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大家好!下面我們就繼續,我向大家匯報學習《大乘起信論》唐譯本的體會。
我們今天這是第三講,前面講了兩講。前面講了兩講,第一講主要是應這些朋友提的問題,就是說成佛以後,佛菩薩是一種什麼樣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狀態,這是昨天晚上講的,在《起信論》裡邊的「證發心」這一節。就是你證了佛果以後,因為他發了佛的心,他是一種什麼樣的工作和生活狀態,在《起信論》裡邊有講,大概有個這麼一篇,講得非常清楚,很令我們向往,因為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生活就是這樣一種生活。
今天上午我們講了第二講,就是正式講,因為我們昨天晚上是隨便聊天,大家聊到這一點,今天上午是正式講。正式講,我們的出發點就是說,佛法來到人間,人間是十法界的一法界,人法界。佛之所以令人信服,是因為他研究你的念頭。每個人都有念頭,這個你不能否認。你說佛我沒見過,心我也見不著,你們說真如、你們說如來、你們說自性、你們說實相,沒關系,這個見不到。見不到,佛說那你們有見得到的東西,伴隨你們一生,什麼?念頭,晚上做夢都有念頭,白天更不要說了。念頭分成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緒。佛就問,你們這個念頭有沒有?這個你否認嗎?這個不否認。這個念頭怎麼產生的,你想知道嗎?我想知道。什麼東西產生念頭?佛說有一個機器,它產生念頭。有這麼一個機器產生念頭?對的。那這是什麼機器?佛說,給它起個名字叫心。心產生念頭,鬧了半天我這個念頭是由它產生的。產生念頭就產生念頭吧,有什麼不好呢?我們今天上午就講到這。
為什麼不好?因為你有念頭,你就生活在一個苦的世界裡邊,苦、空、無常、無我。這是念頭造成的?佛說對。他把這兩者聯系在一起了,有念頭跟八苦聯系在一起。按照這個邏輯,我有念頭,這個念頭給我帶來的實際受用是八苦,而產生念頭的是心,那我們下邊就要問,我這個心一定要處在念頭狀態嗎?這個八苦能克服嗎?我有心,這個心永遠產生念頭,咱就不談了,那這個苦是受定了。佛說不是,心還有另外一個狀態,處在無念的狀態。無念的狀態,這個心是另外一種狀態,就和開關一樣,有開有關,開的狀態不好,關的狀態什麼樣?把念頭關掉。佛說關上以後就常樂我淨,翻八苦為八樂。你想不想知道這個八樂具體樂到什麼狀態?想知道。《無量壽經》上西方極樂世界就這麼樂,想不想去?想去。想去,信解行證,修行。末法時期靠這個修不了,有個方便法門叫淨土,靠著阿彌陀佛的願力跟你自己的願力,二力法門去那,到那接著修,一生就能把這個念頭去掉,最終目標成佛。成佛沒有念頭,那是什麼日子?《無量壽經》講得很清楚,他們那些人是過什麼樣的日子。這是我們上午講到這。
我們有念頭,產生念頭的是心;有念頭是苦,沒有念頭是樂,我們要離苦得樂,這就是佛法最真實的地方。為什麼要學佛?不是說我閒得沒事解解悶,或者我有個信仰,我喜歡花、我喜歡種草、我喜歡看戲,它是一種愛好或者是一種興趣,不是。它是一種非常嚴肅的學問,告訴你今天你生活在念頭當中,你很苦、很難、很髒,苦、空、無常、無我,太苦了。你們是苦中作樂,以苦為樂,而且非常冤枉,完全可以不這樣,完全可以生活在另外一個狀態。那我們每一個人聽到這一點,如果有因緣的話,我們一定要這樣做。既然我有心,它可以在另外一個狀態下存在,那我們干嘛要存在在這種苦難的狀態?這就是整個佛法的意思。
佛經常用水來比喻這顆心。他為什麼喜歡用這個例子?我們從《起信論》裡邊能看到。水,在座的諸位,它的本性是什麼性?濕性,水是濕的,這是它的本性,我們說這叫自性,水的自性是濕。但是水是不是還有一個性?動性。水能動嗎?能動。所以水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它的濕,一個是它的動。濕是水的真性,動可不一定是水的真性,風也動,風不濕,所以濕是水唯一的,是它的本質。但是它動,風也動,說明這個動性水也具備,但不是它的本性,水真正的本性是它的濕。佛講經常依二谛,一個是真谛,就給你講真的;一個給你講俗的,這個俗谛就相當於給你講水的動性一樣,不究竟。水的動性不是它的真性,但是它確確實實在動。水處在動的狀態,它就產生了波,這個波可就有起起伏伏,一會浪大了,一會風停浪靜了。你坐在上邊就暈,坐著船,又想吐,我們就罵這水,這水真討厭,起這麼大的浪,讓我這麼暈。水在底下就說我冤枉,其實您沒見到我的真性,我的真性不是動,我的真性是濕。
我們現在這個心就相當於水一樣,但是很不幸的是,我們這個水一直在動。這個動叫做不相應,與什麼不相應?與它的濕性不相應,濕性不同意這種做法,這不是我們水的本性,跟我們水的本性不相應,所以叫不相應無明。無明就相當於水上的風,它產生了浪,這個浪我們叫做不相應,叫做妄的、虛妄的。我們所以說妄念、妄心、妄境,我們都是用妄,為什麼?跟水的本性不相應,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它又是水產生的。所以水有二性,一個是濕性,一個是動性;心也有二性,一個是它的真如性,一個是它的生滅性。今天我們就要講心的生滅性。心的生滅與心的真如,這個生滅是不相應的,生滅是虛妄的,不是心的真性,心的真性是真如。所以我們研究這顆心,它的作用就是要通過這兩個門入手,一個是研究心的相應性,就是它的真如性,它的本質是什麼;另外一個,它的本質雖然是真如,但是它隨緣,麻煩!就和水一樣,它的本質是濕的,但是它隨緣,隨什麼緣?隨風的緣。你沒風,我就靜;你有風,我就動。它不跟這個風較勁,說你來風了我不動,那好。水它有個特點,它隨緣,你給我風,我就起浪;你不給我風,我浪就平了,隨緣。這是它第一點。
隨緣以後,有風它就起浪,它就隨著緣,水就變成了浪,那這個浪是濕的還是干的?還是濕的,濕性不變。你有風沒關系,我這個海吹成了浪也沒關系,但是我在浪的狀態下,我這個浪,我就問你它的本性是什麼,是不是還是濕?隨緣不變,我的濕性在哪種狀態下,在有風的狀態下和沒風的狀態下都是濕的。我雖然不變,但是我隨緣;我雖然隨緣,但是我還不變,就這意思。我們今天處在心的這兩種狀態,一個是不變的真如,一個是隨緣的動性,起心動念。雖然起心動念,我們真心變了沒有?沒變;雖然真心不變,但是並不妨礙變成十法界、六道輪回,它隨你的緣。明明是真如心,明明沒有生死,你怎麼就隨著緣變成生死現象了呢?隨緣,因為你有念頭,我就變成六道輪回。你有執著就六道,你有分別就四聖,十法界出來了;你把這個無明放下,我立刻十法界就沒了,我絕對隨緣。但是十法界也罷,十法界以外的如來法界也罷,一個真心,不變。不變,但是並不妨礙它隨著你念頭過惡的深重程度,逐漸的演變成六道,有我;四聖法界,有法。對人的執著、對法的執著產生了十法界;產生了十法界,它還是一顆真心。它雖然隨緣,但是它從來不變;雖然不變,但是它特別隨緣。
這個緣,一說隨緣就給我們提供一次機會。它隨緣,我們不希望它動,但是它隨緣。它可以不動、它可以動,你條件具備了,動的條件存在我就開始動,動的條件一沒有了我就不動,這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希望。它不是老必須動?它不是,不相應。水的本性不是老動,條件具備了我就動,條件不具備我就不動。條件就是因緣,因緣就是條件。那我把這個動的因緣改變了,我是不是這個心就不動了?我把水變成浪的這個風的因緣給它去掉,是不是水就不動了?是的。那怎麼能夠把這個風去掉,就是把念頭去掉,怎麼能把念頭給去掉?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圍繞這一樁事情,希望通過八萬四千種方法把念頭去掉,見到真性,就這意思。
