禱告祈雨,隨即下雨。以德教化百姓,經過一年,政績便相當可觀,民心向善,風俗因而改善,德望更加顯著。

  九淵常與當時名儒朱熹,在鵝湖聚會,互相談論所學,彼此宗旨見解,各不相同,朱熹注重道問學,九淵注重尊重德性。又常為明辨無極而太極,與朱熹書信往來,辯論不止,所以宋朝理學,有朱陸兩家不同學派。

  九淵常在鵝湖講學,曾對學徒演講論語中“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章,詳加析釋,發揮義理,暢達透徹,聽眾甚至感動得淚下,朱熹也佩服,歎為名論,足以醫治當時學士,長久隱藏在內心的病根。曾經告訴學者說:“求學如果真正體悟『道』,那麼六經都是我的注解了。”

  晚年,有一天,對同僚屬官說:“我將要和各位告別了。”當時正在為地方禱告求雪,第二天果然下雪。於是九淵沐浴更衣,衣冠整齊,俨然端坐,經過兩天,安詳去逝。

  ※學儒最終目的,最高境界,是形而上的“道”。綜觀象山,以德化民,政績卓著,祈雨得雨,禱雪下雪,講學感動學徒淚下,乃至“六經皆成注腳﹂臨終自知時至,安詳善終。可想其心,若非與道相應,何克如此?可知象山一生事跡,為學儒真正深入有得者的表征。

  宅心仁厚

  彭思永。為兒時。旦起就學。得金钏於門外。默坐其處。須臾亡钏者來物色。審之良是。即付之。其人欲謝以錢。思永笑曰。使我欲之。則匿金矣。始就舉。持數钏為資。同舉者過之。出而玩。或墜其一於袖間。眾為求索。思永曰。數止此耳。客去。舉手揖。钏墜於地。眾服其量。後舉進士。累官戶部侍郎。(彭思永傳)

  彭思永宋朝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西)人,字季長,為人正直忠厚,為宋朝名臣。

  當思永年幼時,有一天早晨,要去上學,在門外撿到一只金钏,他就默默地坐在那裡,等候失主來認領,不一會,那丟掉金钏的人,果然回來尋找,經過審察確定是這個人遺失的,思永便將金钏還給那人,那人非常感激,取出錢來要答謝思永,思永笑著說:“如果我要錢的話,我就把金钏藏起來了,何必等待你回來尋找呢?”於是這件事便傳遍了鄉裡,大家都稱贊他的誠實。

  後來思永參加科舉應考,初次出門遠行,身上帶了幾只手镯做路費,以備隨時急用之需,同來應考的考生,到思永這裡,取出思永所帶的手镯來玩賞,有一考生趁人家不留意時,偷偷地拿了其中一只藏入自己的衣袖裡,有人發覺,當面說出,大家都要替思永搜查索回,思永看到這種場面,若無其事說:“我的手镯全數只有這幾個而已,並沒有遺失啊!”難堪的場面才平息下來。等到大家要離開時,彼此互相舉手作揖,不料一只手镯,從那人的袖裡掉落下來,大家看到這種情景,都歎服思永寬厚的雅量。

  宋仁宗天聖年間,思永中舉進士,官任侍御史,在朝正直敢言,累官至戶部侍郎,成為宋朝名臣。

  ※試觀彭思永,拾金不昧,幼小年紀就具有廉潔不貪的美德。又因不忍他人在大眾面前羞愧難堪,而寧願損失自己,原諒別人,進而為對方設想,其寬仁大度,實在希有難得,值得法。

  以德教化

  王昭素。笃學不仕。有至行。為鄉裡所稱。以國子博士致仕。年八十九卒。每市物。隨所言而還直。未嘗論高下。縣人相告。王先生市物。無得高取其價。治所居室。有椽木積門中。夜有盜。抉門將入。昭素覺之。擲椽於外。盜而去。由是裡中無盜。(儒林傳)

  王昭素宋朝酸棗(河南省延津縣北)人,為人好學,博通九經,學問淵博,同時研究莊老學說,尤其對詩經、易經特別專精深入。居家不做官,有高超卓絕行誼,深受鄉裡人士稱贊和尊敬,常聚集四方學子,親自教授,自給一切生活所需,而不仰賴他人。

  昭素每次購買物品,都隨賣主所說價格如數付錢,從未與人講價還價,也不論說價格高下,全縣人民都互相告訴說:“王先生購買東西,從不還價,我們不要向他取得高價????。”

  王昭素整理所居住宅,用有香氣可供玩賞的橼木堆積在門中。有一天夜晚,有一盜賊挑門將要進入,昭素發覺,並不作聲,且將橼木丟到門外,盜賊見此情景,感到慚愧而離去,從此鄉裡不再出現盜賊。

  每當鄉人彼此之間,有爭端發生,不肯相讓時,他們不到官府去打官司,都到王昭素家,請求評理裁決,經王昭素諄諄開導,雙方都口服心服,彼此和平化解。

  宋太祖時任用昭素為國子博士,後來告老歸鄉,安享高壽八十九歲去世。

  ※綜觀王昭素雖然居家不為官,而能以道德教化陶冶人民,而且本身與物無競,崇高德行之感化力量,使境內人民自我尊嚴覺醒,不用刑名法律,自然知恥而守法,民情風俗因而趨於敦厚。孔子雲:“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者是也。

  善願成就

  蔡襄。知泉州。距州二十裡。萬安渡。絕海而濟。往來畏其險。襄立石為梁。長三百六十丈。種蛎於礎。以為固。至今賴焉。植松七百裡。以庇道路。閩人刻碑紀德。召為翰林學士。卒谥忠惠。(蔡襄傳)

  蔡襄宋朝仙游(今福建省莆田縣西)人,字君谟,為人忠實耿直,擅長詩文、書法,通明史事,有辦政才干。累官知谏院,直史館,又曾歷任開封府、福州、泉州、杭州知官。

  當時洛陽江靠近海邊,設有船只往來渡江,但常遇風浪,旅客慘遭翻船溺死者,不計其數。宋真宗大中年間,有一船只,也遇到風浪,當船將要翻覆時,忽然聽到空中傳來聲音說:“不要傷害蔡學士!不要傷害蔡學士!”風浪竟然頓時平息,事後詢問船中旅客,只有一位蔡姓太太,正懷有身孕,大家認為這胎兒一定是個貴子,婦人便對天發誓說:“如果我腹中兒子,將來能當學士,必定造一座長橋,幫助便利往來行人,以免後人受此驚險恐怖。????﹂

  後來婦人所生兒子就是蔡襄,仁宗天聖年間,果然高中狀元,當他任泉州知官時,其母催促他建造洛陽長橋,以償誓願。距離泉州二十裡地處萬安渡,行人往來非常驚險,蔡襄想到水深不可測度,海水浪潮又時常湧來,怎能興動工程,於是寫一封書信,投入海中呈給海神,由於至誠所感,竟得一封回信,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醋”字,“醋”析字成“廿一日酉”時,蔡襄恍然悟到說:“莫非海神命我廿一日酉時興工?”於是一切准備妥善,時日一到,海潮果然退去,泥沙擁積一丈多高,連續八天,海潮不來,蔡襄督導興工,立起石梁,種下粗磨石在柱下,增加梁柱安穩堅固,於是長三百六十丈的長橋,果然順利完成,這座橋因而名叫萬安橋,又名洛陽橋,迄今仍然存在,便利行人。蔡襄又種植松樹七百裡,廣為庇蔭道路行人,州民莫不感恩頌德,於是建立石碑,留傳後世,永遠紀念蔡襄的大恩大德。

  後來朝廷召蔡襄為翰林學士,去世後賜谥號忠惠。

  ※試觀蔡母,自己遭到驚險危難,便能推想到他人,因而發大善願,建築長橋,造福世人。此事若非有福德之人,何能如此?有福德之母,必有福德之子,蔡襄禀承慈母之誓願,一心要建造一座萬民受益之長橋,工程雖然艱钜,然而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終於感格吉神幫助,善願果然成就。

