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經咒頌念

 

智敏上師:四 流通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四 流通分(明造論宗旨)

  流通分有三個頌。整個《俱捨》六百零七個頌,序頌有四個,流通分是三個頌。

  A1 正明宗旨

  迦濕彌羅議理成,我多依彼釋對法,少有貶量為我失,判法正理在牟尼

  “迦濕彌羅”,我們知道,迦濕彌羅就是結集《大毗婆沙》的地方,這是有部的根據地。有部是從把《大毗婆沙》結集之後,成了一個突出的有力的一個部派,因為《大毗婆沙》講的道理很精密,很仔細,范圍也很廣,經律論都有十萬個頌,那麼有部就特別地大興,它已經“議理成”,就是迦濕彌羅的羅漢,五百個羅漢(四百九十九個羅漢,一個世友尊者),他們結集有部的三藏,“議理成”,就是結集好了。那麼“我多依彼釋對法”,這個“我”是沒有我執的,就是假安立的我,是法假,我們前面叫大家,這裡提一個法假的,這個東西。我們在名言上世俗谛假安立的我,不是真正的外道的所執的有個我。我呢,就是世親菩薩,大部分都依迦濕彌羅的這個結集的那個來解釋《阿毗達磨》的。就是《俱捨論》大部分是根據有部,這個《大毗婆沙》的來的。

  “少有貶量為我失”,但是裡邊也有少數,依這個經部,或者其他的部,經部的部派,來貶量,來引出指出這個《大毗婆沙》有些地方有缺點。這個呢,世親菩薩很謙虛,這是我的過失。“判法正理在牟尼”,那麼這個道、法來判它到底哪個對,哪個不對呢,這個祗有在佛跟那些證了無學的阿羅漢,他們來決定了。我祗能夠抱歉了,這是我的過失,到底我對,還是他們對,要問這個佛跟阿羅漢了。

  那麼這個裡邊呢,它這是我們下邊的注解。“少有貶量”,就是說世親菩薩,對有部的這個《大毗婆沙》的《阿毗達磨》,這個對法藏不是三藏的對法藏,不是佛說的對法藏,是迦濕彌羅他們結集的阿毗達磨藏。“少有貶”,中間有少量,就是有少數地方,以經部的道理,其他還有其他部派的,少數,指出《大毗婆沙》的缺點——貶量。那麼這個呢,世親菩薩很謙虛,這是我的過失。

  那麼這些呢,我們在學《俱捨》的時候就碰到很多了,傳說,什麼,都是說裡邊還有辯論,都是認為這個有部有些地方太偏執了一點,比較經部是比較開明,比較是合佛的原意。那麼我們說為什麼世親菩薩以經部的意思來說呢?因為經部的意思,經部的部派,他們都是對有部的有些地方感到太固執了,它依經為量,有部是依論為量,他們依佛說的經為量,那就是說,回到佛的原意上面去,那還是要采取佛的原意,所以安立經部的。那麼這個世親菩薩也同樣這個意思,他說我的意思呢,以經部的意思來說《阿毗達磨藏》的過失呢,也是要回復到佛的原意了。所以說,從表面上說,我是說他們的過失,是不好,所以這是我的過失,“自謙引為己過”,但是到底哪個對?判法正理,祗有佛跟佛的大弟子了,牟尼。

  牟尼就是什麼?“世尊及諸大阿羅漢,唯在無學,諸煩惱言,永寂靜故。”這個牟尼呢,這個我們在前面是有,有這個名相的。我們說釋迦牟尼,這個牟尼是能仁、寂默,那麼寂默呢,就是說一切煩惱……。煩惱好象是老太婆說話一樣,叽叽喳喳,吵得很,喧雜,這些喧雜的話全部息下去了,那就是煩惱斷完了,就是這些人什麼呢?無學了。所以說牟尼就是指無學。無學有哪些呢?這個三乘呢,就是佛、緣覺跟那個阿羅漢,都是無學。所以說真正這個法,哪個對,哪個不對,那就去問那個佛跟大阿羅漢了。那麼我是沒有這個能力了,說我一定是對的,他們一定是錯的,不敢說了。

