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經咒頌念
智敏上師:俱捨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俱捨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 目錄 內容目錄 分別業品第四之三(續) 1 甲二釋經諸業 1 乙一明三性業 1 乙二明福等三業 3 乙三明三受業 6 乙四明三時業 19 丙一明四種業 19 丙二明差別 26 丙三明中有造業 35 丙四明定業相 37 丙五明現法果業 40 丙六明業即受 43 乙五明身心受 46 丙一明二受 46 丙二明心狂等 48 乙六明曲穢濁 53 分別業品第四之四 54 乙七明黑黑等 54 丙一明四業 54 丙二明無漏斷 61 丙三敘異說 67 乙八明三牟尼等 69 乙九明三惡行等 72 乙十明十業道 74 丙一明業道體性 74 丁一明業道體 74 丁二明業道差別 79 戊一明表無表 79 己一約根本明 79 己二據前後辨 82 戊二 約三根以辨 86 己一 明惡加行 86 己二 明生善三位 95 己三 明究竟業道 97 戊三 明業道依處 100 戊四 問答分別 102 己一 殺已非業道 102 己二 他殺成業道 105 戊五 明業道相 106 己一 明殺 106 己二 明盜 111 己三 明YIN 113 己四 明诳語 115 庚一 明诳語 115 庚二 明見聞等 117 己五 明離間等三語 122 己六 明意業道 128 分別業品第四之五 133 丙二 釋業道名義 133 丙三 義便明斷善 138 丙四明業道與思俱轉 154 丙五 約處成善惡 166 丙六明業道三果 176 乙十一別明邪命 183 甲三雜明諸業 191 乙一明業得果 191 丙一總明諸業果 191 丙二三性相對果 198 丙三明三世果 204 丙四明諸地果 206 丙五 明學等三果 208 丙六 明見斷等三果 211 乙二 釋本論所說三業 215 乙三 明引滿因 216 丙一 明業感多少 216 丙二 明引滿因體 220 乙四 明三重障 221 丙一 正明三障 221 丁一 明障體 221 丁二 約處辨 227 分別業品第四之六 231 丙二 別明業障 231 丁一 明業障體 231 丁二 明破僧 233 戊一 明破僧體及成 233 戊二明能破成時處 235 戊三 明具緣成破僧 237 戊四明破二僧別 245 戊五 明無破*輪時 247 丁三 明成逆緣 249 丁四明加行定無間 254 丁五明罪重大果 254 丁六明無間同類 257 乙五 明三時障 259 乙六明菩薩相 264 丙一明住定位 264 丙二明修相業 267 丙三明供養佛 271 丁一明佛數 271 丁二明所逢佛 272 丙四明六度圓 274 乙七明施戒修 282 丙一略明施戒修 282 丙二廣明施戒修 285 丁一明布施 285 戊一明布施 285 戊二明施益差別 288 戊三明施果別因 291 己一明主等異 291 己二明主財田291 庚一明主異 291 庚二明財異 296 庚三明田異297 戊四明施福最勝 301 戊五明施果無量303 戊六明業輕重相 308 戊七明造作增長 312 戊八明施制多福 314 戊九明果由內心 316 丁二 明戒修 318 戊一 明戒 318 戊二 明修 321 戊三 明戒修果 324 己一 明戒修果324 己二 明梵福量325 丁三 明法施 329 乙八 明順三分善 330 乙九 明書印等 332 乙十 明諸法異名 333 俱捨論頌疏論本第十五 分別業品第四之三(續) 甲二釋經諸業 從此大文第二,釋經諸業。就中有十一:一、明三性業,二、明福等三業,三、明三受業,四、明三時業,五、明身心受,六、明曲穢濁,七、明黑黑等,八、明三牟尼等,九、明三惡行等,十、明十業道,十一、明三邪行。 “從此大文第二,釋經諸業”,這個重要,我們講業,經裡邊講了很多業,那麼這裡作匯總,全部把它解釋一下,業品的重點就在這裡。前面的還是理論性的,這些都是具體東西來了。那麼因果因果,就是業、果這兩個東西。我們說流轉的因果,就是起煩惱、造業,感的世間的苦果;那麼還滅的因果就是由定生慧,最後達到聖者的果。這是講流轉的業、因。 “就中有十一”,分十一科,“一、明三性業,二、明福等三業”,經上有那麼多業,一個一個給它講清楚。“三、明三受業,四、明三時業,五、明身心受,六、明曲穢濁,七、明黑黑等,八、明三牟尼等,九、明三惡行等,十、明十業道,十一、明三邪行”,這個把經上所提到關於業的名字,基本上都匯攏來,全部給你解釋一下,那以後看經,一目了然,比字典還清楚。 乙一明三性業 從此第一,明三性業。論雲:且經中說,業有三種,善、惡、無記,其相雲何?頌曰: 安不安非業名善惡無記 釋曰:謂安穩業,說名為善,得可愛果,濟眾苦故。不安穩業,名為非善,招非愛果,損有情故。言非業者,非前二業,立無記名,不可記為善、不善故。 “從此第一,明三性業”,經上說的三性業到底什麼東西?“論雲:且經中說,業有三種,善、惡、無記,其相雲何”,經裡邊說業有三種,一種是善的,一種是惡的,(一種是)無記的,到底怎麼一回事? “頌曰:安不安非業,名善惡無記”,所謂善、惡、無記,就是安、不安、非這個業。一種是安穩業,一種是不安穩業,一種是非,就是非安穩非不安穩業。安穩的業就叫作善,不安穩的業叫不善,非安穩非不安穩的業叫無記,這個經上說的善、惡、無記,就是這個三種。 “釋曰:謂安穩業,說名為善”,為什麼叫善?“得可愛果”,這個我們說佛教的善,跟其它的哲學也好、宗教也好,不一樣。得可愛果的叫善,客觀的標准。那就不是憑主觀想象的,“這個叫善,那個不善”。 我們經常說,一切哲學和外道,他們的善惡都是憑他們教主,或者哲學家自己安排的,所以說是非莫衷一是,你一個是非,他一個是非,搞不清楚的,每一個人有一個主觀的想象,每一個人可以安立一套善惡的標准,那麼到底哪個是真的標准,哪個是假的標准呢?這個真正要鑒別的話,唯一的一個標准就是實踐,科學就是實踐來檢驗的。你說善的、惡的,如何來檢驗呢?你造了這個善的,看你感什麼果?感善果、可愛果,感福果、樂果,那決定是善業,這是客觀可以檢驗的。如果你造了一個業,將來感苦果的,要墮三惡道的,決定是惡業,這是佛教的標准。不是說我心裡想這個是善,認為這個對就是善,那個不對就是不善,不是那麼隨便的,我們要經得起客觀的考驗。那麼我們佛教的善惡跟其它的善惡不一樣,也在這裡,希望每一個人記住。大家說,“大家都是勸人為善,都是好的、好的”,好象宗教是一家;不一樣,這個標准就不一樣。 “濟眾苦故”,善業可以得可愛果,就可以脫離很多的苦,一切不可愛的果就避免掉,這叫善業、安穩業。為什麼叫安穩呢?它不苦,是安穩的,果是安穩的、可愛的。 “不安穩業”,不安穩是果上的不安穩,這個業感不安穩果的,叫非善,惡。“招非愛果,損有情故”,你損害有情,結果招的果決定是不可愛的果,苦的果,那麼這叫非善,就是惡。所以我們的標准,惡就是損害有情,將來感不可愛的果的,就叫惡。 “非業”,就是非可愛非不可愛,“非前二業”,不是安穩業,也不是不安穩業,那麼叫無記業。這個無記業,“不可記為善不善故”,不可記,記就是把它劃分為善的、不善的,這個不能記別,那是無記的,不可記別的。 這是三種業。所謂善、惡、無記,就是安穩業、不安穩業跟非安穩非不安穩業。這個名詞沒有聽到過,如果你碰到經上,這個名字看到了,所謂安穩業就是善業,不安穩業就是惡業,非安穩非不安穩業就是無記業。這是第一個,三業。 這個不難的,我想一般都可以,一般人只要有一點點腦筋的人,這個講起來有什麼困難呢? 乙二明福等三業 從此第二,明福等三業。論雲:又經中說,業有三種,福、非福等,其相雲何?頌曰: 福非福不動欲善業名福不善名非福上界善不動 約自地處所業果無動故 第二個,“福等三業。論雲:又經中說,業有三種”,另外三種業,這也是經上說的,福業、非福業等,還有不動業。“其相雲何”,這三種業怎麼說呢? “頌曰:福非福不動”,所謂三種,一種是福業,一種是非福業,一種是不動業,經上有三種業。所以說三業,你去查字典,很多的解釋,安穩業、不安穩業、非安穩非不安穩業,三業;善、惡、無記是三業;福、非福、不動,又是三業。先把名字標出來,什麼三業呢?這是福業、非福業、不動業,“福非福不動”。 福業是什麼?“欲善業名福”,欲界的善業叫福,欲界的不善業叫非福,上界的善業叫不動業。上界就是色、無色界,色、無色界在欲界以上,它的善業叫不動業。為什麼叫不動?“約自地處所,業果無動故”,它根據自己的地,它的地方,它的處所,它的業果是不動的,就是說你修禅,得了初禅的定,將來決定感的是初禅的果;你如果生的中間定,生的是大梵天;如果得的是初禅,那就生梵眾天、梵輔天,這是不會動的,不會動搖的,所以叫不動業。 釋曰:初句標,次下釋。福非福不動者,標也。欲善業名福者,招可愛果,益有情故。不善名非福者,招非愛果,損有情故。上界善不動者,上二界善,名不動業。 “釋曰:初句標,次下釋”,第一句標名字,下邊是解釋每一個業的不同的差別。 “福非福不動者,標也”,標三種業的名字:一種叫福業,一種叫非福業,一種叫不動業。 那麼下面要分開講了。什麼叫福業呢?“欲善業名福”,欲界的善業叫福業,為什麼叫福業?“招可愛果,益有情故”,跟善一樣的,它可以感可愛的果。那麼利益有情的這個業,本身從倫理上是利益有情的,從因果上說它是得可愛的果的,這個就叫善業。 反過來,“不善名非福”,不善業,它感的是不可愛的果,損害有情的,這是福業的對立面,它感的果是不可愛的,在倫理上,它是損害有情的。 這是福業、非福業,很簡單,講好了,我看這個不難的。哪個說不懂的話,不會吧?那麼當然,我們說小學生,才來的、旁聽的,他們當然也不一定會懂了,真正在這裡座上的人,我看哪個人都會懂。佛教裡邊福業、非福業,就是善業、非善業,這個很簡單一句話就解決了。為什麼叫福呢?感可愛果的,感的果是可愛的。那麼為什麼非福呢?感的果是不可愛的,要受苦的果。 不動業,這個一般可能沒有聽到過,要注意一下。“上界善”,上二界,色界、無色界,在欲界之上叫上界,它的善法叫不動業,“上二界善,名不動業”。 問:豈不世尊說下三定,皆名有動? “問:豈不世尊說下三定,皆名有動”,這裡來一個問題,蠻有趣的。前面我們說了三災,初禅因為有尋伺,感的火災;二禅有喜樂,感的是水災;三禅還有呼吸,感到是風災。那麼四禅不動,他沒有災了,內因沒有,外災也沒有,這是不動。那麼你說不動,在四禅才叫不動,你怎麼說色界、無色界的定都叫不動業呢?不是矛盾嗎?你說上二界的善叫不動業,那麼初禅、二禅、三禅也是不動,跟前面不是不一樣了嗎?“問:豈不世尊說下三定”,就是初禅、二禅、三禅,是有動的,你怎麼說都不動呢? 答:初禅有尋伺動,二禅有喜受動,三禅有樂受動,故立動名。不動經中,據能感得不動異熟,說名不動。 “答:初禅有尋伺動,二禅有喜受動,三禅有樂受動,故立動名”,初禅有尋伺的動,二禅有喜的動,三禅有離喜的妙樂的動,這個叫動。這是從每一個定的特征來說,有動,但是從果報上說不動。 “不動經中,據能感得不動異熟,說名不動”,《不動經》裡邊,這三個定,上二界的善都叫不動,不是根據它定裡邊的有動、沒有動,是果報來說。修這個初禅定,果報決定在初禅,得到二禅定,果報決定在二禅,從這個方面來說它不動;並不是說它定裡邊沒有尋伺、沒有喜、沒有樂,這些動是有的,但是果報不動,這個兩個不要混淆。從果報上說,上二界的定都是不動業。 問:如何有動定,招無動異熟?為答此問,故頌言約自地處所,業果無動故。雖下三定有災患動,約處言之,業果不動。如初定業,招初禅果,初禅處定,無容轉令二地處受。業果處定,立不動名。然欲界中,有天等業,由別緣力,轉人等中受,故非不動。 “問:如何有動定,招無動異熟”,這個他問得很仔細,你明明承認初禅有尋伺的動,二禅有喜受的動,三禅有樂受的動,(四禅捨受是不動),那麼你這個因是動,果是不動,有矛盾。有動的定,初禅、二禅、三禅都有動,那麼異熟果怎麼不動呢?你這個還是說得不對頭。 “為答此問,故頌言”,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所以頌裡邊,講了這個,“約自地處所,業果無動故”,所謂的不動,對它自地,它的處所來說,它的感的業跟果是不會動搖的,並不是說它沒有尋伺、喜受跟樂受的動。 “雖下三定”,前面我們講的,下三定有災患動,內災就是尋伺,外災是火;內災是喜,外災是水;內災是樂,外災是風。那麼有災患的,有動。 “約處言之,業果不動”,根據地方來說,感的果是不動,所以不是說災的動不動,我們這裡說的是業果的不動。修了初禅定,受報的果決定在初禅天,這個不動的,所以叫不動。 “如初定業,招初禅果,初禅處定,無容轉令二地處受。業果處定,立不動名”,這個不動名,就是這樣子的,初禅的業,就是初禅定,初禅定感的果,初禅的果。“初禅處定,無容轉令二地處受”,初禅果在初禅的地方去受報,不可能到二禅裡邊去受報,這個不會的。我們人間的,欲界的果,卻是不定的,也可以在這裡受,也可以到欲界天受,也可以人間受,也可以帝王家裡受,也可以到北俱盧洲去受,不一定。而這個定業,這個卻是決定的,初禅的業一定在初禅天的地方受,不能轉到第二禅去受,“業果處定”,這個業感的果,它地方是定的,這個叫不動。我們的不動,是業感的果的地方是定的,叫不動。 “然欲界中,有天等業,由別緣力,轉人等中受,故非不動”,那麼欲界為什麼叫動呢?假使你欲界裡邊,你造的天的業,這個業當然是不定業,定業是不動了。“由別緣力”,其它的因緣,使這個天上受的業,到人間受了,那麼這樣子就動掉了,所以有動的。而色、無色界,你只要得了初禅定,決定生在初禅,不會差開的,那麼這叫不動。 這裡辯論一段,就是下三定,前面說有動,這裡怎麼說不動?我們說不動是根據業果的處所不動,並不是說它裡邊有尋伺、喜樂受的不動。(89A)這個尋伺、喜樂是叫動。它業果上的不動,並不是說這個東西沒有。 這是一個,下邊我們再講一個。 乙三明三受業 從此第三,明三受業。論雲:又經中說,業有三種,順樂受等,其相雲何?頌曰: 順樂苦非二善至三順樂諸不善順苦上善順非二 余說下亦有由中招異熟又許此三業非前後熟故 順受總有五謂自性相應及所緣異熟現前差別故 順三受業,這一門是更困難。