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子五、為了知學處而參閱經典等:
此及余學處,閱經即能知,
經中學處廣,故應閱經藏。
寂天菩薩在《入行論》裡講了很多菩薩的學處,但很多內容還不夠詳細、全面。佛陀在大乘經典裡,對菩薩的學處講得非常仔細和全面,所以如果有條件、有能力,應該多閱讀一些經典。
首當先閱覽,虛空藏經部,
亦當勤閱讀,學處總集論,
佛子恆修行,學集廣說故。
最先要閱讀《虛空藏經》,此經裡講了很多菩薩的學處以及墮罪與還淨方法。尤其是我們受了菩薩戒以後,若是利根者,要受持十八條根本戒,這部經對這十八條根本戒以及很多支分戒講得非常詳細。比如,若是犯了支分戒,應該怎樣去忏悔、彌補;若是犯了根本戒,應該怎樣去忏悔、恢復戒體等。
此外,還應該反復閱讀寂天菩薩所造的《學集論》。此論對菩薩的學處講得比較廣且詳細。《入菩薩行論》是從《學集論》裡摘錄下來的。也可以說,《學集論》是一切大乘經典的精華,《入行論》是《學集論》的精華。所以,只是看一看《入菩薩行論》還不夠,還應該反復閱讀《學集論》。
或暫閱精簡,一切經集論。
亦當偶披閱,龍樹二論典。
《經集論》是寂天菩薩所造的另一部論典,是總結佛所說的一切經典句義的,我們有時間也可以反復閱讀。總之,我們要閱讀所有的大乘經典,尤其是《虛空藏經》,也要反復閱讀寂天菩造的《學集論》和《經集論》。此外,還要勤奮研讀龍樹菩薩所造的《學集論》和《經集論》。因為這些經典和論典對菩薩的學處宣講得都比較詳細。
關於戒律方面,《入行論》中只是在第四品“不放逸品”和第五品“正知正念品”裡講了戒律,但是對於受持菩薩戒以後怎樣去守持根本戒和支分戒,並沒有具體詳細地進行宣講。這些內容在《虛空藏經》裡有詳細的說明,寂天菩薩的《學集論》和《經集論》,以及龍樹菩薩的《學集論》和《經集論》中對此也講得比較詳細,所以我們也要去閱讀和了解。
比如,根本戒有十八條根本戒、四條根本戒和一條根本戒;也有很多支分戒。你受了菩薩戒以後,要了解和守持這些戒條。《入行論》裡對此沒有詳細和具體地宣講,只是告訴我們這些後學者應該看其他的經典和論典,去了解大乘菩薩的戒律,再去取捨和進退。
如果想守持菩薩的學處,就要護持心;若是要護持心,必須要守持正知正念,還要不放逸,這樣才可以護持心。只有護持了心,才能守持學處。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以後如何守持學處,我們昨天講了三個要點:第一,要長期依靠、依止善知識;第二,了解和明白菩薩的學處,然後去取捨;第三,寂天菩薩在這裡講要不放逸,要有正知正念,這是最重要的。雖然我們長期依止善知識,但若是內心裡沒有做到不放逸,沒有保持正知正念,仍然會犯戒、會造業。雖然你精通大乘經論,也能辨別所有取捨之處,但若是內心沒有做到不放逸,內心裡沒有正知正念的話,也一樣會犯戒、會造業。所以最根本的是自己的內心要做到不放逸,要小心謹慎。
所謂“正知”,就是時時觀察自己的三門是對,還是錯,是行善了,還是造業了。所謂“正念”,是時時憶念這些學處,內心不放逸,小心謹慎。正知正念是很重要的。比如,今天你要做任何事情,談論任何話題,都要小心謹慎,“我這樣做,這樣說,會違背教言,會犯戒嗎?我這樣做,這樣說,是否符合一個大乘修行人的要求?是否如法?”如果能這樣小心謹慎,這叫內心不散亂、不放逸。
