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二卷 (序品第一卷上)
釋如是我聞一時 釋拘夷城 釋力士生地 釋阿利羅跋提河 釋娑羅雙樹 釋波羅奢華 釋優缽羅華 釋拘物頭華 釋分陀利華 釋曼陀羅華 釋波利質多樹 釋憍奢耶衣 釋摩詞跋多衣 釋迦陵伽衣 釋八功德水 釋默然不受 釋五門觀
序品第一
案。舊經雲盡命品。僧亮曰。諸經所不論者。其旨有三。何者。一曰常住。二曰一體三寶。三曰眾生悉有佛性。然常住是經之正宗。余二為常故說耳。今以壽命表常。略經之大體也。僧宗曰。序者由致也。將說正宗。若不序述由致。無以證信也。有二序。一曰現序。亦曰別序。二曰未來序。亦曰通序。如放光等瑞。為當時由致。名為現序。余經不同。故名別序。如是我聞五證。是阿難所請。名未來序。經皆有此。故名通序也。寶亮曰。此勸問門中有四段。第一當序名。第二純陀。略開常宗。第三哀歎。舉勝修廣常。勸問。第四老少二人譬。催問也。智秀曰。有八事。第一稱如是。第二稱我聞。第三稱一時。第四記住處。第五列同聞。第六舉時節。第七述集眾瑞。第八敘表息化之相也。法安曰。序品有三段。初有六字。明阿難之言不虛也。次舉住處。示說法根本。後列時眾。明說法緣起也。就緣起中。有三別。第一從爾時世尊與大比丘。訖前後圍繞。列常隨佛眾也。第二二月十五日。訖後諸天眾。此列為聲光所召者也第三大身菩薩來集。彼佛所遣。非聲光所召者也。慧朗曰。此品有兩段。前名通序後明別序也。就別序中有六別。第一明六道眾生。遇三相故。生憂悲也。從以佛神力。訖當復問誰。第二列出家在家四眾。從時有無量。訖三恆沙也。第三列豪姓眷屬。從四恆沙。訖七恆沙也。第四亂列天龍鬼神。從八恆沙。訖河神設供也。第五變林顯涅槃相。仍明四天乃至梵王眷屬也。第六列無邊身眷屬也。明駿案。此品大開為兩分。前通序。後別序。就通序中。自有五事。一如是。二我聞。三一時。四住處。五同聞人也。別序中有五事。一從二月十五日。訖當復問誰。述三種相。總敘見聞之者憂悲之至也。二從時有無量諸大弟子。訖河海諸神設供。別敘四眾及諸趣來集。三述二種相。四列諸天及他方菩薩來集。從四天王。訖除一闡提。五述二種相。從爾時三千大千世界。訖品也。前後凡三述異相。合有七種。初則聲光動地。中則變林重閣。後則改穢收光也。再敘時眾。亦有七科。謂聖人及六道
如是
案。僧宗曰。如者不異之辭。明阿難所傳與佛說不異也。是者明即是佛說也。有兩物相似。亦曰如。故以是字。簡相似也。寶亮曰。如斯文理。並是佛說也。智秀曰。阿難所傳。與佛說不異曰如。言當於理曰是也。法智曰。阿難自明之辭也。金口所說。旨深意遠。非所仰測。而章句始末。正自如是也。慧朗曰。舊釋雲直指之辭也。謂如是之經。我從佛聞。非自造也
我聞
案。僧宗曰。夫親聞則淳。傳聞則澹。為成上句。明非謬也。智秀曰。咨承有所。無自信之過也
一時
案。僧宗曰。佛加威神。又得佛覺三昧。能一受領受。無所遺失也。為成我聞句也
佛在拘夷城
案。亦曰拘屍那竭國。亦曰拘屍那城。法瑤曰。仙人名也。將顯長仙久壽也。兼遣著常之病。丈六尚然。況凡夫耶。僧宗曰。據方所。以證非謬也
力士生地
案。法瑤曰。將顯法身自在。有大我之力也。兼遣封我之患