有人是預習過,說今天是不好懂的,確實,難就難在這一段。前面的,我感到是可以懂的,不太難的,這一段,是比較難一點。我們今天,這一段把容易的講了,難的放到明天講,你們回去再仔細看一看。 “從此第三,明三受業”,三受業,順苦受業,順樂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三種受的業。這是經上有說的,也把它解釋一下。 “論雲:又經中說業有三種,順樂受等”,“等”,就是等順苦受、順不苦不樂受。根據受來分,業也有三種。這三種業,“其相雲何”,到底怎麼回事? “頌曰:順樂苦非二”,順苦、順樂、順不苦不樂,非二就是非苦非樂,不苦不樂受。這是標個名,下邊分開講。“善至三順樂”,善法,它一直到第三禅,從欲界到三禅的中間的善法,叫順樂受業。“諸不善順苦”,不善,不善的業(上界沒有不善業,只有欲界有),欲界的不善業,叫順苦受業。“上善順非二”,從三禅以上的善法叫順不苦不樂受的業。我們知道三禅以上,四禅一直到無色界,都是捨受,沒有喜樂,當然非苦非樂。所以說,從三禅天以上的善法,叫順不苦不樂受的業,這麼是很簡單的。講到這裡是好懂的,下邊困難一點。 “余說下亦有,由中招異熟,又許此三業,非前後熟故”,這是一段辯論。我們這裡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是講完了,但是裡邊產生問題了。有的人說,下邊也有順不苦不樂受業,不但是三禅以上的,三禅以下也有的。“由中招異熟”,中間定也是不苦不樂的,它那裡異熟果,也是順不苦不樂受的業。“又許此三業,非前後熟故”,“又”,還有一個說法,就是說有三種業,它同時成熟欲界的業,欲界也有順不苦不樂受業感的果。那麼這就是說,順不苦不樂受的業不但是三禅以上有,色界的中間定有,欲界裡邊也有。那就是這個辯論,這個困難就困難在這裡,尤其是欲界那個。不過,這個也很簡單了,你把原則掌握了,也不是很困難,就是開始看了它一大片的文字來了,好象感到毫無頭緒,把它的理路搞清了,也是沒有什麼大困難。 下邊另外一個問題。順受的業分五種,自性順受、相應順受、所緣順受、異熟順受、現前順受,分了五種。開始三種,後來又分五種。那麼三種裡邊,先把哪三種、怎麼樣一回事情講了,然後辯論,就是中間定、欲界也有順不苦不樂的受業。今天我們把三種講了,辯論擺到明天講。現在我們提個頭,下邊是辯論,什麼焦點問題提出來了,下邊你們今天再預習一下,看明天是不是能夠自己知道。先把三種受業,順樂受、順苦受、順不苦不樂受,這個很容易講,講了再說。 釋曰:初一頌正明三受,次一頌引證,後一頌明順受。 “釋曰:初一頌正明三受”,第一個頌,三受的名字,正明三個受,順苦、順樂、順不苦不樂受。順樂受是什麼,順苦受是什麼,順不苦不樂受是什麼?第一個頌四句講完了,這是四句。後面一個頌,“明順受”,最後三個受,順受有五種。那麼次一頌,中間那一頌引證,證明中間定跟欲界都有不苦不樂受的業。那麼一共三個大科先把它分明。先講第一個,三種受的業,這個最好懂的。 順樂苦非二者,標也。一、順樂受業,二、順苦受業,三、順不苦不樂受業等,即非二也。 “順樂苦非二者,標也”,標它的名詞,三種順受業,叫什麼名字呢?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這是它三種的名詞。他給你寫出來了,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這是三個名字。“等,即非二也”,這個等字,就是不苦不樂,這個不苦不樂受就是非二。頌裡邊的非二,就是不苦不樂受。 善至三順樂者,釋順樂受,始從欲界,至第三禅,所有善業,名順樂受。 下面講順樂受業,什麼叫順樂受業。“善至三順樂”,善業,欲界開始一直到第三禅的所有的善業,都叫順樂受業,因為它感的可愛的果,叫順樂受。三禅以上沒有樂受,所以不能叫順樂受。 諸不善順苦者,釋順苦受,欲界不善業,名順苦受業。 “諸不善順苦”,所有的不善業都叫順苦受。這個我們學過前面的應當要知道,順苦受業都在欲界的。因為色界沒有不善法的,只有有覆無記,沒有不善的,所以說一切不善的業都是叫順苦受業。順苦受業,欲界的不善業叫順苦受業,為什麼說沒有色界的不善業呢?色界沒有不善業的,這個我們自己應當明白,前面我們講過的。欲界的不善業叫順苦受業,感到不可愛果,就是順苦的。 上善順非二者,釋不苦不樂受,第三禅上,從第四禅,乃至有頂,所有善業,名為上善,名順不苦不樂受業。 “上善順非二”,上界的善就是說,“非二”就是不苦不樂受,在三禅以上,就是我們前面的“善至三”,這個三是三禅,再上邊叫非二,順不苦不樂的。謂不苦不樂受,“第三禅上”,從第四禅開始,乃至到有頂(非想非非想天),所有的善業,從四禅開始到有頂天的善業都叫上善(第三禅以上),這個是順不苦不樂受業。因為它們都是捨受,四禅到非想非非想天,全部是捨受。捨受,叫不苦不樂受。 論雲:非此諸業唯感受果,應知亦感彼受資糧。受及資糧,此中名受解雲:此相應俱有名資糧也。 “論雲:非此諸業唯感受果,應知亦感彼受資糧。受及資糧,此中名受解雲:此相應俱有名資糧也”,這個就是簡別一下,順苦受業、順樂受業,好象感的果都是受,是不是這個業生了苦的受,感的是苦受呢?不,就是這個“非此諸業唯感受果”,他的意思是說,不是這些業——順樂受、順苦受——就感一個樂受、苦受;不但是受那個果,還要“感彼受資糧”,受是一個主要的,同時還有受旁邊很多的資糧。 資糧什麼東西?就是它的相應的法、俱有的法,跟受相應的,樂受、苦受相應的心王、心所,跟它所有身上的得、四相等等,這一些法都是它感的異熟果之一,中間的都包的,不但是感一個樂受、苦受,就是裡邊還有一些相應、俱有法。 總的這些業,他們感的果,能夠感受(樂受也好,苦受也好,不苦不樂受也好),當然是主要的,但是我們說不單單是感受(“唯感受果”),就是順樂受業、順苦受業等等,並不是說這個業只感樂受、苦受,這個果並不單是僅僅局限於受,還有受的相應、俱有法,都在裡邊。這個資糧,資糧就是相應俱有的法。 這個業感的果是比較寬的,不單是一個受,這是要簡別的。因為看了這個名字,以為這個果就感的受的果了,不是那麼簡單,還有其它的相應法、俱有法,決定是同時感到那個異熟果,都有的。 那麼這裡我們總結一下。今天我們是講業,從業開始。 第一個三業,安、不安、非,就是非安非不安穩,這三個業,就是善、惡、無記,這個很簡單。 下面福業、非福業、不動業。福業就是說欲界的善業叫福業,欲界的不善業叫非福業,那麼上界的(就是色界無色界的)善業叫不動業。為什麼叫不動?造那個業,將來受果的地方是不會動搖的,這叫不動業。這又是三種業。 現在又說一個順三受的業,順樂受、順苦受、順不苦不樂受,就是說它這個業,將來感的果是順著樂受的,順著苦受的,還有一個三禅以上的,順著不苦不樂受的,因為三禅以上的果報都是捨受。那這又分三種順受業。這個三業就分了好多種了。下邊的,恐怕還有多的三業,那麼三個、四個、五個,這麼都有,我們先講了幾個三業的樣子。 