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本站通知 :經咒頌念

 

說無垢稱經贊 第十一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說無垢稱經贊 第十一卷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香台品

  方便品下八品。明二利行。此之一品。明二利果。令於果德愛樂希求。故此一品。明菩提處。或上八品。別明二利。此之一品。總明二利。香台佛號。一佛果德寄一佛標勝。令下位以希求。標佛號以為品名。明二利以修習。佛身支顯。相類高台。積香為之。利濟群物。故名香台。此品廣明彼事。名香台品

  經。時捨利子(至)當於何食

  贊曰。品段有五。初鹙子念食。二無垢诃止。三命使往求法。四得食而返。五時眾獲益。此初文也。佛制以時。非時勿食。食時既生。所以思惟。摩诃大也。薩埵有情也。簡前小位。言大有情。舊經唯雲菩薩當於何食。今亦有聲聞

  經。時無垢稱(至)而聞正法

  贊曰。下第二明無垢诃止。此诃也。隨順小乘八解脫除貪欲。大乘八解除定障故。又定障中貪為首故。八解脫觀。為除五境所有貪欲。仁今已住。貪欲水亡。財食有悕。染習猶在。勿以污心而聞正法。應除財食之欲。而生法食之願。又阿含經說。食有九種。謂段觸思識禅願念解脫及喜。應常專念捨初四食。應勤修常業欣後五種出世間食。故雲解脫仁者己住。勿以財食染污其心。財食即是段食攝故

  經。若欲食者(至)未曾有食

  贊曰。此止也。止今思。許當說

  經。時無垢稱(至)殊勝神通

  贊曰。下第三段命使往求。有四。初示有食之處。二選誰能往求。三化令傳此言。四使承威往請。初文有三。初總標起用。次別陳所示。後結成眾睹。此初文也。雖恆在定。順俗今入。若不現通。他終不見故也

  經。示諸菩薩(至)安穩住持

  贊曰。下別陳所示。有十四。此文有六。一令見者。菩薩聲聞。二處所。上方界念。三近遠。四十二殑伽沙等。四界名。一切妙香。一切國土皆香作故。五佛號。香台。六起滅。現在住持

  經。彼世界中(至)一切周滿

  贊曰。此文有二。一總陳香氣最勝。由修五蘊因最勝故。彼國眾生宜得聞香氣而入道故諸佛利樂事非一故。破世有情耽香味故。二顯樹出香周流普薰

  經。彼中無有(至)為其說法

  贊曰。此文有二。一眾唯大乘。二佛應說法

  經。彼世界中(至)無量佛土

  贊曰。此文有二。一眾事香成。二食香第一。離香味觸。三為食體香宜利益。香氣最勝

  經。時彼如來(至)及諸菩薩

  贊曰。此文亦二。一佛等方食。食必依此。利益機會故。二香嚴供養。顯佛福田。眾生修行法供養故。舊雲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此唯一名。本有異故

  經。時此大眾(至)如是等事

  贊曰。此結成眾睹

  經。時無垢稱(至)取妙香食

  贊曰。下第二選誰能往求。有四。一問眾。二默答。三重征。四返責。此初文也。推眾不能。方施自化。欲顯讓以為德。故禮推於眾也

  經。以妙吉祥(至)鹹能默然

  贊曰。此默答也。默意有四。一食以侍賓。賓不可往。吉祥怪其問客。鹹使默然。二大士求法。不規財食。彼雖推問。此令默然。三顯諸菩薩於食無染。故鹹令默。彰此深裡。四彰無垢稱神通自在。示諸菩薩。令欣仰故

  經。時無垢稱(至)令其乃爾

  贊曰。此重征也。菩薩利物。命進問安。談谑設座。座雖久設。談谑次施。故調吉祥何不威神加護諸德令其緘默乃爾無酬

  經。妙吉祥言(至)勿輕末學

  贊曰。此反責也。令默所由已如前辨。對眾征挵。想非所宜。故今責之。勿輕末學。未學尚不可輕。先德如何辄鄙。事未可知

  經。時無垢稱(至)蔽於眾會

  贊曰。下第三他令傳此言。有二。初明神化。後使傳言。此神化也。問。何故請座。心念即來。今時請食。令化使往。答。食有隨來之者近客。故使化人。座無隨座之賓請座。不須使往。又神通化用不一權宜。何必濟命化人未必並須無信

  經。而告之曰(至)方共坐食

  贊曰。下使傳言有二。初示處。後傳言。此示處也

  經。汝往到彼(至)安樂住不

  贊曰。下傳言有四。一教軌儀。至彼頂禮。二命敬慰應作是言等。三請食。四所由。此初二文也。舊經但有傳言頂禮。無教化者至彼稽首

  經。遙心右繞(至)施作佛事

  贊曰。正明請食

  經。令此下劣(至)名稱普聞

  贊曰。請食所由有二。見食發心。名欣大慧。眾生利益。並揚佛德。名稱遠聞。由此二義。故令請食

  經。時化菩薩(至)香台佛足

  贊曰。下第四使承威往請。有二。一見到彼國。二聞傳此言。此初也

  經。又聞其言(至)安樂住不

  贊曰。下聞傳此言。有三。初聞敬慰。二聞請食。三聞所由。此初也

  經。遙心各繞(至)施作佛事

  贊曰。請食也

  經。令此下劣(至)名稱普聞

  贊曰。聞所由也

  經。時彼上方(至)下劣欲樂

  贊曰。下第四大段得食而返。有六。一在彼未還。二得食而返。三眾聞皆集。四勸眾食之。五此問彼佛。六彼問此法。初中有四。一菩薩歎問。二彼佛具陳。三重請所由。四廣談勝德。贊歎可知。發問有三。一問東方。二問界所。三問下劣意樂。如文可知

  經。尋問最上(至)為說斯事

  贊曰。結成請答

  經。佛便告曰(至)宣揚正法

  贊曰。下彼佛具陳。有二。一陳釋迦。二陳無垢。此陳釋迦。出五濁世。為度下劣欲樂有情。宣揚正法。此答二問。一答界所。下劣等也。二答下劣意樂。五濁之世有情也。梵去索诃。此雲堪忍。堪能忍受諸苦事故。天授出血。善星掃跡。如是等也

