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經咒頌念

 

智敏上師:俱捨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俱 捨 論 頌 疏 講 記

  分 別 世 間 品 第 三

  世親菩薩 造論

  窺基大師 著疏

  智敏上師 講解

  多寶講寺

  目 錄

  俱捨論頌疏論本第八 2

  分別世間品第三之一 2

  甲一 明有情世間 2

  乙一 總辨有情 2

  丙一 明有情生 2

  丁一 明三界 2

  丁二 明五趣 21

  丁三 明七識住 25

  丁四 明九有情居 33

  丁五 明四識住 34

  丁六 明四生 38

  丁七 明中有 49

  戊一 正明中有 49

  己一 正明中有 49

  己二 證有中有 51

  俱捨論頌疏論本第九 72

  分別世間品第三之二 72

  己三 諸門分別 72

  庚一 明中有形狀 72

  庚二 明眼等九門 82

  庚三 明入胎門 89

  戊二 遮外道難 94

  丁八 明十二緣起 107

  戊一 廣明十二緣起 107

  己一 總辨 108

  庚一 總判支位 108

  庚二 別顯體性 111

  庚三 明本說意 120

  辛一 正明說意 120

  辛二 遣他疑惑 122

  庚四 以略攝廣 125

  庚五 釋通疑難 128

  庚六 會釋經文 133

  俱捨論頌疏論本第十 137

  分別世間品第三之三 137

  己二 別明 137

  庚一 別明四法 137

  辛一 明無明 137

  辛二 明名色 145

  辛三 明觸 147

  辛四 明受 156

  庚二 別指余文 169

  戊二 略攝喻顯 170

  丁九 明四有 174

  丙二 明有情住 178

  丙三 明有情沒 194

  乙二 判聚差別 199

  俱捨論頌疏論本第十一 202

  分別世間品第三之四 202

  甲二 明器世間 204

  乙一 明所居器 204

  丙一 別明小器 204

  丁一 明三輪 204

  丁二 明九山 207

  丁三 明八海 211

  丁四 明四大洲 213

  丁五 明黑山等 216

  丁六 明地獄 217

  丁七 明日月等 226

  丁八 明天器 233

  戊一 明天所居器 233

  己一 正明天器 233

  庚一 明四天王天器 233

  庚二 明三十三天器 235

  庚三 明空居天 241

  己二 便顯余義 241

  庚一 明六天行YIN 241

  庚二 明諸天初生 246

  庚三 明欲生樂生 247

  戊二 明天器近遠 249

  己一 明天器近遠 249

  己二 明下見上天 250

  丙二 總辨大千 252

  乙二 明能居量 252

  丙一 明身量 252

  丙二 明壽量 254

  丁一 明善趣壽量 254

  丁二 明惡趣壽量 258

  丁三 明中夭不中夭 260

  俱捨論頌疏論本第十二 262

  分別世間品第三之五 262

  乙三 明三分齊 262

  丙一 明三極少 262

  丙二 明二量 264

  丁一 明逾繕那等 264

  丁二 明年等 266

  戊一 明剎那至年 266

  戊二 明劫量 267

  己一 明劫數 267

  己二 明劫中人 281

  庚一 明佛獨覺 281

  庚二 明輪王出現 290

  庚三 明劫初有王 295

  己三 明劫中災 301

  庚一 明小三災 301

  庚二 明大三災 308

  第四十九講

  (第129頁下第1 行至第130頁下第1行)

  (接前)上一次,我們講了兩品,界品、根品1。 《俱捨》也可以說是佛法的總的一個概論之類的東西,整個的佛法都給你講了。那麼,我重復一下它的次第。先是講宇宙萬法的體,整個的世界到底它的體是什麼,第一品界品。然後,這些法,它的作用如何?根品。體用有了,那麼就分別講兩層因果。

  第一個是流轉因果。流轉因果指的是煩惱,造業,感的果。中間,這個苦果,就是現實世界,是最現實的,看得到的,先講世間品,就是果。那麼它的原因什麼,怎麼來的?造了業來的,第二個是講業品,這個業。為什麼要造業呢?煩惱推動它的。沒有煩惱它怎麼造業呢?那麼最後講煩惱。這是一層的流轉因果,由煩惱發動了造業;造了業之後,決定要感果;就是我們這個現實的世界,有苦果。那麼這個世界為什麼是苦?當然我們前面講過,三苦、八苦這些都講了,但是它的根本原因,就是煩惱造業產生的。煩惱是個壞東西,造的業也是壞東西,那怎麼會去感好的果呢?這個是因果,一貫的,一個性質的。所以說,既然是從煩惱造的業感的東西呢,決定都是不好的——苦果。這三界都是苦,猶如火宅,沒有一處可以安的。

  那麼這樣子苦,我們要離開它,怎麼辦?要追求,這個苦想把它滅掉,那麼滅谛。下邊就是說,要達到消滅這些流轉的苦的話,要修還滅,要還滅。那麼我們要得到什麼樣的果呢?就是賢聖品——我們要希望得到的,那是三果、四向,乃至成佛,這是我們要達到的。但是現在的苦果,不要;要好的果,修證的果。

  這些果怎麼證到的?智慧。我們說佛教是最重智慧的。沒有智慧,就沒有佛果,沒有聲聞、緣覺的果,一切果位都沒有。這完全是智慧來的。那麼單有智慧行不行?沒有定,智慧力量是分散的,定的力量把它集中了之後才起作用。

  我們看到這個水力發電,它用這個水,經過一個尖口子噴射出去,這樣推動輪子。如果普通的一個水,嘩嘩嘩的水,那力量就小了。力量把它集中起來,集中起來,它既快又集中,一個點子上,那麼就力量大。我們用心一樣的。心平常是東想西想、東想西想,這個力量不強;如果你把它集中起來修,那個力量就非常強。

  海公上師也講個公案:有個做生意的人,他有一次跑到一個廟裡邊。廟裡邊他們在坐禅,人家都在坐禅的嘛,沒有接待他。你也這裡坐一下,等一歇我們坐好再說,他也坐在哪裡。他呆呆地坐著,人家參禅,他又不知道怎麼修,坐在那裡東想西想、東想西想。後來過了一陣子,他笑起來了。維那師看他笑起來了,他說你是得了好處了吧?他說得好處了——那當然是下來之後了。得好處,得什麼好處啊?他以為他是以前用過功的。他說,我以前十多年前的一筆帳,怎麼也想不起來,今天坐在那裡東想西想,想出來了。他得好處了,做生意的好處。那就是說修定,那怕你不會用功的人,你心祗要稍微能夠靜一點下去,力量就出來了,記憶力就增強。所以說,這個是修定的好處。

  今天我們是講第一個,世間品。世間品就是流轉的果,那麼就是三界的現象,給你們講一下,我們要了解一下什麼叫世間,認識一下。

  俱捨論頌疏論本第八

  分別世間品第三之一

  甲一 明有情世間

  乙一 總辨有情

  丙一 明有情生

  丁一 明三界

  從此第三,明世間品,於中有二:一者明有情世間,二者明器世間。就明有情世間中有二:一、總辨有情,二、判聚差別。就總辨有情,復分三段:一、明有情生,二、明有情住,三、明有情沒。就初明有情生中,復分九種:一、明三界,二、明五趣,三明七識住,四、明九有情居,五、明四識住,六、明四生,七、明中有,八、明緣起,九、明四有。此下第一,明三界者,論雲:已依三界,分別心等,今次應說,三界是何?各於其中,處別有幾?頌曰:

  地獄傍生鬼人及六欲天名欲界二十由地獄洲異

  此上十七處名色界於中三靜慮各三第四靜慮八

  無色界無處由生有四種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續

  釋曰:初一行明欲界,次一行明色界,後一行明無色界。

  “從此第三,明世間品”,第三品,前面兩品講過了。“於中有二”,這是科判;“一者明有情世間,二者明器世間”,總的來說,先講有情,再講器世間。器世間,就是環境;有情世間,就是眾生。講有情世間裡邊又分兩個,“一、總辨有情,二、判聚差別”,一個是總辨,一個是說它的差別。總辨裡邊又分三個,有情是怎麼生的,怎麼住的,怎麼消滅的,生、住、滅。“就初明有情生中”,又分九個:三界、五趣、七識住、九有情居、四識住、四生——胎卵濕化、中有(中有的問題《俱捨》講得蠻清楚的)、緣起——十二緣起,第九是明四有,四有輪轉。那麼這些現象都是佛教的基本知識,在這裡一個一個都要介紹。

  “此下第一,明三界”,什麼叫三界?“論雲:已依三界,分別心等,今次應說,三界是何?各於其中,處別有幾?”我們前面說過,這個心是欲界的,那個心是色界的,講了很多,三界的差別,各別的心。這個“分別心等”說了很多,哪個心是屬於哪一界的,就是在根品的後邊。那麼到底什麼叫三界呢?要解釋一下。所以說《俱捨》裡邊,沒有一個問題不給你解決的。前面講過的,後面馬上給你解釋。前面講三界的心,接著說什麼叫三界。“各於其中”,每一個界裡邊,它有幾個處,有什麼差別?總的是三界,每一界裡邊還有什麼差別,都要講清楚。