阿利羅[跳-兆+(乏-之+(犮-、))]提河邊
案。僧亮曰。雲與熙連河。相去百裡也。法瑤曰。出閻浮金之處也。水之淨者。莫過此河。將顯法身真實淨也。兼遣保淨之心也。僧宗曰。此言金沙。河流奔浚。以譬生死。金沙不動。以譬佛性。寄顯生死之中有佛性也。在邊者。寄明涅槃在彼岸也。又釋應身無常。喻彼水流。法身常住。若彼金沙也。寶亮曰。亦稱金泉河也。眾水之最。世人所保。今破所愛。雖曰最淨。猶是煩惱所得。當修無漏。以求常淨也
娑羅雙樹間
案。僧亮曰。方有二樹。合則八也。高五丈許。上合下離。其花甚白。其實如瓶。香味具足。今以二樹鮮榮。二樹枯悴。明法不偏也。昔道場偏說。所以一樹。今日教圓寄之雙也。法瑤曰。謂堅固林也。風霜不能改。四時莫能遷。以況法身金剛之質。老死不能變。念念不能易。常樂之相也。兼遣存常樂之意也。僧宗曰。所以名堅固者。為四天所護也。表佛所說法。四部所護。永不墜喪也。在林之間水之邊者。處林則息亂。近水則清淨。表明如來寂靜。而無累也。寶亮曰。亦破著也。物情以往古諸佛。皆於此處涅槃。四天所守。謂為保固。今破雲。此非堅法。若能不為四魔所壞。乃至堅也
爾時世尊與大比丘八十億百千人俱前後圍繞
案。僧宗曰。此列同聞人也。凡四過列。第一與佛具至雙林。不待光召。第二蒙三瑞方來。第三雖蒙三瑞。未能自遣。故變林催至。第四不待光召。諸佛知時。遣來同事。此即第一先列在佛邊者也。比丘天竺語也。此以三義往釋。謂乞士破惡怖魔也。寶亮曰。此列十四日暮從佛來此者也。彼國出家者之名也。此間無此名。但以三義美之。如怖魔等也。前後圍繞者。回旋致敬也。智秀曰。此故是聲光所召者耳。為欲依准余經序故。略標大數。別稱在前也。然同聞有三種。一處同。二時同。三所聞法同。阿難於時。既在娑羅林外。是則時不同也。道慧記曰。大者皆是得道人也
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
案。僧亮曰。下文有釋。彼土唯立三時。謂春夏冬也。二月是春和之中節。異耶。冬夏寒暑。偏也明也。昔說苦空。如彼之偏。今既二理雙顯。故取表於中和也。僧宗曰。此是榮枯交代之節。將明如來二種法身。捨跡歸本者也。智秀曰。臨涅槃時者。指說經之時也
以佛神力出大音聲
案。僧亮曰。應感之事。本自佛境。不以聲告。物莫知也。僧宗曰。菩薩二乘。亦有神力。不得稱大。今言大者。佛之神力也。道慧記曰。此中有三瑞。又雲。通哀歎以來。凡七瑞也。此聲不從口出。故雲神力
其聲遍滿乃至有頂
案。僧宗曰。謂色究竟天也。無色界中。彼無諸根。故不及也。寶亮曰。隨有緣悉聞此。蓋舉其一隅耳。道慧記曰。推此聲所極。正應二十恆沙國土也。下實谛中雲。今聲至二十恆河沙。以此而例。光明動地。亦應然也
隨其類音普告眾生
案。僧宗曰。六道不同楚夏之別。皆如聞而解也
今日如來應供正遍知(至)大覺世尊將欲涅槃