我們心天生的就具備這兩種特性,所以《起信論》說,一心而二門,一個是它的真如門,一個是它的生滅門。就是我們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觀察這顆心,如果你觀察它的真如性,如果你觀察它的生滅性,你就能了解心的存在狀態,進而把它徹底的研究清楚,找出方法,從生滅這個苦回到不生不滅的樂,這就是佛法能給我們帶來真實利益的原因。誰在沒有念頭的狀態下,見到真心這麼生活了?十方諸佛菩薩、法身大士,就是生活在這種狀態,沒有念頭的狀態、真心的狀態。所以他們來到這個世間,把他們的狀態教給我們,告訴我們,你們從來沒生活在真心的狀態,你們永遠是在動,你們永遠在起心動念。「恆有無明妄念相續未曾離故」,無明妄念永遠沒停過,你們就沒有一分鐘生活在一個沒念頭的狀態下;別說一分鐘,你就從來沒有,這水就沒有停過。很可憐是不是?你如果妄念要息掉了,「若妄念息,即知心相生住異滅皆悉無相」,你這個妄念一旦息下來,你就發現你起心動念這些東西其實都不存在。「唯真如心無所不遍」,只有真如心到處都是。
但是我們眼前看到很多事物,有人、有法、有物質、有精神;再細點,六塵、五蘊、百法。這麼多法都在這,這個法聚積在一起又形成色身,叫五蘊,蘊就是疊加堆積的意思。精神物質疊加,你看我們這物質,幾千億個細胞堆在一起形成色身,同時我們一會高興、一會難受,精神現象又伴隨著我們。這個精神現象要一秒鐘咱就算了,這疼就過去了,就和蚊子叮一下;它不,它相續、它堆積,叫蘊,蘊就是堆積的意思。苦它也堆積,十年的苦,你准備離婚;樂,十年的樂,有孩子了,一直伴著你長大。它堆積在一起就形成了蘊,精神感受、物質感受都是堆積在一起。它有原材料,但是特別不幸的是,這原材料它還變成了磚和水泥,給你構成一個建築構件,堆積在一起,最後形成了這個房子,這個房子就是我們人。而構造這個房子的有水泥、有鋼筋、有石灰、有木材,這些東西都是法,這個法堆積在一起形成了人。什麼原因?好好的這顆心,本來是沒有這個東西的,突然就出現了這麼多東西堆積在一起,讓我跟著受罪在裡邊,就是一個牢籠一樣把我關在裡邊,我又有物質的痛苦,我又有精神的痛苦;物質痛苦就是死,精神的痛苦就是成天有著急、恐懼、慌忙。我這好好的一顆心,怎麼就變成這種狀態了呢?
佛說,這顆心本來是不生不滅的,本來是寂滅的,本來是常樂我淨的,因為你有一個無明,因為你沒有感覺到,你沒有認識到它是一,不知真法一故。「不知真法一故」,什麼叫一?就是沒有能也沒有所。真本來是一,不知道這個真的是一,這叫什麼?叫不覺。你不知道它是一,這已經是很錯了,但是很不幸的是,你不僅不知道它是一,你還給它解釋它是什麼,這就是妄念。不覺跟妄念兩種現象出現,第一,不知道真法是一;第二,妄念迷生。不僅你沒認識到它是一,你還把它解釋成很多其他東西,產生了妄念,妄上加妄。你不知道它是一,叫根本無明。你不知道這個路牌指的是東方,你說我不知道,不知不為過,沒人說它指的是東方。但是你不僅不知道它是東方,你還說它是西方。不知道東方已經很錯了,你不識字,上面寫著東方,你說我不知道它寫的是什麼,這個能原諒,沒人教你,但是你還瞎猜,你說這是西方,你把東看成西,這個西就是念頭,無明、妄念。無明引導出妄念,妄念一產生就不得了。這妄念由根本無明所產生,與根本無明相應的這個妄念,佛門當中給它一個名詞叫「末那識」,叫意識,意大利的意,意識;意,梵文叫末那。為什麼給它取個意?就是說所有你的生死現象全依靠它產生,它是依靠的意思。你看就是因為我不知道真法是一,我就產生了一種妄念來解釋它,這個妄念就把我帶到今天這種程度。生死本質就說清楚了。
這個妄念再往下來,對內,它執著這個真如是我,把真如當成我;對外,它又捕捉六塵。它是個中間人,對內它秉持了這個真如,把它當成我,產生了「我」的概念,我愛、我見、我慢;同時因為它有我,有我就完了,有我是主觀,有我同時就產生了我所,我所有的東西。我為了愛我這個我,我是不是就得營造我所?我因為很愛這個「我」,所以我要為這個「我」服務,我就把「我」范圍擴大。這個杯子,這是我的,您別動,這個毛巾是我的,太太是我的、兒子是我的。因為它愛「我」,它就要把「我」的這個需求擴大,這個擴大,它靠什麼來擴大?靠六識,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是依附在末那識上對外聯系的機關,它的作用是把六塵跟「我」聯系在一起,變成「我所」。你想把六塵變成我所就能變成嗎?佛說它還有這個本事。這個真如一旦出現眼識,它就出現眼識的對象,色;一旦出現耳識,它立刻就出現聲音。有能聽的耳朵,就有聲音出現;只要眼識一旦產生,立刻色就現。我要沒有眼識呢?沒有眼識,色就沒了;要沒有耳識,聲就沒了。這個色、這個聲音不是獨立的,是因為我有眼睛這個眼識,自然產生了色;有耳朵,立刻就出現聲音。
「無有前後不由功力」,怎麼產生的?你這個耳識產生聲音不由功力,不需要功夫,自然就產生了。我眼睛有這麼大本事?我這個眼識能產生這麼多色?Yes。誰教的?不用教,不由功力。我到底是先有眼識出現色,還是我的耳識先聽到聲?沒有前後,誰來見誰。誰給它鍛煉的?沒有鍛煉,天生具備。六識產生了六塵,而後六識反過來又捕捉六塵,把它跟末那聯系在一起,變成末那的所有,來強化末那的「我」的意識。你看,這是我的房子,這房子它得有顏色,這房子的顏色誰給打造的?眼睛,眼識。這房子,你這個牆穿不過去,它有阻礙,有觸,這個觸識誰打造的?身識。你只要有身,你就會有觸覺;你身識只要存在,身識的對象觸覺就產生。所以末那是一個非常麻煩的東西,它對內,我再說一遍,執著這個如來藏或者執著真如(我下邊再講真如跟如來藏的區別),它執著這個東西,執著這如來藏是我的本體,同時它構建六識來產生六塵,把六塵再變成我末那識的所有,這就八識,你看阿賴耶識、末那識、六識。六識是為了產生六塵,在六塵當中分別執著,它為末那來收取我所的資本;末那是我,通過六塵來營造我所。末那的「我」,你憑什麼說你是我,你有什麼資本?你就是海上的浪,你是無明風吹起來了,您起了波浪,哪有您?它說因為我靠著海,所以我這浪是真的。你看它執著這個海,它秉持這個海,它依附於這個海產生了浪,所以你不能說它沒有依靠,它有依靠。
這就是整個心的生滅就產生了,因為不覺,不知真法一故,這叫無始無明,而產生了妄念,妄念在這個層面上是末那識。末那識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然後依附於末那識,妄念又產生了分別事識,就是六識,《起信論》叫「分別事識」。為什麼叫分別?因為色聲香味觸法是分別的、是分離的,各自獨立的。所以你看,末那識在《起信論》裡叫意,六識在《起信論》裡叫分別事識,分別事情的識,這六件事,這就是人的八識就存在了。這八識又有它的物質現象,你看眼識看到了色,耳識聽到了聲,鼻子產生了嗅覺,舌頭產生了味覺,身體產生了觸覺,思想產生了法,六塵。這六塵不就是我們嗎?你用多了,它產生多了,它相續,就變成了一個「我們」獨立存在。佛說我們眾生是這麼產生的,這個根源就在於我們不覺真法一故。
