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大經科注307集
佛菩薩教化眾生,因材施教,沒有定法,無有一法不是佛法。“八萬四千”是佛常說的,“八萬四千”不是個數字,代表圓滿,全都包括了叫八萬四千,實際上就是無量法門。“無量法門”跟“八萬四千”是同一個意思。這就是一切眾生,人人都不一樣、個個不同,所以佛說法也沒有一樣,完全是契機契理。“契理”是與自性決定相應,沒有違背自性;“契機”正好適合這個人的程度,程度淺的說淺顯的,程度深的談深奧的,不一樣,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法門,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所以他底下說。
【解】概括而粗分輩品,略顯位次。竊思應病與藥,隨機說法,故未可拘於一格,死於句下。
念老這幾句話說得好。講這個“三輩九品”,意思是每個人用功淺深、發心大小不一樣,所以佛的說法就不是確定,是個概略。
“應病與藥,隨機說法。”這兩句話是活的。大夫給人治病,開處方的時候,用什麼藥、用多少分量,每個人不一樣。同樣是感冒,藥方也許相同,分量不一樣。感冒深的,他那個量就重一點;感冒很輕的,他的藥的分量可以少一點。不是一樣。
所以,學佛不能拘於一格、死在句下,最怕的是這樣。經上這麼講的,你不曉得經上為誰說的、在什麼時候說的、什麼狀況之下說的,哪裡是一定的?!佛說法句句都是活的,沒有一句是死的,活活潑潑,要我們在這個裡頭去體會。
下面我們看念老的話:
【解】竊計無量壽會上,阿難當機,並有大比丘萬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如是出家大德,皆應上輩往生。且以本經乃淨土第一經,所示乃正宗典范,出家修行得上輩生,乃合常情。
這是正常的一樁事,大家都能同意、都沒有懷疑。
【解】佛故契此因緣,而說上輩生者,出家棄欲,而作沙門也。至於《觀經》,則大異於是,當機者實為韋提希夫人。
你看這個地方,當機的是阿難尊者,以及與會大比丘萬二千人,不一樣。這些地方我們要注意,然後才曉得佛說法是活的,活活潑潑,什麼樣人來,他就怎麼樣說法,沒有一定,無有定法可說。
【解】阿難、目連侍佛左右,釋梵諸天,虛空雨花。會中唯阿難、目連為大權示現之比丘,余無出家之眾。於此會上當機聞法並上輩往生者,主要是韋提希夫人等在家人。故佛應其機緣,於上品生中,皆未言出家也。
這是《觀經》裡面說的。要曉得《觀經》當機,是為什麼人說的,這部經跟《觀經》不相同,所以說的就不一樣了。
在家能不能上上品往生?能。上上品關鍵在“棄欲”,你那個欲望丟掉多少。這大乘教裡面說得很多。佛跟眾生的差別,佛煩惱斷盡了,凡夫煩惱統統具足。
什麼煩惱?總的來說三大類,第一個是“無明”,第二個是“塵沙”,第三個是“見思”。
“無明煩惱”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我們凡夫不知道,它太微細了。念頭有多細?細到什麼程度?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這一彈指,“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個念頭,我們怎麼會知道?!這就在面前,現實的環境,我們眼看到的、耳聽到的、鼻聞到的、身接觸到的,統統是在這種高頻率之下產生的幻覺、念頭存在的時間,是三百二十兆分之一秒,它的壽命這麼長,我們無法覺察到。
這個不止,剛才三百二十兆是一彈指。那一秒鐘可以彈多少次?有人告訴我,七次,我相信。我能彈五次,我老了,年輕人體力好,他一定可以彈七次。三十二兆乘七,這是一秒鐘,那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個念頭,沒有兩個念頭是完全相同的,找不到。
我們現在好像看到這幾個小時、幾天,你沒有變樣子,其實秒秒都不一樣;我們看得很近,好像沒什麼差別,你看整個地球,那差別大了;再銀河系,那差別更大了;再遍法界虛空界,你就會看到,沒有一個念頭相同、沒有一個畫面相同。畫面是念頭變現的,念頭是“能現”,畫面是“所現”,畫面就是物質現象。
這物質現象從哪來的?從念頭來的,大乘經上常說“從心想生”。這句話重要!
