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索達吉堪布:菩提心僅僅生起一剎那,其功德在億劫中也說之不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發心之具體修法

  今天講一下發菩提心的修法。

  ◎ 提前講此修法的原因

  這個修法,以前學《入行論》時大概講過,至於詳細的觀修方法,《前行》後面也會提到。因為現在很多道友把“皈依”已經修完了,接下來若要修十萬遍“發菩提心”,就要提前了知它的修法。

  按理來講,先好好修四無量心,之後再觀修菩提心,這樣會比較穩妥。不過在座的很多道友,以前聽過多次四無量心的修法,也學過《入行論》的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所以,這次我把後面正式發菩提心的修法,提前給大家大致講一下,這也未嘗不可。

  當然,後面學到這個內容時,還是會照樣講。假如你覺得先應把四無量心修好,然後再修菩提心,這是最好的。但若一邊學四無量心,一邊修發菩提心,這樣應該也可以。

  ◎ 理論與竅訣之間的差別

  修四無量心時,在論典中通常順序是慈、悲、喜、捨;但按照上師們的竅訣,如無垢光尊者、華智仁波切的教言,則應先修捨無量心,真正做到自他平等之後,才觀得起來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

  我們在這裡也是同樣,按照論典的觀點,修菩提心的話,先要通達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的基本道理;但從竅訣的角度而言,則用不著學很多理論,關鍵是內心中要生起“一切眾生都是我母親,跟今生的母親一模一樣”的念頭。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而實修,這就叫做竅訣。

  所以,竅訣的實修,跟理論的講法完全不同,它不需要太多的教證和理證。現在很多知識分子特別強調理論,經常用因明、中觀的邏輯推理分析事情,這樣的分別念,對很多修法不一定適合。因此,我們在實修時,應將理論上的推斷暫時放下來,然後按照傳承上師們的教言,次第去實地修持,以令所修的內容在心裡浮現出來,自心與法融入一體,這才是修行的目的。

  大家修加行時也是如此,不管是菩提心,還是其他修法,實際修持才最有意義。如果沒有這樣,理論上再怎麼精通、再怎麼會說,這些法也跟你的相續相隔千裡。因此,傳承上師非常強調實修的重要。

  尤其是藏傳佛教中,修行的次第相當完整,這在其他傳承中極為罕見。如今大家有幸值遇這樣的教法,一定要按照前輩大德的教言去做。否則,有些人口口聲聲自稱是大乘佛子,實際上根本沒有大悲心,對眾生也沒有同情心,甚至有時候連世間人都不如,那就很值得慚愧了。

  我聽說有一個領導,看了11個孤兒的貧困家庭後,在開會時一直流淚,別人見了也深受感動。我們反觀自己,自認為是大乘佛子、是密宗行人,但看到這種情景,會不會覺得心如刀割?還有些其他宗教的人,不顧自己的安危,到特別嚴重的傳染病群體中去,一心一意幫助他們,或者在大海裡輪船被毀時,自己不願意坐救生船,而把生存的機會讓給了老弱病殘,這種無我利他的精神,我們學大乘佛法的人有沒有?所以有時候看來,我們利益他眾的大悲心,確實很差勁。明白自己的境界後,就算別人怎麼贊美你,你也要有自知之明。

  要知道,菩提心的基礎是慈悲心,慈悲心的基礎就是一顆善心。倘若連一顆善心都沒有,對所有眾生恨之入骨,那你能不能列入大乘行列,自己應該心知肚明。假如沒有大乘種性的善根,再宣揚自己是學大乘佛法的,也很難做到名副其實。

  那麼,什麼樣的人有大乘種性呢?有兩種情況:按照《入中論》的觀點 ,當你聽到般若空性的法音,歡喜得汗毛豎立、眼淚直流,這是大乘種性蘇醒的一種標志;還有,根據《大乘莊嚴經論》中所說 ,當你體會到眾生的痛苦,發自內心地流下悲憫之淚,這也是大乘種性復蘇的一種象征。