我什麼時候開始不覺的?佛說,首先產生不覺的是如來藏。你又來個如來藏,如來藏跟真如什麼區別?佛說這個如來藏是真如的存在形式。他舉了個例子,他說真如相當於水的濕性,如來藏相當於濕性的存在形式,水。水相當於如來藏,濕相當於真如,所以兩件事,一個說濕,一個說水。水就有形狀了,融相,你放到杯子裡頭,它就成為杯子形狀;你倒在地板上,它就變成一片,它融,融相。同時它還有用,水還能起作用,什麼用?潤用,干了我喝點水。你看融相、潤用,相、用。體是什麼,水的體?濕。濕體、融相、潤用,體、相、用。我們這顆心也有體相用,真如體、如來藏,世出世間一切因果的法就是它的起用。我再說一遍,心也有體相用,我們心的體是真如體,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永無變異,不可破壞,這是體。它的相呢?這個相可不是就一個相,隨緣,你有風,我這個海就呈現出浪相;你沒有風,我這個海就呈現出平靜相。這顆心也是這樣,你有念頭,我就給你變成生死相;你沒有念頭,我就給你變成如來相。
如來相跟如來藏什麼區別?如來藏是起了浪,有了煩惱,如來藏在煩惱當中;真是如來,但是非常不幸的,它被念頭裹纏住。這個念頭是兩種,一種叫所知障,一種叫做煩惱障,把它裹住,藏起來了。通過累劫的修行,你把所知障跟煩惱障去掉之後,這如來就出來了,它就不藏在煩惱當中,這個時候我們再給它一個名字,叫做法身。所以法身跟如來藏是真如的兩種存在形式,兩種相。有念頭,我這真如就現如來藏的相;沒有念頭,我的真如就現成法身相,所以叫真如法身、真如如來藏。真如都不變,不變但是隨緣,有念頭,我這真如就隨緣變成了如來藏;你沒有念頭,我這個真如就隨你沒有念頭變成法身。法身和如來藏都是我們真如的相,大家記住。
心有體,真如體;有相,在煩惱當中叫如來藏,出了煩惱叫法身,這叫它的相。它有用沒有?世出世間一切善法都是它產生的,世出世間一切染法也是它產生的。你胡小林跟我說這麼多,又是體相用,又是這顆心,跟我有什麼關系?因為你有心,因為你現在生活在世間,你現在生活在染法當中,你是錯用了這顆心。你是有體,體沒變;你是有相,相你可變了,你變成如來藏,藏在煩惱當中;起用呢?六道輪回,生死不休,八苦交煎。想不想改變?想改變。想改變,聽話,聽佛菩薩的話,照佛菩薩說的去做,老實,就得度了。
真如是兩種存在狀態,一個叫作如來藏,一個叫作法身,這是它的相。法身有用嗎?法身的用太大了!如來藏有用嗎?有,地獄也是它造的,六道輪回、十法界都是如來藏造的。那如來藏裡邊有染法?沒有。沒有染法它怎麼產生染法?妄的。鏡子裡邊有灰塵嗎?沒有。那怎麼鏡子上有灰塵?落上去的,所以它不是鏡子。那如來藏既然裡邊沒有染法,為什麼如來藏能帶出染法?就回答這個問題,如來藏是鏡子,你老不擦它,你老不修行,上面落了灰,這灰是染法。然後我們冤枉如來藏,說如來藏裡邊有染法;我們冤枉這鏡子,說鏡子裡邊有灰塵,沒有。所以鏡子存在,不擦,落了灰,這叫染法,擦了以後鏡子就干淨了。鏡子干淨以後,它能干什麼?照天照地,它的作用可太大了。鏡子上有灰的時候,起個名字,它叫什麼狀態,這鏡子?鏡子的無明狀態,沒有明,一點都不亮,灰遮住了。鏡子把這灰擦掉了以後;根據你當年有灰這種情況叫無明,這個時候無明去掉了,去掉了以後,我們再描述描述去掉灰塵以後的鏡子,它當年那種無明相沒了,無明沒了它是什麼?大智慧光明。鏡子說等等,你干嘛給我起個大智慧光明?本來我這鏡子生產出來它就是干淨的,沒有人說因為大智慧光明我要生產出一個鏡子來,我本來就這樣。原來你沒有大智慧光明這概念,鏡子原本就應該是亮的,沒有什麼大智慧光明和無明這麼一說,是因為鏡子曾經落過灰,在灰的狀態下,我們說給它起個名字叫無明;今天灰沒了,相對於我們當年這個無明,我們再給你起個名字叫作大智慧光明。鏡子說,你要這樣說我還能接受,因為我媽生我的時候沒有因為大智慧光明來生我。所以我們對真如的描述,所有的語言都是相對於煩惱來說的,淨法完全相對於染法成立的。鏡子本身沒有你們說的這亂七八糟的,什麼生死、什麼染,人家哪有這個? 鏡子體本來沒這個,是因為你有了塵土之後,產生了一系列的妄念、妄相和妄想,然後這個妄沒了,我說我這鏡子原來沒有生也沒有死,也沒有髒也沒有淨,也沒有一也沒有二,「本來無一物」,就這意思。
我們一直生活在一種妄念的狀態下,我們希望用妄念來捕捉真如的一點信息來安慰我們。但是我們離開語言、離開概念、離開文字,我們確確實實又沒法描述這個真如,所以不得已,我們相對於你的染法,我們把它翻成淨來描述真如。哪些描述?你有無明吧?有,灰塵。你有灰塵你擦掉,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大智慧光明。你能見,因為你心生見境,你的心生起來,你見到環境,有所見就有所不見,你就不能遍照法界,你只能看到前邊的法,你看不到後邊的法,你能說後邊的法你也能看見嗎?看不見。你灰塵要沒了,這個鏡子是不是就遍照法界?因為它沒有見了。沒有見,是不是就沒有不見?沒有不見,這種狀態就無所不見,無所不見是不是法界它都見到了?是,真如遍照法界。你要一起心動念,是不是就動了?動了是不是就有生死?動了是不是就不寂滅?動了是不是就不自在?動了是不是就不常樂我淨?這個我們都有體會。你要不動呢?你的真如常樂我淨、寂滅、自在,這就是法身的剛才我說的用。法身是什麼相?就是這個,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常樂我淨義、寂靜不變自在義。這些名詞哪來的?翻過來就是我們這些無明、有所見有所不見、苦空無常無我。因為它沒了這個東西,我們說它有那個,其實那個它也沒有,只是相對於你的有,我說它沒有。這就是法身的相,大智慧光明、常樂我淨、寂靜自在、遍照法界。
這東西太好了!因為你苦的時間太長了,稍微把這苦一解放,你就覺得甜,實際上沒給你甜。苦沒了就是甜,對不對?你不渴不就自在了嗎?渴是苦,我給你口水喝,「這水真甜!」其實沒有什麼甜,是因為你渴的時間太長,太苦了,突然一下這個渴沒了,我給它個名字,沒有渴是什麼狀態?甜。水能給我帶來甜,實際上也沒甜,是正常的,本來我們的心就是這樣,法爾如是。我們說我們的正常狀態是甜,是相對於我們不正常的苦,我們說正常是甜;如果沒有不正常這苦,這個正常也沒有甜。
所以淨法染法相待立,相互存在的。你說我們現在描述佛菩薩的淨法,他怎麼慈悲,因為我們太不慈悲了,你把這不慈悲一克服你就慈悲。我們再跟你說你很慈悲,實際上我本來就應該這樣,是因為我長期時間不慈悲,我突然把這個缺點一克服,我沒有不慈悲了;沒有不慈悲是什麼狀態?慈悲。我們本來也沒有慈悲,就跟那白細胞似的,你身體發炎了,它到這來給你消炎,然後它自己變成膿,犧牲自己,所有的膿都是白細胞的屍體,這白細胞真慈悲,白細胞說您要說我慈悲,你願意怎麼說就怎麼說。因為我們太不慈悲了,因為我們太不願意犧牲自己,我們看見白細胞這麼願意犧牲自己,我們給它一個名詞,相反我們來講它慈悲。白細胞說我本來就是干這個的,我來到身體裡就是為了消炎的,不消炎這身體要我干嘛?就是出現細菌,我要把細菌消滅掉,我犧牲自己把細菌裹挾住,產生了膿排出來,就好了。您為什麼說我叫慈悲?這是我的本職工作。因為我們從來不慈悲,我們從來不干好本職工作,所以我們對干好本職工作的人,我們認為他慈悲。白細胞說,您要這麼說,那我也願意接受。