  無疾而終

  文同。操韻高潔。善詩文書畫。知湖州一年。尋至陳州宛邱驿。忽留不行。沐浴衣冠。正坐而卒。崔公度。嘗同為館職。見同京南。將別。曰。明日復來乎。公度明日往。同左右顧。恐有聽者。乃曰。吾聞人不妄語者。舌可過鼻。即吐其舌。三疊之。如餅狀。引至眉間。公度大驚。及京中傳同死。乃悟所見非生者。(文苑傳)

  文同,宋朝梓潼(今四川省三台縣)人,字與可,品德高潔,志節清高。專長作文作詩,而且寫得一手好書法,又擅長竹和山水類繪畫。宋仁宗皇祐年間進士,累次升遷,官任太常博士,曾經出任湖州太守,因此又稱文湖州。

  文同在湖州居官一年,便離開前往陳州,到了宛邱驿站時,忽然停留下來,不再前行,自己沐浴更衣,衣冠整整齊齊,端正靜坐,無病安然去世。

  當時有位朝臣崔公度,曾經與文同在翰林館任職。有一天,崔公度忽然在京南偶然遇見文同,兩人談了話,將要分開時,文同問崔公度說:“明天再來此地嗎?” 第二天崔公度又去會晤文同,文同看看左右四周,好像惟恐別人聽見一樣小聲地說:“我聽說不說妄語的人,舌頭可以超過鼻端。”說罷便伸出舌頭讓崔公度看看,他的舌形狀像餅,引伸竟然到達兩眉之間,公度看了,非常驚奇。

  不久崔公度來到京中,才聽到傳說文同已經去世了,這才感悟,原來那天所見的文同,是已經去世而有意現身來告知崔公度的。

  ※ 人生最大之福報是考終命,無疾而終,這種福報必由修德而來,經上雲“三世不打妄語,口業清淨之人,舌可以長過鼻尖”。有諸外,必有諸內,誠於中,必形於外,一個人能修口業四德,其人貪嗔癡等煩惱惑業,必然比常人輕微,意業也必然比常人清淨。觀文同無疾而終,死後現身舌過眉際,可想而知其修持之功夫矣。

  天樂來迎

  耶律制心。遷南院大王。或勸奉佛。曰。吾雖不知佛法。惟心無私則近之。一日沐浴更衣而臥。家人聞絲竹之聲。怪而入視。則已逝矣。追封陳王。卒之日。部民若哀父母。(耶律制心傳)

  耶律制心,宋朝時代遼人,遼聖宗開泰年間,官任上京留守,又受封為漆水郡王,其後升遷為南院大王。為人仁厚,居官勤政愛民,深得人民敬愛尊崇,當時有人勸他信奉佛法,耶律制心回答說:“我雖然不知佛法,但是我心無私,這就與佛法相近了。”

  後來有一天,耶律制心自己沐浴更衣,穿著整齊,進入自己房間,就在這個時候,家人忽然聽到多種樂器一齊鳴奏的聲音傳來,這種聲音,非常微妙優雅好聽,從來未曾聽過,家人感到非常奇異,便進入屋內看個究竟,發覺耶律制心安詳地臥在床上,在清脆和雅的音樂聲中去世了。

  遼主追封他為陳王,人民聽到他去世了,都如同父母去世一樣,萬分哀痛。

  ※觀耶律制心所雲“無私”,就是無人無我,既無人我,就不起貪、嗔、癡、慢、怨恨、嫉妒等煩惱惡業,來纏結其心,心胸自然坦蕩自如,便與佛法相應,由此可見他有密行功夫,故其臨終自知時至,天樂鳴空來迎,無疾而終,何等灑脫自在啊!

  仁言利博

  王處讷。精星歷占候之學。與周祖厚善。周祖入汴。問以劉氏祚短事。對曰。漢氏據中原。承正統。以歷數推之。其祚猶永。第以高祖得位之後。多報仇殺人。夷人之族。結怨天下。所以運祚不長。周祖適發兵圍蘇逢吉。劉铢等家。將行孥戮。遽命止之。逢吉已自殺。止誅劉铢。余悉全活。讷至司天監。(方伎傳)

  王處讷,五代後周洛陽(今河南省)人,精通星相、歷數、天命以及占候吉凶等學問。

  王處讷與五代周祖郭威有深厚交情。當周祖進入汴京時,問及五代後漢劉氏國祚短促的原由。王處讷回答說:“漢氏依據中原地區,承受正統即位,以歷數來推算,國祚本來還可長久,但因漢氏高祖劉知遠即位以後,多行報復,殺害仇人,滅人家族,結怨天下,由此促短他的國運,不得維持長久……。”周祖聽了這一席話,深深感悟。本來准備發兵圍攻蘇逢吉,以及劉铢等家族,進行殺戮兩家的妻妾子女,這時立刻下令阻止攻殺。當時蘇逢吉,已經自己自殺,周祖只有誅戮劉铢一人而已,其余家族全部寬恕釋放全活,因而減少了一場殺業。

  後來到了宋朝時,王處讷呈上新歷二十卷,宋太祖授予司天監官職。可見有仁心者當得厚報。

  ※ 孟子說:“夏商周三代,能得天下,是由於有仁德,到後來失掉了天下,是由於沒有仁德。王處讷分析評論一個人君,有無仁德,可以決定其國國運長遠或短促,這種見地,真不愧是一位精通星相歷數天命的高人。一句善言好話,可以轉變一個人的觀念作為,減少造業,使人得到許多益處,那他的話,就不可以看作一般星相家的話一樣,而忽略其價值了。

  物猶如此

  李復亨。為南和令。盜割民牛耳。復亨盡召裡中人至牛家。牽牛過之。至一人前。牛忽驚躍。诘之。乃引伏。(李復亨傳)

  李復亨宋代金朝人,曾任南和地方縣令,當時在他管轄的境內,有一次,有一老百姓,家中所飼養的牛,被盜賊割去了兩個耳朵,牛的頭部,血流淋淋,痛苦鳴叫,當牛主發覺時,那盜賊已經不知去向了,牛主看到這種情景,非常痛心難過,於是告到官府去,請求縣官察出賊犯,加以處罰。

  這件訴訟案件,無人證,又無頭緒,要從何處偵察呢?李復亨後來想出一個辦法,命令召集全鄉裡的人,都到牛家,然後叫牛主牽出牛,從鄉裡人面前,一一走過,看看這頭牛的反應,是否認得傷害它的凶犯,當牛走到其中一個人面前時,忽然驚恐憤怒地猛烈跳躍起來,好像要刺擊那人一樣,於是縣官李復亨對他加以審問,那個人果然供認牛耳是他所割的。案情因而偵破。

  ※ 觀此事跡,可知一切動物與人類無異,有靈性,也有痛苦。如果無緣無故加以傷害,它也會有一股怨恨之氣,存在心中,有如火焰般的凶猛,無從隱藏掩飾,雖然歷經長久,也不會磨滅。經上雲:“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一旦因緣相遇時,就如同火藥觸到火源,隨時就會爆發,相互怨怨相報,真可怖畏。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何忍虐待動物,而與物類結下怨結呢?

  誣陷惡報

  徐休復。知廣州。與轉運使王延范不協。乃奏延范私養術士。厚待過客。與故人書。作隱語。觊觎反狀已具。抵於法。未幾。瘍生於腦。既而疾甚。時見王延范。但號呼稱死罪。數日卒。(徐休復傳)

  徐休復宋朝人,官任廣州知縣,與當時轉運使王延范,不能協和,彼此因而有了嫌隙。

  徐休復便列舉王延范罪狀上奏說:“王延范私養江湖術士,對待旅客過分寬厚,又常與老朋友通信,信中多假借其他言詞,隱藏離叛的心志,心存非分之想,謀反罪狀已充分具足雲雲。”皇帝便下令誅殺王延范。

  王延范死後不久,徐休復腦部忽然生出癰疽毒瘡,沒多久,病狀越加惡化,在病痛折磨中,時常看見王延范冤魂出現在他面前,向他索命,口中時時稱說:“死罪!死罪!”恐怖驚悸,折騰多日而死。

  ※眾生不明佛法,不畏因果,對待自己所怨憎的人,往往肆行毀謗、攻讦、排擠,甚至昧卻良心,偽造事實,陷人致死,為了發洩心頭之恨,無所不用其極,以為除掉了怨怼,就從此太平,永遠無憂無慮了。怎知因果不爽,所結冤業,曾幾何時,就招來慘報。真是可悲可憫!