  “新雲:准此意”,“新”,就是說我們說這個《俱捨》的注解呢,最初出來的是《光記》,就是普光論師,他是玄奘法師講的時候,他親筆記下來的,所以叫舊。後來一個法寶,也是玄奘法師的弟子,但是他的意思跟普光的卻有很多是相反的,這是叫新。那麼根據法寶的意思呢,“准此意”,根據這個道理,“商略婆沙,存其六足及本論,以六足發智,是大弟子之所造故。”他的意思就是世親菩薩,對這個《大毗婆沙》是有些看法的,但是對《六足論》跟本論(《發智論》),他是認為是對的,因為《六足論》,《發智論》都是佛的大弟子。我們說這個《集異門論》是捨利弗造的,《法蘊足論》是這個目犍連造的,有很多都是佛、大阿羅漢造的,這個在世親菩薩的意思呢是對的。牟尼,他們是牟尼。那麼至於說這個《大毗婆沙》裡邊呢,他就是認為有一些地方不一定這麼正確。實際上,《大毗婆沙》我們說也是大阿羅漢結集的,那麼這個牟尼呢,最高的標准還在佛。

  這是說世親菩薩,自己謙虛,因為他把他整個的《俱捨》的一些事情,他也抬出來了,他確確對有部的有些看法的,“少有貶量”,認為有部不對,他是有的,但是到底哪個對呢,他也很謙虛,這是我的過失,把他反對了它的,駁斥了它的看法,至於哪個對,哪個不對,還是要看牟尼了,佛、那些佛在世的大阿羅漢,這些,他們來判決了。

  A2 傷歎勸學

  B1 傷歎人

  C1 正傷歎人

  D1 傷歎有德

  大師世眼久已閉,堪為證者多散滅

  那麼下邊呢,“傷歎勸學”了。那個時候,世親菩薩是佛滅度以後九百多年了,如果正法,一百年呢,正法快滅了,所以說“頌曰:大師世眼久已閉,堪為證者多散滅”,這是感歎正法的滅,大師——釋迦牟尼佛,三界的導師,大師,是世間的眼目。我們世間上都是瞎子一樣的,東撞西撞,亂干的,佛就指出我們的正確道路,就是給我們三界做眼目的,世間的眼目,但是現在,就是在世親菩薩的時候,大師的世間眼目早已閉了,他涅槃了九百多年了,叫作久已,眼睛早已閉掉了,就是說世間一片黑暗,沒有導師了。“堪為證者多散滅”,佛滅度了,這個捨利弗那些能夠證果證道的呢,也散滅,都跟了佛滅度了,或者散失了,到其他地方去了。

  D2 傷歎起失

  不見真理無制人,由鄙尋思亂聖教

  “不見真理無制人,由鄙尋思亂聖教”。沒有看到真理的,沒有智慧的人,就是一般的當時的凡夫,知見不正的,“由鄙尋思亂聖教”,由自己的卑鄙的尋思,就是自己第六意識虛妄的分別來混亂佛的聖教。

  我們佛的聖教,不是我們的第六意識這麼想象想出來的,是經過修證證出來的。所以說,一個,佛的法一定要跟修證配合的。如果單是從第六意識推論出來,那不免有錯誤的。我們第六意識,前面有人問過了,轉識成智,識是有煩惱的,是帶了情的,這是不可依的,要依智不依識,這個四個依裡邊也有。要依這個四個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這都要佛才圓滿的智慧,那麼我們凡夫怎麼有呢?不會有。那麼我們的自己的尋思來揣測聖教呢,當然把他聖教搞亂掉的。所以說,這是因為這個大師跟他的大弟子都滅度了,那麼現在呢,就產生很多的過失,“不見真理無制人”,他由他自己的鄙尋思來混亂這個正聖教。