今天把順樂受、順苦受、順不苦不樂受的業講完了,明天我們要討論的就是,順不苦不樂受業不但是三禅以上,就是四禅開始到非想非非想天;色界裡邊,初禅天裡邊也有,就是中間禅;乃至欲界裡邊也有。那麼這說有,要拿出依據來;拿依據來的話,就引經據典,引經據典裡邊,把那個經引出來,這個經根本就不好懂,難就難在這裡。實際上也不是很麻煩的事情,就是經上有這個一句話,論上有什麼話,我們引過來證明欲界也有順不苦不樂受的業。因為引這部經,這部經本身就難解,所以一引,反而產生了很多問題。但是你把原則性掌握好了,把這個文看一看,知道它要點在哪裡,也不難。 所以說我們看書要看要點。有些地方,不是要點,你糾纏在裡邊跑不出了,結果把要點忽略掉了,那就是捨本求末,把枝末東西弄了半天,根本的就丟掉了,那是不會學法的,不善巧了。善巧的話,你有智慧的,本末都搞清楚,頭等。如果你智慧差一點,或者才來的,前面的基礎沒有,把本抓住,枝末的就丟掉,這個也是一種善巧,那麼當然是二等。頭等是全部都抓住了,二等的抓根本。三等的,根本丟了,抓一個枝末,那個沒頭沒腦的東西,不成個體系的抓住了,你說聽了懂不懂呢?總算懂了一點點,但是不太好。最差的,根本枝末都不懂,聽了個糊裡糊塗,這個是最差的。既然要聽,總要聽到一些東西,我們說即使你根本沒有聽懂,聽到一個公案,壞事做不得,要感地獄的,這個也好啊,總算是抓了一個枝末,我們說也是一個重點,也是因果的一個要點了,聽了這個公案,抓住了也好。如果你公案都不知道,聽了,人家問你今天聽啥東西啊?忘掉了。那就完了,這個等於沒有聽。我們說聽,或多或少都能獲益,如果聽了一座經什麼益處都沒有,那就是在開小差,或者在打瞌睡。如果你認真聽的話,總會得點好處。那麼今天講這裡。 第八十一講(第231頁下第8行-第234頁下第3行) 《俱捨論頌疏》。上一次我們講到三受業,中間有人提這個問題:約處成就善惡裡邊,律儀戒,惡律儀,要除掉黃門、二形,“二黃門二形”,不能受惡律儀,也不能受律儀戒。但是前面的捨戒裡,假如二形生,不管是律儀也好,不律儀也好,二形生就是捨戒。那這個裡邊就是黃門跟二形有差別。黃門、二形要得戒都不可能,不管善戒、惡戒。這是鹽鹵田,不能生嘉苗,也不能生惡草。但是已經得了戒的,假使成了黃門了,那麼這個問題就是說,捨不捨戒?不捨戒。二形生了是捨戒,黃門不捨戒。本來是黃門的,不能得戒,但是得了戒之後成黃門的,不捨戒,這一個就是差別在這裡。那麼這是比較微細的,這個問題提得比較可以,黃門跟二形差別就是在這裡。 再說一遍,二黃門二形都是不能得惡律儀,也不能得別解脫律儀;但是得了律儀的人,成了二形就捨戒,戒體就沒有了;成了黃門,不捨戒,這是有差別。二形是男女的煩惱都有,這是特別重,即使得了戒之後,也要捨戒,戒體不能存在。黃門,假使他原來有戒體的,還是可以有,不一定捨,不必捨戒。 黃門,在律藏裡邊說了有六種。黃門就是沒有男根的。一種是生下來就沒有的,生黃門。一種是捺破。捺破就是說,一些女人煩惱重,妃子跟那個妾,大小女人,她們養了孩子,妒忌心,小孩子的時候,把他弄掉了,這個男根壞掉了,這又是一種。另外一種就是犯了什麼罪,把它割掉的,那是宮刑了。還有一種,他的生理不健康,人家碰到了生起男根,不碰到不起,這個就是平時就沒有男根了。那麼另外一種,看了人家YIN欲,妒忌心一起就生起男根,平時男根就沒有。這都是生理上的不健康的變態的一些情況。有的說五種不男,還有說六種不男的,另外再一種,就是半月半月,半月裡邊能做男的事情,半月裡邊不能做,叫半月的黃門。總的來說,黃門,有的經上說是五種,有的說加一種,就是捺破,小孩子的時候,大小妻妾有這個妒忌心,把對方的孩子搞壞了,也是算一種,加進去就有六種。這就是關於得戒跟捨戒的問題裡邊有這麼一個。 下邊我們還接下去,三受業。三受業上一次我們講了,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三種。順樂受業,從欲界的善業開始,一直到第三禅的所有善業,都叫順樂受業,它能感樂果的。那麼欲界的那些不善業,不善業只有欲界有,色界沒有,不善業叫順苦受業,將來感的果報是苦的。上善就是說,三禅以上,就是第四禅開始,他們所有的善業感的果報,都是不苦不樂受。這是因為第四禅以上沒有喜樂那些沖動的受,只有捨受,平穩的,這個是高級的。 那麼這就產生個問題:下邊就是四禅以下有沒有順捨受的業?一般說第四禅以上是有,那麼第四禅以下有沒有?考察下來還是有,二種。一種是中間禅,中間禅是捨受,挨著欲界還有,下邊的頌就是講這個。 “論雲:非此諸業唯感受果”,這裡就是說順受業,順樂受、順苦受、順不苦不樂受的業,是不是只感一個受的果,就是只感一個苦受、樂受跟捨受呢? “應知亦感彼受異熟”,這個裡邊不但是感受的異熟果,也感其它的異熟果,它的受的資糧。什麼叫受的資糧呢?跟受一起生起來的那些法,就是包括四個蘊,色、想、行、識,四個蘊都有,這幾個蘊是受的資糧,跟受同時生起。 同時,它受的受跟受相似的,假使是順樂受業的,這些果報都是順樂受的,假使是順苦受業感的果報,這整個五蘊都是順了苦受的,那麼順不苦不樂受的果報,那就是整個五蘊都是順不苦不樂受的。但是中間受的心所特別強,所以就安一個受,並不是說沒有資糧、沒有其它的,其它的還是有。 那麼普光的論記裡邊說[1]:什麼叫資糧?其余四個蘊,“余四蘊資助受故,名受資糧”,其余四個蘊,就是五蘊裡邊除了受蘊,“資助受故”,幫助受的,叫受的資糧。相應俱有,這裡講的相應俱有,其實它總的打開,四個蘊都有,就是色想行蘊裡邊都有它,這些相應的裡邊就有識蘊,也有心所法的行蘊,還有想蘊,相應心所法裡邊還有想心所,這個整個五蘊都有,是跟它相應的、俱有的。不相應行也是有,得、四相等等,所以總的來說五蘊都有。這個五蘊行相都是跟受相順的,那麼叫順受,不一定只是一個受的果,這是把這三個講完了。 余說下亦有,由中招異熟者,有余師說,第三禅下,亦有第三順非二業。中謂中間禅也。由中定業,招中異熟故。明知下地有不苦不樂受業。謂生中間,唯有捨受,故彼業感順非二果。 下邊辯論。“余說下亦有,由中招異熟”,這是第一種例外。 其他的論師有這麼說,三禅以下(四禅以上都是捨受),就是四禅下邊,第三禅開始,也有順不苦不樂受的業。哪個?就是中間禅。“中謂中間禅也”,中間禅也是順捨受。“由中定業,招中異熟故”,修中定的業,就是修這個中間定的那個業因,將來感的果報就是生到中間禅,那麼“招中異熟”,招中間受的異熟。中間禅,我們前面講過的,它是捨受,那麼它這個業決定也是順不苦不樂受的業,因為中間禅生它異熟果是捨受。“明知下地,有不苦不樂受業”,那就是說,不但是四禅以上的,下地,第三禅以下,也有順不苦不樂受的業。 “謂生中間,唯有捨受”,因為生在中間禅,裡邊只有捨受的。“故彼業感順非二果”,所以這個業,中間受的那個業,就是中間受的那個定,定就是業因,它也是屬於順不苦不樂受的那個業。這是一個例外,中間禅。 又許此三業,非前後熟故者,引證,意明下地有捨異熟,此是發智本論說也。彼雲:頗有三業,非前非後受異熟耶解雲:同一時受,言非前非後也?彼論答曰:有,謂順樂受業色,順苦受業心心所法,順不苦不樂受業心不相應行,乃至廣說。 下邊又一個例外。