  其來有自

  理宗即位。議擇中宮。楊太後以謝深甫有援己功。命選謝氏女。謝氏獨後在室。生而黧黑。翳一目。兄弟欲納入宮。諸父榉伯不可。曰。奉诏納女。當厚奉資裝。異時不過一老宮婢。會元夕。縣有鵲來巢燈山。眾以為後妃之象。遂送妃就道。旋病疹已。膚蛻。瑩白如玉。醫又去翳。遂與賈涉女同入宮。賈有殊色。帝欲立之。太後曰。謝氏端重有福。宜正中宮。賈妃專寵後宮。後處之裕如。不以介懷。太後益賢之。帝禮遇日加。(紀事本末)

  當宋朝理宗即帝位後,朝中商議選擇皇後,這時已選入數人,其中一位是前宰相謝深甫的侄孫女,一位是前制使官賈涉的女兒,賈氏女長得容貌姣好,而且一颦一笑,妩媚動人,深得理宗所中意,便想冊立賈氏為皇後。楊太後因聞謝氏女有一段殊勝征兆,並因前相謝深甫,過去對自己幫助有功,因而決意命理宗選謝氏女為後,於是對理宗說:“謝女長相端正有福,應該立為正位中宮。”理宗不好違背,於是冊立謝女為後,另封賈女為貴妃。

  原來謝後生來臉色又黃又黑,而且有一眼生翳膜看不見,其父早年去世,家產衰落,謝後曾經親自汲水煮飯,勤勞刻苦。到了朝廷下诏選後時,兄弟們因其叔祖父謝深甫曾在朝為相,因此商議要送謝後入宮,可是叔父榉伯說:“看她這副面目,只可做個灶下婢女,即使有勢可以幫助,得入宮中,將來也不過是做個老宮人而已,況且奉诏納女入宮,也當厚給裝資,一時也無從籌措呢?”這件事因而作罷。

  後來正當元旦夜晚,天台縣中陳設燈山,有喜鵲來燈山做巢,大家都認為這是當地有後妃的吉祥預兆,縣中有名有勢的大戶家族,以謝氏位居第一,於是親族共相准備行裝,送謝後上道入宮。謝後在道途中,身上忽然長出一種疹子,沒多時,疹皮脫落痊愈,皮膚竟然轉變為滑細柔軟,瑩白如玉,又遇到良醫,為她醫治眼睛,除去翳膜,竟成美好女子,由此因緣,終於被冊立為正位中宮。

  謝後個性謙恭和善,心胸寬厚,雖然賈妃專寵後宮,但是謝後善待賈妃,毫無妒意,太後益加賞識其賢德,理宗也由此感動,以優厚之禮相敬相待。

  ※世間富貴中人,皆由宿世修福德而來。試觀謝後謙和寬厚之德量,則其宿世習氣及其修因如何,可想而知。如是因如是果,因緣成熟,時運到來,終於轉缺陷而成美滿。由此足征,人生窮達,皆有因緣,豈是巧取強求所能得哉!

  仁德感格

  女奚烈守愚。六歲讀書。或謂食肉能昏神識。遂戒而不食。性至孝。治家有法。為臨沂令。蝗起莒密間。獨不入臨沂境。仕至節度使。(女奚烈守愚傳)

  女奚烈守愚,宋代金朝真定人,字仲晦。當他六歲入學讀書時,聽到有人說:“吃肉會使神識昏昧。”女奚烈守愚,便戒止自己從此不吃肉。天性至孝,治家有方,全家大小,敦倫盡分,和樂相處。

  金朝明昌年間,中舉進士,官任臨沂縣令,為政清平,人心和順。當時臨境郡縣莒、密等地,先後都遭受蝗蟲災害,獨獨臨沂境內絲毫未受侵擾。後來金主賞識其政績,提升為保大官節度使,晉升翰林學士。

  ※綜觀女奚烈守愚,幼小年紀聞說善言,就能感悟而毅然斷除食肉,其宿根之深厚可知。

  至於居家孝親敦倫,為官勤政愛民,德被所屬境內,獨得免於蝗蟲之害,而其自身,一生榮貴,足昭仁心感格不爽。

  親身入冥

  孩裡。於太康二年入相。後為廣利軍節度使。有疾。自言吾數已盡。卻醫藥。卒年七十七。孩裡素信浮圖。初從上獵。墮馬。愦而復蘇。言見二人引至一城。宮室宏敞。有衣绛袍人坐殿上。左右列侍。導孩裡升階。持牍者示之曰。本取大腹骨。乃誤執汝。牍上書官至使相。壽七十七。須臾擠之大壑而寤。道宗聞之。命書其事。後皆驗。(孩裡傳)

  孩裡宋朝時遼回纥人,字胡辇,遼道宗清寧年間,討伐內亂有功,受封為金吾衛上將軍,賜號平亂功臣。遼道宗太康二年,入朝為相,後來官任廣利軍節度使。到了七十七歲時,身體有病,不願接受醫藥治療,自說:“我壽命已經盡了。”果然就在這年去世。

  孩裡平素信奉佛教,早年曾經隨從遼道宗到郊外打獵,不慎摔倒墜落馬下,昏迷不醒人事,經過幾天後,又蘇醒過來,說他看見兩個人來引導他到一個城裡,進入一座宏大寬闊的宮殿,有一位身穿大紅袍的人,威神凜凜坐在宮殿上,左右侍者站列兩排,引導孩裡升上台階,這時有一個人手拿一塊竹木版,給孩裡看,並對他說:“本來要拘捕一個名叫大復骨的人,卻誤將你拘捕來。”竹木版上記載著「孩裡官至節度使及宰相職位,享年七十七歲………。”孩裡心中正感到疑惑時,便被侍者推下大溝壑中而驚醒過來。遼道宗聽後,便命人將孩裡所見所聞,詳細記下,後來果然與孩裡所說一一應驗。

  ※人之一生,窮通禍福,各有因果,冥冥中受自己宿生業力所主宰,推之來生,幸或不幸果報如何,就看這一生,自己心念言語行為所造所作如何而決定,豈可不戒慎恐懼呢?

  果報森然

  張桢。除高郵州尹。守城千戶狗兒。妻崔氏。為小婦所谮。虐死。其鬼憑七歲女。詣縣訴桢。備言死狀。屍見瘗捨後。桢率吏卒。即其所。發土。得屍。拘狗兒及小婦鞫之。皆伏辜。人以為神明焉。(張桢傳)

  元朝,張桢任高郵州縣官,當時有一位衛所守城千戶官,名叫狗兒,家中有一妻一妾。小妾在狗兒面前,撥弄是非,陷害其妻崔氏,崔氏因而遭受其夫及小妾百般欺凌虐待,苛暴折磨而死。

  崔氏死後,怨魂不散,依附在七歲小女身上,到縣衙去向縣官張桢控訴,說她是狗兒妻崔氏,含冤要來投訴,便一一說出被折磨致死的慘狀,並說屍體埋在她家屋捨後面。張桢感到非常離奇,便率領吏卒到屋後搜尋,果然發掘出崔氏屍首。於是拘捕狗兒及其小妾到縣衙審問,狗兒及其小妾,無可抵賴,便承認供出罪行,因而依法被處死刑。當時人都稱歎斷案如神明。

