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經咒頌念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三十九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三十九卷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诏譯

  辯業品第四之七

  別解脫律儀從何而得。復從何而得余二律儀。頌曰

  從一切二現得欲界律儀

  從根本恆時得靜慮無漏

  論曰。欲界律儀謂別解脫。此從一切根本業道。及從前後近分而得。從二得者。謂從二類即情非情性罪遮罪。於情性罪謂殺等業。遮謂女人同室宿等。非情性罪謂盜外財。遮謂掘地斷生草等。從現得者謂從現世蘊處界得非從去來。由此律儀有情處轉。去來非是有情處故。有情處者謂諸有情及諸有情所依止處。現蘊處界內者即是有情所依。外者名為有情所止。非過未故。若得靜慮無漏律儀。應知但從根本業道。以定中唯有根本業道故。非從前後近分而得。以在定位唯有根本。在不定位中無此律儀故。從有情數所發遮罪尚不得此二種律儀。況從非情所發遮罪。從恆時者謂從過去現在未來蘊處界得。如與此戒為俱有心。由此不同應作四句。有蘊處界從彼唯得別解律儀非余二等。第一句者謂從現世前後近分及諸遮罪。第二句者謂從去來根本業道。第三句者謂從現世根本業道。第四句者謂從去來前後近分。有言非得善律儀時。可有現世惡業道等。故應別立此四句文。謂應說言有一類法。於彼唯得別解律儀非二律儀。乃至廣說。第一句者謂於現在得前後近分及遮罪遠離。余隨所應皆如是說。於業道等處置業道等聲。故前四句義亦無失。由如是理亦通防護。過現業道等非唯防未來。以業道等聲說彼依處故。若異此者則應但說防護未來律儀。但能防未來罪令不起故。非防過現已滅已生律儀於彼無防用故。諸有獲得律不律儀。從一切有情支因皆等不。非一切等。其相雲何。頌曰

