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錄2014大經科注300集
我們知道儒家這部《四書》,就是“儒學概論”,或者“儒家概要”,方老師告訴我,它有究竟的理論《中庸》,有精妙的方法《大學》。《大學》、《中庸》這兩個代表整個儒家。“儒”講什麼?就講這個。其他經論都是細說,這是總綱領、總原則,孔子把它落實了,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孟子也落實了,跟孔子一樣,“學而時習之”,“時習”就是落實;“不亦說乎”。
佛家法喜充滿,在大乘佛教,代表佛教的“佛學概論”、“佛教概要”是什麼?《大方廣佛華嚴經》。確實《華嚴經》裡頭有圓滿的理論、有細密的方法;還帶表演,善財五十三參是表演。你看男女老少怎麼表演的、各行各業怎麼表演的,妙極了!無論你是什麼身份,你在這個世間干哪一行哪一業,你去找,那裡頭有,你怎麼樣去把《華嚴》落實,真落實的時候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生智慧不生煩惱。
所以我常常想到,朱夫子編《四書》,靈感來自《華嚴經》,他學佛,他讀經的,從看到《華嚴經》這個門道,把《中庸》、《大學》、《論語》、《孟子》合起來,孔子、孟子是表演,一個聖人表演,一個賢人表演,道理《中庸》,方法《大學》,妙極了!自古以來,真正成就大學問的,都是用《四書》扎根。朱夫子以後都用這部書,一直到清朝,都用這個扎根。
大乘佛法,《華嚴》;道家老莊,《老子》、《莊子》,主要的內篇的七篇,那儒、釋、道的三個根。無論是哪一家,大概這三個根都具足,儒念《四書》;念《老子》、《莊子》,道;念佛經,我想多半是《華嚴經》,他也讀《四書》。所以儒、釋、道的根都相同。然後他喜歡在哪一方面,他會有成就,沒有根不行。
倫理道德的根那是小孩的時候,大概是上學以前,中國小孩上學七八歲,學《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這些東西都是在七歲之前。
認字,小孩大概三四歲的時候,家長教他認字,方塊字,就是現在的《說文解字》,一天認幾個,母親,家裡長輩來教他,讓他對文字產生興趣,為什麼要這樣寫法,為什麼要讀這個聲音,它有什麼意思?學這個玩意。
七歲上學了,中國教小朋友的教材,有十幾二十種,古大德所編的,《三字經》、《百家姓》,這一類的,《千字文》,教小孩念,不講,要他做到、要他念熟。七歲上學的時候,讀什麼?基礎打好了,讀《四書》,也不講,就教他念,老師督促遍數,念到一千遍了,問小朋友,你念的這個念得很熟了,什麼意思?小朋友會講給老師聽,老師點頭,就通過了,這門課就畢業了,可以學第二門了;如果老師覺得不滿意,再讀一千遍。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有悟處。他根扎得好,他有悟處,他會講,講得跟古人的注子不錯。所以沒有老師印證,找古注來印證,古人注子,看他注的,跟我自己想的是不是一樣,一樣,沒錯;不一樣,那就好生研究,是我的正確還是他的正確,來做比較,找二三種注解都可以,做印證。你看這都是向內,不是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