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法藏大師:大乘起信論疏 第三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乘起信論疏 第三卷

  第二釋本覺中有二。先明隨染本覺。後四鏡下明性淨本覺。又亦可上來總明覺體。此文辨覺相。下四鏡文雙明體相也。初隨染中文有三。初總標。二列名。三辨相。

  復次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捨離 初中言生二種者。此二既在隨動門中。故雲生也。生已不離不動覺體。故雲與彼不相離也。

  雲何為二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 言智淨相者。明本覺隨染還淨之相。不思議業相者。明還淨本覺業用之相。此之二相若離染緣則不得成。故雲隨染也○第三辨相中二。先明智淨。於中有二。初直明淨相。後此義雲何下問答釋成。前中亦二。初因後果。

  智淨相者謂依法力熏習如實修行滿足方便故 因中依法力熏習者。謂真如內熏之力。及所流教法外緣熏力。此在地前。依此熏力修習資糧加行善根。登地已上。行契證如。故雲如實修行。十地行終故雲滿足方便。此在金剛因位極也。

  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智淳淨故 果中二。初斷果。後智果。由前方便能破和合識內生滅之相。顯其不生滅之性。此根本無明盡故心無所合。即顯法身本覺義也。即於此時能滅染心之中業相等相續之相。不滅相續心體故。令隨染本覺之心遂即還源。成淳淨圓智。成於應身始覺義也。然此始覺無別始起。即是本覺隨染作也。今染緣既息始還同本。故雲淳淨也○釋疑中初問後答。問中執真同妄難。後簡妄異真答。

  此義雲何 難意雲。如上所說。動彼靜心成於起滅。今既盡於生滅。應滅靜心。故雲此義雲何也○答中法喻合三也。

  以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 答意雲。業等染心名諸識相。此等皆是不覺之相。故雲心識之相皆是無明。非約心體說也。又更轉難雲。既言識相皆是無明故說滅者。即應別有體性離於真如。即真妄別體難也。答雲。如此諸識不覺之相不離隨染本覺之性。以是故雲不離覺性。此無明之相與彼本覺之性非一非異。非異故非可壞。非一故非不可壞。若依非異非可壞義。說無明即明。故涅槃經雲。明與無明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實性。若就非一非不可壞義。說無明滅覺性不壞。滅惑之義准此知之○喻中四句。

  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捨離而水非動性若風止滅動相則滅濕性不壞故 初句真隨妄轉喻。次水風不相離者。真妄相依喻。水非動性者。真體不變喻。此顯非自性動但隨他動也。若風止滅下息妄顯真喻。此明若自性動者。動相滅時濕性隨滅。而但隨他動故。動相滅時濕性不壞也○合中次第合之。

  如是眾生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捨離而心非動性若無明滅相續則滅智性不壞故 初淨心合海也。因無明動者。合風起水成於波浪。以水不能自浪。要因風起波也。風不能自現動相。要依於水方現動也。故動即水。動無別體也。所況可知。俱無形相不相離者。合相依也。以濕全動故。無於水相。以動全濕故。無於風相。心法亦爾。真心隨熏全作識浪。故無心相。然彼識浪無非是真。故無無明相。故攝論雲。見此不見彼等。又雲。若見一分。余分性不異等。又雲。即生死故不見涅槃。即涅槃故不見生死等。如攝論第二殊勝後廣說。心非動者。合水非動性也。無明滅者。是根本無明滅。合風滅也。相續滅者。業識等滅。合動相滅。智性不壞者。隨染本覺照察之性。是合濕性不壞○第二不思議業中。初標後釋。釋中二。初依體總標。

  不思議業相者以依智淨相能作一切勝妙境界 謂與眾生作六根境界故。寶性論雲。諸佛如來身如虛空無相。為諸勝智者作六根境界。示現微妙色。出於妙音聲。令嗅佛戒香。與佛妙法味。使覺三昧觸。令知深妙法。故名妙境界也○二所謂下別辨。