  ※怨魂可畏,試觀崔氏因遭凌虐致死,心中蘊積怨恨,而成為凝結不散之冤魂,竟能依附小孩身上,訴訟冤情,以報其怨。嗚呼!明有日月,幽有鬼神,絕情欺心,殘酷狠毒,罪報終必無所逃脫。

  正己化人

  許衡。嘗暑中過河陽。暍甚。道有梨。眾取啖之。衡獨危坐樹下。或問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亂此無主。曰。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凡喪葬嫁娶。必征於禮。其鄉學者寖盛。有果熟爛墮地。童子過之。亦不睨視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帝欲相之。以疾辭。卒後。四方學士皆聚哭。有數千裡來祭哭墓下者。谥文正。(許衡傳)

  許衡元朝河內(今河南省黃河以北地)人,字仲平,博學多通,教學有方,許多人士都來追隨他求學。自己題書齋匾額叫“魯齋”。

  早年許衡曾經跟很多人一起逃難,經過河陽地方,由於行走長遠路途,天氣又熱,喉干口渴,同行的人發現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樹,樹上結滿很多梨子,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去摘梨來解渴,只有許衡一人,端正坐在樹下,連動也不動,大家覺得很奇怪,有人便問許衡說:“你怎麼不去摘梨來吃呢?”許衡回答說:“那梨樹不是我的,我怎麼可以隨便去摘來吃呢?”那人說:“現在時局這麼亂,大家都各自逃難,這棵梨樹,恐怕早已沒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許衡說;“縱然梨樹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

  平日凡遇喪葬婚嫁時,一定遵照吉凶禮節辦理,全鄉人士,都受感化,鄉裡求學的風氣,逐漸盛大。

  鄉內的果樹每當果實成熟,掉落在地上,鄉裡小孩從那邊經過也不看一眼,鄉民都這樣教導子弟,不要有貪取的心理。許衡的德行傳遍天下,元世祖聞知,要任用許衡為宰相,但是許衡不慕榮利,以病辭謝。

  後來去世後,四方人士都來聚集靈前痛哭,也有遠從數千裡外趕來拜祭痛哭在墓下的。皇上特賜谥號為“文正”。

  ※古人雲:“義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試觀許衡,寧願忍受口渴之苦,不動一念貪取之心,以良知在我心而約身如繩,嚴持儒家之廉潔,佛家之不偷盜戒,確實清淨圓滿。其健全之人格,不但化及全鄉,且感召天下。及其去世,四方人士群聚哀恸拜祭,足征平生德行攝化感人之深厚矣!

  堅貞守節

  武蘇氏。武用。妻蘇氏。生子德政而寡。夫兄利其資欲嫁之。不聽。未幾。夫兄舉家死。惟余三弱孫。蘇氏取而育之。德政事母至孝。蘇卒。時天旱。政方掘地求水供葬事。忽二蛇躍出。隨其地掘之。果得泉。(列女傳)  武某欲嫁弟婦。目的原在奪產。豈知舉家將亡。縱得資產。不能享用耶。幸蘇氏得保貞節。而貪人後嗣。亦賴以存活。所以謂一人行善。舉家有福。一人作惡。舉家有禍。余慶余殃之說。確鑿可據。

  武蘇氏是元朝時武用的妻子蘇氏,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德政,不幸丈夫就去世了。蘇氏決心守節,不再婚嫁,全心全意教養兒子,期盼兒子長大有成。

  不料丈夫的哥哥,貪圖要占有弟媳蘇氏的資產,因而處心積慮要將蘇氏改嫁,蘇氏意志堅定,始終不肯聽從。

  後來不久,丈夫的哥哥全家不幸相繼死亡,只有遺留下三個弱小的孫子,蘇氏憐憫三個孤兒,無依無靠,於是接來盡心撫養,使他們個個長大成人。

  蘇氏的兒子德政,深深感念其母艱苦守節,養育恩德,後來終於不負所望,品行端正,事奉母親極盡孝道,傳聞鄉裡。

  後來蘇氏年老去世時,因為久旱不雨缺水,德政正在掘地祈求能取得地下水,以便供應辦理其母喪葬事宜,忽然從地下躍出兩條蛇,德政隨順著蛇出來的地處挖掘,果然湧出泉水,天旱缺水的問題,因而如願解決。

  ※許止淨居士評論說:武用的哥哥武某,要將弟媳改嫁,目的原本是為了奪取弟媳的資產,那裡料想得到,全家相繼死亡將盡,縱然圖謀而取得資產,又怎麼能享用得到呢?幸而蘇氏能夠堅定保持貞節,而貪人的後嗣,也依靠蘇氏才得存活下去。所以說:“一人行善,全家有福;一人作惡,全家有禍。”聖人所說:“積善余慶;積惡余殃”的道理,觀武蘇氏的事跡,確實得到證明。

  古道可風

  楊翥。少孤貧。隨兄戍武昌。授徒自給。楊士奇。微時流寄窘乏。翥辄解館金讓之。士奇既貴。薦翥經明行修。召試。授翰林院檢討。後以尚書致仕。卒年八十五。(陳濟傳)

  楊翥明朝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人,字仲舉,別號晞顏先生。為人笃實純厚,超越凡俗,理受當時有道德修養的地方紳士及官吏,所推舉愛戴。

  楊翥在少年時,父母就去世,生活孤苦貧困,跟隨兄長到武昌當戍守兵士。其後在一家學館當老師,教授學生,以所得薪俸來解決生活問題。當時他的朋友楊士奇尚未出身,非常窮困潦倒,到處流浪寄居。楊翥憐憫他的處境,常常將自己教書所得薪資,幫助楊士奇解決生活上的困難,使他得以安心勤學成就。

  後來楊士奇因其才學,被推薦入翰林院,為官廉潔,進升少師官職,輔佐朝政,成為明朝一代名臣。

  當楊士奇顯貴後,便推薦楊翥任明經行修(通曉經術修饬品行的官職),楊翥奉召廷試,授與翰林院檢討官,累升為禮部尚書。後來告老辭官,享年八十五高壽去世。

  ※試觀楊翥,家無余資,只靠微薄收入自給,竟肯伸出援手,盡心盡力,救助朋友。雲天高誼,古道熱腸,仁厚如此,所以獲報也厚。

  仁恕風范

  羅倫。五歲。隨母入園。果落。眾競取。倫獨賜而後受。家貧。樵牧。挾書誦不辍。及為諸生。志聖賢學。知府張瑄憫其貧。周之粟。不受。居父母喪。逾大祥始食鹽酪。(喪禮期年而小祥。再期而大祥。)成化二年。廷試對策。直斥時弊。名震都下。擢第一。授修撰。旋引疾歸。不復出。倫為人嚴於律己。義所在。毅然必為。於富貴名利泊如也。裡居。行鄉約。相率無敢犯。粗衣惡食。或遺之衣。見道馑。解以覆之。晨留客飯。妻子貸粟鄰家。及午方炊不為意。以金牛山。人罕至。築室著書其中。四方從學者甚眾。卒谥文毅。(羅倫傳)

  羅倫明朝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字彝正,號一峰,憲宗成化初年狀元及第,官任修撰(狀元專就之職)。

  羅倫五歲時,曾跟隨其母,進入果園,樹上果實成熟掉落地上,大家都爭相撿取,只有羅倫,與眾不同,人家賞賜給他,他才接受。

  羅倫從小家境貧窮,以采柴放羊維生,愛好讀書,每次出門都挾帶書本,一路讀誦不停。後來當了秀才,便立志要學聖賢,知縣官張瑄憐憫他的處境,周濟他粟米,可是羅倫婉辭不肯接受。父母去世時,居喪三年期間,哀傷守孝,粗衣劣食,過了喪期,才吃鹽乳酪。

  憲宗成化二年,羅倫赴京會考進士,來到蘇州時,夢見范文正公對他說:“你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樓中的善行,感動上天,明年狀元,當屬於你了……。”羅倫醒來回憶從前,曾在某樓中,有一女子前來挑引調戲,羅倫以嚴正的態度,予以拒絕這件往事。

