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信願繼續向大家報告《善導大師法語》。
上回我們看到第二點信彌陀本願的第二段文。今天從第三段文接下去看:
【生信無疑,乘佛願力,悉得生也】
這段文是出自《觀經四帖疏·玄義分》,在上幾回就已經向諸位報告過了。
「乘佛願力,悉得生也」,是三輩九品的每一品眾生,都是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的救度沒有懷疑,生出信心,無論是報土或化土的行者,無論是上品、中品、下品的行者,都是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的願力如果從四十八條大願來說要救度眾生有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專修念佛的十八願行者是依靠十八願的願力往生西方;雜修十九願的行者或二十願的行者,是依靠十九願、二十願的願力往生西方。
所以每一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行者,善導大師都認為是「乘佛願力,悉得生也」,「悉」就是通通,九品的往生都是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其實非常的明確,往生是佛的願力在成就,我們從善導大師一生所有的著作五部九卷可以看到這個事實。因為每一個眾生無論是根據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第二十願修學,可以往生都是因為阿彌陀佛的救度。每一個修行的人,無論是專修、雜修,在臨終都是因為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現前接引而往生。那麼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何會現前接引修行的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這就是阿彌陀佛的第十九願臨終接引願,所以每一個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沒有一個不是仰靠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所以《觀經四帖疏·玄義分》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既然每一個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仰靠阿彌陀佛的願力,那麼在眾生這邊,就有執自力、執二力、與執他力的分別。阿彌陀佛要救度眾生的心是平等沒有差別的,那麼眾生被救度的心境當然千差萬別。生有要完全靠阿彌陀佛救度的這就是他力的眾生,生有要完全靠自力修行的這就是自力的眾生,生也有要一半靠自己一半靠阿彌陀佛,就是二力的眾生,所以眾生有這三類。阿彌陀佛誓言以攝生三願絕對的救度。
佛法講「因果」二字,既然阿彌陀佛的救度是平等無差別,眾生被救度有千差萬別,因不同果就不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有報土、有化土。我們從《無量壽經》的經義可以了知這個事實,明信佛智的人往生報土,疑惑佛智的人往生化土。天台開宗祖師智者大師將淨土判為四土:
【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
但是善導大師、法然上人就判為報土、化土,在唐朝初年各宗祖師對淨土的分判有相同也有不同,不論是說報土與化土或說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我們從《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的經文,可以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投生的方法有胎生與化生,眾生安心起行有信心、有疑心。《無量壽經》說:明信佛智的人與疑惑佛智的人往生西方的果報不同,所以從佛經祖論我們可以知道一個事實。無論世尊與祖師無不鼓勵我們淨業的行者斷疑生信,如果帶著疑心雖然可以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會在阿彌陀佛的方便化土九品蓮苞之內。所以一定要生信無疑,乘佛願力,悉得生也。我們在娑婆因地與阿彌陀佛在西方果地在事相而言,這距離是非常的遙遠。