  經。彼有菩薩(至)開示妙法

  贊曰。下陳無垢。有二。一陳己身。二陳遣信。此初也

  經。遣化菩薩(至)善根增進

  贊曰。此陳遣信。所以稱揚我及此土。令彼菩薩善根增故。即前所說當欣大慧。此答前問從何處來

  經。彼菩薩眾(至)無畏若斯

  贊曰。重請所由也。其無垢稱。道德何如。神通無畏如此可愛。若如也。斯此也

  經。彼佛告言(至)無量有情

  贊曰。此廣談德也。初地菩薩。為百百億國。二地。千百億。乃至十地。遍於十方一切佛國。頓令化往施作佛事。利樂有情。彼無垢稱。位德既高。故能若此

  經。於是最上(至)化菩薩手

  贊曰。下第二段得食而返。有七。一香台與食。二菩薩請來。三彼佛許敕。四彼眾至此。五化座待之。六食香普薰。七眾聞驚悅。此初也。有一香器。能生眾香。盛滿香食。授化菩薩。佛力所加。盛食授與。顯佛慈悲欲為利益。自盛付之。或顯由佛。力。未必自盛

  經。時彼佛土(至)聽聞正法

  贊曰。二菩薩請來。請來至此。禮敬三寶。此請禮敬佛。及聞正法。舊文無法

  經。並欲瞻仰禮敬(至)加護聽許

  贊曰。此敬禮僧。陳請來意。願加聽許

  經。彼佛告曰(至)今正是時

  贊曰。三彼佛許敕。有二。初許。後敕。此許也

  經。汝等皆應(至)醉悶放逸

  贊曰。下敕有三。初敕攝香。次敕隱色。後敕於世界勿生劣想。或初為人。後為世界。故有敕之。初有二敕。此初文也。堪忍惡界。氣惡無香。乍聞香極。恐生醉悶。耽染愛著。既醉悶已。無所覺知。乃為放逸。不自策勵

  經。汝等皆應(至)心生愧恥

  贊曰。此敕隱色。彼大菩薩。相好嚴身色相第一。此小菩薩。隨劣惡生。外非勝相。顧己觀他。心生愧恥。故應隱色勿遣生慚

  經。汝等於彼(至)而作障礙

  贊曰。下敕於界勿生劣想。初標。後釋。此初也。妙香世界。珍寶香成。此土穢處。實為下劣。障礙有二。一於世界生下劣想。心生卑賤。不敬彼佛。不度彼生。自為障礙。二於世界生下劣想。心生卑劣。不為化度。與此眾生而作障礙

  經。所以者何(至)無有差別

  贊曰。此釋敕意。一切國土。無有實體。猶若虛空。或法性土。無相如空。何善何惡。佛為化生。隨樂示現。染淨無定。然佛所感報土。清淨無別。故知釋迦土穢。隨樂現之。本土清淨。與我無異。故於彼土勿生下劣

  經。時化菩薩(至)欻然而現

  贊曰。四彼眾至此。彼佛許來以赴淨名之意。無垢心念以利所宜之生。故雙承威神。欻然至此

  經。時無垢稱(至)皆坐其上

  贊曰。五化座待之。命進設座。待賓當機。故化為之。以安上客

  經。時化菩薩(至)香氣芬馥

  贊曰。六食香普薰。有三。初以食器授。二普薰世界。三由薰氣馥。如文可知

  經。廣嚴大城(至)身心踴悅

  贊曰。七眾聞驚悅也

  經。時化城中(至)無垢稱室

  贊曰。下第三段眾聞皆集。有二。初人王入室。後天神來儀。欲顯可尊。幽顯鹹萃。人王有三。一入。二歎。三禮。此入也。人聞香氣。近眾皆來

  經。見此室中(至)歎未曾有

  贊曰。二歎也。睹眾甚多。見座高廣。故生歡喜。歎未曾有

  經。禮諸菩薩(至)卻住一面

  贊曰。三禮也。菩薩聲聞。變身稱座。彼來既睹。故為敬禮

  經。時諸地神(至)無垢稱室

  贊曰。此天神來儀。有靈聞香。理應尋至。況諸威德聞已不來。色界諸天。雖無鼻識。聖根互用。聞香亦來。應依定聞。故皆來至

  經。時無垢稱(至)甘露味食

  贊曰。下第四段勸眾食之。有六。初勸皆食。二有念食少。三化者結之。四食已有余。五食已安樂。六身出諸香。初文有二。初勸。後誡。此勸也。此食乃是香台如來所施甘露。能消一切煩惱毒害。上妙味食

  經。如是食者(至)定不能消

  贊曰。此誡也。佛行大悲。薰擊身心。變起此食。本欲利樂諸有情故。勿以生死自利少分下劣之心而食此食。無大悲意。定不能消。誡生大意

  經。時眾會中(至)如是大眾

  贊曰。二者念食少也

  經。時化菩薩(至)無量福慧

  贊曰。三化者诰之。有二。初略诰。後廣顯。略诰有二。初標。後釋。此標也。此食乃是如來所設。勿以小福輕量不足

  經。所以者何(至)終無有盡

  贊曰。此釋也。海水有窮。食終無盡。佛力能置。故使然也

  經。假使無量(至)猶不能盡

  贊曰。下廣顯前義。有二。初標。後釋。此標也。設使大千一切有情。一一以手。握抟此食。量等妙高。經劫抟握。而欲食之。猶不能盡

  經。所以者何(至)終不能盡

  贊曰。下釋所由。戒定等五。如前已釋。食從此等無邊因生。果亦無量。佛食之余。故諸有情經百千劫。食終不盡

  經。於是大眾(至)而尚有余

  贊曰。食已有余。乍觀食器。一力所。聖德所加眾食不盡

  經。時諸聲聞(至)之所住持

  贊曰。五食已安樂。初法。後喻。妙食所持。聖威所引。本為濟物。故身安樂。舉喻成言。食者此食者。譬如一切十方報土。安樂莊嚴世界菩薩安定之身。胎悅無惱。與彼同故。不但西方極樂世界。十方一切安樂世界。皆以為喻

  經。身諸毛孔(至)種種妙香

  贊曰。六身出諸香。食此食者。亦如十方妙香世界。眾妙香樹。常出妙香。晝夜無盡。不但上方妙香世界香樹為喻。十方一切妙香世界。皆所喻之。義無異故

  經。時無垢稱(至)雲何說法

  贊曰。下第五段此問彼佛。有二。初問。後答。此問也。即階小位。亦有不知。故試問言汝等知不

  經。彼諸菩薩(至)皆悉調伏

  贊曰。下答有二。初答不同。後釋利相。此初文也。不同此土依音聲起文詞說法。但以妙香。令其息惡。故雲調伏

  經。彼諸菩薩(至)菩薩功德

  贊曰。此釋利相。菩薩座樹。香氣皆流。彼聞妙香。即得勝定。定為根本。使能發慧。菩薩功德。因此而生。定能發生一切功德。故名一切德莊嚴定

  經。時彼上方(至)雲何說法

  贊曰。下第六段彼問此法。大文有六。一問化宜。二答化法。三彼贊歎。四述成。五問生淨土之因。六答得淨土之業。此問化宜也

  經。無垢稱言(至)而調化之

  贊曰。下答化法有三。初標答以言。次別顯言相。後釋言所由。此初也。夫行化者。皆為應宜。宜既難調。化須剛強。以言導利。初物可從。香味引之。彼使乖角。故以剛強之語。化彼難調之眾

