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站通知
:經咒頌念
《維摩诘所說經序》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維摩诘所說經序》釋 單培根 閩南佛學 此序題後秦長安釋僧肇述。僧肇原來愛好玄學,以老莊為心要,感到未盡善。後見舊譯維摩诘經而出家,從學於鸠摩羅什。鸠摩羅什重譯維摩诘經,當時僧肇親聽講說,記錄其語,成為注解並作此序。 維摩诘,人名,是梵語,華譯淨名又譯無垢稱。此經今存三種譯本。一、吳支謙譯維摩诘經。二、姚秦鸠摩羅什譯維摩诘所說經。三,唐玄奘譯說無垢稱經。以此經所說是維摩诘,故名說無垢稱經。經中說法的人不一,而以維摩诘為主,其他人為伴,故名維摩诘所說經。 維摩诘不思議經者,蓋是窮微盡化,絕妙之稱也。 經中佛告阿難,是經名為維摩诘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今合取其義,名為維摩诘不思議經。意謂此經是維摩诘所說的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或此經所說是維摩诘之不思議。解脫即涅槃由此而入謂之門。由此而入之方法為法門。今此入解脫之法門,非一般人之所能思議,故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序文於此經所說不思議解脫法門,作一總的解說,使讀此經的人,先知其概略。 首以窮微盡化絕妙之稱八字,標明此解脫法門之為不可思議。以此中所說之理,是窮極精微,最為深奧;所談之事,是竭盡幻化,無可復勝。絕待無能比擬,玄妙難以形容,故稱之為不可思議。 人類文化,有高低的不同。高度的文化,無法告知低文化之人。惟有逐步提高其知識,乃能漸漸為所了解。深奧的道理,非淺薄知識所測度。精微的意旨,非一般文字所能表達。極廣大的事相,非常人所能想像。太復雜的事情,非俗語所能說明。此維摩诘所說的解脫法門,其理其事,常人之心所不能思,通常之言所不能議的。 其旨淵玄,非言像所測。道越三空,非二乘所議。超群數之表。絕有心之境。渺莽無為而無不為,罔知所以然而能然者,不思議也。 為什麼維摩诘所說解脫法門不思議呢?以此經的意義旨趣,淵深玄妙,非人們之言語想像所能擬測。由於其所說之道,不但超越我見、超越法見,而且超越空見。不僅凡夫的思想為無明我見所蔽,不能思議。聲聞緣覺二乘,急急於了脫自己的生死,有直證我空而入涅槃的,亦有我法二空。然終歸無余涅槃,灰身滅智,沉空滯寂,未能空亦空。 今此菩提大道,我空,法空、空空,三空俱超,亦非二乘淺智所能擬論。世間事物,都有象可象,有數可數。今此所說,超出一切象數之外。世間所有之境,無非心之所對,心之所知。今此所說,非是心所行到的范圍。渺渺茫茫,如虛空之無有作為,然而亦是無所不為,不能知道它為什麼這樣,然而它是這樣了,所謂法爾如是,這即是不思議。 何則?夫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法身無象,而殊形並應。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故能統濟群方,開物成務。利見天下,於我無為。 為什麼不思議呢?所謂無為而無所不為是怎樣的呢?眾生之有為,由於身口意三業,用身口意三以作為。今欲明佛菩薩之無為而無不為,亦就身口意分言之。更就佛之心意分般若方便為二,即權實二智言之。於是總分為四。 一、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眾生之所以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知有所不知,是由於無明,不知一切有為法皆是緣生,無不自性空。