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慈誠羅珠堪布:修空性一剎那的時間,也可以清淨殺盜YIN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無明的危害

  《大乘阿毗達摩》與小乘《俱捨論》中,把我們的負面情緒稱為煩惱,並將煩惱的種類分得非常清楚。一般的心理學與醫學,也不會有這麼多的描述煩惱方面的詞匯。無論如何分類,所有煩惱的根源,就是無明。

  無明,也即愚昧、愚癡。因為不知道世界與自己的真相,很多事情想不開,所以產生了很多煩惱。如果明白真理、真相或真谛,就不會有這些煩惱。所以,所有的煩惱都是從無明中產生的。

  無明是一種潛在的煩惱,不像嗔恨心和貪心那樣明顯。當我們生起嗔恨心和貪心的時候,不但自己非常清楚,別人也很容易看出來,因為言行舉止都會有所變化。但無明卻隱藏得很深,一般很難察覺。世間的所有學者、智者,包括科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等等在內,都沒有發現最終極的無明。雖然世間的各種學科幫我們解決了一部分的愚昧,為我們揭示了很多世界、人生的真相,讓我們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最深的無明煩惱,卻是科學、哲學與很多宗教都從未觸及的。更因為他們的方法與無明不相矛盾,所以也不能推翻與斷除無明。

  過去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印度有五花八門的宗教,形形色色的觀點。有些宗教相信,世界是由天人中的梵天在控制、主宰,梵天高興,我們就可以解脫;梵天不高興,我們就會墮地獄。為了供養梵天,就殺牛、殺羊、殺各種動物來祭祀,這種做法就是無明。

  佛教認為,主宰世界的,並不是梵天。梵天只不過是六道輪回中的天人之一,他自己都會受制於業力,都沒有解脫,會墮落受苦,更不是萬能的。即使以祭祀讓他生起歡喜心,他也沒有能力讓我們解脫。更何況,殺動物去祭祀梵天,只能讓我們墮落,絕不會讓我們解脫。

  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有些邊遠地方甚至還有殺人祭祀的情況。這種滅絕人性的做法,本來就是極大的愚昧,只能增長我們的無明,更不可能推翻無明。

  有了無明,就會有執著,執著外在的世界,執著自己的身體、名、利等等。達不到自己的欲望,就會煩惱、痛苦。為了達到欲望,就會殺盜YIN妄等等,所有罪業,都來自於執著,來自於無明。

  二、推翻無明的方法

  要推翻無明,需要與無明沖突、對立,且比無明煩惱強大的觀念與方法。哪怕念佛、燒香、拜佛、守戒、持咒、吃素都做得非常好,積累了各種世間福報,做了很多善事,但如果沒有證悟空性,就不能推翻無明。人身難得、死亡無常等出離心的修法與慈悲心等修法雖然非常重要,但都與無明沒有沖突,所以也不能推翻無明。菩提心分為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證悟空性的智慧,當然可以推翻無明,但世俗菩提心仍然不能推翻無明。關於這些,在因明論典以及《釋量論》等經論裡面說得非常清楚。

  當年達摩祖師剛剛來到中國的時候,梁武帝給達摩祖師匯報了自己的各種善舉,吃齋、念佛、供僧等等,然後不免得意地問祖師:“這些善法有多大功德?”不料達摩祖師一句話就讓梁武帝啞口無言了:“沒有功德!”

  很多人想不通。為什麼達摩祖師會說沒有功德呢?達摩祖師當然會承認因果的存在,從因果的角度來說,念佛、持戒、吃齋當然有功德,這一點達摩祖師不可能否定,所有的佛教徒都不可能否定。但達摩祖師在此處,是從更高層次的勝義谛角度去評價的,如果沒有證悟空性的見解,這一切對解脫不會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所以達摩祖師才給梁武帝澆了一勺冷水。

  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中也講了:菩提心、出離心非常重要,但僅靠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力量,無法推翻無明,最後,我們還需要空性見。

  就像醫生看病,能不能治好病的關鍵,在於能否了解病的根源,否則無法對症下藥。同樣,我們沒有解脫、不自在、不自由的根源,既不是偶然或無因無緣,也不是萬能神在操控,而是源於執著。