  所謂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隨眾生根自然相應種種而現得利益故 於中四句。一橫顯業德廣多無量。二豎顯業根深窮未來際。三顯業勝能無功應機。四顯業勝利益潤不虛。如此則是報化二身真如大用無始無終相續不絕故。如金光明經雲。應身者從無始生死相續不斷故。一切諸佛不共之法能攝持故。眾生不盡用亦不盡。故說常住。寶性論雲。何者成就自身利益。謂得解脫。遠離煩惱障智障。得無障礙清淨法身。是名成就自身利益。何者成就他身利益。既得成就自身利已。無始世來自然依彼二種佛身。示現世間自在力行。是名成就他身利益。問始得自利已方起利他業。雲何利他說無始耶。答有二釋。一雲。如來一念遍應三世所應無始故。能應則無始。猶如一念圓智遍達無邊三世之境。境無邊故。智亦無邊。無邊之智所現之相。故得無始亦能無終。此非心識思量所測。故名不思議業也。二雲。以無明盡故。始覺即本。然彼本覺無始世來常起業用益眾生故。始覺同彼。故亦無始。以一切佛無差別故。無新舊故。皆無始覺之異故。本覺平等無始無終故。故能常化眾生。是真如之用故。雲不思議業也。此本覺用與眾生心本來無二。但不覺隨流用即不現。妄心厭求。用則於彼心中稱根顯現。而不作意我現差別。故雲隨根自然相應。雖不作意。現無不益。故雲種種而現得利益故也。上來隨染本覺之相竟○自下第二明性淨本覺。亦可是體相合明。於中有二。謂總標別釋。

  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 前中以空及鏡皆有四義故。取之為喻。一空鏡。謂離一切外物之體。二不空鏡。謂鏡體不無能現萬象。三淨鏡。謂磨治離垢。四受用鏡。置之高台須者受用。四中前二自性淨。後二離垢淨。又初二就因隱時說。後二就果顯時說。前中約空不空為二。後中約體用為二。又初二體。後二相。故雲覺體相也。又初一及第三有空義。第二第四有鏡義。故舉二喻○釋中別解四義。

  雲何為四一者如實空鏡 初內真如中妄法本無。非先有後無。故雲如實空。

  遠離一切心鏡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 下釋空義。倒心妄境本不相應。故雲遠離等。非謂有而不現。但以妄法理無故。無可現。如鏡非不能現。但以兔角無故。無可現也。非覺照者有二義。一以妄念望於真智。無覺照之功。以情執違理故。如鏡非即外物。以彼外物無照用義故。即顯鏡中無外物體。二以本覺望於妄法。亦無覺照功能。以妄本無故。如淨眼望空華。無照矚之功。亦如鏡望兔角。問若然者。何故下因熏習中即現一切世間法耶。答彼約依他似法。是此真心隨熏所作。無自體故。不異真如。故彼文雲。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也。今此約遍計所執實法故。無可現也。問所現似法。豈不由彼執實有耶。答雖由執實。然似恆非實。如影由質影恆非質。鏡中現影。不現於質。不現質故。故雲空鏡。能現影故是因熏也。

  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 第二因熏中釋內有二因義。初能作現法之因。二作內熏之因。亦可初是因義。後是熏習義。故雲因熏習也。言如實不空者。此總出因熏法體。謂有自體及性功德故○下別釋二因。

  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 初中一切世間境界悉現者。明一切法離此心外無別體性。猶如鏡中能現影也。不出者。明心待熏故變現諸法。非不待熏而自出也。不入者。離心無能熏故。不從外入也。不失者。雖復不從內出外入。然緣起之法顯現不無。故雲不失也。不壞者。諸法緣集起無所從。不異真如。故不可壞。如鏡中影非刃能傷。以同鏡故不可壞也。常住一心者。會相同體。以一切法下釋成同鏡所由。以於心中顯現無出入等故。即無體性。無體性故。本來平等不異真如。故雲常住一心乃至真實性故。