  羅倫又再前行,途中隨從僕人經過一家門前,拾到一只金手镯,行走五天路程後,羅倫偶然憂慮路費不夠,僕人才告訴羅倫拾到金镯,羅倫聽了非常生氣,馬上要返回原地送還失主,僕人說:“這樣往返,會延誤考期……。”羅倫說:“這金镯,必定是人家婢女或僕人不小心失落,如果被他主人逼問拷打致死,是誰的罪過呢?我寧願不參加會試,也不能使人因而致死。”於是主僕兩人風塵僕僕,竟然又返回原來地處。果然是那家婢女,因潑棄洗面水時,不小心遺失在地,主母懷疑婢女私藏起來,因而挨受鞭笞流血,婢女深受委屈,幾次想要尋死,主母丈夫又懷疑其妻,私下送人,追根究底,痛加責罵,其妻被冤枉,氣忿不平,要上吊自盡,幸而羅倫趕到,送還金镯,才保全了兩條人命。

  事後再趕回京都會試,殿試策問時,羅倫率直針對時弊對答,一時名望大震京都,果然被選拔為第一名狀元。羅倫為人嚴以律己,凡道義所在必定毅然去作,對富貴名利很淡泊,後來引病回鄉不再出仕。居住鄉裡訂立鄉約,鄉民相率遵守,不敢毀犯,於是風俗由此淳厚。羅倫平日居家,穿粗布衣裳,吃粗劣食物,有人送他衣服,他看見路上有貧困人家,便解下衣服,轉送給人。其妻有時向鄰家借粟,直到中午才煮飯,羅倫也不在意。

  後來在金牛山,人跡少到幽靜地處,建築房屋,居住在此,著作書籍,四方學者聞風前來追隨他求學的甚多。去世後賜谥號文毅。

  ※羅倫自幼德行不凡,一生善行累累,其中拾金不昧,固然難能,最難能可貴者,是憂慮體念失主,唯恐人家受委屈,造成不幸,而不惜捨去自己功名緊要時刻,僕僕趕往送還。實非常人所能做到,此等仁恕心腸,正是立志學聖賢,平素涵養有得之表征。

  孝德致感

  顧忻。以母疾。葷辛不入口者十載。雞初鳴。具冠帶。率妻子。詣母室問所欲。如此五十年。未嘗離左右。母老。目不能物。忻日夜號泣。祈天。刺血寫佛經數卷。母目忽明。燭下能縫纴。九十余無病而終。(孝義傳)

  顧忻宋朝秦興人,在他十歲時,不幸父親就去世了。從此母子兩人相依為命,顧忻事奉母親,非常孝順,可是母親體弱多病,顧忻憂心忡忡,想盡辦法挽救母親,於是自己發心,戒除葷肉五辛之類食物,一概不入口,整整十年,每天至誠祈求母親身體,早日康復。果然孝心所感,母親身體,終於康復。

  顧忻成家後,仍然每天早晨,雞剛報曉,便起床帶領妻子到母親房間來問安,並隨侍左右服勞奉養,如此五十年間,不曾一日間斷,也不曾一日離開母親左右。

  後來母親年老,眼睛忽然看不見,顧忻非常憂傷,日夜對天號泣祈求,又至誠刺血書寫佛經數卷,用以回向,祈求佛菩薩加被,使他母親重見光明。不久其母眼睛,果然康復,並能在燭光下縫紉衣服。

  後來其母安享天年,到九十余歲,臨終時,毫無病苦,安詳而逝。

  ※孝經雲:“孝悌之至,通乎神明。”綜觀顧忻為母茹素,為母對天號哭,乃至為母刺血寫經,至誠祈求加被,其精誠孝心,哀感天地神靈,諸佛菩薩,業力因而轉變,終得病弱轉為康健,眼瞎重見光明,更能安享高齡,無疾善終。足證至孝心力不可思議。

  忠厚余慶

  嘉靖間。楊博父。服買淮揚。有關中鹽商。寄千金其家。一去不返。公埋金花盆中。上植時卉。遣人於關中物色之。則商已謝世。止一子。公邀之至。指花盆謂曰。此若翁所寄千金也。其子愕然不敢取。公曰。此汝家物。何必辭。子叩謝。攜金去。後生博。官總督。吏部尚書。博子俊民。官戶部尚書。

  明朝名臣楊博的父親楊公,是個商人,曾經在淮揚地方經商,當時有一位從關中來的鹽商,將一千金的錢寄放在楊家,請楊公暫時代為保管。不料那鹽商離開以後,竟然一去不回,楊公不知如何才好,便將那一千金,埋藏在花盆中,上面種植花卉,並派人到關中去尋找,後來找到了鹽商家,不料那鹽商已經去世了,家中只有一個兒子,楊公得知消息後,便邀請那商人兒子到楊家來,指著花盆說:“這是你父親生前所寄托的金錢,現在就交由你帶回去吧!”那商人的兒子感到非常驚奇,不敢收取。楊公說:“這是你家的財物,何必推辭呢?”於是說出原由,那商人的兒子非常感動,於是叩謝攜帶那筆金錢回去。

  後來楊公生了兒子叫楊博,自幼聰明好學,嘉靖年間中舉進士,官任戶部郎中,累官薊遼總督,屢次退卻寇盜有功,其後召回朝中,升任吏部尚書,明世宗賞識楊博辦事安閒有識量,倚重他如左右手,楊博的兒子俊民,也中舉進士,累官戶部尚書,世代顯貴。

  ※ 試觀楊公,受人之托,自始至終忠人之事,雖然托寄人,發生變故,不來取回,可是楊公不但一介不苟貪,不吞沒,而且千裡迢迢,尋訪其人,並將財物交還遺孤,完成任務。一個平民商人,竟能具有可以托孤寄命的人格操持,難怪終得賢德子孫,光耀門第,世代貴顯。足征天報厚德,絲毫不爽。

  希旨枉殺

  向士璧。為南平軍鎮撫使。數立奇功。帝語群臣曰。士璧不待朝命。進師歸州。且捐家資百萬。以供軍費。其志足嘉。賈似道疾其功。稽守城時所用金榖。逮至行部責償。幕屬方元善。逢迎似道意。士璧坐是死。復拘其妻妾而征之。後元善得狂疾。常呼士璧而死。(向士璧傳)

  向士璧是宋朝人,有大將才干,官任南平軍鎮撫使時,屢次退卻元兵,立下奇異功勳。皇上對群臣稱歎他說:“士璧能夠隨機應變,不等待朝命,領兵進軍歸州,退卻敵兵,而且慷慨捐出百萬家財,以供應軍費,為國解除危機,這種心志,足可稱贊,值得嘉獎!”於是授予兵部侍郎官職。

  當時專權的奸相賈似道,暗中嫉妒士璧功勞,便考查他守城時,所用財物谷米軍糧,以不實的罪名,逮捕他到刑部責問追償。當時有幕屬方元善,揣知賈似道心意,便極力逢迎賈似道意旨,百般欺凌士璧,逼他招供,士璧不堪忍受欺凌侮辱,因而死在獄中,又拘捕士璧妻妾,傾出家產抵償。

  事後不久,方元善得了一種瘋狂病,精神錯亂,睜眼閉眼都看到士璧向他索命,整天呼叫士璧,折磨而死。

  ※ 能夠破毀自己家產,以救困難之人,怎會侵吞公家財物?縱然守城時,有所浮用浪費,然而國難當頭時,所捐財物,也足以抵償,何至於致人死地?嗟夫!妒賢之小人,只為希圖個人片時的寵眷,竟忍心逢迎當權奸邪意旨,來殘害枉殺功臣,更拘捕其妻妾,逼傾家產,此等惡毒心行,怎能逃脫怨鬼的誅殺報怨呢?