  比如,當我們非常執著一個人的時候,這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會讓我們時而歡喜、時而憂愁。其間痛苦的幾率,將遠遠超過幸福。因為一旦在乎、執著以後,就會有要求。如果對方沒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不能滿足自己,就會平添許多痛苦。直到兩個人感情破裂,以致形同陌路之後,因為執著消失了,才會相安無事了。反之,很多我們越不在乎的事物,反而有可能越是給我們帶來幸福感。生活就是這樣,這是顛撲不破的自然規律。

  驅除黑暗,需要光明;掃除無明黑暗,需要智慧的陽光。此處的智慧,不是世間的聰明、機靈,很多現實生活中的聰明,很可能反而是一種愚蠢。現實生活中懂得怎樣去賺錢、去消費,顯得很聰明,卻有可能毀了自他的解脫和來世,所以也很愚蠢。唯一真正明白無明本質及化解方法的人,就是兩千五百年前的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傳開以後,很多人證悟了世界的真相,獲得了無上的自由和解脫。

  我們要尋找的,是證悟空性的智慧。智慧有三種:聽聞所得的智慧,思維所得的智慧,修行所得的智慧。一一對應,尋找的方法也有三種:聞、思、修。

  通過聽法,聆聽佛的教理,會讓我們明白很多道理,這叫聞所得的智慧。但聞所得的智慧還沒有經過自己的思維與推敲,故而不是很穩定,力度也不是很強。我們不能淺嘗辄止,僅僅停留在聽聞佛法的階段,還要進一步去思考:雖然佛經裡面是這樣說了,但實際上是不是這樣的呢?

  有些人認為,《俱捨論》等經論中所描述的世界觀,不符合現代天文學的觀察結果,所以佛經講的不正確。其實,《俱捨論》並不是佛親口說的,而是很多阿羅漢撰寫的。在佛陀親口說的佛經當中,並沒有很明確的像《俱捨論》中那樣描述的世界觀。為什麼佛教顯宗經典與佛陀後來宣講的《時輪金剛》所描述的世界觀,有那麼大的出入?其原因,在以前的《慧燈之光》中已經多次介紹過了,與今天相比,兩千五百年前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人的理念都不一樣。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佛為了度化某些人,只能這麼講。

  佛陀傳法的方法有三種:

  第一種,如果在座的所有人都能理解,不會出問題,佛就會毫不猶豫地直接把真相告訴大家。

  第二種,如果聽眾不能接受,不能消化,就采取另外一種方法迂回地表達,以使對方能夠逐漸接受。

  第三種,如果一個人問問題,答案要求只有兩個字,“是”或“否”。如果回答“是”,對方不能接受;如果回答“否”,又不符合事實。在這種情況下,佛會保持沉默,這叫無記的問答。當時外道學者诘問釋迦牟尼佛十四個問題的時候,佛就只得三緘其口,一言不發。

  佛陀傳法,會考慮眾生的根基,並不是自己知道多少,都傾囊相授。佛是全知,他知道聽眾的根基,所以會因材施教。

  佛經當中講了很多世界觀,但最真實、最究竟的世界觀,是緣起性空的世界觀。我們現在需要的,也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

  證悟空性的方法,可以歸納為三種:

  第一種方法,是最簡單、最下等的方法,即通過邏輯推理的方式去思維,最後把自己的每一個執著都推翻,從而覺察到世界的虛擬、空性與如夢如幻。再通過進一步的修行,就可以證悟空性。

  第二種方法,是密宗的氣脈明點修法。修氣脈明點與證悟空性,有著高效且直接的關系。在修完加行,灌了頂以後,就可以修氣脈明點的修法,從而比較快速地證悟空性。

  第三種方法,是最簡單卻要求最高的方法,是以心印心的頓悟方法。只有像六祖惠能大師,部分藏密修行人,以及一些印度的大成就者等根機非常成熟的利根者,才能使用這種方法。因為他們過去世修行過很長時間,根機已經很成熟,所以一兩句話稍稍點撥,就能證悟空性。大圓滿就屬於這一類的方法,既不去推理,不會講很多理論和復雜的修法,只是通過一種非常簡單的方法去證悟空性。

  以上三種方法相當於三條不同的路,或三種不同的交通工具,但最終都能達到目的地——證悟、成佛,只是時間上有一些差別而已。可見,不一定所有人都要學密宗,即使最簡單、最基礎的第一個方法,也能消除執著,證悟空性。

  三、如何證明萬法空性

  (一)總說

  如何證明我們的執著,或對世界的認識是錯誤的呢?