  經。雲何名為(至)剛強語言

  贊曰。下別顯言相。有三。初問。次答。後結顯成。此問也

  經。謂為宣說(至)是諸根缺

  贊曰。下答有二。初四段。唯示惡因果令生厭斷。後有廿對。通示善惡令生欣厭。此初段有五句示惡果。無暇生者。八無暇處生也。無暇之義。如前已說。三惡趣中。應說處所形量若相命限。如余處辨。恐繁不述

  經。此是身惡行(至)是意惡行果

  贊曰。此第二段有三句。示三業中惡因果也。三業體性。有表無表。諸支多少。界地寬狹。皆如別章。然通加行根本後起三種。輕重之業。皆此所攝。故惡十業道外別明三業。業道唯重。唯根本故

  經。此是斷生命(至)是欲邪行果

  贊曰。下第三段有十句。示十業道惡因果也。此身三惡。不與取者。舊雲偷盜。不但白劫竊盜方名此罪。今顯一切地物他心不與而強取之。皆此罪故。名不與取。欲邪行者。欲謂貪欲。顯究竟時皆貪欲故。要非自物。設是自物。非時非處非量非度。亦成業道。異此自物。便非業道。故名邪行

  經。此是虛诳語(至)是雜穢語果

  贊曰。此語四惡。心境相乖名虛。以令他解名诳。若言妄語生死實語。亦名妄語。體虛妄故。離間語者。舊名兩舌兩頭道舌。可名兩舌。五頭首舌。並名五舌。由此但應言離間語。出言離間他親好故。粗惡語者。舊雲惡口。此非口惡。是語惡故。發世猥言。粗鄙可惡。名粗惡語。雜穢語者。舊雲绮語。雜飾名绮。諸贊歎詞。皆應绮語。今名雜穢。文詞绮雜。鄙猥名穢。諸贊歎詞。便無此過

  經。此是貪欲(至)是邪見果

  贊曰。意三惡也。此惡業果名名有四。一異熟果。為造下品十惡業道生餓鬼。中品生畜生。上品生那落迦。人天之果。並善業招。設有別報不善業果。不名異熟。由此但說三惡趣有。二等流果。謂從惡趣沒後生人中。由殺生故。短壽多病。不與取故。乏少財物。欲邪行故。妻不貞良。虛诳語故。多被誹謗。離間語故。親友乖離。粗惡語故。恆聞不如意聲。雜穢語故。言不威肅。由貪欲故。貪轉猛威。由嗔恚故。嗔轉猛盛。由邪見故。癡轉猛盛。諸邪見者癡增上故。三增上果。由殺生故。一切外事乏少光澤。不與取故。多遭霜雹。欲邪行故。多諸塵坌。虛诳語故。多諸臭穢。離間語故。高下險阻。粗惡語故。其地鹼鹵硗確穢惡。雜穢語故。時候乖變。貪欲故。果實鮮少。嗔恚故。果味辛苦。邪見故。果味辛苦或全無果。四士用果者。令相應俱有二法增長。或更無別體。即此三果五蘊假者之所感得。無多別相。所以不說。此等一一。皆如瑜伽第五十九六十。對法第七。及如經說

  經。此是悭吝(至)是愚癡果

  贊曰。下第四段有六句。示六蔽惡因果。亦有三果。准前應知。隨義別配

  經。此受所學(至)此非應作

  贊曰。下廿對。舊有九對。通諸善惡。令生欣厭。此有三對。受所學者。初所受戒。持別解脫者。受持戒。或初遮戒。後是性戒。或後是初時。初捨惡故。初是後時。領所受故。翻上二可知。此應作者。作持之戒。非應作者。止持之戒。或作犯之戒

  經。此是瑜伽(至)此非障礙

  贊曰。此有三對。瑜伽者。相應觀行義。永斷者。聖道棄之。障礙者。障聖道法

  經。此是犯罪(至)此是邪道

  贊曰。此有三對。出罪者。忏悔法。雜染者。染謂煩惱等。與染雜者諸有漏也

  經。此是善(至)此是過失

  贊曰。此有六對。順理益物名善。可毀可壞名世間。可厭可怖名罪。漏者煩惱。猶如漏捨。甚可厭惡。有此煩惱。故名有漏。為之言作。有所為作名為有為。加功而得此德。名為功德。翻上可知

  經。此是有苦(至)此是涅槃

  贊曰。此有五對。逼迫名苦。適悅名樂。惡法可厭。劣法可捨。囂繁名生死。翻上可知

  經。如是等法有無量門

  贊曰。此結類成。上來諸門。名無量義。恐繁不述。應如理思。余土眾生。根利易化。見光明等。便能入道。此土不然。故須丁寧一一教示

  經。此土有情(至)令其調伏

  贊曰。下釋語言所以。有三。一法。二喻。三合。此法說也

  經。譬世如象馬(至)然後調伏

  贊曰。此喻說也。舊文兩喻。加楚毒者苦鞭捶等

  經。如是此土(至)趣入正法

  贊曰。此合說也。誨者示也。喻者曉也。苦切曉示。令其調伏趣入正位

  經。時彼上方(至)得未曾有

  贊曰。三彼贊歎有二。初得未曾。後興贊歎。此初也

  經。皆作是言(至)調伏攝益

  贊曰。下與贊歎。初歎如來。後歎菩薩。釋迦能也。是佛之姓。牟尼寂靜義。能寂默於生死諸惡。故雲能寂。釋迦姓也。瞿昙望也。此雲日炙。又名甘蔗。如人姓盧是鬼子盧。此盧可重。余盧即非。若姓釋迦。是瞿昙釋迦。此釋迦可重。余釋迦則非。說此本緣。如別章說。釋迦實德。歎美不窮。現為劣生。故名隱覆。極惡眾生。故名下劣。無聖法財。故名貧匮。調伏斷惡。攝益與善

  經。是諸菩薩(至)難化有情

  贊曰。此歎菩薩。忍種種勞倦者。利眾生時。苦惱事也。勝希堅牢者。眾事惱亂不退敗也。過外道等名勝精進。世間難遇名希有。不可退屈名堅牢不可思議。策勵深也。大悲精進。為物起也。此精進言。通上諸義。一勝。二希。三堅牢。四不思議。五大悲精進

