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問,隨著科學的發展,未來會有一種儀器能夠讓我們看到世界的真相嗎?在我看來,這是永遠無法實現的。
當然我們這裡討論的“真相”,並非是指見到更小的粒子或者更完善的量子理論之類,而是指整個世界、一切時空、一切顯現——包括每一個生命的究竟本質是什麼。
佛教一般分為四大宗派:一切有部、經部、唯識宗和中觀派。前兩個屬於小乘,後兩者是大乘佛教。四個宗派有共同遵循的宗旨,那就是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但四個宗派對四法印的認識程度是不一樣的,越是後者對於四法印的認識越深刻、越正確。經部的見地推翻了一切有部中的許多認知錯誤,唯識又超越了經部的見地,但同時又被中觀所超越,所以佛教大中觀的見地是最究竟、最正確的見地。
事實上佛教的四個宗派,對四法印中有漏皆苦的認識差別不大;對諸行無常的認識,只在微細無常的認識上會有些差別。四宗在見地上最大的不同,是在於對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這兩者的認知。特別是到了唯識宗它是見地很高的大乘佛教,已經斷除了對任何物質世界的執著,但還有一些心識上的束縛。唯識宗的基本觀點就是 “唯識所現、唯心所造”,認為世界萬物都是心的顯現。中觀派則又超越了唯識宗,將最微細的一點心識上的束縛也破除掉了。
佛教在看待、分析事物時會有世俗谛和勝義谛兩種方法,世俗谛就是相對的真理,勝義谛則是絕對的真理,是究竟的真相。中觀派分為自續派與應成派兩支,兩者在勝義谛上沒有什麼差別,但對於世俗谛的認識有所不同。自續派在世俗谛上與唯識宗有很多相似之處,應成派則在勝義、世俗二谛上都超越了其他各宗。
佛法的修行分為見、修、行、果四個階段,最初的見地——也就是對於佛法、對於一切事物的認知水平,決定了修行者最終所能達成的修行結果。正是因為四個宗派的見地不同,因此他們所能修證的果位也是不同的。
說到認識世界,我們先來看一下一切有部的二谛。它的世俗谛就是認知一切粗大顯現的事物,譬如山河大地、房屋草木等等一切我們所能看到、聽到、觸到的東西,這 與我們現代科學所說的物質是一樣的。一切有部的勝義谛則是見到這些粗大顯現的背後真相。現代物理學發展很快,從前我們認為物質的最小組成單位是分子、原 子,後來認識到更小的粒子,譬如誇克、亞誇克。但是現代科學所能認識到的最小粒子,如果與一切有部的認知相比的話,可謂是天壤之別。一切有部剖析事物到最後,叫做“無分微塵”,無分微塵比亞誇克小無量倍,如果用現代科學的語言來講,無分微塵可能就是最微細的能量波動,這是一切有部對空間上的認知。
現代科學對於時間的認識從年、月、日到時、分、秒、毫秒、微秒,而佛教認為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一閃念的時間有多長?其中又能分成九十份, 每一份又再分成九百份,這些還只是佛教中較為粗大的分析。一切有部對於時間上的最終認知叫做“無分剎那”,這是一種我們幾乎無法想象的、極短暫的時間概 念。我們常常用動靜來描述世界,無分剎那可能就是最微細的“動”。現代科學對於時空的認識,如果與一切有部相比較的話,就如同幾十米的高度與幾萬億公裡相比一樣。
這還只是一切有部的認知,後面的經部、唯識、中觀更是後後勝前前,見地越來越殊勝,認知越來越正確。唯識宗對於像無分剎那這樣最短暫的時間都已經完全突破 了,一切時空的顯現在這裡也被脫去了表象的外衣,更不用說超越了唯識宗的中觀,它的見地和認知更是無法用語言來表述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師說:“若覓真不 動,動上有不動。”這是超越了動靜、時間和空間的見地。所以《入中論》的作者月稱菩薩說,如果離開龍樹菩薩的中觀見地,是無法獲得解脫的。現代科學的認識離一切有部的見地尚遙不可及,又如何能企及並超越一切語言和思維的中觀見地呢!
事實上,科學之所以無法發展到能夠究竟認識世界真相的水平,其根本原因在於科學是一種二元對立方式的研究,每一種科學研究都必須有一個參照點,都必須有研究的對象,即使少數科學家在極其有限的范圍內意識到了這一點,也根本無法依靠科學本身去突破它。這也就決定了科學必然會在二元對立的泥潭裡掙扎,永遠無法爬 出這個詭異的沼澤。說到底,科學不過就是人類意識如蛇咬尾般的自娛自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