所以我們對所有佛菩薩的描述都是相對於我們有多骯髒,我們描述他有多好,因為他克服了這些東西,他恢復到真心了。我們給真如很多美好的名詞,實際上真如說不用,我就應該是這樣,這是我的本職工作,我本來生下來就這樣,不用贊歎。是因為你苦的時間太長了,你見我,你們覺得樂,它是這麼個意思。《起信論》說,「一切染法淨法皆相待立」,你千萬不要認為這真如裡邊它就有一個大智慧光明。所謂菩提不可得,你千萬不要認為真如裡邊是涅盤,不是的。因為你長期生活在生死狀態,生死一解決,你管生死解決那種狀態叫作涅盤,對不起,沒有涅盤,本來你就不生不死,生死本來就沒產生過,涅盤原來就這樣。
我們講這個心的生滅現象,有真如,真如是講的體性。真如得有存在形式,在煩惱當中叫如來藏; 沒有煩惱,所知障、煩惱障都清除了,那就給它起個名字叫法身。如來藏跟法身是一個事情,只不過是處在不同狀態。就像冰和水一樣,冰是濕的嗎?Yes;水是濕的嗎?濕的。濕是不是存在在兩種狀態?一個是冰的狀態,一個是水的狀態。佛就舉這個例子,冰也是濕的,水也是濕的,濕在冰的狀態下,濕在水的狀態下,這個濕性變了沒有?沒變。但是隨緣,你溫度零度以下,我就弄成冰給你看看;您要說慈悲點,把我調到零度以上,我就給你變個水看看,我隨溫度的緣,我示現成冰的固體跟水的液體兩種狀態。冰的固體叫如來藏,濕性藏在裡邊;零度以上變成水的狀態,濕性在水的狀態下叫做法身。濕性在冰的狀態下,這種狀態對得起這個濕嗎?發揮了濕的作用了嗎?我明明那麼好的濕,你給我凍起來,硬邦邦、冷冰冰,澆地也沒法澆,洗衣服也沒法洗,喝也沒法喝,誰喝冰?自來水能流水,它能流冰嗎?所有濕的對人類有益的作用全部消失了,封凍起來了。這叫什麼?這叫跟濕不相應。濕本來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利益人類,但是因為它在零度以下,這些東西突然一下子全消失。真的消失了嗎?沒有,藏起來了。
我要把溫度提高呢?提高,這個冰就變成了水。是新水嗎?不是新水,就是那塊老冰,沒有什麼新水產生。那我變成水以後,水的這種狀態對得起我這濕嗎?太對得起了!太對得起這話太俗,給個學問點的名詞,「稱性」,符合濕性。什麼叫符合濕性?濕性不冤枉了,濕性的作用發揮出來了。怎麼叫在水的狀態下,濕的利益人類的這個作用就發揮出來?你說水的作用大,還是冰的作用大?水可不一樣,能喝、能洗、能澆地、能沖馬桶,多少法!無量無邊的作用。它有這麼多作用,有這麼多存在形式,能干這麼多的事情,這些事情不是就叫法嗎在佛門當中?那我們把水改個名字叫法身,它的法太多了,法身。這個法身是一還是二?非一非異。你說它是一,不對,因為它又能澆地又能喝;你說它是二,它就是一水,你不能說你喝的水跟你澆地的水不是一個水對不對?H2O,都是一個分子。你說它是一,但是它作用又無量無邊,病人喝了它能好,運動員喝了它能解渴,小孩喝了它能夠長大。作用無量無邊,非一非異。
我們成了佛以後,我們這個業報身就變成法身。「法身」這兩個字還太抽象,能不能再給點具體的?我還能干點什麼,你管我叫法身?你看《無量壽經》那些佛菩薩他能干什麼?於一念頃遍游十方一切世界,法身。一念,一剎那,十方世界遍游,分身就去了,怎麼樣你覺得這法身?真的假的?嚇你一跳。這兒,我來香港就去不了北京,在北京我就來不了香港,我分什麼身?我要上班,我就照顧不了家;我要照顧家,我就得請假,上不了班。分不了身。法身那就不一樣了,十方世界、所有世界,一秒鐘我就全到了。你看西方極樂世界,師父講經的時候,阿彌陀佛在那講經,實際上阿彌陀佛在講經的同時,他的化身能到十方世界接引眾生,並不耽誤胡小林往生。「阿彌陀佛在講經,誰接我?」你別操這心。這水沖了馬桶怎麼喝?別著急,還有喝的水。法身。
他從地理上,一念傾遍游十方一切世界,干什麼去?供養諸佛,請轉法輪。你行嗎?你供養諸佛,你供養誰?你見都見不到。人家法身大士一念傾遍游十方世界,第一件事供養諸佛,修福;請轉法輪,修慧,人家天天修福修慧。你現在修得了福、修得了慧嗎?你這一修福、一修慧,聽兩天經,下個月按揭怎麼辦?這房費誰付?孩子還得買奶粉呢!算了,干活去吧。這就是如來藏的狀態,太可憐了。你該那麼可憐嗎?不應該,冤枉。你就是那個溫度在零度以下變成了冰,所有的作用全都封凍起來,太可憐了,所以佛說「可憐憫者」,你可以不在零度以下。您告訴我,怎麼我才能把我這塊冰調到零度以上變成水,獲得法身的法身德?
末法時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依靠淨土法門。我們今天上午講了,見煩惱加思煩惱,六道的,見思煩惱加起來一百六十九品,我們今天一品都斷不了!八十一加八十八。見,就是觀點上的錯誤,認為有人,認為有事物,是「你認為」。思,習氣,見到甜的就想吃,見到錢就想貪,見到女孩腿就走不動,多看兩眼,這是思。觀點上肯定認為這是煩惱,沒問題,一定是貪造成的,習氣上改得過來嗎?改不過來,改不過來叫思。起個名字,見思煩惱,八十一加八十八,一百六十九。佛說,一百六十九品六道煩惱,斷了一百六十八品還剩一品沒斷干淨,六道都出不去。印光大師說,六道凡夫一百六十九品煩惱,一品現在都斷不了。別牛,牛什麼?博士,博什麼士?煩惱斷得了嗎?煩惱斷得了是真功夫;斷不了,老老實實的。那你怎麼辦?一百六十九品可是一品都斷不了,你也就歇菜吧,別玩命了。怎麼辦?蒙佛接引,臨終往生,你只有這一條路,帶業,帶著一百六十九品去西方。
這個衣服,樓道這頭實在是洗不干淨,給你推到樓道那頭,凡聖同居土,那有個洗衣機,洗去吧。真的,還是這一層樓,一點都沒提升,這是凡聖同居,到西方還是凡聖同居。雖然都是凡聖同居,樓層還是三層,沒提高,但是那頭它有洗衣機。把那個衣服不費功力,阿彌陀佛就給你挪到樓道那頭,放在洗衣機裡一洗,干淨了上四樓,烘干,再上五樓晾起來,再上六樓疊起來;再上七樓,上商場賣去了。從三層的這頭,從娑婆的凡聖同居,走到西方的凡聖同居都是一層。沒有勢能的增加,能量沒有增加,性質都是一個性質,都是冰,但是那個冰離火可就近了。您這冰,這是北極的冰,永遠是冰,那邊的冰可不一樣,那邊的冰挨著火爐子,一會就化了。是冰嗎?是冰,條件不一樣,那個冰挨著火近。因為什麼?第一,壽命是無限的;第二,老師常常陪著;第三,同學全是大菩薩。對人煩了,人煩了沒關系,對鳥煩嗎?鳥不煩,鳥給你講法。對動物也煩,挺討厭的,成天跟這吱哇亂叫。洗澡嗎?洗澡,水講法。熱嗎?熱,來點風,來點風,風講法。這個世界不行,今天休息才能來,那兒不用,那兒二十四小時聞法。
佛在經上說,「如世衣服非臭非香,隨以物熏則有彼氣」。我們這顆真如非臭非香,就和世間的衣服一樣,衣服沒有味,你說它是香味還是臭味?不能說這衣服是臭的還是香的,它就是棉花,棉花哪有什麼臭和香?「隨以物熏」,根據你拿什麼物品來薰它,「則有彼氣」,就有那個物品的習氣、味道。「真如淨法性非是染,無明熏故則有染相」,你用無明來薰這個真如,它就產生染相,六道輪回、十法界。「無明染法實無淨業」,無明染法,我們現在無明染法,我們都在無明狀態下;實無淨業,我們有什麼業?全是貪瞋癡慢,全是六道輪回,全是生死交間,實無淨業。「真如薰故說有淨用」,我們長時間的用真如來薰我們的無明,我們就會顯出一個淨相。