  這個,在序文裡邊,我們開頭也是了,這個“泊我清流”,把佛教的花園搞殘缺了。這些都是當時的一片的教證、這個佛教衰敗的現象,在世親菩薩時候,已經有這些情況了。那麼我們是兩千多年了,那是更是厲害了。

  C2 重釋傷歎人

  D1 重釋有德

  自覺已歸勝寂靜,持彼教者多隨滅

  下邊是教法的滅了,前面證法的滅,產生這些過失。下邊,教法也滅掉了。“自覺已歸勝寂靜”,自覺,無師自悟的,就是佛了,已經歸殊勝的寂靜,大般涅槃去了,“持彼教者多隨滅”,能夠持佛的教的人也都隨滅,跟了他滅度了。那就是說捨利子、目犍連,還有這個迦旃延尼子,是論義第一,都滅度了,阿難尊者,後來在九百年早就滅度了。

  阿難尊者的滅度,我們也講過的。他碰到一個小青年,比丘在念“人生一百年,不聞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見聞之”,人生了一百年,沒有看到一個水老鶴,水裡邊的一個鶴,就沒有看到呢,毫無意思,不如有一天能夠看到它,那是有意思。它這個是啥意思呢?!這個阿難聽到之後,“你念錯了。” “差不多啊,我師父教的。”他說:“你這個水老鶴有什麼稀奇?見了一天就好象無比價值那麼高,人生一百年,不聞生滅法,一切法是無常的,生滅的,那就是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了,這個東西才是可貴的,不如生一日,而得見聞之,你生一天,能夠知道佛的正教,那才是值得價值的,怎麼說水老鶴呢?”那麼這個小比丘,年輕比丘,他說:“噢,你阿難尊者說得對,我就照你這個念。”就念:“人生一百年,不聞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見聞之。”念著念著,回家裡去了,他的師父說:“你念什麼?”他說我念的這個阿難尊者教我的法,“阿難尊者,他一百多歲了,他腦筋老糊塗了,你聽他干什麼?”好了,結果這個小比丘想想,“哦,師父這麼說,還是念那個,人生一百年,不聞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見聞之。”明天還在林子裡,還在念這個。“啊呀”,阿難問,他說“你怎麼還在念這個呢?”他就這麼說:“師父教的,說你老了,你糊塗了。”那阿難尊者就很感歎:“啊呀,年紀大了,人家不相信了。”滅度了。所以這樣子呢,這個阿難多聞第一了,這些人都滅度了,“持彼教者多隨滅”。

  D2 重釋起失

  世無依怙喪眾德,無鉤制惑隨意轉

  “世無依怙喪眾德,無鉤制惑隨意轉”,世間上沒有依靠的。為什麼沒有依靠呢?“由喪如來”,佛滅度了,“大弟子眾德”,佛的大弟子捨利弗、目犍連,知道佛要滅度,他先滅度了,那麼下邊的論義第一,多聞第一,迦葉尊者,那些頭陀第一,都一個一個都滅掉了,九百多年,幾乎都滅得差不多了,滅完了。那麼這些眾德,有大德的大弟子都沒有了。“無鉤制惑隨意轉”,沒有這個鉤制惑。

  這是一個比喻。什麼鉤呢?象,印度人是象拿來載東西的,打仗也用象的,要調一個象,要個鐵鉤子的。象的脾氣呢,氣力非常大,如果它發起脾氣來,你人是降伏不他的,降伏不了的,現在有電鞭子,過去沒有電鞭子,一個鉤,一個鐵鉤。這個象如果要發了性了,那麼這個調象的人,先把它捆起來,捆起來之後,就給它看看,鐵鉤子,你看看,把這個鐵鉤子,擺在火裡燒得紅紅的,這個鐵鉤給它看,看了之後,就在它屁股上面一鉤扎進去,痛得那個象簡直是不可說,跳也跳不起來,捆住的。然後,再給它看看,鐵鉤子,它看了鐵鉤子要害怕了,幾次這個燒紅的鐵構子在它後頭扎了幾下之後,以後它要發興了,給它鐵鉤子一看好了,不敢動了。這是調象的方法,以鉤來調象的。