有我見,有法見,有我相,有法相。自系自縛,自局自限不獲解脫自在無礙。佛菩薩之聖智,知一切法緣生,無不性空。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聖智無知。而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無知之聖智,所以萬物品類,無不俱照,而無所不知。此是佛之般若,是實智,是根本智。非但佛之權巧方便智以此為根本,佛之口業身業亦無不以此為根本。 二、法身無象,而殊形並應。佛之法身,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圓滿所成,非如眾生由於業報所招之五陰色身,有形象可得,有相可見。既無固定的形象,無相可得,故能隨眾生不同之所感,應之而現種種特殊的身形,或天或人。隨不同根機所見,有不同之相。 千千萬萬眾生,同時所感,千千萬萬身相,同時並應。此言佛之法身,依法身而現贖身。 三、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韻是有節奏的悅耳之音。由音聲以成語言,記錄語言以成文字,於是有書籍之流傳人類由是而積累文化。佛教化眾生,亦以語言為主要方法。隨機說法,妙音悅耳,意義沁心,其味無窮。聞者解悟,各得其所應得的利益。然而佛未嘗說法,無法可說。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以是記錄佛說玄理的三藏十二部典籍,流傳千載,重譯各國,遍布世界,為人類中最高之文化。此言佛之言教,佛法傳世。 四、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佛的教化眾生,冥冥之中,運用權巧方便,各適眾生之所宜。然而是無所用心,無功用行。非如眾生做事之需計謀,有成功,有失敗。而乃是動作雲為,無不恰到好處,動與事會,以成其所作事,無有失漏。此言佛之權智,隨緣度生。 綜上四端,所以佛的救濟眾生,無有方所之限,無有種類之別,而是統濟群方。開創其事業,成就其所務,所謂開物成務。其功德利益,普見於天下,無有不被其恩澤。而佛不自居其功,無為而治。以實無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可得,實無眾生得減度者。 而或者睹感照因謂之智;觀應形則謂之身。觊玄籍便謂之言。見變動而謂之權,大道之極者,豈可以形言權智而語其神域哉。 此言眾生以凡情妄見測度,不能知佛的真實相,徒見其表。看到佛的隨感而照,遂謂此是佛智。看到佛的應機現形,認為此是佛身。看到佛的經典流布,即以此是佛言。看到佛的教化變動無定,乃說此是佛的權巧方便。登菩提大道己至其極的佛,其神妙境界,什麼可以我們所認識到的形啊言啊權啊智啊而說其即是這樣的呢?佛道不是眾生凡情俗見所可思議的。 然眾生長寢,非言莫曉。道不孤運,弘之由人。是以如來命文殊於異方,召維摩於他土。爰集毗耶,共弘斯道。 佛道非凡情俗子之所能知,是否可能亦使其知之呢?怎樣才能使知之呢?一個人物質上貧乏的,可以施與之而使其不貧乏。知識下同於物質有形的東西,是不能拿來施與的。唯一的辦法,就是軟化。軟化必需用語言。佛之所以成佛,是由於覺。眾生之所以淪沒生死苦海而不能解脫,是由於無明。所以佛欲度眾生,同出苦海,同登菩提,唯一辦法,就是用語言軟化,使眾生轉愚癡為智慧。因此世尊在菩提樹下成道,乃至娑羅雙樹間般涅槃,其間四十九年,即是游行教化,說法度生。此段承上說,眾生由於扭明昏迷,如在睡夢之中,永永不醒。今欲使其覺醒,非用語言不能使其曉悟。循由菩提大道。可以成佛。然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是不能自己運行的,弘通其道,使眾牛循其道而入的,由於其人。