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己二、安忍之功德:
精勤滅嗔者,享樂今後世。
前面講過了嗔恨心的過患,也講了修安忍的功德。作為修行人,尤其是一位大乘行者,應該竭盡全力、全力以赴地毀壞嗔恨。內心深處沒有嗔恨心,這就是安忍。若是能修安忍,今生來世都可以享受安樂,今生能健康長壽、幸福快樂,來世能解脫、成佛。所謂解脫,就是解脫煩惱,解脫痛苦,再也不煩惱,再也不痛苦了。所謂成佛,就是福德和智慧達到最圓滿的層次。若是能精進修安忍,就能對治嗔恨心,同時也能對治其他煩惱,這樣我們可以獲得解脫,可以獲得佛果。
若是你不去修安忍,總是懷有嗔恨,今生不會有真正的幸福快樂,自己的身體也不會健康,壽命也會縮短;嗔恨心是下地獄的因。若是懷有嗔恨心,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災害,這樣的人不可能解脫,更不可能成佛。我們都想解脫,都想即身成佛,那麼就應該好好地對治煩惱,對治嗔恨心,應該毀滅煩惱,毀滅嗔恨心。因為它不讓我們解脫,不讓我們成佛,今生也令我們身心都不得安寧。
我們應該多想嗔恨心的過患,多想修安忍的功德,應該通過修安忍來毀滅嗔恨心,讓自己的相續當中不要生起嗔恨心,這樣今生來世都可以享受快樂,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利益和功德。
戊二(修持方法)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己一(略說)分二:一、思維所斷因之過患;二、理當遣除。
庚一、思維所斷因之過患;
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
得此不樂食,嗔盛毀自己。
“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嗔恨心強制性地給我們制造不幸,百般地阻撓我們所希求之事。我們不願意遭受不幸和痛苦,但是嗔恨心強制性地讓我們遭遇不幸、感受痛苦;我們想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利益,想獲得暫時和究竟的成就,但是嗔恨心會阻礙、擾亂我們所希求的事情。若是懷有嗔恨心,我們無法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利益,也無法獲得暫時和究竟的成就。當嗔恨心一上來時,我們就以嗔恨心去造惡業,心裡沒有了安樂,將來還要下地獄,要墮落惡趣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
“得此不樂食,嗔盛毀自己”:“不樂食”即不悅意之食物,這裡指的是嗔恨心。一有嗔恨心,心裡就不會快樂。心裡生起煩惱、嗔恨時,喜悅和快樂二者會同時消失,所以叫“不樂食”。“嗔盛”,我們還去非理作意,讓嗔恨心增長。當生起嗔恨心時,我們往往找很多借口去縱容它,令它的力量強大了,甚至足以毀滅自己,破壞自己的相續,毀壞自己所積累的善根,讓自己今生來世都不得安寧,不得快樂。
這裡講的是嗔恨心的過患。若是有嗔恨心,統統都是不欲臨苦,統統都是求不得苦。有嗔恨心就有其他的煩惱,有嗔恨心肯定會造惡業,今生和來世的一切痛苦的根本是嗔恨心,一切痛苦的來源也是嗔恨心。若是真想獲得解脫和安樂,就要對治嗔恨心。一旦有對境的時候,我們不能犯傻,不能自尋煩惱,自找痛苦。如果在對境中生起嗔恨心了,身心痛苦,這就是自尋煩惱,自找痛苦。