案。僧亮曰。因偽顯真。寄滅表存也。僧宗曰。所以先舉三德者。使懷德而慕善也。既內懷悲愍。故外能蔭護。以此二心。等行於物。已為匪易。復能極如一子。彌見其難也。歸依者。若慈母之赴嬰兒也。捨者以遮風霜為用。譬大悲之力。有大方便。能令眾生煩惱不起也。大覺世尊者。復舉兩號。以速其心也。寶亮曰。將欲涅槃者。非經題所稱也。言無余涅槃耳。自鹿苑迄此。眾生聞一教。增一疑。唯今第五時說疑心頓息。所以略舉十號。使知佛恩之重也。道慧記曰憐愍不必[雨/復]護。不必平等。今以歸依釋憐愍。以為捨釋[雨/復]護。以羅睺羅釋平等也。慧朗曰。聲中有五句。第一總稱慈悲。謂憐愍[雨/復]護也。第二稱慈用。謂如羅睺羅也。第三稱悲用。謂作歸依也。第四偏捨化。謂今欲涅槃也。第五催令來問。謂為最後問也
一切眾生若有所疑今悉可問為最後問
案。僧亮曰。眾生厭苦。苦從惑起。滅苦要先斷惑。惑有輕重。重名為見。輕者曰疑。疑尚須斷。況復見耶。斷疑唯佛可不問乎。僧宗曰。自此之前。唯說無常。今明常理。教與昔反。事則應疑。雖復言不指的。而意在於此也。寶亮曰。此是如來。最後宗極之教。故勸令問
爾時世尊於晨朝時
案。僧亮曰。上記日月。今記時也
從其面門放種種光(至)乃至十方亦復如是。
案。僧亮曰。聲至有頂。語其上聞。光遍十方。語其四遠。二文互出。事表未殊也。法瑤曰。口出其光。以表最極妙說之相也。僧宗曰。此第二相也。上以音聲生解。此從光明得悟也。門以通為義。故以口為面門也。寶亮曰。種種色光者。昔經亦有此瑞。但出經者。表佛威光。故以種種為名也。智秀曰。向雖聞聲。未測所之。是以放光示令知也
其中所有六趣眾生(至)身體戰栗涕泣哽咽
案。僧亮曰。向告令知。今除罪障也。僧宗曰。罪語於果。垢惱語因也。寶亮曰。此言滅者。據伏除也。謂睹光者。心緣勝境。三毒不得並起。但生淨心。故雲罪滅
爾時大地諸山大海皆悉震動
案。僧亮曰。垢障已除。戀慕情至。哀迷亂心。無由速集。故以神力動地。抑其哀情也。法瑤曰。無情尚動。況有心乎。以感時人。速令雲集也。僧宗曰。第三相也。如來至德如地。以安群生。捨化歸真。示之令悟也。智秀曰。見地動已。興三種意。一者相勸且各裁抑。二者今當速往速往。三者設後有疑。無所咨問也。慧朗曰。此下有兩階。此即第一敘地動相也
時諸眾生共相謂言(至)若減一劫互相執手
案。僧宗曰。既睹三瑞。寧得不悲。更相曉喻。設敦請之計也。寶亮曰。舊解雲。眾生若壽命一劫。則請之一劫壽。若半劫。則請半劫也。自意不然。蓋隨俗也。於時人情。願佛住世。豈容指願一切半劫。就少為言。恐多難冀耳。慧朗曰。此下第二階有兩意。第一先相曉勸也
復作是言世間虛空(至)如來不久必入涅槃
案。僧宗曰。如來道被大千。德蔭三界。今入涅槃。世間空也。福盡者。福以感聖。聖既不應。所以知盡也。不善增長者。福既盡矣。惡所以增
又作是言世間虛空(至)設有疑惑當復問誰
案。慧朗曰。無救護者。此下舉前聲告之旨也。救者。舉前憐愍大慈句也。護者。舉前[雨/復]護大悲句也。貧窮者。舉前等視如羅睺羅。大慈之用也。謂羅睺羅已得法財。我今未得。而佛捨我。方是貧窮也。無所宗仰者。舉前為作歸依也。孤露者。舉前為世間捨。大悲之用也。一旦遠離者。舉前大覺世尊。將欲涅槃也。設有疑惑者。舉前今悉可問也。是以宜自抑遣速往速往之也
時有無量諸大弟子(至)生如是等種種苦惱
案。僧亮曰。上三瑞相集眾因緣。此下說集時次第。大弟子者。先在佛左右。故不言其來也。道慧記曰。即是前所言八十億百千者也。既非聲光所召。而復列者。欲敘其遇光悲惱也。慧朗曰。此舉三業苦惱。謂身戰掉。心濁發聲也