  當然,這兩者都跟前世的善根有關。前世學過大乘空性,或修過菩提心的人,因緣成熟時才會有這種現象。而有些人的話,聽了多少大乘經論,看過多少菩提心的功德,也像聽氣功報告一樣,心裡沒有什麼感覺。即使偶爾有一點點,也像雲間的陽光一樣,一下子就被分別念的烏雲障蔽了。這樣的人,不但稱不上是“密宗大師”,連“大乘行者”的名號也當之有愧。

  ◎ 修菩提心的重要性

  在這個世間上,有智慧的人若想以佛法來饒益眾生,就要生起大悲菩提心。《大乘四法經》中也說:“世間明慧者,應發菩提心。”現在饒益眾生的方法有各種各樣,比如建立社會慈善機構,或通過財物或地位去利濟別人,但這些所帶來的快樂只是暫時的,能斷除無明根本、令眾生永久快樂的,唯有菩提心。故《大寶積經》雲:“若欲善安隱,度無量眾生,應發菩提心。”

  菩提心在一切修行中極其重要,若沒有這個基礎,表面上修再高深的大圓滿、大手印,或者禅宗、淨土宗,這些大法到了你相續時,也完全變成了世間法,或者是一種小乘法。然而,這並不是法的過失,而是人的原因。就像《寶性論》中所說,從空中降下的八功德水,到了鹽鹼不同的地面,就會變成不同的味道。同樣,佛陀從慈悲的雲中,普降下八聖道的雨,融入不同眾生的相續,也就成了三乘等不同的解味。

  比如,大圓滿的法盡管高深莫測,其境界也不可思議,但你若為了今生的利益去修,只想把身體的病治好,那它融入你這個根器時,就會變成世間法,而不是解脫之因,如同國王寶庫裡的如意寶,被乞丐拾到之後,不知道其殊勝功德,而把它扔進了垃圾桶一樣。

  因此,同一個法被不同眾生接受,所得的利益也有千差萬別。《維摩诘經》、《大寶積經》中亦雲:“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比如我今天講的是大乘佛法,但聽的人由於根器不同,有些把它當作小乘法,有些把它當作邪法,其結果也有天壤之別。或者像一大鍋藥分給大家,有些人的碗裡有毒,那藥倒進去之後,不但不能對身體有利,反而成為致命毒藥。同樣,一個上師所講的法,雖然從法本身來講完全正確,可它接觸到不同眾生的相續後,因為各人的根基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迥然有異。所以,大家為了使自己的法器堪能,就一定要修菩提心。這一點,不僅僅要從理論上通達,實際行動中也要去修持。

  ◎ 修菩提心的具體方法

  修的時候,《前行廣釋1》中講過一個《日修閉關要訣》,希望你們依此來修。有時間的話,最好能每天修四座或六座;實在沒有時間,至少也要修一座。

  而且,念十萬遍發心時,最好能把《前行》中“發殊勝菩提心”的內容看一遍,觀修時一定要把眾生放在首位。

  一、晨起修行

  每天早上醒來時,先念“喇嘛欽”修上師瑜伽,或者念21遍百字明。接著觀察昨天晚上的夢,做了善夢就隨喜,做了惡夢則進行忏悔。

  起床以後,先洗臉、刷牙、打掃佛堂,在三寶所依面前磕頭,開始修第一座——早上起來應該修一座,因為這時候比較清醒。

  二、日間正式修行

  正式修行,分前行、正行、後行三個階段。

  (一)前行階段

  前行必須具足三個要點:

  1、身要:不管你修菩提心也好、人身難得也好,剛入座時,都要以毗盧七法調整身體。這種坐式,可令你迅速生起所修的境界。

  2、語要:排出三次或九次垢氣,再念元音咒、輔音咒 、緣起咒 。不會念的話,也可直接念“嗡啊吽”,以此令語言得以清淨。

  有些人在修行前,為了清淨語言就開始漱口。其實,這樣做只能清淨身體,語言不可能用水來洗。

  3、心要:分發心、祈禱兩方面。

  1)發心:分為善心、惡心、無記心三種。閉關修行時一定要發善心,盡量不要有惡心和無記心。

  善心也有應捨的發心、應取的發心。應捨的發心中,有世間、出世間兩種。

  應捨的世間發心,一種是救畏心,即害怕自己生病、出現違緣等;一種是善願心,即希望自己得到名聲、身體健康等。這兩種發心都是希求今生的利益,故修行時應當捨棄。

  應捨的出世間發心,是聲聞緣覺只求自我解脫的小乘心。這一點要特別值得注意!比如你這次修菩提心,若只想自己往生極樂世界,得到什麼什麼果位,這個很不好,而應該反反復復地想“我是為了眾生”。這一點,剛開始肯定很難做到,但若慢慢串習下來,就算不能完全與之相應,也可以經常想得起來。