其實,這些對境主要是看你自己怎麼看待,以什麼心態去面對。若是你當它是好事,它就是好事;若是你以一個平靜的心態去看待,它也是正常的。比如,若有人傷害你、侮辱你,你也許會覺得不應該,覺得特別不好,其實不是這樣的,這只是你自己的看法。如果你覺得不應該,是因為你還是沒有明白為什麼這樣。我們講過因果,所謂“如是因,如是果”,都是應該的。而且,你若當它是好事,就還可以是好事。
是佛,還是魔,就看你的心。若你把它看成佛,它就是佛;若你把它看成魔,它就是魔。若是自己心裡不清淨的話,它就是魔;若是心裡清淨的話,它就是佛。比如,剛才所說的這種對境,自己若是真有智慧的話,它可以變成好事,可以變成成就的助緣;若自己內心裡沒有智慧的話,那它就是壞事,因為你通過這樣的事情生起了嗔恨心,毀壞了自己的相續,這是墮落惡趣、下地獄的因。它會產生哪一種結果,主要看你自己。
作為學佛人,作為一個佛子,遇到對境的時候,一定要以佛法、以智慧去面對和處理,不能犯傻,不能犯錯。如果你能以佛法、以智慧去面對或處理的話,一切都是清淨的,一切都是圓滿的,沒有不清淨的,沒有不圓滿的。
庚二、理當遣除:
故當盡斷除,嗔敵諸糧食,
此敵唯害我,更無他余事。
“故當盡斷除,嗔敵諸糧食”:理所應當斷絕自己的嗔恨敵人的不悅意食物。在前面講過,煩惱、嗔恨心才是我們真正的敵人。我們為什麼痛苦?因為有嗔恨心。我們為什麼六道輪回?因為有嗔恨心。一切痛苦都來自於它,一切災難都是由它造成的,所以它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這個嗔恨心也叫“不悅意的食物”,若心裡有嗔恨,就不會快樂,也不會悅意了。
“此敵唯害我,更無他余事”:為什麼說理所應當斷絕這個嗔恨心?因為它只會害我們,沒有其他的事。只要它一到來,我們就會遭受痛苦,就會遭受損害,自然就會破壞我們的相續,毀壞我們的善根。今生來世它都會讓我們痛苦,都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災難,除此之外沒有用處。所以,我們一旦發現它的存在,一旦發現它的到來,通過修安忍或者修智慧,要立即毀滅它,立即斷除它。
有的人非常容易生氣、發怒,在你生起嗔恨心的時候,心裡開始發怒的時候,為什麼不去想嗔恨心的危害?我們現在知道了嗔恨心的危害,為什麼還去縱容它,加強它的能力呢?它一旦在我們的相續中出現,我們就不會有快樂,也不會得到任何的利益,所以要立即斷除它。當煩惱生起來的時候,嗔恨心生起來的時候,要立即對治它。有的人甚至還喜歡嫉恨,還說要報復等等,你這樣相當於抱著個炸彈,若真這樣的話,一定會失去慧命,一定會失去解脫的機會。
遭遇任何事,莫擾歡喜心,
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
“遭遇任何事,莫擾歡喜心”:無論我們遇到什麼樣的對鏡,遇到什麼樣的事情,都不應該擾亂自己歡喜的心情,不應該給自己造成不愉快,而是要保護自己這種歡喜與平靜的心態。若能如此,再多的敵人或再大的災難都傷害不了你。
一個修行人應該有這樣的境界。突然地震來了、海嘯來了,心裡沒有不安與恐懼,仍然是平靜的,仍然可以為眾生祈禱,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你看看自己,不用說別的,假如今天你身邊有一個人態度不好了,或是說話沒有注意,你的心情是不是就不好了,或開始嗔恨了?
