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大義今釋卷第四
---楞枷大義今釋
一切佛語心品之四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三藐三佛陀。我及余菩薩摩诃薩,善於如來自性,自覺覺他。佛告大慧:恣所欲問,我當為汝隨所問說。大慧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為作耶,為不作耶?為事耶,為因耶?為相耶,為所相耶?為說耶,為所說耶?為覺耶,為所覺耶?如是等辭句,為異為不異。佛告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如是等辭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過故。大慧,若如來是事者,或作或無常。無常故,一切事應是如來。我及諸佛,皆所不欲。若非所作者,無所得故,方便則空。同於兔角,般大之子。以無所有故。大慧,若無事無因者,則非有非無。若非有非無,則出於四句。四句者,是世間言說。若出四句者,則不墮四句。不墮故,智者所取。一切如來句義亦如是。慧者當知。如我所說,一切法無我。當知此義,無我性,是無我。一切法有自性,無他性。如牛馬。大慧,譬如非牛馬性,非馬牛性。其實非有非無。彼非無自性。如是大慧,一切諸法,非無自相,有自相。但非無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無生、無自性,當如是知。如是如來與陰,非異非不異。若不異陰者,應是無常。若異者,方便則空。若二者,應有異。如牛角,相似故不異,長短差別故有異。一切法亦如是。大慧,如牛右角異左角,左角異右角。如是長短種種色,各各異。大慧,如來於陰界入,非異非不異。
如是如來解脫,非異非不異。如是如來,以解脫名說。若如來異解脫者,應色相成。色相成故,應無常。若不異者,修行者得相,應無分別。而修行者見分別,是故非異非不異。
如是智及爾焰,非異非不異。大慧,智及爾焰,非異非不異者,非常非無常。非作非所作,非有為非無為,非覺非所覺,非相非所相。非陰非異陰,非說非所說,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故,悉離一切量。離一切量,則無言說。無言說,則無生。無生,則無滅。無滅,則寂滅。寂滅,則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則無事無因。無事無因,則無攀緣。無攀緣,則出過一切虛偽。出過一切虛偽,則是如來。如來則是三藐三佛陀。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離一切根量。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悉離諸根量 無事亦無因 已離覺所覺 亦離相所相
陰緣等正覺 一異莫能見 若無有見者 雲何而分別
非作非不作 非事亦非因 非陰不在陰 亦非有余雜
亦非有諸性 如彼妄想見 當知亦非無 此法法自爾
以有故有無 以無故有有 若無不應受 若有不應想
取於我非我 言說量留連 沈溺於二邊 自壞壞世間
解脫一切過 正觀察我通 是名為正觀 不毀大導師
證得如來和身心內外的關系
這時,大慧大士又請佛為他解說正等正覺之法,使他和其余的大乘菩薩們,善於了解如來自性,自覺覺他。於是他問:“如來證得正覺,是有所為?或無為呢?是果?或是因呢?有自相?或是所見之相呢?是說?或所說呢?是覺?或是所覺呢?而且這些問題,是異?或是同呢?”佛回答說:“如來應供等正覺,和你所說的這些問題,迥不相涉,既非事相的果,也不是因,為什麼呢?因為你這些問題,都是有語病的。 假使如來是事相的果, 這個果,設使是被創造的,那麼有作就有壞,也是無常的。設使無常就是如來的事相之果,那麼,一切的事,也應該就是如來。倘使如此,我與諸佛如來,就不必去追求這個了。假使不是被創造的,就根本無所得,只是一個方便假說而已,只是一個絕對的空,正和兔子有角,石女生兒的假設相同,根本就不可能有此事的。假使是無事相之果,而且也無因,那就是非有或非無了。倘是如此,則出於相對的四句,所謂四句便是世間的言論。如果是超於四句以外的,那就不墮於四句之中,不墮在四句中,才是智者所追求的,你先須了解,一切如來的涵義,便是如此,智慧通達的人,便應當知之。大慧啊!如我所說的,一切法無我。無我的涵義,便是打破我執。一切法都是各有自己的性質,例如牛便是牛,馬便是馬,牛沒有馬性,馬沒有牛性,但並不是說它們沒有自己的性質,牛和馬只是在這兩個動物上,加以命名,牛和馬的名詞本身,決不是牛和馬自身的物性。其實呢!名詞的表示和事實,既不是絕對的有,也不是絕對的無,它又並不是沒有肯定的自性的。大慧啊!由此可知,諸法不是沒有自相,也不是有自相,但這卻不是尚未達到無我境界的愚癡凡夫們所能知的,因為他們有妄想。同樣的,所謂一切法本空、無生、無自性的道理,也應當用這個觀點來了解。至於所說的如來呢?也是如此,如來與身心的五陰界是相異的,也是相同的。如果如來是和五陰相同,那便是無常了;因身心五陰,是念念無常的。如果如來是和五陰相異,那也只是方便假設而空說罷了。那麼,究竟如來和五陰是異是同呢?應該說是有異又不異,猶如牛的兩只角一樣,因同是一只牛頭上的角,總是相似的,所以是不異的。但是盡管是同一牛,兩只角卻有長短等不同差別,所以又是有異的。一切法也是和牛角一樣,有長短色相的不同。大慧啊!如來證得正覺,它和身心的五陰、十八界、十二入的關系,也是如此,是非異非不異的。
“同樣的,如來和解脫,也是非異、非不異的,因此,如來又別名為解脫者。如果如來不是解脫者,那就有色相所形成,而色相的形成,卻是無常的。如果如來是解脫者,那修行所得之相。就應無能證和所證的分別了。可是修行者的見地,確於其間見到差別之相,所以說,如來和解脫,是非異非不異的。
“同理可以了知,智慧和妄想,也是非異非不異的,何以如此呢?因為智慧和妄想,都是非常、非無常。非作、非所作。非有為、非無為。非覺、非所覺。非相、非所相。非陰、非異陰。非說、非所說。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的。因為是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所以是離一切量的,但離一切量,就無言說。無言說,就無生。無生,就無滅。無滅,就寂滅。寂滅,就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就無事無因。無事無因,就無攀緣。無攀緣,就超過一切虛妄。超過一切虛妄,就是如來。如來就是正等正覺,所以便名為佛陀。大慧啊!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者,是永離一切根和量的境界的。”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悉離諸根量。無事亦無因。已離覺所覺。亦離相所相。
陰緣等正覺。一異莫能見。
(這是說:如來正覺,是遠離一切根塵境界,此中既無事亦無因,遠離能覺和所覺,遠離能見和所見。以及一切緣起和五陰等作用,在如來正覺中,既不是一,也不是多。)
若無有見者。雲何而分別。非作非不作。非事亦非因。
非陰非在陰。亦非有余雜。亦非有諸性。如彼妄想見。
當知亦非無。此法法亦爾。
(這是說:但是,也不能認為如來正覺,是沒有能見和所見的。如果是沒有能見和所見,那如何又能善於分別一切法呢?總之,一切空、無相、無作,並非如凡夫妄想所推測的,有一真性可見,可是卻也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無,只是本來法爾如此,原是不增不減的。)
以有故有無。以無故有有。若無不應受。若有不應想。
(這是說:法爾本來如此,而生起萬有的相和用。可是因為有,有復還無。因為無,無又生起萬有的相和作用。如果是絕對的無,無就不可能領受一切的相和用。如果是真實的有,有就本來有在。不應該憑借妄想才能知道相和用。)
或於我非我。言說量留連。沈溺於二邊。自壞壞世間。
(這是說:凡夫們不能親證我和無我的道理,只是聽聞言說,便妄加推測。須知執著無我,卻又落於一邊。凡夫們不執著於我,便執著無我,總在二邊相對之中,不僅使自己沉迷淪溺,而且也破壞了世間和出世間的正法。)
解脫一切過。正觀察我通。是名為正觀。不毀大導師。
(這是說:遠離這些知見的過錯,觀察我法,自能得到通達,這樣才名為正觀,否則就是毀謗世間大導師的佛法了。)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修多羅攝受不生不滅。又世尊說,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雲何世尊,為無性故,說不生不滅。為是如來異名。佛告大慧:我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有無品不現。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則攝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願為說。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說如來非無性,亦非不生不滅,攝一切法。亦不待緣故,不生不滅。亦非無義。大慧,我說意生、法身、如來名號。彼不生者。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七住菩薩,非其境界。大慧,彼不生,即如來異名。大慧,譬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如是等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無自性。如是大慧,我於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祗百千名號。愚夫悉聞,各說我名,而不解我如來異名。大慧,或有眾生,知我如來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覺者,有知導師者,有知廣導者,有知一切導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毗紐者,有知自在者,有知勝者,有知迦毗羅者,有知真實邊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主者,有知無生者,有知無滅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谛者,有知實際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無相者,有知解脫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祗百千名號,不增不減。此及余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彼諸愚夫,不能知我,墮二邊故。然悉恭敬供養於我,而不善解知詞句義趣。不分別名,不解自通。計著種種言說章句。於不生不滅,作無性想,不知如來名號差別。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不解自通,會歸終極。於一切法,隨說計著。