  我們判斷一個事物,首先是用感官去感知,之後再把感知到的信息,傳遞給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在分析這些信息之後,再得出結論。我們對事物的判斷過程都是這樣的,科學家們也只不過是多了些儀器而已。

  判斷結果要准確,首先感官必須准確無誤。如果感官有錯,就會把錯誤的信息傳遞給意識,同時意識也要有足夠的能力去判斷,否則判斷結果自然就謬之千裡了。

  在沒有學習中觀,修習般若空性的時候,我們會認為,眼睛看到的都是真實的。現在通過學習可以證明,萬事萬物都是空性。

  中觀證明空性,有五種理由,也叫五大因。其中第一因,叫“破有無生因”。一個理由明白以後,其他理由也可以舉一反三。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一個理由都可以證明,為什麼還需要那麼多的理由呢?這是針對眾生的不同根器而幻化的不同方便。有些人比較容易了解第一個理由,有些人認為第二個理由更為適合……所以就推出了五種理由。下面著重為大家介紹“破有無生因”。

  (二)“破有無生因”

  萬事萬物都在不斷生滅。如果不生不滅,永遠保持一種狀態,就根本無法變化,無法運動。就像一個人誕生了,才可以生存和死亡一樣。物質的存在,有著前面的誕生,中間的停留與最後的毀滅三個階段。首先要有生,才會有住和滅。

  現在我們來觀察一下,物質到底是怎樣誕生的。在宏觀世界當中,我們不需要觀察,因為宏觀世界只是我們的幻覺而已,為了維持現實生活,就讓它繼續“存在”吧!真正實質上的誕生,只能發生在微觀世界當中。

  在誕生一個新物質的時候,我們會認為它是果,來自於另外一個因。因產生了果,果受到了因的影響而產生了,這是大家公認的。但進一步觀察,在新物質誕生之前,它是存在(有)還是不存在(無)呢?答案只有兩個,有和無。我們不能說,它既不是存在的,也不是不存在的。

  有些古老的宗教認為,物質誕生之前,是存在的,只不過隱藏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誕生的過程,是從看不見的地方顯現出來。世上沒有一個完全新生的東西,所謂的誕生,就是從看不見變成看得見。

  我們一般人的概念是,事物的產生,就是從無到有。比如,種花的時候,種子上面肯定沒有花,所以才會去種。如果已經有了花,就沒有必要種花了。

  這就是現實生活。如果不觀察,一點問題都沒有,從無始以來至今,哪怕人類再進化一萬年、十萬年,都沒有問題。但如果進一步觀察,就會發現另一個世界。

  首先,我們怎麼能把沒有的東西變成有呢?所謂的因果關系,就是因把一個能量傳遞給即將誕生的果,讓它變成有。但此時因和果能不能同時存在呢?不可能。因果同時存在,就意味著果已經有了,既然如此,又何須因呢?因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就像糧食已經存在,種子也成了多余的一樣。同時並存的東西,就像大小兩尊佛像,是沒有因果關系的,因為二者都已經形成了。大佛像的產生,並不需要小佛像的幫助。

  既然不能同時存在,那是不是一前一後呢?大家一般會說,因在前,果在後,這是天經地義的。但這也意味著,因存在的時候,果不存在。在宇宙的任何角落,都找不到果的存在。既然它不存在,因又把能量傳遞給誰呢?沒有可以傳遞的對象,傳遞的對方根本不存在。

  因果同時存在的情況,也即果在產生前已經存在(有);因存在的時候,果根本不存在的情況,也即果在產生前並不存在(無)。無論讓存在的東西誕生,還是讓不存在的東西誕生,都沒有辦法。除了果存在與不存在兩種情況以外,不會有第三種情況,這就是“破有無生因”。

  那為什麼我們現在能看到現實生活當中的各種因果呢?這叫緣起。一切都不存在,只是幻覺而已。

  大家一定要靜下來思考一下,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因果是存在的,父親和兒子不就是活生生的因果嗎?”這些都是幼稚的想法。從幻覺的角度來講,因果當然成立。如果我們願意自欺欺人,相信、接受這個幻覺,不接受其他的世界觀,那就不要學了,平時盡量做點善事,不要害人,相信因果,相信輪回,這樣有可能來世會過好一點的日子,但這種好日子也是轉瞬即逝的。如果不滿意現有的狀況,渴望從虛擬的世界中逃離出去,就要去尋找答案。何去何從,自己選擇!

