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第192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學生:《道德叢書》——學習《婦女故事.賢母篇》之心得報告

  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老師,大家好,阿彌陀佛!慚愧弟子今日恭敬匯報的題目是:《道德叢書》——《婦女故事.賢母篇》之學習報告。

  前言:《婦女故事》簡介

  《道德叢書》之《婦女故事》為全書第二冊,包含六大篇章,分別為「賢母篇」、「賢婦篇」、「孝婦篇」、「節婦篇」、「孝女篇」與「惡婦篇」。(圖一、《婦女故事》之封面)

  此書將各類婦女的教子、孝順、節義、勤儉故事等收錄其中,並錄不孝不義、貪妒作惡之反例,能使讀者兩相參照,更能得其弘揚女德之旨。慚愧學生今日恭敬匯報的是《婦女故事.賢母篇》中的四則故事之學習感悟。

  《婦女故事》開篇首則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孟母擇鄰教子的故事,從此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對母教的重視與推崇。近代高僧蓮宗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曾說過:「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國家能不能和諧安定、世界能不能太平,女眾著實操持了一大半。女子有德,將孩子教導成為聖賢,是為天下造福,為社會所能做出的最大的貢獻。中山先生雲:「天下的太平安危看女人,家庭的盛衰看母親。」所以母教才是賢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

  擇鄰教子

  《列女傳》記載:戰國時期,魯國鄒邑人孟轲三歲喪父,母親賢良淑德,一人負起母兼父職的教養重擔。起初,母子倆的住處靠近一片墓地。幼小的孟子與鄰居孩子游戲玩耍時會模仿下葬哭喪一類的事,喜歡學造墓埋墳。孟母看到後說:「我不能再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於是就帶著孟子離開,遷住到一處集市邊。孟子又開始玩起商人誇口買賣的游戲。孟母又說:「看來此處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隨即便遷移至一處學堂旁邊。小孟子開始學玩祭祀禮儀、作揖遜讓、進退法度這類儀禮方面的學問。孟母說:「這才是我孩子應該居住的地方啊!」於是就把家長久安在此處。(圖二、孟母擇鄰)

  《韓詩外傳》亦記載:東邊的一戶人家在殺豬,小孟子問母親:「母親,那戶人家殺豬做什麼呢?」孟母隨口回答:「想要給你吃呀。」說罷就後悔了,孟母心想:「自從我懷這個孩子以來,席不正不坐,食物割不正我不食,為的是給孩子良好的胎教。現在他初識人事就欺騙他,豈不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於是,孟母就去東邊那戶人家買了豬肉給孟子吃,為的是絕不欺騙孩子。

  《三字經》中的——「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為歷代學童朗朗誦讀,「孟母」仉氏也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女性。想必沒有她當日明智的三遷與言傳身教,中國歷史上也不會有後世追慕為「亞聖公」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誕生。倘若如是,那真可謂是人類的一大損失。自古以來,母教為家庭教育的關鍵,是孩子童蒙養正的根本。古德雲:「閨阃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其中的「閨阃」,便是指婦女居住的地方。對此,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貝爾也有同感,他曾說:「與其說國家的命運掌握在當權者的手中,還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這些話非常明確的指出母親對孩子的教育不僅僅關系到家族的興衰,更關系到社會、國家的興衰成敗。

  母親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其言行品德、知識教養對孩子的人格與氣質的養成具有直接影響。自懷胎起,母親就與孩子血肉相連。如果母親思想、言行邪而不正,在污濁不正的氣氛裡孕育,孩子也會時時受到母親身心邪氣、濁氣的影響,而導致孕育不良。孟子的母親在懷胎時能做到席不正不坐,食物割不正不用,行事恭敬真誠,可見古人是非常注重胎教的。印祖雲:「母教第一是胎教,胎教乃教於禀質之初。凡女人受孕之後,務必居心動念行事,唯誠唯謹,一舉一動,不失於正……令胎兒禀受母之正氣,則其生時,必安樂無苦。所生兒女,必相貌端嚴,性情慈善,天姿聰明。」又雲:「蓋以母賢,則兒女皆賢。在胎則禀母之氣,幼時則觀母之行,聞母之言,已熏陶於讀書之前。」孩子出生後,母親是與他接觸最多的人,日夕相伴、耳濡目染,母親的言行舉止會對子女的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禮記.學記》雲:「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們的老祖宗諄諄告誡世人教育的重要,而至要莫若教子。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場所,優秀的孩子不單是在學校裡培養出來的,而是在家庭中由父母培養出來的,母親的角色尤為重要。

  將孩子培養成明日社會的棟梁是每一位父母的殷切希望,而一切的根本是德行。德行的教育是實學,好比一棵樹的「根」,至關重要;學科的知識乃「枝末」,所謂的記問之學,有了德行的滋養,它才能茂盛生長。教導孩童,身教更勝於言教。誠如孟母在孟子初識人事時不願意示范「失信」一般,在教育孩子時父母應身體力行,率先垂范,給孩子做出最好的榜樣。《論語》中夫子反覆強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許多家長認為《弟子規》只是給孩童學習的行為規范,殊不知大人如果能做出來給孩子看,能更有效的幫助孩子落實。所以,教育者應先受教育,身教重於言教。