若想做一個修行人或想成就的話,就要保持穩定的心態,就要達到如如不動的境界。在任何對境面前,不是要逃避,而是要面對。若要面對,就要無有恐怖,若心裡有恐懼或是心慌意亂,那就沒有修行,更談不上什麼成就。
生老病死、成住壞空、喜怒哀樂等等,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你身處人群,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喜怒哀樂是不可避免的。一會兒高興,一會兒不高興,一會兒快樂,一會兒痛苦……這些都是正常的。緣法就是如此,顯現就是如此,但是心不能動。也就是說,在這當中,心沒有受到影響,心裡沒有喜怒哀樂。
“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一旦發生了什麼事,或是出現了什麼意外,甚至得了絕症了等等,若是你憂愁、苦惱,能不能解決問題?不能。當你遇到事情的時候,若是心慌意亂,事情就會變得更亂。這樣對於解決問題無濟於事,所以沒有必要去憂愁、苦惱。
比如你得了絕症,如果你心裡充滿了痛苦和恐懼,病情就會更加惡化,這就是害自己。一個智者不應該這樣,而是應該先把心安定下來,之後再去想辦法,辦法總會有的。倘若你心裡不斷地煩惱或嗔恨,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毀壞自己所積累的一切善根。所以,我們無論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應該憂愁和煩惱。
若事尚可為,雲何不歡喜,
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若事尚可為,雲何不歡喜”:當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如果這件事情能及時地扭轉或補救,就不應該不愉快,不應該煩惱和痛苦。既然這件事情能有扭轉的余地,能夠補救,為什麼不歡喜呢?猶如不小心將青稞灑在地上,但是還可以撿起來一樣,我們不應該憂愁和苦惱。
“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若是事情已經沒有扭轉的余地,不可補救的話,猶如不小心而打碎的碗一樣,你憂愁和苦惱也沒有用。
我們所遇到的事情可能就有這兩種情況:若是能扭轉、補救,就不應該苦惱、憂愁;若是沒有扭轉的余地,已經無法補救,即使你憂愁、苦惱,也沒有用。
當我們遇到事情或對境的時候,自己應該觀察一下:若是能扭轉、補救的,就不應該煩惱、痛苦;若是已經不能扭轉、補救,也不應該煩惱、痛苦,既然事情已經這樣了,你煩惱也沒有用。因此,無論如何都不應該煩惱、痛苦。
己二(廣說)分二:一、總說嗔恨對境之分類;二、遮破嗔彼。
庚一、總說嗔恨對境之分類:
不欲我與友,歷苦遭輕蔑,
聞受粗鄙語,於敵則相反。
此處講的是我們生起嗔恨心的因,也可以說是生起嗔恨心的對境。
“不欲”即不樂意。如果遭遇不樂意的情況,就容易生起嗔恨。一共有十二種情況。
首先是對自己的四個不欲:我自己不樂意遭受痛苦,不願遭受輕蔑與侮辱,不樂意聽到粗語、惡語,也不樂意聽到鄙語和毀壞名譽的刺耳語言。如果自己遭遇這四種情況,就容易生氣嗔恨心。比如自己遭受痛苦了,或者遭受侮辱、得不到利益等,或者聽到有人惡口罵人,或是聽到毀壞自己名譽的語言,自己心裡就會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
對自己的親朋好友也是如此。不願意讓自己的親友遭受痛苦,不樂意讓自己的親友遭受侮辱,不樂意讓自己的親友聽到不悅耳的語言,也不樂意讓自己的親友聽到毀壞名譽的鄙語。如果自己的親人、朋友遭受痛苦了,心裡就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若自己的親人、朋友遭受侮辱了,自己心裡也會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若有人惡口罵我們的親人、朋友,自己也非常容易生起嗔恨心;若有人诋毀或毀壞我們親人、朋友的名譽,自己心裡會不舒服,也容易生起嗔恨心。
對敵人則是相反的。若我們所謂的敵人沒有遭受痛苦,我們心裡就會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因為這是我們不樂意看到的;若我們所謂的敵人沒有遭遇侮辱或利益受損,我們心裡也不舒服,也容易生起嗔恨心;若我們所謂的敵人避免了他人惡口謾罵之類的事情時,我們心裡也會不舒服,也容易生起嗔恨心;若我們所謂的敵人沒有被以卑鄙的語言毀壞名譽,我們心裡也不舒服,也容易生起嗔恨心。