  律從諸有情支因說不定

  不律從一切有情支非因

  論曰。律儀定由調善意樂。普緣一切有情方得。非少分緣惡心隨故。支因不定支謂業道。且於別解諸律儀中有從一切支。謂苾刍戒有從四支得。謂余律儀許因不同略有二種。一無貪等三種善根。二下中上等起心。別就初因說一切律儀。由一切因一心有故。就後因說一切律儀。各由一因以下品等不俱時起如先說故。此中且就後三因說。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非一切支非一切因。謂以下心或中或上受近事勤策戒。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支非一切因。謂以下心或中或上受苾刍戒。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支及一切因。謂以三心受近事勤策苾刍戒。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因非一切支。謂以三心受近事近住勤策戒。無有不遍於諸有情得律儀者。已說因故非於一分。諸有情所誓受律儀惡心全息。今應思擇於佛乃至蟻子身上。所得律儀為有別不。若有別者趣不定故。於諸有情所得律儀應有增減。若無別者何緣殺人犯他勝罪。殺非人者唯犯粗惡。若殺傍生犯墮落罪。非有情境身差別故。令所受戒亦有差別。然罰罪業有差別者。應知但由別加行故。殺人加行與殺非人。乃至殺蟻皆有差別。且殺同趣同部罪中。由加行殊業尚有異。如殺香象所獲罪多。若殺蚊虻所獲罪少。何況異趣加行有別。異部罪中而無輕重。由總意樂建立律儀。謂普於有情無有差別。起調善意樂求得律儀。非於一有情不捨惡意樂。而可求得別解律儀。故得律儀無有差別。以得律儀者必不別觀補特伽羅支處時緣故。謂定不作如是別觀於某有情我離殺等。於某支戒我定能持。於某方域我離殺等。我唯於彼一月等時除戰等緣能離殺等。如是受者不得律儀。但得律儀相似妙行。是故無有由諸有情身差別故。戒有差別。又於自身不得根本業道所攝別解律儀。勿思法等由自殺害成無間等所攝罪業。得眷屬攝於理無遮。謂離最初眾余罪等。又此所受別解脫律儀。通於一切能不能境得。非唯於能境得此律儀。要普於有情起無損惱意樂。無別方可得故。若謂不然於睡悶等皆不可殺。故應不得律儀。若謂彼覺得本心已還可殺者此亦應然。以非所能有可改易為能境已還可殺故。有作是說。若唯於能則此律儀應有增減。以所能境與非所能二類有情有轉易故。此不成難境轉易時無此律儀得捨因故。謂所能境及非所能後轉易為不能能境。無理令彼捨得律儀。總於所能得律儀故。若必欲令能不能境有轉易故。戒有捨得則成律儀增減過者。豈不有草本無而生有諸有情永入圓寂。由此應有捨得律儀亦不離前戒增減失。是故前說於理無過。又非過去一一如來。及所化生入圓寂故。後佛於彼不得律儀。有後律儀減於前失律儀。非對一一有情各異相續別發得故。又前後佛戒支等故。謂諸律儀隨無貪等。為因差別生別類支。一一類支各一無表。總於一切有情處得。如是無表既無細分。不可分析為少為多。如何言有後減前失。又一切佛遍於有情。具一切支律儀無表。以支數等無差別故。無後佛戒減於前失。已說從彼得諸律儀得不律儀。定從一切有情業道無少分境及不具支。不律儀者此定無有由一切因下品等心無俱起故。若有一類由下品心得不律儀。後於異時由上品心斷眾生命。彼但成就下不律儀。亦成殺生上品表等。中品上品例此應知。此中應思於屠羊等事。有唯受一得不律儀。不應言亦有受一事得。若爾何故無從一切因得不律儀。如得律儀者。雖於殺等差別表中先已受一後更別受。而不律儀非更新得。謂先總望一切有情。起無所遮損害意樂。為活命故受不律儀。彼於今時復何所得。故此無有從一切因。然律儀中有從近事受勤策戒。勤策復受苾刍律儀。別別受時所受業道。眷屬異故隨要期異得先未得。由此可得從一切因。此中何名不律儀者。謂諸屠羊屠雞屠豬捕鳥捕魚獵獸劫盜魁脍典獄縛龍煮狗。及罝弶等。等言類顯讒構譏刺。伺求人過憙說他非。非法追求以活命者。及王典刑罰斷罪彈官等。但恆有害心名不律儀者。由如是種類住不律儀故。有不律儀故行不律儀故。巧作不律儀故數習不律儀故名不律儀者。言屠羊者。謂為活命要期盡壽恆欲害羊。余隨所應當知亦爾。諸屠羊者唯於諸羊有損害心非於余類。寧於一切得不律儀。遍於有情界得諸律儀。其理可爾。由普欲利樂勝阿世耶而受得故。非屠羊等不律儀人。於己至親有損害意。乃至為救自身命緣亦不欲殺。如何可說普於一切得不律儀。此亦可然。不律儀者遍於有情境善意樂壞故。雖無是處而假說言。設諸有情及父母等。一切皆作羊像現前。屠者遍緣皆有害意。謂彼久習不律儀心。乃至己親亦無所顧。為活命故。設己至親。現變為羊尚有害意。況命終後實受羊身。於彼能無殺害意。樂不律儀者受惡戒時必起如斯凶勃意樂。設我母等身即是羊我亦當殺況余生類。由此意樂得不律儀。異此但應得處中罪。由此雖了親現非羊而亦有害心。故遍得惡戒雖無聖者當作羊身。而同至親亦有害意。經主於此作是例言。若觀未來羊等自體於現親等得不律儀。羊等未來有親等體。既於彼體無損害心。應觀未來至親等體。於現羊等不得惡戒。如是等例於理不齊。無善意樂故有惡意樂故。謂彼正受不律儀時。無正思惟調善意樂。我當不害一切有情。有邪思惟凶勃意樂。我當普害一切有情。事雖主羊而心寬遍。是故容有觀未來羊。於現聖親亦發惡戒。非觀來世聖及至親。於現羊身不發惡戒。或無勞诤理應同許。且如有一受屠羊人。雖一生中不與不取。於己妻妾住知足心。痖不能言無語四過。而因羊壞善阿世耶。具得七支不律儀罪。如是於親等雖無害心。而善阿世耶因羊壞故。遍有情界得不律儀。若先要期受善學處。後不全損善阿世耶。由遇別緣唯受殺者得處中罪非不律儀。但得不律儀必應全損善阿世耶故具得七支。經部諸師於此僻執。隨所期限支具不具。及全分一分皆得不律儀。律儀亦然唯除八戒。由隨彼量善惡屍羅性相相違互相遮故。若爾應受不律儀人亦名近事。應諸近事亦得名為不律儀者。雲何應爾理逼應然。謂屠羊人立如是誓。我為活命雖受殺羊。然受離余不與取等。或諸近事作是誓言。我定受持離殺生戒。為活命故唯受盜等。無如是理一相續中二阿世耶互相違故理應如是。所以者何。不律儀人若於是處阿世耶壞。唯於是處勿有律儀近事亦然。若於是處阿世耶不壞。唯於是處勿有不律儀。許隨彼量善惡屍羅性相相違互相遮故。若一一處得不律儀。即能總遮一切善戒及一一處。得善律儀即能總遮一切惡戒。是故無有不律儀人亦名近事。及無近事亦得名為不律儀者。此亦非理違前說故。雖屠羊人為欲活命但受殺業。然於有情意樂壞故。亦應成就不與取等諸不律儀。由是理應離盜等者。亦應遮止殺不律儀。若汝意謂諸屠羊者。於他物等意樂不壞不應獲得彼不律儀。豈不亦應離盜等者。有於羊所意樂既壞。不應遮遏殺不律儀。如是還應不免前過。若於是處有善意樂。即於是處唯得善屍羅。及於是處有惡意樂。即於是處唯得惡屍羅。則不應許由隨彼量善惡屍羅互相遮止。此顯所受善惡屍羅。非一一支遍能遮故。若汝意謂如善律儀有不具支此亦應爾。謂如有受近事近住勤策律儀。雖不具支而亦得彼缺支攝戒。受不律儀亦應如是。此例非等律儀不律儀用功不用功得有異故。謂諸善戒要藉用功善阿世耶方能受得。以難得故理數必應非受一時總得一切。若諸惡戒不藉用功惡阿世耶便能受得。非難得故理數必應隨受一時總得一切。以於欲界不善力強。惡阿世耶任運而起。造諸重惡不待用功。善阿世耶易毀壞故。隨受一種便總得余。善則不然故例非等。現見穢草不用功生。要設劬勞嘉苗方起。又如有受不律儀人作是要期我於盡壽。每晝或夜半月月等。一度屠羊等亦得不律儀。由不律儀易受得故。以於欲界不善力強。雖不恆為而得惡戒。諸有欲受出家律儀。若作要期我於盡壽每晝或夜半月月等。一度離殺等不得善律儀。由善律儀難受得故。以於欲界善法力劣。若不恆持不得善戒此亦應爾為例不齊故。經部師避無根過。而反墮在難拔過中。智者應詳無倒取捨。已說從彼得不律儀。得不律儀及余無表。如何方便未說當說。頌曰

 

上一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四十卷
下一篇:最傷孩子的十句話,父母請嘴下留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