  除了言傳身教之外,孩童的學習環境也是不容忽視的。古代母親很重視周圍環境對孩子的影響,脍炙人口的「孟母三遷」正說明了這個問題。《顏氏家訓》中說:「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幼時所受的環境影響,會自然而然形成一個人後天的品性。《荀子.勸學》中講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蓬昔日長在大麻田裡,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細沙混在黑土中,也會跟它一起變黑。《墨子》一書中有個「墨悲絲染」的故事。話說墨子有一次路過染坊,看到雪白的生絲在各色染缸裡被染了顏色。墨子聚精會神的看了半天,然後悲泣的說:「這雪白的絲絹,丟進黑色的水就染成了黑色,丟進黃色的水就染成了黃色,陸續投進五種染料,絲絹也就變成五彩色。所以,染色的時候不可不謹慎啊!」這個故事暗喻人的本性就像生絲一樣潔白,但一旦受到污染被染上了壞習氣,再想恢復本性的質樸純潔,就很難了。尊敬的淨公老教授教導我們:『《三字經》開篇說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性是指我們的真如本性,本性是沒有惡的。人與人的真性相同,但習性不同。習性就是染污,是後天養成的,你染污有厚薄不一樣,所以它就不相同了。」』所以,為孩子提供一個淨善的生長環境何其重要!

  嚴厲訓子

  李景讓,唐朝人,其母鄭氏早年喪夫,家貧子幼,獨自承擔養育三個兒子的重擔。她治家嚴厲,為人聰穎,行事磊落。有一天,她家宅後的圍牆下雨坍塌,發現裡面埋藏了許多銀兩。鄭氏焚香禱告說:「我聽說不費勞力而有收獲會給自身招來災禍,上天定是因為先夫在世時積善余慶,垂憫我家貧困,特賜這些錢財。但願上蒼保佑我這幾個兒子學問有成。這些財物我不敢動用,要原封埋藏。」於是隨即將銀兩掩埋原處。皇天不負苦心人,後來果然如願相償,三個兒子景讓、景溫、景莊,由於賢母的教導,都進士及第。(圖三、李母鄭氏攜三子焚香禱告)

  鄭氏教子極嚴,景讓兄弟三人直到年老,犯有過錯,仍會挨受鞭笞教訓,事後改過一家人又歡喜如初。

  李景讓為浙西觀察使時,曾經因為一位副將犯了過錯,一時震怒之下,不慎將他杖打致死,於是軍心懷抱不平,圖謀叛變。李母鄭氏召集景讓於大庭面前怒責說:「你隨意動用刑罰,豈只是上負天子,也使老母含羞九泉。你讓我以何臉面去見地下的祖先?」說罷舉起革鞭就要抽打景讓的背脊,將士們看到這種情景,都感動涕泣,上前多次勸止並代為謝罪,鄭氏才答應原諒景讓。一時軍心,就此安定。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李母鄭氏是一位深明大義、識見高遠的嚴母。一位家境不富裕的寡母在撫育三個孤兒之際,面對一筆意外之財卻毫不動心,實在難能可貴。她所希求的是孩子可以成就道德學問,他日能成聖成賢,而不是榮華富貴。此舉對於塑造孩子真善美心靈、貧而樂道的品性影響深遠,同時也體現出鄭氏極強的道義感與社會責任感。日後,三子進士擢第,位至方鎮,並以「清白」著稱於世。

  古時的母親不僅在孩子年幼時悉心調教,而且在他們長大成人、步入仕途之後,依然給予他們有益的影響。李母機智的安撫了因憤怒行將發動變亂的將士,將兒子救出困境。李景讓一生的成就得力於賢明的母教。

  古人有訓:「王化出自閨門,家利始於女貞。」即一個國家的教化出自於閨門,而家庭的敦睦和諧始於女子的貞德,是由母親所教導的。所以自古以來,有賢才,必須先有賢子,有賢子,必須先有賢母,有賢母,必須先有賢女。

  印光大師開示道:「教子為天下太平之根本,而教女為尤要。以人之幼時,專賴母教。父不能常在家內,母則常不離子。母若賢慧,則所行所言,皆足為法。見聞已熟,心中已有成規。再加以常常訓誨,則習已成性。如熔金鑄器,模型若好,器決不會不好,以故教女比教子尤為緊要也。」

  今日的女孩,就是未來的母親。如果不對女孩好好教育,她未來就不會是一個德行兼備的好女人,自然也成不了好母親。而這從小處說,是一個家庭的不幸;往大了說,是社會、國家的不幸,因為這樣的女性不可能教育出優秀的下一代,如果每個女孩都如此的話,天下就亂了。所以教育女孩的確是一件大事。

  女性肩負著孕育後代的重責大任。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能傳宗接代,這是大不孝。可是,什麼才是真正的傳宗接代?把孩子生了下來只能說是接代,並沒有傳宗。宗為何意?一個家族中的家道、家風、家學、家業,這是宗,有了能傳承的人這才是傳宗。如果說家道、家風、家學、家業都沒有後人繼承,就是有再多的後代也無濟於事,這個家最終還是會衰敗。什麼樣的人才能夠繼承呢?一定是要有德行、有學問的人才能繼承,這才是真正的「有後」。