  這裡,就是說調伏煩惱,煩惱跟象一樣,力量很大,無始以來,煩惱作主的,你要把它調伏,談何容易,一定要有善巧,就是那個鉤。“無正法鉤”,這個鉤是正法的鉤,“制諸惑象”,這個煩惱就像個大象。那麼本來你調伏那個象呢,你要鉤子一看,它就害怕,現在鉤沒有了,不見了,那都滅度了麼。那麼這個象就趁性亂來了,無正法鉤,來制伏那個惑象的話,“隨意起執”,隨了自己的意思,執著這個,我認為這個對,就是這麼說,我認為那個對,就那麼說,不根據佛的意思了。“定慧”,這個裡邊就產生很多的過失來了。

  這個定慧,我們說個鉤,就是定慧,正法是定慧,惑就是狂象,這個發狂的象。你要制伏狂象呢,一定要這個鐵鉤子制伏它。那麼我們要調伏煩惱呢,一定要定慧。戒我們說是初步的,等於抓賊,抓住了,定把它捆起來了,然後慧把它砍掉,把它殺掉。那麼主要的是定慧兩個東西。那麼我們這個煩惱,煩惱這個狂象,沒有定慧這兩個東西來鉤子來制伏它呢,“隨意東西”,它亂跑了,到處闖禍去了,東闖西闖的,把人家房子弄癱了,人踩死了,也不管了。所以這個煩惱,沒有定慧的鉤子一樣的呢,它也是到處漂溺,到處造業去了,到處殘害那些有情了,自己造很大的業,下三惡道去,這是沒有教法的一些可悲的現象。

  B2 勸學法

  既知如來正法壽,漸次淪亡如至喉,是諸煩惱力增時,應求解脫勿放逸

  這是勸我們好好學。我們現在既然知道,就是前面那些現象看到了,如來的正法壽,正法一千年,或者是五百年,說一千年的話,“漸至淪亡如至喉”,等於一個人快死了,喉嚨間還有一口氣,這口氣吐出來就死掉了。那麼佛在滅度之九百年的時候,世親菩薩造論了,如果佛的正法是一千年的話,那九百多年不是就是像一個垂死的病人了?那這個氣就在喉嚨裡邊轉了,這口氣一吐出來就死掉了,這個正法一千年就過了。

  所以說,“既知如來正法壽”,“漸次淪亡”,慢慢、慢慢地滅亡了,一個一個的大弟子散失了,前面都講的那些可悲的現象。那麼好象一口氣在喉嚨裡邊了,再這一口氣假使從喉嚨裡吐出來的話,就沒有了,消滅了。

  “是諸煩惱力增時”,這個時候,五濁惡世,越來越盛,這個我們講世間品,講這個淪亡的時候,講世間品時候就講了,煩惱越來越增,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應求解脫勿放逸”,不要隨了煩惱走,千萬不要。我們總經常,有些人問:“你,佛說的,你該怎麼怎麼做,你要這麼做才對”。“他們都這麼的,你看他們都這麼的,我們何必這樣做呢?我跟上他們一樣就可以了。”這個話是個依據啊?這個不成依據的,他們這麼走,他們下地獄,你好玩了,你也跟下地獄去了,當然不要去了。那麼他們走錯了,你不能勸他,你已經自己能力不夠,已經佛弟子的責任沒有負到了,你還在說我該跟他們走,那怎麼好說呢。