  下邊一個頌:“地獄傍生鬼,人及六欲天,名欲界二十”,欲界裡邊有那麼多。地獄,傍生就是畜生,餓鬼,人,天——天有六層,六欲天,這是屬於欲界的二十。“由地獄洲異”,欲界是五趣——地獄、傍生、鬼、人、天五個,也可以分別為二十個,這二十個怎麼分的呢?“由地獄洲異”,地獄裡邊有八層地獄,洲有四大洲……,又這樣子再差別出來呢,可以分成二十個。

  “此上十七處,名色界”,在欲界上面有十七個地方屬於色界,那是高了,那裡面沒有男女色欲。“於中三靜慮各三,第四靜慮八”,在色界裡邊,三個靜慮——初、二、三靜慮,每一個都有三層天;那麼第四靜慮有八個。

  “無色界無處”,無色界在哪裡?有人經常問這個問題,無色界在哪裡?無色界其實色都沒有了,還有什麼地方呢?我們說在上,在下,在高,在低,在南,在北,都是有物質的世界裡邊的分別;它物質都沒有,你說它在哪裡啊?沒有處所。無色界沒有地方的。“由生有四種”,那麼無色界差別有四個,因為它的生有四種不同。“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續”,無色界身體都沒有了,它的生命怎麼連續的呢?依它的眾同分、命根,可以使它的身心相續下去。一個有情,有情是身心相續的,身體也沒有,它怎麼樣呢?但是心可以等流相續,依靠眾同分跟命根,使它的心,或一個有情,相續下去。

  “釋曰:初一行明欲界,次一行明色界”,一行就是頌。“地獄傍生鬼”,這個頌到“由地獄洲異”,這四句說欲界。第二個頌,就是“此上十七處,名色界於中,三靜慮各三,第四靜慮八”,這個頌是明色界。最後一個頌,最後一行,“無色界無處”到“令心等相續”,是講無色界。

  初兩句者,列五趣名。梵雲那落迦,此雲苦具,義翻為地獄,以地下有獄故,非正翻也。言傍生者,以傍行故。言鬼者,謂余生中,喜盜他物;又復是多他所祀祖宗;又多希求,以自存濟;又多性怯劣,身心輕躁,故名為鬼。言人者,多思慮故,名之為人。言天者,有光明故,或復尊高,神用自在,眾所祈告,故名為天。

  “初兩句者,列五趣名”,欲界裡邊有個名詞叫五趣。我們說六道跟五趣不一樣,六道,加個阿修羅,五趣裡邊是沒阿修羅。為什麼沒有,後邊要講。先是五趣。

  “梵雲那落迦,此雲苦具”,那落迦是印度話,翻成中國話,是苦具,是受苦的東西,受苦的地方。“義翻為地獄”,照它意義翻,地獄什麼意思?地下有獄,地下有一個牢獄,叫地獄。實際上,那落迦這個名字在印度話說是苦具——受苦的地方。這個地獄,不是正翻,根據意義翻的,義譯。因為我們中國人有這個概念,地下有獄,那麼是受苦了,反正都是受苦,翻成個地獄。

  “傍生”,傍生就是畜生。為什麼叫傍生呢?“以傍行故”,它不是站起來行的,它是地下爬的,所以說很可憐,它是站都站不起了。我們說人家爬行動物,不是很委屈的嗎?這是畜生,都是爬行動物;就是猴子,有時候偶然站起來走兩下,走路,真正跑的時候,它又爬起來了,“言傍生者,以傍行故”。

  什麼叫鬼?“謂余生中,喜盜他物”。凡是余生——就是過去世,過去世的時候歡喜偷人家的東西;也不一定是直接偷,盜用、占便宜等等,都在裡邊。貪心,反正做餓鬼就是貪了。“又復是多,他所祀祖宗”,一般說,老百姓他們拜的祖宗就是鬼。鬼道裡邊,它沒有走掉,你去祭祀它,它可以受享。如果是生了人天或者畜生,你再祭它,它享受不了。所以說一般地祭祀的祖宗之類的,在鬼道裡邊的,它可以享受到。“又多希求,以自存濟”,因為鬼多希求,也是貪心的關系,它自己要存濟,維持生命,要經常希求,求這個、求那個。“又多性怯劣,身心輕躁,故名為鬼”,鬼的特征,說了很多。它的性,既膽怯,又低劣。它是不高尚的,又是膽很小的。我們說高尚的人,坦卛的,一般膽子大,他沒有什麼顧忌;本身品德不高尚,下劣,那麼就膽小。所以說有的人怕鬼,你怕啥呢,它膽子小得很,它還怕人呢。當然有大力鬼,它是有威德的,那麼有通的,它是不怕人。所以一般鬼都是害怕人的。“身心輕躁,故名為鬼”,還有一個特征,就是身心輕躁,不沉著。

  那麼我們自己檢點一下,餓鬼的特征在你身上有沒有?如果你占了很多成份的話,那你眼睛一閉可能就是餓鬼。你輕不輕躁?有的人做事情很浮躁,心很粗,那是餓鬼的表現了。那你就要考慮考慮了,萬一你眼睛閉下去了,餓鬼的相顯出來的,而那個都是很可怕的。那麼我們這些都要檢點,餓鬼的,喜盜他物有沒有?人家的東西,貪便宜,要拿過來,算我的——這些心有沒有?那麼還有就是,多希求有沒有?本來可以滿足,生活蠻好了;看到人家有這個,我也要。上海一個居士,他一個小青年,後來找了女朋友,唉呀!煩死了,跑到馬路上去,那些服裝,她就說,這個要,那個要;那個首飾店,這個要,那個也要;那個錄音機什麼店,這個要,那個要,一天到晚什麼都要。他說:我又不是大財主,滿足不了她的要求。結果跟了其他人跑掉了。他說:唉呀!這是實在受不了。女人呢,這個心多希求,那麼這些跟餓鬼相近的。

  “言人者,多思慮故”,人的思想多,“名之為人”。

  “言天者,有光明故”,天上有光明。“或復尊高,神用自在”,天人有神通,他是尊高,他的品德也崇高,人家尊重他,他有神通。“眾所祈告”,一般祭祀的,都是拜天。那大自在天什麼,印度人就奉他們為主的。“故名為天”,這是天。就把五趣的都解釋一下。

  六欲天者:一、四大王眾天;二、三十三天;三、夜摩天,此雲時分,謂彼天中,時時多分,唱快樂哉;四、睹史多天,此雲喜足,於五欲樂,生喜足心;五、樂變化天,於五欲境,自變化故;六、他化自在天,於他化中,得自在故。

  那麼裡邊還有六欲天,天裡邊分了六個。“六欲天者”,分六層。

  第一,四大王天,四天王眾天,四天王不是一個,很多,四天王還有他的部下,四天王眾天是最下一層。一般說的,在須彌山的中腰。

  第二,三十三天,就是忉利天,它中間一個,四邊四八三十二,共是三十三——三十三天,就是忉利天。一般中國人說的玉皇大帝,忉利天。

  第三,夜摩天,這是空居天。四天王天跟忉利天還在山上,在須彌山的腰峰、中峰。腰上是四天王天,須彌山頂是三十三天。那麼夜摩天是空居天,在天上,或者不靠地了。“此雲時分”,夜摩是印度話,叫時分,翻成漢語的話,“時分”。“謂彼天中,時時多分,唱快樂哉”,因為它們這個天呢,天上當然享受,大部分時間都很高興,唱“很快樂!很快樂!”叫時分,以這個特征安它的名字。

  第四,睹史多天,“睹史多天,此雲喜足,於五欲樂,生喜足心”,五欲很多,他們很享受,滿足,起滿足的心,叫睹史多天。

  第五,樂變化天,“樂變化天,於五欲境,自變化故”,這個睹史多天以下的五欲,還是客觀外境;那麼睹史多天的五欲就是相當的豐富,就喜足了。但是上邊的一層呢,更高,他五欲境,你要什麼,自己好化的,不要客觀的存在,你想什麼就變什麼,“自變化故”,自己能夠變化五欲。

  第六,他化自在天,更高,“於他化中,得自在故”。樂變化天還要自己化;他化自在天,自己也不要化,叫人家化,化了我來用,享受。

  那麼這個就是欲界的六層天。

  第三句名欲界者,結上也。此上五趣,器及有情,總名欲界。言二十者,明欲界中,處有二十。由地獄洲異者,明二十所由也。於上五趣,由地獄異,及由洲異,故成二十。

  下邊“名欲界”,這個就是欲界。欲界裡邊包含的內涵,就是地獄、傍生、鬼、人、天。天六層,叫六欲天。為啥叫六欲天?這個欲界的天,叫六欲天,這一些地方都叫欲界,“結上”,總結。“此上五趣,器及有情,總名欲界”,這個“名欲界”的話,就是上面五趣,地獄、傍生、鬼、人、天五個趣,不管有情也好,不管器世間——他的國土也好,總的說都叫欲界。