什麼是正知?就是了知該做或不該做的事宜,時時能觀察三門,無論是言談舉止,還是起心動念,有沒有違背佛法,有沒有違背戒律,該做,還是不該做,能做,還是不能做。就像門衛一樣,必須看好、看清楚,這個人該進去,還是不該進去,能進去,還是不能進去。
什麼是正念?就是任何時候都不忘記學處,根據學處取捨。就如同用幾米長的繩子把馬拴在柱子上一樣,無論馬向哪個方向走都一樣,繩子有多長,它就只能走多遠,超不出這個范圍。如果走遠了,繩子就會把它拽回來。我們的意念和一切思想都在學處上,根據學處取捨,這叫正念。
寂天菩薩講戒律的時候就講這三點:第一是不放逸,第二是正知,第三是正念。這些是守持戒律的根本。在其他論典裡,如在《三戒論》裡講菩薩戒的時候,講了根本戒、支分戒;若犯了根本戒,應該怎樣忏悔、恢復戒體;若犯了支分戒,應該怎樣忏悔、還淨。但是,寂天菩薩沒有站在這個角度講,也沒有強調這點,而是站在不放逸、具有正知、具有正念的角度講的。大家要明白,這些是保護戒律、守持戒律的最好方法。有正知正念,不放逸,才能守持戒律。如果你內心放逸、散亂,沒有正知正念,無論你守持戒律有多清淨、多圓滿,也一定會被染污的,一定會犯戒的。
《入行論》中,先講了布施,然後講的是戒律。只要護持了心,就能護持學處;若是不去護持心,這些學處和戒律也是很難守持的。不放逸、正知、正念這三點是護持心的方法,寂天菩薩認為這些很重要,所以站在這個角度講戒律。關於具體的根本戒、支分戒等,在其他經典和論典裡都講得很詳細,大家仔細閱讀就能明白。
造論或宣講的方式,可以分理論型和竅訣型兩種。比如,寂天菩薩所造《學集論》,其內容廣,屬於理論型的;而《入菩薩行論》則屬於竅訣型的。
經論所未遮,皆當勤修學。
為護世人心,知已即當行。
“經論所未遮,皆當勤修學”:“經”指經典,即佛親自講的;“論”指論典,是後來的大德高僧們所造的。在經典和論典中,關於該做的和不該做的,能做的和不能做的,可以做和可以不做的,以及佛所開許做的,這些內容都講得很清楚了。這些也就是所行、所斷和佛所開許的,“所斷”是指不能做的,“所行”是指要做的,佛所開許的就可以做了。我們應該按照這個標准,盡量去行所行,即做該做的;盡量去斷所斷,即不做不該做的。
造論不是誰都可以做的。在佛法裡,若是你要造論、寫書,要具足三個條件:第一,最好是現量見到諸法的實相,達到登地以上菩薩的境界;第二,親見本尊;第三,精通五明。所謂“班智達”,通達五明之義,“班”是五,“智”是通達。最起碼要通達五明,才有造論的資格和能力。
什麼是真正的論典?佛法裡講了兩個要求:第一,能對治煩惱,甚至能斷盡煩惱,有這樣的能力與作用;第二,能從惡趣乃至六道中解救眾生,有這樣的作用。只有具足這兩個要點或條件,才可以視為真正的論典。現在的社會著作多、書籍多,誰都寫東西,但這些都不一定是真正的論典。
“為護世人心,知已即當行”:大乘佛法裡講,要保護他人的相續,不能輕易讓人起煩惱,毀壞他人的相續。學佛人要受持很多戒,也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相續,更是為了保護眾生的相續。所謂戒律,第一個是保護自己的相續,第二個是保護他人的相續。為了這個目的而制定了這些戒條,所以大家也要這樣做。
大乘佛法裡主要是強調保護他人的相續,盡量不讓他人起煩惱,不讓他人起邪見。如果你毀壞了他人的相續,讓他人起煩惱,這就是傷害眾生。
