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聖嚴法師:絕妙說法 法華經講要 一九、法師功德品──五品法師,六根清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一九、法師功德品──五品法師,六根清淨 跡門〈法師品〉中,已略述現在及未來諸弟子成為法師並給予授記,〈隨喜功德品〉中廣說其弟子功德。此品為廣說六根清淨之果德,即以十信位或天台的相似即佛位,莊嚴內外者。前五根清淨為外莊嚴,意根清淨為內莊嚴。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诃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這段經文是說,世尊告知常精進菩薩摩诃薩:若有人受持是《法華經》,讀、誦、解說、書寫,五事修行,此人的六根皆得功德,以此功德,莊嚴六根,使皆清淨。 《法華經?法師品》舉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的五種法師。《辯中邊論》則舉有十種法師,頌曰:「謂書寫、供養、施他、聽、披讀、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法華經》雖於跡門〈法師品〉及本門〈法師功德品〉均舉五品,其實縱觀全經,所見的修法,不止五品,例如隨喜、贊歎、勸他、供養等,都是本經的修持方法。 此處是說五品法師皆得六根功德。至於何以眼、鼻、身之三根,各得八百功德,耳、舌、意之三根,各得千二百功德?據太虛《法華經講演錄》雲:「蓋耳、舌、意三根,對於妙法之義理,或能聞、或能說、或能證,所聞、所說、所證之義理無邊,即能聞、能說、能證之功德無邊。而眼、鼻、身之功德,則不如耳、舌、意。」 至於八百與千二百數目之取義為何?古來諸家解釋《法華經》者,各有差異。依據坂本幸男的《法華經注》引道生之說雲:「自行、化他、贊歎、隨喜,各有十善,共四十善,一善又能兼行十善故,合為四百善。四百善各有上中下品,則成千二百,三根不如,得中下二品為八百善,余根勝故,故為千二百。」 六根各以所得功德莊嚴,便令六根清淨。所謂六根清淨,便是雖為凡夫,能以修持《法華經》的功德力,獲得勝根之用,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一一根都能彼此互具互用,一一根都有見色、聞聲、辨香、別味、覺觸、知法的功能。太虛《法華經講演錄》對本經六根清淨義的看法:「是諸功德,皆由此經殊勝之增上力,故能莊嚴使得清淨。此清淨功德,非楞嚴所說,必先破除五陰而後清淨圓通者比,以非由自力修證之所致,全由善持是經之力,加持所成。」世親的《妙法蓮華經憂波提捨》也說《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的六根清淨是相似六根互用。 至於誰得「六根清淨」?依天台家所立有藏、通、別、圓的四教,別教立有五十二個階位中的十信位,相當圓教六即佛階位中的相似即佛位,斷見、修二惑,得六根清淨,與藏、通二教的佛相等。是以《四教儀》雲:「六根清淨位,即是十信。」《輔行》卷四雲:「能修四安樂行,一生得入六根,極大遲者,不出三生。若為名聞利養,則累劫不得。」 本品的六根清淨,即是六根互具互用。是以《法華經》力,能使父母所生六根,罪垢除盡而清淨無濁。以下逐一介紹: (一)「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這段經文是說,像以上所示那些對於《法華經》能夠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的人,由於所得功德果報,即可以父母所生的肉眼「甚清淨」故,得見大千世界的內外須彌樓山及鐵圍山,一切山林,一切大海江河,向下至阿鼻無間地獄,向上直到有頂天中。亦能見到大千世界的一切眾生,以及每一眾生的造業因緣、造業果報,所生之處,無一不見無一不知。此段經文之後的偈語中有說:「雖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可知這種功能是來自修持《法華經》的功德力,不是修習神通而發出的神通力。 「三千大千世界」,以須彌山(sumeru)為中心,有九山八海重重圍繞,更以鐵圍山為其外廓,稱為一個小世界;合此一千個小世界,名為小千世界;合此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為中千世界;合此一千個中千世界,名為大千世界。由於大千世界是集小千、中千、大千的三種一千而成立的,故名為三千大千世界,內容實即一個大千世界。此一個大千世界,乃為一佛所教化的范圍;且此一個大千世界,恰巧與第四禅天同時成也同時壞。