  欲界廣分又可以分二十個,謂欲界中一共有二十個地方。“由地獄洲異”,怎麼分呢?地獄不是一個,有八個。洲也不是一個洲,四大洲。這樣廣分起來,更明細地分可以分成二十個地方,“明二十所由也”。為什麼分到二十,因為地獄跟洲有不同的,不是一個,有很多,那麼可以化到二十個。

  “於上五趣,由地獄異,及由洲異,故成二十”,那麼地獄裡幾個差異呢?地獄有八;洲有四。這樣子地獄及洲——八個地獄,四個洲,十二個;六欲天,六個,十八個;十八再加上傍生、餓鬼,總的成二十個。

  這些明細的我們明天講,今天時間到了。

  第五十講

  (第130頁下第1行至第133頁上第14 行)

  《俱捨頌疏》。昨天講到世間品,欲界還沒有講完。“地獄傍生鬼,人及六欲天”,五趣講完了。那麼也可以分成二十處,這二十處怎麼分的?今天開始講這個。“此上五趣,器及有情,總名欲界,言二十者,明欲界中,處有二十”,那麼欲界的地方,從趣來說有五個趣,從處所來說有二十處所。為什麼五趣成二十處呢?“由地獄洲異”,地獄不止一個,洲也不是一個,它有很多,有各式各樣不同的,那麼這樣子總的算起來是二十。“於上五趣,由地獄異,及由洲異,故成二十”,地獄也不是一個,有很多,洲也是有幾個,所以總的歸納成二十個。

  地獄有八,名地獄異。一、等活地獄,謂彼有情,雖遭種種斫刺磨搗,而彼暫遇涼風所吹,尋蘇如本,等前活故,立等活名。二、黑繩地獄,先以黑繩,秤量支體,後方斬鋸,故名黑繩。三、眾合地獄,眾多苦具,俱來逼身,合黨相殘,故名眾合。四、號叫地獄,眾苦所逼,異類悲號,發怨叫聲,名為號叫。五、大號叫地獄,劇苦所逼,發大哭聲,悲叫稱怨,故名為大號叫。六、炎熱地獄,火隨身轉,炎熾周圍,熱苦難任,故名炎熱。七、極熱地獄,若內若外,自身他身,俱出猛火,互相燒害,熱中極故,名為極熱。八、無間地獄者,受苦無間,或無樂間苦,故名無間。

  “地獄”有幾個?“有八,名地獄異”,地獄不同,有八個不同的地獄,那麼下邊就講地獄。

  我們學《俱捨》,一方面固然是學一些(法相),認識一些問題:我們欲界裡邊有地獄,地獄裡邊有八層。但是另外一方面,就是下士道的觀地獄苦。當我們學地獄的時候,就要想到地獄的苦處。那麼地獄在六道中間,我們每一個還沒有超出三界的人,都有機會進入地獄去的。那麼就要提高警惕,千萬不要造惡業,造了惡業就要去。就是造善業,正在享果報的時候會放逸,放逸之後會造惡,造了惡還得要去。所以最好是出三界。下邊八層地獄:

  “一、等活地獄,謂彼有情,雖遭種種斫刺磨搗,而彼暫遇涼風所吹,尋蘇如本,等前活故,立等活名”,這個地獄裡邊的有情雖然受了種種折磨,“斫”就是拿刀砍;“刺”,拿槍刺;“磨”,拿磨子來磨;“搗”,拿一個——就是我們過年做湯圓粉子的那個東西來搗。那麼這樣的苦受受得很多,但是祗要涼風一吹,他又活過來,活過來了,這不解決問題,還要受苦……,活了又死,死了又活。我們經常說地獄裡萬死萬生,就是這些情況。他就是死也死不掉。受了很重的痛苦死掉了,死掉了,該沒有事了吧?一陣風一吹又活了,活了該怎麼樣?逃得出嗎?逃不出,又受苦。不斷地受了苦死,死了又活,活了再受苦,苦痛了又死了,死了又活,就是這樣的地獄。我們想想,受不受得了,實在想也不敢想。

  人死掉的樣子可怕。他們有人去看殺頭:一個頭砍下來,他還沒有死完,他的眼睛瞪起來,牙齒亂咬,頭在地上滾的時候,把地上的草根泥土都咬在嘴裡邊,痛得不得了,沒辦法。有人看過以前抗戰的時候殺漢奸——在馬路上殺漢奸給人家看。有人去看了回來,飯也吃不下。這個血噴出來兩、三尺高,而且殺頭,頭砍下之後,頭固然是地下亂咬,身上兩個小時還在動,不斷地痛苦地扭動。這樣子是很慘。在地獄裡邊還要慘,地獄裡邊死掉了之後,並不是沒有事了,風一吹又活了,活了,還要受苦,又死。地獄苦比砍頭還厲害。

  過去阿育王在世的時候,他開始沒有信佛之前,因為很多人反對他——他征服了全印度,當然很多敵人,他處理這些反對他的人,他造了個人間地獄。在這個人間地獄裡邊,把人放在磨子裡,這個磨子很大,雠人擺進去,然後把磨子推起來磨,把人磨得粉碎,那個血漿噴出來的樣子,這個很殘酷。這個地獄裡邊就是這麼搞的。那麼還要把人擺在一個竹筒裡邊,拿一個東西搗啊,搗得成了粉一樣的。這個東西我們想也不敢想象,這個太殘酷了。

  那麼地獄裡就受這些苦。這些苦哪裡來的?就是造惡業來的,造了惡業之後,必然的要受這些苦。這是八大地獄的第一層,是最輕的地獄,最輕的!那麼下邊一層重一層。

  “二、黑繩地獄,先以黑繩,秤量支體,後方斬鋸,故名黑繩”,我們木匠都看到過,他用墨繩——一個繩子,這個哪裡要鋸掉,就把繩子打一打墨印子,打好之後,然後根據那個線條把它鋸掉。這裡把人當一個木頭、材料一樣的,先把繩子給你到處量一下,試一下,彈一下,彈好之後,然後根據繩子的那些軌跡用鋸子來鋸,或者拿刀來砍,所以叫黑繩地獄。

  “三、眾合地獄,眾多苦具,俱來逼身,合黨相殘,故名眾合”,受苦的東西不是一個。前面的刀也好,刺也好,繩子稱了,用鋸子來鋸,用斧頭砍,還是一個苦具。它這個眾苦地獄,受苦的東西多,一下子來,同時很多受苦的東西一起來。“合黨相殘”,不是一個一個的,互相地殘殺,那麼就是眾苦地獄。苦具多是眾合;地獄裡的那些有情又互相殘殺,又是眾合。有兩個意思,叫眾合地獄。

  “四、號叫地獄,眾苦所逼,異類悲號,發怨叫聲,名為號叫”,這個地獄苦得太厲害了,比前面還要厲害,那麼各式各樣的苦逼迫,“異類悲號”,那個各式各樣的慘叫的聲音,不斷地發出慘叫的聲音,所以叫號叫地獄。那是苦受得實在受不了才叫,一般受得了的不要大叫。他所以很淒慘的叫聲,就是實在受不了,“號叫地獄”。

  “五、大號叫地獄,劇苦所逼,發大哭聲,悲叫稱怨,故名為大號叫”,前面的號叫已經夠苦了,但是這裡呢,“大號叫”,就是叫得更大了,那就是苦更大了,“劇苦所逼”,這個很厲害的苦逼迫,大大的大哭,放聲大叫。前面的還不過是喊兩聲,這是大聲的哭叫,這都來了,熬不住了,“大號叫地獄”。

  “六、炎熱地獄,火隨身轉,炎熾周圍,熱苦難任,故名炎熱”,這個時候不是那些刀槍,而是大火,這個火,你跑到那裡,它跟到那裡。“炎熾周圍”,在你四周,很厲害的火焰,給你燒起來。這個苦,實在是受不了的,這個叫“炎熱地獄”。我們說歷史上一個,哪一個武帝這個我記不起了,因為也是滅法,他滅法之後,他就受現報。這個歷史上記載,當然歷史上不是說他現報,就是說宮殿失火。他滅法之後沒有幾年,大概三年左右,宮殿裡起大火。起大火不算,他要逃,跑到那裡,火跟到那裡,就是這個情況。你逃不掉的,是業報所感的火,你逃也逃不掉的,你人跑到那裡,火跟到那裡。它不是說,那裡燒,你跑出來就解決了,你跑哪裡,火跟你燒到哪裡,跑哪裡燒哪裡,這個自己身上的業火出來了,沒有辦法,就燒死了。這個地獄裡也是這樣子,“火隨身轉”,你逃不掉的,你跑那裡,火跟你跑的。“炎熾周圍”,身的四周都是很厲害的火焰,那個苦是沒有辦法,難任。