爾時復有八十百千諸比丘等
案。僧亮曰。此下敘遠來者也。來不必前後。文不可累書。分作三次耳。一眾多在後。二眾多供勝。三但以供勝也。僧宗曰。此經所列時眾。與諸經不必同也。以聲聞德狹。不能廣化。多以側侍左右。所以先列也。寶亮曰。此列十五日旦承光至者也。比丘者。列其位。羅漢者。歎其德也。道慧記曰。列眾凡有五別。第一八十億百千。謂內眷屬也。第二時有無量諸大弟子。謂外眷屬也。第三優婆塞以下。隨以供勝眾多為後也。第四從金翅鳥王訖山王。但以眾多為後。第五從阿僧祇海神訖無邊身。但以供養為後也。又撰曰。不必皆先後。但義為次第也。然若列先後有。不出四種。一者以位為次。二者以數為次。三者以供為次。四者不以位數供。但以是時來者。即是中列也。智秀曰。此下至其林變白。皆是聲光動地所召也。然列條序不同。多則至五。少則唯二。言五者。一列數。二置位。三歎德。四列名。五敘來相也。言二者。一列數二列名而已。又列其秩序。差品有三。第一從此。訖得自在力能化作佛。列出家二眾。以道小近佛。故先列也。明駿案。此中列六事。一列數。二稱位。三歎權德。四敘憂悲。五歎實德。六敘來事
皆阿羅漢
案。僧亮曰。此言不生。生是苦本。惑是生因。羅漢斷三界之惑。苦果不生。故名不生也。僧宗曰。此名含三義。一謂殺賊。蓋斷煩惱也。二謂不生。蓋不受三界生也。三謂應供。以備三德。可為福田也
心得自在
案。僧亮曰。心為苦樂之本。眾生厭苦。不離苦因。為煩惱所惑。不得自在。今無苦因。所以自在也
所作已辨
案。僧亮曰。苦因既盡。所期已畢也。僧宗曰。謂得盡智無生智究竟也。此義含智。即釋應供也。寶亮曰。此兩句。共釋不生義也。所以得不生者。由斷三界使盡。治道力辨故也
離諸煩惱
案。僧亮曰。釋上已辨義也。僧宗曰。釋所以不生也。道慧記曰。釋心所以得自在。所作所以已辨也
調伏諸根
案。僧亮曰。釋心得自在也。僧宗曰。惑在由於諸根。諸根既調。所以惑盡也。寶亮曰。此兩句釋殺賊也。諸煩惱賊。所以而盡。由攝六情。制三業故也
如大龍王
案。僧宗曰。為三明六通作譬也。龍有二德。一則興雲降雨。二則隱顯自在也。寶亮曰。此下訖逮得已利。辨應供也。道慧記曰。龍王即是人中象王。如大品經雲。如調象王也。為善調作譬釋煩惱。所以而離由乎善調諸根故也
有大威德
案。道慧記曰。此下歎其外德。明在在處處。眾所宗伏也
成就空慧
案。僧亮曰。釋斷煩惱也。若不得空慧。則不斷也
逮得已利
案。僧亮曰。結斷不起。可保之為利也。道慧記曰。釋所以有大威德也。空慧明其智滿。已利明其結盡也
如栴檀林栴檀圍繞如師子王師子圍繞
案。僧亮曰。師子王者。空慧既成。戒定皆是無漏空慧。如王余德如子也。道慧記曰。此不取王為譬。乃總歎諸功德。更相圍繞也
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一切皆是佛之真子
案。僧宗曰。自法華已來。皆得稱為菩薩。若未爾之前。不得稱也。寶亮曰。真偽之名。就教有三重。第一判聖為真。以凡為偽。第二以二乘為偽義。菩薩為真。第三謂信常者為真。信未立者為偽。今就第三重判也。明此諸人盡雙解六行也
各於晨朝日初出時(雲)涕泣盈目生大苦惱