  應當怎麼辦呢?應當要去解脫了,“勸有智人”,有智慧的人,應該要快快地去求解脫、涅槃,不要放逸了。“縱惑隨轉”,不要跟了煩惱呢,像象一樣,隨它亂跑了,跟了煩惱跑。我們總是修行,我們說的這個,經常說這個話,修行的目的,第一個,斷煩惱,這是沒有話說的,這是佛教。如果說修行是不斷煩惱的,那就是氣功師或者其他的,以練功能為主的。氣功師都是功,你有什麼功,什麼功。我們不是講這個,我們是斷斷斷,斷了之後有德,修了之後有功德,不講功,祗講德。那麼這個就是分別之點了,分別之處了。我們要求的是斷煩惱、證菩提,是修行那些功德,而一些世間上的人就是要求功,世間的人求名利、功利,這些是世間的。那麼修行的呢,就是求什麼?氣功,什麼功,禅定功,什麼功,求那些東西。那就是跟佛教不是一碼事了。

  總的來說,佛教的徹頭徹尾地圍繞了一個核心,斷煩惱。從開始,修戒開始,為的是要把煩惱的范圍縮小。我們居士持一個五戒,這個並不是小事情,持了五戒裡邊不殺戒,對整個的法界的有情宣布,不傷害你,這是很大的一個力量了。那麼不偷盜,對整個的法界有情宣布,我不拿你的東西,不與取,沒有給的東西我不拿。不邪YIN,當然,出家人是不YIN欲,就宣布對一切女人不做不淨的行;那麼在家的呢,他這一條也力量很大,對整個法界的一切女性,除了他自己的正式配偶之外,全部宣布,不作非禮的事情。那都是很大的這個功德。再說一個不妄語,對整個法界有情宣布不騙你,什麼話都老老實實,中間還包括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那這個是對整個法界宣布的,在佛面前說這個話,就是對象是一切有情,所以說這個五戒的力量很大的,不要說二百五十條了,就是五戒也夠大了。

  那麼我們很多人,他經常有這個觀念,我祗要不做壞事好了,我也不要受五戒,受了五戒,犯了戒,犯戒還要下地獄、受惡道,我不受,很自由,功德也有了,地獄也不去,好象兩全其美,好象自以為很聰明,其實是很笨。你不受五戒,犯了前面四個性戒,同樣要下惡道。同時,你受戒的功德,你半點都沒有。人家對整個的法界有情宣布不殺、不YIN、不盜、不妄語,這個功德是多大?你現在不受五戒,你一個功德也沒有,你沒有宣布,那你雖然不殺,你僅僅是今天沒有機會殺,你沒有殺,明天你機會來了,你會殺。所以說這個自己沒有壓制自己的戒條,沒有了,那你僅僅是不做壞事,最多說你沒有做壞事,沒有殺,沒有偷,你沒有功德,德是沒有的。那麼我們持一個五戒,同樣也不殺、不盜、不邪YIN,卻是功德無邊。而且我們學過業品呢,這個無表色,每一剎那,每一剎那,七倍七倍七倍地長大,這個東西是不得了的功德了。我們假使一輩子,假使我們說活長一點,活了一百年,你受戒要是小孩子就可以受五戒,十幾歲就受五戒,那麼九十來年的功德,你這個剎那剎那的增加,你曉得有多少?所以這個呢,我們說勸大家一些沒有受五戒的不要膽小。

  我們在溫州就有很多人不敢受五戒,他們說,不是不想受五戒,就是有一條最麻煩,溫州人都做生意的,做生意的人都要請酒,請酒的時候,一定要吃酒,你自己不吃酒,還得拿酒給人家吃,那都是犯酒戒的。那怎麼辦?那你問他了,你還是要下惡道呢,你還是要不方便一點呢?你做生意,請你酒的時候,你不拿酒,拿飲料,你說我是佛教徒,人家不會罵你吧?伊斯蘭教的人請客不用豬肉的,人家從來沒有人敢罵他的,還要尊重他的。那麼我們佛教徒不吃酒為什麼膽子那麼小呢?還怕人家罵起來了,這個第一個是對自己的佛教呢,看得太低了,好象自己信佛教,很慚愧。某些人這麼看,信教不上台面的,面前都不敢說,這個對佛教認識不夠。再一個,就是說你自己也是為了生意經了,把這個真正的這個自己下輩子或者這輩子的苦樂的報都不管了。我們早就說這個話,該發財的,你不做這個酒,也會發財,不請酒也會發財。不該發財的,你天天請也發不了財,這是業報的問題。過去有布施、供養的,你現在很小的因緣,就會發財,過去沒有布施供養的,你現在拼命地爭,還會破產,這個事情是業報問題。