  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 又一切染法下釋後因義。染法不能染者。以性淨故。雖現染法。非染所污。非直現染之時非染所染。亦乃由現染故反顯本淨。如鏡明淨能現穢物。穢物現時反顯鏡淨。豈此穢物能污鏡耶。若不現染。則無以顯其不染也。智體不動者。以本無染。今無始淨。是故本覺之智未曾移動。又雖現染法。不為所染。故雲不動。如鏡中像隨質轉變。然其鏡體未曾動也。具足無漏等者。此本覺中恆沙性德無所少也。又與眾生作內熏之因。令厭生死樂求涅槃。故勝鬘經由有如來藏能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也。佛性論雲。自性清淨心名為道谛也。又十種佛性中業性也。

  三者法出離鏡謂不空法出煩惱礙智礙離和合相淳淨明故 第三中。初標次釋。言法出離者。謂真如之法。出於二障離於和合故。雲出離。前明在纏性淨不空如來藏。今明不空出纏離垢法身。如寶性論雲。有二淨。一自性淨。以同相故。二離垢淨。以勝相故。不空法者。出法體也。謂即前因熏。出煩惱等者。粗細染心名煩惱礙。所依無明名智礙。離和合等者。淨心出障破業識等和合也。離和合雜相故名淳。無惑染故名淨。出無明故名明。謂大智慧光明等故雲淳淨明也。

  四者緣熏習鏡謂依法出離故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 第四中。初標後辨。謂即彼本覺出障之時。隨照物機示現萬化。與彼眾生作外緣熏力。故雲依法乃至示現故。問前隨染中智淨與此法出離何別。又前業用與此緣熏何別。答前約隨染故還淨說為智。即明彼智用俱就始覺說。此約自性故離障顯法體。即明此法用俱就法體說。是故前雲智。此雲法。前雲業。此雲緣也。然法智雖殊。體無差別。以始覺即本覺故。但今就義開說。故有境智不同也。

  ○第二不覺中有三。初明根本不覺。二生三種下明枝末不覺。三當知無明下結末歸本。又亦可初明不覺體。次明不覺相。後結相同體。前中有二。初依覺成迷。後依迷顯覺。亦則釋疑也。以彼妄依真起無別體故。還能返顯於真。即是內熏功能也。由是義故。經中說言。凡諸有心悉有佛性。以諸妄念必依於真。由真力故。令此妄念無不返流故也。初中有三。謂法喻合也。

  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念無自相不離本覺 法中。初不了如理一味故。釋根本不覺義。如迷正方也。不覺念起者。業等相念。即邪方也。念無自相下明邪無別體不離正方也。即明不覺不離覺也。

  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若離於方則無有迷眾生亦爾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則無不覺 喻合可知。

  以有不覺妄想心故能知名義為說真覺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 後文中二。初明妄有起淨之功。後明真有待妄之義。良以依真之妄方能顯真。隨妄之真還待妄顯故也○第二末中略作二種釋。一約喻說意。二就識釋文。初者本覺真如其猶淨眼。熱翳之氣如根本無明。翳與眼合動彼淨眼。業識亦爾。由淨眼動故有病眼起。能見相亦爾。以有病眼向外觀故。即有空華妄境界現。境界相亦爾。以有空華境故。令其起心分別好華惡華等。智相亦爾。由此分別堅執不改。相續相亦爾。由執定故於違順境取捨追遣。執取相亦爾。由取相故於上復立名字。若有相未對時。但聞名即執。計名字相亦爾。既計名取相發動身口。攀此空華造善惡業受苦樂報。長眠生死而不能脫。皆由根本無明力也。第二釋文中有二。初無明為因生三細。後境界為緣生六粗。前中亦二。謂總標別解。

  復次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相離 標中言與彼不覺不相離者。明相不離體故。末不離本故。以依無明成妄心。依忘心起無明故也。

  雲何為三 前中三細即為三。各有標釋。

  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 初中釋內。以依不覺者。釋標中無明。即根本無明也。心動名業者。釋標中業也。此中業有二義。一動作義。是業義故。雲依不覺故心動名為業也。覺則不動者。反舉釋成。既得始覺時即無動念。是知今動只由不覺也。二為因義。是業義故。雲動則有苦。如得寂靜無念之時。即是涅槃妙樂。故知今動則有生死苦患。果不離因者。不動既樂。即知動必有苦。動因苦果既無別時。故雲不相離也。此雖動念而極微細。緣起一相能所不分。即當梨耶自體分也。如無相論雲。問此識何相何境界。答相及境界不可分別。一體無異。當知此約賴耶業相義說也。下二約本識見相二分為二也。