小乘裡主要是保護自己的相續不被染污,其次是保護他人的相續。而大乘佛法裡主要是保護他人的相續,主要是為眾生著想,利益眾生。若你真正有了這種利他心,自己的相續自然就會清淨,自己的福德和功德自然就會圓滿。這不是只在嘴上說,也不是只在表面上做,而是在心裡真正有利他心,有想幫助他人和利益他人的心,這是很珍貴、很重要的。這種利他心是出發點,所以我們講戒律的時候,也強調主要是維護、保護他人的相續,不能毀壞他人的相續,這是很重要的。
大乘佛法裡主要講的是利他心,這種利他心是暫時和究竟的一切成就的根本。我們有很多的需求:暫時的健康平安,升官發財等;也有究竟的解脫、圓滿的佛果。這一切都是來自於菩提心,來自於利他心。這個利他心不是普通的利他心,而是沒有自私自利,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利益眾生、幫助眾生的這種心念。這個利他心,第一是沒有自私自利;第二是想利益和幫助一切眾生,想度化一切眾生。此處所講的利他心和菩提心是一個含義。怎樣才能利益眾生?首先要自己獲得解脫、獲得佛果,然後再去幫助眾生解脫,幫助眾生成就佛果。
大乘佛法裡講戒律的時候也是強調利他心,主要是要保護他人的相續。在眾生相續中能產生一絲一毫的善根與正念,真是太不容易了。在座各位的相續中至少有一點善根和正見,這都是菩提的芽,我們要加以培養和保護。我之所以天天給大家這樣苦口婆心地講,也是為了保護眾生的相續,為了保護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善根。
壬三、略說護持正知之法相:
再三宜深觀,身心諸狀態,
僅此簡言之,即護正知義。
這裡講的是正知的法相。
“再三宜深觀,身心諸狀態”:要以明曉取捨的智慧再三觀察自己的身體、語言以及心的狀態。也就是說,要以智慧再三觀察自己的身體、語言和心的狀態。
“僅此簡言之,即護正知義”:略而言之,這就是護持正知的法相,這就是正知。
要用什麼標准來衡量正知?就以剛才講的這個標准來衡量,具有這樣的法相叫正知。
己三、教誡結合相續而精進:
法應恭謹行,徒說豈有益?
唯閱療病方,疾患雲何愈?
我們修學佛法,就要在實際中去做,否則,只在口頭上說,一點兒用都沒有,沒有任何意義。就如同讀一讀、看一看藥方,能治愈疾病嗎?一個患者天天不吃藥,不扎針,不去實際治療,只看藥方,疾病能痊愈嗎?
只是聽一聽或說一說,沒有用。如果我作為說法者,只是這裡說一說,過後就沒有了;而你們作為聽法者,也只是聽一聽,出門後就沒有了。這樣就沒有意義了。現在很多人對佛法越來越沒有信心,越學越糊塗,問題就出在這裡。
佛法是光明大道,既然你修行的是光明大道,應該是越學越明白,越修越有信心。很多人剛學的時候很有意樂,剛修的時候很有感覺,信心也很強烈,聽得很用心,還經常淚流滿面,而現在卻越聽越沒有感覺,越學越不明白,這就是問題,這樣很容易變成佛教的油子。
真的,歷代祖師們講:不怕別的,只怕佛教油子。所有的大德高僧及歷代祖師們都害怕佛教油子,用正法可以感化人、改變人,但是沒法感化、改變佛教油子。什麼是佛教油子?表面上都明白,並且都會做,但是佛法和相續、修行和生活脫節了。我經常強調,佛法和相續要相結合,修行和生活要相結合,這樣才會受益。
法和相續要相應、相結合,法要融入相續,也就是說,要用佛法對照自己,改變自己。人都有毛病,都有很多過患,但發現自己真正的過患和毛病是很難的。我們有一句法語:“發現錯誤叫開悟,改正錯誤叫成就。”你自己真正要發現和覺察到自己的這些毛病、缺點和過患,就要依佛法。只有以佛法當鏡子照自己,才能照出真正的毛病、缺點和過患。當你發現了以後,就要去對治和改變。但是,並不是你想改變就能改變,想斷掉就能斷掉的,這也是完全要靠佛法的。