  應取的發心是什麼?就是要為了利益一切老母有情,成就無上佛果而發菩提心。

  概而言之,修發心前,身要是作毗盧七法;語要若不會念其他的,念“嗡啊吽”就可以;心要關鍵不能有自私心、世間目的,要想生生世世利益眾生。

  2)祈禱:發心要想實現,按照阿瓊堪布的竅訣,必須要祈禱。

  祈禱的對境,就是前面所講的皈依境,即把蓮花生大士佛父佛母觀在中間,三世佛在前面,法寶在後面,兩邊是大小乘僧眾,層層的傳承上師在上面,周圍是世出世間一切護法神。如此浩如煙海的聖眾,全部都在自己的眼前。

  祈禱的時候,自己的佛堂裡最好有佛像、佛經、佛塔三寶所依,這些不可缺少。阿瓊堪布在《前行備忘錄》中說,祈禱之前,應於三寶所依面前陳設五供,先修一下七支供,隨後修四無量心,接著施捨三種自己最執著的事物——身體、受用、善根,以此來積資淨障。

  或者,也可以先修上師瑜伽,觀想皈依境全部融入上師,上師融入自己,自己的心與上師的智慧無二無別,在這種境界中稍微安住一下。然後,再次觀想皈依境,在皈依境前開始念誦發心偈。

  這些修法,可根據自己是否相應來定,不一定完全是一種。

  (二)正行階段

  念誦發心偈時,有時間的話,我建議先念三遍無垢光尊者《三處三善引導文》中的一段文字,它歸攝了諸多傳承上師的教言,剛開始念一下是非常好的。

  這段文字是:

  我某某從今乃至菩提果之間,皈依諸大金剛持上師,皈依二足至尊諸佛出有壞,皈依離貪寂滅至尊正法,皈依諸眾之至尊不退轉聖者僧眾。

  祈求攝受我為菩薩,祈禱諸大金剛持上師、諸佛出有壞、住地諸大菩薩垂念我。

  如往昔諸佛出有壞、住地大菩薩為一切眾生而發殊勝菩提心,我某某也自此乃至菩提果之間為一切眾生而發廣大菩提心,未救度者救度之,未解脫者令解脫,未得安慰者安慰之,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

  念三遍之後,開始念發心偈。或者也可以念《開顯解脫道》,從開頭念到“發心”那裡,然後再一直念發心偈:

  吙 結達地 色 嘉瓦這階吉

  吙 如同三世佛佛子

  香且喬 德特 讷吉巴達

  已發最勝菩提心

  達江 卡 恰 桌 根扎 西些

  我亦為度遍天眾

  喇梅香且 秋德 森吉多

  願發無上勝覺心

  也可以念龍欽心滴《大圓滿前行》的發心偈:

  吙 那湊囊瓦切得怎瑞記

  吙 種種顯現水月幻化紋

  扣瓦樂革傑德恰 波晝

  相續漂泊輪回眾有情

  讓熱怄 薩 揚 色鄂瘦 謝

  為於自證光明界休息

  擦美月葉昂 內 塞吉斗

  以四無量境界而發心

  以上偈頌最好用藏文來念。倘若實在不會,念漢文也可以。

  有人認為,這些應該等自己老了再修,年輕時應以聞思為主。但實際上,你剛開始聞思時,以《大圓滿前行》來打基礎是最好的,有了它的話,一生中的修行將會非常穩固。

  我第一次修五加行,當時是23歲。因為上師極為強調,自己雖不敢說生起了真實的菩提心,但也在這方面努力過,一直覺得菩提心非常非常重要。從自身的修行體會來看,無論是年輕人、老年人,我都把他們當作自己的父母,沒有得救度的,我來救度他;沒有得解脫的,我來令他解脫,一定要讓他們獲得究竟安樂,這樣修持非常關鍵。