“所欲”也就是我們樂意的,與前面講的“不欲”的那些情況相反,比如安樂、尊者、愛語、敬語等。如果我們的所欲被阻礙,也容易引起嗔恨。一共十二種情況。
我們希望自己獲得安樂,當受到阻礙或得不到安樂的時候,我們心裡就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我們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尊重,若達不到這樣的欲望,甚至有人不尊重自己的時候,我們就容易生起嗔恨心;我們願意聽愛語、悅耳語,若聽不到,甚至聽到相反的話語時,我們心裡就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我們想聽到敬語,即恭敬、贊歎之類的語言,若是沒有人恭敬、贊歎自己,心裡就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
對自己的親人、朋友也是如此。我們希望自己的親人、朋友獲得安樂,如果他們得不到安樂,我們心裡就不舒服,也容易生起嗔恨心;我們希望他們都獲得尊重,若是他們沒有得到尊重,我們心裡不舒服,也容易生起嗔恨心;我們希望自己特別喜歡的親人、好友能夠聽到愛語、悅耳語,若是他們聽不到,我們心裡會不舒服,也容易生起嗔恨心;我們希望他們獲得他人的恭敬、贊歎,若是得不到時,我們心裡就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
對敵人則相反。敵人沒有得到安樂的時候,我們樂意;敵人沒有得到他人的尊重的時候,我們樂意;他們沒有聽到愛語的時候,我們樂意;他們沒有得到恭敬的語言的時候,我們樂意。當這些所欲之事受阻時,我們就容易生起嗔恨。比如,若我們的敵人得到了安樂,心裡就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若我們最恨的人得到了別人的尊重,得到了利益,我們心裡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若我們所謂的敵人聽到了他人的愛語,得到他人的愛戴等,我們心裡就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若我們所謂的敵人聽到了敬語,我們心裡也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
遭受“不欲”有十二種情況,“所欲”受阻有十二種情況,一共是二十四種情況。這些還可以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來分,這樣共有七十二種。我們內心的嗔恨心就是因為這些而產生的,所以這些都是生起嗔恨心的因,都是生嗔恨心的對境。
庚二(遮破嗔彼)分二:一、遮破於令遭不幸者生嗔;二、遮破於障礙所欲者生嗔。
辛一(遮破於令遭不幸者生嗔)分三:一、破嗔於我造四罪者;二、破嗔於親友造四罪者;三、破嗔於怨敵作四善者。
壬一(破嗔於我造四罪者)分二:一、破嗔令我痛苦者;二、破嗔輕侮我等三者。
癸一(破嗔令我痛苦者)分三:一、忍受痛苦之安忍;二、定思正法之安忍;三、忍耐作害者之安忍。
子一(忍受痛苦之安忍)分四:一、作意輪回之自性;二、作意出離之因;三、以修習觀察安忍;四、作意功德。
丑一、作意輪回之自性:
樂因何其微,苦因極繁多。
我們在六道中輪回,苦因多,樂因少。
什麼是樂因?就是享受快樂的因,即善業。但是這個善業是偶爾產生的,可謂少之又少。
不用說其他眾生,我們現在都在學佛修行,很多時候還自認為很了不起,覺得自己很有修行似的,但什麼是真正的善,怎樣才能積累善根,若以這些標准衡量一下自己,看看自己積累過什麼善根,自己行持的是否是真正的善法?仔細一觀察,真的很難啊。雖然我們現在有幸得到了人身,遇到了佛法,但是我們有沒有真正行持善法啊?我們到底做了什麼善事啊?享受快樂的因是善業,積累點善根特別不容易,所以我們得不到安樂是正常的,享受不到快樂是正常的。因為我們沒有做過什麼善業,既然沒有這個因,哪來的果啊?
有的人還怨天尤人:我怎麼這麼倒霉啊?我怎麼這麼痛苦啊?人家多有福報,多自在、快樂啊!你應該問自己,這是因為你沒有做善事,你沒有積累善根啊,沒有別的。人家有福報,因為他積累善根了;人家快樂了,因為他肯定行持善法了。有因才會有果。
什麼是痛苦之因?就是不善業。不善業等卻多之又多,無勤中就存在。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這些思想、行為,不用特意,不知不覺地就造惡業了,處處都造惡業,這都是痛苦之因。
你應該思維和比較快樂的因與痛苦的因,快樂的因少,痛苦的因多,所以苦多樂少是很正常的,有什麼可怨天尤人的?
