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基文說佛教的功德
聯合國秘書長 潘基文
核心提示:眾所周知,潘基文是位虔誠的佛教徒。他的母親是忠州聖德寺50年的信徒,父親的牌位也供奉在該寺,潘基文夫人更是經常到曹溪寺禮佛修行。潘基文表示:“母親這輩子每天都到寺院去祈禱。我也受到母親的影響,從小就接觸佛教,並學會行善積德的道理。”他曾在多個場合號召人民應該向佛陀學習智慧與慈悲。
佛陀的教言在騷亂時代極具意義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2008年在他的慶賀衛塞節(注)的講話中說,佛陀關於所有眾生的和平、慈悲和關愛的永恆教言,激勵我們要努力應對當今世界所遭遇的內容更為廣泛的挑戰——在和平、安全、發展和環境保護等方面。
“在這些方面,必須要超越狹隘的自我利益,以身為全球共同體的一員來思考和行動,這才是覺悟之路,也是構建適於所有眾生生存的、更加美好的世界之基礎。”他說。
佛陀的教言可以使世界變得更為和平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2009年為慶賀衛塞節在國際社會發表的講話中指出,佛陀的教言可以使世界變得更為和平。
“我們所有的人都要學習佛陀的大悲精神,他的永恆教言可以幫助我們駕馭許多當今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潘基文在他的報告中說。
“全球團結的需要看起來似乎是一個現代的概念,但實際上卻不是。2500多年前佛陀教導我們,沒有一個事物可以孤立地存在,所有的現象都是相互依賴的,更深一層的,他還教導我們說,不要以他人的疾苦為樂。只有當我們伸出雙手幫助其他人時,才可以完善自我。”他補充說。
在衛塞節的標志性報告中,他也強烈要求每一個人,一定要幫助那些痛苦的人們,這樣使所有的人都能獲得一個更好的未來。
佛教教義有助於應對當今挑戰
潘基文秘書長在2013年5月24日“衛塞節”到來前夕發表致詞指出,衛塞節既是全世界佛教徒的節日,也讓國際社會全體成員都有機會獲益於各自豐富的宗教傳統。今年衛塞節之際,各地沖突四起,造成巨大痛苦,人們正可借此機會思考如何在佛教教義指導下應對當前的種種挑戰。
他指出,佛陀本人年輕時是一位王子,卻離開安居的宮殿,發現世上存在生、病、老、死四種苦難,雖然這些現實中的痛苦無可避免,但佛教教會人們如何加以應對。在歷史上,佛教哲學每每以巨大的改造力令人歎服。
潘基文以印度傳奇人物阿育王為例指出,阿育王是佛陀離世約三個世紀後對印度進行嚴酷統治的征服者,最終卻皈依佛門,放棄暴力,擁抱和平。他倡導的價值觀包括人權、民主治理、對生命尊嚴的尊重。這些價值觀是所有偉大宗教所共有的。阿育王在多年殘酷戰爭後能提倡這些價值觀,充分證明個人的善意可以結束普遍存在的苦難。
潘基文表示,當今時代空前需要以非暴力精神促進和平,平息沖突。他衷心希望人們都能本著崇高的理想,下定決心,讓世界變得更好。
佛教教義給聯合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啟示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2012年4月26日為在香港開幕的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發來賀信。
潘基文在賀信中對本屆論壇提出的感恩、奉獻、惜緣、包容、尊重、分享“六行”倡議表示歡迎。賀信說,佛教的深厚教義給聯合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啟示。佛祖主張“若想改變世界,必須改變人性”,這給我們就如何改善人類共有的家園和全人類福祉提供了重要借鑒。當今世界面臨著所有重大全球性挑戰,諸如致命武器的擴散和包容與和平的缺失,這些都要求我們改變諸多成見,解放思想,接受新的理念和行為。要知道人類的錯誤和短視甚至還加劇了自然災害的發生。
賀信說,我們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可持續發展。為此建立一種新的模式十分重要。還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國際社會將齊聚裡約熱內盧召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這是幫助世界實現更加公正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千載難逢的機會。在這一方面佛教可以大有可為,我希望世界能夠聽到你們的聲音。
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26日至27日在香港舉辦,來自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名佛教界人士、專家學者和社會知名人士出席。本屆論壇主題為“和諧世界,同願同行”,與會者圍繞佛教弘法現代化、佛教教育發展、慈善理念踐行、佛教文化弘揚等專題展開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