大慧,彼諸癡人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所以者何?謂義無身故。言說之外,更無余義,惟止言說。大慧,彼惡燒智,不知言說自性,不知言說生滅,義不生滅。大慧,一切言說,墮於文字,義則不墮。離性非性故,無受生,亦無身。大慧,如來不說墮文字法。文字有無,不可得故。除不墮文字。大慧,若有說言,如來說墮文字法者,此則妄說。法離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離文字故,非不饒益義說。言說者,眾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說一切法者,教法則壞。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若無者,誰說為誰。是故大慧,菩薩摩诃薩,莫著言說,隨宜方便,廣說經法。以眾生希望煩惱不一故,我及諸佛,為彼種種異解眾生,而說諸法。令離心意意識故,不為得自覺聖智處。
大慧,於一切法,無所有,覺自心現量,離二妄想。諸菩薩摩诃薩依於義,不依文字。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壞第一義。亦不能覺他。墮惡見相續,而為眾說。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達章句,具足性義,彼則能以正無相樂,而自娛樂。平等大乘,建立眾生。大慧,攝受大乘者,則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者,則攝受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者,則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則佛種不斷。佛種不斷者,則能了知得殊勝入處。知得殊勝入處,菩薩摩诃薩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現眾色像,通達眾生形類、希望煩惱諸相,如實說法。如實者,不異。如實者,不來不去相,一切虛偽息,是名如實。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應攝受隨說計著。真實者,離文字故。大慧,如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觀指,不得實義。如是愚夫,隨言說指,攝受計著,至竟不捨。終不能得離言說指第一實義。大慧,譬如嬰兒,應食熟食,不應食生。若食生者,則令發狂,不知次第方便熟故。大慧,如是不生不滅,不方便修,則為不善。是故應當善修方便,莫隨言說,如視指端。是故大慧,於真實義,當方便修。真實義者,微妙寂靜,是涅槃因。言說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實義者,從多聞者得。大慧,多聞者,謂善於義,非善言說。善義者,不隨一切外道經論。身自不隨,亦不令他隨。是則名曰大德多聞。是故欲求義者,當親近多聞。所謂善義。與此相違,計著言說,應當遠離。
爾時,大慧菩薩復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顯示不生不滅,無有奇特。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滅。世尊亦說虛空,非數緣滅。及涅槃界,不生不滅。世尊,外道說因,生諸世間。世尊亦說無明愛業妄想為緣,生諸世間。彼因此緣,名差別耳。外物因緣亦如是。世尊與外道論,無有差別。微塵、勝妙、自在、眾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滅。世尊亦說一切性不生不滅,有無不可得。外道亦說四大不壞自性,不生不滅,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諸趣,不捨自性。世尊所說,亦復如是。是故我言,無有奇特。惟願世尊,為說差別所以奇特,勝諸外道。若無差別者,一切外道皆亦是佛,以不生不滅故。而世尊說,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無有是處。如向所說,一世界中應有多佛,無差別故。
佛告大慧,我說不生不滅,不同外道不生不滅。所以者何?彼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變相。我不如是墮有無品。大慧,我者離有無品,離生滅,非性、非無性。如種種幻夢現故,非無性。雲何無性?謂色無自性相攝受,現不現故,攝不攝故。以是故,一切性、無性非無性,但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安隱快樂,世事永息。愚癡凡夫,妄想作事,非諸賢聖,不實妄想。如揵闼婆城,及幻化人。大慧,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種種眾生,商賈出入。愚夫妄想,謂真出入。而實無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如是大慧,愚癡凡夫,起不生不滅惑,彼亦無有有為無為。如幻人生,其實無有若生若滅。性無性,無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離於生滅。愚癡凡夫,墮不如實,起生滅妄想,非諸賢聖。不如實者,不爾。如性自性妄想,亦不異。若異妄想者,計著一切性自性,不見寂靜。不見寂靜者,終不離妄想。是故大慧,無相見勝,非相見。相見者受生因,故不勝。大慧,無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滅。我說涅槃。大慧,涅槃者,如真實義見,離先妄想心心數法。逮得如來自覺聖智,我說是涅槃。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滅除彼生論 建立不生義 我說如是法 愚夫不能知
一切法不生 無性無所有 揵闼婆幻夢 有性者無因
不生無自性 何因空當說 以離於和合 覺知性不現
是故空不生 我說無自性 謂一一和合 性現而非有
分析無和合 非如外道見 夢幻及垂發 野馬揵闼婆
世間種種事 無因而相現 折伏有因論 申暢無生義
申暢無生者 法流永不斷 熾然無因論 恐怖諸外道
爾時,大慧以偈問曰:
雲何何所因 彼以何故生 於何處和合 而作無因論
爾時,世尊復以偈答:
觀察有為法 非無因有因 彼生滅論者 所見從是滅
爾時,大慧說偈問曰:
雲何為無生 為是無性耶 為顧視諸緣 有法名無生
名不應無義 惟為分別說
爾時,世尊復以偈答:
非無性無生 亦非顧諸緣 非有性而名 名亦非無義
一切諸外道 聲聞及緣覺 七住非境界 是名無生相
遠離諸因緣 亦離一切事 惟有微心住 想所想俱離
其身隨轉變 我說是無生 無外性無性 亦無心攝受
斷除一切見 我說是無生 如是無自性 空等應分別
非空故說空 無生故說空 因緣數和合 則有生有滅
離諸因緣數 無別有生滅 捨離因緣數 更無有異性
若言一異者 是外道妄想 有無性不生 非有亦非無
除其數轉變 是悉不可得 但有諸俗數 展轉為鉤鏁
離彼因緣鏁 生義不可得 生無性不起 離諸外道過
但說緣鉤鎖 凡愚不能了 若離緣鉤鎖 別有生性者
是則無因論 破壞鉤鎖義 如燈顯眾像 鉤鎖現若然
是則離鉤鎖 別更有諸性 無性無有生 如虛空自性
若離於鉤鎖 慧無所分別 復有余無生 賢聖所得法
彼生無生者 是則無生忍 若使諸世間 觀察鉤鎖者
一切離鉤鎖 從是得三昧 癡愛諸業等 是則內鉤鎖
鑽燧泥團輪 種子等名外 若使有他性 而從因緣生
彼非鉤鎖義 是則不成就 若生無自性 彼為誰鉤鎖
展轉相生故 當知因緣義 堅濕暖動法 凡愚生妄想
離數無異法 是則說無性 如醫療眾病 無有若干論
以病差別故 為設種種治 我為彼眾生 破壞諸煩惱
知其根優劣 為彼說度門 非煩惱根異 而有種種法
唯說一乘法 是則為大乘
真理的究竟歸屬是什麼
這時,大慧大土又問:“在您平常所說的經典中,指示不生不滅,便是如來的別名,這個意思是說:本來就沒有法性,叫作不生不滅,這樣便是如來的別名嗎?”佛回答說:“我所說的一切法不生不滅,是說有和無的情形都不存在。如果說是沒有,已落在無的誤解裡了。”大慧又問:“如果一切法是不生的話,就根本不能包括一切,如果在這個不生的字義中,是有法存在的話,那麼,就請您為我們說明吧。”佛回答說:“我說如來的境界,不是無性,也不是以不生不滅來包括一切法,也不待因緣的作用,才有不生不滅,更不是隨便定名,而沒有任何義理的。大慧啊!我是用這意生法身的如來名號。我所說的不生,卻不是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以及七地菩薩們,所能夠了知的。這種不生,便是如來的別名。譬如天王帝釋等等,以及世間各種物象,每一件事物,都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可是,卻不是因為有許多不同的名字,但有許多不同的自性存在。不過,也不能說,每一不同的名號中,就沒有特殊的意義。大慧啊!同樣的,我在這個世界上,有三阿僧祇(不盡知、無量數)的名號,在一般凡愚的見聞中,都可隨意地想象它,各自說出我的名字,但他們卻不了解那就是我的別名。例如:有些人知我名為如來,有的知我名為一切智,有的知我名為佛,有的知為救世者,有的知為自覺者;有的知為導師者,有的知為廣導者,有的知為一切導者,有的知為仙人者,有的知為梵者,有的知為毗紐者(注四十二),有的知為自在者,有的知為勝者,有的知為迦毗羅者(注四十三),有的知為真實邊者,有的知為月者,有的知為日者,有的知為主者,有的知為無生者,有的知為無滅者,有的知為空者,有的知為如如者,有的知為谛者,有的知為實際者,有的知為法性者,有的知為涅槃者,有的知為常者,有的知為平等者,有的知為不二者,有的知為無相者,有的知為解脫者,有的知為道者,有的知為意生者。大慧啊!如來有這種種無量的名號,都是不增不滅,遍於無際的空間和所有的世界上,大家都知道我,猶如水中明月,不出不入,無去無來。可是他們這些凡夫,都因為墮在對待的二邊見解裡,都不能實在了知我。可是,卻都恭敬供養我,只是不善於了解詞句和義理的真趣,不去分別這許多不同的名號,都是基於相通的至理而來,反而執著種種言說章句理論,於不生不滅中,而作無性之想。卻不知如來名號的不同,猶如綱之於網,不解自通,最後的真際,都是歸於無上的終極。無奈他們,偏要執著一切名字聲音,被言說文字所迷惑。
言語文字和真理
“大慧啊!他們這些愚癡的人,卻說:真義就在言語中,真義和言論是沒有兩樣的。為什麼呢?他們認為真義本身是空無所有,除了言論以外,更沒有別的真義存在。所以說:真理便在言論之中。這些都是被惡智所燒灼的見解,根本就不知道言語自性,也不知道言語是生滅的,真義是不生不滅的。總之,一切言語,都囿於文字,而真義卻不然,因為真義是離於有無,在無可感受之處,也無有本身可得。所以如來說法,不會囿於文字的范圍裡,因為文字的若有若無,是根本不可得的。因此唯有不囿於文字言語中,才知如來的本來面目。如果有人說:如來也仍然在文字中,那便是實說了。因為真正的佛法,是離文字相的。大慧啊!所以我等諸佛菩薩,是不說一字,不答一字。什麼道理呢?因為真正的佛法,是離文字相的。並非不願作利益眾生的真義的說法,只是唯恐言說反而增加了眾生的妄想。但是如果不說一切法呢?那教法就要被破壞了。教法一壞,也就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等等了。如果連這些都沒有,又有誰在說法,又為了誰說法呢?所以大乘菩薩們,切莫執著於言語相,只是方便隨宜,廣說一切經法,因為眾生的煩惱和希望不一,所以我和諸佛,為種種見解不同的眾生而說一切法,無非是為了使他們遠離妄心意識,而不是為了要使他們內證聖智才成立諸法的。