我們都在六道中輪回,都離不開痛苦的本性,超不出痛苦的范圍,所以有苦是正常的,受苦是正常的。你覺得正常,能面對痛苦,痛苦就會變成快樂,這叫解脫,就是一個轉念嘛!為什麼說“輪回即是彼岸”“輪回即是涅槃”?就是一個轉念。涅槃指的是快樂,輪回指的是痛苦。若念轉不過來,就是輪回,就是痛苦的;若念轉過來了,就是涅槃,都是快樂的。念沒有轉過來,說明智慧還是沒有打開,所以處處遭遇痛苦,處處遭遇災難,這是正常的,因為你在六道中輪回嘛!輪回就是痛苦的意思,你離不開痛苦的本性,所以不要怨天尤人。我們很多時候會找很多其他的理由,但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理由。
痛苦本來就是輪回的自性。既然現在你沒有轉念,還是屬於輪回的,所以苦多樂少,處處遭受痛苦,不離痛苦,這就是輪回的自性,因此應當安忍。
丑二、作意出離之因:
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
苦行伽那巴,無端忍燒割,
吾今求解脫,何故反畏怯?
六道輪回不離痛苦的自性,但這並不是什麼壞事。
“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如果感受不到痛苦,就不會對輪回生起厭離心,如此也就不會有出離輪回的念頭。因此,你這顆心要好好地思維而堅定不移地承受痛苦。
佛為什麼一開始就講苦谛呢?就是讓大家認識苦,讓大家覺察到苦,然後才可以產生出離心,才真正會希求解脫。只有希求解脫了,才會修解脫的因,這是很重要的。
盡管輪回離不開痛苦的本性,但是我們不明白,無始劫以來在六道中輪回,現在已經麻木了,很多時候覺察不到痛苦了。所以,覺察苦、認識苦,這是很重要的,這是修法的根本,也是解脫的根本,這樣才可以產生出離心,之前是不可能的。
我們現在為什麼總是精進不起來?就是沒有出離心。為什麼沒有出離心?就是沒有真正地認識到苦。有些人還煞有其事地講“人世間三分是苦,七分是樂”,這是不可能的。如果這樣想,這個人就是徹底糊塗了。即使你把這句話反過來,“人世間七分是苦,三分是樂”,這也是錯誤的,人世間連三分的樂都沒有,只有痛苦,沒有安樂。為什麼?因為你在六道中輪回。若是沒有煩惱的控制、業力的牽引,不叫輪回。只要有煩惱的控制,有業力的牽引,這就是在六道中輪回。六道輪回只有痛苦,沒有安樂,但是我們沒有明白,沒有認識到苦,所以沒有生起出離心啊!既然沒有生起出離心,所以精進不起來啊!
大家現在在百日共修,在修加行,但也總是丟三落四的。一天要求有四座觀修,你們看看自己坐了幾座?還有一些晚課、聞法等其他的修法,也是如此,今天落這個課,明天缺那個課,還為自己找很多的借口和理由,說“沒有時間”,能沒有時間麼?實在不行,你就少睡一個小時,少吃一頓飯。每天三餐好像誰都沒有落,晚上睡覺好像時間都掐得很准。為什麼會這樣?就是沒有真正生起出離心,沒有認識到苦啊!如果你真的認識到了苦、覺察到了苦,能這樣嗎?
