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業道經講話 第二十五講
各位聽眾!十善業道經,今天講到以十善融六度下的:
丙字下第二段,以十善融余五度。
分為五段:
五度:就是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我的講法,還是先講經中的名相,然後銷釋經文。融字、是兼修的意思。我將他分成五段來講:現在先講:
丁字下第一段,兼修持戒。
經上說:
‘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
戒莊嚴的戒,是六度中之第二。佛教中於學佛的弟子,在家出家各各皆有其應守的戒條。如在家修行的居士們,有五戒、有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出家修行的二眾,有沙彌十戒,比丘、比丘尼、二百五十戒,與三百五十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這許多戒中,以戒除YIN、殺、盜、妄為基礎,在原則上與十善是相通的。十善中且多了戒貪、戒嗔、戒癡的三條。所以一般的說來,十善為修學人天乘的條件,實際上十善是大小乘最根本的修行基礎。這裡的戒,當然是指菩薩應守的菩薩大戒。莊嚴者,莊飾嚴好。比如人家一間客廳內陳設了有古玩、有名花、有名貴的用物;或者一個人的身上,衣稱體而華麗,這都是莊嚴。持戒清淨,可能獲得身體上的相好,如釋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妙好。這就是以戒莊嚴。義利的義,是指佛法的真理。佛法的最高真理,經常都稱為第一義谛,證得這第一義谛,自利的程度,就很夠了。以後依體起用,能運用智慧辯才,現無盡的身相,來普遍的利益一切眾生,所以叫能生一切佛法義利,以下銷釋經文。
釋迦牟尼佛,說完了以十善融布施度以後,又召呼娑竭羅龍王說:龍王!我不必太詳細的和你說了,我舉其大要來告訴你吧!修行十善的菩薩,如果兼修六度中的持戒,戒行清淨,以為自己的莊嚴,他將會獲得一切佛法的義利,並且能滿足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願。以下講到:
丁字下第二段,兼修忍辱。
經上說:
‘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
忍辱者、辱是侮辱,能忍受他人對我之侮辱,是為忍辱。人們的一生,所遭遇到而不容易忍受的事,多著呢!只是侮辱為我們最難忍受的罷了。都如饑寒、勞苦、色欲、榮華富貴、都會因不能忍受而鬧出亂子來。你看吧!忍受不了饑寒的人,就會做強盜,做小偷。忍受不了勞苦的人,就會懶惰。忍受不了當前的美色與情欲,就會做出非禮與越分的舉動來,報紙上的情殺,毀容的案子,都從這兒來的。不能忍受榮華富貴,就會奢侈,浪費,或者以勢凌人,欺壓良善,種種喪失良心的事,都會搬演出來。修學佛法的人,遇到這些順境或者逆境,都要能忍。甚至最高的真理,諸法無自性,諸法也無我,無我無自性理論,能承受,能實證,叫做無生法忍。所以仁王般若經上說:‘三賢十聖忍中行’。也就是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不能有一剎那的時間,能夠離開忍的。圓音、音是指語言音聲,沒有一種言音不具足,是為圓音。維摩經上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一音就是圓音。眾相好,就是三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妙好,這還是就化身佛說的。至於報身佛,則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經文的意思是說:
修學十善法的菩薩,能以六度中的忍辱行而為莊嚴,他可得到佛所有的圓音,具足佛所具足的相好。
但是兼修忍辱,為什麼能獲得佛的圓音與相好,而不生其他的功德呢?這其中有沒有因果的關系呢?當然是有的。就以能忍他人的侮辱來說吧!侮辱來的時候,假如不能忍的話,勢必至耳紅面赤,惡聲叫罵。人的臉色,再沒有動怒的時候難看;人的音聲,再也沒有叫罵的時候難聽。善於忍辱的人,遇到侮辱來的時候,決不一動聲色,而以和悅的笑臉,輕輕的音聲,解除對方的暴怒。所以、因中有此妙行,果上就得到特殊的音聲與相好。以下講到:
丁字下第三段,兼修精進。
經上說:
‘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精者、純一不雜;進者、勇往直前,揀擇定了可走的方向而往前邁進,是為精進。魔、印度話叫魔羅,國語、能奪命。怨、是□怨。魔和怨家對頭,都是能阻礙我們前進的。佛法藏,佛所說的法,內容豐富,讀誦受持,能生無量功德,所以名法藏。經文的意思是說:
修十善的菩薩,以精進力,能有百折不撓的勇氣,沖破一切難關和阻力,因此、能擊破了魔王與怨家的擾害,而深入諸佛的法藏。
六欲天的第六天是魔羅天,魔有魔王、魔民、魔子、魔孫、魔眷屬。他們都是挾著邪見而修行布施,所以獲得魔天的福樂。但大都是偏執邪見,專一破壞修學佛法將要成功的人,而收以為他的魔子、魔孫、魔眷屬。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小人駭怕君子增多,深恐魔黨遭遇到摧毀,所以不惜多方以吸引小人而破壞君子。幸而達到了目的,他們也會津津自喜,以為自己是君子,視君子為小人,顛倒錯亂,無所不用其極。目前佛教界的佛魔顛倒,未嘗不與魔王口吻相同,可惜他們神通不及魔王罷了。當初釋迦牟尼佛將要成佛的時候,魔王幻化獅子、虎狼,刀、槍、劍、戟來以相威嚇。釋迦牟尼佛入慈心三昧,刀、槍、劍、戟,都化而為蓮花;獅子、虎狼,亦失去了威猛而無法施其殘暴。因此、不久就在菩提樹下,睹明星、成正覺,親證諸佛所同證的道理,人間天上,統統尊他為導師,為慈父,這都是經過多生多劫精進修持,才獲得這樣的後果,決不是偶然的事啊!以下講到:
丁字下第四段,兼修禅定。
經上說:
‘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
六度中的第五度叫禅定,這裡簡稱為定。禅的印度語應當為禅那,譯成國語是靜慮,或者又譯為思惟修。慮、就是我們心上的妄想,靜者澄清,又可以說是止息,妄想紛擾,用一種功夫將他澄清或止息下去。思惟修者,妄想澄清,易於流入昏沉,也須要一種功夫,這種功夫在禅宗叫看話頭,在般若宗叫觀照。其實、澄清下來就是止;不讓他昏沉叫做觀。定莊嚴的定,就是‘攝心不動’,其中包含了有止有觀。念、是明記不忘的意思。慧、由於靜定而後,對於事理發生的一種抉擇力。慚、是自慚。愧、是愧他。輕安,是由靜定功夫得力而後,身心上所得到一種自在。經上的意思是說:
修十善而能兼用禅定功夫的菩薩,因禅定而能發生念、慧、慚、愧、輕安的效能。
於所有的學習,能明記不忘是為念。他人所不能解決的事理,菩薩能予以合理的抉擇。過去不正當的行為,因靜定的功夫,有了反省的時間,知道那是錯誤叫做慚;同時考慮到過去的先賢先聖,都是行為清白,經過了百折千磨,才爭取到自由解脫的境界。我不也是人嗎,我為什麼不能,這就是愧。由於念慧的力量,善行自然日日加增;由於慚愧的力量,惡行也漸減少。由於善的增長,惡的消滅,則身心上的愉快、恬靜、舒適、也就是輕安、這是必然的現象。然而這還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因禅定而獲得的輕安,是不可以以言語來形容,在未能獲得定境以前,討論輕安,那是等於隔靴搔癢的。以下講到:
丁字下第五段,兼修智慧。
經上說:
‘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
慧者、揀擇、或抉擇的意思。誰是誰非,我們應當有正確的認識;何去何從,我們應有合理的去取,就是慧的揀擇或抉擇。見、是屬於眼根,分別屬於眼識。眼根、眼識、雖然能見,能分別宇宙間的事事物物,但不能得到他的真相,所以是妄見。經上的意思是說:
修十善的菩薩而能兼修智慧的話,他以智慧的力量,能獲得諸法的真實相,斷除了一切分別的虛妄見解。這裡的見應該指為意識上對事理的一種主觀,由於分別而起,故稱妄見。
慧的名稱很多,除前面已經說過的,還有小乘和大乘的不同。小乘學者,就苦、集、滅、道四谛,或十二因緣所起的觀慧,范圍比較狹。而其結果,又以擺脫無常、苦、空、而證入寂滅性的涅槃為歸宿,所以不為大乘學者所尊重。大乘學者,對於小乘教的觀法,雖然是必經之路,如維摩經方便品,也以教人觀身如幻等為入手。而大乘學者,能擴而充之,發展到事事物物的普遍觀察。其所得的結果,當然是諸法皆從緣所生,畢竟空無自性。證得這諸法畢竟空性,謂之證得無生忍,或無生法忍。更起方便慧,教化一切眾生。所以小乘的慧,叫做三乘共慧;大乘的慧,叫做大乘不共慧。這裡的慧自然是指的大乘不共慧了。
至於分別妄見,由於眼根、眼識,只能見到諸法的外表,各各隨自己的主觀、好惡(音務ㄨˋ),來確定諸法的價值。妄生取捨,作善作惡,以致受苦無窮。畢竟空性,是諸法的共通性,那不是眼識、意識所能想像,而是要以無分別慧,才能相應的。所以眼識、意識的見,以及所有的分別,都是虛妄而不實在的。因此、在教理上,有有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的界說。今天講到這裡為止,下星期一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