“大慧啊!如果能夠了知一切法本無所有,證得唯有自心現量,而離於空有等的二邊妄想,才是大乘菩薩道的依於真義,而不依於文字的道理。如果一般人,但依文字相,只執著於文字言語,那便是自壞了第一義,也就不能覺他了。這樣,便將墮在惡見相續之中,便以此為眾生說法,他當然就不善於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以及不知文字章句的真義所指了。如果是善於了知—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乃至通達文字章句的徹底的理性和真義,他就能夠以真正的無相樂而自娛,就可以在平等性的大乘之中,成就一切眾生了。大慧啊!能夠攝受大乘之道,他便能夠攝受諸佛菩薩和聲聞緣覺,如此,就能夠接受一切眾生和攝受正法。唯有攝受正法,才能使佛種不斷,然後才能知道殊勝的入處。因此大乘菩薩,常化生不息,繼續建立大乘的十自在力,現眾色像,通達眾生一切形狀種類的各種希望和煩惱情形,而作如實的說法。所謂如實,便是不異,沒有過去未來來去動靜之相,一切虛妄就此永息,才名為如實。所以人們不要隨著言語文字,便鑽進在文字語言的執著裡去。因為如來的真實境界,是離文字相的。大慧啊!猶如愚夫們,別人以指指物給他們看,他們卻不去觀物、卻瞪視指頭以為就是所指之物,這樣便永遠也不能得到真義了。同樣的,一般人們,也那是執著言語文字相,猶如指為物,執著不捨,所以終不能得到離言說所指的第一實義了。又譬如嬰兒,應該要吃滋養的熟食,不應該亂吃生冷,否則,消化不良,就會生病。須知做成熟食,是有其程序和方法的,同理,不生不滅之法,如果沒有方便法門去修證它,就會執著不生不滅的文字相。所以應當好好修習方便法門,切莫只隨著文字言說而流轉,猶如愚人但視指端,不知所指之物了。大慧啊!所以你們對於如來真實之義,應當以方便法門去修證。真實義是微妙寂靜的,是涅槃之因。言語文字,只是妄想的組合。而妄想,只是累積生死的根本。至於真實義,又是從多聞博知才能得到的。所謂多聞博知,便是說:善於通達真義,而不是善於言語文字。所謂善於通達真義,便是說:不隨一切外道的經論在轉,不但自身不隨,同時也不教他人隨轉,這才配稱為是多聞的大德。所以要求真義者,就應當親近多聞的大德。相反的,那些與此理相違背,只執著言語文字相的,卻應當遠離。”
佛法和外道的基本異同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您所顯示的不生不滅,並無奇特之處,為什麼呢?一切外道所說的因,是不生不滅的。您也說虛空並非是隨著數量和因緣等而滅的,您乃至說涅槃境界是不生不滅的。外道們說:依著許多因緣而生世間,您包說:由無明、愛、業、妄想等因緣,而生世間。外道們說:依外物和因緣,而生諸法,您也是如此說的,所以您和外道的理論是沒有什麼差別的。外道們說:因為微塵,或勝妙的自在天主,和大梵天主等,才是眾生的主宰。共有九種事物,(即為一、時。二、方。三、虛空。四、微塵。五、四大種。六、大梵天。七、勝妙天。八、大自在天。九、眾生主的神我。)都是不生不滅的。您也說一切諸法,是不生不滅的,有無都不可得。外道們說:四大——地、水、火、風是不壞的,它的自性也是不生不滅,四大便是永恆的,甚至周流於六道之中,仍然不會捨離自性。您所說的,也是如此。因此我說您所講的並無特別之處。惟願您為我們說明沸法和外道差別之處,和優於外道的地方,究竟在哪裡?假使並無差別,那麼,一切外道,也都是佛,因為他們也說不生不滅啊!可是您又說:一個世界之中,同時有很多的佛存在,那是錯誤的。假定一切外道,也和佛所說相同,那也就是在這一個世界中,有很多的佛並存,於是內外之道,也就根本沒有差別了。”
佛說:“大慧啊!我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同干外道的不生不滅。為什麼呢?他們是說另有一性能,它是人們的自性,只有它才得到不生不變相的。我卻並不如此地墮在有或無的范圍。我說的,是超有無,離生滅,非有性,也非無性。譬如種種幻夢的境界一樣,所以不是無性。所謂無性便是說:像一切色相,並無真正的自性形狀可得,只是有可見和不可見,有可把捉和不可把捉而已。因此我說:一切法是無自性的,但也不是絕對的沒有,只是自心現量所生。那麼妄想分別不生,就安隱快樂,世累永息了。可是一般愚癡的凡夫們,只是用妄想做事,並非是至賢境界。
一切法無自性但覺自心現量
大慧啊!迷心逐物,沉湎於不實的妄想之中,猶如海市蜃樓和幻夢中的人物,看來也有種種眾生,和商賈的出入,但那也只是在迷惑中的人,才認為其中確有真實世界的存在。愚癡凡夫們,自認為妄想分別,是真有出入的。但在根本上,卻非真實,只是自心妄想所生而已。所以他們惑於自性,會產生不生不滅的謬解,實際上,就根本沒有無為或有為的存在,也猶如幻夢中的人物,根本就沒有若生若滅的;因為自性本來就非性,本來就了無所有。一切法也同樣如此,離於生滅,只因愚癡凡夫,執著妄想,所以不知真如實際,便生起生滅的妄想,並非是聖賢境界。所謂不知真如實際,就是他們認為有一自性,這個自性,也就是由於妄想分別,推測而得的。所以他們所說的自性,也等於妄想無異了。如果認為這個自性,是異於妄想的,那便是執著一切萬法,的確是另有一自性,而不見自心的畢竟寂靜了。如果不能證見自心畢竟寂靜,就始終擺脫不了妄想分別。大慧啊!所以見到無相寂靜的,才名為真正見到殊勝之境。所以勝義的境界,不是有相可見的,如果是有相,就是有生滅之因,那就不是勝義了。所謂無相,便是妄想不生、不起、不滅,也就是我說的涅槃。所謂涅槃,便如真實勝義之見,是捨離妄想心,和心所生的無量數現象,由此再進而至於如來的自覺聖智,這才是我說的涅槃。”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滅除彼生論。建立不生義。我說如是法。愚夫不能知。
一切法不生。無性無所有。揵闼婆幻夢。有性者無因。
不生無自性。何因空當說。
(這是說:為了滅除外道們的生滅理論,才建立佛法的不生不滅的真義,這可不是一般愚癡無智的凡夫們所能了解的。萬有一切諸法本自不生,也沒有自性,也都是了無所有的。猶如海市蜃樓和夢境,幻化成萬有的一切。如果認為它是另有一個自性的,這自性從何因而來?如果本自無因,那這自性也便是無因可得,豈非成為無因論了。就因為一切諸法,本自不生,所以我才說無自性,這也就是因為自性本空的緣故啊!)
以離於和合。覺知性不現。是故空不生。我說無自性。
謂一一和合。性現而非有。分析無和合。非如外道見。
(這是說:一切諸法,都從因緣和合而生,當因緣離散的時候,可以被知覺的自性,就無從得見了。所以說性是本來空而無生的,我才說無自性。因為一切諸法,一一都待因緣和合而生,當它和合生時,雖然好像有自性,可是實際上卻了不可得,畢竟是沒有的。因此再去分析和合的諸緣性,也根本無有自性。這就是佛所說的法,是不同於一般外道們的見解。)
夢幻及垂發。野馬揵闼婆。世間種種事。無因而相現。
折伏有因論。申暢無生義。申暢無生者。法流永不斷。
熾然無因論。恐怖諸外道。
(這是說:一切諸法,都如夢幻似地存在。世間種種事物,並無一個最初的因可得。所以若要折伏有因論的觀點,必須要申述本自不生的真義。如果能夠申述無生的道理,使可使法流永不斷滅。說一切諸法並無最初因的理論,是可以使外道們起驚怖的。我們在此處須特別注意,這裡所說的無因,是專指無最初因的說法,切勿作無因而生諸法去理解,龍樹菩薩在中論裡講得很明白,如: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這時,大慧又以偈問佛說:“雲何何所因?彼以何故生?於何處和合?而作無因論?”
(這是問:什麼是因?它是怎樣生起的?在哪裡和合呢?)
佛回答說:“觀察有為法。非無因有因。彼生滅論者。所見從是滅。”
(這是說:你只要觀察一切有為諸法,既不是無因而來,也不是有一個最初的因而生,說有說無,都無非是從生滅法立論的。如果真能見到生滅本空,那麼有無之見,便無從產生了。)
大慧又問:“雲何為無生?為是無性邪?為顧視諸緣,有法名無生?名不應無義,惟為分別說。”
(這是說;什麼叫做無生?那是指根本沒有自性嗎?或是看到一切諸法,從因緣而生,所以就假名叫做無生嗎?既然有了這個名詞,不應該說是沒有意義的啊,希望為我們詳細說明一下。)
佛回答說:“非無性無生。亦非顧諸緣。非有性而名。名亦非無義。一切諸外道。聲聞及緣覺。七住非境界。是名無生相。”
(這是說:並非是說:根本就沒有自性而能生一切諸法的。也不是說:由於因緣生法,才假立一無生的名詞。而且這個名詞,也不是沒有意義的。這個道理,卻不是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乃至七地菩薩們所能了解,因為這不是他們的境界,所以才名為無生無相的。)
遠離諸因緣。亦離一切事。唯有微心住。想所想俱離。其身隨轉變。我說是無生。
(這是說:要遠離一切因緣所生法,而且也遠離一切的事物,唯心而住,這時,能想和所想都要遠離,漸使其身也跟著轉變,我說這便是得到無生的境界。)
無外性無性。亦無心攝受。斷除一切見。我說是無生。
如是無自性。空等應分別。非空故說空。無生故說空。
(這是說:一切外物,有性無性,都無心去領會,只要斷除內外一切妄見,我說這便是得到無生。因此,對於無自性和空等諸法,都應分別了知。為什麼呢?不是說有一個空的境界,或者是你去空掉它,才名為空。因為本自無生,自性本空,所以我說是空。)
因緣數和合。則有生有滅。離諸因緣數。無別有生滅。
合離因緣數。更無有異性。若言一異者。是外道妄想。
有無性不生。非有亦非無。除其數轉變。是悉不可得。
(這是說:因緣和數的和合,才生起一切諸法,有生便有滅,所以一切諸法,都在生滅之中。如果離了因緣和數,就別無生滅之相。而且離了因緣和數的和合,再也沒有自性同異之相,如於此中還要推尋同異的理論,那都是外道們的妄想而已。何況有與無,根本就是自相對立的矛盾觀念,有生於無,無生於有,那都是名言思辨的妄想。本來就沒有無與有的實際可得,故說非有也非無。一切諸法,除了因緣與數的和合轉變而顯現外,也本來都是了不可得的。)
但有諸俗數。展轉為鉤鏁。離彼因緣鏁。生義不可得。
生無性不起。離諸外道過。但說緣鉤鏁。凡愚不能了。
若離緣鉤鏁。別有生性者。是則無因論。破壞鉤鏁義。
如燈現眾像。釣鏁現若然。是則離鉤鏁。別更有諸性。
(這是說;世欲所見所知形而下的一切諸法,都只是因緣和數的和合所形成,互相輾轉變化,猶如鉤鎖連環,除此以外,所謂能生諸法的主宰或自性,根本都了不可得。所以緣起無生,此中別無另一個自性的存在。這是和外道不同的地方,不是愚癡無智的凡夫所能了解的。如果說離了因緣互變以外,別有一個能生的自性,那便是無因論,破壞因緣生法的定理。譬如因燈而顯現色像一樣,燈照色顯,是互為因果的,猶如鉤鎖連環,缺一便不能起作用,所以離了因緣互變以外,再沒有另一個自性的存在了。)
無性無有生。如虛空自性。若離於鉤鏁。慧無所分別。
復有余無生。賢聖所得法。彼生無生者。是則無生忍。
(這是說:一切諸法,都無自性,也本自無生,體如虛空,了不可得。如果離了因緣互變,如釣鎖連環似的生生不已外,竭盡智慧去觀察,也無從分別其極致了。此外,所謂無生的境界,便是得道賢聖所證得之法,那是他自心所生的無生境界,便是所謂無生忍了。)