  (三)緣起性空

  緣起的意思,是指待緣而生,待緣而起。或者是從緣而生,從緣而起。佛教認為,萬事萬物的生滅,不是因為其他的萬能神、造物主,而是有因緣的。如果沒有因緣也可以生滅,果就會毫無章法地產生,世間的規律就會亂套,不可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請注意,此處講的緣起,與前面介紹的無因無緣,不生不滅並不矛盾。緣起,是從凡夫五種感官的角度而言的,中觀稱之為世俗谛。後面加個“谛”字,表示真實。如果不深入觀察,這些東西都是非常真實的,所以稱之為“谛”。

  “起”有兩種意思:第一,即從因緣當中產生的意思。比如種子產生果;第二,是相互觀待的關系,包括左右、上下、長短、快慢等所有對立的事物。其中右的緣就是左,左的緣就是右。因為有左,所以有右;因為有長,所以有短等等,這些相對、抽象的概念都不是物質,佛教稱之為觀待法。

  本來觀待法隸屬於精神,並不是物質,但在很多時候,我們的精神會與外面的事物混在一起。如果不混在一起,人與人之間根本沒有辦法溝通。

  比如,我說出“佛像”的時候,我自以為我在講“佛像”,聽眾也認為我在講“佛像”。實際上“佛像”只是一個物質,根本沒有辦法講出來。但所有聽得懂漢語的人,都會將“佛像”這兩個字,與真實的佛像混在一起。只要聽到“佛像”這兩個字,心裡想的就是 “佛像”。只有默認這種錯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才能溝通。關於這些問題,因明研究得非常透徹。

  緣起這兩個字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內容,即緣起和空性實際上是一個意思。也就是說,凡是從因緣當中產生的東西,都是空性,都不成立,都是虛幻而沒有實質的。就像夢中的景象,無論夢裡看到的再怎麼真實,醒來以後,一切都是一場空。

  所有我們認為真實的事物,都需要有來、住、去。比如一尊佛像的來處,是佛像制造廠;同時,它看得見、摸得著,所以現在是存在的、留住的;第三,將來它也會去往別的地方。一個人,是從某個地方來到這裡,然後在這裡停留兩三天,之後又去往另一個地方。因為有來處、去處、住處,我們也會認為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

  雖然夢境也顯得非常真實,但因為夢境的所有現象都沒有來處,只是睡著以後的幻覺,而不是從某一個地方來到睡夢者的夢境中的;正在做夢的時候,夢境也並不存在;從夢中醒來的時候,雖然夢境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但夢境也並沒有去往其他的地方。比如,夢中夢到一頭大象,其實這頭大象並不是從別的地方來到臥室裡的,門窗都關著,大象不可能進來,做夢時不可能呆在臥室,也不可能在醒來之後跑出去。但在做夢的當下,大象就是存在,不過這只是幻覺。

  其實,我們的現實生活也和夢境一樣,沒有來處、去處,所以當下也不存在。盡管我們會認為,當下的現象與夢境不同,是存在的。因為當下不會出現不合邏輯的現象,而夢裡卻會出現一些不可能的事情。比如人死了又復活了,自己可以飛起來等等。

  這些不可能的現象,也只是站在現實生活的角度可以說不可能。從夢境自己的角度來說,這都是可能的。雖然在現實生活當中,這個人死了,但夢裡這個人還沒有死,我真真切切地看見了。到底死是真的,還是沒有死是真的,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斷不清。

  再舉一個例子,魔術師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視覺上的幻覺。比如,幾分鐘的時間內,在什麼也沒有的地方,變出一架飛機或一棟樓,之後又讓它們立即消失無蹤。這時候,我們肯定會否定這架飛機或這棟樓的存在,因為它們沒有來處,沒有去處。只是我們的眼睛看到它們無中生有了而已,所以是虛幻的,是我們上了錯覺的當。