“從心想生”我們真正要懂得了,我們心善良,現的境界就好、就善良;我們的心不善,所處的境界就不善。外面的環境,大乘經上佛說“境隨心轉”。外面的境界也是剎那剎那在變,跟那個念頭變的頻率差不多。
所以《般若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叫“實相”。
“實相”是什麼?事實真相。我們現在把事實真相看錯了,以為它真有、以為我能夠得到、以為我能夠控制,其實全是假的。你能夠控制、你能夠得到,你的身壽命到了,你都沒辦法控制。
你能控制讓你這個身不死嗎?能叫這個世間常住嗎?有,不是沒有。極樂世界就是永遠不死,沒有生老病死。
往生到極樂世界是化生,不是去坐胎,是變化生。那些往生的人,是坐著蓮花去的。蓮花從哪裡來的?是我們自己念佛,我們在這個地方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極樂世界七寶池裡面,蓮花就有一朵花出來。這個花不會錯誤的,每個人念的有標名,就是自己名字在蓮花上,我們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拿著這個蓮花來接引我們,我們坐在蓮花裡面,蓮花合起來了,合起來之後就產生變化,佛拿著蓮花放回七寶池,放在七寶池裡面等花開。花什麼時候開?人在蓮花裡面他有變化,把我們這個身體完全改變了,這個身體是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的“境界相”,花開之後,阿賴耶這個“相分”完全轉變成自性所現,就是法相變成了自性所變的。自性所變的不生不滅。
你看惠能大師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他說第一個,“清淨”,沒有染污;第二個,不生不滅。所以在極樂世界,花開見阿彌陀佛,那個身是“法性身”,不是“法相”,那個“相”完全轉變成“性”了,轉變為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稱之為“無量壽”。“無量壽”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
菩薩要修行,修行到這個境界多長時間?很長很長,經上用“無量劫”來形容,不是短時間你能做到。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佛是怎麼樣?佛樣樣清楚,樣樣明了,沒有起心,沒動念,這就是佛。我們怎麼樣?一接觸就起心動念,佛不起心不動念,菩薩呢?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是菩薩。阿羅漢呢?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凡夫見色聞聲,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這叫凡夫,六道凡夫。
六道十法界從哪裡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如果我們於一切現象都不起分別,不起執著,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沒有了,那剩下什麼?剩下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自然就轉了。這一轉,我們就變成法性身,法性身所感的是法性土,不到極樂世界去,在我們這個世界,生釋迦牟尼佛的報土,在哪裡?華藏世界,《華嚴經》上所說的,跟極樂世界差不多,釋迦牟尼佛的報土,一切諸佛都有報土,佛是住在報土教化眾生,阿彌陀佛也不例外,這個要搞清楚搞明白,決定不能懷疑,為什麼?懷疑會變成我們往生的障礙。
我的懷疑斷不掉怎麼辦?有兩個方法,一個是讀經,一個是念佛,這兩個方法都行。中國古人所說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老老實實就念這部《無量壽經》,念上一千遍就能斷疑生信;一千遍還有疑惑,再念一千遍;還有疑惑,再念一千遍;念上個五千遍、一萬遍,懷疑沒有了。這是什麼?念經是修定,修“三摩地”。“三摩地”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定”,就是禅定。
我們用讀經的方法修禅定,你念佛求往生,有禅有淨土,“信願持名”是淨土,一心去讀經,讀經不能想,別想經裡頭什麼意思,只是字念得清楚,句子念得清楚,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不許想經裡頭什麼意思。想經裡的意思,那叫“妄想”,那個得受用很少,只可以說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不想”怎麼樣?“不想”是修定、
要知道,八萬四千法門,門門不一樣,就是說門道不一樣、方法不一樣,統統修一樁事情——禅定。所以《金剛經》上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統統都是修定。“定”得到之後開智慧。智慧就明了了,就能證果了。
菩薩的位次總共有五十二個階級,像念書一樣,從一年級要念到五十二年級,畢業了,愈往上面去愈難、愈不容易,這得真干。
這個法門是特別殊勝法門,為什麼?它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阿彌陀佛修行無量劫,這無量劫修行的功德加持我們、四十八願加持我們,所以快速通關,一生就成佛了。這個一生我們也能相信,為什麼?在這個世間一生是有壽命的,不長。到達極樂世界,那個壽命很長,無量壽,當然一生成就,沒有第二生的。無量劫,三大阿僧祗劫都不在乎,你的壽命比那個劫長多了,所以極樂世界不能不去。
不用這個方法行不行?行,沒有定法。這個方法是最普通、最方便、最容易的一個方法。你修其它的方法,學儒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能,只要你發心回向,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不行。為什麼?每一個法門,包括每一個宗教,到最高峰的時候都是見性。
看經典要細心,經典是這麼說的,我們講“往生極樂世界”,基督教講“生天堂”,“天堂”跟“極樂世界”有沒有差別?告訴你沒有差別,同處異名,是一個地方,我們叫它“極樂世界”,、“華藏世界”,基督教叫它做“天堂”,伊斯蘭教叫它做“天園”。真正修成到達了,我們要到極樂世界;他真修得不錯,真的修到天堂。到極樂世界看他,你怎麼到這來了?他們修的是天堂,沒有修極樂世界;他看我們,我們到他天堂去了,我們看他,他到極樂世界來了,原來是同一個地方,不同的名稱,妙極了!所以宗教可以整合統一,宗教是一不是二,殊途同歸,用不著去爭論,你不如我,全都去不了,為什麼?你心生分別了,你起心動念,你分別執著了,那是六道凡夫,凡夫心到不了天堂,到不了極樂世界。
所以“棄欲”這兩個字比什麼都重要,一定要放下!放下煩惱、放下習氣,以大慈悲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以這樣的心胸處事待人接物,這是什麼?是真菩薩,他真往生。
在家人一樣,修成跟出家人沒有兩樣。這個經在一開頭,釋迦牟尼佛舉出“十六正士”,這十六個正士是十六位等覺菩薩,統統在家人。他們的地位,跟文殊、普賢、觀音、勢至是平等的,是同一個階位,但全都是在家人。
由此可知,佛法確實是平等法,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只依照這個理論去修,沒有一個不成就,沒有一個不往生。生到極樂世界等於成佛,在極樂世界必定成佛。這個道理、這個事,這經上講得很透徹。所以這個經不能小看,理、事太深了,深到連菩薩都不敢相信,何況羅漢。
這個經上講的這一些菩薩、羅漢,實在說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好比舞台表演,阿彌陀佛做主角,這些諸佛如來都來當配角,這個表演才演的殊勝,才演得成功。佛跟佛當中決定沒有嫉妒、沒有障礙,決定沒有自贊毀他,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我們要把平等對待、和睦相處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叫“真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