  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 第二能見相。即是轉相。依前業相轉成能見。故言以依動故能見。若依性淨門。則無能見。故雲不動則無見。反顯能見必依動義。如是轉相雖有能緣。以境界微細故猶未辨之。如攝論雲。意識緣三世境及非三世境。是則可知。此識所緣境不可知故。既雲所緣不可知。即約能緣以明本識轉相義也。

  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 第三境界相。即是現相。依前轉相能現境界。故雲依見故境界妄現。下反舉釋可知。如楞伽雲。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又此論下文明現識雲。謂能現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於色像。現識亦爾。乃至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此等並約本識現相義說。此之現相常在本識。何況轉相業相在六七識耶。此三並由根本無明動本靜心成此三細。即不相應心。屬賴耶位攝○自下境界為緣生六種粗相。即分別事識也。如楞伽經雲。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等。此之謂也。問三細屬賴耶。六粗屬意識。何故不說末那識耶。答。有二義意。一前既說賴耶。末那必執相應。故不別說。故瑜伽雲。賴耶識起必二識相應故。又由意識緣外境時。必內依末那為染污根方得生起。是故次說六粗。必內依末那故。亦不別說。二以義不便故。略不說之。不便相者。以無明住地動本靜心。令起和合成梨耶。末那既無此義。故前三細中略不說。又由外境牽起事識。末那無緣外境義故。六粗中亦略不說。亦可計內為我屬前三細。計外為我所屬後六粗。故略不論也。楞伽中亦同此說。故彼經雲。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分別事識。乃至廣說。經中現識。即是三細中現相也。分別事識。即是下六粗也。所以知者。彼經下釋分別事識中。乃雲攀緣外境界起於事識等。故知事識非是末那。此論下文並亦同此。宜可記之。釋文中有二。謂總標別釋。

  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雲何為六 別釋中六相即為六段。各先標後釋。此六之中。總有三對。謂初二為一對。謂事識中細惑。執境法為實故。六染中同是法執。地上菩薩所斷。亦入下五意內攝。以有依止義故。次二為一對。謂事識中粗惑。於前實境上復起貪嗔等惑。即是下入五意後別明意識。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等。六染中二乘等所斷也。後二為一對。謂依惑造業。苦報長淪也。

  一者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 初言智相者。謂於前現識所現相上。不了自心現故。始起慧數分別染淨執有定性。故雲依於境界乃至不愛故也。

  二者相續相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 二相續中依於智者。明起所依。謂依前分別。愛境起樂覺受。不愛境起苦受。數數起念相續現前。此明自相續也。又能起惑潤業。引持生死。即令他相續。故下文雲住持苦樂等也。故雲生其乃至不斷故也。

  三者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 三執取相者。謂於前苦樂等境。不了虛無。深起取著。故下文雲。即此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等也。言依於相續乃至苦樂者。是前相續相也。心起著者。是此執取相也。

  四者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 四計名字相者。依前顛倒。所執相上。更立名言。是分別故。楞伽雲。相名常相隨。而生諸妄想。故雲依於妄執等也。上來起惑。自下造業感報。

  五者起業相依於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 五起業者。謂著相計名。依此粗惑。發動身口造一切業。即苦因也。

  六者業系苦相以依業受報不自在故 六業系苦者。業用已成。招果必然。循環諸道生死長縛。故雲依業受果不自在也。上來末相竟○當知下第三結末歸本。

  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 如前三細六粗。總攝一切染法。皆因根本無明不了真如而起。故雲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也○自下釋所以。

  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 疑雲。染法多種差別不同。如何根本唯一無明。釋雲。染法雖多。皆是無明之氣。悉不覺之差別相。故不異不覺也。故雲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也。上來總釋不覺義。即約染法辨心生滅竟○自下第三明染淨同異之相。於中有三。初總標。次列名。後廣辨。