若使諸世間。觀察鉤鎖者。一切離鉤鎖。從是得三昧。
癡愛諸業等。是則內鉤鎖。鑽燧泥團輪。種子等名外。
(這是說:能夠觀察到世間一切事物的法則,都是因緣緣起所生,猶如構鎖連環,生生不已。如果在因緣生滅之中,不造因,不著緣,捨離鉤鎖連環的作用,便可在其中安身立命,自入寂滅的三昧之樂了。貪瞋癡愛等諸法,也如鉤鎖連環,彼此互相輾轉而生,這便是內在因緣的連鎖現象。鑽木取火,凸鏡照日引火,以及泥團輪機等物,互相輾轉為用,便成陶器。稻麥種子等,從因緣而得生生不已,這些統統名為外緣的鉤鎖現象。)
若使有他性。而從因緣生。彼非鉤鎖義。是則不成就。
若生無自性。彼為誰鉤鎖。展轉相生故。當知因緣義。
(這是說:假使另有一個自性,可是它確靠因緣而生,那個自性與因緣,有什麼連帶的關系呢?這個道理,顯然是不成立的。如果能生諸法的,便無自性,那它又是誰來和因緣發生連鎖性的作用呢?故知一切諸法,只是因緣彼此互相輾轉,互為因果而相生的,這便是因緣生法的道理。)
堅濕暖動法。凡愚生妄想。離數無異法。是則說無性。
(這是說:物理世界中的堅(地)濕(水)暖(火)動(風)等物質的法則,也都是因緣互變所生。凡夫愚癡,卻在其中發生妄想。不認為有一道物者所主宰,便認為是自然界所自來。其實,離了因緣輾轉互變以外,更無其他的原因,這便是諸法無自性的道理。)
如醫療眾病。無有若干論。以病差別故。為設種種治。
我為彼眾生。破壞諸煩惱。知其根優劣。為彼說度門。
非煩惱根異。而有種種法。唯說一乘法。是則為大乘。
(這是說:佛為大醫王,能醫眾生的心病。故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種種不同的說法,無非如醫者因病施藥,為了破除眾生妄心煩惱的心病而已。但是煩惱的根本,並非真有種種不同的差異,萬別千差的煩惱,都是根源於一心,證知萬法唯心,一切唯識,了知一心之法,便是唯一的大乘佛法了。)
(注四十二)毗紐:即自在天也。又為那羅延天之別名。
(注四十三)迦毗羅:數論派之祖,立二十五谛之義。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復白佛言:世尊,一切外道,皆起無常妄想。世尊亦說一切行無常,是生滅法。此義雲何?為邪、為正?為有幾種無常。佛告大慧:一切外道,有七種無常,非我法也。何等為七?彼有說言,作已而捨,是名無常。有說形處壞,是名無常。有說即色是無常。有說色轉變中間,是名無常。無間自之散壞,如乳酪等轉變,中間不可見。無常毀壞,一切性轉。有說性無常。有說性無性無常。有說一切法不生無常,入一切法。大慧,性無性無常者,謂四大及所造,自相壞。四大自性不可得,不生。彼不生無常者,非常無常,一切法有無不生。分析乃至微塵,不可見,是不生義非生,是名不生無常相。若不覺此者,墮一切外道,生無常義。大慧,性無常者,是自心妄想,非常無常性。所以者何?謂無常自性不壞。大慧,此是一切性無性、無常事。除無常,無有能令一切法,性無性者。如杖瓦石,破壞諸物,現見各各不異,是性無常事,非作所作有差別。此是無常,此是事。作所作無異者,一切性常。無因性。大慧,一切性,無性有因,非凡愚所知。非因不相似事生。若生者,一切性悉皆無常。是不相似事,作所作,無有別異,而悉見有異。若性無常者,墮作因性相。若墮者,一切性不究竟。一切性,作因相墮者,自無常應無常無常無常故,一切性不無常,應是常。
若無常入一切性者,應墮三世。彼過去色與壞俱。未來不生。色不生故。現在色與壞相俱。色者,四大積集差別。四大及造色,自性不壞,離異不異故。一切外道,一切四大,不壞一切三有。四大及造色,在所知,有生滅。離四大造色,一切外道,於何所思惟無常,四大不生,自性相不壞故。離始造無常者,非四大,復有異四大。各各異相自相故,非差別可得。彼無差別。斯等不更造,二方便不作。當知是無常。
彼形處壞無常者,謂四大及造色不壞,至竟不壞。大慧,竟者,分析乃至微塵。觀察壞四大及造色,形處異見,長短不可得,非四大。四大不壞,形處壞現。墮在數論。色即無常者,謂色即是無常。彼則形處無常。非四大。若四大無常者,非俗數言說。世俗言說非性者,則墮世論。見一切性,但有言說,不見自相生。轉變無常者,謂色異性現,非四大。如金作莊嚴具,轉變現,非金性壞,但莊嚴具處所壞。如是余性轉變等,亦如是。如是等種種外道,無常見妄想。火燒四大時,自相不燒。各各自相相壞者,四大造色應斷。
大慧,我法起非常非無常。所以者何?謂外性不決定故。唯說三有微心,不說種種相,有生有滅。四大合會差別,四大及造色故。妄想二種事攝所攝。知二種妄想,離外性無性,二種見。覺自心現量妄想者,思想作行生,非不作行。離心性無性妄想。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一切法,非常非無常。不覺自心現量,墮二邊惡見相續。一切外道,不覺自妄想。此凡夫無有根本。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法,從說妄想生。非凡愚所覺。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遠離於始造 及與形處異 性與色無常 外道愚妄想
諸性無有壞 大大自性住 外道無常想 沒在種種見
彼諸外道等 無若生若滅 大大性自常 何謂無常想
一切唯心量 二種心流轉 攝受及所攝 無有我我所
梵天為樹根 枝條普周遍 如是我所說 惟是彼心量
關於諸法無常的分辨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一切外道,皆起無常妄想,您也說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都是生滅滅生的,這是什麼道理?佛和他們所說的,究竟哪一種是邪?哪一種是正?或是有幾種妄想呢?”佛回答說:“一切外道,有七種無常,都非我所說的法。哪七種呢?①他們認為,作了便捨,就是無常。②有的說:有形相的,就有壞滅,這便是無常。③有的說:色相等法,便是無常。④有的說:色法等轉變了,在這轉變中間,便名無常。因為一切相續之間,自然會不斷地壞滅,例如乳變為酪等等,在這轉變的中間,根本就不可能見到它不變的本體,所以便名為無常。⑤有的說:性是無常的。⑥有的說:所謂性,本來就是無性,所以名為無常。⑦有的說:一切法的自性不生所以是無常。這些無常之見是遍在一切法之中。大慧啊!所謂⑥性無性是無常,就是說四大物理性能,以及它所造成的物質觀象,必然會毀壞的,但是四大自身物理的性能,卻不可得,而且還是本來不生不滅的。所謂⑦不生無常,就是說一切法本來是不恆常存在的,這樣才叫作無常。因為一切法的有和無,根本就是不生,如此加以分析直到不可見的微塵,便見雖生而不生的道理,這便名為不生無常。如果他們不知此理,便隨在一切外道的見解中,認為雖生諸法卻是無常的了。所謂⑤性無常,就是由於一切都是自心妄想所推測,認為一切諸法不是常存的,都因為別有一個無常之性的關系。為什麼呢?也就是說有一無常之性是不壞的。換言之,就是說一切諸法之性,除了無常的自性外,都不是恆常存在的。殊不知根本就沒有一法,能夠使一切法性至於無性的。如果有一無常之性,能使諸法無性的,那也只是像用杖棒等物擊破瓦石,使人們能夠見到它的作用啊!人們所看見的現前各種事物,都有它的同處,那所說的無常之性,就沒有能作和所作的差別,卻指不出來這是無常之因,那是事實之果的作用了。如果能作和所作是相同的,那一切諸法,性本是常,就沒有另外一個無因而生的無常之性了。大慧啊!一切諸法的自性,何以是無自性的?那是有它的原因的,但卻不是愚癡凡夫們所能了知。如果不是相同的因,卻能夠生成同類事實之果,那麼,一切諸法之性,便都是無常,那因果就不成立,能作和所作也就沒有差異。事實上,一切諸法,都可以見到它的異處。如果有一無常之性,那就墮在有一能作之因的性相之中。而且一切諸法之性,根本上都不是究竟的,那無常之性,它自身也便是無常的。既然無常之性,它本身也是無常,那就應該另有一恆常之體,能生無常之性了。
“如果無常也入於一切法性當中,那使墮在時間的三世律裡了。那麼,過去時的色相,已經隨著壞滅而去,未來的還沒有生,現在的,卻和壞滅同時。而且色相是因為四大(地、水、火、風)累積的差別所形成,四大和所造成的色相,現象雖有不同,而能造作色相的自性,卻並不變滅,它是超然於色相的異同。一切外道們,認為四大是不滅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間,那是依於四大而造作一切色相,因此才知道色相都會有生、住、滅的作用。那麼,離了四大造作色相以外,外道們所說的無常之性,究竟要怎樣去思惟呢?如果四大本來不生不滅,那麼,能生四大的自性,就根本沒有壞滅啊!如果最初造作無常的,不是四大,是另有不同於四大的作用,那就各有它的不同情形。假使是各有它的自相,那就不是從差別法中所可求得的。倘使無差別,四大就不會造作色相了。有差別與無差別,都不能造作,當知四大原來是無常。
“所謂②形狀變滅,叫作無常。就是說四大種和所造成的色相,是不會滅的,而且是畢竟不壞的。大慧啊!你觀察物質形狀的究竟,分析至於微塵,畢竟還是會毀壞的。四大和所造成的色相形狀變異了,長短大小便有不同,所以他說四大種不壞,只是形狀的變滅,這是墮在數論中的見解。所謂③色相便是無常。殊不知色相只有形狀和位置的變異,說名叫作無常,並非是四大中性是無常的。如果四大種性是無常的,那在普通世俗的理論裡,也是說不通的。因為世俗理論所說的性和非性,只是一種空言。他們對於所說的性,但有名言理論,並不能親自見到它的境界。所謂④轉變便是無常。殊不知轉變只是色相形狀的事,種性還是現前的, 並非是四大種性也跟著轉變了。 例如金子做成各種東西,只是形狀色相的轉變,只是裝飾的器具和位置壞了變了,卻不是金性有了壞滅。同樣的,其余四大種性的轉變,也是這個道理。大慧啊!諸如此類的外道們,對於無常的見解,各有他們分別妄見的理論。他們妄認劫火洞燃,燒及四大之時,四大的自相,還是不為所燒。他們認為四大的各種自相,如有毀壞,四大創造色相的作用,便會斷滅。
三界唯心心外無法
“大慧啊!我所說的法,認為外物,既不是絕對的常,也不是絕對的無常。為什麼呢?因為外物的性能,是沒有絕對性的。我只說三界唯心,唯心精微,能造三有,卻不說一切相是有生有滅的。四大緣合,就造成色相的差別,四大和所造的色相,它的能造和所造,部是唯心妄想能取和所取的功能。如果了知能所二種,那是妄想,就會捨離物性有無的二種妄見了。只要覺知自心現量,便知所有妄想,都是由自心所造成的行為所生,離了唯心自性,卻本無妄想的自性。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諸法,同樣的,既非是常,包不是無常。 如果不能覺知一切諸法, 都是自心現量,就會墮在有無二邊的惡見裡,相續不休。一切外道,不能覺知自心妄想,所以便說他們是凡夫,不知根本的了義,所以對於我所說的,世間的、出世間和出世間的上上法,都是妄想所生的話,他們就茫然無所適從,根本無法覺知真谛。”這時,佛就歸納這些意思,作了一篇偈語說:
遠離於始造。及與形處異。性與色無常。外道愚妄想。
諸性無有壞。大大自性住。外道無常想。沒在種種見。
(這是說:外道們愚妄分別,不了解四大種的性能,看到形而下萬物所生的色相,形狀和位置的變滅,都受另一無常之性的支配。這種見解,都是凡夫的妄想。豈不知物理四大種的性能,並無壞滅,只是色相形狀的變易而已。外道們,對此而作無常之想,只是看見外物種種情形,自心就被外物現象所沉沒了。)
彼諸外道等。無若生若滅。大大性自常。何謂無常想。
(這是說:又有些外道們,也說一切諸法,都是不生不滅的,既然四大的性能,本來是常在的,那麼所謂無常的,又是什麼啊!)