  有了這種心態以後,再一直念發心偈。一座中能念多少算多少,最後自己打個記號。

  (三)後行階段

  念完回向時,觀想皈依境從外圍開始,聖尊們依次化為光,融入中間的蓮師佛父佛母,蓮師再融入自己,自己的心與上師蓮花生大士的智慧無二無別,在此境界中安住片刻。

  安住的時候,假如你修過大圓滿、禅宗,可在這種境界中安住;若沒有這方面的體悟,也可以先通過中觀推理,抉擇一切萬法為空性,於此妙觀察得出的空性境界中,稍許安住一會兒。

  之後念一遍: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向卻森巧仁波切

  菩提心妙寶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瑪吉巴南結傑吉

  未生者當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吉巴年巴美巴央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恭內恭德培瓦效

  展轉益增長

  若有時間,最好把發心儀軌後面的偈頌也念完,然後再用“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作回向。

  倘若你修的是《開顯解脫道》,那結座之後,接著念《開顯解脫道》的剩下部分,再作回向,這是一座發心的完整修法。五加行若能一座一座這樣完成,效果是很好的。不過,大家集體共修時,可能沒有這麼長時間。

  ◎ 修菩提心一定要落到實處

  修菩提心時,有時候可以觀想眾生平等,親人和怨敵沒有差別,安住在捨心的境界中;有時候願通過自己的能力,讓一切有情獲得彼岸的快樂,在慈心的狀態中念誦;有時候願眾生離開所有的痛苦,住於悲心的狀態中;有時候看到眾生離苦得樂,內心由衷歡喜,處於喜心的狀態中。以此四無量心來修也可以,但最關鍵的是要想到眾生。

  否則,《前行備忘錄》中也講了,上師若只是煞有介事地說說“利益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弟子也是裝模作樣地想想,雙方都瞇著眼睛說“好可憐啊”,這樣空洞地說大話,沒有任何實質,就像空中漂浮的雲,沒辦法滋潤地上的莊稼。

  所以,我們修菩提心時,最好能先修四無量心,並參考一下《前行備忘錄》的發心部分。藏地所有的高僧大德,共稱這部論典是最甚深、最圓滿的次第法要,學院很多人在修菩提心時,也常借鑒它的內容。因此,大家對這部論典一定要重視。

  尤其是學院的四眾道友,今年除了學習《入行論》以外,其他的背誦、辯論都放下了,全力以赴要先把加行修完。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應該把這部竅訣書多看一下,盡量減少一些瑣事,不要邊修加行邊做很多事,否則,心很散亂的話,修的效果不一定很好。

  原來我在建學校的同時,也觀修過一些法,但在入定的過程中,經常冒出來學校建築的形象。所以很多大德也說:在修出世間法時,做許多世間法對修行是有害的。然由於每個人的因緣不同,再加上自己的發心,有時候也不得不去做。但不管怎麼樣,希望大家以後要根據自己的條件和精力,把大圓滿的基礎——菩提心修好。修的過程中,盡量減少瑣事和分別念,時時刻刻要想到眾生。

  在想眾生時,正如剛才所說,不能只是嘴上會講“我要度化一切眾生”,一旦真正遇到怨恨的敵人,內心生煩惱卻束手無策。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說過,發心後一定要實修,修的時候,先將關系最不好的眾生觀在面前,以他為對境修四無量心,這個修成了以後,再一個一個眾生增加。若能如此,你以後無論見到什麼眾生,都會發自內心地愛護他,哪怕是看到一條小蟲,對它的悲心也會油然而生。

  我們現在修菩提心非常難,難在哪裡呢?就是遇到實際情況用不上。你雖然口頭上念過十萬遍發心,但若沒有以四無量心攝持,付諸於實踐相當困難。很多竅訣書裡也講了,閉關或靜坐時念誦的發心,一定要用在日常生活中。你念發心偈時若能一直想“三世諸佛怎麼發殊勝菩提心,我今天也在十方三寶面前發這個願,要發菩提心度化眾生”,每一次都這樣觀修,那久而久之,因為提前有過訓練,當遇到任何眾生時,自然就想去利益他。