薰的時間愈長愈好,最好別中斷。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說,二六時中禮拜諸佛、供養贊歎、忏悔、隨喜、回向…這十大願王。二六時中我們做得到嗎?間間斷斷,一會餓了得吃飯,佛號放下了;一會上廁所,佛號放下了;一會孩子要喂奶,佛號放下了;一會媽病了送醫院,佛號放下了,老打斷。老打斷就等於那個香薰這衣服,正薰著,有點香味了,「啪」停了。停了就算了吧,染,臭味又上來了。這不是師父說嗎?在這個世界進一退九。剛剛咱們聽完老法師講經,這發菩提心了,「好,一定要好好念」,出去一看堵車,急了,「真討厭」,這又來了,臭氣又薰上了。這衣服成天就在這,一會香氣,念佛的時候薰;一會出門,貪瞋癡慢薰,這個衣服老處在這種不定的狀態,所以我們叫不定聚,退緣太多。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如世衣服非臭非香,隨以物熏則有彼氣」。西方極樂世界拿什麼薰你?你看看《無量壽經》上說的。《無量壽經》上說,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有我見者,我就不成佛。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人自私;沒有人自私不說,沒有我見不說,是不是二六時中聞法?見佛法身,見;聞法,聞,見聞,六個器官這就兩個了,一個眼根攝住,一個耳根攝住。身體的觸覺,風、洗澡的水,你不都有感覺嗎?我這身根也攝住了?Yes。味道呢?《無量壽經》上說了,味道特別好聞,八功德水中有一功德就是有味道,鼻根也攝住了。那個味可不像咱這味,點一個香,你認為那是香?那個香味都是在講法。所以你在西方極樂世界二六時中拿什麼薰?六根在薰你。「如世衣服非臭非香,隨以物熏則有彼氣」,久而久之,你就有它的氣味,誰的氣味?阿彌陀佛的氣味。修學環境不一樣,這地方不行。
我們知道我們的真如非臭非香,隨以物薰則有彼氣,真如用無明薰,我們就出現染相;無明如果用真如薰,就出現淨用。我們真能淨用,成法身了。我們知道我們處在生滅的狀態下,而這個生滅的狀態與我們的本性是不相符的、是不相應的,叫不稱性的狀態。這個不稱性的狀態叫做俗谛,叫生死谛、生滅谛;稱性的狀態叫真谛,叫第一義谛。水的狀態是濕的真谛,冰的狀態是濕的俗谛,這二谛是不是就一個濕?生死跟涅盤是不是就一顆心?是的。心你有了,你有冰,有冰有什麼好?你有濕,沒濕你哪來的冰?恭喜你!雖然它是一塊冰,但是不幸中之萬幸,它是濕的。那太好了,我把它化了不就完了,我不是就有水了嗎?化了,這水誰給的?不用誰給,自己本來具備的。我現在生活在煩惱當中,恭喜你,你要沒有這顆真心,沒有這個鏡子,你還落不下這灰。你找到灰了,恭喜你,因為你有鏡子你才有灰。你還別老罵這灰,你是通過灰找到這鏡子,沒這灰你怎麼能看見鏡子?是這意思。沒有生死,你怎麼找到涅盤?所以我們的問題不在於跟我們現前的生活對立,而是在現前生活要做一個轉變,從心生滅門進入心真如門,這是我們要下功夫的。
我們現在就開始學習心生滅門。我們具體讀這個經文,「心生滅門者」,就講心的生滅,門就是門道。進入心的門有兩個,一個是真如門,一個是生滅門,我們通過生滅門來研究這個心也可以,這是一個門徑。「心生滅門者」,它來解釋了,「者」一出現,這下邊就是解釋。什麼意思,心生滅門?「謂」,講的是這麼一樁事情,「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這個生滅心,我們現在是生滅心,誰產生了生滅心?依如來藏。因為有如來藏,你才產生了生滅心。因為有了海,你才產生了波,這個波叫生滅心。這個波不是自己產生的,它是依據海產生的,我們把海叫如來藏,我們把海上的波叫作生滅心,它倆一疊加。所以依於海而產生波,依於如來藏而產生生滅心。再細點說,如來藏就是八識,生滅心就是前七識,是波浪。這個波浪,前七識是疊加在第八識上,和合為一,這個時候名字叫什麼?阿賴耶。第八識如來藏,加上前七識,給它一個名稱叫「阿賴耶」,梵文。「謂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如果沒有如來藏,你不可能產生生滅心,這是一個好消息。那我的生滅心是依靠別人產生的,依靠別人產生的是真實的嗎?波是依靠海產生的,有波嗎?沒有波,波是依靠海而產生的。生滅心是依靠如來藏產生的,生滅心有嗎?生滅心也是沒體的,也是妄的,它是如來藏。
它真的就是一模一樣的如來藏嗎?不是,非一;完全跟如來藏不是一回事嗎?非異。是一回事,又不是完全一回事。就和波和海的關系似的,你說這波完全不是海嗎?不能這麼說,它沒海就沒波;你說這波就是海嗎?不對,海從來沒起過生滅,你這波可是有生有滅。海有生有滅嗎?海沒生沒滅,你怎麼能說我跟你波一樣?那波跟海不一樣?也不是不一樣,因為海也是濕的,波也是濕的,性上都是一個性,它又不是不一樣。它是一樣,也不是一樣,就是這麼個狀態。「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注意下邊這句話,「不生滅與生滅和合」,不生滅的這個如來藏與生滅的前七識和合在一起,「非一非異」,你說它是一回事,不是;你說它不是一回事,也不對,就和海和波一樣,就剛才我解釋的。注意,我們有生滅心,我們這個生滅心產生的根源在於如來藏。那我們就跟如來藏一樣嗎?不一樣,非一;那我跟如來藏就不一樣?非異。因為非一,所以我們要修行,把它變成如來藏;因為非異,所以我們才能修成。因為它不是不一樣的東西,給我們提供了希望和動力;因為非一,所以我們才要奮發。它是如來藏,結果產生了,產生了以後又不是完全像如來藏一樣,那我們怎麼辦?我們要修。能修成功嗎?非異,還有什麼說的?我本來就是它。所以非一非異,既警醒我們別傲慢,你可不是如來藏,又同時鼓勵我們也別氣餒,你就是如來藏。
「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所以生佛不二,這是非異;佛有佛的境界,眾生有眾生的境界,非一,佛沒動,你動了。海與波是不是非一非異?從它的非異性來講,都是濕的;從它的非一性來講,海不動,波動。但是沒有海就沒有波,不生滅的海與生滅的波和合在一起,非一非異。給他來個名字,叫阿賴耶識,這就推出這個概念了。就是不生滅的如來藏,我們給它一個名詞叫第八識,跟前邊生滅的七識疊加在一起,這八識和合在一起叫個名字,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梵文,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藏,藏東西的藏;這個藏,字典上說是三種藏。這個我們就不解釋了,不重要,就給它起個名字叫阿賴耶識。「此識」,這個識,我們現在就在阿賴耶識的狀態下。這個阿賴耶不光是第八識,是第八識跟前七識的和合叫阿賴耶,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千萬不要認為阿賴耶識是第八識,第八識是如來藏,前面產生了七識,七識加如來藏,形成了阿賴耶識。
這個阿賴耶識,「此識」,就這個識,大家注意看,「有二種義」。這個義,查字典是作用的意思。這個識它有兩種作用,起用,就和冰有兩種作用一樣,如來藏就是濕在零度以下變成冰的狀態,法身就是濕性在零度以上變成水的狀態。「此識有二種義」,這個識它有兩種作用。哪兩種作用?佛說第一種,「謂」,我們說,「能攝一切法」,攝就是包容、包括,所有你看的法都在阿賴耶識裡面。這幾個字不能小看。「能攝」,攝就是包括、含有、攝受。一切法,「一切法」三個字是什麼意思?色法、心法、染法、淨法、世間法、出世間法、染法、淨法,全在阿賴耶識裡邊,大雜燴。你念阿彌陀佛,淨法,在阿賴耶識裡;貪瞋癡慢,染法,也在阿賴耶識裡,攝一切法。攝一切法,那有好有壞,攝壞法,它藏著壞法,這是個危險;藏好法,它是個希望,它能攝一切法。什麼意思?我們剛才前面講了意,叫末那識,依附於末那識向外聯系六塵的叫六識,六識在捕捉六塵的時候它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這些東西有染有淨。我見到媽媽腰彎了,色法,引起了慈悲心,這是善的;我見到女孩,我流哈喇子了,這是染的。這個染淨都是我眼睛帶來的,我看見媽媽腰彎了我心疼,我看見女孩我高興,染淨出來了。