案。僧亮曰。波羅奢華。葉青。其華白。而一日三變。日未出時則白。日始出則赤。日晚則黃也。道慧記曰。其華質青而脈赤也
為欲利益安樂眾生
案。僧宗曰。下五句別歎。此一句總歎也。寶亮曰。此下皆探取實德。以為歎也。此第一明以利益故來。謂是眾人得道之緣。若使千人為緣。少一人則不得也
成就大乘第一空行
案。僧亮曰。諸羅漢知佛是常。今欲請佛發明常教也。此經第一義空者。常樂我淨。無二十五有。故名空也。僧宗曰。般若是萬行之主。欲令眾生得無相之解也
顯發如來方便密教
案。僧亮曰。昔說無常。[雨/復]今常旨。謂之密教也。僧宗曰。顯三乘為方便。一乘是實行。丈六是有為。法身是無為者也
為不斷絕種種說法
案。僧宗曰。從初鹿苑。迄至今日。隨能生解。皆為人說
為諸眾生調伏因緣故(至)合掌恭敬卻坐一面
案。僧宗曰。謂聞無常解無常。聞常住亦即解也。既自通達。復為他說。寶亮曰。謂除眾生四倒之緣也。尋此而言。故知法華諸教無得道者
爾時復有拘陀羅女(至)合掌恭敬卻坐一面
案。僧宗曰。尼者此言女也。所列科例與上同也。明駿案。此列有九事。一稱族。二稱位。三列名。四舉數。五歎權德。六敘憂悲。七歎實德。八敘來事。九蕳尊勝。故曰位階十地
比丘尼眾中復有諸比丘尼(至)得自在力能化作佛
案。僧宗曰。出家二眾。權實難知。今蕳尼眾有菩薩者。推比丘眾中。亦應爾也。寶亮曰。向所列實解六行。成真子之義。此偏指尼眾。亦有本是八住以上菩薩也。慧朗曰。此中歎權德。初雲諸漏已量。謂總句也。明駿案。前歎比丘中。結末雲。逮得己利。此中歎初有諸漏已盡。兩彼互[門@報]。蓋出經者差脫耳。旨則存焉
爾時復有一恆河沙(至)菩薩摩诃薩而為上首
案。僧宗曰。上列聲聞二眾。今列菩薩也。而不言設供者。應是出家人也。寶亮曰。此偏指前比丘眾中。有權為聲聞者。智秀曰。向聲聞二眾之中。皆曰真子。已知並是菩薩也。今復別列者。皆就跡為言也。前有聲聞之跡。有以親待之義。故在前列也。菩薩行廣。跡有疎義。故次後列也。彭城慧令曰。此是離居家者。非比丘也。明駿案。此中列有七事。一舉數。二略歎德位及方便。三列名。四歎三世行。五敘憂悲。六歎實德。七敘來事也。菩薩羅漢。更無別位。不出在家出家四眾數也。所以此一恆河。在兩楹之間。但稱菩薩者。辨異彼此故也。法華之日。已無聲聞。況在此席。豈更別有菩薩耶。而尼眾簡出階十住者。蓋標其勝出者耳。故雲人中之龍也
其心皆悉敬重大乘(至)諸未度者當令得度
案。僧亮曰。菩薩以濟物為懷。大乘既是良藥。故先明也。隨一切者。以法濟物。要須曲與物同。仁德廣被也。隨從有四。一形類。二語言。三根性。四事業也。作是誓者。既入五道。同彼苦樂。苦則心退。樂則生著。自非弘誓。無由兩捨也。僧宗曰。此歎現在德也。寶亮曰。菩薩此言道心人也。歎德不過自行之與外化。此中據三世為歎。於一世中。皆具二義也
已於過去無數劫中(至)紹三寶種使不斷絕
案。僧亮曰。能備上德。非積行不就也。解未解者。向說誓時。今說行時也。僧宗曰。向明現在行。今明過去行
於未來世當轉法輪以大莊嚴而自莊嚴
案。僧宗曰。次歎未來德也
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至)合掌恭敬卻坐一面
案。僧宗曰。旨與前同也
爾時復有二恆河沙(至)平等無二如視一子