  我們還可以用形式邏輯的方法來推導。比如,我們都承認旋火輪是幻覺,因為它是高速運動產生的錯覺。大前提:凡是高速運動產生的錯覺,都是不存在的幻覺。小前提:佛像是無數細微粒子高速運動產生的錯覺。結論,所以,佛像也是不存在的幻覺。如果這都不承認,就是不講道理了。

  此處用的大前提、小前提,只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簡單地介紹一下而已,其中還有很多漏洞,但目前只能如此。大家以後還是要學因明,因明的精確度、精密度相當高。尤其是年輕人,更應該學因明。我認為,因明已經超越了西方哲學或邏輯學的境界。因為西方的邏輯學一直停留在感官的層面,無法推翻感官的結論。如果不推翻感官的結論,我們的學佛,永遠只能停留在求佛祖保佑自己健康長壽的層次。

  魔術師戴維可以穿過長城,但實際上他並沒有穿過長城。古印度的很多魔術更厲害,念一個咒,小石子立即變成大象;再念一個咒,大象立即變成小石子等等。變出來的大象,也與真正活著的大象一樣,可以走路、吃東西等等,所以,盡管我們看到了,但也是錯覺。可見,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理。

  我們的意識時常會被感官所欺騙,意識屬於理智,感官屬於感知。哲學認為,理智比感知高一個級別。但因明又認為,理智比感知略遜一籌。比如,在看到物體的形狀、顏色時,我們的視覺可以直接感知到,中間沒有任何隔閡;而理智卻要依靠感知來告知,它自己沒有能力去辨別。理智從來看不到物體,只有視覺才能看到。所以因明裡面講,感知比理智直接,但感知沒有思維能力,理智卻可以思考。從這個角度來說,理智又超過了感知。

  佛教講的“緣起性空”四個字,是分不開的,緣起等於性空,性空等於緣起。“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緣起就是性空,所以叫“色不異空”;性空離不開緣起,性空就是緣起,所以叫“空不異色”。這樣思維以後就能知道,現實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幻覺。如果用天眼去觀察周圍的一切,也許很多人會變成神經病,沒有辦法安心地生活。所以目前而言,我們這些愚蠢的人,還是只能安心地在這個虛幻的世界中呆下去。否定旋火輪的真實性,承認鵝卵石、樓房的真實存在,讓感官的精確度,保持在不高不低的位置。

  這一切,是誰設計制造的呢?有人認為,這是上帝設計的;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這是為了適應環境而慢慢進化成這樣的;佛教認為,這是欲望的力量或業力造成的。

  (四)其他證據

  關於證明一切是幻覺,物理學的超弦理論已經作了很好的回答。佛教所講的旋火輪現象,也是一種很好的證據。點一支香,在比較黑暗的地方快速轉動的時候,就能看見一個火環,這叫旋火輪。實際上,除了一根香的火星以外,並沒有一個火環,這都是視覺錯誤而產生的幻覺。假如一百個人都拿著一根點燃的香,同時高速旋轉,五十米之外的人,就能看到一個龐大的火球。當一百個人旋轉的手臂停下來時,火球也立即消失。

  同樣,我們的身體也是這樣一個虛幻的東西。若能在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之上進行推理,你會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如果身體當中每一個細胞分子中的電子不再運動,都落到原子核上,並保持靜止,電子與原子核之間的空隙都不存在了,此時一個人的身體,可能只有芝麻那麼大,或許還要小一點。同樣情況下,一棟二十層樓的樓房,也有可能變成一個火柴盒那麼小,甚至更小。

  世界上有唯物、唯心等很多主張,但佛教從不參與這些爭論,因為一切既不是物質,也不是意識,只是一種幻覺。我曾經也講過,如果必須要用一個西方哲學的詞匯來形容佛教,最適合的,是“唯幻”。佛教不是唯心論,不是唯物論,而是唯幻論。

  對宏觀世界的觀點,所有的佛教宗派是一致的;但對於微觀世界的看法,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的部分宗派並不承認以上觀點,只有中觀以上的顯宗宗派以及密宗才這麼認為。

