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五倫之外無大道”,五倫八德是做人的綱領,也是一個人道德的基礎。《大學》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行德本是每一個人的本份,只有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立身行道,進一步才能家和、國治、天下太平,從而實現中華的復興。現今社會之所以出現一些亂相,就是因為人們忽視了傳統倫理道德的緣故,所以弘揚傳統道德教育是當務之急,也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所肩負的光榮使命。
有道才有德,無道便無德;有德才有福,無德便無福。
道德是天地的規律,本分是個人的規律,我們違背了規律,人就有災難了。
父母道(中年道)
1、父母是一家的天福星,以志為根。即以全家安樂為己任,造福一家。
2、上要尊老,下要愛幼。用感恩心去完善一切,讓家庭上下和睦。
3、向子女宣揚老人、老祖宗的功德,做尊老敬老的盡孝榜樣給子女看,用感恩先輩的恩德,來啟蒙後代。
4、不安排老人做事,他們喜歡什麼就做點什麼,但要多關心老人,常勸他們多休息。
5、父母是人倫之始,陰陽之道,陰為母,陽為父。陰陽和,才能萬物生長,陰陽不合,精神痛苦,情不投意不合,即生育的子女,性質一定不好,或者兒女缺乏。
6、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7、小孩是否健康與母親關系很大,有無智慧與父親關系很大,是否福德莊嚴就看父母是否經常以快樂的愛心去做事做人。
8、子女不聽話,不孝順,首先要問自己是否也有不孝順老人,是否有做不對的地方。對上不認可父母(老人)的功德,對下(子女)怎麼教育都不到位。
9、孩子不明理等於果子酸了。果子酸了要在樹根上下功夫。
10、不要怨恨子女,更不能打罵子女,因為子女的成敗也與父母本身的心性德行有關,第二要考慮到自己教育的方法是否有不當之處。
11、教育孩子五步驟(曲):養、育、教、領、導,但不許管。重點要培德,把道德教育好。
12、“管”是父母任著自己的性子,找兒女的錯處,拂逆他的性子,所以往往越管越管不好。因為用脾氣管兒女,不但管不好,反把兒女的脾氣激起來,碰起性來,甚至父子成仇,都是父母不明白道的緣故。
13、孩子不用管,全憑德行感化。明白他的個性,幫忙他砍小枝,留大枝。不嬌、不溺、不打、不罵。多鼓勵 、常肯定 、少批評、不用物質誘惑。
14、正人先正己,父母要先化除禀性,涵養天性。懂得先克己,方能教化兒女。不論兒女孝不孝,但問自己慈不慈。
15、小孩是自己的,也是社會的,天地的。小孩教不好,小的影響自己家庭,大的影響社會。也有負天地之恩。把孩子教育好,責任重大。
【孟母教子】
孟子,名轲,生於山東鄒城。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發揚孔子的思想,有“亞聖”之稱。
孟子3歲時喪父,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孟母是一位很賢明的母親,對小孩子的教養,非常重視。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先住在墳地附近,送葬的隊伍經常從家門口經過。耳濡目染之下,孟子就模仿送葬隊伍哭啼的樣子。孟母對兒子這樣的玩耍很生氣,認為不利於孟子的學習與讀書,便把家遷到了城裡。
到了城裡,他家靠近鬧市,剛好在市集屠宰場附近,殺豬聲、叫賣聲終日不斷,孟子則又玩起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
孟母覺得這樣的居住環境也不好,又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跟以前一樣,還是看到什麼學什麼。他又跟著那些每月初一、十五進文廟的官員,學習起行禮跪拜、揖讓進退的禮節。孟母看了,心裡很高興,覺得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就不再搬家了。
有一天,孟子因不用功讀書而逃學回家。孟母立刻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正在編織的布剪斷了,並且對孟子說:“求學的道理,就和我織布的道理一樣,要一絲一絲的織上去,才能織成一塊有用的布。你讀書也是一樣,要努力用功,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有成就。像你這樣不用功,怎麼能夠成就大業呢?”