一切唯心量。二種心流轉。攝受及所攝。無有我我所。
梵天為樹根。枝條普周遍。如是我所說。唯是彼心量。
(這是說:須知一切諸法,只是自心現量所生,能取和所取的兩種境界,都無非是此心的流轉現象。此中既沒有我,更沒有我所作的依存。三界之中,上至梵天,乃至萬有一切諸法,正如我所說,皆是心外無法,都是自心之所顯現。)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滅正受次第相續。若善於滅正受次第相續相者,我及馀菩薩,終不妄捨滅正受樂門。不墮一切聲聞緣覺外道愚癡。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佛告大慧:六地菩薩摩诃薩,及聲聞緣覺,入滅正受。第七地菩薩摩诃薩,念念正受,離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聲聞緣覺。諸聲聞緣覺,墮有行覺,攝所攝相,滅正受。是故七地,非念正受。得一切法,無差別相。非分得種種相性。覺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是故七地,無善念正受。大慧,八地菩薩及聲聞緣覺,心意意識,妄想相滅。初地乃至七地菩薩摩诃薩,觀三界心意意識量,離我我所,自妄想修。墮外性種種相。愚夫二種自心,攝所攝,向無知。不覺無始過惡,虛偽習氣所薰。大慧,八地菩薩摩诃薩,聲聞緣覺涅槃。菩薩者,三昧覺所持,是故三昧門樂,不般涅槃。若不持者,如來地不滿足。棄捨一切有為眾生事故,佛種則應斷。諸佛世尊,為示如來不可思議無量功德。聲聞緣覺,三昧門,得樂所牽故,作涅槃想。大慧,我分部七地,善修心意意識相。善修我我所,攝受人法無我,生滅自共相。善四無礙,決定力三昧門地。次第相續,入道品法。不令菩薩摩诃薩,不覺自共相,不善七地,墮外道邪徑。故立地次第。大慧,彼實無有若生若滅。除自心現量。所謂地次第相續,及三界種種行,愚夫所不覺。愚夫所不覺者,謂我及諸佛,說地次第相續,及說三界種種行。
復次大慧,聲聞緣覺,第八菩薩地,滅三昧門樂醉所醉。不善自心現量,自共相。習氣所障,墮人法無我。法攝受見,妄想涅槃想,非寂滅智慧覺。大慧,菩薩者,見滅三昧門樂。本願哀愍大慧成就,知分別十無盡句,不妄想涅槃想。彼已涅槃妄想不生故,離攝所攝妄想。覺了自心現量,一切諸法,妄想不生。不墮心意意識。外性自性相計著妄想。非佛法因不生。隨智慧生,得如來自覺地。如人夢中,方便度水。未度而覺。覺已思惟,為正為邪,非正非邪。余無始見聞覺識、因想、種種習氣、種種形處,墮有無想。心意意識夢現。大慧,如是菩薩摩诃薩,於第八菩薩地,見妄想生。從初地,轉進至第七地,見一切法,如幻等方便,度攝所攝心,妄想行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大慧,此是菩薩,涅槃方便不壞。離心意意識,得無生法忍。大慧,於第一義,無次第相續,說無所有妄想寂滅法。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心量無所有 此住及佛地 去來及現在 三世諸佛說
心量地第七 無所有第八 二地名為住 佛地名最勝
自覺智及淨 此則是我地 自在最勝處 清淨妙莊嚴
照曜如盛火 光明悉遍至 熾焰不壞目 周輪化三有
化現在三有 或有先時化 於彼演說乘 皆是如來地
十地則為初 初則為八地 第九則為七 七亦復為八
第二為第三 第四為第五 第三為第六 無所有何次
大小乘入滅盡定的差別境界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希望佛再說明菩薩和聲聞、緣覺們,他們所入滅盡定的情形。”佛回答說:“大乘的六地菩薩(現前地),與聲聞、緣覺們(辟支佛),他們是入滅盡定的。七地菩薩(遠行地),念念之間,不離三昧正受,他們是住於遠離一切有性無性的自性三昧正受之中,卻不是如聲聞、緣覺們境界。因為聲聞、緣覺們的境界,是墮於覺有滅盡,和有所取著滅盡的三昧正受。七地菩薩的三昧正受,是得到一切諸法,都無差別之相,住於無分別之個,而是善巧了知種種諸法的性相,覺知一切法的善和不善,性相如如的三昧正受。所以說:七地菩薩,並非以一善念作為三昧正受的境界。至於八地菩薩(不動地)的境界,更非是聲聞、緣覺們的心意識等妄想所能了知的,因為他已經轉了心、意、識的作用,滅盡妄想了。大乘的初地菩薩(歡喜地),乃至七地菩薩,他們已觀察到三界唯心。三界一切諸法,無非是心、意、識的現量,從本以來,就是離我和我所的。如果不了解自心,而依妄想起修,便執著心外的種種相。愚夫無知,大都不執於有,即著於空的兩種妄見,卻從來不知這些謬見,部是無始以來的過患,被虛妄習氣所熏習蒙蔽。大慧啊!八地菩薩,同於聲聞、緣覺們的涅槃(寂滅無為)境界,但大乘菩薩道的三昧境界,心持正覺,所以雖得三昧之樂,而不入於涅槃。如果菩薩們不心持正覺,如來地的功德,便不能滿足,那就會捨棄一切眾生,不肯努力去做覺他利他的種種事業了,假使如此,佛種就會斷滅。故知諸佛世尊,都為了顯示如來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所以不住涅槃。聲聞、緣覺們為三昧的法樂所醉,沉湎於禅定法樂,所以他們便以此為涅槃的境界。大慧啊!大乘菩薩的七地境界,都是善於修持心、意、識,遠離我與我所取的法執,了然於人法無我,覺知自他的生滅情狀,且善於通達四無礙(義無礙、法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於三昧正受而得自在,以證得地地的相續次第法門,具足菩提道品。唯恐修大乘菩薩道的人們,不覺自他的境界,不善了知七地的次第,容易墮入外道邪徑,所以建立菩薩地的行相次第。大慧啊!其實,各地的境界,並不是由此另生一新境界,進而滅除前一境界。所謂地地的相續次第,以及三界種種法行,都只是自心現量罷了。無奈只為了愚夫不能了知,所以我和諸佛,才說菩薩的相續次第,及說三界內外的種種法行。
大乘菩薩道十地境界的真義
“再次,聲聞、緣覺們,進入八地菩薩境界,但被三昧正受的法樂所醉,不善於了知自心現量,卻被自他習氣所障,墮於人無我與法無我的見取之中,住於微細妄想境界自以為涅槃境界,這不是真正的寂滅智慧正覺。大慧啊!修大乘的菩薩們,雖然自己已經得到寂滅的三昧法樂,但因為初心本願,為了哀憫眾生的願力,所以起無盡大悲利他之心,自知分別於十無盡句,因此才不妄想涅槃的境界。換言之,他已經不生涅槃妄想之念,已經遠離能取和所取的妄想,覺知自心現量的境界。所以對於一切諸法,再也不生妄想,不墮在心、意、識之中,不執著於外性自性等相的妄想。但不是使佛法的正因也不生,為了證得如來的自覺之地,只是依隨智慧輾轉修行。譬如一個人,在夢中設法渡河,他在將渡末渡之間便醒了,醒了以後,他才能思考夢中所做的事和境界,究竟是正是邪?或非正非邪?因此才覺得往昔這些情形,無非都是無始以來,由見聞覺知的妄想所生,種種習氣,種種形狀和位置的熏習,致使身在大夢之中,墮在有無的妄想境界,才有心、意、識等等的如夢似幻的現象存在。大慧啊!同樣的,大乘菩薩們,在第八地境界中,得見妄想生心的現象,從初地輾轉進至第七地,見到一切法皆如夢幻,在自度於能取和所取的妄心法行以後,便乘願而起方便教化,以普度未得者。這就是菩薩在涅槃之中,既不壞於方便利他,而自己又能遠離心、意、識,證得無生法忍。大慧啊!應當了知第一義谛,本無次第相續可言,無一法可得,便是妄想寂滅,法爾性空。”這時,佛又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心量無所有。此住及佛地。去來及現在。三世諸佛說。
(這是說:一切諸法,無非是自心現量之所生,所謂住涅槃的境界,和如來的果地,也是唯心而已。這便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世諸佛的說法。)
心量地第七。無所有第八。二地名為住。佛地名最勝。
(這是說:自心現量,是包藏了菩薩七地(遠行地)的境界。了無所得,是菩薩第八不動地。此二地便是修行者的住地。佛地便是修行者最高而最殊勝的成就。)
自覺智及淨。此則是我地。自在最勝處。清淨妙莊嚴。
照曜如盛火。光明悉遍至。熾焰不壞目。周輪化三有。
化現在三有。或有先時化。於彼演說乘。皆是如來地。
(這是說:內證自覺智慧圓淨,這便是如來的果地,便是自在莊嚴,最為殊勝的佛地。在這裡般若智光,照耀猶如大火,光明遍在,慧焰升騰,化度三界一切眾生,使其不壞天人眼目。至於化度眾生的方法,有時或失或後,方便卻有多門,演說大小諸乘,無非那是如來地的變化。)
十地則為初。初則為八地。第九則為七。七亦復為八。
第二為第三。第四為第五。第三為第六。無所有何次。
(這是說:修大乘菩薩道的十地次第境界,都是唯心現量的建立。十地(法雲地)等於初地(歡喜地)。初地又等於八地(不動地)。九地(善慧地)等於七地(遠行地)。七地又等於八地。二地(離垢地)等於三地(發光地)。四地(焰慧地)又等於五地(難勝地)。三地(發光地)等於六地(現前地)。因此證得無生法忍時,了無所得,於第一義谛中,畢竟一無所有,猶如覺時說夢,哪有次第的相續可言呢。)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為常為無常。佛告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非常非無常。謂二俱有過。若常者,有作主過。常者一切外道說。作者無所作。是故如來常、非常。非作常,有過故。若如來無常者,有作無常過,陰所相。相無性陰壞,則應斷。而如來不斷。大慧,一切所作皆無常,如瓶衣等,一切皆無常過。一切智,眾具方便,應無義,以所作故。一切所作,皆應是如來,無差別因性故。是故大慧,如來非常非無常。復次大慧,如來非如虛空常。如虛空常者,自覺聖智眾具,無義過。大慧,譬如虛空,非常非無常。離常、無常、一異俱不俱、常無常過,故不可說。是故如來非常。復次大慧,若如來無生常者,如兔馬等角,以無生常故,方便無義。以無生常過故,如來非常。復次大慧,更有余事,知如來常。所以者何?謂無間所得智常故如來常。大慧,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畢定住。聲聞緣覺,諸佛如來,無間住。不住虛空。亦非愚夫之所覺知。大慧,如來所得智,是般若所熏。非心意意識,彼諸陰界入處所熏。大慧,一切三有,皆是不實妄想所生。如來不從不實虛妄想生。大慧,以二法故,有常無常,非不二。不二者寂靜,一切法無二生相故。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非常非無常。大慧,乃至言說分別生,則有常無常過。分別覺滅者,則離愚夫常無常見。不寂靜慧者,永離常無常,非常無常熏。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眾具無義者 生常無常過 若無分別覺 永離常無常