  經。無垢稱言(至)難化有情

  贊曰。四此述成有二。初述成。後歎勝。此述成前贊歎如來

  經。諸菩薩眾(至)無量有情

  贊曰。此述成前贊歎菩薩

  經。大士當知(至)所得功德

  贊曰。下歎勝有三。一標勝。二顯勝。三結勝。此初也。此土修行諸菩薩行。忍苦精勤。攝益弘廣。所以一生修福。勝彼一切妙香世界百千大劫。彼界眾事。皆妙香成。故言一切

  經。所以者何(至)之所無有

  贊曰。下顯勝有二。初顯所由。後顯勝行。此初文也。由修十法。濟有苦眾生。勝余佛土。余佛土中無苦有情及煩惱等。亦無二乘。故一生修。勝余多劫

  經。何等為十

  贊曰。下顯勝行。有三。初征。次顯。後結。此征也

  經。一以惠施(至)攝諸愚癡

  贊曰。此六到彼岸。除於六蔽。以拔苦生。余佛土中。純行勝行。無六蔽故

  經。七以說除(至)樂小法者

  贊曰。四輪摧於八難。普攝有情。如前已說。余土無八難故。以大乘法攝樂小者。余土無小。故為殊勝

  經。九以種種(至)一切有情

  贊曰。余土無有未種善根。一切皆是善根熟者。故此勝余。余土無有惡法有情。不須四攝。此行四攝。攝惡有情。故勝余土

  經。是為十種修集善法

  贊曰。此結也

  經。此堪忍界(至)之所無有

  贊曰。此結勝也

  經。時彼佛土(至)生余淨土

  贊曰。五問淨土之因也。此土菩薩。行前十法。住在地前。成熟幾法。不毀此法。無傷善行。或不毀善。無傷起惡。得住十地。後生淨土。若已住十地。任運生淨土。不假此問也

  經。無垢稱言(至)生余淨土

  贊曰。六答得淨土之業。有三。一標。二顯。三結。此初也

  經。何等為八

  贊曰。下顯有二。初征。後顯。此征也

  經。一者菩薩(至)希望善報

  贊曰。下顯為八。見彼於已有恩。成已菩提故。非已於彼有益。不見大利故。況說三事空。有希善根

  經。二者菩薩(至)悉回施與

  贊曰。大悲廣運。代彼受苦。大慈廣運。回施善根

  經。三者菩薩(至)心無掛礙

  贊曰。怨親不二。平等濟拔。不為愛憎。心無障礙。掛者障故

  經。四者菩薩(至)敬愛如佛

  贊曰。憍謂醉逸。縱蕩身心。慢謂踞傲。自尊卑物。憍有七種。謂無病憍。少年憍。長壽憍。族性憍。色力憍。富貴憍。多聞憍。慢亦有七。一慢。謂於劣計已勝。或於勝計已等。二過慢。謂於勝計已等。及於等計已勝。三慢過慢。謂於勝計已勝。四我慢。謂恃我高舉。五增上慢。少得多得。六卑慢。多分勝已。謂已少分劣。七邪慢。已全無德。謂已有德。昔由內憍。於外生慢。故沉生死。今應除之。敬他如佛

  經。五者菩薩(至)無疑無謗

  贊曰。昔不聞法。設聞疑謗。故沉生死。今得聽聞。應斷疑謗

  經。六者菩薩(至)不生憍慢

  贊曰。昔妒他榮。憍慢自利。故沉生死。今於他利。應無嫉妒。自利不慢

  經。七者菩薩(至)不譏他犯

  贊曰。調伏自心。令離眾惡。以心如猨猴難可禁制。故應調伏。吾日三省尚為世仁。況常思過。不毀他非。非菩薩也

  經。八者菩薩(至)菩提分法

  贊曰。於惡不放逸。於善法常求。修菩提分。曾無懈廢

  經。堪忍世界(至)生余淨土

  贊曰。結也

  經。其無垢稱(至)無生法忍

  贊曰。品第五段。時眾利益。未求趣者。皆同發心。已修行者。得無生忍

  菩薩行品

  合十一品。正陳本宗分中有三。上來九品。明菩薩境。此之一品。明菩薩行。識境方起菩薩行故。菩薩之義。如上已釋。行者因業。菩薩所修成佛因業。此品廣明。名菩薩行品

  經。佛時猶在(至)皆現金色

  贊曰。品段有三。初未至庵園以現相。次至佛所以陳述。後菩薩贊請以歸還。初中復三。初未至現相。次阿難怪問。後世尊具告。此初也。其彼欲來。預現前相。一變廣博。增大行故。二變嚴淨。滅煩惱故。三變金色。顯成第一殊勝果故

  經。時阿難陀(至)皆現金色

  贊曰。阿難怪問。不識此相。問此由誰

  經。佛告具壽(至)現此前相

  贊曰。世尊具告

  經。時無垢稱(至)聽受妙法

  贊曰。下第二段至佛所以陳述。大文有四。初平章欲至。二到已歸禮。三世尊指诘。四聞香怪問。初中復二。初無垢平論。後吉祥答可。此初也。佛遣來問理合自辨。況加瞻仰而為聞法。應與大眾往佛所耶

  經。妙吉祥曰(至)可同行矣

  贊曰。此吉祥答可。眾生根就。佛悲廣運。故雲是時可同行矣

  經。時無垢稱(至)往詣佛所

  贊曰。第二到已歸禮。有三。初掌持往詣。次到已歸禮。後佛命就座。此初也。以神境通。令眾不起本座。並座置掌。持詣佛所

  經。到已置地(至)俨然而立

  贊曰。到已歸禮有三。初無垢歸禮。次菩薩歸初禮。後大眾歸禮。此初也。以眾置地。自禮世尊。繞已卻住。俨然而立。頂禮屈五輪以歸尊。右繞規六通而現化。七匝滅七隨眠。得七覺分。成七清淨。而佛得一切智地。得一無相。合掌表冥真境。俨然而立。蒙佛垂喻

  經。諸大菩薩(至)俨然而立

  贊曰。此菩薩歸禮

  經。諸大聲聞(至)俨然而立

  贊曰。此大眾歸禮。方申須敬。下座而歸。聞法將行。故皆俨然而立

  經。於是世尊(至)各復本座

  贊曰。下佛命就座。初命。後座。此命也。接來有禮。如法慰問。將悟聖道。令各復座

  經。時諸大眾(至)恭敬而坐

  贊曰。禀命不輕。各還本座。表將涅槃。所以先坐。坐必臥故。臥極涅槃

  經。爾時世尊(至)之所為乎

  贊曰。第三世尊指诘為四。一佛問。二彼答。三重征。四彼述。此初文也。無垢大士。住解脫位。由此第一。名最勝智。任運能現。名為自在。妙用無礙。名神力為

  經。捨利子言唯然已見

  贊曰。二彼答也

  經。世尊復問汝起何想

  贊曰。三重征。汝於此中。起何相解

  經。捨利子言起難思想

  贊曰。四彼述有二。初標。後釋。此標也

  經。我見大士(至)不能述歎

  贊曰。下釋難思。有二。初說無垢難思。故雲我見大士不可思議。後說神力難思。於其作用神力功德。不能以算而數。不能以思而思。惟亦思也不能以言而稱以心而量。皆是尋伺道故。由此四義。不能陳述而歎揚耳。舊雲非意所圖非度所測。人非意所圖。事非度所測。又度者根也人度下不測上故