  復次覺與不覺有二種相雲何為二一者同相二者異相 辨中初同後異。同中三。初喻次合後引證。

  同相者譬如種種瓦器皆同微塵性相 初言同相者。染淨二法同以真如為體。真如以此二法為相。故雲同性相。種種瓦器譬染淨法也。皆同塵性者。器以塵為性也。塵以器為相。故雲微塵性相也。

  如是無漏無明種種業幻。皆同真如性相 合中言無漏者。始本二覺也。無明者。本末不覺也。此二皆有業用顯現而非實有。故雲業幻。此等合種種器也。皆同真如性相者。以動真如門作此生滅門中染淨二法。更無別體故雲性也。真如亦以此二法為相。淨相可知。其染相者。下文雲。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即有染相。

  是故修多羅中依於此義說一切眾生本來常住入於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畢竟無得 引證中依於此義乃至涅槃者。依此同相門。如上本末不覺。本來即真如。故說一切眾生性自涅槃不更滅度。故經雲。一切眾生即涅槃相不復更滅。言菩提之法乃至無得者。依此同相門。如上始本二覺。即是真如。故諸佛菩提非修得也。又前約不覺即如故。眾生舊來入涅槃。今約覺亦即真故。諸佛菩提無新得也。言非可修相者。望前涅槃非是了因修顯故。言非可作相者。望前菩提非是生因所作故。畢竟無得者。此之二果即性淨本有故無得也○自下釋伏疑。疑雲。若眾生已入本來涅槃更無新滅。即已同諸佛。何故不能現報化等色身耶。

  亦無色相可見而有見色相者唯是隨染業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無可見故 釋雲。法性自體本無色相可見。如何使現色等耶。故雲亦無色相可見。又疑雲。若以法性非是色相可見法故不現二色者。諸佛何故現報化等種種色耶。釋雲。彼見諸佛種種色等者。並是隨眾生染幻。心中變異顯現。屬後異相門。非此同相門中。本覺智內有此色礙不空之性也。又亦可本覺不空恆沙德中亦無此色相故。雲而見色相乃至不空之性也。何以得知彼法體中無色相者。釋雲。以本覺智相非是可見之法故也○異相中先喻後合。

  言異相者如種種瓦器各各不同如是無漏無明隨染幻差別性染幻差別故 合中隨染幻差別者。是無漏法也。性染幻差別者。是無明法也。以彼無明迷平等理。是故其性自是差別。故下文雲。如是無明自性差別故也。諸無漏法順平等性。直論其性。則無差別。但隨染法差別相故。說無漏法有差別耳。如下文中對業識等差別染法故。說本覺恆沙性德。又由對治彼染法差別故。成始覺萬德差別也。如是染淨皆是真如隨緣顯現。似有而無體。故通名幻也。上來染淨不同。釋心生滅竟○自下第二釋上立義分中因緣。於中有二。初明生滅因緣義。後從無明所起識下。顯所依因緣體。前中有二。初總標。後別釋。

  復次生滅因緣者所謂眾生依心意意識轉故 標中言因緣者。梨耶心體不守自性。是生滅因。根本無明熏動心體。是生滅緣。又復無明住地諸染根本。是生滅因。外妄境界動起識浪。是生滅緣。依是二義以顯因緣。諸識生滅相集而生。故名眾生。而無別體。唯依心體。故言依心。即是梨耶自相心也。能依眾生。是意意識。依心體起故雲轉。轉者起也○下別釋中初問。

