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眾:尊敬的法師,下午聽到法師智慧的演講,很欽佩法師的博學、通達、圓融,這也讓我聯想起少林寺山門裡的“三教合一碑”,我仿佛也看到大師在三教之間、在古今之間、在天地之間在自由地飛翔,作為一個紅塵中人,總希望大德高僧能給予更多指點。
因為聽大師講“佛中有道,道中有儒,儒中有佛”,那麼祂們指引的方向都是天下大同、和諧。我想問的是:儒道和佛的指向各是什麼?
師父:對,講到儒釋道,那“三教碑”上有簡介: 儒主要講人,怎麼做好這個人;道,除了做好人外,還有成人的部分,就是追求永恆。簡言之,一個是“做人”,一個是“修身”,佛教更偏重於“修心”。
記得上次我們河南的記者來問到“三教”,因為我們河南人喜歡吃面食,當時就這樣作比喻: 儒家講的“做人”就像面片一樣,一捻一片; “道”,就是把這個面片拉長一點,變面條了,追求生命更健康,“長生久世,羽化成仙”,這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而佛教追求的是超越三界,在佛教看來,人、天也只是“業”的結果,即便升天了也不究竟。跳出業的鎖鏈,這是佛教所追求的,正因為佛教所追求的是生命的終極目標,所以,對於人、道德等層面涵蓋得就非常巧妙。
—— 一個學佛的人,要戒惡修善,就變成一個好人,佛教裡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第三句是“自淨其意”,就是不“著”在善的相上,又能改變惡的相,善惡兩邊都不落,生命凌駕於這個之上,這是佛教的特色。
佛教的這個特色也在幫助著“道”的恢復,對儒家也大有裨益,彌補其對因果認識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