  尊敬的淨公老教授曾說過:「聖賢是教出來的,而且最偉大的是母親,是母親教出來的。佛法也是這樣說法,子女對父母,是母親的恩更重,父親排在第二位。母親生你、養你、教你,這三個字她統統做到;有聖賢的母親,才有聖賢的兒女。所以中國自古以來,教女比教兒子更重要,非常重視女德。為什麼?女子有德,教出來的聖賢,不但他的家庭榮耀,他能夠造福一國,能夠造福天下,這真叫大善大福。這是中國人懂得教育,而且真的落實,真做了,那是大同之治。」

  「教子忠義」故事二則

  (一)唐朝劉元佐任宣武節度使(軍事將領),他頗具聲威謀略。其母雖地位尊貴,但每月都會織絹帛一匹用以提醒劉元佐不能忘本。她對兒子說:「你本來出身微寒,現在是朝廷使你有如此富貴的身分,你當以死報效朝廷。」因此,劉元佐自始至終都不曾失去身為臣子的氣節與情操。

  劉元佐之母雖年事已高,可仍不厭其煩的每月織絹,為的就是提醒兒子心智不可被富貴權勢所蒙蔽而忘本,當胸懷報國之志、誓死精忠報國。慈母的良苦用心,實在令人感佩。

  (二)虞潭,字思奧,余姚人,是經學大師虞翻的孫子。生於三國末期,是東晉時期為維護朝廷統一,屢統軍旅,轉戰各地的將領。虞潭的母親孫氏,是吳郡富春人,孫權的族孫女。嫁給虞潭的父親虞忠,她恭順貞和,很有德行。虞忠戰死以後,兒子尚幼,孫氏雖然還很年輕,但誓不改嫁,決定親自撫養孩子成長。孫氏持家勤勞周到,性格聰慧敏捷,見識過人,對兒子從小則是以忠義教導。永嘉末年,虞潭擔任南康太守,當時杜弢計劃謀反,虞潭率眾人討伐。孫氏勉勵他定要盡忠盡義,要抱著必死的義節,同時還變賣了全部的財產用以犒勞戰士。最後虞潭取得了勝利。在蘇峻作亂時,虞潭當時守衛吳興,領命征討蘇峻。孫氏教誡說:「你應當捨身取義,不要因為我年老了,成為你的累贅。」隨即動員所有的家僮助虞潭征戰,並賣掉自己穿戴的環佩充當軍資,還派遣她的孫兒虞楚跟隨參戰。虞母具備如此憂國之誠。後虞潭功高封了侯爵。孫氏被封為武昌侯太夫人,追加金章紫绶。孫氏在鹹和末年去世,時年九十五歲,成帝派遣使節吊祭,谥為「定夫人」。

  虞母巾帼不讓須眉,對國家赤膽忠心。她的堅強與慈愛博大的胸懷造就了一代名將,亦為國家帶來了和平與安寧。可見,賢母的教育實可為天下造福。

  事實上,中國古時尤其尊重女子,主內的工作比主外的工作更受重視。從「太太」這個稱呼中我們可以對此窺豹一斑。「太太」這個稱呼來自周朝開國的三位婦女,因為她們的名字,都有一個「太」字。周族太王古公亶父有賢妃「太姜」,即泰伯、仲雍、季歷三兄弟之母。太姜性情貞靜柔順,極有智慧。教導諸子,至於成人,從來沒有過失。古公謀事,必與太姜商量。隨古公要遷徙到什麼地方,她都不辭勞怨,順從追隨。季歷即位,又娶有賢妃「太任」,史載,稱其端莊誠一,德行無缺失。及有身孕,即自開始胎教,所謂「目不視惡色,耳不聽YIN聲,口不出傲言」,因此而生文王。文王又有賢妃「太姒」。《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列女傳》稱其:「生十男,親自教誨。自少及長,未嘗見邪僻之事。」

  太姜、太任、太姒這三位婦女把孩子都教導成聖人,周室能夠維持王朝七、八百年之久,都是由其上輩的德育教化而來,絕非偶然。因此,後世尊稱妻子為「太太」,便是從周室有三位聖人之母而來;是希望每一位婦女能學習「三太」,以她們為榜樣,盡心盡力的教育下一代成聖成賢,做聖賢人的母親,這個意義多麼的深廣。

  令人惋惜的是,當今社會大眾在沒有深入經典的情況下,卻以訛傳訛的說中國古人輕視女性。比如,一提起「三從四德」,就認為那是封建糟粕,是用來束縛女性的精神枷鎖。可是我們了解它的真實含義嗎?「三從」出自《儀禮.喪服》,指女子「未嫁從父,出嫁從夫,老來從子或夫死從子」。後世望文生義,將其中的「從」字解釋為「服從」,於是誤導了大眾對這句話的理解。「從」字,在古漢語中有「追隨」的意思。「三從」的本來面目是:女子未出嫁前追隨父母,由父母負責教養;出嫁後追隨丈夫,由丈夫負責生活;老年追隨子女,由子女負責贍養。「四德」出自《周禮.天官.九嫔》,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是說判斷一個婦女是否優秀,一、要看她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這個最為重要。二、是看她講話是否有口德,並非注重口才。三、要看她儀容是否端莊,並非注重美貌。四、要看她處理家務,相夫教子的能力。就現代社會而言,以這四項標准來選擇太太,也是不會錯的。《孔子家語》中記載:「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欤?」夫子說,妻子是一個家庭的主要角色,怎敢不恭敬呢?

