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經咒頌念

 

達照法師:念佛圓通章講話之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念佛圓通章講話之四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十方的一切如來,他從成道以後一直都會憐念眾生。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稱為十方,十方如來,不是指一個阿彌陀佛,或者一個釋迦牟尼佛,是指一切空間當中的所有的佛陀。憐,就是憐憫、憐愛。念,就是念念不忘。他的整個身、口、意,身心意念當中,只有眾生。所以,我們不要以為成佛了以後,也就是說有些人在生活當中遇到麻煩了,他就想逃避。他說我趕緊念佛修行,逃到極樂世界去,再也碰不到你了,沒有這麼多冤家對頭了。實際上你錯了,到了極樂世界去以後,你成佛了以後,你還要回來度他們,你成佛了以後,如果不想度他們,你還成不了佛。這十方如來,他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憐念眾生。這就是佛的本意、本行,他應該這麼做,他有這種功德。眾生,就是我們有眾多的生死集合在一起的,就是我們大家。

  那麼,佛念我們就象母親憶念自己兒子一樣,我們大家都是佛子。這個佛的親子和庶子我們都沒有份兒,只是佛的親屬。但實際上,另外一個“子”我們是有份的,就是佛子--佛的弟子。大家如果皈依佛門了,那都是佛的弟子,向佛學習,就是佛的弟子,十方如來都把九法界的眾生當成自己的兒子一樣。為什麼說當成佛的兒子一樣?我們大家自己的真心和佛性,從古至今從來沒有變壞、沒有變化,我們本身具備的無邊智慧、無邊德行,我們真正生命的寶庫自己完全擁有,現在都在。可是,這把鑰匙自己丟了,這個寶庫的門被自己鎖起來了,自己總是在寶庫外面繞來繞去。《法華經》說:“窮子一樣。”自己家裡財富萬貫,但是你出去當乞丐、要飯去了,為什麼呢?我們大家真心當中,並沒有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的干擾,但我們大家天天就在追求色、聲、香、味、觸、法。所以,在這麼一個情況下,我們自己就是自己的佛子,我們自性也就是佛。那十方如來,他是果覺上已經究竟成佛,他看到這一點了,他可以教我們打開我們這個寶庫。因此說,一切眾生都是佛子。

  佛回憶我們、憶念我們的時候,就象母親憶念自己的兒子一樣。“若子逃逝”,逃逝,就是如果這個兒子逃得很遠,毫無音信。“逃”跟“逝”不一樣,“逃”是指逃出去,還有音信。比如說我們大家學佛法以後,你知道有個西方極樂世界好走,我臨終的時候,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信心一生起來,你已經給極樂世界捎去好信了,你已經給阿彌陀佛捎去信了。所以,我們大家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你一旦相信有極樂世界,一旦發願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七寶池、八功德水當中,就有一朵蓮花是你的,那個蓮花馬上就生出來了。生出來,這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有信了:“你看,我這個兒子要回來了!他已經是給了我信號了。”如果你念佛念得越好,這蓮花就開得越好。如果你明心見性了---“花開見佛悟無生”了,這個蓮花開開了。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一開開,你在這裡就是見性了。那麼見性的人,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把這朵蓮花拿過來接你去,到那邊他自然是中品上生以上,九品蓮花中,為中品上生以上。如果我們功夫用的不夠,那個蓮花苞,它還沒有開開。沒有開開,最下品的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去,在這個蓮花苞裡還要呆十二劫。你看看,還要呆十二劫,還要很長時間蓮花才開。“花開見佛悟無生”,這個“花開”,就是代表我們見到自己的真心佛性,見到自己的真心了。所以你這個花才開了。因此說,這個淨土法門很高、很偉大,就在這裡。當我們自己逃離以後,雖然在娑婆,但是你能夠一心念佛,發心要成佛,發誓願要度眾生,這個都是跟阿彌陀佛接上信號,跟我們十方的如來、我們的母親捎去好信了,那回家就有希望。