染淨沒關系,都漏了。通過誰漏了?通過末那識,通過這個意,都落進了阿賴耶。所以沒有一法丟掉,能攝一切法。你千萬不要認為我干了這個事,我起心動念以後阿賴耶裡面沒有記錄,那叫癡心妄想。你看人死了會到地獄,閻王他憑什麼說你干過壞事,拿出這些善惡簿來,他憑什麼?憑阿賴耶,攝一切法,你干過所有的事情都有記錄。這個看完了應該冒汗才對,「攝一切法」。說阿賴耶叫藏識,藏什麼?這就是藏,第一個藏,藏一切法。你死了以後,閻王就把你阿賴耶識調出來,調出來以後一看,胡小林這一輩子,善法干了這麼一摞,惡法干了這麼一摞,往天平上一稱,走吧,去西方還是去哪您自己定。攝一切法,這公平,以法律為准繩,以事實為依據,就是這。千萬不要認為,我們有阿賴耶識是壞事,有阿賴耶識是好事,佛種子也藏在裡邊,六道輪回的種子也藏在裡邊,最後你到哪去投胎就依據這個,「能攝一切法」。所以要小心,盡量別往裡邊存壞東西。
二六時中佛號不斷,都攝六根,六個器官全用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控制住,這六個器官通過意識就往阿賴耶裡邊老存阿彌陀佛,我眼睛見阿彌陀佛像,嘴念阿彌陀佛,耳朵聽阿彌陀佛,身體拜佛,我這六根,這六個器官我一分鐘都沒浪費,我一秒鐘都沒浪費,我天天往我這阿賴耶識裡邊存阿彌陀佛。你千萬不要想我這句佛號丟了,不可能,你只要念了它就存。攝一切法,從來不失職,功夫絕不唐捐,絕不白費。
你干嘛要往阿賴耶識裡邊存貪瞋癡慢?你為什麼往阿賴耶識裡邊存自私自利?你不是犯傻嗎?你也有六個器官,你用這六個器官,六個漏斗,往阿賴耶識裡邊漏阿彌陀佛。漏了還能存得住嗎?攝一切法,全給你存了,多大的量。佛說了,如果累生累世你的念頭要能拿體積來衡量,十方法界都放不下,這個阿賴耶識就這麼大,你就放心吧。你存的錢太多了,可能銀行說等會兒,我們再給你蓋個倉庫存這個錢;阿賴耶沒有這一說,你只要來,我就能藏。它三個藏的作用,第一能藏,第二所藏,阿賴耶就是你所藏的倉庫。它又是倉庫的收集員,又是倉庫的保管員,兩個職能,能藏、所藏。所藏就是倉庫,你給我什麼我存什麼。它不僅被動的收集所有你送來的東西,它還主動外邊去斂,斂什麼?斂六識存的東西,你眼睛看到什麼,耳朵聽到什麼,它把這都收集在一起。它主動性,能藏、所藏。
「謂能攝一切法」,這個攝就是藏的意思。攝一切法,我倉庫裡頭有冰箱、有彩電、有微波爐,怎麼著?存著。有染法,染法我不讓它起作用不就完了嗎?化學品是毒,我給它放倉庫封起來,它就害不了人,對不對?世間可以。你把這匪徒關進監獄,攝一切匪徒,攝一切罪犯,我不讓你出來,你不就不能殺人放火了嗎?你不就不能殘害老百姓了嗎? 「能生一切法」,看到這,心涼了。你老老實實在裡邊攝著就完了,它還生一切法,又是喜憂參半,它能生惡法,也能生善法。到底我能不能控制它?我能不能操縱這個阿賴耶識?我能不能做阿賴耶識的主人?我有什麼辦法沒有?它又攝又生,這麼不老實這東西。所有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說,做命運的主人,就在這幾句話,「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攝一切法,你就叫存好法,它能存住,絕不唐捐;生一切法,它能生善法。自作自受,不能怨天尤人。你有阿賴耶,阿賴耶攝一切法,好壞都在裡邊;同時它能生一切法,你看到的一切人事物都是你阿賴耶識的變現,阿賴耶識生出來的。今天遇到這個人對你幫助,明天遇到那人坑你,回去自己照鏡子,搧嘴巴,你阿賴耶識裡邊有這一法,它生出來了。怎麼還能跟別人搞對立?怎麼還能夠跟別人鬧矛盾?全是自己一家人的事。
這阿賴耶是誰的?這個心是您的,這心處在生滅狀態也是您的事。因為心在生滅狀態下,它的基礎是一個阿賴耶,阿賴耶生滅,所以你心才生滅。你的心有一個阿賴耶,這個心在阿賴耶的狀態下,這您賴誰?誰都不能賴。心平氣和,樂天知命,這個命就是阿賴耶,都存著,好和壞,活得長、活得短,掙多少錢、吃多少飯、喝多少水,阿賴耶。你看,「謂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我們講這東西厲害,它不生就無所謂了,對不對?它還生。生,那我們就要說,到底生好的生壞的?看它存的什麼,它倉庫裡沒壞的,它能生壞的嗎?全生好的。阿彌陀佛,太多了這佛號,又通過眼睛看,又通過嘴念,又通過耳朵聞,這阿賴耶識裡邊除了阿彌陀佛沒別的,那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生一切法,生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你也不用羨慕阿彌陀佛,他老人家就這麼成的,他阿賴耶識裡邊除了阿彌陀佛這四個字,什麼都沒有,所以他生活在西方極樂世界。生一切法,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這些法,依報、正報,全是他阿賴耶識變現的。
一點染法都沒有,你還叫人阿賴耶,這合適嗎?不太合適了。那起個名字,一點染法都沒有,這個時候的阿賴耶,改造好的阿賴耶識,我們起個名字叫什麼?第九識庵摩羅識、淨識、大圓鏡智,一樁事情。就是衣服洗干淨沒洗干淨,就是這一件衣服,沒洗干淨,阿賴耶識;洗干淨了,庵摩羅識。阿彌陀佛,他就是庵摩羅識,生一切法,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他沒有這顆生滅心,他怎麼生出西方極樂世界來的?所以阿彌陀佛一點都不比我們強,他也是在因地的時候有一個阿賴耶識,他也有一個生滅心。但是他有智慧,他會通過五劫的修行,他在阿賴耶識裡邊裝了阿彌陀佛,裝了四十八願。他也能攝一切法,也能生一切法,他證明了,他生的這一切法可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善法。
我們今天這娑婆世界是誰生的?媽生的?不是,是您的阿賴耶識生的。不是我媽生的嗎?我爸和我媽一結婚,我不就出來了?業系苦相,你這個色身,虛妄的,真正導致你爸你媽把你生出來的還是這阿賴耶。投胎,《佛說入胎經》上講了很多,爸爸媽媽在一起,然後你神識進來,這神識就是阿賴耶,進來了。但你非要說阿賴耶是在我這個地方還是在哪,那不對,因為你是五蘊身,五蘊身是阿賴耶識的一部分,是一個現相,不是等於阿賴耶。你說阿賴耶在哪?阿賴耶沒有形相,你是阿賴耶所泛出的境界相,物質。你看你有骨頭、你有肉、你有頭發、你有顏色,這都是你的八識顯現出來的相分。為什麼我會有這麼多的物質現象,顏色、味道、聲音?都是因為你有八識所產生的相分,就是物質現象,八識會產生物質現象,你這個身體就八識所產生的物質現象。你不能把這個身體當成八識,它是八識所產生的一個結果,是因為你有念頭、有煩惱所產生的。你不要認為這個身體就是阿賴耶,你也不要認為這個身體就是如來藏在裡邊,您這身體沒藏如來,您的身體是八識的物質和八識的精神組成,五蘊,它是由無明產生的,無明沒有形相,阿賴耶識也沒有形相。