從其所立宗 則有眾雜義 等觀自心量 言說不可得
如來是否常住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如來應世,證得正覺之後的法身,是歷劫常住?或是無常的呢?”佛回答說:“如來證得正覺的法身,不是常住,也不是無常的。倘使說它是常或無常,便落在二邊的錯誤之中。法身若是常住的,便有所主宰了。這是所有外道們的說法,他們說另有作為萬象之主者,它是無所作的。但如來法身,並非有為有作,所以乃是常而非常。如果如來法身是無常的,等同有為有作之物,例如身心五陰的能所作用,都無自性,陰境界壞滅了,作用和現象也就斷滅了。但是如來法身,卻非斷滅的。大慧啊!一切有所作成的,都是無常,例如瓶子和衣服等物,有所作成,便有壞滅,所以無常。如果一切都是無常,那麼一切智,以及一切功德方便等法,也應該都屬於無常了。因為這些也都是出於有作的阿!可是一切所作,又都是如來的相和用,因為有和無,本來都無自性,也無差別之因可得。所以我說如來法身,既不是常,也不是無常。其次,如來法身,也並非如虛空一樣的常住,如果像虛空一樣的常住,那麼,所謂聖智和功德具足,便都是沒有意義的事了。譬如虛空,非常非無常,正因為它離常和無常,非同異,離俱和不俱,所以無言語可說,有說即落於邊見,便成為錯誤。如果如來法身,是無生常住的,那麼,例如兔馬等角,也是無生常住的,它就不能具足方便,能生萬法了。也正因為它不是無生常住的,所以如來法身是非常的。但是還有余事,可證如來法身是常住的,是什麼呢?因為諸佛如來,內證身覺所得智,是無間常恆,清淨不變的,所以說是常住。大慧啊!無論如來出世或不出世,法性是畢竟常住的。聲聞、緣覺們,他們不知諸佛如來都是無間常住的,而一般愚癡凡夫們更不能覺知這道理。
佛法是否常存
大慧啊!如來所得智,是般若的成就,不是心、意、識和身心五陰、根塵、界處等妄想熏習所成。三界一切諸法,都是不實妄想所生,如來卻不從妄想所生。所謂常和無常,是二邊對待之法,既落相對,就不是一,唯有了然於不二寂靜者,方知一切諸法的不二無生之旨。所以如來應世,證得正覺,既不是常,也不是無常。乃至有言語可說,妄生分別,就落在常或無常的謬誤裡。如果滅了分別妄覺,就遠離愚癡凡夫們的常和無常的妄見,心自寂靜。須知寂靜之慧,是遠離了常和無常,非常非無常等妄想熏習之所生。”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眾具無義者。小常無常過。若無分別覺。永離常無常。
從其所立宗。則有眾雜義。等觀自心量。言說不可得。
(這是說:一般不知真義的人,就會產生常或無常的對待妄見,如果妄心不生分別覺知,就永離這些邊見和執著了。無淪落於何種境界和理論,既有所立,便有對待的理論紛然雜陳,這些無非都是妄心分別之所生。如果觀一切諸法,無非都是自心現量的境界,本來便了不可得,也就無言語可說了。)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世尊更為我說陰界入生滅。彼無有我,誰生誰滅。愚夫者依於生滅。不覺苦盡,不識涅槃。佛言:善哉谛聽,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不覺彼故,三緣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覺,計著作者。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離無常過,離於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淨。其諸馀識,有生有滅。意意識等,念念有七。因不實妄想,取諸境界,種種形處,計著名相。不覺自心,所現色相。不覺苦樂。不至解脫。名相諸纏,貪生生貪,若因若攀緣。彼諸受根滅,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苦樂,入滅受想正受。第四禅。善真谛解脫,修行者作解脫想。不離不轉,名如來藏識藏。七識流轉不滅。所以者何?彼因攀緣諸識生故。非聲聞緣覺修行境界。不覺無我,自共相攝受,生陰界入。見如來藏,五法自性,人法無我則滅。地次第相續轉進,余外道見,不能傾動,是名住菩薩不動地。得十三昧道門樂。三昧覺所持。觀察不思議佛法自願。不受三昧門樂,及實際。向自覺聖趣。不共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賢聖種性道及身智意生,離三昧行。是故大慧,菩薩摩诃薩欲求勝進者,當淨如來藏,及藏識名。大慧,若無識藏名,如來藏者,則無生滅。大慧,然諸凡聖,悉有生滅。修行者自覺聖趣,現法樂住,不捨方便。大慧,此如來藏識藏,一切聲聞緣覺,心想所見。雖自性清淨,客塵所覆故,猶見不淨。非諸如來。大慧,如來者,現前境界,猶如掌中視阿摩勒果。大慧,我於此義,以神力建立。今勝鬘夫人,及利智滿足諸菩薩等,宣揚演說如來藏,及識藏名,七識俱生。聲聞計著,見人法無我。故勝鬘夫人承佛威神,說如來境界。非聲聞緣覺,及外道境界。如來藏識藏,唯佛及余利智依義菩薩,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薩摩诃薩,於如來藏識藏,當勤修學。莫但聞覺,作知足想。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甚深如來藏 而與七識俱 二種攝受生 智者則遠離
如鏡像現心 無始習所薰 如實觀察者 諸事悉無事
如愚見指月 觀指不觀月 計著名字者 不見我真實
心為工伎兒 意如和伎者 五識為伴侶 妄想觀伎眾
唯識的精義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請佛為我們解說身心五陰(色、受、想、行、識)、十二入、十八界的生滅作用,既然都是無我,那又是誰在生滅呢?一切愚夫們,只依於生滅的流轉,卻不知盡滅苦因,所以不識涅槃,流浪於生死。”佛說:“如來藏(阿賴耶識)是善和不善的因,它能創造六道眾生生死的因緣,譬如能變幻術的伎師,變化各種人物,他所變現的各種東西,卻沒有我和我所作的作用。一切愚夫們,因為不自覺內證其中事理,所以遇根、塵、識三緣和合,就隨業力而入各種種類的生趣了。外道們不知比理,便執著另有一造物主的存在,這都是因為無始以來,被虛妄惡習所熏,才有這些妄見。其所以名為如來藏,或藏識,是由於和無明等七識同則俱生(第七識名為末那,即是俱生我執意根和異熟等作用,合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共為七個識。)猶如大海中的波浪,重重連續,長生不斷,如果遠離了生滅無常,覺知無我,便內證自性無垢,畢竟清淨了。其余的諸識,是有生有滅的,意識等等的念念起滅,便形成了七個識,它們都是因為不實的妄想所生,執著各種境界,執著各種形狀和名相,不能覺知諸法色相那是自心所現。愚夫們不知此中苦樂之因,所以不得解脫,只是被各種名相所縛,由貪戀浮生塵境而生貪著。如果不起妄想攀緣的因,那些根塵覺受都滅,識相次第不生,自心妄想不起,便不生苦樂等覺受,於是就進入受想都滅了的滅盡定中,便得四禅了。
四禅的滅盡定
如果是善於修行真谛解脫者,他不生解脫的妄想,殊不知不離不轉,才名為如來藏。識所藏者,才名為藏識。藏識含藏七識,流轉不滅,其所以生起流轉者,都是因為妄想的攀緣作用,才引起諸識的生滅。這就不是聲聞、緣覺們所修行的境界。因為不知人無我和法無我,及自他的共相攝受,使有了身心的五陰、十二根塵、十八界的生滅。如果證見如來藏,所謂五法、三自性、人無我和法無我,(此處諸名相,詳見前三卷),便寂滅清淨了。由此從菩薩地依次相續轉進,就不會被其余的外道謬見所動搖,便能進入菩薩的第八不動地,可以得到十種三昧的道門樂,純粹在三昧正覺所持的境界中,觀察不可思議的佛法,只緣願力自發不願享受三昧之樂,不住寂滅的真際,所以不趨向自覺聖趣的如來地。這種境界,是不同於一切聲聞、緣覺,以及外道們所修行的途徑。這是得到菩薩境界的十賢聖的種性道,及如來的意生身之智,離三昧行的無為之樂,得無功用道。所以說:修大乘菩薩道的人,要求上上勝進者,應當自覺內證清淨的如來藏,轉了識和藏的作用,不被名相所縛。大慧啊!如果沒有藏識的現象和作用,所謂如來藏的體性,就本來了無生滅的。可是一切凡夫和聖者,都是有生滅的作用,一般大乘的修行者,因為了知識藏的關系,雖然自覺內證聖智,現前使能住於法樂境界,但他們仍然不捨功德方便,勇猛精進而不休息。一切聲聞、緣覺們,雖然也知道了如來藏和識藏的道理,但他們卻只是一心要入涅槃。可是本來自性清淨的如來藏,受無始以來客塵煩惱的污染,雖一再用心求證,但所見的仍是不淨的識藏而已,卻非如來現證的境界。大慧啊!所謂如來,只是親證的現前境界,猶如掌中看阿摩勒果一樣,歷歷分明。我對於這個道理,曾以神力宣揚令勝鬘夫人(注四十四),及利智滿足菩薩等,宣揚演說如來藏。闡揚藏識等名相,和前七識是同時俱生的,為解脫聲聞等的執著。使他們切實證得人無我和法無我,所以勝鬘夫人秉承佛的威神,演說如來的境界,卻不是聲聞、緣覺及外道們的境界。如來藏和藏識的微妙差別,唯有佛及其他的利智依義菩薩們的智慧境界,才能分明了知。所以要你和其他修大乘的善薩們,當勤加修學,切莫但憑多聞知覺,便作知足之想。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二種攝受生。智者則遠離。