  經。時阿難陀(至)為是誰香

  贊曰。第四聞香怪問。有四。初阿難驚疑難。二鹙子傍通。三問住久如。四歎陳佛事。初中有二。初阿難疑問。後世尊正答。此疑問也

  經。佛告之言(至)毛孔所出

  贊曰。此世尊答

  經。時捨利子(至)然出是香

  贊曰。二鹙子傍通。有三。初鹙子答。二阿難問。三鹙子述。此初也。阿難白佛。佛答菩薩毛孔所出。鹙子不問說已亦有遂自陳誠

  經。阿難陀曰(至)何緣而有

  贊曰。二阿難問。菩薩所出。乍可修成。汝等何緣復能流出

  經。捨利子言(至)供諸大眾

  贊曰。下鹙子述。初述食來所由。後述香馨所由。此初也

  經。其聞取有(至)皆出是香

  贊曰。此述香馨所由

  經。時阿難陀(至)當住久如

  贊曰。三問住久如。有四。一問香久近。二答盡食消。三問食消久近。四答食消時分。此初問也。香氣住身久近時即。猶如何等

  經。無垢稱言(至)其香猶住

  贊曰。二答盡食消也。香隨食質。食有香存。食起香氣。食消香滅

  經。阿難陀曰(至)當皆消滅

  贊曰。三問食消久近

  經。無垢稱言(至)而不為患

  贊曰。四答食消時分。有三。初總答。次別顯。後喻成。此初也。食之勢分。亦隨世食。七日七夜。住已方消。大悲神力。雖久未消。而不為患。不同世食雖經七日勢盡消化而有為患。此言七日。且隨世食。多分為論。非要定爾。或增或減有不定故。且如聲聞利根得果。有六十劫。菩薩發心證無生等。必一大阿僧祇。若得已方消。豈只七日得聲聞果。唯經七日證無生等。三生得果。不經七日由此故處。且隨世食。多分為論

  經。具壽當知(至)然後乃消

  贊曰。二別顯有三。初顯得聲聞。後顯得菩薩。聲聞有三。此從凡得見谛。具壽者。舊雲慧命。呼阿難陀為具壽也。世間有情。多愛於命。聞言長壽。誰不生歡。出家之人。多愛智慧聞言智慧。誰不生喜。亦如俗人之愛命也。由此舊經呼為慧命。壽者命也。具足世命。及具出世之智慧命。不可偏彰故。命雙呼。通言具壽。已發聲聞之心。未入見谛。食已要入。然後乃消。極速三生極遲六十劫。正性離生義如前釋

  經。未離欲者(至)然後乃消

  贊曰。此第二從見谛得離欲。得離欲者。不還果也

  經。未解脫者(至)然後乃消

  贊曰。此第三從有學得無學。心解脫者俱解脫阿羅漢果。得離諸欲定障解脫涅槃八解脫故

  經。諸有大乘(至)然後乃消

  贊曰。下顯得菩薩。有四。此從凡夫具菩薩性。要發大心。然後消化。義顯無性不得此食。不發心故。雖具世間有漏五根。此利出世。故彼不得。義顯此食至得部行獨覺。然後乃消類聲聞故多不逢佛。故不說之。類顯聲聞具種姓者得食發心然後乃消。此文中略。義類應有

  經。已發無上(至)然後乃消

  贊曰。二已發心。要得初地。無生初得。在初地故。三從初地要得八地。具足不退。在八地故。四從八地要至補處補處乃在一生系故。亦應一生系得此食已。成佛乃消。然為一生多居知足。此食不至一生之身。故略不說。或義應有。文略無之

  經。具壽當知(至)然後乃消

  贊曰。三喻成也。初喻。後合。此喻也

  經。食此食者(至)然後乃消

  贊曰。此合也。食如藥王。惑同眾毒。准此法喻。唯喻得道斷惑根本。不喻種姓創發心等。未斷惑故。或復此喻。通喻一切伏斷正斷。皆名除故

  經。阿難陀言(至)作諸佛事

  贊曰。下第四以歎陳佛事。有二。初阿難贊歎。後佛陳佛事。此初也。佛以利樂有情之事。故名佛事

  經。佛即告言(至)作諸佛事

  贊曰。下陳佛事。有三。初印談佛事。二例說所余。三佛身同異。此初也。如是如是。印成前說。談其佛事。所致如此

  經。爾時佛復(至)作諸佛事

  贊曰。下例說所余。有三。初牒無垢佛事。次顯所余佛土。後結成勝益。此初也

  經。如是於余(至)而作佛事

  贊曰。下顯所余佛土。余有十四余種。分四。初之十種。別別悟入。次有二種。悟入三性。次有一種。因言悟道。後有一種。因寂證法。名為佛事。此初五種。由觀光明。或光所觸。眾苦皆除。思得智慧滅癡闇故。見菩提樹。思覺樹生。起四無量。蔭群生故。見諸菩薩。發心修行。希同類故。如念地藏。不念釋迦之類。見佛相好。發心欣樂。厭生死身。獲大果故。由見化人。根器方熟。知佛神用。起願樂故

  經。或有佛土(至)而作佛事

  贊曰。此有五種。由見衣服。起慚愧故。出見臥具。欣修四禅。起淨命故。由見飲食。思求覺漿解脫之味。欣法食故。由見園林。修習總持無漏法故。由見台觀。欣淨土等諸妙處故

  經。或有佛土(至)而得調伏

  贊曰。下有二種悟入三性。為二。初別悟入二性。後一悟入依他。此入所執及知圓成。由觀虛空。都無性相。悟入所執生法二我體無亦爾。由此有情調伏斷執。悟二性無。達二空理

  經。或有佛土(至)而作佛事

  贊曰。此入依他。聞言宣說幻等十喻。非有似有。诳惑愚夫。因緣之事。便入依他

  經。或有佛土(至)而作佛事

  贊曰。此之一種。因言悟道。聞語宣說諸法真性。便知圓成。聞說俗相。便知依他。既知二谛。悟所執無。唯有境相。便知所執。名入三性。诠此三故

  經。或有佛土(至)而作佛事

  贊曰。此後一種。因寂悟法。由見佛土寂然漠然。無言惡。無說善。無所诃責。亦無贊歎。無所思惟。無推求諸法。亦無分別戲論諸法。無表彰。無指示。悟法性相本性寂漠。體離言路。過尋思境。或前因言。悟世俗谛。今因寂寞。悟勝義谛