能生一切法,能攝一切法,這是兩個作用,阿賴耶識。所有你看到的法,簡單的說五法,色受想行識;展開了說百法;再展開說,染法、淨法;再展開了說,世間法、出世間法。就是所有的事物,無論是精神、物質,無論是染法、淨法,都是它產生的。它之所以能產生,是因為它存著;之所以說它能攝一切法,因為它能生一切法,它不存它怎麼生?就這意思。所以,攝一切法,生一切法。法產生了,大家注意,法可不是人,法是人的原材料,有骨頭、有血,有垢汗涕唾、屎尿毛爪、骨肉淋漓,這都是人的組成部分,這叫法。法再往下,構成了更深的一層現象,出現了,你叫動物也罷、叫人也罷,有情。法是無情,但是無情的法構成了有情的眾生,就是我們。我們這些有情的眾生又分成兩種狀態,一種是覺悟的有情,覺有情,菩薩;還有一個是迷有情,眾生。由於法的存在,五種法構成了我們的不覺,不覺叫凡夫、叫眾生;同時它還產生了覺,阿彌陀佛,他也是有情。所以阿賴耶識不是光產生法,它還能產生人,我們方便說叫人。
「復有二種義」,又有兩種作用,「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阿賴耶識,它有覺悟的可能性,它也有迷惑的可能性。阿賴耶識處在覺悟的狀態下,我們給它一個名詞叫如來;阿賴耶識處在迷惑的不覺狀態下,我們說叫十法界眾生。你看,他在這不用「眾生」,他也不用「人」,他也不用「佛」,他用覺和不覺,更准確。所以就讓你放棄人的概念,實際上你是阿賴耶識的不覺狀態,西方阿彌陀佛是阿賴耶識覺的狀態。他就回避,馬鳴菩薩寫《起信論》他特別嚴謹,就老怕你落到人執上。這阿賴耶識能產生人,人有開始?沒有。它有覺悟的作用,這個「義」還是作用;它能覺悟,它也能不覺悟。這又是喜憂參半。只有能覺悟的作用多好,它不會產生不覺多好,它干嘛要產生不覺?有阿賴耶很好,只能產生覺,那回家天天睡覺、喝酒吃肉,一會就覺了。對不起,它還能不覺。所以學佛何去何從,自己做主,師父領進門,修行得靠個人。阿賴耶識覺還是不覺,它有兩種可能性,這個淨空法師做不了主,你心的阿賴耶在做主。
每個法界都有它的法,我們六道輪回人法界也有人的法,精神物質、妻室兒女、貪瞋癡慢、自私自利,這都是我們的法。這是阿賴耶識產生的,阿賴耶識存的,同時給我們提供一個希望,它還能產生人。印光大師在《文鈔》當中說,所有人法,佛跟眾生以及所有法,都是阿賴耶識產生的。我們人也是阿賴耶識產生,阿賴耶識是生滅和不生滅的和合,不生滅裡邊這個如來藏有人嗎?沒人。那我阿賴耶識裡邊怎麼會有人產生?那是前七識的作用。前七識不是水的波嗎?它不是依靠海產生的嗎?對,所以人是虛妄的。海裡並沒有波,波都沒有,波產生的浪有嗎? 七識是依靠八識產生的,如來藏產生的,七識尚且自己沒有自性,了不可得,沒有自體,那七識所產生的人有自體嗎?七識所產生的法有自體嗎?沒有。能產生的七識尚且不能自立,所產生的人和法它能自立嗎?所以人是空的,法也是空的。如來藏裡有人嗎?沒有;如來藏裡有法嗎?沒有。沒有染法,叫無我如來藏,沒有人我,也沒有法我,沒有人和法這樁事情。
在這我們就要樹立一個觀點,如來藏裡邊沒有人,如來藏裡邊沒有我們說的染法。能不能認同?能認同,師父說,你到學佛的門口了。什麼資格我能開始學佛?破除人我見,破除法我見,這兩見你破除了。雖然我習氣上還改不了,但是認識上我知道了,沒有人也沒有法,人無我、法無我,能不能認同?能認同,給你一個學生證,進教室了。你說我還認為有人,我還認為有法,那對不起,幼兒園先待會兒,讀讀《起信論》,預備課程。「老師!人,我認為沒有我;法,我也認為沒有我,人我、法我都放下了」,老師說行,到隔壁房間小學學習去吧。開始學第一門課,什麼課?信,修信。完了呢?解,理解。完了以後修行,完了以後證果。信解行證,信是小學,解是中學,行是高中,證果是大學。
你想開始學信,首先得把人我跟法我放下,就在這。人我、法我都是阿賴耶產生的,而阿賴耶是生滅和不生滅和合的,不生滅的如來藏裡邊沒有人也沒有法。有什麼?你非要說有點什麼,那你現在有什麼?我現在有無明,它那沒無明;我現在有生死,它那沒生死;我這有看不見的東西,它那沒有看不見的,它都給你反著。我這有無明,它那沒無明,沒無明這三個字用另外一個名字,「大智慧光明」;我這有生死,它那沒生死,沒生死用一個簡單的名字,「涅盤」;我這有煩惱,它那沒煩惱,沒煩惱用一個名詞,「菩提」。太厲害了,我這邊所有的麻煩它那邊全沒有。是。我怎麼會一點麻煩沒有呢?我原來那麼大的煩惱,通過累劫的修行,我怎麼就去掉了?我去掉以後獲得這麼大的自在;原來我那麼苦,又餓又累又困,我到這又不餓、又不累、又不困,那麼甜。你這個甜哪來的?是修行得來的。針對你修行,我說這叫報身。得報了,有果報,報身跟法身一個身。你相對於我當年是業力身,我通過累劫修行獲得了自在,我這麼甜蜜的身,相當於過去苦身,是不是一個果報身?你要說相對於地獄,那您這是天堂。沒錯,所以你叫天堂,所以叫報身,報身也是法身。
「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就阿賴耶識它可以覺悟,產生覺悟的現象,它也可以產生迷惑的現象。再往下,第二段開始,「言覺義」。阿賴耶識怎麼能產生覺的現象?「言覺義者」,談到覺義,覺的作用這件事情他解釋了。什麼叫覺? 「謂」,謂就是說,「心第一義性」。我們有心,我們心最佳狀態是什麼狀態?充分發揮了心的積極作用,非常健康的使用了這顆心的狀態。汽車有四擋,有三擋、有二擋、有一擋,汽車最快那檔是哪擋?四擋。這個心,它有第一義性,第一就是說所有心的作用都趕不上覺的作用,它是第一位、最好的。義就是作用,第一的作用、最好的作用,第一就是沒有超過它的,叫第一。義就是作用,心有一個最好的作用,誰都趕不上它的作用。換句話說心有很多作用,它能產生十法界、能產生地獄,這都不是太好;它有一個最好的作用,產生佛、產生覺。覺太好了,第一,剩下的不覺都是第二、第三、第四…法身大士第二,菩薩第三,聲聞緣覺第四、第五,六道輪回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他是第一,佛。所以「覺義者」,覺這件事是我們心的最好的、最佳的,沒有超過它的作用,狀態,第一義,性就是永遠不會改。
第一義性這個性是不變的,你的心只要有,它永遠存在這個第一義,永遠有這種處在最好的作用,它永遠保持著著最好作用,不失不壞。所以佛說,他度眾生有遠有近,看今天這個人馬上就要成佛了,你看我們助念,發現很多老人沒學過佛,助念團一去,他在臨終的時候一念佛,到最後有人一開示說有淨土法門,他就走了,往生了。他有第一義性;他要沒有第一義性,你給他講念佛他能聽嗎?他不能聽,他去不了西方。所以這個第一義性是永遠不消失的。只不過這第一義性就像金子一樣,胡小林這第一義性可能埋在十米以下,大家的第一義性可能埋在八米以下,所以你挖了八米就見了第一義性,我得挖十米,但是永遠有,只是讓它出來困難點。按道理說大家都有第一義性,為什麼大家不能一起成阿彌陀佛?為什麼還要分那麼多的前後差別?既然我有第一義性,阿彌陀佛也有第一義性,淨空老法師也有第一義性,我們怎麼那麼大差別?佛說無明的厚薄不一樣,你無明太厚,人家沒有無明;煩惱也不一樣,你那習氣太重,他沒習氣。無明跟煩惱是兩類,所知障跟煩惱障。人家沒有,那他第一義性就顯現出來了;你有,而且很多,每一個眾生的習氣,所知障、煩惱障都不一樣,所以大家成佛的前後次序也不一樣。
