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
節錄自
藏傳淨土法
第四十課
從前有一個貧女,她沒有任何供品,於是將賣草得到的兩枚金幣供養佛陀,以此供養的功德,她生生世世手中能出現金幣,而且取之不竭、用之不盡。
從這個公案可以看出,作上供下施不一定非要有豐厚的財產。有些人認為:我是窮人,我根本作不了上供下施。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只要有作上供下施的心,無論富貴還是貧窮,甚至“窮得叮當響”的人也能積累福德,不一定要拿出多少萬元錢才是作上供下施,即使一毛錢、一分錢都可以作上供下施。
在作上供下施的過程中,關鍵是心要清淨,不能摻雜傲慢、吝啬等煩惱,這才有功德。比如,你遇到一個乞丐,本來想給他五元錢,但如果覺得有點捨不得,為了避免在布施時夾雜吝啬心,布施他一元錢也可以。而且,作上供施也不要僅限於在特定的日子去作,要在生活中隨時隨地去作,這樣日積月累方能積累大福德。
我曾經再三強調過,作供養雖然有功德,但要選擇好對境,最好是供養佛陀和僧眾,而對個人的供養則要慎重。雖然供養個人完全是可以的,佛經中曾說,凡是穿著紅黃色袈裟的人都值得恭敬供養,但為了保險起見,最好是供養佛和僧眾(四個以上的比丘),這樣不容易產生後悔心。如果你遇到了真正的聖者,供養他當然有很大的功德,但在末法時代,真正的聖者不那麼容易遇到,如果你不幸遇到了一個持有邪見、戒律不清淨、行為不如法的人,供養他有沒有功德也不好說。
從前,來自印度南方的五百個仙人前往印度中部地區,因為途中得不到水,仙人們口干舌燥,他們來到一棵樹下向樹神祈求:“請賜給我們水吧!”從樹中出來了一位右臂佩帶珍寶裝飾品、手拿金瓶的天人,他以八功德水使仙人們得以滿足,之後便重新融入樹中。仙人們問:“您是誰呀?以什麼業力轉生於此?”從樹中發出聲音說:“你們南贍部洲的人很難相信,所以還是不說為好。”仙人們說:“我們已經現量見到了,怎麼會不相信呢?
請您一定要說。”樹神說:“既然如此,就請你們聽好。往昔我曾轉生為捨衛城的陶師,有一次來自各地的乞女們問我給孤獨施主的家在哪裡,當時我以善心伸出右手為她們指點,她們因此而獲得了財食並生起了歡喜心。
以此善業,我轉生到四大天王的天界中,現在住在這棵樹中為疲憊干渴的人們提供淨水,並且我的手臂也成了以珍寶飾品裝飾的。”仙人們聽後贊歎而去。
這個樹神前世是個陶師,那時他並沒有許多財富,但有一顆樂於助人的善心,在乞女們找不到施主家時,他僅僅以善心為她們指點,結果就轉生為具有福報的天人。
漢地有一部《佛說阿鸠留經》,內容與這個故事非常類似。經中講到:以前有五百個商人去取寶,途經一處曠野,他們在數日之中沒有找到任何飲食。在接近死亡之際,商人們見到在一棵樹下有一位面目端正的男子,商人們祈求他布施飲食,這個男子從右手的指端變化出水、飯食和各種珍寶,商人們享用飲食後問:“您是天、龍、鬼還是人?”這個人說:“我是餓鬼。迦葉佛時代,我是個窮人,經常坐在城門下,雖然我很窮,但心很清淨,見到他人布施,就生起歡喜心。諸比丘來向我乞食,我雖然沒有供養的飲食,但以好心伸手為比丘們指點:
這家人心善,可以化到齋飯;那家人心不善,化不到齋飯。當比丘們回來時,我見到他們有所得,內心就生起歡喜心。以此善業,現在我的指端能夠隨意流出飲食和珍寶。但因為我當時不受持齋戒,飲食無度,而且喜歡飲酒,所以現在成為曠野中的餓鬼。”
