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指前世的生死為前生,即宿世,因而,將前世的因緣,統稱宿世因緣。
《法華經·授記品》:“宿世因緣,吾今當說。”同經《化城喻品》還對二乘人說宿世因緣,誘其證悟。唐·姚合《寄主客劉郎中》詩:“漢朝共許賈生賢,遷谪還應是宿緣。”也省作“宿緣”。如南朝宋·何承天《答宗居士書》:“愛欲未除,宿緣是畏。”
後來把“宿世因緣”一語的涵義應用到仕途的升遷與兒女之情的恩恩怨怨等方面。如《道山清話》:“彭汝砺久在侍從,晚娶宋氏歸,有姿色器資,承順惟恐不及,後出守九江,病中忽索筆紙,大書雲:‘宿世冤家,五年夫婦,從今以往,不打這鼓’,投筆而逝。”
人的智識有深淺高低,個性習慣好欲都不同,所以有的人講話做事都有投機不投機。古人說:“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有人聞一知二,有人聞一知十,有人一聞千悟,有人說東即會到西裡去,或一句話說幾遍都聽不懂。
智慧高,修行深的人事事一點即透,凡人智識遲鈍,事事都過了才知道,有人相處一輩子都不會了解對方的為人,有人人家一學一動都了如指掌,事先能測知他人的意向。為什麼人有如此天淵之別呢?佛法說:一切皆宿世因緣有關。
從前有一位擁有百萬財產的大富翁,有一天想到很遠的地方去。當他要出門的時候,特別把守門戶的奴僕叫來說:“我出門的時候,你要好好地看守門,用心地照顧驢子。”“主人你盡管放心,我會依照你吩咐去做的。”主人就放心地出門去了。
從主人出門那一天,奴僕也確實小心翼翼地看守門戶、照顧驢子。可是沒有幾天,村裡的廟做大拜拜,請有名的戲班來演戲,聽說戲演得十分好看精彩。守門的奴僕心裡就癢癢得想去看精彩的好戲。可是主人一再交代要看守門戶和照顧驢子,怎麼辦呢?
於是他想:主人叫我守門,看顧驢子,我就用繩索把門縛在驢背上,牽著驢子去看戲,不就得了嗎?於是奴僕歡天喜地地照著自己的想法,先把驢子牽出來,再將大門除下,放到驢背上,用繩子牢牢地縛住,便大搖大擺地看戲去了。現在大富翁的家不但沒有守門的人,連大門都沒有了,小偷趁機把富翁的財寶一掃而光。
富翁回家見到家裡的財寶都沒有了,問奴僕說:“家裡所有財寶那裡去了?”奴僕說:“主人外出,只交代我看守門戶,照顧驢子,這兩件事我都做到了,至於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叫你守門就是要你保護家裡的財寶,若無財寶,何用守門?”主人對這位奴僕真是啼笑皆非,氣得七孔冒煙,但事情已經發生了也無可奈何。
智識差的人,人家請的話不但聽不懂,而且往往會錯了意;個性乖戾的人,人家要我往東偏偏要往西;自我貢高的人,只要人家聽我的,不肯聽人家的。種種智識,種種個性,有人好吃,有人好面子,有的好酒,有人好豆腐。而發生磨擦沖突,人世間是非就多了。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優點,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缺點,若能發揮其優點,改變其缺點即是成功的人。若不但自己順個人的缺點,也要別人隨順我的缺點,即其苦惱就多了,也是注定要失敗的人。
修行亦然,若是知道自己習性的缺點,日日用功修改,即日日進道。若任五欲煩惱去發展,即是日日造業,將來的升墮就有天淵之別了。佛法說:‘同業相應’。智慧德行差不多的人或個性嗜好一樣,都比較了解對方。智慧高超的人,他人的一舉一動、什麼意向都了解得很清楚,否則迷迷糊糊了。
佛法是智慧的法門,心經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是大覺者,是故學佛即是修智慧的法門。若是沒有智慧看守六根六門,即一切功德財寶都被小偷(煩惱)所偷了。墮六道輪回就不只是貧窮而已,而且苦報無量的苦惱眾生了。此乃一切皆宿世因緣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