《阿彌陀經》說: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在事相來說,確實娑婆世界與西方世界相差十萬億國土那麼遙遠,那我們與阿彌陀佛如果沒有相契相應,要如何親近呢?所以用南無阿彌陀佛來了解自己是什麽樣的眾生,深信機,用南無阿彌陀佛來了解阿彌陀佛是怎麼的一位佛,所以從本願名號認知機與法,將自己內心的疑心徹底打破,破疑生信,這樣才會與阿彌陀佛親近、相應。要不然在事相那麼遙遠的西方佛國,我們要如何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呢?心中有疑惑,自然就對阿彌陀佛的名號會使我們往生猶豫不決,到底我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真的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這就是疑心。疑心若沒有打破要如何接受內外一切眾緣的考驗呢?要如何堅定不退一生老實念佛呢?要如何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呢?所以善導大師在
《觀經四帖疏》解釋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在深心的解釋用了很多疏文,因為深心是一般淨土的行者比較不具足,雖然念佛,但是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很淺薄,淺信非是深信。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對深心的解釋先講前面的七信,然後才導歸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以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是因為心中建立了對阿彌陀佛本願絕對真實的信心,所以專稱有信心的內涵,如果沒有信心的內涵,要如何專修呢?很多不了解阿彌陀佛本願的行者,雖行念佛,心疑本願,所以遇到考驗就退失道心了,就不想念佛了,不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所以一向專稱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之上,念南無阿彌陀佛,心中對阿彌陀佛的依靠有像一個嬰兒完全倒靠在母親的懷中嗎?如果有當然就是真實的信心,嬰兒倒靠在母親的懷中,就是嬰兒知道母親對他無微不至的呵護,對他愛心的付出,所以嬰兒可以安安心心倘佯在母親的懷中。
我們凡夫是阿彌陀佛慈悲憐愍要救度的對象,每天安心起行,我們與阿彌陀佛是親近或疏遠,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心中有諸多的懷疑與顧慮,當然就不會像嬰兒這樣安心倘佯在母親的懷抱之中。
念南無阿彌陀佛,諸位!你敢將你的身心生命交付給阿彌陀佛嗎?如果敢,我全部都讓阿彌陀佛為我做主,我的生命讓阿彌陀佛為我主宰,阿彌陀佛叫我念佛我就念佛,阿彌陀佛叫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今天現前來接引我就今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明天現前來接引我就明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沒有現前,就是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因緣還沒具足,我就每天過著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生活。
一切生命因為有阿彌陀佛才有價值,沒有阿彌陀佛就沒有價值。將這六字南無阿彌陀佛拿掉,生命就非常的黑暗,因為將繼續無止盡輪回在三界六道之中。人生因為有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而有光明,因為知道將來往生的因緣成熟,就可以業謝娑婆神登極樂。內心對這件事清楚、明白,內心對這件事非常的肯定、決定,這樣怎麼會不一生念佛?當然念佛是充滿著歡喜、安心,「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內心所仰靠的是阿彌陀佛慈悲願力,佛要救度我的誓願是真實、是不虛,值得我生命完全的依靠。這就是一個真實信心的行者,生信無疑,乘佛願力,悉得生也。
佛的誓願使我們安心,佛的名號給我們光明,我們如果沒有因為世尊在淨土三經告訴我們念佛能往生的道理,我們怎麼會念佛?我們怎麼會知道有一個西方淨土?我們怎麼會知道阿彌陀佛發願要救度我們?所以世尊在此方發遣,彌陀在彼土來迎,二尊一致共同以本願名號對我們眾生的教化,當然我們身為一個佛弟子,相信世尊的話,相信彌陀的話。
世尊的話就是淨土三經,彌陀的話就是在四十八願,佛是一位生生世世修行、斷惑證真的果人,福慧圓滿。我們凡夫眾生就是還沒斷惑證真的因人,世尊的人格已經究竟圓滿了,所說的話、所發的誓言,值得我們信用。
一個人如果比較有人格,我們對他所說的話就會相信,一個人如果經常打妄語,他說的話我們就不會相信。一個人有信用與沒有信用,就表示這個人有人格或沒有人格,我們看教界很多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修持非常的精嚴,我們對他就會肯定、就會產生信心,他的開示我們就會信用。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法藏菩薩,發願是以真心稱性發願,當然所發的誓願值得我們眾生的采信,所以一心念佛所依靠的是阿彌陀佛絕對救度的誓願,生信無疑,乘佛願力,悉得生也。
