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經咒頌念

 

《佛說八大人覺經》的人生哲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八大人覺經》的人生哲理

  【上海】遠塵

  《佛說八大人覺經》是佛遺教三經之一。在本經中,佛陀詳細介紹了諸佛菩薩等大人應覺知思念之八種法。經中以此八事,開導一切眾生,覺生死之苦,捨離五欲,修行聖道,從而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經文中不僅講到了為人處世,而且也講到修證方法,是指導佛弟子為人處世,精進道業的指南。因此,經文勸佛弟子,應當經常晝夜念誦八大人覺。現對其中的人生哲理作簡要介紹。

  一、世間無常,人生是苦

  八大人覺的第一覺告訴我們世間無常,人生是苦的道理。經雲: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薮,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經文中說,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沒有永恆的存在,現在存在的事物不過是因緣和合而成,國土也脆危不能永久。四大和合的事物也都是無常的。自然界的事物有滄海桑田的變遷,朝代有盛衰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的變化。以人為例,人生是無常的,看看我們周圍,有幼年夭折的、有英年早逝的、有老年壽終正寢的。即便一個人能活到長命百歲,最終也要離開人世。很多時候,天災人禍、貧窮疾病等難以預料的事情,很可能在一瞬間奪走一個人的生命。人生其實也是很短暫的,現在的青年要不了多久就變成了老年。李白的詩歌“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形象地描寫了人生的短暫無常。

  人生不僅無常,而且充滿痛苦。經文說:“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告訴我們人生還充滿痛苦。從生理方面來說,一個人從出生到成長,從生病到老死,其中的每一個過程都會遇到各種痛苦。佛教經常講到人生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盛等諸多痛苦,就是對人生痛苦的形象說明。從心理方面說,人心的貪嗔癡之心的生起,常會給人帶來諸多痛苦;從生理上說,人的生病或是遭到外來傷害時,都讓我們痛苦不堪。

  很多時候,世事並不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運轉,各種不如意的事情都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都認識到人生苦短的痛苦,都曾在詩句發出感歎。如曹操在《短歌行》中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經文之所以讓人覺察到世間無常,人生是苦,心是惡源,形為罪薮,目的是讓我們看到世間一切虛幻不實,人生苦空無常,從而能夠厭離生死,從而通過修道了脫生死。

  二、多欲為苦,少欲知足

  佛教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有多種煩惱痛苦,是因為有過多的貪欲。因為貪欲所使,一個人總會貪求自己得不到的東西。若得不到還會絞盡腦汁去獲得,得到了還想貪求更多。有時候雖經努力也得不到所希望得到的東西的時候,他就會產生無限的煩惱。對此,本經第二覺知中說:

  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貪欲增長人的煩惱痛苦,解除這種煩惱的方法是做到少欲知足。其實,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時候並不一定要你有很多錢財,或者高官厚祿,若是做到心態平和,即使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你也能體會到人生的快樂。

  經文第三覺知中說:

  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經文告訴我們,一個人若貪欲太大,不僅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還會增長罪惡。而菩薩卻常念知足,安貧樂道,將開啟智慧作為自己的事業。以上兩種覺知都告訴我們,要知道多欲為苦,只有少欲知足,才能夠過得如意自在。

  佛教很多經典都勸人做到少欲知足,認為只有知足才是幸福安樂之法。如《佛遺教經》雲:“知足之法,即是福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孔子有個弟子叫顏回,是孔子弟子中最有學問,最懂得孝道的人,同時,他還是一個少欲知足的人。他長期住在一個簡陋的小巷子裡,而且平常吃的也很簡單。所以,孔子就稱贊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思是說顏回生活雖然簡單,但由於他對自己的生活處境很知足,別人都對他的這種生活感到憂慮,但他卻不以為苦,仍然能夠過得很快樂。

  一個人能懷有一顆知足的心,他就能夠在平淡的生活中品味出人生的滋味。假使一個人懷有貪得無厭的心,他就會為實現自己無止境的欲望不停地奔波,有時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有一個農夫每天早出晚歸地耕種一小片貧瘠的土地,但收成卻很少。一位官員可憐農夫的遭遇,就對農夫說,只要他能不斷往前跑,他跑過的所有地方,不管多大,那些土地就全部歸他。

  於是,農夫非常興奮,一直不停地向前跑。跑累了,想停下來休息,然而,一想到家裡的妻子、兒女,都需要更大的土地來耕作賺錢,他又拼命地在往前跑,最後農夫上氣不接下氣,實在跑不動了。

  可是,農夫又想到將來自己年紀大,可能乏人照顧,需要錢,就再打起精神,不顧氣喘不已的虛弱身體,再奮力向前跑。

  最後,他體力不支,咚地一聲倒在地上死了。

  俗話說“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無求品自高”。一個人若是心中懷有太多的欲望,而自己的能力又無法滿足欲望的時候,就會有痛苦。只有當一個人在任何環境中都能做到少欲知足,才能感覺到自己過得無限快樂。

  三、等念怨親,不念舊惡

  我們一般人都會對自己至親好友懷有深厚的感情,對與自己無關的人會淡漠很多,對曾經與自己結怨的人會則會懷恨在心,伺機報復。而菩薩待人與我們完全不同,菩薩會在布施於人的時候,做到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經文第六覺知雲:

  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中國有句話叫“富而無驕易,貧而無嗔難”,一般的貧苦之人,在生活中會遇到諸多不如意的事情,而自己的財力又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因而往往會對世事心懷抱怨,怨恨心的生起,就會與人結怨。因而經文說:“貧苦多怨,橫結惡緣。”

  佛教認為,一切眾生都在輪回之中,從無始以來展轉相生,展轉相殺。一切眾生都曾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兒女,我們也曾為眾生的父母、兄弟、姊妹、兒女。眾生因為造作惡業而生到異類,受到人類殺戮。將來我們也會生到異類,被眾生所殺,如此冤冤相報沒有了期。《梵網經》雲:“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食我父母。”既然一切眾生都有可能是自己的六親眷屬,如果我們現在傷害與我們有怨的人,就有可能傷害的是我們多生多劫的六親眷屬。

  正因為如此,經文勸我們應當以怨親平等的心態來對待別人——有恩於我們的人,我們要感恩;有怨於我們的人,我們應當以忍辱寬容的心態來對待他們。只有當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之時,我們才能消除與人的怨恨,建立友好的關系。

  孔子曾說:“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用是希。”意思是說,伯夷、叔齊不怨恨別人以前對自己的傷害,漸漸地怨恨他們的人就少了。只有我們能夠做到怨親平等,不念舊惡時,才能夠與人建立和諧的關系。

 

上一篇: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一講 述要義——佛法之總綱
下一篇:八大人覺經淺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