遭受痛苦、遭遇災難是好事,因為它可以讓你產生出離心,讓你走進佛門,讓你精進修行,讓你究竟成就。現在我們身邊很多學佛的人也是因為遇到一些痛苦、煩惱的事,才走進了佛門,開始修持佛法的。我們就是要遭受一些痛苦,尤其是學佛修行的過程當中要遭受一些苦難,這都是應當的,都是好事。
“苦行伽那巴,無端忍燒割”:“苦行”和“伽那巴”指的都是外道。
天女俄瑪是自在天王的王妃,她反對自在天王苦行。天女俄瑪的很多信徒為了令她歡喜,為了能獲得她那樣的果位,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如往火堆裡跳,忍受焚燒的痛苦;或者割斷自己的身體,忍受這些痛苦。
伽那巴是以前印度信奉梵天王的一種外道,他們為了令梵天王歡喜,為了獲得梵天王的果位,也進行苦修,在一些如日食等特殊的日子裡,他們就會砍斷自己的頭,割斷自己的四肢等。
這些外道通過這種極其殘忍的方式去修梵天王、天女俄瑪,他們這樣做也是為了解脫,為了獲得這樣的果位。但是他們能不能得到解脫,能不能獲得這樣的果位?不能。這些都是外道,都是邪道,他們尚且會這樣忍受種種苦行。
此外,世間一些人為了國家或者個人的暫時的利益,也會不惜一切代價,甚至連自己的生命都不要了,盡管這些都是無意義的,不能給自己帶來真正的快樂,但是他們仍然會這樣做。
這些眾生為了獲得天人的果位,為了讓天王等歡喜,竟然願意遭受這樣極大的痛苦,盡管這些痛苦都是無有意義的,但是他們還是不顧一切;而我們是為了解脫、成佛,即便遭受點痛苦和災難,又有什麼不應該的呢?
有些人說:“在山上吃不好,住不好……”怎麼吃不好,怎麼住不好?以前佛陀在世的時候,都住森林中、山洞裡修行;而我們現在都住樓房裡,睡在床上,還說“吃不好,住不好”?你們到山上來參加百日共修,是來享受的,還是來修行的?每天只有四座觀修,但是有些人已經不耐煩了,一聽到下座的引罄聲就高興。剛打第一聲下座的引罄,他好像早就准備好了似的,一下子就從房間裡出來了;打第二聲引磬的時候,他已經沖出大門了。但若是要開始入座的引罄聲響了,甚至其他人都已經入坐了,他還在那兒晃晃悠悠……這種人還想解脫?還想即身成佛?做夢去吧!甚至有的人還在這裡用佛法造業,將來要下地獄的,要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那個時候別喊“救命”啊!那個時候,誰也解救不了你,都是你自己咎由自取!
大家能上山參加百日共修,這是多麼不容易啊!若你在山上虛度光陰,和在山下虛度光陰有什麼差別啊?若你在山上造業,和在山下造業有什麼區別啊?山上有這麼好的環境和條件,你還虛度光陰,罪過不是更嚴重了嗎?!在這麼清淨的道場中,能夠和這樣一個清淨的僧團一起修法,自己卻還不知道珍惜,還去造業,這個罪過不是更嚴重了嗎?!這樣的人還不如不參加共修,還不如不學,最起碼也不會以僧眾作為對境來造業,不會用佛法來造業。
“吾今求解脫,何故反畏怯”:我們為了解脫,為什麼反而經常畏縮、怯懦呢?且不說用身體和生命來求法、修法,就那麼一點點痛苦都忍受不了。你想舒舒服服、快快樂樂地成佛,沒有這樣的事!歷史上沒有舒舒服服、輕輕松松成佛的!自己看看吧!
大家應該先問問自己:想解脫,想成佛的心是不是真的?如果想解脫、成佛的心是真的,你為什麼不去做解脫的因呢?為什麼不采取一切手段去做成佛的因呢?
我覺得我們現在的發心有問題了,我們想解脫、想成佛的心不是真的。大家應該仔細觀察一下,若你是真心想解脫、成佛的話,你還需要有人督促你嗎?還需要別人安排你嗎?修法、行善都是你應該做的事,自己應該全力以赴地去做啊!這還要讓人給你安排嗎?還會這樣勉強嗎?大家自己真的要好好反省、反省,自己的發心有問題了。
如果自己想解脫、想成佛的心不是真的,還是惦記著世間這些所謂的安樂,還想到社會上混,那就干脆點兒,做個決定,沒有人阻攔你!腳踏兩只船是不行的。佛是從來不勉強人的,因為修行要靠自己的發心,做善事也是要靠自己的發心。若自己是勉強地做,沒有這樣學佛的,沒有這樣做善事的,一切都是要靠自己的發心。我們經常講發心,也是這個意思。如果你不發心,就沒有功德,沒有善根;只有發心了,才有善根。所以,一定要重視發心。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