  所以說我們佛教徒要從業報上看,既不要從世間上的那些技巧來看,也不要從氣功師神通上面來看,真正的是業報。我們從凡夫流轉生死,一直到我們修行成佛,都沒有離開因果。我們都講的這個《俱捨論》,就是講的兩重因果。世間品、業品、煩惱品,這是流轉因果的因、緣、果,那麼都是在因果裡邊。最後的解脫,賢聖品的果,從智、定來的,都是一層一層的,出離的,出世因果,十二因緣,這個流轉、還滅都是因緣,都是因果。那麼總沒有離開因果,我們從因果上做就不會錯。

  阿底峽尊者他到……,就是藏地,它經過朗達瑪滅法以後,僧人殺得差不多了,那個甚至於五個僧人傳戒都不夠。他們邊地五人傳戒。後來,這個朗達瑪王他是因為他是信笨教的,因為笨教勢力呢,他很多的大臣、笨教的人,就反對佛教的了,滅法,把聖人殺得差不多了,這個經書也燒得很多。結果使自己受現報,一個僧人,他就是為了法,藏地人是大乘教,他為了法開殺戒。一個喇嘛,他自己穿一個披肩,裡邊是白的,外邊是黑的,騎一匹馬呢,把黑的炭把它塗得漆黑的,一匹黑馬,一個黑的衣服穿了去。他這個喇嘛會舞劍,他就是在國王大的節日之中,他在街上舞劍,他舞得非常好,國王看了很欣賞,親自來看。來看呢,坐在那裡看。他開始舞得很好,慢慢國王看得好呢,就對他欣賞得越來越來欣賞,正在迷迷糊糊時候,他就跑得很近,舞了一半,正對國王,一劍把他刺死了。他趕快地回頭就跑,大家在追,因為他准備好,騎了馬的,那些人再去找馬來追呢,當然隔了一段時間了。他就跑過一個雅魯藏布江,這個過江的時候,那個江水很急,他又把那個馬身上塗的這個黑炭全部沖掉了,白馬,變了個白馬了。那個他披的衣服呢,他把反一反,白的。那麼後邊的人,盡在追,抓一個黑馬、黑衣服的人,追到那個人。他白馬、白衣服,不是那個人,所以說,目標搞錯了。目標混淆之後,他就逃到山上,逃到山上一個山洞裡邊,趕緊把喇嘛衣服穿起來,就坐在山洞裡打坐的樣子,坐在裡邊。結果,這個第一次沒有抓到,這個國王就到處派人搜查了。

  有一次,國王的妹妹親自帶人搜查這個山,搜到山洞裡之後,這個還時間不久,他才逃下去,幾個小時。王的妹妹就親自帶人查,查山。查到這個山上,這個山洞裡看見一個喇嘛在坐禅定,這個妹妹很聰明,這個坐禅定,我看你到底真的假的。她跑進去,他心髒裡一聽,嘣嘣嘣還在跳,你哪裡是坐禅呢,你才逃了過來,你心還沒定下來,還在跳的,那馬上是戳穿了。戳穿了,但是這個妹妹信佛的,她就故意跟他們說,不是的,不是的,回去吧。好了,這個總算他逃脫了。

  朗達瑪死了之後,這個後來的下的繼承的又信佛了,信佛了呢,那些僧人就不夠了,要傳戒,傳戒律要五個人,邊地五個人傳都沒有,祗好是找一個漢僧參與,四個喇嘛,一個漢僧,總算是傳了個戒。所以說喇嘛的衣服裡邊,這個地方有一個藍的一塊,那是代表漢僧的。漢僧是青衣僧,他們是黃衣僧。所以說那個,代表漢僧,這是紀念過去的事情。