其實,我們現在覺察到的毛病和缺點,都不是真正的毛病和缺點。什麼是真正的毛病和缺點?就是佛講的四種障礙:業障、煩惱障、習氣障、所知障。業障和煩惱障主要障礙解脫,所知障和習氣障主要障礙成佛。這是根,其他的都是枝和葉。若去除了根,枝和葉自然就沒有了。但是,若要發現和改變這些,也是要靠佛法的:第一,如果不依佛法這面鏡子對照自己,你根本發現不了這些毛病和過患;第二,斷除這些障礙也要靠佛法,靠智慧。
如果沒有佛法和智慧的力量,你根本沒有辦法對治這些業障和煩惱。煩惱一生起來,你沒法降伏和對治它,只能隨順它。只有依靠佛法、依靠智慧的力量,才能對治它,才可以降伏內心的煩惱。若要消除業障,也是如此。現在有的人比較年輕,身體也比較健康,各方面都比較順利,心裡似乎很得意、很自在。然而,一旦業力現前了,你真的是很無奈、很痛苦的。業力現前時,就像洪水一樣,誰也攔不住。我們看看身邊的這些眾生,當業力現前的時候,都變成什麼樣子了?即使你再有勢力和權力、神通和神變,但身體和壽命都是無常的,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也是很短暫的。大家看看自己,不要以為自己有高學歷,有多大多大的勢力。即使你有再高的學問,再大的勢力,你的生命也一樣是脆弱的、無常的。不用說發生地震和海嘯等自然災害,哪怕是突然生病了,得絕症了,癱瘓了,這也都是業力現前,這時你一樣無可奈何,還有什麼辦法呢?難道癌症會因為你是高學歷的人而特殊照顧你嗎?難道海嘯會因為你是有學問的人而不淹沒你,讓你飄到空中去嗎?佛講的這些都是諸法的實相,在這個世上,都一樣是無常的,沒有恆常的。真的,業力現前的時候就是這樣。你現在學習成績不好,你成家了,又要離婚了……這都是業力,你沒有辦法。如果你沒有佛法和智慧的力量,在業力面前就是無能為力。任由業力牽引著你走,任由煩惱控制著你走,你根本沒有任何辦法。若要去對治和改變所知障和習氣障,也是一樣要靠佛法、靠智慧的。
我們每天都做早晚課,很多人現在基本上都能背誦下來,背誦得很流利,感覺自己好像很了不起似的,東看看,西看看,覺得身邊的人都不會念,只有自己會念。修法時,也只是在表面上做,雖然表面上會打法器、打手印、磕頭,但內心卻依然是煩惱依舊,習氣依舊。這就是法沒有融入相續,法和相續脫節了。所以,不管你明白得多,還是少,重要的是要拿佛法來對照自己、改變自己,這叫實修,即真正地在實際當中修持與運用。
法要融入相續,相續要變成法。法是圓融的,當相續變得圓融時,法和相續就融為一體了,這個時候你就成就了。我們不能拿這些學佛人來衡量佛法,應該是拿佛法來衡量這個人。所謂“依法不依人”,應該拿佛法來衡量這個人是如法,還是不如法,而不應該拿所謂的學佛人來衡量佛法。若是一個法和相續完全融為一體的人,可以拿他來衡量佛法,除此之外,都不可以。
我經常講,要將修行融入生活。所謂的修行就是要改變生活,改變為人做事的方式和方法,應該懂得以何種心態去面對人、處理事。修行要融入生活,將生活變成修行,生活本身就是修行。只有將修行和生活融為一體,這樣才會受益。
有些人將修行和生活脫節了,“這是我修行的時間”“那是我生活的時間”。對這些人而言,修行就是修行,生活就是生活,修行的時候沒有了生活,生活的時候也不能修行,就像水和火一樣矛盾。佛法和相續脫節了,佛法是佛法,相續是相續,相續沒有一點變化,這叫佛教油子!