  此義雲何 此心作眾生義雲何也○下別顯示。於中有三。先釋所依心。次釋意轉。後釋意識轉。

  以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 初中言阿梨耶者。是上所說心。即是生滅之因。有無明者。於梨耶識二義中。此是不覺義。即生滅之緣。欲明依此因緣意意識轉故。言以依等也。上總中略標其因故。但言依心。此別釋中具顯因緣故。說依心有無明也。問上說依覺有不覺。由此不覺力故。動彼心體令起滅和合。方有梨耶業識等。何故此中說依梨耶有無明乎。答此有三釋。一由梨耶有二義故。謂由無明動真心成梨耶。又即此梨耶還與彼無明為依。以不相離故。何者。謂依迷起似故。即動真心起業識。迷似為實故。即依梨耶而有無明也。二雲。梨耶有二義。謂覺不覺。前別就其本。說依覺有不覺。今就末位論。故雲依梨耶有無明也。此即二義中不覺義。在梨耶中故說依也。三雲。此中正意唯取真心隨緣之義。此隨緣義難名目故。或就未起。說依真如有無明。或約已起。說依梨耶有無明。然此二名方盡其義。故文前後绮互言耳○不覺下次釋意轉。於中有三。初略明。次廣辨。後結歸心。初中即明五種識相。

  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故說為意 不覺而起者。所依心體由無明熏舉體而動。即是業識也。前依梨耶有無明。即依似起迷。今熏淨心成梨耶。即依迷起似。此二義一時。說有前後耳。言能見者。即彼心體轉成能見。是轉識也。能現者。即彼心體復成能現。即是現識。能取境界者。能取現識所現境界。是為智識。起念相續者。於所取境起諸粗念。是相續識。依此五義次第轉成依止。依止此義而生意識等。故說為意。故攝論雲。意以能生依止為義也○此意下第二廣釋。於中二。初標次釋。釋中五意即為五段。各有標釋。

  此意復有五種名雲何為五一者名為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 初中言無明力者。謂根本無明。即所依緣也。明心不自起。起必由緣。不覺心動者。正明起相釋成業義。起動義是業義故。

  二者名為轉識依於動心能見相故 第二轉識中。言依動能見者。依前業識之動。轉成能見之相。轉識有二。若就無明所動轉成能見者。在本識中。如其境界所動轉成能見者。在事識中。此中轉相。約初義也。

  三者名為現識所謂能現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於色像現識亦爾隨其五塵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 第三現識中。初法次喻後合。言能現一切境界者。依前轉識之見。起此能現之功。故現妄境界。以其心體與無明合熏習力故。現於種種無邊境界故也。合中言五塵者。且舉粗顯以合色像。而實通現一切境界。故上法說中雲一切也。若依瑜伽論中。則現五根種子及器世間等。今此論中偏就五塵者。以此約牽起分別事識義故。作是說也。任運而起者。非如六七識有時斷滅。故簡異彼也。常在前者。為諸法本故。明此識在諸法之先。以是諸法所依故。此揀異末那識也。

  四者名為智識謂分別染淨法故 第四智識者。是事識內細分別。謂不了前心所現境故。起染淨微細分別。故雲智也。

  五者名為相續識以念相應不斷故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復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能令現在已經之事忽然而念未來之事不覺妄慮 第五相續者。亦是事識中細分。前六相中相續相也。以念相應不斷者。法執相應得長相續。此約自體不斷釋相續義也。住持已下有釋。一但屬此相續識。以約其功能釋相續義故。以此識能起潤業煩惱。能引持過去無明所發諸行善惡業種。令成堪任成果之有。若無惑潤。業種焦亡。故雲住持乃至不失也。此則引生令熟。又復能起潤生煩惱。能使已熟之業感報相應。故言成熟無差違也。如是三世因果流轉連持不絕。功由意識。以是義故名相續識。次言念已迳乃至妄慮者。顯此識用粗分別相不同智識微細分別故也。二又總辨前五意功能。初住持業果。是前三細功能。屬梨耶。後念已未之境。是後二功能。屬事識細分也○第三結依心中有二。先正結屬心。後此義雲何下釋疑廣辨。初中先順結三界。後返結六塵。

  是故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 前中言是故者。是前一心隨無明動作五種識故。故說三界唯心轉也。此心隨熏現似曰虛。隱其虛體詐現實狀曰偽。虛偽之狀雖有種種。然窮其因緣。唯心作也。十地經中亦同此說。離彼現識則無塵境。反驗六塵唯是一心。故雲離心則無等也○釋疑中有三。初問。次答。後當知下結也。