接下來第四段文:
【觀者照也,常以淨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輝,照彼彌陀正依等事。】
這段文是出自《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在解釋經題「觀」這個字。
「觀」就是谛視的意思,觀者照也。
「照」有照知、照見,二層的意思,「照見」就是能觀之心入定,觀見所觀之境,定境相應是親眼所見叫做照見。「照知」是凡夫之心,信解彌陀願力,知道念佛可以成佛。雖然沒有親眼目睹西方依正莊嚴,但對經文世尊的開示,明白念佛絕對可以成佛,所以這種了知是信心的了知,並非是觀見的了知,所以叫做照知,觀者照也。
「常以淨信心手」,淨是清淨,清淨在這裡是真實的意思,清淨的信心就是真實的信心,信心流露出對佛法的谛信。信心是建立在佛法,不是建立在自我,所以一個修觀行的行者,能觀之心觀見所觀之境,他所建立的信心。也是在睹見殊勝的勝境所產生,譬如觀西方極樂世界琉璃大地,能觀之心入定了,觀見西方極樂世界琉璃大地,清淨、莊嚴、平坦。所以內心對阿彌陀佛願力莊嚴而成的西方佛國生出真實的信心。
「淨信心手」,在這裡這個字「手」,是譬喻信心。
以信心譬如手持智慧之輝,以智慧譬如光輝,手可以執持東西,信心可以開顯對西方極樂世界的觀慧。觀慧與信心是一體不二,如果有觀慧,觀見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而沒有信心,所觀之境也不是真實成就,就有可能是照知不是照見,所以修持觀行的行者,觀見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同樣要具足信心。
「照彼彌陀正依等事」,這是觀用,以淨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輝是觀體,觀想成就了,就可以親眼目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照見極樂依正莊嚴,乃是觀想成就而所起的作用。所以每一個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行者,必須要具足智慧與信心,當然能觀之心一定要入禅定。如果是妄念紛飛,當然就不能觀見所觀之境,那麼觀見與照見與照知,是《觀經》十六觀的修持,修持第一觀到第十六觀,可以觀見西方之境,念佛與觀佛同樣都可以修成《觀經》一部的教法,因為《觀經》一經兩宗,有觀佛三昧與念佛三昧,所以觀想成就與念佛成就,同樣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觀經》這個「觀」字,在顯義雖然是指觀想的意思,但是在隱義,是信知阿彌陀佛名號的救度,有隱義與顯義這二層的道理。
下面第五段文
【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
這段文是出自《般舟贊》,前面還有二句,「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大須慚愧」,然後才接「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善導大師在《般舟贊》一開始說這段話,就是在勸勉淨業的行者,要感念世尊的佛恩。因為我們對淨土法門會起無上的信心,實在是世尊這位大善知識的恩德,若不在淨土的經典體會淨土法門的修持,我們怎麼會想要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若不在世尊開示的經教中了知念佛決定往生的道理,我們怎麼會想要一生專念彌陀佛名?所以我們會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念佛,都是在淨土的經典接受世尊的教化。所以《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乃至一切其他旁涉淨土的經典,都是世尊為了要讓我們發起對念佛往生西方的無上信心。因此殷切的開示,在諸經之中說到念佛的道理非常之多。
信願在藏經之中摘錄了不少念佛的法語,以後若有因緣,信願願意向諸位四眾弟子報告不只是淨土三經,其他的經典說到念佛的修行非常之多。有的經典說到念佛能往生,令我們看了內心發起了無上的信心。
所以我們對念南無阿彌陀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建立無上的信心,實在是釋迦如來的慈悲恩德。我們凡夫眾生不知道,所以要生出大慚愧的心。
「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善導大師是一位了不起的祖師,對一切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善知識用「敬白」二字,這就是善導大師對每一位眾生非常的恭敬。