  結語

  大同思想,最早出於孔子。《禮記》中之「禮運大同篇」短短一百零七個字,為人類描繪出大同世界的美好景象。大同世界不是幻想中的烏托邦,孔子之言不只是為我們描繪出一幅美好的願景,而是依照古聖先賢的教誨去做,這個願景是可以實現的。「禮運大同篇」中說道:「男有分,女有歸。」意思是——男人有男人的本分、地位、責任,為國為家,要盡應盡的義務。婦女有所歸宿。相夫教子,做個賢妻良母,這是女人的責任。各人安居於自己的崗位,不錯位、不可男女互相爭權,男主外,女主內。各有所主,各有所守。在五倫關系中,夫婦有別是至關重要的一倫,「別」是指不同的任務。「女主內」並不是老祖宗重男輕女,而是分工不同。一個家庭不外乎有兩大任務,一是經濟,二是傳宗接代。男女生理上特點不同,所以男子掙錢養家,主外比較合適;傳宗接代全靠女子,這是男子想做也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女子主內;雙方密切合作,把家庭建設好,把孩子教育好。

  古人比喻夫婦如天地,夫在干位,干為天;婦在坤位,坤為地。在天的人要修自強不息的德行,《易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地上面的要修厚德載物,「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乾坤二卦所呈現出的道理。這種道理順乎自性,並不是人為的規定,能遵守,世界就能和諧。印祖教導雲:「聖人所謂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內。正位乎內者,即實行烹饪紡織,相夫教子等內事。今令女人改任男子之事,則女人正位之事荒廢,家事無人管,子女亦無人教,其害無窮。名為抬高女人人格,實則不但推倒女人的人格,並家庭基礎而亦破壞。」當今社會提倡男女平等,男子能做的事為何女子做不得?於是,女子以走出家門,與男子競爭事業,力求成為女強人為榮。將孩子交給保姆、電腦、媒體和補習班去教育,付出的代價是下一代失教。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文化中,諄諄良善的母教為國家、為世界培養出如孟子、李景讓、劉元佐與虞潭這樣的聖賢與社會棟梁。今日的孩童,是明日世界的希望。因此,每一個家庭都應把教育孩子置於首位,而其中母親的責任最為重大。

  最後,慚愧學生向諸位長輩敬呈一顆美麗的水結晶。這是華嚴實驗室所做的一項水實驗,水看「母親教孩子讀書」圖片後所形成的結晶體。(圖四、水看「母親教孩子讀書」圖片所產生之水結晶)那美麗亮潔、晶瑩剔透的結晶體彷佛在為我們訴說母性中的光輝與母子之間的親愛。

  以上是慚愧弟子恭敬學習《道德叢書.婦女故事.賢母篇》之粗淺心得報告,定有錯誤之處,至誠祈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與諸位大德、老師惠予批評斧正,無盡感恩!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如意頂禮叩呈。

  老法師:如意同學這篇讀書報告寫得很好。中國的社會,在一百年前,大家對這樁事情還非常重視。滿清亡國之後,中國這塊大地,首先是經歷軍閥割據,接著中日戰爭,到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戰爭當中是我們這一代的人親身經歷的,苦不堪言。我們最大的損失就是沒有安定的環境讀書,時局緊張時候,要知道,這個戰爭是八年戰爭,不是短期,我們讀書的機會就沒有了。政府想出一個補救的方法,那就是國家辦學,完全公費,照顧這些流亡學生,天天在逃難。我在日本投降的前一年半,曾經在國家辦的這個學校念過一年書,那是在那個年代,我們過到最幸福的生活。老師,讓我們一生對老師感恩戴德,永遠不會忘記。老師照顧我們這些流亡學生,真的盡到責任,讓我們親身感受比父母照顧得還周到。老師確實做到了身行言教,能夠明白一點道理,沒有把路走岔了,老師的教導。這樣的老師在這個時代沒有了,找不到了。那個時代的人有道德、有品性、有使命感,把學生當作自己親生兒女,希望他們下一代能帶給國家社會安定和諧。

  所以,我們看到許多外國的漢學家,對中國的文化非常羨慕,還有專門研究文化史的,像英國湯恩比這一類人,他們認為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就是當前的社會問題,混亂到極處了,在這個地球上史無前例,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現在讀了這篇報告,我們明白了,母親沒有了,盡職盡責任的母親不見了,沒有了,女孩子從小沒有學過、沒有聽過、沒有看到過。現在文字改成簡體字,《道德叢書》是文言文寫的,現在怎麼?看不懂了。所以瑞典的漢學家,歐洲人,他用的中國名字叫高本漢,告訴我們,「漢字不能改,文言不能廢,經書必須讀」。要注意他提到是經書。中國的典籍分為四大類,叫四部,經、史、子、集。這四大類裡面,特別指出經書必須讀,為什麼?經是聖人的作品。