因此之故,如來從他方國土,喚來了文殊師利,召到了維摩诘。文殊師利是過去龍種尊佛,今倒駕慈航,在釋迦豐尼佛娑婆國土為法王子菩薩。維摩诘是東方無動佛妙喜清淨國上來游此娑婆世界。故說命於異方,召於他上。因緣所至,現在聚集於毗耶離城,共同弘揚此廣度眾生之不思議大道。此經所敘法會,雖菩薩弟子甚多其人。而賓主對揚,要在文殊師利與維摩诘二人。 此經所明。統萬行則以權智為主。樹德本則以六度為根。濟蒙惑則以慈悲為首。語宗極則以不二為門。凡此眾說,皆不思議之本也。 此經所說,有本有跡。先說其本,總為四句。一,統萬行則以權智為它。菩薩要得最極廣大之果,應當萬善俱修。然萬善俱修,不無因人、因地.因時等而有先後緩急的差異。此需要權巧方便之智,為之擘劃分別,適其所宜,庶不多勞寡效,而可事半功倍。二,樹德本則以六度為根。一切功德,總攝於六度。故菩薩修行,以樹立功德之本,要以施、戒、忍、精進、禅定、智慧六度為根。三、濟蒙惑則以慈悲為首。菩薩所以欲化度眾生,是由於見到眾生為無明所蒙蔽,煩惱所迷惑,在生死苦海之中,不知出離。故起拔苦與樂之大慈大悲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今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若無慈悲,則不能發無上菩提之心,亦不能成就佛果。四、語宗極則以不二為門。佛法之宗極,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一切法皆加也。以無分別智觀一切法不二為入門。總此四句:菩薩以之而入,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為不思議本。由此為根本,乃有不思議事跡。 至若借座燈王,請飯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象,不思議之跡也。 —次說不思議跡。佛佛道同,無不圓滿。而佛之應化事跡,則以眾生機感之異,所見有所不同。今此經中所說的,有如向東方三十六恆河沙國外的須彌相世界須彌燈王佛所,借來三萬二千師子座。向上方四十二恆河沙佛土外的眾香國香積佛所請來甘露味香飯。手接三千大干世界,取之隨意擲置於他方國土。面積僅一丈大小之房屋,可包容天地之大而無礙。如此等等,許許多多不思議的事跡。 然幽關難啟,聖應不同。非本無以垂跡,非跡無以顯本。本跡雖殊,而不思議一也,故名侍者標以為名焉。 眾生無明暗蔽,煩惱深重,將欲啟之,必需隨其根機,施用種種方便,故說幽關難啟。須彌燈王佛的須彌相世界,香積佛的眾香世界,無動佛的妙喜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等等,應化事跡,各各不同,故說聖應不同。雖所垂應的事跡,萬千各殊。而都由於因地之本,同證真如,積功累德所致。故說非本無以垂跡。而觀其應化的事跡,即於此而顯其本地的功行,故說非跡無以顯本。本和跡雖不同,其都為不思議則是一樣的。所以佛告侍者阿難,是經名為維摩诘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於此我們有應當注意的。所謂本跡向來的說法,是以真如法身為本,應化身為跡,性體為本,從性體變現的事相為跡。今此序所說的本跡,則不如是。而乃是以菩薩因地所修的功行為本,果位應機所現的為跡。由於因地之行,有此垂應之跡。於此所現之跡,顯其由來之本。純粹是用緣起的說明。這裏的所謂本,毫無一些本體的意義。若以本為體,從體現跡,則此本體,與外道的自性,趨於一致了。 大秦天王,隽神超世,玄心獨悟。弘至治於萬機之上,揚道化於千載之下。 此下序傳譯。大秦天王,是僧肇尊稱秦王姚興。