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惡還本身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回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前面的一章,是說要是壞人向我們發嗔恨心,並且來擾亂我們的話,我們應該以最大的忍辱力去降伏他,這一章正好是上一章‘彼來惡者,而自惡之’的事實證明。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釋迦牟尼佛對弟子說:有人聽說我遵守正道,力行大仁大慈,因此放不下,生起嫉妒心,故意來誹謗我,要當面侮辱我,刻毒地惡罵我。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以他的福德智慧去說法度眾生,很快地得到眾多修道人及信徒的擁戴,紛紛追隨著他。在當時的印度,有很多外道,眼見自己的信徒改變了信仰,都成為佛教徒了,他們因此非常嫉妒,懷恨在心,於是常常找碴兒,想盡各種方法要來謗佛。那末,釋迦牟尼佛以什麼態度去面對他們呢?
‘佛默不對’,佛就靜靜地默不作聲,也不去理睬他,任由他罵。你們想想,你又沒有過錯,反而受了一個跟你毫不相干的人,這麼祖宗十八代,什麼粗言惡語都罵了,你會有什麼反應?只有同他打架,要不然,也得同他呵斥幾句,才能夠消除心頭的氣。但是,釋迦牟尼佛是有智慧、有修養的,只是說:不要理睬他,讓他去罵吧!罵夠了,罵得辛苦了,他自己會停下來的。
‘罵止’,這個人罵夠,停止了,佛才問他:‘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子,是文言,就是白話的‘你’。我現在問你:‘當你拿著一份禮物去送給人家,要是人家不領你的情,不肯接納,這份禮物是不是仍然給你自己帶回去呢?’
‘對曰:歸矣!’。對方回答說,‘是的,我當然帶回去!’
‘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佛又告訴他道:‘你現在這樣惡罵我,罵得這麼辛苦,但我也是不接受,就好比你送禮物給我,我不肯接受,那末,你還是要把罵人的罪過帶回去的。’
所以,釋迦牟尼佛最後勉勵我們:一個人不要隨便做壞事,做壞事一定有報應的。他舉了兩個譬喻:‘猶回應聲,影之隨形’。好像我現在這樣敲一下,馬上就有一個聲音響起;又好像我們到深山裡面大叫一聲,立刻有回響,這是猶回應聲。影之隨形是什麼意思呢?當我們在太陽或者燈光照射的地方,看看我們的影子,一定不離我們的形體,永遠跟隨著我們的。我們要是跟影子說:‘不要跟著我吧!’可能嗎?當然不可能的。你現在做了壞事,說不會受報應,同樣是不可能,那罪過是永遠逃避不了,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就像聲音有回響和影子隨身,是不相捨離的。
‘慎勿為惡’。釋迦牟尼佛就勸他,不要這麼無故地罵人,誹謗人。對佛對三寶的誹謗,罪過太大了!所以要小心,不可造罪惡,不然,一旦惡貫滿盈,最後一定會自食其果的。
這一章佛是以譬喻來勸導我們不要造惡,經文的對話,非常生動,也使我們非常受用的。
當釋迦牟尼佛將要圓寂的時候,弟子問他:
‘佛在的時候,我們的一切問題,佛都會為我們辯護,保護我們,要是佛離開了世間,有壞人來搗蛋、擾亂,我們該怎麼辦?’
佛說:‘默擯──不要理睬他!’
‘不要理睬他’這個功夫是最高明的。
所以大家記住:今天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開示,不論人家诋毀、詈罵、侮辱我們,我們靜靜的不要理睬他,他罵了,罪過由他自己去承擔,我們沒有什麼損失,這一點,希望大家牢牢地記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