  什麼叫聖人?用佛法來說,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叫聖人,在佛教裡面就是佛、菩薩,佛是大聖,菩薩是小聖。明心見性的人,就像六祖能大師所說的,自性本來具足,具足什麼?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所以大乘經典裡面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中國聖賢教育跟佛陀的教育是同一個方向、同一個道路、同一個目標,都是聖賢教育、佛菩薩的教育,佛是聖,菩薩是賢。聖賢教育不同於現在教育,現在教育是知識,聖賢教育是智慧。知識是可以從外面學的,智慧是從內學的,不從外,外面沒有。所以西方人有技術,有科學知識,沒有智慧。為什麼?如果他有智慧,對人類有害的東西,他決定不干。對於原子彈怎麼造法,他絕對不會發表,不會告訴人,為什麼?那是有害的。今天農藥、化肥、改變基因,他們決定不會說出來的。他們有良心,凡是於人類有害的,他決定不肯干,知道也不干,貧窮也不干。所以這些人留下來的典籍稱之為經。經就是精華當中的精華,決定沒有糟粕,為什麼?聖人寫的,不是凡人。我們對它要有信心。所以學中國傳統文化,條件是真誠、恭敬。現在,對所學的典籍不恭敬,懷疑它,它還有糟粕。對於傳道的老師不恭敬,沒有真誠心,換句話說,孔子、釋迦,今天出世教大家,也招不到學生,到哪裡去找這樣的學生?真誠心,恭敬心。年歲稍稍大一點,上了十幾歲,懂事了,有使命感,為往聖繼絕學,這樣的人有沒有?不能說沒有,太少了。這樣的人才能繼承古聖先賢的教誨,他才能歡喜接受,用在自己生活上、工作上、待人接物上,法喜充滿,不亦悅乎,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過去,人厚道,講求倫理道德,不敢違背。所以社會祥和,縱然有災難也能平安度過,八年抗戰是這樣的,我們還能平安度過。現在比那個時候苦,雖然科技發達,收入多了,可是過的生活的品質比不上從前,抗戰期間的艱苦日子,那裡頭有人情味、有樂趣,人有德。像這種《道德叢書》,淺顯的文言文,一般人都能夠讀,念得通,都能夠懂得它的意思,而且都能夠接受。現在不行了,像這種淺顯文言文,沒有人能讀了,而且接受社會感染,對古聖先賢懷疑,他讀這些書,不但不能夠像我們同學這樣感受,他批評,他沒看懂,他排斥。這就是讓我們為什麼在這個社會生活沒有安全感,不如在八年抗戰,比那個時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們同學,這部書是好書。我得到之後,看到是弘化社出版的,印光大師那裡編的、印的,決定沒有問題,交給書店印了一萬套,希望我們同學們認真學習。它是故事,真人真事,我們讀了很受感動,都是我們的典型,都是我們的模范。我們從這部書裡頭學文言文。這篇文章,希望也放在我們的頻道上,希望有很多的年輕人喜歡讀這部書,這也做為介紹《道德叢書》,讓大家對它有認識,功德無量。好,我們看第二篇。

  學生:淨宗學院道德講堂學習心得報告,謝凱全。

  首先,要感恩我們中華民族的老祖宗所留傳給我們的傳統文化,以及感恩道德講堂上上下下的所有工作人員,因為有您們的付出,讓家庭、社會、國家以及世界和諧,有了進一步的改善,在此深深的感恩。

  在還沒有學習傳統文化之前,真的不了解傳統文化到底是什麼,心裡就想這個傳統文化真的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嗎?在學習傳統文化之前,凱全生活了二十年,這二十年來雖然家庭也算幸福,經濟上也算個小康家庭,可是凱全卻從懂事以來都不願好好學習,跟一些不好的朋友混在一起,敗壞社會風氣,違法亂紀,天天日夜顛倒,出入聲色場所,自然而然吃喝嫖賭是一天比一天更加泛濫。也因為經常過著這種糜爛的生活,慢慢的對社會、對人生愈來愈迷失,同時也讓父母親天天為凱全擔心、傷心,父母親的身體和自己的身體也因而一日不如一日。很快的在凱全十八歲那年,被檢查出罹患了糖尿病,當下的心情真的非常糾結,一直以來都認為疾病應該是等老了才會來敲門的,萬萬沒想到卻讓凱全這個年紀輕輕的少年給碰個正著。而且因為非常的愛玩,隨著心中欲望的膨脹,讓凱全天天都非常的痛苦,每天眼睛一張開,所有的事情都和錢掛鉤,慢慢的對人生感到絕望和失落,討厭自己,也討厭這個人生,不了解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一天混過一天,沒有目標的生活著,真的是太沒有意義了。凱全真不想一輩子都追著錢跑,因為就算得到了錢,心中還是會非常的空虛與無助。所以說,活了二十年,因為沒有學習傳統文化,不懂得這些道理,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這二十年來的生活,那就是「苦」呀!