所謂「九山」是圍繞在須彌山周邊的七重金山,加上須彌山為中心,鐵圍山為外圍,共有九山。「八海」是在九山的每山之間各有一海。 「鐵圍山」(cakravā?a),又名輪圍山,具名鐵輪圍山。須彌山為中心的八海,最外沿的第八海圍繞鹹海,環圍鹹海而區劃一小世界者,便是鐵圍山,由鐵而成,環繞如輪,故具名鐵輪圍山。《俱捨論》卷十一雲:「於金輪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須彌山)處中而住,余八周匝繞妙高山。於八山中,前七名內,第七山外,有大洲等,此外復有鐵輪圍山,周匝如輪,圍一世界。」 「阿鼻地獄」梵文avīci,譯為阿鼻旨,簡稱阿鼻,意為無間,具譯「無間地獄」。《涅槃經》卷十九:「阿者言無,鼻者名間。間無暫樂,故名無間。」《俱捨論?分別世品》雲:「此瞻部洲下,過二萬(逾繕那──由旬),有大捺落迦(大地獄),深廣同前,謂各二萬。故彼底去此,四萬逾繕那,以於其中,受苦無間,非如余七大捺落迦,受苦非恆,故無間。」地獄的梵文捺落迦,又譯作那落迦naraka或名泥犁niraya,《法華文句》卷四雲:「地獄此方名,胡稱泥犁者,秦言無有,無有喜樂。」 地獄是苦器的總稱,分之則有三大類:1.根本地獄,於中包括八大地獄及八寒地獄。2.近邊地獄,於中含有十六游增地獄。3.孤獨地獄,居處於山間、曠野、樹下、空中。 「無間地獄」是八大根本地獄之中的第八地獄,其余七個依次是:1.等活地獄;2.黑繩地獄;3.眾合地獄;4.號叫地獄;5.大叫地獄;6.炎熱地獄;7.大熱地獄。根本地獄中與八大地獄相配的是八寒地獄,位於八大地獄之旁,《涅槃經》卷十一稱之為「八寒冰地獄」。 十六游增地獄是設於八大地獄的副地獄,每一大地獄各有四門,每門各有四個副地獄,四四相乘,每一大地獄即各有十六游增地獄;四門各有四增:1.煻煨增、2.屍糞增、3.鋒刃增、4.烈河增,四四相乘,名為十六游增地獄。 因此,根本地獄的八大地獄,乘以十六游增地獄,共有一二八游增地獄,加上八大地獄則成一三六個地獄,尚有八寒地獄,相加之後的根本地獄數量則是一四四個地獄的總稱;孤獨地獄還未在此數中。中國人通常傳稱十八地獄,則出於《十八泥犁經》。 「有頂天」,此為三界內的色界第四處,亦名色究竟天,是色界的最高天,居於有色天之頂,故名有頂。過此以上,便入無色界的無形世界。《法華經?序品》內,也曾有「從阿鼻獄,上至有頂」之句。 (二)「以是清淨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皆悉聞知,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這段經文是說,若人修持《法華經》的五品功德,便能於未修神通而得天耳之時,即以父母所生肉耳,得聞三千界內,下至無間地獄,上至色究竟天,所有一切音聲。經文列舉的有象聲、馬聲、牛聲、車聲,啼哭、愁歎,螺、鼓、鐘、鈴,笑、語,男、女、童子、童女,法、非法,苦、樂,凡人、聖人,喜、不喜,天、龍、夜叉、干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火、水、風,地獄、畜牲、餓鬼,比丘、比丘尼,聲聞、辟支佛、菩薩、佛之聲,三千界內的一切有情無情聲,三千界外的三乘聖者及至諸佛聲。 雖然如此分別聞得種種音聲,也不會由於音類太多,聲質太雜,音聲所含的內容太廣,而使得耳根不堪負荷,受到損害。不要忘了,此時的此人,已是六根互具互用,再益於《法華經》的加持力,就不會覺得不勝負擔了。 (三)「以是清淨鼻根,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若欲分別為他人說,憶念不謬。」 這段經文是說,若有人修持《法華經》的五品法師功德,便能以父母所生鼻根,悉聞三千大千世界的上下內外,種種諸香。下至阿鼻,上至有頂,界內有情無情,界外三乘聖人以及諸佛之香,悉聞悉知,若令將其所聞諸香為人分別說明,也能憶持不會錯謬。經中列舉諸香,包括:須曼那華、阇提華、末利華、薝葡華、波羅羅華、赤蓮華、青蓮華、白蓮華,華樹、果樹、旃檀、沈水,多摩羅跋、多迦羅,千萬種和香、末香、丸香、塗香,種種眾生之香:象、馬、牛、羊等,男、女、童子、童女,草木叢林,天上諸天種種依正莊嚴之香。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身香,亦皆遙聞。 印度古代有的諸種花卉草木,漢地未有者,均以梵文音譯。天上諸天,界外諸聖,以及諸種香物香氣,則有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诃曼殊沙華的華香等,亦皆音譯,此土無故。 (四)「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及諸苦澀物,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若以舌根,於大眾中有所演說,出深妙聲,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有所演說,言論次第,皆悉來聽,及諸龍龍女,」八部神王以及其女,僧俗四眾、國王群臣、轉輪王、婆羅門居士、民眾,恭敬供養,二乘聖者,諸菩薩佛,常樂見之。 這段經文內容也是描述父母所生的清淨舌根,有兩類清淨: * 1.以食物來說:平常人接觸到任何食物的味道,都會有好吃、不好吃,美味、不美味的感覺,所以有人挑嘴,喜歡的多吃,不好的就不想吃,這是因為沒有得到舌根清淨的原因。如果不管什麼東西進到嘴裡,都是「天廚妙供」,都是甘露妙味,那麼沒有一種食物不是可口味美的;其實一個修行的人,如能享受到法喜和禅悅,任何食物上口,都會變成可口的美味。 * 2.以演說而言:平常人會覺得自己由於人微所以言輕,有所發表,不受他人重視,如能以此五品法師,獲得千二百舌功德,於眾中演說之時,便能讓聽眾覺得你的音聲美妙悅耳,辭意能夠深入其心,聞法生起歡喜快樂之心。在你演講之時,不僅一般大眾來聽,天龍八部及其女兒眷屬也會來聽,輪王、國王、大臣、人民、外道、居士都會來聽法,並作隨侍、供養,也為三乘聖者以及諸佛常所樂見。 其實,一個修行人,只要不為名聞利養說法,但為慈悲利益眾生,以恭敬、謙虛、懇切、委婉的語態說法,就會讓聽眾生起喜悅,而樂意親近了。 (五)「得八百身功德,得清淨身,如淨琉璃,眾生喜見。其身淨故,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生時死時,上下好丑,生善處惡處,悉於中現。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诃彌樓山等諸山,及其中眾生,悉於中現。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及眾生,悉於中現。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像。」 這段經文敘說五品法師所得的身功德:1.能使肉身清淨,如淨潔的琉璃,眾生喜見。2.能使得身體如寶鏡,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的生死、上下、好丑、生善處惡處,悉於此身中顯現。三千大千世界內的諸山及山王,其中的眾生,均於身 中顯現。下至無間地獄,上至色究竟天,所有事物及眾生,都於此身中顯現。已出三界的三乘聖者以及諸佛說法,亦皆於此身中顯現彼等色像。 這等於已將界內界外的一切有情無情、一切凡夫聖眾、一切諸佛說法,都濃縮映現於此清淨肉身之中,頗有《華嚴經》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的以小納多境界。能將十法界的因緣果報,現於一身之中,這也正可以和〈壽量品〉的以短時納長劫,所以佛壽無量,作一對比。彼者論時間互具互融,此處明空間互具互用,也就是天台家的圓教相似即佛位境界。 (六)「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這段經文是說,以五品功德所得清淨意根:1.雖尚未得無漏無生法忍的智慧,已能隨所聞經,達無量義,乃至僅聞一句或一偈,亦通無量無邊的法義;由於通達無量法義,故於演說之時,雖為經中的一句一偈,可以或長或短演說妙義,短則一月四月,長則滿於一年,都能不離該一句或一偈的范圍,而其所說之法,隨其義趣宗旨,皆與一實相理不相違背。2.如果涉及世俗間的各家宗教哲學等經書、治理世間人事的語言、資產營利生財等事,不論主題是什麼,也會與正法隨順,援用世間法,導歸於佛法。3.悉知三千大千世界內的六道眾生,心之所行、所動、所作戲論。 此段經文所說「清淨意根」功德,主要是在理解正法,通達法義,深入法海,所以能夠聞一而得知無量無邊,說一而演為無窮無盡。由於已經通達無量無邊法義,故其不論觸及任何世俗的經典學問技術,原則原理,都能歸宗於佛的正法。也由於意根清淨,雖然未得神通,三界之內的六道一切眾生,心之所行、所動、有所戲論,亦皆能夠了如指掌。 六根中的前五根為色法,為神經肌肉組織成的官能;第六意根,非父母所生,非色法所屬的一種心法,小乘的《俱捨論》以前念的意識為意根,後念以前念為根故。大乘的唯識學,以第七末那識為意根。《法華經》未曾明確指出意根的屬性究為色法或心法,唯於此品意根功德的作用,是聞一句一偈即能通達無量無邊法義而言,仍屬於慧解的心法。
|
|
|
|
|
|
上一篇:聖嚴法師:絕妙說法 法華經講要 二○、常不輕菩薩品──當禮四眾,說法華經
下一篇:聖嚴法師:絕妙說法 法華經講要 一八、隨喜功德品──聞經隨喜,為他人說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