  奸佞遺殃

  羅汝楫。希秦桧意。上章論岳飛。罷其樞管。後居喪未終而死。子願。知鄂州。有治績。以父故不敢入飛廟。一日自念政善。姑往祠之。甫拜。遽卒於像前。人疑飛之憾不失雲。(羅汝楫傳)

  宋朝高宗時,羅汝揖阿附權相秦桧,以龍圖閣學士升任侍御史。當時岳飛屢立戰功,秦桧暗懷猜忌,用計要置岳飛於死地,羅汝揖極力迎合秦桧意旨,交章誣奏岳飛居心不可測。一代功臣,滿腔忠義,竟遭誣謗,構成冤獄,被缢殺而死。

  其後羅汝揖遭父母之喪,居喪期間未滿,羅汝揖便死了。

  羅汝揖兒子羅願,博學好古,詞賦文章高雅精練,官任鄂州長官,很有政績,但因其父所作所為的緣故,一直不敢進入岳飛廟。後來有一天,自己想想政績不錯,便姑且前往岳飛廟去瞻觀禮拜,不料剛剛拜下,忽然死在岳飛像前。當時人都認為這是岳武穆威神顯靈所致。

  ※嗚呼!羅汝揖為了逢迎當權奸相,以邀來個人一時之榮寵,竟然昧著良心,不顧國家民族,誣謗陷害精忠報國之一代功臣,造成千古第一冤獄,此心此行,人神共憤,結果禍及其子,雖有善政,尚且遭到顯報,不得令終,何況自己身後果報,更何了時?人生在世,何苦要當奸佞小人呢?

  德蔭子孫

  楊榮。先世以濟渡為生。適橫流沖民居。溺者順流下。他舟皆撈取貨物。惟榮曾祖及祖專救人。於貨物一無所取。人嗤其愚。逮榮父生。家已裕。有神人謂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顯貴。宜葬某地。所謂白兔墳也。生榮。累世貴盛。初官編修。仁宗即位。進大學士。卒贈太師。谥文敏。曾孫旦。兩廣總督。吏部尚書。 (楊榮傳)

  楊榮明朝建安(今福建省建寧縣)人,字勉仁,是明朝時代名臣。

  楊榮祖先是靠著劃渡舟維持生活的舟夫,在他曾祖父時代,曾經發生洪水,沖毀了居民房屋,許多災民及財物都被洪水漂流下來,很多劃渡舟夫,都乘機爭著去撈取漂流的貨物,只有楊榮曾祖父和祖父,劃著船不顧自己的安危,全心全力地拯救沉溺水中的災民,對於漂流的貨物,卻一點也沒有撈取。其他舟夫都由此發了橫財,只有楊氏父子,依然劃渡維生。當時鄉人都暗中譏笑他父子倆,真是太愚癡了,但是楊氏父子卻因救了人而感到非常欣慰。

  到了楊榮父親這一代,家境才漸漸寬裕。有一天,來了一位修道的神人,經過楊家門前,對楊榮的父親說:﹁你祖父和父親積了陰德,將來子孫必當貴顯,你可以把你父親和祖父安葬在某地,這是所謂的白兔墳地。﹂楊家就按照指示的地點安葬。

  後來楊家生了楊榮,自幼聰明靈敏,很有才智,又好讀書,年輕時代就中舉進士,起初任編修官,其後累進為謹身殿大學士,官至工部尚書。楊榮辦事敏捷,謀畫政事,果敢決斷,經歷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皇帝,都受重用,與楊士奇、楊博並入內閣,號稱三楊。後來楊榮官至三公,皇帝還追贈其祖父及曾祖同樣官階。楊榮去世後,皇上特贈予太師官階,賜谥號文敏。子子孫孫都很昌盛,曾孫楊旦官至兩廣總督,吏部尚書。

  ※誠觀楊榮祖上,以一介舟夫,而具有人溺己溺之仁人胸懷,奮勇救人於沉溺急難之中,若非大福德之人不能做到,終得賢貴子孫,投生其家,來光大門楣,榮宗耀祖,可證陰功善行,感應最奇。

  仁恕贻澤

  馬森。父俊。晚得子。家人抱之。墜。殒焉。俊绐其妻曰。我誤也。不之罪。逾年而舉森。歷太平知府。有兄弟訟者。予鏡令照曰。若二人老矣。忍傷天性乎。皆感泣謝去。調大理卿。屢駁疑獄。遷戶部尚書。列上錢榖出入之數。勸帝節儉。帝命中官發戶部銀六萬。市黃金。森持不可。又命購珠寶。森亦力爭。以母老乞養歸。森初為考官時。夏言出其門。欲介之見言。謝不往。嚴嵩聞而悅之。森亦不附。裡居。贊龐尚鵬行一條鞭法。鄉人為立報功祠。卒谥恭敏。(馬森傳)

  馬俊是明朝賢臣馬森的父親,懷安(今察哈爾省懷安縣)人。四十多歲才生一個兒子,長得眉清目秀,夫婦非常鐘愛,如同寶璧一樣的珍惜。

  當這個兒子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婢女抱他出去游玩,婢女一不小心失手,小兒從高處跌落下來,傷到左邊額頭,不幸因而死亡。馬俊看到這種情景,悲痛之余,知道後果將不堪設想,便叫婢女趕快奔走離開隱避起來,一切由自己來承擔,於是欺騙其妻說:“是我不小心失手,跌傷了兒子的性命……。”真是晴天霹雳,其妻頓失愛子,痛心疾首,好幾次舉身猛撞馬俊僕倒在地,事後到處要找婢女來追究鞭打,卻不知下落。

  婢女滿懷愧疚,跑回家中,向她父母敘述原由,父母感動涕泣,日夜焚香對天禱告,願上天保佑馬恩公,早生貴子。

  第二年馬家果然生了馬森,左邊額頭上,隱隱約約好像有赤色痕跡。馬森自幼聰敏好學,天性賢孝,嘉靖年間中舉進士,歷任太平知府,政績良好,曾有兄弟兩人前來訴訟,馬森拿出鏡子,讓他們自己照照,並開導他們說:“你們兄弟兩人看看自己,年紀已經老了,兄弟相處時日能有多少?怎麼忍心為點小事,傷害兄弟笃厚的天性呢?”兩人聽了訓誨,都感動流淚謝罪而去。

  其後馬森累遷為大裡寺卿,屢次平反很多有疑的冤獄案件,當時人都尊稱他“明允”,隆慶初年升為戶部尚書,曾列上戶稅出入之數量。勸谏皇上力行節儉,皇上發戶部銀錢六萬購買黃金,馬森谏正堅持不可行,又命購買珠寶,馬森也極力谏止。後來以母老乞求辭官歸鄉孝養,鄉人為他建立報功祠堂。去世後,皇上特賜谥號 “恭敏”。

  ※試觀馬俊,晚年得子,正當天真活潑之年,突然間,竟因婢女失誤,跌傷致死,人世間有什麼比這更慘痛的打擊?馬公悲痛之下,面對殺子的婢女,竟能不發怨怒,反而為她推想,惟恐其妻痛心之極,鞭打洩恨,造成不幸,因而趕快遣她奔走隱避,不加追究,一切過失由自己承擔,這種仁厚寬恕胸懷,非具有菩薩心者何能做到?終得珠還合浦,賢德貴子來昌大門闾,正是天報善德不爽。

  侐民積德

  劉大夏。為車駕郎中。成化間。遣王三保至西洋。獲寶無算。上命兵部查三保舊案。時項忠為尚書。使吏檢案。劉先入。藏之。三日不得。會有谏者。事遂寢。後項诘吏。以庫中案卷。焉得失去。劉在傍言曰。三保下西洋。所費錢數十萬。軍民死者萬計。縱得珍寶何益。舊案雖在。亦當毀之。尚追究有無耶。項降位再揖而謝。指其位曰。公陰德不細。此位不久屬公矣。劉果至其位。(鑒綱)