“又許此三業,非前後熟故者”,又,這是《發智論》裡邊,它允許這三個業,就是順苦受、順樂受、順不苦不樂受,三個業,一時成熟。那麼這個一時成熟又順苦受的,決定是在欲界。那麼欲界裡邊,也有順不苦不樂受的業。這個就困難一點,引《發智論》裡邊的原文來證明欲界也有順不苦不樂受的,就是說“又許此三業,非前後熟故”,這是一個依據,這個依據“許”是什麼?就是《發智論》裡邊有這個話,屬於大家承認的。這個“許”就是承認。 “意明下地有捨異熟”,這個意思就是說下地(上地是定地,下地是欲界),欲界裡邊也有捨的異熟果,就是有順不樂不苦受的業,有這個業就感捨的異熟果。這個的依據在哪裡呢?《發智論》的說法,這個“許”是根據《發智論》的,“此是發智本論說也”,發智本論,有這麼話。他這麼說:“頗有三業非前非後受異熟耶?”有沒有三個業,非前非後,就是同時感異熟果的這三種業有沒有?“非前非後”就是同時,同一時候。 “彼論答曰”,先這個提問了,他論裡邊自己回答“有”,有的。那麼哪個?舉例了,哪些呢?“謂順樂受業色,順苦受業心心所法,順不苦不樂受業心不相應行,乃至廣說”,一共有三句,他說了一句。他說有一種業,它是順樂受的業感的色法。那麼色法是什麼呢?下邊要說的。第二種是順苦受的業,感的心王心所法。第三種順不苦不樂受的業,感的心不相應行,這就是三個受不同,感的果也是三個不同。五蘊裡邊,一個是色,一個是心王心所,一個是心不相應行,這樣子,這三個業可以同時成熟。這個什麼意思?這個慢慢看。這是一種。“乃至廣說”,就是還有兩種,他就沒有說。 解雲:順樂色者,於人天中,眼等五根,色香味觸。順苦心心所者,謂感人天苦受及相應法。順不苦不樂受業心不相應者,於人天中,命根、眾同分、得、四相,此是第一節文。 “解雲:順樂色者”,順樂色的異熟果是什麼東西呢?“於人天中,眼等五根,色香味觸”,眼等五根,人天的果報是順於樂受的,就是福報了,這是可以產生樂受的,像人天的五根;那麼還有外界的色香味觸,這是好的外境,能夠產生樂受的。那麼聲為什麼沒有?聲不是異熟果(異熟果任運而起),聲是要作意,你要發聲音,是要加行才能起的,不是任運的,所以不是異熟果,這我們前面講過的。那麼這是第一種,順樂受的色。 順苦受的心心所這個業,就是能夠感到人天的苦受的相應法——心王心所,這個業,將來能感苦受的,跟它相應的心王心所的異熟果的。 順不苦不樂受業的心不相應行,人天當中有不相應行,是命根、眾同分、得、四相(生住異滅)。 那麼第一個。第二個、第三個這裡不說了,那自己去配好了,一個是色,一個是順樂受的色,那麼順樂受的心、心所法,順樂受的心不相應行,三個。那麼順苦受的,這裡心、心所法,也可以順苦受的色,順苦受的不相應行。那麼順不苦不樂受的心不相應行,也可以順不苦不樂受的色,順不苦不樂受的心所法。這樣子,三個三個配,一共總的是三句。這三句裡邊,取它第二句,這是第一節文,這是第一節。 於廣說中,更有一節文,俱捨略引,但言乃至廣說。第二節文,順樂受業心不相應行,能感人天命根等四。順苦受業色者,謂感人天中色香味觸。順不苦不樂受業心心所法,此業能感不苦不樂受,及相應異熟也。 還有第二、第三節,於廣說中,“於廣說中,更有一節文”,就是第二節。“俱捨略引,但言乃至廣說”,《俱捨論》裡邊沒有引出來,只是說“乃至廣說”。 那麼這裡第二節文把它引出來了,第二節文什麼呢?順樂受的業,心不相應行,順樂受的心不相應行能感人天的命根、眾同分、得、四相等等這四種。 第二,順苦受的色,“謂感人天中,色香味觸”,為什麼沒有五根?因為人天的五根不是屬於苦受的,三惡道的五根才是苦受,所以順苦受的色只是外境的,外境也許生苦受,使人能夠產生苦受,而人天的五根,卻不是產生苦受的,所以人天五根不說了,這是外境的。 順不苦不樂受的心、心所法,這個業能夠感不苦不樂受及相應的異熟。那麼這個就是取這一點噢,就是說欲界裡邊也有順不苦不樂受的業,能夠感到捨受跟它的相應法,那就是證明欲界裡邊也有了。所以這段文引了半天,就是證明欲界也有順不苦不樂受的業。它一個是說,證明它有順不苦不樂的心、心所法的異熟果。那不苦不樂受的心、心所,就是捨受了。那麼它又是三個業同時成熟,同時成熟的話,有苦受,每一個裡邊都有苦受,那麼決定是在欲界,在上二界,色界、無色界是沒有苦受的。所以這是第一個證明它是欲界,第二個證明它也有捨受跟異熟果。所以,他證明下地也有,就是說在欲界裡邊也有順不苦不樂受業感的異熟果。 今引彼文,意取第二節文為證,以說不苦不樂受業,感不苦不樂受異熟。明知欲界有捨異熟,以本論說三業俱時受異熟果。由此證知,下地亦有順非二業,非離欲界,有此三業俱時熟故,上界無苦故,三業之言,唯說欲界。 “今引彼文,意取第二節文為證”,現在取《發智論》的文,就是要它的第二節來證明。“以說不苦不樂受業,感不苦不樂受異熟,明知欲界,有捨異熟。以本論說三業俱時受異熟果,由此證知,下地亦有順非二業。非離欲界有此三業俱時熟故,上界無苦故”,這個裡邊引《發智論》,因為轉了幾個彎,看起來好象是不好懂,實際上簡單的一句話,就是說《發智論》裡邊引的論文,可以推測到欲界也有順不苦不樂受異熟,感的異熟果,捨異熟也有。 他怎麼證明有呢?“三業俱時成熟”,這三個業,一個是順樂受,一個是順苦受,一個順不苦不樂受。下邊的果報,是色、不相應行跟心王心所來互相調換,一共有三句。那麼既然是三業俱時受異熟果,“由此證知,下地亦有”,那可以證得下地也有順不苦不樂受的業。 那麼你怎麼知道是下地呢?離開欲界,這三種業同時成熟是不可能的。為什麼?上界沒有苦,既然有苦,三業同成熟,表示這個業決定在欲界,那麼欲界裡邊也有順非苦非樂受的異熟果,也就證明欲界也有了。 (89B)總的話說,欲界裡邊也有這個業,“三業之言唯說欲界”,這個三業同時成熟,就是說這是在欲界的業。 問:豈不業是善惡,受果無記?此業與樂,體性既殊,如何說為順樂受等?答:業能為因,利益樂受,故約利益,說名順受;或復此業,是樂所受,謂樂是業異熟果故,果領於因,此即所受順能受也;或復彼樂,是業所受,由此能受樂異熟故,因受於果,此即能受順所受也。 “問:豈不業是善惡,受果無記?此業與樂,體性既殊,如何說為順樂受等?”我們以前講過,因這個業是有善惡的,但是受的果,異熟果是無記的,大家可能也記得。這個業既然與樂,“體性既殊,如何說為順樂受等?”他說既然這個果是無記,因有善惡,這個業跟這個樂,本身兩個不是一個體,體是相殊、是不同的,那麼你怎麼叫它順樂受業、順苦受業呢? “答:業能為因,利益樂受,故約利益,說名順受”,第一個解釋,這個因,這個業,它能夠利益樂受,就是說能夠產生樂受的有利條件,從這個裡邊來說,它叫順樂受業。 “或復此業,是樂所受,謂樂是業異熟果故,果領於因,此即所受順能受也”,第二個解釋,這個業是樂所受的,樂就是果,這個業它是這個樂所領納的。領納的意思是大家要回憶一下,“受領納隨觸”,觸的行相像受的,好象孩子像他父親一樣,這個領納。受是業的異熟果,這個樂本身(樂受),是業的異熟果。業是因,樂是果,這個樂是業的異熟果。“果領於因”,那麼所受順能受,能受的是受(樂受),所受的、所領納的是業,就是果領納於因,果就是能受的受,那麼所受的是業、因,這個業是所受,這個受的果是能受。