「大須慚愧」,就是因為眾生不知道釋迦佛祖的如來恩德,所以要生出慚愧的心。實在如果沒有世尊為我們宣說淨土三經,我們凡夫怎麼會知道有一個清淨、莊嚴、微妙快樂的西方佛國?如果沒有在《無量壽經》世尊為我們說法藏菩薩的四十八願,我們眾生怎麼會知道念佛可以成佛?所以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這句話善導大師說得很妙。
對於我們娑婆人間的凡夫眾生,我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父子之情,父子之情是刻骨銘心,那種感受非常的強烈,尤其是生離死別的時候,感受親情就特別深刻。信願在國小畢業的時候父親過世,那時候內心非常的傷心,在人間最令人傷心難過的就是父母過世。
在諸經之中,世尊經常為了要讓佛弟子了知佛菩薩的慈悲。所以用父子譬喻,讓眾生來體會感受佛是我們眾生的慈悲父母。
【三界一切眾生皆是我子,我即是父】。
這是《妙法蓮華經》的經文。世尊在《妙法蓮華經》這樣的開示,讓我們眾生感受非常的溫暖,三界一切眾生皆是我子,佛將我們眾生當成他的孩子。佛在憐愍我們的心情就像父母在思念兒女,而且還更超越。
所以在《無量壽經》說:「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世尊哀愍眾生比父母在思念兒女還更超越。對我們眾生來說我們看到經文世尊如此的開示,我們就知道,佛祖對我們眾生很疼愛叫做慈悲,慈與樂,悲拔苦,要讓我們眾生得到涅盤大樂,拔除了我們眾生的生死大苦。
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眾生的大慈悲父,我們在佛經經常看到,世尊稱呼佛弟子稱呼「佛子」。「佛子」這兩個字特別顯示出佛陀與眾生的關系非常的密切,令我們眾生看到經文「佛子」二字,去體會佛祖憐愍我們的愛心。所以信願了解,佛是一個很慈悲的人,對我們眾生非常的疼愛,因此信願也學習佛陀對眾生的稱呼佛子,所以信願在講席之中經常稱呼大家四眾佛子,確實你我在佛的心中,都是慈悲憐愍的愛子。
諸位如果是在家菩薩為人父母,你可以體會到當父母的人,為了兒女犧牲、奉獻、付出沒有任何條件,甚至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我們看到很多災難,無論是地震、水災、火災、風災,父母為了要救護自己的兒女,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在所不惜。九二一大地震發生的時候,報紙曾經刊載一位十多歲的小姐,她雖然逃出室外,看到她的弟弟還在室內睡覺,非常的危急,地震發生,家裡因為瓦斯管爆裂發生火災,室內已經烈火沖天了,這位當姊姊的人,趕快用棉被披著沖入室內,將在睡眠中的弟弟救出來,為了要救護弟弟,她自己全身被烈火焚燒,燒傷百分之九十幾,經過送醫不治身亡。
你看人間的凡情,不論是父子之情,或兄弟姊妹手足之情,有時在災難的時候可以看出這份親情的偉大。為了要救護自己的親人,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凡情就這麼偉大了,何況是法情呢?
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慈悲憐愍,就是用六字果號南無阿彌陀佛大悲不棄的救度。有時候發生火災,我們看到很多救難人員對於火災時困在室內的眾生不惜一切想盡辦法去救護,甚至救難人員因為要救護這些困在火災現場的人,他竟然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我們從很多災難的救護看到這種的故事真的不少。所以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對我們眾生絕對的救度,我們如果站在阿彌陀佛慈悲救我們眾生的心願,來看待這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怎麼會不安心?一定會很安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
為了要幫助諸位體會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是很慈悲的人,信願來引用《申日本經》的一個公案來讓大家參考,體會佛陀是一個很慈悲的人,我們將心安住在佛陀的慈悲心,當然就會安心念佛。
在王捨城之內有一位極為富有的長者,一般的人叫他申日,申日家中有無數的珍寶,他也願意施捨財物供養道人,但獨獨不願意供佛與僧。
有一天申日長者與這些嫉妒佛陀的道人閒談是非,其中有一位道人如此抱怨:聽說現今王臣諸公百姓最崇敬的就是佛陀,但獨獨對我們一點都不尊重,分明沒有將我們放在眼裡,真是不公平啊!聽說佛常常說自己能知過去、未來之事,具有他心通,不如我們來試試他,看是不是真是如此,另一位忿忿不平的道人,就隨後說出這一番話。申日長者說:那我們該怎麼做呢?附耳過來,只見一群人鬼鬼祟祟交頭接耳,聽完之後申日長者說:嗯!這真是一個好辦法,就這樣辦,我即刻去禮請佛陀。