  從小凱全就是一個非常自卑、非常沒有自信的小孩,沒有任何的同學願意和凱全玩。到了初中,因為種種原因,非常的看不起自己、討厭自己,慢慢的就開始自暴自棄,也因為有了這樣的想法與觀念,時間一久,內心變得非常的扭曲,對所有的人事物都看不順眼,並對人生的價值產生了錯誤的看法,覺得有錢就是老大,有錢才會被看得起,所以初中就迷上了賭博,利用賭博去獲取金錢與滿足自己的欲望。有了這種扭曲的人生觀,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就愈來愈迷失,愈賭愈大,有時甚至賭到連吃飯錢都輸光了,逼不得已還得低著頭跟人家借個吃飯錢,到最後也因為賭博把凱全害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外面欠了一筆又一筆的債務。

  同時,因為在這樣吃喝嫖賭的朋友圈中,慢慢也就接觸上了毒品,並且利用非法手段來取得錢財,朋友們在一起所干的事情,也幾乎都是傷天害理、違背良心的事情,就因為這樣,每天都過著心驚膽跳的日子,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警察抓,甚至被仇家碰上。賭博及毒品的生活,雖然讓自己得到一時的快感,但是時間非常的短暫,等醒過來時,那種對人生的絕望,真的是無法形容的痛苦。每天生活在這種環境中,表面上看似很快活,其實私底下朋友們都為了錢而吵得天翻地覆,累得不得了,這真的都是被自己的欲望所操控著。以前和這些不好的朋友們所生活的日子裡,真的就像是人間地獄般的生活!吃喝嫖賭看似真享受,其實它們就是痛苦的根源。貪心所感召而來的一定只有「苦」而已,所以真的不能走錯路,走錯路的代價,真的是又苦又累。

  在痛苦難堪之下,放下所有的人事物,凱全決定去參加「中華傳統文化道德講堂」,看看是否真的七天可以改變一個人?是否真的能夠離苦得樂?在學習當中,凱全了解到所謂五福就是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及善終,這些一直以來就是大家都在追尋的目標,但是有的人雖然爭名奪利忙碌了一輩子,卻到死也沒有真正得到;可是我們的老祖宗卻能夠讓我們輕輕松松就能擁有五福,何樂而不為呢?有時凱全會想人生一輩子所追尋的事物,運用老祖宗的智慧就馬上能夠擁有,只要真正做到老實、聽話、真干,而我們現在卻因為自身的煩惱習氣,而什麼都得不到。老祖宗所教我們的,就是要先放下自身不好的習氣,心量要擴大,把所有人事物都放入心中,感恩所有一切,不怨天尤人,逆來順受,量大福自然就大,有福慢慢自然就五福臨門了。

  學習傳統文化之後有太多的感觸,真的是受益匪淺。就拿「錢」來說,以前總是把錢放在第一順位,卻不了解一個人有沒有財富都是命裡注定的,一味的追求卻不懂得道理,只會讓自己變成金錢的奴隸;相反的,我們應該從培福做起,才能夠少走很多的冤枉路。所以,凱全認為人活著就是應該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去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事物,從中才能夠真正得到人生的價值與人生的意義。

  凱全認為現今社會之所以這麼沒有人情味,很難提起孝心與感恩心,是因為長期受西方教育的影響,教導人們處處都要「爭」,爭更高、更快、更強,結果讓人們真正的本性給習性障礙住了,就像油燈泡一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子孫,對中華傳統文化完全喪失了信心。正因為中華子孫的不孝,所以現今的人們大部分都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很少有人說自己是幸福的,而明明幸福就在眼前,我們卻不相信、不肯干。我們現在之所以這麼苦,就是因為「不孝」所帶來的果報。因此,今天我們遇到了傳統文化,就應該要好好的學習與落實。

  上淨下空老法師教誨我們:要想學習傳統文化,就需要有真誠心、清淨心及恭敬心,這樣才能真正學習到東西。印光大師也教誨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就是讓我們學習如何做一個真正有福之人,一個有福的人,自然能夠事事順心,而想要有福,就要從「孝敬」做起,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福自然到來。傳統文化教我們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所謂「道」就是五倫關系;「德」就是要落實五常,¬仁義禮智信。道德乃是人們本性的流露,傳統文化所教我們的,就是要恢復人們本有的本性,也就是《三字經》上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然而,今天外界的財色名食睡,讓我們的欲望膨脹,污染了內心的雙眼,使我們慢慢的迷失了本性。

  從學習傳統文化當中,讓凱全重新喚醒了人們的本性,明了孝敬父母師長是天大的福分,可惜現在人們大部分都忘本了,一代不如一代,真不知道再不學習傳統文化,我們還能住在這美麗的地球多久?因為人類的自私自利,加上科技的發達,我們人類已經有能力摧毀自己的文明與生存的地球。道德講堂課程中,有一句話說:「天定勝人,人定勝天」。意思是說,人的一生是天注定的,不過當自己遵循著自然規律、自然法則,也就是照著五倫五常去做時,命運就能夠改變。蔡禮旭老師也說過:人生最難的不是奮斗,而是抉擇。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要有正確的抉擇與正確的人生觀,這樣在奮斗時才不會迷失自我,白走人生道路。其實人生真的可以活得很幸福、很美好,就看自己的人生觀是否抉擇正確。欲是深淵,求不得自然就苦;相反的,無欲則剛,知足才能常樂。所以當自己不貪,懂得知足,才真正可以嘗到幸福的滋味。古聖先賢說:「積財傷道,捨財培福。」因此,我們要有為社會無私奉獻的心態,多多回饋社會、回饋國家、幫助人民。古聖先賢又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厚德才能載物,有德行財富才能留得住,所以我們千萬不可以本末倒置。