按照《俱捨論》的觀點,這個男子前世造下了雜業:以曾經為比丘們指點化緣之處的白業,感得面目端正無比,而且右手能變化出飲食財寶;以不持齋戒、飲酒的黑業,轉生為曠野中的餓鬼。
如今有些人雖然很富裕,但是相貌不好,有些人雖然相貌好,卻很貧窮,這也是由於往昔的雜業所致。當然有些人的宿業是純粹的白業,所以今生既富裕又相貌好;而有些人的宿業是純粹的黑業,今生既貧窮又相貌丑陋。所以善惡果報是毫厘不爽的。有些人覺得:既然無法做到徹底斷惡行善,那索性一點善事都不做了,干脆當一個徹頭徹尾的壞人。這種想法非常愚癡,即使現在不能斷除一切惡業,也應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量做善事,這樣的話,將來惡業成熟之後,雖然會感受不悅意的果報,但是善業成熟後,也會相應地感受快樂的果報。
我們要誠信這些因果之理,如果連這些道理都不相信,那即使修再高深的法,也不會有真實的利益。我經常遇到這樣的人,講起道理來高深莫測,可是真正觀察時,連因果都半信半疑。還有些佛教徒,雖然口頭上說相信因果,但與他們深入交談後就知道,他們內心並不相信因果,只是人雲亦雲而已。甚至有些出家人也是這樣,雖然頭發剃得光光的,身披如來的袈裟,可是從言談舉止上可以看出,他並不相信業因果的道理。在佛教中,因果正見是根本,如果連這個基礎都沒有,學佛就只是一種形象而已,其它的修行根本談不上,所以大家一定要在這個基礎上好好下工夫。
佛在世時,有一對夫妻生了一個相貌丑陋、遍體疤痕的女孩,父母秘密地把她撫養大,之後便將她逐出家門。這個女孩流浪到一個地方,悲傷地坐在那裡,阿難見到後問她:“你為什麼這麼悲傷?”女孩敘述了自己的經歷。於是阿難給了她一些香並說:“你將這些香塗在如來的捨利塔上,就可以治愈你的麻風病,淨除你的罪障。”
這個女孩依照阿難的說法去做了,結果身體的疾病和丑相全部消失了,變得像天女般美麗。
在《百業經》中,有一個金色比丘尼的公案,與這個故事非常類似。
當年佛陀在捨衛城時,一個下劣種姓的人家生了一個具有十八種丑相的女孩,父親說:“這樣丑陋的孩子,干脆到晚上把她溺死喂狗。”母親說:“這畢竟是我們的孩子,還是暫時養著她,等生活能自理時再把她趕出去。”丈夫思慮再三也同意了。此後父母把她關在家中悄悄撫養,不讓任何人看見。等這個丑女剛能獨自行走,就被逐出家門。從此她流浪街頭、四處行乞,每天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後來她又染上了麻風病,更是痛苦難忍,在街道上輾轉呻吟。阿難尊者見此情景後,對丑女生起了悲心,問她:“你是誰呀?怎麼變成這個樣子?”丑女悲傷地說:“尊者,這是我前世的業力所感,求求您消除我的惡業吧。”阿難安慰道: “不要傷心,我來教你行善,以善業之力一定能消盡你的惡業。”阿難找來芝麻油、妙香等供物,並把她帶到佛陀的頭發和指甲塔前作供養。這時,給孤獨長者剛好路經此處,他憐憫丑女無衣蔽體,就布施給她一件衣服。此時佛陀知道度化丑女的因緣成熟了,也親自降臨到塔前。丑女見到世尊的相好和威儀,生起了無比的歡喜心,她脫下自己的衣服供養世尊,並在佛陀前歡喜地合掌祈禱,然後在對佛陀的清淨心中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