案。僧宗曰。此在家菩薩也。優婆塞者。此言清信士。論文有釋。謂為善宿。皆以義翻彼名耳。此下列眾有四階。第一從此。訖十恆河沙。以眾漸多而供稍勝。為次第也。第二從廿恆沙。訖九十恆沙。供不必勝。但以眾漸多。為次第也。第三從千恆沙。以多少不定亂來。為次第也。第四變林以下。眾不必多。但以供勝。為次第也。明駿案。此中列十五事。一舉數。二稱位。三以戒為行本。故先歎戒也。四列名。五次歎定。謂深觀對治門也。六歎慧。謂亦欲樂聞無上大乘等也。七舉四弘。以歎外化。八舉莊嚴淨戒結歎也。九敘遇光憂悲。十敘設供。十一敘因辨供時。又發弘誓。十二敘念佛受供已必入涅槃。十三敘來佛所事。十四敘佛默然不受。十五敘不果願故憂悲也
亦於晨朝日初出時(至)憍奢耶衣蒭摩缯彩
案。僧亮曰。天木香者。名時物重物也。出家法施。在家財施。施具九事。財施有三。謂時物。重物。如法物也。心亦有三。謂先心歡喜。施時心淨。施已無悔也。地亦有三。謂不動。無相。無量定也。今但說六種佛地。不須說也。以佛力故者。謂以佛力。成其重物。悅施者之心也。乃至蓋覆大千。皆類此也。優缽羅華色青。拘物頭色赤。波頭摩色不正。雲似昌蒱花。分陀利色白。生水中也。曼陀羅是天華也。中國亦有。其色不定。如赤而黃。如青而紫。如綠而绛。種種色變。波利質多在天上。則種種色。天竺亦有。而華葉色並青綠。憍奢耶者。雲蠶繭所作。東天竺有國名烏陀。粳米欲熟變為蟲。蟲即食米。人取蒸以成綿也。如此絲綿者。名摩呵跋多。此言大衣。甚貴也。蒭摩者布衣也。迦陵伽者國名。亦出細疊也
是諸香木載以寶車(至)哀受我等最後供養
案。僧亮曰。各作是念。若有所乏者。此下說三種心也。道慧記曰。八功德水者。謂輕.冷.軟.美.清淨.不臭.飲時調適。飲已無患也
世尊知時默然不受(至)卻在一面默然而坐
案。僧亮曰。知受持未至也。若受前人者。後人則不得獻也。昔默則受。今默則不受者。昔日體康。觸味斯可。若言受則近貪。故不言也。今稱病力弱。所須自知。是以言之則受。不言則不須也。法瑤曰。初生王宮。唱雲應供。是則有施便受。何假發言。今顯法身常樂不食。默然無言。理知不受也。寶亮曰。知時有三種一者佛不受二檀越請。二者由昔願故受。三者知純陀作施主者。為益處曠也。慧朗曰。知時有三種。一知受時未至。二知時眾無宿願。三知即時若受余施。不能廣利也
爾時復有三恆河沙(至)百千眾生故現女身
案。法瑤曰。大眾聞見涅槃之相。理應一時雲集。不容前後。設復先後。亦不必如經所列也。慧朗曰。列數列名。歎德之事。准前可知也
呵責家法
案。僧亮曰。戀著之處名家。即女人之身是
自觀己身如四毒蛇(至)是身可惡猶如死狗
案。僧亮曰。此苦觀也
是身不淨九孔常流
案。僧亮曰。不淨觀也
是身如城血肉筋骨(至)愚癡羅剎止住其中
案。僧亮曰。空觀也。色陰譬城。四陰譬人。諸見無過譬王。煩惱有過譬民也
是身不堅猶如蘆葦伊蘭水沫芭蕉之樹
案。僧亮曰。無我觀也
是身無常念念不住(至)誰有智者當樂此身
案。僧亮曰。無常觀也
寧以牛跡盛大海水(至)是故當捨如棄涕唾
案。慧朗曰。結上諸觀也
以是因緣諸優婆夷(至)心懷惆怅卻住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