那麼“果領於因”,就是前面那個話了,業就是樂所受的,果是受,因是業。 “或復彼樂,是業所受”,或者反過來說,這個樂是業所受的,受是領納的意思。反正兩個都是互為因果的。“由此能受樂異熟故”,這個業能夠受到,能夠領納這個樂的異熟果,業來領納果。“因受於果”,因就是業,業來領納這個果,就是業象那個果。這個說法是能受順所受,能受的業順著所受的果。反正受就是領納的意思,把這個意思掌握住,那就好理解。如果你不知道受是領納的意思,那這些話不曉得說什麼東西了。 那麼這裡呢,就是三番地說,翻來翻去的。它的問題,業跟樂的果是體性不一樣的,為什麼說順樂受業?這什麼意思?第一個說,業是因,它是利益樂受,它能夠產生樂受的有利條件,它們有關系,能夠使樂受利益,就是使它能夠容易生出樂受來的,那麼這個叫順樂受業,這是第一個解釋。 第二個解釋跟第三個解釋是互為因果的,這兩個要把領納的意思領會了,也好懂。那麼這個你們就要翻界品,講受心所的時候,“受領納隨觸”,把這一段看一看。這業是樂受,樂所受。這個業,樂是果,樂能夠領納那個受,就是樂這個果的行相就像那個業一樣的,業是順樂受的,果就是樂受,好象孩子像他的父親的臉一樣。那麼這個所受,此業是樂所受,樂是領納這個受的,樂是業的異熟果故,樂是果。業,它的異熟果就是樂,這個果的樂能領納這個因,就是果像它的因,果像那個業。“此即所受能順能受也”,所受是業,能感受的是受,所受順著那個(能受),像領納那個能受的,順能受,那麼這是一層。 或者反過來,“彼樂是業所受”,業是領納樂的,“由此能受樂異熟故”,因為這個業能夠產生樂的異熟果,“因受於果”,因,這個業像那個果,“此即能受”,能受是領納的業,是因,順著那個所受的果。那麼這是兩層都可以說。反正他解釋名相,他總是幾方面來說,都能解釋。我們把這個意思會到了就可以了。 順受總有五者,標也。總說順受,略有五種。謂自性相應者,已下別釋也。一、自性順受,三受為體,自性是受故,自性不違,名為順受。二、相應順受,以觸為體,謂觸與受相應,名相應順受。如契經說,順樂受觸,乃至廣說。 講到順受,把它總歸納起來,經裡邊講順受的一共有五種,這個順受有五種。這是因為講到順受了,把經上有順受的總歸納講一下,一共有五種。我們這裡講了三種了,實際上有五種,哪五種呢? “總說順受,略有五種,謂自性相應者”,下邊解釋。一種是自性順受,就是三受為體,本身就是受,苦、樂、捨三個受,是它的體。“自性是受故,自性不違,名為順受”,它本身就是受,受就是,它本來是受的自體,這就是受,跟自性沒有相違的,叫順受,自己順自己,不相違,這是第一叫自性順受。 第二種,“相應順受,以觸為體,謂觸與受相應,名相應順受。如契經說,順樂受觸,乃至廣說”,順樂受觸、順苦受觸等等,這個前面我們講觸的時候講過了,觸跟樂有直接的關系,它是跟受是相應的,叫相應順受,這說的是觸。 及所緣異熟者,第三所緣順受,色等六境為體,謂所緣境,順能緣受,名所緣順受。四、異熟順受,謂感異熟業,順異熟果,故名異熟順受。如契經所說,順現受業,乃至廣說。 “及所緣異熟”,這是頌詞。這是第三個,“所緣順受,色等六境為體”,所緣,那是所緣的法,是外境——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個境,外境是它的體。“謂所緣境,順能緣受,名所緣順受”,因為所緣的境可以產生受的,某些境能產生樂受,某些境能產生苦受,這個所緣的境,順著能緣的受,叫所緣順受。 第四種異熟順受,感的異熟果,順著它的異熟因,就是業,叫異熟順受,就是我們這裡說的順樂受業、順苦受業,就是指這個。 “如契經所說,順現受業,乃至廣說”,經裡邊說的有順現受業,還有順其它的廣說,這個裡邊,順現受業,可能是寫順樂受業的。乃至廣說,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可能是這個字的筆誤,這個你們旁邊注一下好了。因為順現受業,現在還沒有講起,當然,後頭順現受業還是有的,這是時間的問題,不是講受了。我們這裡講受,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是這三種。 現前差別故者,第五現前順受,現謂現在,受正現行,即是受體,現前不違,名現前順受。言差別者,上說五受,是差別也。此前所說,順樂受等,於此五中是第四異熟順受,由業能招受異熟故,雖業與受體性有殊,而得名為順樂受等。 “現前差別故”,第五種,“現前順受,現謂現在,受正現行,即是受體,現前不違”,當下,正在受那三個受,叫現前順受,這是時間上說,現前正在受現行的時候,跟那個受,當體不違,叫現前順受。 “言差別者”,是一共有這麼多的差別,五種。哪五種呢?總結一下,就是有自性順受、相應順受、所緣順受、異熟順受、現前順受。 “此前所說,順樂受等,於此五中是第四異熟順受”,我們今天講的順樂受業、順苦受業,就是這五種裡邊的第四種,異熟順受。“由業能招,受異熟故”,這個業,能招受的異熟果,“雖業與受體性有殊”,雖然這個業跟那個受的果,它的體不一樣,但是,因為它能夠產生那個樂受、苦受,可以叫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那麼這裡就是說,第四種的異熟順受,就是我們講的順苦受業、順樂受業,這個三種,就屬於第四種。那麼所以說,從這一點看,他裡邊舉的順現受業,好象是寫錯了,該是“順樂受業,乃至廣說”。 這一段文,比較有點麻煩,單是聽講是不行的。我們說,學法要動腦筋的,谛聽谛聽,善思惟之,這個不要忘掉了。不是單聽了解決問題,要善思惟,要好好地去思惟的。我們感到有些人總是“你加持加持我啊”,自己不要用功,靠人家的力量,這個永遠不得成就。人家幫助你,只能是加一把力,如果你自己不努力的話,再加持你也得不了什麼效果的。 我們說講經也好,聽磁帶也好,看參考也好,如果不動腦筋的話,你耳朵裡進去了,眼睛裡看到那個字,耳朵聽那個聲音,無論如何不會把法學通的。不動腦筋怎麼行呢?我們說一定要動腦筋的。這個是艱苦的腦力勞動,所以說我們學法的人,我們是照顧了,早上不像他們其他的廟二點鐘就打鐘,我們要三點半,就是你們腦力勞動是需要思惟的,如果不思惟的話,少睡一點問題不大,要思惟了,睡眠要適當地加一點;也盡量地吃營養品什麼東西,菜也吃得好一點,奶粉要多吃一點。為什麼?就是這個腦力勞動了,要思惟的,如果你吃脹了,你不思惟的話,你胖起來了,沒有用的。 所以我們說安居的目的在哪裡?什麼叫戒蠟?在你安居之前去稱一稱,你好重?古代因為秤是沒有現代那樣子,幾斤幾兩了這樣子,它就是兩個天平秤,一邊一個人稱在那裡邊,一邊擺蠟,多少蠟了,稱好了,你多少蠟擺在哪裡;等到你安居完了,再稱一稱,看你瘦了,胖了。如果你瘦了,你三個月用功,好,贊歎;如果你胖了,三個月吃飯,沒有用功,這個蠟反而輕了,你人都胖起來了,那個就呵斥,你沒有用功了。所以說這三個月裡邊,瘦一點不要緊,不要害怕,但是瘦了不要害病,瘦了之後,病倒了,那也不行,失去意義了。用功的時候,可能會瘦一點,但是瘦到你病下來了,你也不能用功了,那這個瘦白白瘦掉了。也不是每一個人一定要要求你瘦,就是說你好好用功就是了。