隽神超世,隽即俊,萬人之秀為俊,此頌秦王有超人之才。玄心獨悟,稱其專心致志,悟入深妙之理。上句言其具天才,此句言其能妙悟。弘至治於萬機之上,言其為——國之君主,在上領導,勤勞國事,日理萬機,使國泰民安,成為至治。揚道化於千載之下,言其弘揚佛道,教化眾生,流澤且遠被於後世萬代。此是僧肇歌頌秦王,言其既為聖君,又是護法。 每尋玩茲典,以為棲神之宅。而恨支竺所出,理滯於文。常恐玄宗,墜於譯人。北天之運,運通有在也。 棲神之宅,謂是精神寄托之所在。僧肇自己愛好老莊玄學。嫌其期神冥累之方,猶未盡善。後見舊譯維摩诘經,披尋玩味,乃言知所歸矣,因此出家。今說秦王每尋玩茲典,以為棲神之宅,是僧肇推己而歸功於秦王。舊譯維摩诘經,有吳支謙所出,晉竺法護竺法蘭所出,故說支竺所出。很遺憾的感到舊譯維摩诘經,支譯竺譯;都是文欠通暢,未能達意,深理隱晦而不彰。常恐佛教玄妙的宗旨,因為翻譯的未善而趨於淪沒。佛法的流通,是有時運的。般若先在南方,次傳至西方,又傳至北方。現在北方的運,大概要流通到秦土來了。 以弘始八年歲次鹑火,命大將軍常山公右將軍安成候,與義學沙門千二百人,於長安大寺,請羅什法師,重譯正本。 弘始三年即公元四0一年,秦王迎請鸠摩羅什來長安,館於逍遙園,翻譯佛經。弘始八年是公元四O六年,此年干支是丙午,丙午屬火。鹑火是星名,於十二宮配午,故說歲次鹑火。常山公名顯,安成侯名嵩,皆秦之宗室,笃信佛教。義學沙門是研學教義的出家人。 千二百人是當時參加譯場工作人員的大數;長安大寺當是大石寺。僧肇與劉遺民的信中說,什法師於大石寺出新至諸經。又說,什法師以午年出維摩經。 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盡環中,又善方言。 量是量知。高世之量,謂羅什有高超的見識。真境謂諸法的真實相,是勝義谛。冥心真境,謂其智慧契會於真實相。環中是圓環之中,即中心。盡環中謂得到其中心。方言是各國不同的語言文字,此處指秦言,即華語。善方言,謂羅什西域人能通秦言。羅什有般若智慧解第一義谛,既能究盡經典的意義而得其中心,又學通秦言而善於運用,是綽有余裕的勝任此經的翻譯了。 時手執梵本,口自宣譯。道俗虔虔,一言三復。陶冶精求,務存聖意。 羅什既具備這樣的條件,這時他自己手執梵文原本,自己翻譯,口中宣讀出來。在他左右的許多出家道人和在家俗士,都恭恭敬敬,聽他的翻譯。每說一句,再三反覆的審查。好像用爐火陶冶金礦,去其渣滓,求其精華。務使佛聖說教的原意,保存在譯文之中。 其文約而詣,其旨婉而彰。微遠之言,於茲顯然矣。 羅什所翻譯成的維摩诘經,文字簡潔精約而深入盡致。義旨委婉曲順而彰明較著。此經之意是甚微妙甚幽遠而難以言語的,然而在這裏淺近明白的表達出來了。 余以閣短,時預聽次。雖思乏參玄,然粗得文意。辄順所聞,為之注解。略記成言,述而無作。庶將來君子,異世同聞焉。 前序傳譯,此自序作注。僧肇很自謙地說,我資質愚暗,知識淺薄。這時也參預在聽眾行次之列。雖然思想上缺乏深入參究玄妙的能力,也總算聽了後能粗粗的得知文中的意義。所以我就順著所聽到的資料,為此經作了注解。這不過是大略的記錄現成的語言而己,乃是傳述人家的所說,不是自己的創造。我的願望是將來後世有好道的人士,雖時代遷移,不能親自聽到,也可以籍此文字留傳,同於聽到的一樣。 僧肇與劉遺民書中說:什法師以午年出維摩經,貧道時預聽次。參承之暇辄復條記成言,以為注解。辭雖不文,而義承有本。僧肇自謂注中所述的意義是有根據,有來源,不是杜撰的。我不禁慨歎有些人好自作聰明,於佛之經典不尋求文中意義之所在,領會貫通。而肆心逞意,妄講亂說,誇為得佛之心要大概是去聖愈遠,魔邪橫行,必有的現像吧。
|
|
|
|
|
|
上一篇:東初法師:維摩诘經之凈土觀
下一篇:蔡禮旭:放下我們自己的習氣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