  佛在因明的《釋量論》中講過:物質都是瞬間生滅,只是因為生滅的速度非常快,所以我們發現不了。

  佛教的中觀理論,打破了大大小小的所有物質,不留任何余地,一切都是空性。這些無中生有的現象,都源於我們的意識。意識的操控,形成了龐大的世界。一旦癡迷其中,就很難突破、逃脫,就像睡夢時逃不脫夢中的恐懼與憂傷一樣。

  當深深地體會到夢幻泡影,深深地明白萬法皆空以後,就要去修行,增長對空性體會的力度,培養它,讓它成長。當它越有能力的時候,煩惱、無明就開始慢慢減少了,直至最後徹底推翻。

  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一切都是虛幻的,因果不存在,佛不存在,眾生也不存在,所以我們也不需要學佛了。雖然實際上是這樣,但我們還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就像誰都知道夢境並不存在,沒有一個人願意做惡夢,但在做惡夢的時候,誰都身不由己一樣。所以,在沒有徹底證悟之前,還是要尊重虛幻的因果,逃避虛幻的痛苦。不能用一句“放下、不執著”來解釋一切。過河以後,才可以拋棄船只。要到達彼岸,現在還暫時不能放棄修行的大船。

  四、證悟空性的修法

  身體做毗盧七法,排出污氣。之後祈禱釋迦牟尼佛,發菩提心,靜下來,依照剛才的思路去思考。當非常清楚地體會到世界是虛幻、空性的時候,就在這種感覺當中停留。不要有其他念頭,不要去思維其他東西,只是靜下來,讓體會保持住,這叫修行。對初學者而言,這就是修空性。這個空性的體會來自於思維,而不是來自於修氣脈明點或大圓滿等其他修法。

  開始一般只能維持一分鐘、兩分鐘,之後會生起雜念。雜念生起的時候,最好能立即發現。然後又繼續觀察,如此周而復始。剛開始修行的時候,觀察與安住輪番修持,觀察次數越多越好,靜下來的時間不能長。如果時間太長,空性的感覺會消失,代之以各種雜念。在修行比較穩定以後,就可以慢慢延長安住的時間,縮短思維的時間。這樣修行力度會慢慢增長,煩惱會慢慢減少。

  剛剛是對物質進行思維,其實精神也是一樣。意識如果真實存在,也應該有存在的形式——生住滅。但觀察之後可以發現,意識也是沒有生,沒有滅,沒有住。思維之後,靜下來打坐。觀察意識的時候,最好的方法不是推理,而是修上師瑜伽。上師瑜伽修完,觀想上師化光融入自身以後,心靜下來什麼也不想,只是去觀心,這是最好的方法。但在此之前,一定要通過思維,去推翻我們對意識的執著。這樣就可以理解空性,但還沒有證悟。真正要證悟空性,還是要靜下來打坐,修空性的修法。

  希望大家能努力修持,以後不管是遇到生意虧本、失戀、離婚、身患絕症等等逆境時,不能僅僅停留在痛苦中坐以待斃,而是要以這些方法來對治。

  五、修空性,最大的福報

  佛經中講,受持空性,是很大的福報。若能宣講空性,更好的是修空性,哪怕是修一分鐘、一瞬間、一剎那,也可以清淨殺盜YIN妄、墮胎、吃海鮮等很多罪過,其功德遠遠超過了以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銀珠寶,供養十方三世諸佛的功德。

  釋迦牟尼佛在一生當中,轉了三次法輪。第一轉法輪,主要宣講小乘經典,主要內容是四聖谛:苦谛、集谛、道谛、滅谛。第二轉法輪,主要宣講空性,也即般若波羅密多。第三轉法輪,主要宣講如來藏佛性。

  第二轉法輪的主要經典,有《般若十萬頌》、《般若兩萬五千頌》、《般若一萬八千頌》等很多般若經典。其濃縮的精華,就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金剛經》。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當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四句話,又包含了所有般若波羅密多的內容。《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很多人在念,甚至還會背,但僅僅從理論上懂得其內容的人,就已經少之又少了,至於能夠體會或證悟的人,更是寥若晨星。