  “七、極熱地獄,若內若外,自身他身,俱出猛火,互相燒害,熱中極故,名為極熱”,前面還是火燒身,這個火更大,大得怎麼樣呢?自己外邊都是火,自己身上也是火,互相的燒,互相的熾然的燒,那就是熱不可耐了。這個極熱地獄,前面炎熱地獄比這個還差一點,這個更熱,溫度更高,高得來自己內身起火了,其他的有情,身裡邊起火;互相碰到之後,火又互相的燒,這就不得了。

  第八最苦的叫“無間地獄”,“受苦無間,或無樂間苦,故名無間”,這個無間地獄為什麼叫無間呢?受苦沒有間的,就是沒有歇一會,歇口氣的時間也沒有,不斷地受苦,連續的受苦,就是一秒鐘也不停的。或者這個苦裡邊,一點快樂也沒有。我們人間受苦的時候,還有一點的快樂隔在中間,它這個無間地獄是沒有樂的,就是一味的苦,受用這個苦,是不停地苦,一秒也不停的苦。那麼另外一個意思,就是說到無間地獄呢,這裡一死,馬上就到無間地獄去了,中間沒有隔開的,時間不隔,也沒有其它東西隔,就是這裡一死,馬上無間地獄受生,叫無間。無間地獄的意思有好幾個,那麼無間地獄就是阿鼻地獄。阿鼻是印度話,翻成我們中國的話,就是無間。

  那麼這個八大地獄,它講的就是這樣子。因為地獄有八個,那就是一個變成八個了。本來五趣,現在是加了七個。

  言洲異者,有四大洲。一、南贍部洲,此洲南邊,有贍部樹,今此洲名,或從林立名,或從果為名,名贍部洲。二、東勝身洲,身形勝故,或身勝贍部,名東勝身洲。三、西牛貨洲,以牛為貨易,故名牛貨洲。四、北俱盧洲,此雲勝處,或雲勝生,於四洲中,處最勝故,名為勝處,生最勝故,名為勝生。

  “洲異”,洲“有四大洲”。

  第一,“南贍部洲,此洲南邊”,為什麼叫南贍部洲?這個洲的南方“有贍部樹,今此洲名,或從樹立名,或從果為名,名贍部洲”。那麼贍部洲這個樹很高很大,下邊是銀水,水下邊有金子。這個海水有金,那麼這個水很深,金的顏色就浮在水面上,看上去很好看。那麼這個樹年年出果子——贍部果,南贍部洲取名就是這個樹來取名,或者是果子取名,都叫贍部。那麼就是說我們南洲的特色——為什麼叫南贍部洲?因為這個洲的南邊有個贍部林,這個樹林都是贍部樹,那麼以這個樹取名的。

  第二,“東勝身洲”,本來是東在前,南在後,我們因為是南洲人,先說南洲,再說東洲。為什麼叫“勝身洲”?我們曼茶供的——“東勝身洲,南贍部洲……”,天天念,到底什麼叫勝身洲。這個洲裡的人身體的形狀超勝,或者他的形狀是比南贍部的人的身體要超勝。因為我們說超勝是比較的。你說這好得不得了,我們學因明——他好得不得了,這個話就有毛病的,你問他怎麼好啊?你說這個人好得不得了,你跟哪個比?你跟天比,他不好,天上的人比他長得好得不曉得多少倍。難陀的女人,是世間上最美的美人,難陀對她貪得不得了,出家也不想出家的,佛想辦法,給他方便,把他度出家了。他出了家之後天天想他女人。但是後來佛叫他去看看天上的人,一比較之下,他說你的女人還美不美?他說這個跟天上比起來,她就是一個老的、瞎了眼的丑猴子一樣的難看,這個一比就不能比了。所以說你說這個人好看,這個話不合邏輯,你得說跟哪個比:跟天人比一點也不好看;你說比起人間的長得丑的人比,那還可以說;或者比猴子,比那些當然好了。所以說他的身體殊勝,什麼殊勝?比南洲人殊勝,比南洲人身體要殊勝,叫東勝身洲。

  第三,“西牛貨洲,以牛為貨易,故名牛貨洲”,它這個地方牛很多,拿牛來做買賣的,那麼它叫“牛貨洲”。曼茶供裡也講過,這個牛還是寶牛,它的蹄踏在地下,拔出來的時候,地下就有寶湧出來的,這個是殊勝的一個寶牛,那麼以牛取名的,叫牛貨洲。

  第四,“北俱盧洲”,北俱盧是印度話,翻成漢語,“勝處”——殊勝的地方,“或雲勝生”,這個地方生得人都是殊勝。“勝生”從有情說,“勝處”從器世間來說,都是殊勝。“於四洲中,處最勝故”,這個勝也是比較來的,四大洲裡邊,北俱盧洲最勝,它的地方也最勝,它的人也最勝,為什麼?處所最勝,生也是最勝。

  北俱盧洲為什麼最勝呢?我們知道,它裡邊的人不要勞動的,它的糧食自己產的,地下自己會長,長了之後,這個味道非常好,自然香稻。這是我們劫初的時候地球上也有過的,但後來福報沒有了,就沒有了。但在北俱盧洲,卻是永遠有這個東西吃。那麼他們也不要造房子,他們要住樹下,這個林很稠密的,坐下去,就可以住的,不要砌房子的。所以什麼勞動都不要,一切都是自然的。人也不得病,也不中夭,半途死的沒有,最起碼一千歲。一千歲活了之後,哪裡去?生天,毫無憂慮的。這個你死了,你糟糕得不得了,死了嘛。他生天去了,更好,所以說他一點沒有苦啊!沒有苦,佛法就沒有了。處所固然殊勝,人的身也很殊勝,沒有病,不會中夭,也很長壽,一千歲,長得又好,又端正。但是就有一個不好,沒有佛法,因為沒有苦。佛教是苦集滅道,有苦才想修行嘛。沒有苦就不想修了。

  所以說現在東南亞的國家,出家人少得可憐,都是從大陸上招他的徒弟。就是因為那裡邊生活比較好一點。生活好一點,尚且出家的人都沒有了,那麼在北俱盧洲那樣子的人,那裡佛法都沒有,不需要了。它說你身又沒有苦,又不害病,又沒災患,又不用勞動,又不辛苦,什麼都好,一千歲之後,可以生天去了,更好,那麼就感到沒有需要。

  地獄及洲,合成十二,並六欲天,傍生、餓鬼,處成二十。若有情界,從自在天,至無間獄,若器世間,乃至風輪,皆欲界攝。

  這樣子,地獄是八個,洲四個,十二個;前面六欲天,有六個天,那麼有十八個;加上傍生、餓鬼,二十個。所以說欲界,或者說五趣——地獄、餓鬼、畜生、天、人,或者說二十處——八個地獄、四個洲、六層天再加上畜生、餓鬼,一共二十處。那麼人分了四大洲,天分了六層天,地獄分了八個地獄。

  “若有情界,從自在天,至無間地獄”,“有情界”,這個欲界的有情來說,“從自在天”,就是他化自在天,一直到最低的“無間地獄”都叫欲界。從“器世間”來說,從“風輪”開始一直到他化自在天,都是屬於欲界的范圍。什麼叫風輪?我們這個地方形成的時候,先是風輪,風輪上邊是水輪,水輪上邊是金輪,金輪上邊就是這個地。那麼這個最低的是風輪,從風輪開始到最高的他化自在天,就是這個地方,這是欲界的器世間。有情世間,當然從地獄開始;器世間,卻是從最下的風輪開始。

  欲界講完,下邊講色界。

  此上十七處者,標色界也。此欲界上有十七處,名為色界。三靜慮各三,第四靜慮八者,列十七名也。謂三靜慮處各有三,第四靜慮處獨有八,合成十七處,器及有情,總名色界。

  “此上十七處”,上面十七個地方,這個就是色界,“標色界也”,“此欲界上,有十七處”,這就是“色界”,哪十七個處呢?下邊要交待。

  “三靜慮各三,第四靜慮八”,初靜慮、二靜慮、三靜慮都是三個,每一個靜慮有三處,三個靜慮各有三處,三三九。第四靜慮有八個地方。他也是三個,但是有五不還天——聖者住的有五個地方,加第四靜慮,成為八個。八個加九個,就是十七個,這是色界天,一共十七處。“列十七名也”,“三靜慮各三,第四靜慮八”,那麼這十七處是什麼地?什麼名字呢?它就給你說,謂三靜慮各有三,第四靜慮有八個地方,一共合起來十七個處所。“器及有情,總名色界”,十七處裡邊,器世間也好,有情世間也好,總的說都屬於色界,因為色界的范圍廣,包括器世間、有情世間。那麼下邊分說。