  在淨宗學院這一年的期間,凱全努力的斷惡修善,努力的學習改變,到目前為止,凱全完完全全的改變了凱全的人生觀與許許多多的思想觀念。而且在這裡,凱全找到了人生價值與人生目標,凱全覺得人活著就要活得有價值。所謂價值,不在於您有多少錢或有多好的房子,甚至多棒的車子,這些真的都不存在任何的價值,等您死後,沒有人會因為您多有錢而記住您,人們只會因為您為這個社會付出了多少而記住您、感恩您。這樣的人生價值不是更加有意義嗎?只有把自己的能力回饋給國家、社會及人民,這樣人生才會更加的美好與幸福。

  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幫助人是一種美德,也是快樂的泉源。而今天幫助社會人民,最快、最好的方式就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水深火熱的人們得到真正的解脫。凱全真心感恩我們的老祖宗,是中華傳統文化讓凱全從迷失之中走了出來,讓凱全親身改變了命運,也讓凱全重見了光明。命運的「命」字,拆開來就是「人一叩」,就是教導我們,人只要肯低頭、肯認錯、肯改過,命運自然就能夠改變。中華傳統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凱全一定要好好學習、好好落實,讓自己做一個如理如法的好人。

  再來,凱全想和現今的年輕人分享凱全的親身體會:孝敬之心不可以沒有,當不懂得孝順父母時,就算我們今生帶著大福報而來,也會因為不孝而敗光光,未來人生也不可能順心如意。凱全還想分享:別把人生目標放在賺錢上,因為當我們沒有德行時,有錢只會把我們害死而已,沒有任何的幫助。事實上,有錢並不是快樂的根源,只有多多行善,多多幫助別人,才能夠得到真正永恆的快樂與幸福。因此,我們應先把正確的人生價值定義出來,自然而然人生的目標就會非常正確,而且唯有正確的人生觀,才會真正帶給自己幸福美滿的人生。

  最後,凱全在此發心,全心全意護持傳統文化,落實傳統文化,並把傳統文化弘揚到每一個家庭,讓所有世間人都能夠得到真正的幸福與快樂。此外,凱全也發心吃長素,保護地球,人人有責,要有愛心,不隨意傷害一切眾生,感恩一切,從我心開始。阿彌陀佛!

  老法師:凱全同學接受圖文巴淨宗學院所辦的道德講堂,學習一個星期成績很可觀。你這一生能不能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關鍵就在你能不能保持這七天的收獲,能保持,你幸福一生;不能保持,過失就又回頭來了,那麻煩就很大了。怎麼保持?聖賢書不可不讀,這是外國高本漢勸我們的,「經書不可不讀」,天天不離開經書。真正要讀書,當然先要把生活規律化,也就是從哪裡學起?這就講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修正我們所有錯誤的做法,這叫修行。修行要有標准,所以這些年來,這有十幾年,將近二十年了,我們到處提倡《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這普世的道德教育,從這裡開始,從這裡扎根。然後真正要深入,要真正想過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佛家講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孔夫子告訴我們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用現在的話說,是一生幸福美滿。那就不能不讀書,經書不能不讀。

  經書從哪裡讀起?《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這是根之根。從這個根上發芽,出現了本,這像樹木主干出來了。在中國傳統文化,大家都知道,儒釋道三家,代表這三家的根本,現在講概要、概論,儒學概要,佛學概論,我們要把它找到。為什麼?這必須要讀,必修課,從這裡扎根。這個根扎下去之後,你喜歡哪一個學科、喜歡哪一個法門,你自己去選擇,「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能夠成聖成賢。你想不想?要想,要真干。

  儒學的概要就是四書,宋朝朱熹他編的。《論語》、《孟子》,本來是兩部獨立的經,它是屬於經典,《四庫》裡是經部,《大學》、《中庸》是《禮記》裡面的兩篇,《禮記》也是經,換句話說,四書是經,經書,不可不讀。你把這個書讀通了,儒家的概要你掌握到了。道家的根就是《老子》,五千言,分量不大,五千多個字,那是道家的概要。佛門也有佛學概論,這是方東美先生他老人家教我的時候是這麼稱呼,是什麼經?《大方廣佛華嚴經》。他告訴我,這部書是佛學概要,佛家所有的宗派、所有的法門,都以這個為根本,都從這裡頭生出來的,一定要先在這部書上下功夫。這部書分量很大,如果加上清涼的注解就非常可觀,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有相當的深度,如果看不懂,讀起來枯燥無味,很難繼續讀下去,分量太大了。它有小本的,有古人講《華嚴經》是大本,還有中本,中本是什麼?我們現在所學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是近代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無量壽經》五種的譯本成為一本。古大德稱它作中本《華嚴》,也就是說它可以代表佛法,佛法所有宗派無量法門的教義都不出它,不出這本書。所以這書好,分量不多,可以讀誦,代表整個佛法。這儒釋道三個概要,或者三個概論:儒家四書,佛法的《無量壽經》,道教的《老子》。