(這是說:所謂如來藏的意義和境界,是很深奧微妙的,它是和末那(俱生我執)、眼、耳、鼻、舌、身、意識等同時俱生的。它具有產生能取和所取的兩種功能,顯現空無和幻有的作用。唯有大智大慧者,才能遠離現象而證得如來藏。)
如鏡像現心。無始習所熏。如實觀察者。諸事悉無事。
(這是說:如來藏正像一大圓鏡,依他而起,便會顯現物象,我們也名它為心。其實,這個心的作用,都是無始以來,受習氣染污熏習而生,如果依實相來觀察,這一切都本來無事的。)
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計著名字者。不見我真實。
(這是說:佛所說的法,也無非都是直指本來無事的法門,猶如以手指月,只希望人們因指見月而已。無奈一般愚夫,便誤認指頭為月亮,只知執著名相,卻不能見到名相所指的真如實際。)
心為工伎兒。意如和伎者。五識為伴侶。妄想觀伎眾。
(這是說:萬法唯心,一切唯識,八個識便是妄心的分層作用,而妄心也就是八識的總名。所以依心論識,妄心猶如工於演戲的技師,意識猶如戲中的配角,而前五識的作用,猶如一群善於變演戲法的戲劇班子,出這些人物的組合以演出身心的種種現象。於是自己的妄想,又來欣賞自己,或悲歎自己,所以說妄想是演員又是觀眾。其實,演員和觀眾,幕前和幕後,堂上和堂下,那是一群劇中人,曲終人散,依舊是一片虛無。)
(注四十四)勝鬘夫人:捨衛國波斯匿王之女,嫁阿窬阇國為王妃。佛在給孤獨園,波斯匿王夫人共致書於其女阿窬國王妃勝鬘夫人稱揚佛德。勝鬘得書歡喜說偈,遙請佛來現,佛即現身。勝鬘說偈贊歎其德,佛為授記。勝鬘復發十弘誓願,感天花天音,乃至說大乘了義,廣明二乘不了義。佛贊印是放光升空而還獨園,告阿難及天帝釋結名付屬。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分別相。我及余菩薩摩诃薩,於一切地次第相續,分別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來自覺地。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大慧白佛: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分別趣相者。謂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來自覺聖趣。離於斷常有無等見。現法樂正受住,現在前。大慧,不覺彼五法自性識,二無我,自心現外性。凡夫妄想,非諸賢聖。大慧白佛言:世尊,雲何愚夫妄想生,非諸聖賢。佛告大慧:愚夫計著俗數名相,隨心流散。流散已,種種相像貌,墮我我所見,希望計著妙色。計著已,無知覆障,故生染著。染著已,貪恚所生業積集。積集已,妄想自纏,如蠶作繭。墮生死海,諸趣曠野,如汲井輪。以愚癡故,不能知。如幻、野馬、水月,自性離我我所。起於一切不實妄想。離相所相,及生住滅。從自心妄想生。非自在、時節、微塵、勝妙生。愚癡凡夫,隨名相流。大慧,彼相者,眼識所照,名為色。耳鼻舌身意識所照,名為聲香味觸法。是名為相。大慧,彼妄想者,施設眾名,顯示諸相。如此不異,象馬車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猶如過客。諸識不生、不斷、不常。不墮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之地。復次大慧,菩薩摩诃薩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捨離二見、建立及誹謗,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大慧,菩薩摩诃薩,住如如者,得無所有境界故,得菩薩歡喜地。得菩薩歡喜地已,永離一切外道惡趣。正住出世間趣。法相成熟,分別幻等一切法。自覺法趣相。離諸妄想。見性異相。次第乃至法雲地。於其中間,三昧力自在,神通開敷。得如來地已。種種變化,圓照示現,成熟眾生,如水中月。善究竟滿足十無盡句。為種種意解眾生,分別說法。法身離意所作。是名菩薩入如如所得。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世尊,為三種自性入於五法,為各有自相宗。佛告大慧:三種自性及八識、二種無我,悉入五法。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時生。如日光俱。種種相各別,分別持。是名緣起自性。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壞故,名成自性。復次大慧,自心現妄想,八種分別。謂識藏、意、意識及五識身相者。不實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攝受滅、二無我生。是故大慧,此五法者,聲聞緣覺、菩薩如來,自覺聖智,諸地相續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復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大慧,相者,若處所、形相、色像等現,是名為相。若彼有如是相,名為瓶等,即此非馀,是說為名。施設眾名,顯示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彼名彼相,畢竟不可得,始終無覺,於諸法無展轉,離不實妄想,是名如如。真實決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我及諸佛,隨順入處,普為眾生,如實演說,施設顯示於彼,隨入正覺,不斷不常,妄想不起,隨順自覺聖趣。一切外道聲聞緣覺所不得相。是名正智。大慧,是名五法、三種自性、八識、二種無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是故大慧,當自方便學,亦教他人,勿隨於他。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五法三自性 及與八種識 二種無有我 悉攝摩诃衍
名相虛妄想 自性二種相 正智及如如 是則為成相
詳說名相等法的內義
這時,大慧大土又問:“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的究竟道理,是怎樣分別的?”佛回答說“五法,便是名、相、分別(妄想)、正智、如如。如果修行的人,證入如來的自覺聖趣,遠離有和無等常見和斷見,現前證得法樂的三昧正受之時,便可見到這些法相,始終不外一心。如果不自覺五法,三自性、二無我等法,只是一心所現,卻在心外追求法性,那都是凡夫的妄想,不是聖賢的境界。”大慧又問:“什麼是愚夫的妄想所生,不是聖賢的境界呢?”佛回答說:“愚癡凡夫們,執著世俗的種種數字,以及名詞和現象,便隨妄心流浪,而不知所歸。如此流散不已,便產生種種現象,墮在我和我所有的欲求裡,而執著於微妙的色相。如此執著不休,就被無知無明所蓋覆障礙,於是產生染著。如此染著不已,貪、瞋、癡等所生的業力,便一直累積聚集。如此積聚不已,妄想自纏,如蠶作繭,便墮在生死海裡,流浪於無邊無涯的曠野中,猶如汲井辘轳,輪回旋轉不休。因為愚癡無智,所以不能自知這些現象,正如浮光掠影,水中明月,都無自性。其實這些現象,本來都是離我和我所的,但凡夫們妄想執著,卻於其中以虛為實。殊不知離了現象和現象的變化,所謂生、住、滅等等,也無非是自心的妄想所生,並非是自在天主,或時間,或物質,或是無比大神所產生的。無奈愚癡凡夫,只是隨名著相,流轉不休。大慧啊!所識相者,當眼識所照的,便名為色,當耳、鼻、舌、身、意所照的便名為聲、香、味、觸、法,這些統稱為相。於是自心妄想,便對境依他而起,設立各種名詞,用它來表示這些現象。正如象馬舟車男女等等名稱,都是妄想分別所生。所為正智呢?它不是名和相的境界,它是了知所表的名相本身,根本了不可得。名相和妄想分別等等,猶如往來過客,生滅不休,並無真實可得。如果—切識和妄想不生,本來不斷不常,就不會墮入一切外道和聲聞、緣覺之見了。因此,大乘菩薩們,只依此正智,而不執著於名相。可是也並非不立名相,只是要捨離有和無的二邊見解,既不主觀地執著,也不武斷地否定,因為他們了知名相本自不生,這就名如如。大慧啊!住在如如之境的大乘菩薩們,因為已達無所有的境界,所以得到菩薩初地的歡喜地。由此永離一切外道們的惡趣,安住在出世間的善趣,使種種法相逐漸成熟,善於分別一切法,得到內證自覺法樂的境界,遠離一切妄想,而見到諸法性相的差別,次第升進,乃至到達菩薩十地的法雲地。在這中間,得三昧之力,開發自在神通,最後進入如來之地。從此種種變化,圓明朗照,示現世間,成熟一切眾生,降伏夢裡魔軍,大作空花佛事,善於究竟滿足十無盡句,乃為種種尚耽誤在意解中的眾生,分別說法。但如如法身,畢竟是遠離心、意、識所起的作用,這便名為菩薩進入如如所得的境界了。”