  對尋求解脫的人來說,空性非常重要。哪怕只是像小乘的聲聞、緣覺阿羅漢那樣追求個人的解脫,也要證悟空性。如果不證悟空性,更是無法獲得佛的果位。

  大乘佛教最終的目的,就是度化一切眾生。在此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內在外在的逆境與違緣。若能證悟空性,一切逆境都可以輕輕松松地化解。

  阿羅漢沒有精神上的痛苦,但阿羅漢還有肉體的痛苦,所以阿羅漢也會生病,也會因病而死亡。在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當中,有很多證得阿羅漢果位卻仍然餓死、被毒蛇咬死的故事。因為阿羅漢證悟空性的范圍很小,所以沒有足夠的勇氣與能力。

  在證悟菩薩一地的時候,就連肉體上的痛苦都不存在了。所以即使遇到任何阻礙、壓力,都不會成為其度化眾生的障礙。另外,在度化眾生的過程當中,要完全放下自我,就需要證悟空性。沒有證悟空性,還是會有一些自私心。雖然也在講“無私奉獻”等等,但總有一些局限。菩薩就不會有自私心,就可以完全徹底地利益眾生,不顧一切,不考慮自己的任何事情,無私地奉獻,無條件地付出。

  佛教本身,就充滿了智慧。本來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只是在學佛的人當中,有一些迷信的成分。如果沒有聞思修行,只是盲目地相信鬼、神、民間大仙等等,就是迷信。

  很多佛教徒總喜歡開法會、灌頂、火供、會供,整天都是搞這些,這樣佛教慢慢就變成了形式主義。學佛的人要好好學習,好好修行,否則根本不是真正的學佛,最後佛教全都變成商業化、世俗化、形式化,佛教的智慧、慈悲等精髓就會慢慢淡化,直至消失。佛陀也說過,末法時代會出現這些令佛教衰落的現象。

  我們一定要避免這種衰敗現象的發生,要精進地聞思修,當自己有一定的感受、感悟的時候,要以聊天、交流、討論的形式,把自己的體會傳播給其他人,讓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學佛是什麼。

  慈悲與智慧,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兩個支柱。我們要學的,也是這兩個,其他的形式,都不一定能代表佛法的核心價值。

  所有的迷信都是無明,通過聞思修行就可以推翻。然後進一步學習唯識、中觀,消除對世界的執著。再通過打坐、修行,來證悟空性,獲得解脫。

  就像一直形容牛奶的味道,不如親自嘗一口牛奶一樣。聞思得來的智慧,都只是一種了解,一種認識,還不算是境界。唯有通過修行而證悟,才能親身體會到空性。從此以後,我們永遠都不會再說世界是存在的了。

  這些道理不是釋迦牟尼佛創造的,而是釋迦牟尼佛發現、實踐並推而廣之的。釋迦牟尼佛在發現微觀世界的真相之後,將其用到修行上,成為推翻煩惱執著,獲得解脫的途徑。科學家們在發現了微觀世界的電子、原子核等部分真相之後,卻將物質爆炸可以釋放巨大能量的原理,用於制造核武器。這就像同樣一塊黃金,不同的人去看,其價值是不一樣的:商人會考慮價格利潤,醫生會考慮它的藥用價值等等。

  如果我們滿足於現實,不想去打破它,那就根本不需要學這些道理。如果有人不安於現狀,不想被感官欺騙玩弄,繼續迷茫,那就要去學習、去思維、去訓練、去證悟空性,並讓證悟的境界慢慢增長,最後徹底推翻執著,消滅煩惱,獲得解脫。

  解脫不是神話故事,也一點都不神秘。通過訓練,完全可以把一個像我們這樣的有執著、有無明的凡夫意識,慢慢轉化為純潔的佛性如來藏,這就叫解脫。

  通過這種理智的推理,可以否定感官的結論,建立起一個嶄新的世界觀,這叫佛教中觀的世界觀。在此之前,感知和理智配合得天衣無縫,但從此以後,就分道揚镳,各走其路了。感官感知到的,仍然與過去一樣;但理智卻有了新的觀點,開始走向解脫了。

 

上一篇:帶著前世記憶的一品高官
下一篇:邪YIN四年將三世恩愛善緣耗盡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