  這三個一定要讀,不要花太多的時間,一年就夠了,一年時間。然後儒釋道三家,你喜歡什麼,你自己去選擇,選擇一樣,下定決心,十年。十年之後,你就是漢學家。漢學包括儒釋道,學了概要,對儒釋道的內容心裡有個底了,在儒釋道裡頭選擇,自己也有這個能力了,然後遵守「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目標,幫助我們得定,幫助我們開智慧。這三種書都可以幫助我們得定開慧,好!應當學習。然後真的,佛家講發菩提心,求無上道。菩提心是什麼?用俗話來講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三字經》上講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本性純淨純善,邪惡是妄心,不是真心。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從真心裡頭生出來的,貪瞋癡慢這些是從妄心、惡心裡頭生出來的,那個東西是煩惱,它的根是煩惱,那是有毒的。本性是純善的,沒有任何毒素,真心。本性是什麼?從儒家四書講,四書《中庸》就是講這個,把它用一個字來代表就是誠,真誠的誠,真心起作用就是誠。誠是什麼意思?《大學》裡頭很簡單的一個解釋,不自欺,不自欺就是誠,不要自己騙自己。人一定是自己欺自己,然後再騙別人,那就壞了。所謂「聖人」,一生用真心,用真心生活,快樂!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別的,生活用真心,工作用真心,待人接物都用真心,這個人就是佛、就是菩薩;如果在儒家講,這個人就是聖賢;在道家講,這個人是神仙。我們要懂,要搞清楚、搞明白。真正搞清楚、搞明白,自己真得到了,為什麼?落實到生活就得到了,你身心快樂。所以孔子做到了。《論語》裡頭第一句話,第一句話重要,你學這個干什麼?「不亦說乎」,就學這個。天天歡歡喜喜、快快樂樂好不好?要不要?要,要就學這個。孔子表演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表演給我們看,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不生煩惱,沒有貪瞋癡慢疑,只有快樂。用真心跟用妄心不一樣。

  四書,我感覺到,朱熹把這四樣東西湊在一起,定一個名字叫「四書」,儒學概論。他怎麼想到的?他的佛書讀得不少,我有理由相信他讀過《華嚴經》,編這套書的靈感從《華嚴經》上來的。《華嚴經》有究竟圓滿的理論(真實的理論),有善巧方便的方法,後面還帶表演,善財五十三參做出來給我們看,這個社會上男女老幼、各行各業,統統都可以做到,都能落實,入華嚴境界。大概這個朱夫子看懂了,儒家裡頭找到講方法的《大學》,講道理的《中庸》,表演的,《論語》是孔子表演的,他的修學心得報告,《孟子》,賢人表演的,比孔子稍微低一個階層,他做到的,他的心得報告。你看他們怎麼做到的,怎麼樣得到法喜充滿,佛菩薩怎麼樣得到歡喜心,我們要認真學習。

  這一生做什麼樣的事情好?在目前看這個社會上,迫切需要的就是道德講堂。你能把這三個根扎下去了,這也是根之根,儒的根,四書;道的根,《老子》;佛的根,《無量壽經》,這三樣東西融會貫通,你就是漢學家,你就能承傳漢學。像張夫子所說的,「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人生活得多有價值、多有意義,沒有白來這一趟。將來,學《無量壽經》,信願持名,決定生極樂世界,功德圓滿了。所以同學們一定要把傳統文化認清楚、搞明白,然後自由在裡頭選擇一門。成聖成賢,成佛成菩薩,最高層的,一生可以做到。沒有老師也能做到,相信無師自通。不少人,在中國歷史上,無師自通的很多,為什麼?他們有信心。古聖先賢把這方法教下來了,這個方法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譬如我講的儒釋道的這三個根本法輪,一年當中學,不是像上課一樣,第一個小時上四書,第二個小時上《老子》,第三個小時學《無量壽經》,那三十年你都不能成功。要怎樣?一門,我這一門學通了,再學第二門。從四書學起,從這裡下手,然後第二本的時候,選《無量壽經》可以,選《老子》也可以,總是一部學完再學一部。三部都學完了,這就是儒釋道的概要你明白了,然後你在裡頭撷取你自己喜歡的一門。儒釋道內容都非常豐富,你選一樣,十年,就一樣要學十年,十年不要念第二種書,為什麼?修定,用讀書的方法修定。不求解義,它什麼意思不求,不看注解,就是讀經文,讀上十年,其義自見。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這個讀上十年;讀上十年,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全通了。你等於佛又出世了,孔子又出現在人間了。這個時代需要這樣的人,做出真實的貢獻,要把這個世間名聞利養、榮華富貴、七情五欲統統放下,一心專注成就道德學問,來幫助苦難眾生。這個工作是救世的工作,不是救一個人,是救整個國家民族,是救整個地球人類。兩篇都非常好。

 

上一篇:太橋旦曾堪布:精神病是由什麼樣的業力引起來的呢?
下一篇:為何不提倡在身上佩戴佛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