《起信論》上說,「若一切眾生同有真如等皆熏習,雲何而有信不信者」,為什麼會產生不信佛和信佛的?為什麼會有從初發意到涅盤,前後這麼大的差別?咱們現在在座的可以說初發意了,我想學佛,我想了生死,這是初發意,剛剛有這個想法;海賢老和尚已經證涅盤了。那我們跟海賢老和尚差太多了,怎麼會有怎麼大差別?大家都有第一義性,都有覺悟的這個種子,怎麼我們就比他晚那麼多?他一天二十四小時全念佛,我怎麼就不行?我怎麼還要念點別的?佛說因為無明跟煩惱程度不一樣,所以造成了大家的差別。煩惱輕的,成佛的速度快點,煩惱重的要累劫。煩惱輕的,佛不捨一人;煩惱重的,佛不度無緣之人,你等著,等你煩惱輕的時候再說。所以佛度不度你,根據你無明跟煩惱的程度,你老念佛老念佛,煩惱程度愈來愈少,他就來了,這是自然的。就和你老按摩老按摩,你把這個腫塊化開,血就進來了,那自然的。為什麼血進來?本來它就應該在這,是因為你有一個腫塊把血給堵住了;腫塊消失,血就自然來了。
「言覺義者,謂心第一義性」,首先你有心,有心就有第一義,有第一義它就是性,永遠不喪失,永遠不變質。真的,我的心有第一義性,什麼樣子,說說?紅的白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我這要覺悟以後,男的女的?「離一切妄念相」,別琢磨。後面說這個覺相是什麼樣?離一切妄念相,你所有的妄念都想像不到這個覺是什麼樣,這是第一層意思。所以我們老想,想像這個覺是什麼樣子,覺沒有樣子,就像虛空一樣,虛空哪有什麼樣子?沒有樣子。鏡體,鏡體有什麼樣子?你把鏡子照北海,它出現北海的樣子,鏡子裡邊真的沒北海。離一切妄念相,這一句話就把你悶這兒,就別琢磨了,你琢磨也琢磨不到,你六根聯系不到它。就像演電視那螢光屏,你永遠看不到螢光屏,因為老有畫面,畫面一停你就看到螢光屏了。螢光屏是什麼顏色的?你不能說是有顏色。螢光屏是大是小?也不能說有大小。螢光屏是過去未來現在?也不能那麼說,它能演出過去未來現在,但是它真的沒有過去未來現在。離一切妄念相。螢光屏能演出赤橙黃綠青藍紫各種顏色,確確實實螢光屏沒有赤橙黃綠青藍紫。離一切妄念相,就是說你的妄念想像不到覺是什麼樣子,它沒有相,沒有你妄念的相,你用妄念來想它想不通,就別想了。另外一層意思,你處在覺的狀態下的時候,你沒有任何妄念,離一切妄念。離一切妄念,你就證得覺了。所以讀經讀的遍數多了你就發現,離一切妄念相在這講兩樁事情,第一,你作為凡夫來考察這個覺,你別考察,它沒你凡夫所想像那個妄念相;另外一個,它作為它自己,我離了一切妄念,我是在這種狀態下。你不是老想問我覺相是什麼狀態嗎?我離一切妄念的狀態,我處在一個沒有妄念的狀態下,這是覺。從我們來看,你可千萬別想它;從它來講,它沒有任何妄念,離一切妄念相。
「離一切妄念相故」,因為它沒有任何妄念,「等虛空界無所不遍」,等就是等同於,它等同於虛空。它為什麼不說如?它不是,「如」就是了。等,這個等就是差不多,等同。你不去醫院,等同於健康,那未必是健康,你只是沒查出來。等虛空界,就是說我們非要佛說出一個樣子來描述這個覺,阿賴耶識覺以後的樣子,虛空界,這虛空界是什麼樣?就像虛空一樣。虛空有相嗎?沒相,天空哪有什麼相?等虛空界。你為什麼要舉虛空的例子?「無所不遍」,到處都是覺。虛空是不是到處都是?虛空是。為什麼佛在這要舉虛空的例子,說覺像虛空一樣,為什麼他要舉虛空這個例子?就是因為它無所不遍。無所不遍是什麼意思?十法界全有覺的存在,你要成了覺,十法界你都去了,無所不遍。無所不遍,東邊也是覺,西邊也是覺,我這西邊的覺可不是東邊來的,不來不去。
阿彌陀佛成覺了?成覺了,無所不遍,這兒就有阿彌陀佛,無所不遍,這兒就是西方。有阿彌陀佛的正報,難道沒有阿彌陀佛的依報嗎?依正是一塊來的。我怎麼覺得這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我也看不到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早晨學的,「如鏡有垢色像不現」,你鏡子有塵垢,色像你照它,它就不現出來。「離垢則現」,你把這鏡子擦干淨,像就來了。我們的心也有垢,所以我們見不到無所不在的阿彌陀佛,我們也見不到無所不在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所以覺的人無所不遍,這個覺可不是光一個人在覺,它依正都覺。你看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覺悟嗎?鳥也能講法,水也能講法,風也能講法。想看看媽媽,到樹間一看,螢光屏就出來了,我媽在那,我爸在那。你看《無量壽經》上,如果要想念自己的親人,到樹林裡一溜達,螢光屏就出來了。它的依報也有這麼大的創造性,也有這麼大的靈性,我們叫做功德性,功德就是創造性。我們這地方哪有樹上掛著螢光屏的?我們這風哪能講法?我們這鳥哪能講法?講不了,我們的水也講不了。
覺「等虛空界」,就像虛空一樣。它為什麼用「等」?你可千萬別把虛空這種樣子當成覺的樣子,是類似於你的虛空。為什麼要舉虛空這個例子來描述覺?無所不遍,虛空是無所不遍。你看這個杯子,一個物體,旁邊就是虛空;這眼鏡盒,那就是虛空,這空了,無所不遍。這個覺也是無所不遍,無所不遍哪兒?十法界無所不遍。這個杯子是金子做的,這塊布也是金子做的,這眼鏡也是金子做的,書也是金子做的,金子是無所不遍。所有的金器都是金子做的,是不是金子遍於所有金器當中,無所不遍?對。覺也是無所不遍。無所不遍哪兒,您能不能再說說?只要有心就有覺。阿彌陀佛在哪?阿彌陀佛在你心中,無所不遍;阿彌陀佛在哪?阿彌陀佛在眼鏡盒上,無所不遍。我們看海賢和尚《來佛三聖永思集》,「青青翠竹,盡是法身」,記得這句話嗎?無所不遍,那個竹子葉就是阿彌陀佛。「我覺得那是竹子葉」,那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覺離一切妄念相,你不把它當成竹子,你沒有竹子葉這個妄念的時候,離一切妄念相,你就見到覺了。
「等虛空界無所不遍」,到處都是覺,這對我們太大的鼓勵了。佛菩薩是覺,到處都是他,有障礙嗎?我在衛生間裡邊,這隔著牆,上廁所,我念佛他知道嗎?他無所不遍;我在地獄受苦?無所不遍。所以為什麼要念佛?哪兒都有他。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你只要念,他就在,有感就有應,無所不遍,他沒有障礙。是不是沒有障礙?無所不遍能有障礙嗎?牆那邊就沒佛了,那能叫無所不遍嗎?沒有障礙。中陰身念佛能得度嗎?無所不遍,中陰身也有阿彌陀佛。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講到這,明天上午我們接著繼續從這講,「等虛空界無所不遍」。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摘自: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學佛的體會(四)—學大乘起信論(唐譯本)心得分享 胡小林老師主講 (第三集) 2015/1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7-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