申日長者有一位兒子,叫做旃羅法,年紀才十六歲,聰明過人,善學佛法,已經具足宿命通,能知過去、未來之事。他一聞知父親有此大逆不道的作為,連忙向父親勸說:父親!佛已經知道你的心念,請你懸崖勒馬,千萬不可相信那些惡人的毒計。旃羅法的誠心並沒有感動一意孤行的父親,佛陀接受了申日長者的禮請,並且對申日長者的心意大加贊歎。
隔天佛陀便率領眾弟子前往申日的家中接受供養,途中佛陀放大光明,整個大地沐浴在一片祥和的金色光芒之中。父親!如今佛陀已經啟程來我們家了,你看十方光明如日當空,旃羅法向父親提醒,希望父親能放棄陰毒的計劃。哼!我已經設下陷阱了,天人也難以安然度過,執迷不悟的申日長者仍然堅持他的試驗。當佛陀舉足跨過門限進入城內,突然間整座大城為之震動,各種樂器不鼓自鳴,纏綿病床的人竟然不藥而癒,佛陀來到申日長者的家中,申日長者先前設下五丈的火坑陷阱,突然變成大水池,開滿了五色的蓮華,一華千葉,一華生百華,華華相連,弟子們踏著蓮華前行,絲毫不受火坑的威脅。此時申日長者心生恐怖,頭面著地誠惶誠恐自白:今天所烹調的一切飯食,都放了毒,祈請慈悲的佛陀讓我重新再煮一次吧!慈眉善目中透著威嚴的佛陀說:不用再重新的炊煮,就讓我食用這些毒飯、毒菜。世尊並沒有怪罪申日長者,當時轉頭對眾弟子說:你們先不要食用,等候我的指示。佛陀手持毒飯持咒語說:天下有三毒:一貪、二瞋、三癡,佛無此三毒,一切毒藥無處可入,若人至誠研讀經法亦不受此毒,佛陀言畢,飯食之中的毒自然消去。佛說:大眾可食,大眾依言受供,安然無恙。慚愧到無地自容的申日長者,伏首在地向佛陀忏悔說:慈悲的世尊!容我無狀之舉,一時愚癡聽惡人計欲加害於您,乞求您的寬恕。世尊扶起申日長者,並且為申日長者講經說法,讓他脫去害人的毒衣,換上求道的衣袍,後來申日長者精勤修行,不久便證得須陀洹果。
這個公案記載在《申日本經》,從這個公案之中我們體會,佛陀是一個大慈大悲的人,知道對方用毒菜、毒飯要陷害他,佛陀不但沒有怪罪對方,寬恕他、原諒他、還教導他,使他棄惡向善。佛陀就是這樣具有大慈悲、大智慧、大道力的人。因為佛陀已經將內心的貪、瞋、癡三毒煩惱徹底淨盡了,所以一切毒藥、毒飯、毒菜不能毒害。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從六字洪名體會到法藏菩薩為了要救度我們犧牲、奉獻、付出,修諸六度萬行,完成了名號萬善萬行的總功德,使我們這種有貪、瞋、癡的三毒煩惱眾生,可以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世尊對要陷害他的人尚且寬恕、教導,阿彌陀佛用名號要廣度十方眾生,會要求十方的凡夫要念他的名號念到沒煩惱、沒妄想、沒執著才加以救度嗎?絕對不會。因為佛的心是大慈大悲的心,對眾生只有慈悲、憐愍、寬恕,不會去計較眾生的煩惱、罪惡。
申日長者為了要考驗世尊,是不是真的具有他心通、具有宿命通,所以聽到惡人所獻的惡計,以毒飯、毒菜要毒害世尊,世尊並沒有見怪他,佛就是這麽慈悲的一個人。南無阿彌陀佛也好,釋迦牟尼佛也好,藥師佛也好,十方諸佛都好,都是慈悲的人,所以我們念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將來現前來接引我們的就是大慈悲父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會一如釋迦牟尼佛寬恕十方眾生的罪業,原諒十方眾生的過錯,所以不用怕我們的煩惱惡業,怕我們不回心轉意信靠佛陀,怕我們不念佛求生淨土,我們凡夫看看自己是一個下劣的人,然後再看看這句佛號就是要救度我們這種下劣的眾生,那一心念佛豈不就是機教相應嗎?
稱念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有機法二種深信的內涵,我們當然會安心稱念、歡喜稱念、感恩稱念。因為我們知道佛陀是一個大慈悲心的人,跟佛陀無緣,佛陀都要想盡辦法救度了,何況有緣?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這是《觀經》的經文,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就是最有緣,這緣是親緣、是近緣、是增上緣,怎麼會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一心來探討六字洪名的本願妙義,阿彌陀佛最高興。阿彌陀佛有他心通、有宿命通,知道我們眾生想要對他多加了解,阿彌陀佛就會對我們威神加持,藉著我們念佛對我們普攝,使我們明白名號絕對可以往生的道理,所以念佛成佛真實不虛,不只是阿彌陀佛的誓願,使我們肯定念佛成佛,真實不虛。世尊在《觀經》的開示,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證誠,實實在在都是使我們相信,是相信佛語,不是相信人語,念佛成佛,真實不虛。
諸位四眾佛子,我們精進用功稱念吧!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信願至誠祝福諸位四眾佛子,當生成就,念佛成佛
南無阿彌陀佛!