  經。如是當知(至)亦無數量

  贊曰。下結成勝益。有四。初顯佛事眾多。二顯動止皆益。三明眾多所以。四勸示道理。此初也。以世界無量。佛土無邊。佛既無邊。利事無數

  經。以要言之(至)皆名佛事

  贊曰。此顯動止皆益。行住坐臥名威儀。或去或住名進止。緣領諸境名受用。凡所起作名施為。不獲廣說。且要言者。如是等類。一切皆令所化調伏調生長善伏制斷惡。是故一切皆名佛事。如問阿難當天雨不。知而問者。欲令余人審谛事故。佛知尚問。況於我等。故皆佛事

  經。又諸世間(至)而作佛事

  贊曰。此明眾多所以。八萬四千法門者。賢劫經雲。時有菩薩。名曰喜王。宴坐思惟。過七日已。來謂佛所。自言世尊。行何三昧。速證法門。佛告喜王。有三昧名了諸法本際。菩薩行已。速入八萬四千法門。如從最勝光曜。乃至最後分布佛體。有三百五十。於此一一。皆行六波羅蜜。成二千一百。如彼經中一一別說彼六度相。此復一一。對治貪嗔愚癡各增及三等分。此之四種。有情心行。成八千四百。如是一一。復各對治四大種中及六無義所生過失。如是合成八萬四千。六無義者。即六境也。不生義利。故名無利。由眾生機有八萬四千。所起之病亦八萬四千。所治之病既八萬四千。能對治行亦八萬四千。行既八萬四千。能诠法門亦八萬四千。眾生既為四魔所娆。八萬四千煩惱所娆。如來即以對治彼法。施作佛事。佛事者。本治惑病。應物機故

  經。汝今當知(至)一切佛法

  贊曰。四勸示道理。有四。初牒示悟入。二勸除順違。三令生信樂。四釋成前義。此初也。能知上法。名為悟入一切佛法。悟知佛法。本利生故。能诠所诠。能治所治。能生所生。不過如前所說法故

  經。若諸菩薩(至)不生憂恚

  贊曰。二勸除順違。見淨土之順已。勿生歡喜而起貪著。見穢土之違已。勿生憂惱而起嗔恚。淨之與穢。俱利樂故

  經。於諸佛所(至)歎未會有

  贊曰。三令生信樂也勿起下劣。當生上品信樂欲等

  經。諸佛世尊(至)差別佛土

  贊曰。釋成前義。十方諸佛。功德皆同。由得真如平等性故。又初地上得三平等。一佛。二菩薩。三一切有情。佛身功德均。菩薩二行均。眾生大悲均。空無實我均故。又得十種平等性故。一證得諸法增上喜愛。二違離異相非相。三領受一切緣起。四弘濟大慈。五無待大悲。六隨諸眾生所樂示現。七一切有情敬受所說。八世間寂靜皆同一味。九世間苦樂皆同一味。十修殖無量功德究竟。由證真如及三十平等。故佛功德一切平等。勿生憂喜貪嗔違順。但為眾生。現土淨穢。非法不平土有好惡。本同末異故

  經。汝今當知(至)都無差別

  贊曰。自下第三佛身同異。國土同異。便說身故。大文有二。初舉喻顯同異所由。後廣法說平等之相。初中有二。初喻。後法。此喻也。雖所依地勝劣不同。金銀淨穢。相有異故。而上虛空。都無差別

  經。如是當知(至)都無差別

  贊曰。應物現身。種種不同。合前所依地有勝劣。無礙智慧。究竟無盡。圓滿無缺。都無差別。合上虛空無盡亦無缺。福慧似彼。故以為喻。他受用身及變化身。為物現故。有種種異。自受用身。一切平等。由證真如等法身故

  經。汝今當知(至)悉皆平等

  贊曰。下廣法說平等之相。文有其四。初佛德平等。二名號平等。三贊歎深達。四阿難謙退。初復有二。初標。後顯。此標也

  經。所謂最上(至)不其佛法

  贊曰。下顯平等。最上者第一故。周圓者遍十方。無極者後無盡。此三句通下諸別句。一一皆通下諸句故。下別句中。初別明內德。次別明外德。後雙顯二德。此初有九。一形量色。二威光。三相好。四族性。五尊貴。六清淨五蘊。七諸力。八無畏。九不共佛法。此九皆最上周圓無極故。初五身等。後四德等

  經。大慈大悲(至)威儀所行

  贊曰。此別明外德。有七。一大慈。二大悲。三大喜。四大捨。五利益。六安樂。七威儀所行。四無量者。凡聖三乘。通有漏無漏。通假實想。唯觀欲色。不通無色。此言大者。唯聖非凡。唯大非小。唯無漏非有漏。唯實相觀非假想。通緣三界。唯佛所起。境大。行大。利樂大故。別標大名。利益攝善。安樂離惡。利益離苦。安樂與樂。如是等門。有十義別。如唯識疏。威儀者。行住坐臥利益方便。所行者。佛所行處。謂游化境

  經。正行壽量(至)悉皆平等

  贊曰。下雙顯二德。有六。一正。行三業也。二壽量。隨眾生略無盡期故。三說法。四度脫。令離苦。五成就。令得離果。上明內身。六明淨土。如是一切悉皆平等。由謂往因。時分遇緣。精勤意樂。證真法性。三十平等。皆平等故。今得果時。內外二法。內身外土。一切無別

  經。以諸如來(至)名為佛陀

  贊曰。二名號平等也。以諸佛法最上周圓究竟無盡。無盡即無極。三義等故。其名亦同。一同名。三藐三佛陀。謂正等覺。初三者正也。藐者等也。又三正也。佛陀覺者也。應雲正覺者。等覺者正覺者。合名正等覺者。初正覺者。異凡夫。凡夫耶覺故。次等覺者。異二乘。二乘唯知生空無我。偏覺法故。後正覺者。簡異菩薩。菩薩雖正覺等覺。未正圓滿覺諸法故。兩正名同。合名正等覺。二同名達他揭多。此雲如來。涅槃經雲。如過去諸佛所行妙行三十七品十一空等。來至涅槃。故名如來。如他修行。如他證理。來證涅槃。故名如來。佛陀覺者。具一切智一切種智。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名佛陀。佛有十號。但舉三者。正等覺智德也。覺諸法故。如來斷德也。斷諸煩惱。顯真理斷。故名斷德。佛陀恩德也。覺悟他故。又三最勝。所以偏彰