  第一靜慮,處有三者:一、名梵眾天,大梵天王,所領眾故;二、名梵輔天,衛侍梵王,為臣輔翼故;三、名大梵天,廣善所生,故名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獲得中間定故,最初生故,最後沒故,威德等勝,故名大梵。

  第一靜慮有三處。第一,“梵眾天,大梵天王,所領眾故”,大梵天王的下邊就是老百姓,梵眾天,就是最下一層。

  第二,“梵輔天”,第二等的,“衛侍梵王,為臣輔翼”,這是大梵天王的臣,他的臣、警衛之類的,這是梵輔天,輔助大梵天的。

  第三,“大梵天王,廣善所生,故名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獲得中間定故,最初生故,最後沒故,威德等勝,故名大梵”,第三個是大梵天,是初禅最高一層天,它為什麼叫大梵天呢?“廣善所生”,生大梵天,要很多的善法才能生上去,假使善法不夠,就生在梵眾天、梵輔天。要生大梵天的,那個善要特別多。“廣善”,很廣的、很多的善才能生到大梵天,所以叫“梵”。梵這個話,就是善。印度的善,清靜,都叫梵。梵行,就是說不YIN欲——這個清靜的行就是梵行,那當然色界的人沒有YIN欲的,所以說是清靜的梵行。那麼這個梵,不但是不YIN欲,還要很多的善。總之梵就是善的一個代名詞,凡是善,包括不YIN欲清靜等等,這麼才叫梵。這個梵就是天,這個梵,本身就是在天上,天叫大梵。“此梵即大”,這個梵本身很大。廣善,就是大的善,那麼叫大梵。那麼六離合釋這是什麼釋?持業釋,大即是梵,梵即是大,一個體,一個用。

  “由彼獲中間定故”,他為什麼要比他們高一等呢?他得到的中間定。我們以前學過,中間定——初禅到二禅中間有個定,這個定是無尋唯伺定。初禅是有尋有伺,二禅是無尋無伺,這個定夾了中間,尋沒有了,伺還有。那麼大梵天他得了這個定,他這個定當然比有尋有伺的初禅要高一點,所以說比梵眾天、梵輔天都要高一層,他的善法多、廣,所以叫大梵天王。

  大梵天王在初禅裡邊是第一個生,最初有他。後來他一個人感到太孤單,他說最好再生些下來。後來有些業報該生到裡邊的,就慢慢地投生到大梵天。大梵天很高興,他就想到,這些都是我的孩子,都是我造出來的,因為我心裡一想,他就來了,他是我造出來的。他就自己以為大梵天王是一個了不得的主。

  我們說在劫末的時候,火燒初禅,水淹二禅,風吹三禅,整個世界毀滅了。毀滅之後,慢慢地,慢慢地,眾生業風感到又形成了。形成之後,在初禅天第一個降生的是大梵天王。大梵天王他來的時候第一個來。走的時候,他壽命最長,其他的都死掉了,他還在,最後走,他認為他不死。那麼這就是成了一個主。

  第二靜慮,有三天者:一、少光天,於二禅內,光明最少,故名少光天;二、無量光天,光明轉增,量難限故,名無量光天。三、極光淨天,光明勝前,遍照自地,故名極光。

  第二靜慮又有三個天。第一,“少光天,於二禅內,光明最少”。二禅是光明為體的,初禅是以梵為立名的,梵眾、梵輔、大梵,它是梵——對世間人來說他是清淨的梵行。那麼第二禅更高超了,他是光明。少光天這個天,第二禅裡邊光明最少的,叫“少光天”。

  第二,“無量光天”,光明慢慢增加了;“無量”,難以度量,難以限量的叫無量光。

  第三,“極光淨天”,光明比無量光還要大,更殊勝。“遍照自地”,它這個光把自己的二禅天全部照到,叫“極光”。光是最超的,全部照完了。無量光還不過多而已,他就是整個的二禅天全部照到,叫極光淨天。

  那麼這是二禅天。

  第三靜慮,有三天者:一、少淨天,意地樂受,故名為淨,於第三禅中,此淨最少,名為少淨;二、無量淨天,此淨轉勝,量難限故,名無量淨天;三、遍淨天,此淨周普,故名遍淨。

  第三禅,也有三個。第一,“少淨天,意地樂受,故名為淨,於第三禅中,此淨最少,名為少淨”,這個我們前面講過,第三禅的悅意的受叫樂,這個樂受就是叫淨。這個淨是第三禅的樂,第三禅的樂祗有第三禅有,初、二禅都沒有的,欲界更談不上。我們說本來是心的悅叫喜,除了第三禅心悅叫樂(因為沒有沖動,很寂靜的叫樂,前面根品都講過)。一般的樂是身樂,就是第三禅的心悅叫樂,這個樂是非常殊勝。那麼第三禅,又是叫淨,以淨來立名的。那麼最低一層,這個淨最少,少淨天,這個樂是比較少的。

  第二,“無量淨天”,樂多了,“數量轉增,量難限故”,數量是數不清了,很多了,叫無量淨天。

  第三,“遍淨天”,這個遍淨天的淨,這個樂更大,遍了,“此淨周遍”,整個三禅天全部充滿,“故名遍淨”。

  這是第三禅的三個天。

  第四靜慮,有八天者:一、無雲天,此下空中,無所居地,如雲密合,故說名雲。此上諸天,更無雲地,在無雲首,故名無雲;二、福生天者,更有異生勝福,方可往生,故說名福生;三、廣果天,於色界中,異生生中,此最殊勝,故名廣果天。四、無煩天,煩謂煩雜,於無煩中,此最初故,得無煩名;五、無熱天,已得雜修上中品定,能善伏除上中品障,意樂調柔,離諸熱惱,故名無熱;六、善現天,已得上品雜修靜慮,果位易彰,故名善現。七、善見天,已得上勝雜修靜慮,離修定障,余品至微,見極清徹,故名善見天;八、色究竟天,有色天中,更無有處,能過於此,故名色究竟。此五天名淨居天,唯聖人居,無異生雜,故名淨居。

  第四禅,有八個天。

  第一,“無雲天”,為什麼叫無雲呢?“此下空中,無所居地,如雲密合,故說名雲。此上諸天,更無雲地,在無雲首,故名無雲”,它說這下邊的天,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它們的天是居在空中,住的地方跟雲一樣,很稠密的,像雲一樣這一堆,那一堆。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很多很多,跟雲一樣。那麼第四禅以上不是這樣子了,它不是像雲一塊一塊的,所以叫無雲。第四禅第一層天,是無雲天裡邊第一個,從它開始不叫雲,所以叫無雲天,用無雲天來標它的名。

  那麼有的地方說第四靜慮裡邊本身就是很大,不像下邊一樣,很多很多積起來跟雲一樣的,不是那回事了。也有這麼說,下邊的天都是依著雲住的,第四禅不要雲的。那麼這裡有好幾個說法。根據《俱捨》,就是書上的說法,我們學《俱捨》,就根據這個說法好了。

  第二,“福生天”,“更有異生勝福,方可往生,故說名福生”,有情要生這個天上,要有殊勝的福報才能生得上,叫福生天。

  第三,“廣果天”,就是(凡夫)第四禅最高的天,“於色界中,異生生中,此最殊勝,故名廣果天”。這個果是最廣的、最大的、最好的果。這個“異生”就是凡夫。在色界當中,凡夫說起來,這個地方是最殊勝——廣果天,它的果是最好的。那麼聖者當然不是了,從凡夫說,在色界裡邊最殊勝的是廣果天。

  第四禅裡邊還有五個天是聖者所住的,“五不還天”,那就是下邊的:

  第四,“無煩天”,這個煩就是煩惱,煩雜;“於無煩中,此最初故,得無煩名”,下邊天都是煩雜的,這個天——純淨,因為它是無漏 的,所以沒有煩雜。這個在無煩雜之首,所有煩雜的天當中它是第一個,從它開始沒有煩惱,所以首先叫無煩天,以無煩來立名,“無煩天”。

  第五,“無熱天,已得雜修上中品定,能善優除上中品障,意樂調柔,離諸熱惱,故名無熱”,煩惱是熱惱,他雜修靜慮把那些定的上中品障調伏了,定障也是屬於熱惱的一類。他的意樂已經調柔,不是那麼生硬的,所以熱惱的那些障去掉了,“無熱天”。

  第六,“善現天,已得上品雜修靜慮,果名易彰,故名善現”,他雜修靜慮,什麼叫雜修靜慮等會再說,“雜修靜慮”,前面是上中品,這是上品,得到之後,它的果很容易現出來,叫“善現”。它的果位已經現出來了,“善現天”。

  第七,“善見天,已得勝要雜修靜慮,離修定障,余品至微見極清徹故,名善見天”,他的雜修靜慮,達到定障的上極品、上勝品——比上品還要高一品,也除掉了。“離修定障,余品至微”,他余下一品了,余下的裡邊,余下的最少了,他的見也是非常清楚了,叫“善見天”。