  那就是說,這個末法時期,在藏地也經過,在漢地也搞過三次,三武滅法,搞過三次。那麼現在的時候呢,以後有不有?都不敢說。那麼我們總算眾生還有福報,我們還有這個佛教,還在住在世間上。雖然是證教,教證二法不完整,但是教法畢竟住還是很多,我們能學的人還是有。尤其是我們認為,大陸上最近這麼多年都是在鼓勵獨生子。那個時候我們在想,大家都是獨生子,佛教要老化了,那些比丘出家人,最多是退休了,老了,沒有辦法了,也不要工作了再來出家,那是老漢來出家了,那個佛教隊伍就是老漢隊伍。但是事實上不一定這樣子。現在我們這個寺院裡邊,獨生子出家的就有好幾個,而且是大學生,那就是說,我們眾生的善根還有,還能夠有這樣人出家,經書還是……

  (29A)所以說我們既然是得了人身,又碰到這個三寶的佛法,難聞的佛法,那麼就是要看自己了。如何珍惜這個人身,不要浪費掉。到了寶山了,你已經上了寶山了,已經到了,就看你拿什麼,還是拿了石頭回去呢,還是拿這個金剛鑽、寶石回去。再不要說拿一個什麼?最糟糕的就是說,到了寶山之後不但寶沒拿回去,欠了一身債回去,就是到佛法裡造罪來了,那麼就是欠了一身債,這一身債回去呢,給人家罵死了。你跑到寶山來了,寶一個都拿不回來,還欠了一身的債,你是什麼人呢?這樣子太可悲了。

  那麼我們現在就是大家要發心,總之要自利利他呢,就是要正法久住,正法久住,不但能自利,也能利益眾生。如何正法久住?我們前面說的要教證。教證靠什麼?靠人。好,歸結的總點還是要一個人(人才)。人才又是在僧,主要的是僧。所以我們大家集中力量要培養僧才,這是重點。正法久住的關鍵又就在這裡。

  那麼在家人是不是不要?在家是同樣,對護持僧才要起極大作用。我們在培養僧才的時候也離不開在家人的很多的幫助,第一是生活的幫助。第二呢,學教方面的經書,或者是聘法師,這個他們找人聯系,這些都是這個在家人的工作。再一個,就是說在家人真正學得好的,這樣我們也可以說,經過某些人認可的,在僧人教育之中也可以出一份的力量。而我們最希望的,就是在家人學得好的,趕快現出家相,那就是真正的僧寶。這是真正可以做弘持正法的事業。

  那麼今天我們《俱捨大要》是圓滿了。也是祝福大家能夠很快地自己修學、學法修行能夠成就,也大家要發這個廣大的菩提心,使整個的娑婆世界,也使十方世界的苦惱眾生都自己能夠趕快地成就,來救度他們,也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給他們。這是我們佛弟子應當做的事情。

  現在時間還有一些。大家隨便說一下。看看有什麼問題,提一提。

  今天是不是要個回向。要回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祝願大家,智慧如海,早成菩提!

  1健馱羅:國名。

  2《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十二(法尊法師譯):“第二顯示由此亦破我所。如是若以尋求有無自性之理尋求我時,於彼七相俱不可得,破我自性。爾時雲何能以正理得此即是我之眼等,由是我所亦無自性。修觀行者,若全不見我我所性,能脫生死,此下當說。十八品雲:「若我且非有,豈能有我所。」入中論雲:「由無作者則無業,無我故亦無我所,故由見我我所空,彼瑜伽師當解脫。」由已通達我無性力,亦能通達我所無性,並其斷疑,如前已說,應當了知。”

  3《俱捨論記》(普光述):“若於三藏,十二分教,受持讀誦,究竟流布,是生得慧。”

  4《佛說阿彌陀經》:“捨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捨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5《佛說阿彌陀經》:“復次捨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捨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上一篇:忏悔自己的惡業,愧對家人和自己的豆蔻年華
下一篇:索達吉堪布:是不是獲得大德授記後,就一定能夠開悟並成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