大慧又問:“是不是三種自性,歸入於五法之中呢?或是各自有它的法相宗趣呢?”佛說:“三種自性,以及八個識,和二種無我,都歸入於五法之中。因為所說的那些名和相,都是妄想的自性。因為依他而起妄想的心心諸法,是和心法同時生起的,猶如日光一出,便同時照見一切萬物。種種現象,雖然各別存在,但心卻能同時分別它們的差別,這就名為緣起自性。大慧啊!只有正智是如如不動,不可壞滅的,所以便名為圓成自性。復次,自心所現的各種妄想,有八種分別作用,就是藏識(阿賴耶)、末那識(俱生我執)、意識和前五識。所謂身相,只是一種不實在的現象,也是堅固妄想所形成的,只要使我和我所的二種執著和感受滅了,二無我的境界,便自然顯現。大慧啊!這所謂的五法,就是聲聞、緣覺,以及菩薩和如來內證自覺聖智的實際理地之相續次第,一切佛法,也都歸入其中。其次,再說所謂五法的名、相、妄想(分別)、正智、如如。所謂相,便是處所和形狀等等,例如色相等現象,都名為相。如果有了這個相,人們就依相立名。例如有了瓶的形狀色相,所以便取名為瓶,這個瓶的名,就是指瓶而言,並非其他等物所可通用。由此類推,設立種種的名詞,就是為了表示種種的現象。能夠表示一切相猶如瓶等的作用,那便是心數的心法,也就是妄想。但是要追究名和相的根本,畢竟是不可得的。如果在名相的生滅界中,始終遠離妄覺,便不受一切諸法的輪轉纏繞。既然離了不實的妄想,那便名為如如。如如之中,真實不虛,絕對無待,而語法自性,了不可得,那便是如如的境界。是我和諸佛隨順正理的入處,也就是我為一切眾生,如實演說所顯示的法門。但於如如之境,隨著進入正覺,不斷不常,妄想不起,便是隨順自覺聖趣,乃一切外道、聲聞、緣覺所不能得的境界,所以便名為正智。因此我說,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以及一切佛法,都入於五法之中。這便是我勸你們應當尋覓方便而學習的法門,並且也以此教導他人,使他們不為外道的教義而轉。”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五法三自性。及與八種識。二種無有我。悉攝摩诃衍。
名相虛妄想。知性二種相。正智及如如。是則為成相。
(這是說:所謂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的道理,包括了大乘的法門。名和相,都是虛妄不實,由妄想分別所生都是無自性的。唯有正智和如如,才是圓成實相。)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說句。過去諸佛,如恆河沙。未來現在,亦復如是。雲何世尊。為如說而受,為更有余義。惟願如來,哀愍解說。佛告大慧:莫如說受。三世諸佛量,非如恆河沙。所以者何?過世間望,非譬所譬。以凡愚計常,外道妄想,長養惡見,生死無窮。欲令厭離生死趣輪,精勤勝進故。為彼說言,諸佛易見。非如優昙缽華,難得見故,息方便求。有時復觀諸受化者,作是說言,佛難值遇,如優昙缽華。優昙缽華,無已見、今見、當見。如來者,世間悉見。不以建立自通故,說言如來出世,如優昙缽華。大慧,自建立自通者,過世間望。彼諸凡愚,所不能信。自覺聖智境界,無以為譬。真實如來,過心意意識所見之相,不可為譬。大慧,然我說譬,佛如恆沙,無有過咎。大慧,譬如恆沙,一切魚龜,輸收摩羅,師子象馬,人獸踐踏。沙不念言,彼惱亂我,而生妄想。自性清淨,無諸垢污。如來應供等正覺,自覺聖智恆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諸人獸等,一切惱亂。如來不念,而生妄想。如來寂然,無有念想。如來本願,以三昧樂,安眾生故,無有惱亂。猶如恆沙,等無有異。又斷貪恚故。譬如恆沙,是地自性。劫盡燒時,燒一切地。而彼地大,不捨自性,與火大俱生故。其余愚夫,作地燒想,而地不燒,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來法身,如恆沙不壞。大慧,譬如恆沙,無有限量。如來光明,亦復如是無有限量。為成熟眾生故,普照一切諸佛大眾。大慧,譬如恆沙,別求異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無生死生滅。有因緣斷故。大慧,譬如恆沙,增減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來智慧,成熱眾生,不增不減,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壞。如來法身,非是身法。如壓恆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極苦眾生,逼迫如來。乃至眾生,未得涅槃,不捨法界,自三昧願樂。以大悲故。大慧,譬如恆沙,隨水而流,非無水也。如是大慧,如來所說一切諸法,隨涅槃流。是故說言如恆河沙。如來不隨諸去流轉。去是壞義故。大慧,生死本際不可知。不知故,雲何說去。大慧,去者斷義,而愚夫不知。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眾生生死本際,不可知者,雲何解脫可知。佛告大慧:無始虛偽過惡妄想習氣因滅。自心現,知外義,妄想身轉,解脫不滅。是故無邊,非都無所有。為彼妄想,作無邊等異名。觀察內外,離於妄想。無異眾生,智及爾焰。一切諸法,悉皆寂靜。不識自心現妄想,故妄想生。若識則滅。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察諸導師 猶如恆河沙 不壞亦不去 亦復不究竟
是則為平等 觀察諸如來 猶如恆沙等 悉離一切過
隨流而性常 是則佛正覺
三世諸佛的有無
這時,大慧大土又問:“您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猶如恆河裡的沙子,多至無量無數,這個道理,是否可信,或者另有涵義呢?”佛回答說:“關於這個問題,你不要只聽我說,不術語意的真谛。所謂三世諸佛的數量,並不止如恆河裡的沙數那樣多。為什麼呢?凡是一件事情,越過了世間的見聞,便不是臂喻之所能比了。因為凡夫們,執著希望於生命的長存,外道們又以邪見,增加他們的妄想,所以便流浪生死,輪轉無窮。現在為了使他們厭離生死而得解脫,努力精進而證真谛,便向他們說,諸佛是很容易見的,並不像優昙缽華(注四十五)一樣難得看見。有時為了止息他們太過隨便的心理,又說佛是很難見到的,猶如優昙缽華一樣。其實,世間偶爾亦現顯優昙缽華,可是世人幾曾親見此花,或者失之交臂而不能見。所以有的便認為此花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個都沒有見到的可能。但如來出世,世間都能見到,只因人們不能內證自覺,所以便不能建大如來的自通境界,因此又說如來出世,猶如優昙缽華一樣,千載難逢。
佛與恆河沙的譬喻
大慧啊!所謂建立自通的境界,那是超過世間所能想象的,也不是一般凡夫們所能夠相信的。須知內證自覺的聖智境界,實在是無以為譬的。真如實際的如來境界,不是心、意、識所能見的,所以也無以為譬了。可是我所說的三世諸佛,譬如恆河沙數一樣,是並無語病的啊!例如恆河裡的沙吧!一切魚龜龍蛇,象馬人獸,都可加以踐踏,而沙總不會抱怨說:他們惱亂了我,因此而生妄想。須知自性清淨,本來沒有一切污垢,如來應世,已內證自性自覺聖智之量,留如恆河,具有大力自在的神通,又如恆河中的沙,雖然被一切外道人獸等踐踏,也不會因此而生起惱亂的妄想。如來已證自性如如,本來便自清淨寂然,無有念想。但是如來的本願,卻要以三昧法樂,使一切眾生安樂,所以對於無知眾生的踐踏,毫無惱亂,他的厚德載物,猶如恆河裡的沙粒一樣。這也就是說明如來是已經斷了貪欲和瞋恚的原因。又譬如恆河裡的沙粒,它們便是地大的自性,當劫火燃燒之時,燒盡了一切大地,可是地大並不捨離了自性,因為地大是和火大互存的,只是一般愚癡凡夫,以為地大被燒,可是地大並不被燒,只是因火而起燃燒的作用罷了。大慧啊!如來的法身,也猶如恆河沙粒一樣,是永不壞滅的啊!又譬如恆河,寬廣無際,如來光明,也是無有限量的,為了成熟一切眾生的善根,就普照一切諸佛大眾。又譬如恆河的沙粒,更無別的沙粒。如來應世證得正覺,已了生死,也更無別的塵垢,因為他已經斷了生滅的因緣了。又譬如恆河沙粒,或增或減,人卻不可得而知之。如來智慧成熟眾生,不增不減,卻不能以世俗有為的色身之法可以推知他的究竟。因為世俗的有為色身之法是有成有壞的,如來的法身,並非有為色身之法,法身無相,所以無始終,不滅壞。又譬如恆河的沙粒,無論如何壓搾,也始終壓搾不出油來。一切眾生,用種種極其苦惱的事來逼迫如來,但如來還是不會染污少許苦惱的,他仍然一味慈悲,濟度眾生。如果有一個眾生未能證得涅槃,他是不會捨離法界的。因為他已經成就大悲之心,以三昧中的願力為法樂。又譬如恆河沙粒,隨水而流,並非無水。如來所說一切諸法,都從自性涅槃的法性中天真流露,所以譬喻說他如恆河之沙。但是如來隨順眾生,並非是去同流合污,而是說他隨宜開示,隨順眾生的法性之流。而見法無來去,如果隨順而去,便是有所壞滅了。生死來去的本際,也本不可測,因為始終的邊際,是畢竟不可得的。所以此中沒有去來可說,如果有去,便是斷見,無奈愚癡凡夫,不知其中真谛。”
生死的邊際何在
大慧又問:“如果眾生的生死本際,是本來不可知的,何以卻說有解脫呢?”佛回答說:“如果能夠將無始以來的虛偽妄想的習氣之因滅了,了知自心現量,當下便知一切根塵外物的緣起真谛了。若能轉識成智,就是轉妄成真,變煩惱為共提,方知解脫的境界,是並無什麼可滅的。由此應知所謂無邊無際,並非是絕對的無所有,這裡所謂的無邊無際,是和凡夫們妄想分別的無邊不同啊!如能善於觀察內外,離於妄想分別的作用,便知內外妄想分別,才是眾生情智的成因。雖然外表仍然無異於一切眾生,但內證智慧和妄想的光影,了知一切諸法,都本自寂靜無為,了不可得。如果不識自心,便現妄想,所以妄想就生滅不停。如果識得自心,妄想便滅了。”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觀察諸導師。猶如恆的沙。不壞亦不去。亦復不究竟。
是則為平等。觀察諸如來。猶如恆沙等。悉離一切過。
隨流而性常。是則佛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