  劉大夏明朝人,字時雍,谥號忠宣,天順年間進士,官任方郎中,通曉兵事,後來廷臣舉薦升任兵部尚書,深得孝宗的信任。

  劉大夏官任車駕郎中時,帝命兵部審查有關憲宗成化年間,派遣王三保下西洋,獲得珍寶無算的舊案,擬定再派遣使者前往,希望獲得珍寶。當時項忠任兵部尚書,命屬吏檢查這件舊案,劉大夏先進入,檢得該案舊卷,便將它隱藏起來,項忠屬吏復檢,連續三天,檢查不得,劉大夏始終隱秘不說,這時遇有人前來谏正,事情就此停止進行。

  後來項忠責難屬吏,認為庫中案卷怎會失去,劉大夏在旁微笑著說:“三保下西洋時,往返所花費的錢財糧食,有數十萬之多,隨行的軍民,在往返途中死亡的多達一萬多人,縱然獲得再多珍寶,又有什麼益處呢?舊的案卷,雖然還在,也應該把它毀掉,還追究什麼呢?”項忠聽了深有所感,便起身降位,作揖而謝,指著自己的坐位說:“聞劉公這一席話,可知劉公陰德不小,這個位置不久便將屬於劉公的了。”

  劉大夏後來果然升位兵部尚書。

  ※劉大夏體恤人民,勝過珍寶,直道向上司谏正,而項忠居上位,又能虛懷若谷,從谏如流,可想古時賢臣仁德器量,不知隱救了多少人民。

  恤民施赈

  王恕。為揚州知府。發粟振饑不待報。作書院課士。以治行最。超遷江西布政使。巡撫南畿。舊制。應天鎮江太平寧國等處。官田征半租。民田全免。其後民田歸豪右。而官田累貧民。恕乃量減官田。稍增之民田。所部水災。周行振貸。全活二百余萬口。召入為吏部尚書。時邱浚入閣。與恕不相能。太醫劉文泰。往來浚家求遷官。為恕所阻。銜恕甚。遂摭拾恕代人作傳中語。為無人臣禮。恕以奏出浚指。帝下文泰錦衣獄。鞫得實。貶文泰御醫。恕賜歸。及浚卒。文泰往吊。浚妻叱之出。曰。以若故。使相公齮王公。負不義名。何吊為。恕年九十三卒。其日閉戶獨坐。忽有聲若雷。白氣彌漫。之瞑矣。谥端毅。五子十三孫。多賢且顯。(王恕傳)

  王恕明朝三原(今陝西省三原縣)人,字宗貫,正統年間進士,孝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在朝忠直剛正,清廉嚴明,從始至終,沒有改變,平生所引薦的朝臣,都是一時的名臣。

  王恕官任揚州知府時,各處發生水災,王恕救人心切,不等待向上報准,就發放粟米赈濟饑荒,又普遍施行貸款,赈救災區居民,由此救活二百余萬人口。

  其後召入朝中為吏部尚書,當時禮部侍郎邱浚進入內閣,與王恕意見不相投和,太醫劉文泰往來邱浚家中,求邱浚舉薦升官,被王恕所阻止,劉文泰由此銜恨王恕,於是拾取王恕曾經代人作傳,挑出傳中語句,誣奏說王恕心目中無人臣禮。王恕奏明事出邱浚指摘排斥,帝下令將劉文泰入錦衣獄,審問屬實,於是貶劉文泰內廷御醫官職。

  後來邱浚去世,劉文泰前往吊祭,邱浚夫人大聲呵責劉文泰出去,並說道:“由於你的原故,使我相公毀傷王公,擔負不義的罪名,如今你何必來吊祭呢!”

  後來王恕享年九十三歲高壽去世,臨終那天閉門獨坐,忽然有聲如雷,一股白氣彌漫空中,家人進入窺探動靜,已經安詳瞑目了,帝賜谥號端毅,王恕有五個兒子,十三個孫子,個個賢德而且貴顯。

  ※ 試觀王恕人饑己饑,人溺己溺之仁人胸懷,為救人急難,冒著不待報准的性命危險,發粟赈饑,而救活兩百余萬人命,又為國舉薦賢才,他的一生富貴康寧壽考,臨終瑞相善終,子孫又昌盛顯達,足證平生所積陰德廣大所致。至於劉文泰因為熱中升遷被阻,竟要誣陷正人,結果不但被下獄貶官,又被自己所依附的夫人所呵叱說:“由於你,使我相公背負不義之名!”這句話比遭受刑戮還要嚴厲。也是心術不仁的下場。

  威靈顯赫

  劉球。官翰林侍講。從弟知莆田。遺一夏布。球封還。贻書戒之。正統六年。帝以王振言。大舉征麓川。球上疏谏。振銜之。欽天監彭德清。球鄉人也。倚振勢為奸。公卿多趨谒。球不與通。清遂摘疏中攬權語。謂振曰。此指公耳。振大怒。逮下诏獄。屬指揮馬順殺球。順夜攜一小校。持刀至球所。球方臥。起立。頸斷。體猶植。遂支解之。瘗獄戶下。順有子病久。忽起。捽順發。拳且蹴之。曰。老賊。令汝他日禍逾我。我劉球也。順驚悸。俄而子死。小校亦死。球死數年。瓦剌入寇。英宗北狩。振被殺。朝士共擊順斃之。德清自土木遁還。下獄論斬。瘐死。戮其屍。賜球谥忠愍。立祠於鄉。二子。長钺。次焊。均成進士。钺廣東參政。焊雲南按察使。(劉球傳)

  劉球明朝安福(今江西省安福縣)人,明成祖永樂年間進士,官任翰林侍講,為人正直。他的堂弟在莆田當知縣官時,曾經贈送一件夏布給劉球,劉球原封退還,並寫信告戒一番。

  英宗正統年間劉球上疏谏正十件事,大要主旨是勸谏皇上,勤修聖學,親理政務,任用正士,選出禮臣,考核吏治,慎刑罰,罷土木,定法守,息兵爭,儲武備等,條條切中時弊。當時宦官王振,恃寵弄權,擅作威福,欽天監彭德清,倚仗王振威勢為奸,當時公卿多趨谒逢迎,劉球與他同鄉,獨獨劉球不與他附和,彭德清忌恨在心,便摘出劉球疏中語,對王振說:“這便是有意指斥公呢?”王振聞說大怒,於是逮捕劉球下獄,並囑錦衣衛指揮馬順將劉球殺死,馬順倚仗王振威勢便乘夜間帶一名小校,持刀進入獄中,劉球見狀大呼太祖太宗,呼聲尚未斷絕,頭已被斷,血流遍體,身體還屹立不動,馬順又命小校將屍體支解埋到獄戶下面。事後不久,小校忽然暴病斃命,馬順兒子病久忽然起身,發狂大哭,一把抓住馬順頭發猛力拳毆腳踢,並痛罵說:“老賊!我劉球何罪?你竟敢趨附逆閹,用殘酷手段害死我,看看你們將來如何下場?我先索你兒子去吧!”說完,兩眼上翻,倒地而死。馬順看到這種情況,驚恐動悸,但仍然照樣依附王振,不知悔改。

  劉球死後六年,瓦剌入寇,王振主使英宗親征,兵敗,將士傷亡慘重,情勢危急。英宗和王振都驚慌失措,護衛將軍樊忠憤憤地說:“皇上遭此危難,都是王振一人主使,即今天下生靈塗炭,也無一不是王振所起,我今為天下殺此賊子。”說完,取出鐵錘猛擊王振頭部,頭顱擊碎,鮮血直噴,倒地而死。樊忠護衛英宗冒死突圍,力戰身亡,英宗被虜北去。王振家族無論老少一概被斬,家產全部籍沒,金銀六十余庫,玉盤百座,珊瑚六七十株,其他珍貴古玩不計其數。