我們什麼都不怕,就怕成為佛教油子。有人說自己業障重,有人說自己煩惱重,也有人說:“我學佛好多年了,但是業障還這麼重,煩惱還這麼重。”這些都沒有事,業障重不是問題,煩惱重也不是問題。我們遇到佛法了,有佛法就有辦法,有佛法就有方法,慢慢來。若是依靠佛法和智慧,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再重的業障也能消除,再重的煩惱也能斷除。比如,當你生起菩提心的同時,所有的業障就都會消失。佛經裡有這樣一個比喻:貓來了,老鼠立即就無影無蹤了。以此比喻說明,當菩提心生起來時,業障會立即消除。業障重不怕,煩惱重也不怕,因為你有佛法,你有智慧。得一分佛法就得一分智慧,如果你有佛法,相續中就一定會有智慧。智慧和煩惱是矛盾的,有智慧就不會有煩惱,有煩惱就不會有智慧。以智慧對治煩惱時,有的人可能消除得快一些,有的人可能消除得慢一些,但是如果你能修持佛法,精進修行,業障早晚都會消除,煩惱一定能夠斷除。但是,佛法卻沒有辦法調伏佛教油子。他表面上都會、都懂,但就是沒法入心,始終是這樣的。這種人不會有成長,不會有進步,不可能改變。所以,就怕大家成為佛教油子。
自己對照一下自己:是不是快要變成佛教油子了?我沒有說別人,我說的是我們自己。我們不用看別人,只看我們自己。有的人在剛接觸佛法的時候還很有意樂,在剛進入佛門的時候還很有信心,現在卻越來越沒有意樂了,越來越沒有信心了,這種狀態很不好。
我經常給大家講:無論是上課,還是打坐的時候,要邊念邊思維,心口要一致,要進入狀態,這是很重要的。我們剛開始念修的時候,心裡不要有雜念,就想這些修法的內容,邊念邊思維,邊念邊觀想。通過口中念誦,把自己的心帶到這樣一個境界中,這樣一個小時就如同一瞬間,內心的喜悅也是不可思議的。所謂的禅悅、法喜,這是世間的任何喜樂都無法與之相比的。所以,你可以少學點、少做點,但是一定要發自內心。我們經常講發心,就是指心要到位。若心到位了,一切都到位了;若心不到位,一切都不到位。我們做任何事情,無論是修法,還是工作的時候,都應該首先觀察自己的心,調整自己的心態,發一個善念,然後再去做。修行在於心,不在於相,善惡大小隨心,不隨相,所以發心很重要。你只在口頭上說、在表面上做沒有用,要有實際行動,這是很重要的。
大家學佛應該是越學越明白,越修越有信心。萬事開頭難,也許開始的時候難一些,一旦學進去了,修進去了,一點兒都不難。盡管大家皈依了這麼多年,修行了這麼多年,是不是還在門外啊?是不是還沒有真正入門啊?是不是還沒有真正入道啊?給大家傳授皈依,這是入門;給大家傳授菩薩戒,這是入道。大家是不是還沒有入門啊?是不是還沒有入道啊?是不是還在門外東學西學,就像只無頭蒼蠅,最後沒辦法就退出了,堅持不住就放棄了?真的,我們都在學佛,都想解脫,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大家應該好好反省一下。
我沒有講故事,也沒有講別人,講的就是我們自己。大家要好好對照和反省一下,看看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修行人!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