你能夠又用功又胖,那更好。那個有禅定的人就行的,他一方面用功,一方面身體不瘦下去。一般的說,普通的人一用功的話,多少要瘦一點,那麼這個瘦也不要害怕,有代價的,等到自恣的時候,就給你長功德,有好處,還有自恣的時候,還有供養。(笑)當然我們不要供養,我們是(要)功德,這個自恣的功德、安居的功德是重要的。 乙四明三時業 從此第四,明三時業。就中:一、明四業,二、明差別,三、明中有業,四、明定業,五、明現法果業,六、明業即受果。 “從此第四,明三時業”,這個業就是好幾種,反正經上說的業,我們都要給它講一下,三時業,這是時間上來講。“一、明四業,二、明差別,三、明中有業,四、明定業,五、明現法果業,六、明業即受果”,那麼也分了六科講。 這個不難。我們說業品裡邊,理論性強的不少,但是都是講事實的也不少。所以《俱捨》你說你要全部懂,不簡單,我們說一個話,如果你不動腦筋的話,全部把《俱捨》學懂了,是不簡單的,不容易的;你說一點也不懂,不可能,我們講須彌山中間,四大洲在旁邊,你還不懂嗎?老太婆還懂的了的,你怎麼不懂呢?所以說,你說《俱捨》學了一點也不懂,這個話,你打妄語,肯定懂一點;就是你沒有貫通,前後《俱捨》的體系沒拿到,這個可以說。 丙一明四種業 此下第一,明四種業。論雲:如是三業,有定不定,其相雲何?頌曰: 此有定不定定三順現等或說業有五余師說四句 “此下第一,明四種業”,業有四種,這個也是很容易的。我們經常說話裡邊,“定業不可逃什麼什麼”,這個就是定業了。那麼業有四種。“論雲:如是三業,有定不定,其相雲何”,我們說的三業講了很多,這個三業裡邊,有定業,有不定業,到底是怎麼回事? “頌曰:此有定不定”,前面講的業有定業,有不定業。“定三順現等”,定業有三種,順現受、順生受、順後受。就是現世就受的業,決定受的現報;順生受,第二世受的業;順後受,第三世以後的受的業。這是決定要受的定業,有三種,根據時間分有三種。一種是不定業,這是第四種。 “或說業有五,余師說四句”,有的人說業有五種,也有說四句,有八種,這是把業的種類打開來說。 釋曰:此有定不定者,標也。此前三業,有定不定。定三順現等者,別釋也。定有三業:一、順現法受,謂此生造,即此生受;二、順次生法受,謂此生造,第二生受;三、順後法受,謂此生造,第三生後受。 “釋曰:此有定不定者,標也”,這個是標業的定業、不定業,標一個名。下邊打開來說,“此前三業”,我們說了很多的三業,這個三業裡邊,總括起來,都有兩種:一種是定業,一種是不定業。 “定三順現等者,別釋也”,定業裡邊又分三種。“定有三業:一、順現法受。謂此生造,即此生受”,現報,這一輩子造業,這一輩子受果,這是順現法受。這是現報,我們也看到過的,有些人造惡造太多了,就現報。 第二是“順次生法受”,下一輩子受的。“謂此生造,第二生受”,這一輩子造業,現在看不到,下一輩子要受。那麼這個,一般的凡夫就不相信了。“你看他造了那麼多壞事,他還不是好好的,還是又胖又富,地位又高,這個你怎麼因果講啥呢?”順生受業,下一輩子要受的。我們說白起,他是秦國的大將,後來第二世做豬了,古代的歷史上有的了,但是他本身現報也有,後來給人家還是殺掉的,這是生報、現報都有了。 第三種,順後法受,這是第二生以後的受,“謂此生造,第三生後受”,或者第三生、第四生……,都叫順後法受。 依經部說:順現受業,其力最強,必受現生後;若順生受業,其力稍劣,必受生後受,不受現受;順後受業,其力最劣,不受現生,唯受後受。隨初熟位,名順現等,並不定業,合成四種。言不定者,不定受故。謂不定受異熟故,或於三世,時不定故,立不定名。 “依經部說,順現受業,其力最強,必受現生後”,這是經部的說法,順現受業,這個是力量最強的業,當下這一輩子就要受。這個受了現,不但是現生受,第二世還要受,第三、第四生還要受,這是最強的業。它就是要受好幾生,現在要受,第二生也要受,後生也要受。 “若順生受業,其力稍劣,必受生後受”,假使順生受業,就是下一輩要受的業,這個力量比現世的現生受業要差一點。那麼它受的果報,下一輩要受,後一輩子還要受,那就是兩種了,順生、順後。 順後受業,這個力量最小,這一輩子還不受,下一輩子還不受,第三輩子以後再受。“不受現生”,就是現世的不受,“生”,來世也不受。“唯受後受”,只是第三生以後才受。那麼這一些業報,一般是更渺茫了。他說你造了那麼多業,或者做了很多善事,“你看做了那麼多好事,還是那麼窮,你看他那麼做壞事,還那麼富”。這個就是,他不是造的順現受業。如果造順現受業的話,現世供養三寶,以殊勝的心,現世決定會富起來,或者是對父母特別孝順,現世也會富起來。那麼這個力量沒有那麼強的業,那就是這一輩子不一定感報,可能是下一輩子,也可能是第三輩子以後。 那麼這些呢,凡夫的眼光很短,就看不到了,以為因果是沒有的。那麼這個我們也不是說佛教故意編一套三世來騙騙人,“反正三世你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你怎麼說,那只好隨你說了”,不是那回事。有禅定的人,他看到的,這個也不要稀奇,就是有的氣功師鬼神通,他也有可以看到幾世的,他也可以看到一點點。真正得了禅定的人,他能得宿命通,他就看到你過去、未來的事情,天眼通見未來了。這是事情不是虛妄的,不是騙騙人的,這個可以實踐的,跟科學一樣的。但是實踐呢,科學你把儀器拿來,一做就做出來了,這個實踐,你去修禅定嘛,你修禅定,你成功了,決定你會知道。但是你修不成功,那算了,那只好聽聽人家的果報就完了。人家得了禅定的人,說真話,你相信他就可以了,你要既不相信人家,自己又沒有這個本事,那你怎麼辦呢?那只好糊裡糊塗了。自己沒有能力,就相信可信的人,真正得了定,得了智慧的,就是佛菩薩,你相信他們就是了。你一定要相信自己,自己又是一個笨蛋,那麼怎麼辦呢?那就是亂搞了。 皈依三寶嘛,就是叫我們相信佛菩薩,你自己還是凡夫,沒有開智慧,你不相信他們,相信哪個呢?再說一個徹底的話,相信三寶就是相信自性的三寶,自己本來的佛性,你相信它還是相信自己,但是不相信自己現在的煩惱、愚癡,這個要簡別。自己本來的佛性要相信它,就是得了果的,就是現在的佛菩薩;你自己現在的,你現行的是愚癡、煩惱,你怎麼能相信這個呢?當然不能相信。所以說我們要依止善知識,他們有修有證的,修好了的人,我們相信他,再引入正路。你相信自己,自己煩惱無明重得很,你相信它,相信它你決定走錯路。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東西,總以為自己對,人家不對,學法的時候,“這個話我聽起來可以,那個話聽起來不對頭”,好象買東西一樣的,這個要,那個不要,那這樣子挑的話,就是日常法師說的,學了半天,是學自己,把自己的知見用佛經來充實一下,依據多找了幾個,自己的錯誤一點也沒有改掉。這樣子你學,學了越多越糟糕。 根據經部的話,業的力量分三種。順現受業最強,順生受業其次,順後受業最劣。 “隨初熟位名順現等,並不定業,合成四種”,隨它這個果最初成熟的時候來分,叫順現受、順後受、順生受,那麼再加上一個不定業。