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小而不知大,見近而不見遠者,此眾生之常分也。】
—— 《徹悟禅師語錄》
首先提出眾生在認知層面上狹劣的特點:“知小而不知大,見近而不見遠”。我們眾生本有的智慧,應該是廣大無邊的。然而一念無明妄動,我們受俱生我執,受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局限,使我們的知見非常狹小,鼠目寸光。這是受我們的業力、身心的局限性所決定的。所以智慧非常狹小,心量非常小,不能見到廣大的境界。對我們這些“知小而不知大,見近而不見遠”的凡夫眾生,來講淨土一法,在認知層面、信解層面上具有很大的難度。
比如一個井底之蛙,它看到的就是井裡那麼一點點水,看到就是三尺見方井口大小的天空,這就是它整個的世界。你要跟它講浩瀚的大海、廣闊的天空,那不是它的境界,它就不相信。同樣你對春生夏死的昆蟲,談冬天的景象,它也不會相信。所以對我們凡夫眾生,局限在娑婆世界五欲六塵裡的人來說,跟他講西方極樂世界清淨的境界,就像對井底之蛙描述大海一樣,非常困難。因此我們要深知自己認知的狹劣性,一定要把自己的知見放下來,仰信佛的知見,慢慢地打開我們的心量。
我們為什麼知見會這麼小呢?就是一個執著。碰到什麼執著什麼,不能夠契證空性,所以心量打不開。佛陀二十二年講般若系經典,就是讓我們擴大知見。不住一切法,住在般若上。但凡夫眾生就是住一切法,執著一切法。本來到這個世間來只是匆匆的一個過客。他長大了,成個家,蓋個房子認作家,這個家就是他整個的世界。“家”,寶蓋頭的一個屋子,下面是一只豬在那裡,這就是他的家。這樣慢慢地我們心量就越來越小。
中午有個居士說,他開酒店、賓館,雖然很賺錢,但殺生很多,所以他善心發現,就不想干這個了。然而家人、朋友都拽著他,不讓他離開,這就是[知小]。他們不知道殺生導致的惡業,現生會身體不好,壽命短,這還是現生的華報,未來的果報要到三惡道裡面去。他們就不能“見這個遠”,不能“知這個大”,就在眼前的利益當中出不去,而造作諸多的惡業。
所以佛經裡面,對我們眾生這樣的知見狹劣、造作惡業,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就像小兒對刀刃上的蜜的貪愛。刀刃上的一點蜜很甜,這個無知的小兒,他就會舔,趕緊舔刀刃上的這點蜜,剛剛嘗到一點甜頭,馬上舌頭割傷了,割斷了。現在我們人類很多愚蠢的行為,都是由於“認知小”所導致的。戰天斗地,不顧客觀規律地尋求發展,最終導致了很大的災難。所以我們眾生可憐啊。為什麼學佛要開發智慧,擴大心量啊?要“知大”,要“見遠”啊!這樣我們才能得到真正幸福美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