  “逃逝”的“逝”是指沒有消息了,“逝世”就是去世,再也找不到他的音訊了。逃逝就兩種人:一種人,就是我們還是凡夫,在這裡用功修行了,知道回歸;另外一種人,是指還不知道回歸,迷途不知回,不知回歸,這樣的人也很多。有些人雖然相信佛法,或者對佛教有點好感,但是他不懂得真正對淨土生起信心,也不懂得自己了生死,只求一些人天福報,這些世間的善法,這樣的人才是屬於逃逝的人,還是沒有信號,只是給自己培養一些信心而已,培養一些善根。如果說,你能夠生起信心,雖然逃到遠處,那我們有可以回歸的機會。這個“逃”和“逝”這兩者都具備的人,後面有句話說,“雖憶何為”,就是極其悲感。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講的這種悲感,就是說,十方如來都念我們,就象母親回憶兒子一樣。這個兒子,如果逃出去連音訊都沒有,而且他還不想你這個音信,那這個母親再憶念他、再想他,有什麼用呢?雖然回憶他,雖然牽掛他,又有什麼用?我們有時候也會想,我們這麼慈悲,佛為什麼不把我們接引去呀?那佛是一直在給我們接引的,只是我們大家不感應。就象電源已經接通了,開關我們始終不開一下,電燈始終也亮不了。我們看在社會上,很多人以世俗的智慧、世間的聰明做一些學問,批判佛教,也不懂得佛教的內容。有些人為生活所迫,就是只看到現實——人生幾十年當中,甚至看到幾年、幾天當中的一些經濟物質享受,他忘記掉自己心靈當中真正的無價寶藏。這個樣子,就是“雖憶何為”---雖然天天住在寺廟裡,天天到寺廟裡去拜佛,那又有什麼用呢?又怎麼能感應呢?

  第二種情況,反過來說“子若憶母”。如果這個兒子,他開始回憶母親了,就是說他雖然逃在外面,他希望給父母親、給家裡寫一封信,讓家人知道自己現在在哪裡,而且現在很想家,有這麼一個想法---“子若憶母”啊“如母憶子”。一開始“憶”,這個效率很低,我們有時候說:“我現在很想修行了.”其實一天當中,你看看你自己二十四小時裡有多長時間真正的是想佛、想修行、想了生死的?真正在念佛的,有幾個時間呢?很少很少!恐怕有人說,《廣論》裡面有這麼一個比喻,說當我們人的壽命是六十歲的壽命當中,你每天覺得自己在用功,最多累計起來時間也不會超過五年。十二分之一還不會超過,而且還是很精進的。這麼算起來,如果我們大家學佛,如果遇到佛法的時間很晚,一天當中、一生當中真正用功的時間很少。那麼,如果你用功時間很少,功夫不能成片,那你沒有辦法完全理解佛的這種本意。佛經裡面,佛法告訴我們的“真正的佛陀的悲心所在”。

  如果我們能夠象佛那樣憶念——就是無時無刻。換句話說,你功夫成片了,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你參禅參得功夫成片,在這個時候,他是“如母憶時”,母親回憶兒子的時候,她在時間上是一直都沒有間斷。而兒子呢?如果能像母親這樣憶念。“母子歷生”,這個“歷”,是歷歷分明。歷歷分明,兒子一直想著母親,母親一直想著兒子,從來沒有絲毫的間斷,這樣的一個比喻。“不相違遠”,因為他的心當中,就沒有違背。那麼,在心當中沒有違背的時候,他的行為上也就不會太遠,他會越來越近。我們大家,如果身體天天在一起,但你心裡想的不一樣,你也離得很遠。所以,佛在佛經裡說:佛弟子天天跟佛在一起,如果不持佛的戒,不持戒、不念佛、不修行,不修戒、定、慧,這個人“離佛千萬裡”。雖然你天天在廟裡待著,你也離佛千萬裡。如果有弟子去佛十萬裡,他心裡面能夠知道持戒、知道用功,他也永遠沒有離開佛。我們世俗上的人,也是這樣看。有人說,在一起最親密的,是自己家裡人。家裡人經常叫做什麼?形體在一起了,心情不在一起,貌合神離——表面上是在一起了,精神世界完全隔離。這種情況,就不是這種“不相違遠”。只有母子相憶的時候,兩個人都平等,這才不相違遠。

  前面用母親和兒子的比喻,真正用功的方法在下面。

 

上一篇:達照法師:念佛圓通章講話之五
下一篇:達照法師:念佛圓通章講話之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