  第八,“色究竟天,有色天中,更無有處,能過於此,故名色究竟”,他把所有定障完全去完了。善見天,還有一點點定障,“余品至微”,最微細的定障還有。而色究竟天除完了,所以說在色界裡邊,沒有超過這個了。凡夫沒有超過廣果天,那麼聖者的天當然超過凡夫了。聖者“五淨天”,這五個天裡邊,色究竟天是最高的。所以說色界裡邊,包括聖者在裡邊,沒有一個天可以超過色究竟天。

  這五個天,從無煩天開始,從第四個到第八個,這叫“五淨居天”,是聖人住的,“無異生雜,故名淨居”,在淨居天裡邊都是聖者,沒有凡夫雜在裡邊,純粹是聖者,叫淨居。

  那麼什麼叫“雜修靜慮”?修定的時候,修是有慣性的。你修這個有漏定,聖者有無漏定,有漏定要轉到無漏定那很困難。那麼要從有漏定轉到無漏定,要花很大功夫;無漏定出來,到有漏定也要下很大功夫的。那雜修靜慮就是說,要從有漏到無漏,無漏到有漏,有漏又到無漏,這樣子,調來調去。調的時間,本來要很多時間才換到有漏,換到無漏,現在把時間一點點減到一個念頭有漏,一個念頭無漏,這樣子這個雜修成功了。

  那麼中間就要起障了,一共有幾品障?一共有五品障。什麼五品障呢?下品、中品、上品、上勝品、上極品,分了五品,這五品障除掉呢,就得了五個不還天——要除了下品的,得第一個無煩天;除了中品的,就是中品的無熱天;那麼斷了上勝品的,是善見天;上極品的除掉的,那就是色究竟天。那麼這五品除完了,得到的果就是五不還天,把定障除了五品。

  於色界中,立十七天,依經部宗也。若薩婆多宗,唯立十六天,除大梵天。謂梵輔天,中有高台閣,名大梵天,一主所居,更無別地,如世尊處座,四眾圍繞,故別不立大梵天也。除無想天者,謂廣果天中,有高勝處,名無想天,非別有地,故不立也。

  那麼色界裡邊立這麼十七天是經部的說法,“立十七天,依經部宗”。假如依“薩婆多宗”,依有部來說,“唯立十六天”。這個就是部派裡邊稍稍不同。經部立十七天,就是前面講的十七個天,色界天十七個。那麼有部祗有十六個,大梵天除掉,為什麼原因除掉?

  “謂梵輔天中,有高台閣,名大梵天,一主所居,更無別地,如世尊處座,四眾圍繞,故別不立大梵天也”,有部裡邊大梵天不立一個,為什麼?因為大梵天就在梵輔天裡邊,不過這個地方高一點。好象什麼呢?好象佛講經的時候,坐在高處,聽的人在下邊,這個雖然是一個高一個低,實際上就是在一個地方,在一個國土裡邊。那麼有部根據這個道理,大梵天雖然是高一點——高台閣,但是畢竟沒有離開梵輔天,他還是梵輔天,所以大梵天就不立。

  那麼有的地方也除掉“無想天”,“謂廣果天中,有高勝處,名無想天,非別有地,故不立也”。那麼無想天也在廣果天裡邊的。什麼叫無想天?假使得了四禅以後,修無想定(這個我們前面學過的知道,沒有學過的去翻一翻,根品裡有無想定),這個無想定修了之後,就是說什麼都不要想了。有的人現在就是,不思善不思惡,什麼都不想,以為這個就能開悟的。這個禅宗開悟的話裡邊有密意的,並不是說什麼都不想就開悟。什麼都不想,那就呆掉了。無想天就是這樣。什麼叫不想?他以為是證涅槃,實際上是笨掉了,思想都不起作用了。那麼修無想定的人得無想果,這個無想果就在廣果天裡邊,也是個高台處——高台閣,這個宮殿一樣的高勝的地方叫無想天,並不是離開廣果天還有個無想天。也不另外立無想天。

  所以說,經部十七個天,立大梵天,無想天沒有。有部十六個天,也是沒有無想天,再除一個大梵天。因為這兩個天,對下邊那個天都是一個地方,不過高一點就完了 。這個高的情況,好象佛講經的時候,坐得高一點,其他聽的人就低一點,所以不安立。

  經部師立大梵天者,謂大梵王,與梵輔等,處雖不別,身形壽量,皆不等故,故須別立。此經部宗除無想天者,以無想天與廣果天身壽等,所以無想攝入廣果,更不別立。

  “經部師立大梵天者”,那麼經部為什麼立大梵天呢?“謂大梵天與梵輔等,處雖不別,身形壽量,皆不等故,故須別立”,經部跟有部不同。有部不安立大梵天,因為都在梵輔天裡邊。那麼經部為什麼強調把他安立一個地方,要加一個地方呢?前面我們說過,大梵天就在梵輔天的裡邊有高台閣。經部的看法,大梵天雖然跟梵輔天是同一地方,不過高一點,並沒有離開梵輔天,但是畢竟大梵天身形高大,壽量比他們長,他們沒有生,他先生,他們死完了,他還在。所以從果報上說,是不同於梵輔天,所以要另外安立一個大梵天。這是經部立大梵天的原因。

  有部不立大梵天,處所相等;經部立大梵天,有情的報不一樣。各有各的依據,都不能說錯,就是標准不一樣。你錯了,他錯了,那你這個見解太窄了。經部從有情的地方著眼,要立一個大梵天;有部從器世間著眼,不要立大梵天。依據不一樣,所以說安立處所多少也不一樣。

  那麼經部裡邊不立無想天,“以無想天與廣果天身壽等,故無想天攝入廣果,更不別立”,那麼在梵輔天裡邊,大梵天是高一點,經部安立了大梵天;在廣果天裡邊也有個無想天,此無想天在廣果天裡邊也祗是高一點,為什麼經部又不立無想天呢?因為經部的著眼點,是有情上著眼的。無想天的人,他的大小,他的壽命,跟廣果天一模一樣,那麼就不安立了。

  所以說分的標准不同,有部是從地形來看的,所以祗要十六天;經部從有情的不同來看,十七天。各有各的依據,不能說哪個錯,哪個不對。但是假使你以為有部從有情觀點看呢,你錯了,從有情觀點看,那該有十七天。你說經部是由地勢的不同來分,又錯了,因為經部是從有情的觀點來看。所以,不同要知道不同在哪裡。

  若上座部,亦立大梵天,由身壽不同故。亦立無想天,謂與廣果,因果別故。由此色界,即有十八天。

  另外,“上座部”,也“立大梵天,由身壽不同故”。“亦立無想天,謂與廣果,因果別故”。他的著眼點又不一樣了,雖然壽命、地處都同,但是因果不一樣。無想定是外道修的,外道求涅槃的想而修無想定,所感的果也不一樣。所以從這一個因果上看,有別於廣果天,所以說上座部把無想天又安一天,十八天。

  這個你說十七天、十六天、十八天,哪個對?哪個不對?都對!如果你把依據搞錯了,都不對。所以說我們看問題,這個部這麼說,那個部那麼說,你要看為什麼他這麼說?為什麼那麼說?不能很膚淺地說這個對,那個不對,隨便下斷語是不對的——沒有研究過,就沒有發言權。你對有部沒有研究過,他說的十六天,你說不對,你沒有發言權,為什麼?說十六天,有他的依據的。依經部十七天,上座部十八天,你說他對也好,不對也好,你沒有研究過,都不行,沒有發言權。你要說人家對不對,至少你先要知道他為什麼說十七天、十六天。

  我們現在的佛教也好,這一宗,那一派,說他不對,他不對,東說西說,互相批評,互相指責,都犯了這個毛病。他的教理你研究過沒有嗎?你沒有研究過就不要亂說。你沒有研究過,你無的放矢,你自己犯了邏輯的毛病,你根本不了解人家嘛,怎麼亂說起來呢?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尤其是弘法的人,要注意這個問題,不要隨便說人家哪裡不對,哪裡不對。至少要把人家的東西學一番,學通了,才能說人家到底好不好。沒有學通就不要說。不客氣的話,你沒有發言權。

  無色界無處者,明無色界,都無處所,以非色法,無方所故。

  那麼下邊無色界。“無色界無處”,無色界是沒有地方的。處所、方向、空間等等都是從色的概念發展出來的,他的色都沒有了,物質沒有了,你說他在什麼地方呢?那不好說了。無處,那麼根本談不上處所。這個無處,不是沒有地方,談不上地方,他沒有色法了嗎。物質的東西都沒有了,你還怎麼說他在上、在下、在高、在低、在東、在西,這不好說了。