孟子聽了之後,非常慚愧,從此發奮向學,終於成了一位飽學高德的聖賢。
孟母因為很注重小孩子的幼年教育,所以才會注意到自己的孩子因為不良環境的影響,在行為上有了偏差。為了讓幼年的孟子能將心思放在學業上,曾經搬了三次家。
《三字經》雲:“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就是著名“孟母三遷”與“孟母教子”的故事的寫照。
小孩子性向不定,唯有靠著父母或是師長多費苦心,作適度的引導,以免交到不好的朋友而走入歧途。
【三後聖德】
在周朝的時候,出現了三位非常偉大的母親:太姜、太妊和太姒。
太姜是周太王的後妃,周文王的祖母,淑賢德惠,有過人的才德,為人民所敬仰。太王有政事必要與她相商。
周文王之母太任,端莊淑麗,並有賢德。太任扶助周文王之父王季,施行仁道,廣布善教,不遺余力。太任懷孕時,目不視惡色,耳不聽YIN聲,口不出傲言,以胎教感化子女。文王出生,太任又善教之,教一而識百,文王後來終成為聖主明君。
文王之妻太姒,為禹王之後裔,仁明有德,旦夕勤勞,文王治外,太姒治內,以德行來感化天下,臣民悅服。周室天下,傳世三十七代,歷八百七十三年之久,是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朝代。
【岳母賢教】
岳飛,南宋湯陰人,少時就有氣節,好學不倦,並且喜歡練習武藝。他的母姚氏,看到岳飛年輕氣盛,好與他人爭斗,就當面痛責岳飛,教育他應當立志求學,將來為國家效勞,並在他背上針刺“盡忠報國”四大字,囑咐他時刻銘記。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岳母積極鼓勵岳飛,報效國家。岳飛二十歲從軍,軍紀嚴明,屢敗金兵。勇猛善戰,屢建奇功,所率領兵卒,稱為岳家軍。有一次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時,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贊他是 “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
後來岳飛終成為民族英雄,名流千古,這都是來自岳母之賢教也。
王善人講道:
○王善人說:倫常中人,互愛互敬,各盡其道,全是屬於自動的,簡單地說:道是盡的,不是要的。父母盡慈,子女盡孝,兄弟姊妹盡悌,全是屬於自動的,才叫盡道。若是互相要道,那就錯啦!自動盡道才是善,若是互相要道就變成惡啦!現今家庭所以不和,就因為要道的人多,盡道的人少,好象討債的人多,還債的人少一樣,哪能不爭吵?
○做事不可虧人,虧人就是虧天;做事不可欺人,欺人就是欺天;做事不可疑人,疑人就是疑天。你不信天,天就不保佑你。
○人和天是通著的,合乎人道就合天道。順天天就應,逆天就降災。若以為天道不可靠,是不知天。
○道不遠人,我天天講道也就是天天講人,若不講人,哪裡有道?學道不專,聽的次數多了反而覺得沒意思,沒把做人當做一回事,不找自己的不是,專看別人的不對,把自己忘了!從小當孫子、當兒子,自己有了兒子當爹,有了孫子當爺爺,一輩子連一個人也沒會當,連一條路也沒會行,鬧個空來白走!人是由這裡丟的,世界也是從這裡壞的。
○道是行的,德是做的,不行沒有道,不做沒有德。上天按天理命名,人要照本分行事,就合天道,本著天道所做的就是天德,也就能不思而得。現在的人只知求財,不知做德,那是捨本求末,等於開個謊花,沒扎下根,哪能結果呢?德是根、財是果。所以要想發財,先要做德,那德就是搖錢樹的種子。所以說:“大德者必得其祿”。
王善人簡介:
王善人名樹桐,字鳳儀,生於一八六四年,遼寧省朝陽縣人,幼時家貧失學,以牧牛做啊、工為生,天性淳厚,頗知孝悌。三十五歲,聞大善士楊柏宣講善書,(當時一些有德行的知識分子用“說書”的形式給老百姓講解做善事的道理,使未進過學堂的人也能了解善法,以淳民風。)因悟“賢人爭罪,愚人爭理”(賢人自我反省,爭認不是;愚人不反省,總認為自己有理沒有過錯),遂痛悔己過,身患十二年的瘡痨,一夜之間,霍然痊愈。同年五月,感世人,男不忠孝,女不賢淑,世風難挽,乃萌厭世之念,絕食五日,突生靈感,認為徒死無益,應先盡孝,然後立志勸世化人。同年十月楊善士,誤陷朝陽府獄,善人效法“羊角哀捨命全交”故事,誓死前往營救。途中夜間忽現光明,宛如白晝,豁然徹悟,明心見性。三十八歲十月,父死守墓三年,洞悉性理療病法,講病化人,頗著成效,創造了古今罕有之奇跡。之後,全力倡辦男女義學,終其一生共創辦六百多所男女義學,遍及三分之一個中國。當時均以“王善人”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