定業,決定受果的,受果的時間:現世受的,順現受;來世受的,順生受;後世受的,順後受,定業三種。不定業也有一種。加上不定業一共是四種。定業三種,不定業一種,四種。 “言不定”,什麼叫不定?“不定受故”,這個果報不一定受。“謂不定受異熟故,或於三世,時不定故,立不定名”,兩個不定,一個是果不定,這個果報到底受不受,不一定。你假使忏悔了,就不受了,或者你做了好事,這個惡報就不受了。還有一個時間不定。到底在什麼時候受報不一定。或者是現世受,或者是來生受,或者是以後受,時間沒有決定。所以說不定,是包含兩個意思。 或說業有五者,或有欲令不定受業,復有二種。謂於異熟有定不定,開為二種:一、異熟定時不定,謂果必受,於三世時,即不定也;二、異熟與時俱不定,謂果與時俱不定受也。 “或說業有五”,因為這個,有人說業又分五種,不定業也可以分。“或有欲令不定受業,復有二種。謂於異熟,有定不定,開為二種:一、異熟定時不定,謂果必受,於三世時,即不定也。二、異熟與時俱不定,謂果與時俱不定受也”,這裡就是說,因為不定業裡邊有變化,那麼就不定業,他們開了兩種,一共加起來五種業。 哪兩種呢?他說不定裡邊分兩種,一種是異熟有定時不定。他說異熟定,時不定,果是要受的,但是什麼時候受不決定,這是屬於一類的不定業,就是異熟是定,異熟就是果了,果嘛,這個果將來一定要受的,但是你什麼時候受,現世受、來世受、後世受不一定,這是不定業的一種。 第二種,“異熟與時俱不定”,這個時間跟那個受的果都不一定。或者是這個果在下一輩子受,或者後輩子受,時間不定;或者這個果本身可以不受,做了大的善事,惡果就不受了,這個小小的惡果就不受了,或者忏悔之後,這個忏悔掉了,就不受了。那麼果也不定,這個時間也不定。那麼所以把不定業開了兩種,三種加兩種,成了五種,所以說有的講四業,也可以說五業。 “但有果定時不定業,無有時定果不定者”,這個裡邊,我們把時間跟果來做四料簡的話,還有一個,就是果是定的,時間不定,這是可能的。但是你說,時間是定的,果不一定受,這個,他說沒有的。只要時間定,果一定定的。“以時離異熟無別性故”,時間是假法,時間離開異熟果,沒有其它的別體的。那麼就是說,只要時間定的,果一定定的。沒有說時間是定,你這一輩子決定要受,但是果不定,果可以說或受或不受,這一類是沒有的。 所以說不定業分開,只能兩種,不能三種。只有五業,沒有六業。你如果說,這個不定業,它是時定的,果不定的,這種不定業是沒有的,因為時間跟果的關系,不是別體的,離開了果,沒有時間的。果既不定,時間就不能定,果定了之後,時間才能定。 那麼這個裡邊,“四業五業,開合為異”,或者說四業,不定業是合攏來說一個不定,或者是五業,把不定業開了兩個,一個開,一個合,不同。“其理無別”,它的道理是一樣的。 余師說四句者,謂余譬喻師說,業分八種,故為四句。彼許時定於果不定,於不定中,時復分三,兼前五業故,成八種。 下邊打得更開,“余師說四句”,他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擺進去了。這個余師指的是譬喻論師,譬喻論師是有部裡邊的一類論師,後來就是經部的先驅,經部就是譬喻論師的後裔,譬喻論師發展到極端的時候,就產生了經部論師。那麼這個譬喻論師,他把業分了八種,八種用四句來說,那麼這是開得更大了。 他們裡邊就是允許時間定、果不定。就是說這個果決定在現世受,但受不受不一定。前面是簡別這個是不可能的,這裡他們又把它擺進去了。“於不定中,時復分三”,在不定裡邊,時間分三,就是說,現在受、生受、後受,又分了三個。“兼前五業,故成八種”,包了前面五個,成了八個。那麼哪八個呢?他一個一個給你說了。 第一句者,於時分定,異熟不定。謂順現等三業,三世時定,於果不定。若現世受,其果即受,現若不受,永更不受,於時必定,於果不定。順現既然,生後亦爾,此分三種:一、謂順現定,果不定;二、順生定,果不定;三、順後定,果不定。 “第一句者,於時分定,異熟不定”,時間是定的,異熟果卻不定。“謂順現等三業”,時間定,順現受、順後受、順生受三種,果不定。這是答了三句。這三句,加上前五句,就是八句。 “三世時定”,或者順現,或者是順生,或者順後,時間定的,果不定的,那有三句。 “若現世受,其果即受,現若不受,永更不受,於時必定。於果不定。順現既然,生後亦爾”,他把它解釋一下,他說順現受業,果是不定的,怎麼一回事呢?(90A)他說這個果,假使屬於順現受的,那麼這個果假使現世要受,就是現世受了,假使現世不受的話,永遠不受了,他分了這麼一種。就是順現受的不定業,要麼不受,要受就在現世受。後頭一樣,那就是說假使第二輩子受的業,他要麼就第二輩子受,要麼干脆不受。順後受,要麼以後生受,要麼干脆不受,都是一樣。這就加了這三句。 “此分三種,一謂順現定,果不定。二順生定,果不定”,時間是定的,果不定。“三順後定,果不定”,現在講了三句了。 第二句者,有業於異熟定,於時不定,謂不定業,定得異熟。此但為一,謂果定時不定。 “第二句者,有業於異熟定,於時不定”,有的業,異熟果是定的,時間不定,“謂不定業,定得異熟”,這是前面的不定業之一種。它異熟果是決定的,哪一世受不一定,這個只有一句。“此但為一,謂果定時不定”,果是定的,或者順現受,或者是來生受,或者是後生受,這個沒有決定。那麼這是果定時不定,這是一種。 第三句者,有業於二俱定,謂順現等,定得異熟。此有三種:一謂順現時果俱定,二謂順生時果俱定,三於順後時果俱定。 “第三句者,有業於二俱定”,果也定,時也定,“謂順現等,定得異熟,此有三種”,果也定的,時間也定的。這個業,決定現世受的,順現受業,決定來生受的,順生受業,決定是後生受的,第三生以後受的,順後受業,這兩個都定的,這是定業有三種。 “一謂順現時果俱定,二謂順生時果俱定,三於順後時果俱定”,(這個你們是於順後是嗎?“三於順後”,是不是啊?這個“於”大概是謂的意思。三個都是謂嘛,謂順現,謂順生,謂順後。當然於順後也可以說,只是文氣不一致。)時果都定,這是第三句,有三種。第一句三種,第二句一種,四句;第三句有三種,七句了;第四句一種,一共八句。 第四句者,有業於二俱不定,謂時不定業,非定得異熟。此但為一,謂果不定,時不定。 “第四句者,有業於二俱不定,謂時不定業,非定得異熟”,時間不定的那個業,異熟果也不定的,這是一句,謂果不定,時也不定。 那麼這總的四句裡邊就有八個,所以有八種業。這個你們自己去畫表,可能是演培法師有那個表,最好自己畫畫看,把這八個業,根據它的規律性畫出來。自己先把八個業寫好,看哪些地方是相同的,把它歸納起來,那麼一個表就畫出來了,這個不難的,這很簡單。 論雲:彼說諸業,總成八種,謂順現受有定不定,乃至不定亦有二種解雲:順現等三定者,第三句是也。順現等三不定者,第一句是也。第四不定中定者,第二句是也。不定中不定者,第四句是也。
|
|
|
|
|
|
上一篇:智敏上師:俱捨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
下一篇:智敏上師:俱捨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