  經。汝今當知(至)亦不能盡

  贊曰。三贊歎深遠。有四。初略總顯說法難窮。次設指陳聽聞難盡。三顯諸佛萬能了說。四總結成德辨難思。此初也

  經。假使三千(至)亦不能盡

  贊曰。此設指陳聽聞難盡。念者明記。總持者聞文義持。多聞者廣聞三藏。久積聞故

  經。此正等覺(至)唯除諸佛

  贊曰。此顯諸佛方能了說。除佛非余所能究竟說了三義。宣揚者言說也。決擇者慧了也

  經。如是當知(至)不可思議

  贊曰。此總結成德辨難思。功德既無量。妙辨亦難思。菩提無量。故能決擇。妙辨難思。故能宣說

  經。說是語已(至)多聞第一

  贊曰。四阿難謙退。初後佛止。此初也。於此三義。久聽不知。昔號多聞。今成少識。故今謙退。不敢福第一

  經。佛便告曰(至)非於菩薩

  贊曰。佛止有三。初會昔名多聞第一。次總止之不應高測。後校量勝劣。此初也

  經。汝今且止(至)無能測者

  贊曰。此總止之不應高測。結喻顯成不聽高測。文可知也

  經。汝等聲聞(至)亦不能及

  贊曰。此量勝劣。汝勿辄思菩薩所有一切境界。下測上位。根地人度悉有異故。其無垢稱。於一食前。請座設食屏室納賓。如上所陳。所現神力。二乘乃於百千劫作所不能及。解脫菩薩。既非余境。不可校量。神通境故

  經。時彼上方(至)捨離是心

  贊曰。下品第三段菩薩贊請以歸還。有三。初贊悔請法。次佛為廣說。後歡喜供養贊德而還。初中有二。初贊悔。後請法。初中復二。初標。後釋。此初也。本在香城。見穢下想。今聞妙理。生悔愧後。本謂釋迦身卑土穢。生下劣想。謂下劣於妙香佛界。何知今者佛身內德。及實淨土。本來平等。為有情現。身土不同。故悔前心。而生後悔

  經。所以者何(至)示現佛土

  贊曰。此釋前標所悔愧事。佛境難思。為有情故。我時不測。故有悔心。如如有情者。有情意樂非唯一故。如是如是者。佛利樂事亦非一故。隨彼有情種種所樂。佛乃為現種種身土。我先不知。故生下劣。今知是已。故生悔愧

  經。唯然世尊(至)常念如來

  贊曰。此請法也。睹物思人。在俗常意。況聞妙法。不念如來

  經。說是語已(至)當勤修學

  贊曰。下佛為廣說有二。初總也。後別。此總也。解脫法者。即無為理。無漏諸法。離諸煩惱。名為解脫。門者教也。教能顯義。名之為門

  經。雲何名為有盡無盡

  贊曰。下別有三。初釋二義令不盡不住。次廣說二不盡不住。後結成二不盡不住勸勤修學。初復有三。初問。次顯。後勸令不盡不住。此初也

  經。言有盡者(至)無生滅法

  贊曰。此釋二相。盡有二義。一剎那盡滅。二後終盡滅。有為有盡。無為無之

  經。菩薩不應(至)住於無為

  贊曰。此勸彼令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令不盡有。滅盡有為而更不起。以諸菩薩常修有為行。故名不應盡其有為。不究竟住無為涅槃。常殖生死化眾生故。此顯不盡涅槃之道。或離二邊。顯中道義

  經。雲何菩薩不盡有為

  贊曰。下廣說二不盡不住。有三。初別明不盡有為。次別明不住無為。後二相對雙辨二種。初中復三。初問。次答。後結。此問也

  經。謂諸菩薩(至)不捨大悲

  贊曰。次答有二。初明不盡之意。後明不盡之相。此初也。何故不盡滅有為。而更起作。以諸菩薩不棄慈悲。常於生死。化眾生故。不棄慈悲。通下諸句。由不棄二。故有下事

  經。曾所生起(至)而不暫忘

  贊曰。下明不盡之相。今有五十五句。舊經但有五十句。此初句也。於得一切智之心增上意樂。寶重勿忘。此等諸位。不應別配。但可總釋。或此諸行。皆唯十地。不棄慈悲。皆言大故。增上意樂。名曾生故。若在地前。其增上意。正在其位。不名曾故。由此故知唯說十地

  經。成就有情(至)終無厭足

  贊曰。此有四句。一利生無倦。二不棄攝事。三護持正法。四於善無厭

  經。常樂安立(至)而無怖畏

  贊曰。此有五句。一凡所修善常修回向。二求法無懈。三演法不卷。卷謂卷縮。一向施故。不卷縮惜。四膽供諸佛。五生死不畏。上已十句

  經。雖遇興衰(至)能不耽染

  贊曰。此有五句。一八風不動。興衰不欣戚。二不輕末學。後可過己故。三己學敬愛。四於煩惱所雜一切有漏。能如理思。不隨增長。五於涅槃樂。能不耽染

  經。於己樂事(至)生善友想

  贊曰。此有五句。一己樂不著。二他樂不嫉。三不味諸禅。四雖淤三界五起四生。而行化導。如游宮苑。甚生勸喜。不為厭離。五見求來者。生善友想。成我菩提之大業故。二十句已

  經。捨諸所有(至)不令究竟

  贊曰。此有五句。一好捨無吝。二於智回向。三救護犯禁。四速滿諸度。重如父母。五於三十七品。如世翼從。助成聖道。不同二乘。修令究竟

  經。於諸善法(至)無礙大施

  贊曰。此有五句。一常勤修善。二樂嚴佛土。三欣贊佛土。四速成佛土。舊經此三合而為一。明佛土故。五為滿相好。修無礙施。三十句也

  經。為身語心(至)忿恨煩惱

  贊曰。此有二句。一持戒嚴三業。二堪忍固身心。舊雲意而有勇

  經。為令所修(至)般若刀杖

  贊曰。此有三句。一流轉滿所修。舊雲生死無數劫。文少意異。將新解之。然此句居前。前句居後。二聽法堅自心。三修慧害煩惱。般若如刀杖。御害煩惱諸怨賊故。上六六度

  經。為欲荷(至)善巧化智

  贊曰。此有三句。一遍知三科荷有情智慧故。能度有情。知唯有法可能化度。故名荷擔。二精進降魔。魔謂四魔。此四即軍。或軍有十。如龍樹說。欲為汝初軍。憂愁為第二。饑渴第三軍。渴愛為第四。睡眠第五軍。怖畏為第六。疑悔第七軍。嗔恚為第八。利養虛稱九。自高蔑人十。如是等軍眾。厭沒出家人。我以禅智力。破汝等諸軍。得成於佛道度脫一切人。三離慢求於巧化道智。為護正法。不自貢高。善求利他之智。於佛正法。能為護持舊雲常求無念實相智慧。無所思念無漏正智。名為無念。非無心念