  此義雲何 問意雲。現有塵境。雲何唯心。

  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 答雲。以一切法皆是此心隨熏所起。更無異體故。說唯心。疑雲。何以此心作諸法耶。釋雲。由妄念熏故生起諸法。故雲妄念而生也。又亦可疑雲。法既唯心。我何不見。而我所見唯是異心。釋雲。言異心者。是汝妄念分別而作。故雲妄念生也。即分別自心者。既境唯現識。無外實法。是故分別但分別自心。即顯無塵唯識義也。心不見心者。既塵無相。識不自緣。是故無塵。識不生也。攝論雲。無有少法能取少法故也。能所皆寂故。雲無相可得也。中邊論偈雲。由依唯識故。境無體義成。以塵無有故。本識則不生。此中分別自心者。即依唯識以遣於塵。與中邊論上半偈同。心不見心者。依無塵以遣識。與中邊下半偈同。此等約行說。故遣依他性也。故瑜伽論雲。問諸修觀行者見遍計所執無相時。當言入何等性。答入圓成實性。問入圓成實性時。當言遣何等性。答遣依他起性。以此當知。唯識觀成。則無有識。楞伽亦雲。無心之心量。我說為心量。此之謂也。若依此論。無明動真如。成生滅緣起。無明風滅。識浪即止。唯是真如平等平等也○結中有四。初即結相屬心。二是故下舉喻以說。三唯心下一句。釋外伏疑。四以心生下反驗唯心。顯境成妄。

  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 前中無明者。根本無明也。妄心者。業識等也。以世間一切諸境依此而成。謂即現識等也。若無明未盡已還。此識住持境界不息。故雲住持等也。

  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喻中言無體可得者。示此境界離心之外無體可得也。又亦即是心故復無體也。如鏡外無影。鏡內復無體故也。釋疑中疑雲。既其無體。何以宛然顯現。釋雲。此並是真心之上虛妄顯現。何處有體而可得耶。反驗中。疑雲。何以得知心上顯現。釋雲。以心生則種種法生等故知也。此中以無明力不覺心動。乃至能現一切境等故。言心生則種種法生也。此則心隨熏動。故雲生也。若無明滅境界隨滅。諸識分別皆滅無余故。言心滅則種種法滅。此則心源還淨。故雲滅也。既心隨不覺妄現諸境。即驗諸境唯心無體也。問上說生滅結過屬無明。此文辨因緣。雲何結屬心。答前以無明動彼靜心令其生滅故。此生滅功在無明。今此因緣和合道理。以成辦諸法。無性義顯。不住義彰故。就和合結屬於心也○釋意識中。初標後釋。釋中有五。初約人辨粗。二計我下出其惑體。三隨事下明執所依緣。四名為下制立其名。五此識下明識起所依。

  復次言意識者即此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種種妄執隨事攀緣分別六塵名為意識亦名分離識又復說名分別事識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 初中言即此相續識等者。明此生起識粗細雖殊。同是一識更無別體故。即指前第五識也。但前就細分法執分別相應依止義門。則說為意。此中約其能起見愛粗惑相應從前起門。說名為意識。謂意之識。故名意識也。依諸凡夫者簡非聖人意識也。以前智識及相續識。通在二乘及地前等菩薩所起故。故今約凡顯其粗也。取著轉深者。以無對治故。追著妄境轉極粗現。故雲深也。惑體中。非直心外計境為粗。亦復於身計我。於塵計所。或執即蘊。或執離蘊等。種種妄計。此顯計我之相。所依緣者。謂但攀於倒境之事。不了正理故。雲隨事等也。名意識者。此論就一意識義。故不別出五識。但說意識分別六塵。亦名分離者。依於六根別取六塵。故雲分離也。又能分別去來內外種種事相故。復說為分別事識也。下明識起所依者。見謂見一處住地。即見道惑也。愛謂欲色有三愛。即修道惑也。以此見修二惑熏於本識。令變生此分別事識。故雲增長也。上六粗中。執取計名及起業相。並相從入此意識中。及後六染中。執相應染亦入此攝。上來廣明生滅因緣義竟。

 

上一篇:法藏大師:大乘起信論疏 第四卷
下一篇:劉素雲老師:修行人沒有明天,更沒有明年,就今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