  所以真正達到一切法空的時候,東方、西方,說啥子嗎?這還不是戲論嗎?但是一般人,你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你說西方沒有的,東方沒有的,這個東方就是西方,這個也不好亂說,因為他還沒有達到無分別智。所以說話都是看什麼地方,什麼場合,才說那個話。你如果不了解這個場合,站錯了一個地方,你說那個話就錯了。明明這話是對的,你站的地位不對,你說,你就錯了。所以學法要把這一點學到了,你才算學了佛了。你如果把經書上的話拿過來,做點口頭禅,東說西說的,你根本沒有懂。這個話該什麼地方說的,你又不知道,那你說了呢,話是那麼兩句,但是你錯了。因為佛說的是對的,他站在這個場合說這個話是對的,你站在那個場合說,你不對。所以說學佛要學活的,不是死的。你以為抱了兩句話就對了,很多知識分子就是這樣子,佛經自己看了一些,哇!拿了兩句,就對了,自以為通了。這個沒有通,你沒有學好。

  “無色界都無處所”,無色裡邊沒有色法,因無色法,沒有物質的,那麼也沒有方位,也沒有地方。方向,東南西北也談不上;上下,談不上,那麼處所也談不上,所以無色界無處。

  由生有四種者,此明無色,雖無處所,由異熟生,差別有四。一、空無邊處天,修此定前,於加行位,厭有色身,思無邊空,作空無邊解,名空無邊處。二、識無邊處,厭先外空,復思內識,作識無邊解,名識無邊處。三、無所有處,次厭無邊識,思無所有,作無所有解,名無所有處。四、非想非非想天,謂此定體,非前七地粗想,名為非想,若想全無,便同癡暗,有細想故,名非非想。前三無色,從加行立名,第四無色,當體受稱。

  既然無處,怎麼分四個呢?無色界不是分了四層嗎?欲界有高低,分了二十處,色界有高低,十七個天。那麼無色界處所都沒有,怎麼分呢?但是“由生有四種”,他的生的情況不同,“此明無色,雖無處所”,雖然他沒有處所 ,“由異熟生,差別有四”,異熟果的差別不一樣。“異熟生”,我們前面五類分別門講過了,異熟因所生,或者他不同的差別有四種,那麼無色界就分成四個天。

  第一,空無邊處,“修此定前,於加行位,厭有色身,思無邊空,作空無邊解,名空無邊處”,修空無邊處,修得這個果呢,就是得了一定,叫空無邊處定。修這個定用什麼加行呢?就是感到有色法、有物質是一個苦事情。我們說老子,就達到這個境界:“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你這個色身在那裡,就是一個大患,這個很現實。你有這個身體就會害病,就會有各種各樣的苦處,又要謀生,結果要撫養它,很多事情都來了。假使你這個色身沒有了,你這個事情也沒有了,解脫了嘛。這個不是真的解脫,但是這個物質的困擾就可以解脫了,解脫了一部分。所以這些人他思想高超的,視有物質的東西都是累贅,把它除掉。觀想整個法界是空,就叫空無邊。整個虛空,無邊的虛空,這樣子去修這個定,那麼他將來的果就是生空無邊處這個地方。

  那麼就是對治色法的,感到色法的過患,不好,他就修空把它空掉。那麼我們千萬不要以為這樣子想就是修空定了。這不是空定,還差得遠得很,這祗不過是把色去掉了,受想行識還都在的。那麼跟真空的那個空不是同一回事情。我們修空觀,不是想整個一片藍色的淨空,這不是成了空無邊處了嗎?並不是那個事。這個是事空,還要理空,一切法空的道理再攙進去。由這個門,先觀想整個法界是一片藍色的淨空,然後把一切法無生的空性的道理摻進去,那這樣證到空性。假使你僅一個無邊空,那沒有空的理解,還是證不了空性。所以說這不過是一個方便,並不是就是真的空。真正的,你這樣子修得的果報,就是空無邊處,不是證了空定,沒有空的理解。所以說我們要學中觀,沒有中觀,你就是把空觀觀成了,還是一個空無邊處,根本不是一切法空的那個空。那麼這是無色界最低一層,叫空無邊處。

  第二,“識無邊處,厭先外空,復思內識,作識無邊解,名識無邊處”,前面是把外色空掉了,還有一個內識。他現在又超出前面那個外空,厭離它。然後想自己的內心無邊,這個內心的識充滿法界,叫“識無邊處”。這個跟佛教更近,我們法界裡邊就是有這個心,有的人說整個法界都是我的心,“識無邊處”,如果你想得差一點,你理解差一點,這祗不過是識無邊處。

  第三,“無所有處,次厭無邊識,思無所有,作無所有解,名無所有處”,前面空的是境界,除掉一個境界。這個空也不好,空也不要,我們看好象是佛教——一切法空掉了,空也不要,高!實際上還是識無邊處。那麼我們說識無邊處,外境空也不要了,祗有內識;內識也不要,無所有處。外面的空、內面的識都不要,無所有處。這跟佛教很近,你說空不要,心也不要。所以說你理解得差一點,會搞錯的。那麼這個當然不是真正的佛教,外道也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他就是厭離那個識,識也不要了,放下——無所有,空也沒有,境也沒有,內心也沒有,無所有。

  第四,“非想非非天”,這個是三界最高的一層天,“謂此定體,非前七地麁想,名為非想,若想全無,便同癡暗,有細想故,名非非想”。這個最高的一層天,非想非非想它怎麼安名的呢?這個要生非想非非想天呢,就要修非想非非想定。這個定跟前面的七個地的,就是色界的四個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無色界前面三個定——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跟他們七個比較起來呢,前面七個定都有想,想很粗,他沒有前面的粗想,叫非想。前面七個地的修行都靠想的,他不要想了,所以叫非想。粗想沒有了,但是,是不是什麼想都沒有呢?假使想都沒有了,癡癡呆呆的,尤其是前面講過,本來身體沒有了,如果心的想也沒有了,那這個有情不是消滅了嗎?外道、凡夫我執很重的,我沒有了那還了得,所以說雖然是粗的想沒有,並不是什麼想都沒有,細想還有。這麼“有細想故,名非非想”。非想是沒有粗想;非非想是,是什麼想都沒有也不是,有一個細想,叫非非想。沒有想也不是,有想也不是,叫非想非非想。

  那麼這四個無色定講完了,那麼下邊分別一下:

  “前三無色,從加行立名。第四無色,當體受稱”,前三個無色,他為什麼叫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呢?加行的時候,要厭離色修空,厭離空修識,厭離識空修無所有,從他加行的時候安名字的,得的果是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那麼第四個定,卻不是修的時候,不要想又不要不想,不是這麼來的,他是當體,這個果,修的定的本體既不是粗想,又不是沒有想,還有細想,所以是“當體受稱”,定的本身來說叫非想非非想,跟前三個立名不一樣。

  又論雲:復如何知彼無方處?問也。謂於是處,得彼定者,命終即於是處生故,復從彼沒生欲色時,即於是處中有起故。解雲:答前問也。謂於是處,得彼定者,謂隨何等洲,修得無色定處也。即於修定處命終,受無色界生,後時從無色沒,生欲色時,還即於過去修得定處,中有起故,明知無色無方所也。

  如下邊“論雲”:《俱捨論》的原文,“復如何知彼無方處?”這個就有這個問題,怎麼知道無色界的天是沒有處所的?“謂於是處,得彼定者,命終即於是處生故,復從彼沒,生欲色時,即於是處中有起故”,這是《俱捨論》的原話,下邊圓晖法師解釋,我們就看解釋好了。

  “解雲:答”,回答前面那個問,怎麼知道無色界的天是沒有方處的呢?就是回答這個話。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謂於是處,得彼定者”,就是說“謂隨何等洲,修得無色定處也”,就是不管你是在四大洲哪一洲,或者在色界哪一個天修得了無色定,就在那個修定的地方,“即於修定處命終,受無色界生”。

  我們先下邊看,他說就是你修無色定,不管你欲界的哪個洲,或者色界哪個地方,你無色定修好了;“即於修定處命終”,那麼這個人他命終了,就在那個修定的地方,就是哪一洲,假使這個人是南洲的,或者是東洲的,他無色定修得了,那麼他在南洲、或者東洲命終了;“受無色界生”,在哪個地方他死掉了,就在修那個地方,無色界的身體也得到了,不用跑來跑去的。因為無色界沒有處所,哪裡死掉了,當下就是無色界,就生出來了。

  “後時從無色沒,生欲色時,還即於過去修得定處,中有起故”,無色界命很長,二萬大劫一直到八萬四千劫。那麼四層,二萬、四萬、六萬、八萬,那麼當他命終的時候,無色界沒有了,死掉了,要生到欲界、色界來,就在修定那個地方,他又投生了。

  所以說,從這個方面來看無色界確實是沒有地方的,他哪裡死就哪裡生。無色界命終,又還是在那裡投生。這個從這裡證明,無色界是沒有方所的,沒有一個地方叫無色界。就在那個地方起中有身,就投生,“明知無色,無方所也”,這也就是可以證明,因為這個是事實。根據這個事實來看,那很明白地知道,無色界是沒有方所的,沒有另外一個地方叫無色界。