  馬順被眾朝士拖倒在地,毆打致死,彭德清從土木逃回,被逮捕下獄論斬,在牢獄中凍餓而死,屍體又被殺戮,一干奸黨,皆不得好結局,應驗了劉球顯靈所說的話。

  朝廷追賜劉球谥號忠愍,在他鄉裡建立祠堂奉祀,劉球兩個兒子長子劉钺次子劉焊都中舉進士,劉钺官任參政,劉焊雲南按察使。

  ※小人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地位,妒賢忌能,忍心使出凶狠慘毒的手段,排除異己,趨炎附勢,殘害忠良,營私結黨,以為權位威勢,可保天長地久,豈料天道惡盈,轉瞬之間,便慘遭惡報,滿身罪惡,死後墮落何道,更不堪設想了。

  盛德感人

  薛瑄。母夢一紫衣人谒見。已而生瑄。為山東提學簽事。以白鹿洞學規。開示學者。才者樂其寬。不才者憚其嚴。皆呼為薛夫子。時公卿見王振多趨拜。瑄獨屹立。振趨揖之。瑄亦無加禮。自是銜瑄。諷言官劾瑄受賄。下獄論死。子三人。願一子代死。二子充軍。不允。及當行刑。振蒼頭泣於爨下。問故。泣益悲。曰。聞今日薛夫子將刑也。振感動。乃免。瑄學本程朱。修己教人。以復性為主。言動鹹可法。卒贈禮部尚書。谥文清。(儒林傳)

  薛瑄明朝河津(今山西省)人,字德溫,號敬軒,明成祖永樂年間進士,宣德年間授官御史,英宗時累官大理寺少卿。鲠直立朝。

  薛瑄出生前,其母夢見一位身穿紫衣的人來進見,然後便生下薛瑄。當他任山東提舉簽事官時,常以朱熹講學的白鹿洞學規開示學者遵從,追隨他求學的,有才學的便用寬懷教導的方式,使他樂於自發上進,沒有才學的便用嚴正教導的方式,使他敬畏奮發上進,時人都稱呼他為薛夫子。

  當時宦官王振恃寵弄權,權勢傾動朝野,朝中大臣公卿,見王振都趨前迎拜,只有薛瑄卻屹立不動,不願往前拜見,王振趨前向他拱手,薛瑄也不加回禮。王振從此銜恨薛瑄。

  當時有某指揮官去世,留下一個很妖艷的小妾,王振的侄子王山與她私通,打算迎娶她回家,但因被指揮官的妻子所阻止,王山便指使這個妾,誣告指揮官的妻子毒死其夫,到都御史衙門擊鼓申訴,都御史王文親自審訊查究,起初很公正,但是後來竟受王山的運動,用嚴刑逼供,迫令她誣服。薛瑄洞悉其中冤情,於是將已經判定的罪案駁還,王振便暗示言官檢舉薛瑄收受賄賂,所以要脫出人罪,薛瑄竟被系入獄,嚴加審問,被判死刑。

  薛瑄有三子上書乞求願以長子淳代死,次幼二子充軍戍邊,以贖父罪,王振不允。薛瑄將要被行刑時,王振有老僕坐在灶下悲泣,王振問他緣故,這老僕嗚咽哭得更加悲傷說:“聽說薛夫子今天將要受死刑,不禁感到心傷呢!”王振感動,心意少微開解,又因兵部侍郎王偉也上書申救,因而得以免死,放歸田裡。

  到了景帝嗣位時,召入起用為大理寺丞,拜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閣參預機要政務。

  薛瑄求學崇拜程、朱,平素修己教人,以明理回復本性為主,尤其重視躬行實踐,一言一動,都可為人效法,去世後,賜贈為禮部尚書,谥號文清。

  ※薛夫子遭權閹誣害,將受死刑,而權閹家中義僕,竟能為此傷心悲泣,可知薛瑄平生盛德感人之深了。也因為義僕的悲泣,觸動殘酷小人一念良心發現,不但挽救了忠良免於冤死,也挽救了主人少造了一件殘害忠良的罪惡。稱他為“義僕”確實當之無愧。

  殺業可畏

  顧錫疇。字九疇。天啟朝典試福建。策有譏刺魏忠賢黨指為東林。削籍。崇祯朝。復故官。與楊嗣昌忤。告歸。福王立。進尚書。又與馬士英不合。致仕。南都失守。鄉邑亦破。閒關赴閩。唐王命以官。力辭。居溫州江心寺。總兵賀君堯。撻辱諸生。錫疇將論劾。君堯夜使人殺之。投屍於江。溫人覓之。三日乃得。棺殓。 (顧錫疇傳)

  顧錫疇明朝昆山(今江蘇省昆山縣)人,明神宗萬歷年間進士,官任檢討官,明熹宗天啟年間,因與權閹魏忠賢不協被革職。明末崇祯年間,恢復官職任用為禮部侍郎,其後又因與楊嗣昌有過節,除去官職。福王即位,任用為尚書,又因兵部侍郎馬士英專權昏愦,錫疇與他不合而辭官。

  當時國家變亂,南京失守,家鄉城邑也被攻破,於是前往福建,唐王要任用他為官,錫疇極力婉辭。便前往溫州,寄居在江心寺。曾著作迪吉錄流傳於世,大有功於世道。

  當時總兵賀君堯,鞭撻太學儒生,顧錫疇得知深為諸太學生不平,將要論奏賀君堯罪狀,賀君堯竟乘夜間遣人殺死顧錫疇,並將屍體投入江中。

  顧錫疇被害那天,永嘉縣令吳國傑在江心寺設宴請顧錫疇!不料第二天突然聽說顧錫疇被害,隨即招募漁夫及溫州人沿江尋找,找了三天都沒有下落,第三天晚上吳國傑夢見顧錫疇站立在水中說:“我前世是天台山僧人,因為誤殺了一條蛇,如今抵償他的命債,承蒙吳公厚意幫助辦理我的後事,因為公前世是我的徒孫,有方外一脈的因緣,明天向某地水灣處尋找,我就在那裡……。”吳國傑早上起床回想夢境清清楚楚,立刻命漁夫到某灣地處尋找,果然找到屍體,於是極力幫助用棺木收殓屍體,運回家鄉安葬。

  當時華亭縣令張調鼎是顧錫疇的門生,因為想念老師,便到神壇占卜請示吉凶休咎,顧公神靈降臨,張調鼎問道:“老師何時去世登仙?”顧公回答說:“我已經在六月十六日被賀君堯害死,將我投入江中。”張調鼎又問:“賀君堯與老師有何仇恨?”顧公說:“老夫前世是天台山的僧人,有一次在路上遇見一條蛇,一時情急,用杖打擊失手將它打死,賀君堯就是那一條蛇的後身,前生怨怼相尋,今生因緣相遇應受果報,可以告訴我兩個兒子,千萬不要報仇。”張調鼎立刻派人到溫州查究追跡,果然一一不爽。

  後來賀君堯也被人所殺。

  ※誰能料想到,前生誤殺一條蛇,終究要償還這個命債,可見殺業是多麼可畏啊!所幸的是顧公般若智慧及宿生善根沒有泯沒,能夠囑咐後人不要報仇,因而顧公這個殺業,就可從此了結。至於賀君堯既然殺了人,又被人所殺,他的怨報正是沒有休止的時候了,實在是可悲!可憫!

  欠人命債,縱然經歷千生萬劫,遲早因緣會遇時,終究一定要償還,楞嚴經早有明白訓示,我輩學佛應當深信不疑。

  單就我們人事環境中,所交往的朋友之間,凡是彼此友好情誼笃厚的,也必然大有因緣存在。所以我們的舉心動念之間,今日種下的業因,就是結下將來的果報,怎可不時時密切覺察?怎麼可不恐懼謹慎,警惕小心呢?一方面千萬不要種下惡因,使自己以後不招惡果,一方面多多親近善知識,使自己將來有善因緣得與善人聚會一處,更應努力修行念佛,求願往生淨土,永脫輪回,使歷劫以來所造殺業,不遭怨怼,這才是究竟徹底的辦法。

 

上一篇:做到了這三點,我們就能往生極樂世界
下一篇:手YIN的56種果報及危害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