  經。為諸世間(至)一切世界

  贊曰。此有二句。一常有小欲不多求。知足不更求。修行八大人覺等故。欲令世間愛重自身受我化故。若性多求。得已更求。世便不重。不受自化。二雖順世間。世法不染。四十句已

  經。於諸威儀(至)正念總持

  贊曰。此有三句。一示現殺等。一切所作而守威儀。二發通起慧。利樂有情。三持所聞法。為起慧念

  經。發生諸根(至)常無權滯

  贊曰。此有二句。一發生諸根勝劣妙智。為斷疑惑。應根說故。二證無礙辨。演法無擁

  經。為受人天(至)四無量智

  贊曰。此有二句。一修十善。為受喜樂。二修四無量。開梵天路。生梵天者。修四無量。無量乃是梵天因路。令修無量。名開彼路。不必生於梵天處故

  經。為得諸佛(至)心無深滯

  贊曰。此有三句。一為得佛聲。勸他說法。隨喜他善。贊言善哉。二為得佛威儀。修靜三業。三為所修勝。於法無染。五十句已

  經。為善調御(至)勸眾生學

  贊曰。此有一句。勸學大乘調御菩薩

  經。為不失壞(至)種種大願

  贊曰。此有二句。一恆不放逸。功德不失。二常修妙願。善根增進。願所策故

  經。為欲莊嚴(至)善巧方便

  贊曰。此有二句。一修善根莊嚴佛土。二修善巧所修無盡。回向佛智。故善無窮。不爾所修受果盡故。此五句已。舊經中。前佛土阙二。及阙此後三。故唯五十句

  經。諸善男子(至)不盡有為

  贊曰。此第三結

  經。雲何菩薩不住無為

  贊曰。下第二解不住無為。有三。初問。次答。後結。此問也

  經。謂諸菩薩(至)不樂作證

  贊曰。下答有二十一句。舊有十九句。亦通所修。不須別配凡聖位次。此有三句。行者緣覺。證者冥會。雖流此三。智不畢竟。專冥會三。不同二乘住彼三中。此中三境。皆取無為。不是畢竟證於無為。名為不住

  經。雖行無作(至)故意受生

  贊曰。此有三句。作謂造作。因緣和合之所作故。體即有為。雖行無為無作之法。不樂作證。雖觀有為後終滅盡無常真如。於善不厭。雖觀苦理。故意受生。利樂一切。大乘無常苦空無我理。如前聲聞品中已說

  經。雖樂觀察(至)厭患身心

  贊曰。此有四句。觀自身無我。不厭身故。不入涅槃。觀他無有情。化他無倦。雖觀涅槃。而不畢竟永入寂滅。化眾生故。雖觀真如遠離苦身。而得安樂。不厭身心。願安樂。不厭身心。願盡生死。度有情故

  經。雖樂觀察(至)利眾生事

  贊曰。此有二句。阿賴那者。雖具三藏。今取能執藏。無阿賴耶。是無能執藏義。雖無能執藏體。亦有能藏之法。即請白法藏大乘教也。經十德中。第八清淨。第九鮮白。清淨者。自性解脫故。其所說法。一剎那中亦無過失離三毒根。離諸系縛。故性解脫。非有三毒而起說故。鮮白者。相續解脫故。非唯一念無其過失。相續說之亦離諸過。又前清淨法體離過。此中鮮白。能令學者身亦鮮白。雖觀生死永盡。無能執藏之體。不棄清白之教。以化眾生。雖觀無生之理。常行荷負利眾生事

  經。雖觀無漏(至)不捨大悲

  贊曰。此有三句。雖觀無漏無為。還順有漏流轉。行者運動起作之義。無行即無為。雖觀無行。常行利樂。雖觀內外無我之理。不捨大悲。拔有情苦

  經。雖觀無生(至)所修智慧

  贊曰。此有三句。雖因同二乘觀無生理。不隨二乘之正位。雖觀空寂。而不空寂所修福德。雖觀遠離。不遠智慧

  經。雖觀諸法(至)安立佛種

  贊曰。此有三句。雖觀有為無實之理。真如法性。常安住圓滿。思惟無惙。雖觀諸法無主真如。求自然智。精勤匪懈。有標幟者。諸有為也。如王以旗而為標幟。且諸有為。有能相所相。以能相四相為能標幟。一切所相諸有為法為所標幟。無為無此。名無標幟。雖觀此無為。而於了義教中。聽聞正法。安立佛種。以上諸句所言觀者。皆觀無為。所言而者皆是不住

  經。諸善男子(至)不住無為

  贊曰。第三結也

  經。又善男子(至)不盡有為

  贊曰。下第三段。以二相對雙辨二種。有十六對。舊經有四對。此有二對。修者為福。受勝生死。不住無為。修智資糧。拔眾生苦。求大菩提。故不盡有為。若住無為。盡於有為。便成二乘。永入寂滅。自利非他。是下文意。一切當知。若不住無為。不盡有為。不同二乘永入寂滅。能成二利。與樂無缺。不住無為。大悲利物。不盡有為

  經。利益安樂(至)不盡有為

  贊曰。此有二對。利生無替。不住無為。圓成佛法。不盡有為。成滿佛身。不住無為。得無畏等。不盡有為

  經。方便善巧(至)不盡有為

  贊曰。此有二對。善巧化生。不住無為。妙智常觀。不盡有為。修報化等佛土圓滿。不住無為。佛之報身常住無盡。不盡有為

  經。常作饒益(至)不盡有為

  贊曰。此有二對。常益有情。不住無為。受法無廢。不盡有為。善根無盡。不住無為。善根不壞。不盡有為。由善根力。持身功德。皆不斷壞。不盡有為

  經。為欲成滿(至)不盡有為

  贊曰。此有二對。成願利生。不住無為。不希永入於畢竟滅。不盡有為。圓意善淨進行利他。不住無為。上意神淨自利無盡。不盡有為

  經。恆常游戲(至)不盡有為

  贊曰。此有二對。五通利物。不住無為。善圓佛智。善滿六通。究竟無盡。不盡有為。諸度自利圓滿。不住無為。本思利他未滿。不盡有為

  經。集法財寶(至)不盡有為

  贊曰。此有二對。法財無厭。不住無為。不樂二乘少法。唯示大乘廣法。不盡有為。誓願無退。恆度有情。不住無為。誓願圓滿。無休息故。不盡有為

  經。積集一切(至)不盡有為

  贊曰。此有二對。集妙法藥不息。不住無為。隨病授藥無休。不盡有為。知眾生病能外用故。不住無為。能息眾病永不休息。不盡有為

  經。諸善男子(至)精勤修學

  贊曰。此結成二不盡不住

  經。爾時一切(至)身心踴躍

  贊曰。自下第三歡喜供養贊德而還。有三。

 

上一篇:蔡禮旭:理解以後一定要去做
下一篇:說無垢稱經疏 第十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