  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續者,明無色界所依也。欲色有身,心依身而轉,無色無身,心依同分及命根轉。

  那麼下邊一個問題,無色界既然是沒有色身,他的生命依據什麼來的呢?我們這個欲界的人的生命,就是看一個小孩子,從小到老。他一個身體呢,小孩子身體很小,很嫩;年紀慢慢大了,就長大了,結實了,到壯年,青年、壯年、老年,慢慢衰退了,這是從色身就看得出他壽命。這個無色界沒有身體的,由什麼看他的壽呢?壽命寄托在哪裡呢?就是這個問題。

  “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續”,就是他的心是寄托在什麼地方?我們的心寄托在身上,那麼無色界的身沒有,他的心寄托在哪裡?他就寄托在“同分及命,明無色界所依也”。“欲色有身”,欲、色界有身體的,我們的心不管欲界的人也好,色界的天也好都依靠著身體而轉的,就是從身上生起來。他的心,生在身裡邊,因身而生的。那麼無色界沒有身的,他的心依什麼生起來呢?依同分(眾同分、命根這是前面講過的,叫不相應行。前面都有,新來的去翻一翻,根品裡十四個不相應行裡有同分跟命根兩個東西,查一下就可以了),就說他的心,雖然沒有身體呢,依了同分、命根也可以生起他的心。

  問:何故名欲界等?答:界是總名,欲等是別,以別依總,名欲界等。具足應言,欲所屬界,名為欲界;色所屬界,名為色界;無色所屬界,名為無色界。略去所屬字,但名欲界等。如言胡椒飲,及金剛環,飲與環俱是總名,胡椒金剛,並為別稱,以別依總,名胡椒飲,及金剛環。具足應言,胡椒所屬飲,金剛所屬環,略去所屬字,但名胡椒飲等,況法可知。

  “問:何故名欲界等?”,前面把三界的情況都介紹好了,下面安名。為什麼叫欲界、色界、無色界?“等”就是色界、無色界。

  “答:界是總名”,界是總的名字; “欲等是別”名,這個界是屬於欲的,叫欲界;這個界是屬於色的,叫色界。界是總的,欲界、色界是差別的名字。“以別依總,名欲界等”,若依總的界,總的名各別的來判別,來分別它,叫欲界等。那麼這個意思下邊要廣說。

  “具足應言,欲所屬界,名為欲界”,假使這個話說清楚的話,應該說欲所屬的界,叫欲界;色所屬的界,叫色界;無色所屬的界,叫無色界。界是總的,屬於哪一個的,就是那一個的。屬於欲,那麼叫欲界;屬於色的色界;屬於無色界,無色界。欲、色、無色是差別,界是總的名詞。這是講文法,實際上很好懂,他講了很多,就念下去,“略去所屬字,但名欲界等”,中間所屬兩個字略掉,所以單說欲界、色界、無色界,實際上是欲所屬界、色所屬界、無色所屬界,界是總名,欲、色、無色是別名。

  那麼還要打比喻,“如言胡椒飲”,印度有一種飲料叫胡椒飲,還有一種“金剛環”,一種裝飾品。飲與環是總名,胡椒、金剛是別稱、別名。“以別依總”,跟欲界一樣,打個比喻,總的來判別別的,叫胡椒飲。飲料很多,各式各樣飲料都有,這個飲料是胡椒飲料;那個環是金剛做的環,不是銀環,也不是翡翠環,是金剛環。這個界是欲的界,這個界是色的界。“具足應言,胡椒所屬飲,金剛所屬環,略去所屬兩字,但名胡椒飲等”,這是打個比喻,欲界所以叫欲界,略去兩個字,好象我們吃的胡椒飲,省掉“胡椒所屬飲”,及“金剛所屬環”一樣。這個其實很好懂,我們不要說那麼多了。

  問:此中欲言,為說何法?答:略說段食YIN所引貪解雲:YIN貪食貪名之為欲耳也。如經頌雲:世諸妙境非真欲,真欲謂人分別貪,妙境如本住世間,智者於中已除欲此頌是佛說,捨利子為人誦。意取貪心名欲,非境也。邪命外道,便诘捨利子言:若世妙境非真欲,真欲謂人分別貪,苾刍應名受欲人,起惡分別尋思故解雲 :此外道意,取外境為真欲體,不遠而住,難捨利子也。若世妙境是真欲,真欲非人分別貪,汝師應名受欲人,恆觀可意妙色故解雲 :此外道師實觀可意色,捨利子報言,汝師實觀可意色,而不名受欲人,明知真欲是貪,非關外境。外道於是默然而去也。

  “此中欲言,為說何法?”這是一個重點,這個欲界的欲,到底為什麼叫欲?那麼這個要分別一下。

  “答:略說段食YIN所引貪”,這個就回答了,所以欲界指的什麼欲呢?欲就是貪,這個什麼貪?段食跟YIN的貪,要吃東西的貪,要男女YIN欲的貪。這個欲,這個界裡邊都有這個東西,叫欲界。凡是從阿鼻地獄開始,最低的開始到最高的他化自在天,都要吃段食,都要男女貪。不過男女貪輕重有別,就是我們上一次講了:四天王天跟人間一樣;忉利天雖交不失精;夜摩天就不要交了,就抱;再上去,執手;再上去,笑一笑。所以說《法華經》裡邊有,做法師的對女人不要露牙齒笑,這就是避免YIN欲的意思,笑就是行YIN欲,互相的對著笑笑就是行YIN欲,笑是天上的YIN欲。最高的,就是兩個眼睛對著一看,就是YIN欲。這是欲界,都離不開YIN欲,輕、重的不同。那麼飲食也是,雖然天上的飲食很細很好;人間的飲食就粗了;但是畜生的飲食更粗,他們說狗要吃大糞的,那更粗;那麼蛆蟲,就是吃廁所裡的東西,那臭得不得了,但是它還是飲食。這是業報所感的,它祗是過去的業,就吃那些東西。所以說不要看我們飲食很好,天上看看我們的飲食還粗得不得了。那麼這個欲界的欲就是飲食的貪、段食的貪,與YIN欲的貪。

  那麼它又舉一個例,“如經頌雲”,有一個頌,“世諸妙欲非真欲,真欲謂人分別貪,妙境如本住世間,智者於中已除欲”,這是佛說的一個頌,就是說明什麼叫欲呢?貪心。這個頌什麼意思呢?“世諸妙境非真欲”,世間上不是看到貪著很多的五妙的境界嘛,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這是境界是很妙欲的嗎?實際上這不是欲,真欲是什麼呢?分別貪,我們心裡的貪心才是欲。這個何以見得呢?“妙境如本住世間”,妙境,這個好的境界,沒有動,還世間上存在,但是“智者於中已除欲”,得了阿羅漢果的,或者是三果的,他們對這些境界看了根本不起貪心,對他來說沒有欲了,所以說從這個證明欲是貪心。

  所以說,我們真正在初下手修行的時候要把外境排除,為什麼?你煩惱種子在,這是引起你煩惱的一個因素。你不能去接近它,接近之後,它就是要生起煩惱的。假使你煩惱斷掉了,這個東西就對你不生關系了。阿羅漢,最好的色聲香味觸,對他說,一點貪心也沒有。如男女欲來說,祗要證了三果,好了,超出欲界了,最好的女人在他面前不會動心,他貪心沒有了。那麼對一切就平等了,這個好、丑,什麼東西,對他是毫不相干。但是沒有做到這個境界的人不要說我已經過關了,不怕了,你還怕。

  我們總經常說那一個公案:兩個出家人走路,走到一條河邊,一個年輕的女人也在河邊,她看了水不敢過去。那麼兩個出家人,一個就踩水過去了,一個就抱起那個女人過去了。結果呢,好象說那個抱女人的還好,灑脫,他放下之後,回去呼呼大睡。那個看了他不對勁的人,還晚上盡想那個問題睡不著——他執著。那我們看到這個有問題,你抱了個女人,你說你心裡毫無感觸嗎?除非你是阿羅漢,或者是三果。但是你是阿羅漢,是三果也不行的,你怎麼可以抱?聖者可以抱,凡夫要學他了,抱起來了,那成什麼體統呢?出家人抱了個女人過河,多不威儀,而且要產生染污心的,你碰了女人跟拿一個死狗,心是不是一樣的?如果沒有分別的,你尚且不能拿,人家學你一樣。 你有分別的,那你貪心種子已經起了,不行!我們看是不對頭。

  那麼這個頌表示貪心不在境上,就在人的心裡邊,這個分別的心是貪。那麼這個頌又引起一段公案。那麼這個是佛說了個頌,捨利弗就根據這個頌去教他的弟子,被一個外道聽到。“邪命外道,便诘捨利子言”,捨利子在教,外道在旁邊聽到了,

 

上一篇:智敏上師:俱捨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
下一篇:智敏上師:俱捨論頌疏講記 根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