  尤其是前世有善根的人,稍微修一點,菩提心就很容易生起來,從此之後,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就像禅宗有種說法:你進來時是凡夫,出去時是佛陀。我們雖不敢說是佛陀,但也可以說:剛修這個法時是薄地凡夫,最後完全斷除了自利心。

  當然,作為凡夫人,在沒有證悟空性之前,無法斷除實有的執著,但自利心卻可以斬斷。平時也看得出來,有些出家人或居士剛來學院時,一點利他心都沒有,但後來通過學習大乘佛法,慢慢地根本不把自己當回事,就像佛陀在因地時一樣,全心全意只想利益眾生,為此願意付出一切。這種人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任何一個佛教道場中都非常需要。

  我有時候去藏地、漢地的一些道場,看見很多出家人的行為,確實非常感動,覺得他們是活生生的菩薩,除了利益眾生,從來就沒有自己的空間、自己的事情。而有些出家人雖然名氣很大,但對菩提心從來沒觀修過,利益眾生也從來沒想過,這樣就不太好。不過,別人的相續具體怎麼樣,他到底是菩薩還是眾生?我們凡夫肉眼也看不准,故不能隨便妄加評論。

  總而言之,在修行中,最需要的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僅僅生起一剎那,其功德在億劫中也說之不盡。《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雲:“若贊菩提心,所有諸功德,經於多億劫,稱贊不能盡。”

  因此,上師如意寶常說:“你們每天聽課,法師要求發菩提心時,自己應稍微安住一下,知道今天聽法是為了利益眾生;最後作回向時,相續中也要生起這樣一顆心。若能如此,它的功德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稍稍思維一下就有這麼大功德,那我們在一座間去實際修持,功德就更不可思議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把發心修好。

  對於菩提心,歷代傳承上師都特別重視,有了這個基礎,修大圓滿才是真正的大圓滿。為什麼呢?因為大圓滿並不是自我解脫的小乘法,它的根本就是利他。所以,有了菩提心的話,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它的加持。

  其實,為利益眾生而修行,自利不求也會無勤成辦。誠如上師如意寶在《勝利道歌》中所言:“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故你想自己成佛的話,就要把利益眾生的事放在第一。我們作為凡夫人,若能生起這樣相似的菩提心,也能斷除流轉輪回或墮入惡趣的因。

  法王如意寶有一次在大經堂專門立宗,說:相續中若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此人絕對不會墮三惡趣。然後讓所有法師對此駁斥,最後法王引用很多顯密教理力折群雄。這也是一個殊勝的緣起,我講《入行論》第一品時就提到過,後來又看了《華嚴經》、《大寶積經》等大乘經典,深感法王所說的道理完全成立。如果相續中真的有了菩提心,一般來講不會墮落;即使墮入惡趣,痛苦也非常輕微,時間也極其短暫,就像彈球般很快能得到解脫。

  所以,我們每個人在今生中,最好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十萬遍發心;退一步說,即使質量上不過關,數量上也一定要圓滿。其實,光念十萬遍倒不是很困難,但在念誦的過程中,每次都能前前後後觀想,這個才不容易。

  有些工作特別忙的人,上班或走路時就念完了發心的數量,這也算是一種完成。有沒有功德呢?決定會有。因為這些發心偈,是無垢光尊者、麥彭仁波切等大德的金剛語,如果念了十萬遍,就算一點也不會觀想,甚至常生自私自利的念頭,這也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只不過嚴格來講,最好能以利他心為前提。但即使不具足,念也總比不念好。現在許多人覺得菩提心不重要,吃飯、睡覺、好好休息才重要,所以每天特別懈怠,一個偈頌都不念。跟這種人比起來,你念了十萬遍的話,當然功德不可思議。

  不管怎麼樣,希望大家在規定的時間裡,按照傳承上師的傳統和要求,一定要完成偈頌的數量,最後將善根回向予一切眾生!

  恭錄於索達吉堪布仁波切《前行廣釋》第九十一節課

 

上一篇:大度,是女人快樂的法寶
下一篇:妙祥法師::用全部心血來奉獻為“供”,供奉父母要有極大的孝心和恭敬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